很早以前看过的电影,现在再看,整个感受完全不同。
本想写《天伦之旅》的观影感,没想到先对这部影片蹦出了想法。
我在早先就下决心要把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都做个乱七八糟的胡说八道的总结,至今尚未完全铺展开来,拖延症真是害死人啊!
人到了一定年龄总是患得患失,总想做出改变,但又懒得改变;懒癌晚期,就有点“爱咋咋地”的放纵了。
然而,毕竟人间还是值得。
有些许美好的物事和可可爱爱的人畜,一股脑儿都可以做一番入得文字的回味。
人这种动物,我们都见了不少,所以说起来也不算困难。
如果单独说人性,那困难还是很大。
可要说到畜,那些为人类提供奶肉的虽然可爱,但又觉得到底活得可悲,所以想拿它们入得文字,总显得太过讨巧。
在人类既爱又恨,而又喜欢抱着看电视的畜里面,我最喜欢汪星人或喵星人。
当然,现在要说的这部影片,并不关猫狗之事。
所以,我还得回过神去接着说人事。
《心灵访客》这部影片,我个人可以这么理解,无论什么时候看,它都不会“过时”。
而且最关键的是,它对底层有灵性的普通奋斗者有着很大的激励意义。
在一个世俗的人间,这种激励显得非常必要,当然也很重要。
另外一个关键点,我相信今天的朋友们,有很多人都很喜欢写点东西,企图做个“作家”,尤其在自媒体兴起以后,很多人确实也通过写作打出了一片天下。
肯定地说,这是好事!
能把爱好喜好发展成自己的事业,这种事简直求之不得。
影片就是以一个神秘的作家为故事主线,一步步推动了黑人小年轻奋进的脚步。
这个黑人小伙儿很喜欢打篮球,但他的文学天赋也不差。
在他的写作老师看来,他的天赋简直好到让人难以相信,“是好,但没有那么好”,就是老师对他的评价。
而这位写作老师,实则是个“过气作家”,因为当年出版作品未能如愿,实际上是被神秘作家给“顶替”了那个机会,所以他一直怀恨在心,因此可以说有点见不得比他还有天赋的“同行”的心理。
所以当黑人小伙子表现出惊人的写作天赋后,他的老师不大相信他的实力了。
当然,他的怀疑有道理。
作为一个爱好写作的人,那点“嗅觉”还是有的。
他嗅到他的学生不同寻常的天赋背后,一定有个神秘人物的加持。
这个嗅觉灵敏度相当厉害,这是一步步推出神秘人物的“必然之路”。
画面转到神秘作家和黑人小伙的一面,写作过程中需要思考这样的事情,对小年轻来说是个必须的过程,但对老作家来说,写作的过程就意味着写,而把思考应该留给读者。
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作家,最重要的“天赋”就是不停地写!
思考再多,纸上不落一字,那离作家的实质会越来越远。
假如你不图名不求利,写作还能让你抒发心声,写作过程能让你感到无比开心,那还有什么比写作更有意义?
你能用写作传达出很多东西,当然,还有很多东西传达不出来,所以就需要读者去边阅读边思考了。
如此一来,作文和阅读才显得更有意义了。
但是,很多人喜欢写作的心地未必纯净,既想图名又想求利,所以逼着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文中表达的东西,跟自己心里想的、甚至实际表现出来的或许并不一致。
人类的“不简单”,恰好就表现在这种不单纯上,所以才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古语;而这里的“财”当然也可以换成“名”。
剧情发展到后面,我们会注意到,其实人类真正需要做的,也就是既能让自己开心也能让别人舒心的事情,只要敞开心扉就够了。
做人要有真性情,作文要有真心情;心扉一打开,阳光自然来。
这种阳光是人性中温暖的东西,也是最能体现人性的东西。
而我们人类越来越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东西。
它比战争或竞争中的残酷更柔软,但能戳中内心最硬的地方,更能照亮内心最黑暗的角落。
善与恶,真和假,美和丑,好与坏,正面的永远是正面,反面的永远是反面,这在多变而又复杂的人性中,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达成一致”。
故事的结局当然是美好的。
在矛盾冲突之后,小年轻获得了自己人生的“通行证”,老作家也在世人敬仰,抑或被个别同行仇视的氛围中离开了人世。
在那种美好的结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由淡渐浓的惆怅。
这种情绪是传达给全人类的,因为我们比畜多了很多多变的情绪和复杂的情感。
我希望在我不惑之后,天命之后,耳顺之后,古稀之后,甚至耄耋之年......若还在世,能再欣赏一遍这样的影片,届时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但愿到那时我还能写得出给自己排遣情绪的文字。
我当然也希望还有不少《心灵访客》,来跟我抬杠喝茶约酒看戏,一起活到“该死”的时候。
种族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这或许没有人能给出来确切的答案,但是每当一些问题产生的时候,人们便可以不假思索地将其归类于种族问题,那么这种思想就有些问题了。
为什么大众会产生这样的思维定势,认为某些问题就一定是种族问题呢?
这值得我们思考,或者说值得我们思考其背后的逻辑。
谁加深了人们对于种族问题的刻板偏见,谁一直在推动种族问题深入骨髓,又是谁试图用种族问题来规训大众的思维,这些都是问题,但这些问题却没有人愿意深入思考,因为这不符合他们划定的逻辑。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或许可以引发一些有关种族问题的思考,又或者毫无意义。
《心灵访客》讲述的是一个黑人男孩与一个白人作家之间的友谊,黑人男孩篮球打得非常好,与此同时也喜欢写作,在公立学校里成绩顶尖的他成功的引起了一所私立学校的注意,在这所私立学校入学后,黑人男孩进步神速,原因是结识了白人作家。
但是老师却对于这样的进步横加质疑,质疑原因竟然是因为黑人学生在课堂上顶撞了老师,于是,白人作家面临了选择,他要不要帮助黑人学生说出真相。
影片《心灵访客》通过黑人学生与白人作家之间的友谊很好的诠释了一个关于“拯救”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之下,黑人学生与白人作家之间的友谊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白人作家帮助黑人学生在写作上进步,另一方面,黑人学生帮助白人作家走出了社交阴影,两个人相互进步,相互依存,并且相互拯救,表面上看,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设定,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但事实上,我们思考下以后,就会产生很多疑问了。
黑白配的主体是谁?
这是需要我们作为观众可以归类总结的问题,黑白配的主体很多时候看似是黑人,比如说经典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经典的美国电影《绿皮书》以及《为黛西小姐开车》等电影,表面上看,确实是黑人担当主角,白人是二号角色,但深层次之下,我们可以看到黑人这个主角担当的作用是催化剂,而白人从来都是主心骨的存在,因为没有了黑人,还会有别人,但没有了白人,就一定不会有黑人。
这样说错了吗?
看看《触不可及》,看似是一个失业的黑人青年拯救白人富豪,但试想一下,如果白人富豪没有遇见黑人青年,他依旧是富豪,但黑人青年没有遇见白人富豪,他会有这样的机会吗?
不会的。
同样的即便是黑白财富有着方向偏差的《绿皮书》呢?
看似黑人依旧是主导地位,但这种财富上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在政治地位上占据核心位置,白人司机看似是一个社会底层,但就是这样的社会底层,他的政治地位依旧是超越了财富以及声望完全凌驾于自己之上的黑人,这难道是赞颂黑人的社会地位高?
即便是《为黛西小姐开车》这样的经典影片当中,摩根弗里曼饰演的司机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但电影的核心是什么?
是他吗?
显然不是,电影的核心依旧是女性白人,没有了摩根弗里曼,黛西小姐,依旧是黛西小姐,她哪怕是最后接受了黑人司机的生活,但这种接受更像是一种好奇与新鲜,因为她之前从没有体验过这种生活。
回到本片当中,这样来看,你还会觉得这是一种救赎吗?
这是一种黑人对于白人作家的救赎吗?
这种救赎早就标好了价位,同时也给出了回答,种族问题来源于地位的不平等,即便是美国这样展现民主自由的国度,地位不平等就是地位不平等,即便是它通过各种各样的法律名义上来保障种族平等,但实际上,这种不平等本身已经潜移默化到每一个人身上了。
法律上的约束使得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避开所有跟种族主义有关的话题,但这样看似保护性的措施却加重了隐性的更加不平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本片中的黑人男青年想要出人头地的一个途径就是成为职业运动员,这几乎是很多底层的黑人青年成名的唯一路径,但相对于白人来说,这显然只是生活中的一个选项而已,即便是不能成为运动员,白人也有其他的路径来走出底层。
这是不是一种歧视,很多人摇摇头,但是请大家思考下,将篮球运动员与黑人成为强关联,这不就是给人贴标签么?
因此,《心灵访客》即便是一碗精心烹制的鸡汤,但看多了这种鸡汤之后,我们自然会思考鸡汤的构成,真正衍生出来种族问题的人从来不是为了尊重不同的种族,而是为了让人群做一个划分,什么划分,阶级划分,不同的人应该处在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阶级之间就不需要流动,这样一来,他们的地位才是稳固的,因此,种族问题无解吗?
有解的,只需要将那些借着种族问题大作文章的制度彻底的推翻之后,自然就不存在种族问题了,如果说有一种拯救很伟大,那么最应该的就是它。
……你好,再见
骄傲的作家以自己的作品为荣,不能说是井底之蛙,也只能算是江河里的大鱼吧。
骄傲的老师欺负可怜的学生,贾默路见不平,也有一部分炫耀。
写检讨这里作为一个中国人很容易理解,你让我难堪一次,我也让你难堪一次,冤冤相报就此了结,以和为贵。
也是人情世故,但是贾默太年轻,理解不了,或者自恃才华,不愿低头。
低头与否其实都无所谓,各种过程都是经历。
一定需要一个反派吗?
着实俗套,教授,贾默,福斯特,处理事情都太生硬,缺少智慧,也许西方人就是这种思维,在我们看来不成熟的思维。
我们从电影中能得到什么?
其实很少,对贾默,艰苦环境中的求索和思考没有,突出的是天赋,对福斯特,一个封闭自我的可怜人,成就也是因为天赋。
教授更是笑柄。
唯一有启发的,就是写作先是情感的迸发,然后是思考的说法吧,其实这个体会我原本也是有的。
本来不想在此文中加以以评断的语气,只是想写写自己的感受,但又想想,自己感受中难道就没有来自于潜意识中的评断?
刚刚看完这部片,记得剧情中有句话:“写初稿时是用心写,然后再用脑子修改”,大概是这样说的吧,我写的这篇东西,就以此为根,也许以后会修改吧,谁知道呢?
剧情中的经典语录很多,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根据这些语录,可以展述出整个电影的想要表达的思想。
或者应该说这些语录就是电影的核心。
就拿我现在还零散记得的一些剧情中的语录来论述吧。
例如:“人为什么为自己写的东西,总是比为别人写的东西好很多”,“在别人的游戏中赢了别人”,“是为了寻找那份真正的友谊”。
就这三段话,在其中已经能分析出影片的核心思想了。
核心思想?
怎么听起来这么怪?
哦,原来想起了体制教育中语文课的课文分析,本文有几个自然段?
分别表达了什么主要内容?
中心思想是什么?
哈哈,走远了,言归正传,转什么?
转到了《打开那扇窗-心灵访客》这篇影评,是的,其实这篇影评中的标题,已经比较完整的表达了影片的核心。
即“打开那扇窗 ”。
想读很多书,然后就想写东西。
多少有些不自信,认为自己写出来。
以前写作文的时候就很艰难,感觉对那些题目不曾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幸运也活了二十年,终于有些想表达东西,在QQ日志上发表的就都是白描自己的心,当然其中几篇因为不是很勇敢而用了借代暗示的方式。
写完的时候心里是特别舒服的。
然而可能白描的东西不适合直接给自己认识的人读,反馈回来的东西(不反馈也是反馈)并不让我觉得自己写得不错。
如果这是想逃避的心理,那么允许我在可以写出很好的东西之前躲躲吧!
《心灵访客》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我很喜欢,我一直都喜欢这样类型的电影,有逆袭,有爱情,有书,有写作。
我对外国人的名字完全没有记忆能力,好像叫威廉的老作家是个很不错的作家,虽然影片里并没有介绍他那唯一出版并让他成名的书(好吧,我也忘记了名字)的内容是什么,但我相信如同他的生活一样,那一定就是作家本身。
而小作家,贾默简直就是我的偶像,我是说他比我混得好太多。
他的家庭财政能力或许相比纽约高大上街区的人比起来差很多,家旁的治安不是很好(他从女孩子家回家的时候街上下起雨,街道上有慌张飞奔的警察车和正在燃烧撞到街上的房子的车子这一幕我在看影片的时候理解错误了,我开始以为他家肯定被火烧了,后来发现不是后,就感觉莫名其妙,是看完影片之后才意识到是对他家旁环境治安的描写,以凸显他的无奈和上进,是很重要的背景描写,为影片很多情节做了铺垫),但是我想说,贾默你还住在纽约呢,你可否知道纽约市哪里,虽然没有爸爸,但是妈妈和哥哥,朋友都很赞。
我不是试图磨灭贾默的努力,或是抱怨我与贾默相比并不好到哪里去的家庭环境,我当然不是觉得我家没在纽约有多糟,或是试图表达我妈妈哥哥或是朋友有任何的不赞,相反我是想在提醒贾默的同时提醒自己我还有爸爸支持我,我妈妈哥哥姐姐还有外甥女朋友们是有多赞,我是有理由幸福的。
当然要和天才贾默学习的地方就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更多并为此奋斗。
他因此是一个活着的人,具备当作家的基本潜质。
我是说有真性情的思考的人才能当作家,不是吗?
看威廉,和哥哥之间的亲情多自己的影响,因为写作这件事对世间虚无的明白,喜欢动物,喜欢故事,还能够帮助有想法的后辈并与之成为朋友。
相比之下看看那个让人讨厌的什么教授(看,我是真的完全不记得他叫什么名字了),石板完全没有温情,一心成名而不敬业爱岗,上课那不可一世的神情是在思考怎么教出下一个威廉而不是陶醉于通过冷暴力拒绝挑战树立的自以为的作家权威形象吗?
或许他确实读了一点书,积累了一些文学知识,能写一点东西,但是最后却只能用这些在课堂上为难一些课业不认真的同学还以此得意,课业不认真的学生没有不屑回答不上问题的原因不是被老师的敬业爱岗感动亦或是为自己的不争而后悔,而是害怕老师的报复是多么可悲的事情,至于遇上了贾默这样的课业认真有天分的学生,他则试图用一切可能的假设来让自己相信这是假的,即使这样的假设可能合理确充满恶意有极大的可能伤害到当事人他也毫不顾虑,最后在课堂上被贾默现场天分的表演难堪挑战的时候(well done,jamol!),我们的教授的终极武器是“get out”,哪一刻他却是绝对的弱者,被弟子心灵才情感叹而怀疑人生气急败坏的小人。
然而无论是在影片总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小人永远不是主角,他只是用来铺垫拥有真性情奋斗不止的主人翁逆袭剧情的一个小人物,让我们欣赏到别有趣味的反小人战,让我们相信在这战役里虚伪是炮灰,也让我们相信想比之下,真性情才具有真正的力量,天啊,他写的唯一一本书因为出版商打给威廉的一个问候电话而不得出版,威廉只出版的一本书却是扬名万世。
我饶有兴趣要提一下这位自认为认识威廉的教授终于在比赛现场见到为拯救自己的朋友而出现的威廉时仿若见到神见到偶像一般的眼神实在有趣,还有就是得意威廉出现在自己举办的写作比赛现场而与捞以荣誉时急不可待的神情也是有趣。
这位教授有的是写作技巧然而却毫无活着的意思,如何写得出人们想看的书来,这位教授也是忙于以自己所知晓得文学技巧强制树立权威,对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展示无遗的虚伪,莫荣而不知生活小人本质则毫无知觉。
我或许不通写作技巧,但我自信不是毫无知觉,如果还不算活着,我愿意写更多不给人看的心境白描。
因为我们害怕失败,我们从梦想身边走开,或者更糟的,是我们害怕成功。
一个饱受瞩目却蜗居在阴暗的室内的暮年作家,一个是潜藏着巨大写作天分和篮球天分的黑人男孩,在一场恶作剧中,他们相遇了。
从开始在世俗中自卑的维护自己秘密的试探到最后高傲的迎接偏见的释怀,文字是他们之间的感应,真诚亦是。
结尾的歌曲也是超赞!
The key to a woman's heart,is unexpected gift at unexpected time.Forrester 如是說,那個明慧心腸的黑人男孩點頭,他不僅懂了,更以他對語言的天生敏銳悟出其受眾之廣,於是他不單送了那白人女孩一本《Avalon Landing》,更是在猝不及防之刻送了Forrester一幕回憶中的體育場。
在我心中,這才是訪客拾級而上,登上心靈之門的開端。
就我看過的眾多電影而論,這部影片無論在影片結構、畫面設計、故事隱喻上都顯得簡單明了。
一條主線貫穿到底,其他副支都極盡簡略,值得一提的是畫面剪切乾淨利落,自成一派清新。
然言而總之,這都看似一部題材略顯老舊的小電影,是什麼讓它有觸動人心的力量呢?
故事開始於一場少年的探秘,因落下書包而促成兩人相識,這樣的相遇未免顯得雕琢而刻意。
兩個無論年齡、人種亦或階級與社會地位都截然不同的人被導演費盡心機地湊在一起,創造一幕金風玉露一相逢的開場。
故事中兩人的聯結點在於文學,但若僅僅是文學,卻撐不起這樣一個故事。
自古凡是名家大儒的文人總是任性而古怪的。
從魏晉的雪夜訪戴到民國王國維、辜鴻銘決意留辮,無一不是固執率性、肆意而為的性格,而片中的Forrester也不例外。
這個反穿襪子,近乎50年不出門的老人只開窗拭污,只隔窗賞鳥,少年成名,卻終其一生只著一本書。
這個離群索居,遺世獨立的老人把心門反鎖,外面的世界對他來說如同鏡花水月,無心來去。
直到有一天,一個黑人少年長驅直入,打破這平靜的幻象。
少年說他出生於Bronx,一個入夜后連警察都不敢入內的地方,少年是資優生,尤擅文學,卻礙於朋友關係只打籃球,少年只把文筆訴諸日記本,無人傾訴。
於是老人明白了,他們是一樣的,他們擁有一樣的內裡與靈魂,飽含相同的困擾與苦悶,大概多數文人,對於人情世故這一母題,都有不同程度的煩擾。
老人說他厭倦世人層出不窮無休無止的評論,這何嘗不是對人情世故的迴避,而少年看似有熱衷的籃球事業,對於成績與文學,又始終是掩蓋而避而不談的。
這樣靈與肉的接觸與碰撞,如同亞當被抽取了肋骨,深夜的城市開始落雨,貝殼沉甸甸地潛入溫暖的海里,有一種酸脹而飽和的饜足。
他們開始促膝相談,行忘年之好,發傾蓋之情,經年日久,年深月長,直至體育場內突至的驚喜,那扇心門終於被打開。
訪客躑躅已久,屋內人卻久呼不應。
我們身處的究竟是怎樣一個世界?
冷漠寡情亦或枯燥乏味,很多人在門內小心翼翼滿心猜忌,害怕門外是人情的刺刀,是世俗的號角,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Forrester和Jamel同為訪客和門內人,卻也最終鼓起勇氣,打開緊閉的心靈之門,當Forrester為了Jamel去做那場演講,他們也得到了屬於各自的圓滿,一個直面了世界,一個通透了文學。
你不打開那扇門,又怎知腐肉也能生肌,貧土也能回春,在積毀銷骨的枯朽之上,也能開出鮮妍豐麗的花。
與其說這是一個千里馬遇伯樂的故事,不如說這是一幕相互拯救、相互救贖的篇章。
導演在此寓寄以美好的祈望,給人以希望的同時,大概也暗示現世人人心門閉鎖,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知這世上瓦霜遍佈的蒼涼。
說到底,這還是一個鏡花水月般虛無縹緲的故事。
刚刚看完了《寻找弗罗斯特》真的很好看,这篇影片是一部剧情片,是由导演:格斯.范.桑特,主演也是我最爱的一个好莱坞巨星:肖恩.康纳利(饰演:威廉佛斯特)还有影星:黑瑞亚伯拉罕(演:贾马)为我们带来了一次心灵旅途。
让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追求理想的资格。
无论种族,无论富贵。
每个人也都该不断追寻自己的理想。
生活中我们的父母兄妹无疑是我们一生最关心关爱的人。
但也不要忘记其实有种爱他超越了血缘关系的界限,有种友情他超越了年龄的限制,他不比所谓的手足情深差!
昨天看了一部由肖恩.康纳利主演的影片“心灵访客”,这是一部讲述一位迟暮的心灵创伤作家和一位纽约贫民区的黑人中学生相互感染、相互帮助的友谊历程。
影片使我想起我和我朋友,和这些友谊带给我的感受。
人在纯真的成长期总是能结交真挚的朋友。
朋友有时携手共进,有时各自努力,但每每相聚的时候总会交换这段历程的体会,悲欢离合。
朋友会在你得意时暗暗喝彩,在你黯然时默默支持。
有些朋友会成为你终身良伴,有些朋友却和你南辕北辙,从此分道扬镳。
有一位曾经指引我找到人生目标的朋友,可以彻夜畅谈、高谈阔论、天马行空。
虽然经常各奔东西,但偶尔相对一瞥就明白彼此的想法。
这段友谊像一颗美丽彗星划过广阔天际最终无影无踪,有时离别的悲伤还隐隐作痛,但我还是记得漫漫岁月中的美丽回忆。
有朋友真好!
其实这不是一篇影评,而只是小长假带来的一点点想法而已。
经历了三年疫情,第一个小长假,明明知道出门就是要遭罪,人堵、车堵、酒店堵、景点只是去罚站而已,但是能出动的人都已经在路上,我也不甘寂寞,去福州探探亲,只是没想到需要提前抢动车票,这个假期有太多的没想到了。
没想到五一节那天下午和彭老师去逛了逛三坊七巷,人山人海,彭老师笑称:现在看到人群,会有想戴口罩的念头,这是疫情留下的后遗症之一吧,我们赶紧逃离,没想到的是转个弯,我们沿着一条由榕树搭起拱顶的林荫道下散步,傍晚六点多的光线清明透过树枝,清风徐来,我不禁感慨:彭老师,这样的一个午后,穿过人群来到这,太值了!
浸润在这样的夕阳余晖的光线中,领受这暮春时节万物呈现的特质,是不是也惊叹于季节带给你的丰盛体验。
每天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用怎样的方式度过这完整的一天。
散散步,和你爱的人手牵着手,就在风景里,远方已经不重要了,这算是别样的“心灵访客”吧,嗯,另外要提一嘴,电影也是好电影,推荐观影……
虽然范桑特极力让这个故事显得神秘迷人,还有肖恩康纳利魅力撑场,更不提明星加盟串场,但其中过场般的脸谱化配角,虚晃一枪的空洞主题,还有结尾与女人香的相似却毫无力度的收场,都让电影显得如爆米花般缺乏营养和真诚。
无聊 唯一亮点就是黑小子带两小球的帽子 一种喜感的好看 还有这个海报非常符合电影风格 就是不痛不痒的励志温馨庸俗啊
以为是传说中的《心灵捕手》,结果中间睡着了一段,可见不是
老头骑自行车太有范 就是挺多对白看不明白
一个挺老套的故事,前半段还是挺轻盈的,高潮和结尾落入了俗套。配乐很好听,骑自行车的背影还是很让人感动。
黑人小哥篮球MVP写作也是MVP,所谓偏见真的很难消除,体育生成文学家也太难了吧。。。用心灵写第一稿,脑子写第二稿,只要在写就好。富家白富美爱上街头小黑哥,作家老大爷爱上偷窥小黑哥,因为男主给自己的道歉信就克服恐惧帮男主让老师下不来台,篮球队两罚全丢打假球真的逻辑上难以接受,导演对体育的比赛细节和人物关系不了解,搞电影的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体育的,,,当然了这也是我的偏见哈哈哈。
平庸之作,格斯范桑特在这部影片中只是在重复自己甚至别人,更何况有《心灵捕手》珠玉在前。
跟freedom writer差不多,跟goodwill hunting也差不多
片尾曲《OVER THE RAINBOW》
题材期望落差,同一个导演,但心灵捕手明显在剧本上要胜过此片几个档次——不过还不失一部缓慢安静的电影。
没有拍的必要...
和《心灵捕手》基本上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导演,演员展现都相差不几,主题.内容也差距不大,独独编剧上差了前者不少
打篮球那段还挺显功力的,也许可以理解为《心灵捕手》的简化版。最后的some where over the rainbow 好评,这版本我们团也唱过😃还能接上what a wonderful world,配乐不错
3.5,真·一招鲜吃遍天,距离《心灵捕手》的面世也不过3年时间。虽然限于题材,表达过于温吞,没能看到导演的功力之所在。倒是不怒自威的Sean Connery,老了也要演一演这样的人生导师角色啊。
看到结尾Forrester去世,不禁有些感伤。一段忘年的友谊在老人去世之前对他来说是那么的珍贵,对于16岁的青少年来说自己得到的除了老人留下的一屋子书更有实现梦想的力量。男孩的黑人朋友们也让人感动,他们没因为男孩去了白人学校而排斥他、而是主动找他打球,在影片的最后大家一起打着篮球,一如从前。窗户终于打开、微风吹拂窗帘飘动,只是不再有窗后站着的老人……
Sean Connery 完美老男人
2020春日影展絕殺打卡)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是,William說”A lot of writers know the rules about writing, but they don’t know how to write. He thought he knew me.”
是我还是电影看少了?还是就是没有这种主题的女性主演的?我实在是太喜欢忘年交,互相理解拯救的主题电影了.但是我还是想看看2女性是怎么样的.那么难听的over the rainbow翻唱头一次听到
如果爱情对应玛丽苏,友谊对应的就是这类影片。谁不想在年轻的时候邂逅一个忘年交,学会很多东西呢。但就像玛丽苏对现实无借鉴意义,隔着影片的友谊和教学也走不到心里。
和心灵捕手一脉相承。这种跨越一切的真心相交的友谊真的很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