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詩,Elegies

主演:许鞍华,黄灿然,廖伟棠,淮远,饮江,邓阿蓝,马若,西西,也斯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23

《诗》剧照

《诗》剧情介绍

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许鞍华导演大学念文学时主修诗歌,感其解忧纾困,于是便一偿多年心愿,好好拍下香港的诗文风景。 电影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录许鞍华导演亲自拜访多位香港诗人好友,如淮远、饮江、邓阿蓝、马若等会友论诗;并借用资料影像及照片,追怀已然离逝的西西和也斯。而整部电影的重点就落在第二部分已移居深圳,性格自由率性的诗人黄灿然及第三部分在台湾忙于讲学兼顾家庭,积极入世的诗人廖伟棠。香港诗或香港诗人宛如边缘的小草,在生活压迫挣扎的同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死亡实验出租屋的女人男子游泳部第三季TV未放送第0话一个屋檐下被遗弃的孩子们便衣警察羞涩津门烟云城中诡事干旱罗马家怨香水盛夏五月槐花香侦探人生第三季末日情缘最狂辅助职业【话术士】世界最强战团听我号令露水红颜零一获千金游戏未完成的牵挂安多第一季妖怪人贝姆宅男腐女恋爱真难OAD圣母疯城塚翡翠倒叙集特别篇双子星公主Gyu!穿墙行红色通缉令微不足道的哈维未曾走过的路

《诗》长篇影评

 1 ) 摘录——

原来许鞍华导演主修中文的时候,主攻的方向就是诗歌,她说想拍香港文学,尤其是香港新诗这个题材已经想了几十年了,但因为她很清楚地知道像这样的片子不如剧情片那样有观众,找资金都非常困难,直到疫情前的那段时间,可能是把想拍的都拍过了,于是决定要完成这个愿望。

诗歌对她的意义是在她觉得很忧愁烦闷无助失败的时候,是在中小学时期念过的那些诗拯救了她,那些诗歌是她的护身符,这是她的切身体验,当然这并不是人人都会经历的。

淮远:我不赞成为了安全理由而自我晦涩化。

西西:我喜欢城市多点,买点云吞或莲藕粥、路过小食摊。

我不识写乡村、天堂或地狱,那就写我的城市吧。

饮江:我被自己写诗的行为和发生的状况带动写成最尾的作品。

也斯:寒意[含义]深入我们的骨骼,一个下午做许多徒劳的差使。

邓阿蓝:一走路就「跣」倒了,这个字是粤语来的,但经过生活的发展、磨练,这个词汇已经有形象、有美感。

黄灿然:「诗」这个东西真的有点神秘,你不能虚荣,一虚荣就没了。

所以我有一句话是:「努力不赚钱」。

因为经济离开香港,「经济流亡」反向从港迁回大陆,定居深圳洞背村。

现在好像是隔着一层玻璃看我以前的诗,我没有不爱香港但也没有爱。

我永远在从这里离开,又永远在从别处归来。

在黎明的山岗,在曙光的航空站,我是夜以继日的抒情诗人。

由于除了西西都是男诗人,尤其黄灿然的《在茶餐厅》爹味美化之味太浓。

廖伟棠作为摄影师拍照竟然如此之好,短短几张城市的作品,就能激发我想写诗的冲动和纯粹。

香港人、定居台湾,他生我梦。

再说一万遍,廖伟棠作为鉴诗、赏诗者,在我心中真的排到很高的位置了,光是纪录片中刻意记录他讲课的浮光掠影——辛波斯卡的《种种可能》,都让我觉得辛波斯卡太会写,而他也太会理解,他是每位诗人重要的知己和翻译媒介,于是我说,成为大学老师是他的天赋的使命,他寻到了且做得很好,真想成为他的学生。

他说:不要去细究她爱的对象,关键在她爱的权利。

他从北京回到香港好像换了一个人,好像他的青春已经在北京用完了。

他原本是一个很内向、不屑于日常的人,但是在香港的十几年他变得更尊重日常生活。

从北京回到香港可能也是要和女朋友结婚,总之变得更实际了。

他是不相信沟通这件事情的,他的很多朋友都是喝酒和音乐人,他最喜欢的就是音乐范畴的朋友。

他的北漂时代对他我想是一段太特别的回忆,摄影作品那么多,文青年轻时。

即使在我眼中那样完美的生活,他也会羡慕着艺术家的朋友们,他没有那么想当一个好爸爸或者好老师,但为了生计和责任,他只能这样认真高强度的工作下去,以至于只要孩子睡着以后他都会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每晚要喝酒,那才是他的解放时刻。

因为有了儿女的存在,我才过了很多平常人的生活,如果没有他们,我的人生完全就是看书和旅行旅行,当然不是游山玩水的那种。

和我养猫的感觉简直如出一辙。

他们那个年代的——推测是零几年,就连许鞍华导演也说:那个时候的北京可爱很多,现在就好像时尚杂志里面的一样,连相机都不想拿出来拍了。

当时在北京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个人都被太阳烤焦了,烈日是很明显。

我写了首诗,讲北京的烈日,太猛,很毒辣,让每个人都很焦虑,我的朋友们尤其,每个都无由的焦虑起来,有创作的焦虑、政治的焦虑、爱情的焦虑——《灰心谣》,我少有的无比喜爱的他的诗。

还有《皇后码头歌谣》。

我认为写实摄影比其他艺术门类更有介入性,他不用想太多艺术的负担,当然还是会有的,办了一本杂志叫《看影像志》。

「我们尚好,除了还活着没有其他耻辱。

」「打倒象征主义,活生生的玫瑰万岁。

」——曼德尔施塔姆。

廖伟棠的片段会让我多加一颗星。

阿克梅派最高戒律:爱事物的存在更胜于事物本身,爱你自己的存在更胜于你自己。

类似于「存在先于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包含的能动性和变量胜于它本来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我们这些写诗的人就要去寻找和捕捉这个变量。

曼德尔斯塔姆的《词的本质》里面有说到上面那个句子,意思是:要在诗里呈现活生生的玫瑰,而不是玫瑰象征了美人、爱情、纯洁等等什么东西。

这个玫瑰是可感的,他自带隐喻,自带他自己的一切。

我们把它象征化、隐喻化的过程在削剪玫瑰的意义,是把玫瑰收窄了。

这和我们写诗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我们写诗的目的是要扩展事物的意义、扩展言词的意义。

正如策兰说的:「我是我自己方式的现实主义者。

」对现实的界定,每个人有不同界定,对现实的深度每个人有不同的期待,当现实的深度到了一定时候,就会产生出我们要谈论的这个「绝对隐喻」,他达到了一个绝对,这个绝对是指他是一个微妙的平衡,平衡是说他可以游离出它的意义,但他也可以回归它的意义。

所以策兰的诗甚至李商隐的诗,我们不去深究所谓的典故,不去挖它的隐喻的本体的时候,我们就看隐喻本身、浮在水面上的那个隐喻的时候,我们能不能看出他的深度呢?

他同时是表面的,同时又是深刻的。

诗始终是在一个人最无助、最失败或最孤独时,才真正发挥作用。

同时,对诗的感受是很感性的。

布莱希特《致后代》也太绝了吧:这是一个什么时代?

当一次关于树的谈话也几乎是一次犯罪,因为它暗示着对许多恐怖保持沉默。

策兰的《一片叶子》是对这首诗的致敬和回应。

 2 ) 《诗》|活生生的玫瑰万岁!

我想,诗人一定对于生活极其关注,至少电影中的几位诗人是这样,当黄灿然调侃着讲“上面的鹰都被我写过”时,不由得就感慨,他们对周遭事物的体察,那些确实是“活生生的玫瑰”。

“打倒象征主义,活生生的玫瑰万岁!

”正是因为我们读过的那些诗,没有过分的隐喻,而是将事物的本质交给我们,所以我们能够在那些真实的文字中找寻到自己,找寻到生活。

最近读《我在北京送快递》时就有种感觉,越是关于实际的平铺直叙,越能让人感受,他们所描绘的玫瑰可感、自带隐喻,我们看到它们自己的一切,它们所呈现出的也是自己本身的意义。

就像这部影片,完全的平淡,只是读诗,只是讨论诗,如此真实,而每一个观看者都会从中感受到更多的情绪,思考更多,也会发现更多,这其中必然是诗的意义。

把影片中出现过的诗整理出来,让自己再读一遍。

 3 ) 一点观后感

特别好玩儿,当黄灿然讲到自己是经济流亡逃离香港时,全场都笑了。

太真实。

可是就算再说不喜欢这座城市,却还是放不下茶餐厅里的一杯奶茶。

远方的爱也是爱——就像基督也不会在故乡传教。

给了我好多问题的答案。

早上朋友发给我一个链接,说多邻国的例句里香港人好松弛,都是去哪里吃饭,去哪里行山。

看完之后暗自觉得好笑,松弛和香港,或者至少和在香港的内地人并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是侵略者来的。

像蝗虫。

时常在想我身处的香港真的是那些艺术电影文学歌曲中的香港吗?

我幻想,它应该是有风骨的——有虚荣奢靡,也该有勇敢无畏。

好在电影告诉我,就算这里并不是印象中的香港,也无可厚非。

去承认,那个城市已经随着时代一起消失远去了。

我们是那个带着儿女的秃头男人。

不会成为另一个男人,也不会遇见另一个女人。

53年后,我们站在香港,看不见香港。

凄风苦雨,披星戴月。

我们都是无树的叶,我们闭嘴,因为谈话也是一种罪行,因为话里有太多说过的话。

这是一件悲伤的事吗?

是的。

可如果太在意存在的意义,反而是对文字范围的缩窄和限制。

我们还在这里,我们去爱活生生盛放的玫瑰。

诗的力量不在文字而在沉默。

"最近过得还行,除了活着,没有其他耻辱。

""如果你把话都讲给所谓 美 的事物,那些你真正应该讲的事情,就成为了话语权的让度。

"在这个「不是在离开,是已经离开了」的城市,还有这一点黄金小岛的余晖,也算是幸甚至哉。

 4 ) 不可或缺

我不赞成为了安全理由而自我晦涩化。

我也不懂写天堂,又不懂写地狱。

那就写我的城市吧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意义的底基和可能性?

比如说你营养不均,营养可能是物质上的东西,但营养和精神之间有一个能量,就是说如果物质上支持不到的话,你的精神就会出现问题是你显的那么无助,近乎悲壮,我突然对你产生一种深情,一种爱,不是怜悯,不是理解。

而是正面的撞击,当太阳撕裂云团,穿透晨雾,向你输送强光,我突然感到我一直和你并将继续和你患难与共。

站在黎明的码头,我是黑夜的孤独者,站在白天的故乡,我把出发的影子拉的比归来还长,站在晨光中,我理解到傍晚之所以被黑夜吞没的缘由,我永远在从这里离开,又永远在从别处归来,在大海的海畔,我把山峰的叹息。

连给波涛。

我觉得他的照片真的很吸引我,他的照片关注到细节,和别人可能不会去拍的人物和小事情。

我觉得他真的就是我心目中的摄影师的形象。

现在好像摄影师没有门槛,只要有相机喜欢拍照,大家都叫自己摄影师。

我并不批判这样的称呼。

因为我觉得这样也可以被称作为摄影师呀。

可是我心中最初对摄影师的定义应该是他这样的。

爱事物的存在跟生于事物本身,爱你自己的存在更胜于你自己。

我们现在不是没话可说,而是我们所说出的话很多,就会变成空气而已,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说呢?

拍诗拍很多诗人,却没有特别强调的说诗带给了我们什么?

是对我们有多么重要或者是什么的,就好像大家就是聊一聊自己写的是自己的一些生活,还有自己对于一些问题的想法。

恰恰就觉得一种静水深流的感觉,真的看进去了,真的被感触到。

 5 ) 文學紀錄片要拍的是什麼?導演的位置又是什麼?

雖然觀感上差不多,但我會覺得導演的在場(acting)是策略性的而非作者式的(乾淨的or個人風格的Agnès Varda)——從穿幫的攝影機不會被cut走就能明白這種審美取向——因此取用陳果之前拍西西的片段真說不上是刻意要找補的做法。

如果能幫助講清楚這代人,我想導演不會介意用不是自己拍來的鏡頭,因為這就不是個人作品而更像一種心願。

笑位多,但銜接不足、出場人頭尾不清楚的地方也有多(其中有部份刻意的模糊是必要的,留給知道如何撫平褶皺和眼淚的觀眾)。

同行詩人/學者盧勁馳有討論到黃燦然的翻譯工作沒有成為側重點之一是遺憾。

對於黃個人把寫詩當宗教的老文藝男做法我也是不能認同的…這並不是真正的入世,同樣這種只是寫「日常」而把「入世」的壓力無形中轉嫁走&收教徒的傾向也以另一種面貌出現在那一代愛去西藏采風的創作者言行/獵奇趣味中。

總之我們年輕人要繼承的不是這些啊!!

意料之中驚喜是見到影行者v-artivist早年拍攝的保衛皇后碼頭事件紀錄片《碼頭與彼岸》片段——那段時間的HK對於「落來太遲」的人(我)來說就像謝至德已經貴價到一千蚊用膠袋密封實的攝影集,冇錢就會唔好意思打開——而能在電影院讓更多人(特別是不了解HK這一面的)哪怕只是看到一丟丟其意義都好大。

但對於曾經歷過的人,我想是還不足夠甚至有些不忿。

(我一直好奇人們怎麼能在那塊海濱活動空間看得下去戶外演唱會,是健忘嗎還是沒得選?

要我我氣得一輩子不踏入。

)還好詩的各種意象會具有傳遞的力量,留下一星遺憾給後來接力者。

這系列香港文學的開頭和「他們在島嶼寫作」氣質好不同了,即不會是等到人來到七老八十了才論資排輩到可以著書立傳,細數創作者都為文學做了什麼⋯⋯將詩人供上台在《詩》中沒那麼的重要就像這也不是導演個人的作者式作品,而是試圖側寫什麼樣的社會環境/關係會不斷塑造這一群人的選擇/判斷/創作。

* 聽講第一天好多贈票還是留票是空位,覺得好「嘥」,4月2日比較滿,希望早早能有更多人看到這部。

**從近些年來的文學紀錄片熱潮中,能看出些些影像化之後文化/文藝資本會如何隨之重新分配,相繼也會有為流量而沾「文學」光或把「文學」捧上神壇,對其中現實/暴力的部份避而不談的浪漫化傾向。

基於此,或許可以有更多討論側重於該如何拍?

故此寫下標題的疑問待實踐中討論。

 6 ) 无缘内地上映的华语好片,提前预定“年度十佳”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总是容易忽略身边的美好。

从城市到诗歌,仿佛中间隔着遥不可及的星河。

而最近有这样的一部作品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提醒我们停下脚步,感受生活中的诗意。

它不仅是对香港新诗的深情致敬,更是对诗人生活状态的真实记录,以及对诗歌与生活、时代共振的深刻探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意,走进——诗导演:许鞍华主演:许鞍华/黄灿然/廖伟棠/淮远/饮江类型:纪录片上映日期:2023-11-23(中国香港)片长:101分钟又名:Elegies

《诗》作为一部纪录片,其观影体验是亲切而无门槛的。

许鞍华巧妙地将诗歌的语言转化为影像语言,用日常生活的切片再现了作为对日常生活的表述的诗歌。

在《诗》中,许鞍华没有将诗歌局限在文学的范畴内,而是将其扩展到了影像艺术的领域。

文字媒介的诗歌,通过旁白、画面和配乐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韵律,让观众感受到诗歌与影像的和谐共鸣。

她用镜头捕捉了香港诗人们的生活状态,记录了他们创作的过程,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歌的生命力。

这种跨界的艺术尝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也为影像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大学时代主修诗歌的许鞍华,在电影的道路上默默耕耘了多年。

在四十年的电影导演生涯中,许鞍华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执导了包括《女人四十》、《桃姐》、《黄金时代》和《明月几时有》在内的近三十部剧情长片。

凭借这些作品,她荣获无数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殊荣,并荣获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明月几时有》剧照《诗》是她长久以来的心愿之作,这份心愿如同连绵不绝的山脉,与她内心深处紧密相连,情感纠葛至深,难以轻易割舍。

她深知,将这份内心的愿望转化为影像,稍有不慎,便可能让个人情感泛滥成灾。

2021年,在疫情导致众多电影项目暂停或推迟的背景下,许鞍华却在这个时刻悄然启动了她的小型拍摄计划,最终完成了以诗歌和香港诗人为主题的纪录片《诗》。

这部作品不仅是她对电影艺术的又一次探索,更是她对内心热爱的一次深情致敬。

在观摩了《他们在岛屿写作》和《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等作品后,许鞍华更加坚定了用这种形式来探索诗歌与影像结合的可能性。

她选择了一种随性的叙事方式,让素材本身引导她和电影走向未知的领域,探索内心深处的诗意与影像的无限可能。

在影片的尾声,许鞍华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不确定与努力:她并不确信自己是否完美地捕捉了诗的精髓,但她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香港,这个高度资本化、国际化的地区,似乎与诗歌这种“反经济”的存在格格不入。

然而,《诗》却展示了香港诗歌独有的生命力。

电影的第一部分,许鞍华将镜头对准了淮远、饮江、邓阿蓝、马若等一众香港诗人,深入探讨他们对“诗”的个人理解与感悟。

她不仅捕捉了这些诗人对诗歌的独到见解,也收录了已故诗人西西的珍贵影像与声音,让这些片段成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在香港这座人口密集、地域狭小的城市中,当代本土诗歌自然地融入了浓厚的都市特色。

诗人们常常将城市的日常饮食、街头巷尾等生活细节融入诗行,以此洞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表达出超越文字的深远含义。

正如西西在影片中所言:「我不熟悉乡村的宁静,也描绘不出天堂或地狱的景象,但我能够书写我所生活的城市。

」在《诗》中,诗人们通过捕捉城市中不断变化的景象,表达了他们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与思考。

马若表达了他的诗歌理念:「描写山水不一定要与自然景观直接相关,诗歌也不一定非要涉及政治。

我的诗来自内心,是我情感的抒发,即使看似与所描述的事物无关。

」淮远在影片中朗诵的《天堂无雾──悼戴天》更是以简洁而深刻的诗句,传达了他对香港变化的复杂情感:「站在九龙,我看不见香港;五十三年后,站在香港,我依旧看不见香港。

」这不仅是对变迁的感慨,也是对身份与归属的深刻反思。

而后,许鞍华的脚步远至深圳与台湾,寻访那些将生活迁至他乡的香港诗人黄灿然和廖伟棠,记录下他们的诗意生活与创作旅程。

通过《诗》这部纪录片,许鞍华挑战了香港作为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向世人展示了香港诗人的才华与创作出的感人诗篇。

黄灿然和廖伟棠两位诗人的生活状态,虽然迥异,却同样体现了一种共有的离散经历和城市记忆。

影片中,黄灿然的深圳生活和廖伟棠的台北经历,都反映了香港人在外地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香港这座城市的思念和牵挂。

镜头下的黄灿然是一位性情中人,他反复念叨着,诗人应当有意识地摒弃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他的这种“努力不赚钱”的生活哲学,让许鞍华不禁开怀大笑。

在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幕典礼上,黄灿然发言:“得知许鞍华要拍香港诗的记录片,我的感觉是很奇妙。

以她的年龄和名气,可谓德高望重,而她拍的题材,是所有香港事物中最没人知道的。

就像在黑暗的广场上,一盏聚光灯聚焦于一棵小树下的几株青草。

”「共你凄风苦雨,共你披星戴月……今夜我在码头烧信群魔在都市的千座针尖上升腾我共你煮雨焚风,唤一场熔炉中的飞霜/咄咄,我是一个人,在此咬指、书空」。

黄灿然的诗句与他在巴士上层俯瞰城市的影像相互映衬,展现了诗人孤独而又坚定的身影。

在《大角咀寻春田花花幼儿园不遇》中,廖伟棠的诗句与香港街头的景象相互交织,传达出一种沉静而又迫人的力量。

「别来无恙吗?

这是另一个香港。

走在唐楼间漏下的阳光中看纸扎店里唱红梅记。

那些透明的身体里有心那些烧鹅有灵魂窗有扑翼声。

」他的诗中有很多混杂的意象,这些意象在香港的街头可以感受到它们是并存的,开始你会觉得它们很混乱,但慢慢你会发现它们是有机生成的。

这种影像与文字的对话,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也拓展了影像艺术的表现空间。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他们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香港这座城市精神面貌的反映,以及对诗歌的爱与执着。

所以「诗」究竟是什么?

《诗》中的廖伟棠在一场讨论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的论坛中讨论「在诗里面抵抗,或者用诗去抵抗」的可能。

或许「诗」便是辛波斯卡笔下的那般——「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的暧昧不清的却无比坚决的抵抗。

*本文作者:浅浅

 7 ) 和你說說《詩》

和你說說《詩》 廖偉棠 詩是平凡身軀裡面奇蹟一般的靈魂。

相信看了許鞍華紀錄片《詩》的觀眾,都會同意我這一感想。

試想從紀錄片開頭笑談拔鼻毛與打蟑螂之兩難的淮遠、到感念老友一張明信片的阿藍和馬若、到穿梭在深圳城中村和香港公共屋村的黃燦然、到應付沒完沒了的講課的我,其實都是平凡不過的華人男子(就像黃燦然的茶餐廳裡那個男人一樣沒有希望)。

不是他們寫出了詩,而是詩奇蹟般拯救了他們,讓他們成為詩人:詩的載體。

於是他們擁有了一般人未必擁有的平行世界,他們也是「站在香港看不見香港」的淮遠、說起詩與志時眼神熠熠的阿藍和馬若、堅信有一個詩神存在的黃燦然、和策蘭與布萊希特一起不甘噤聲的我⋯⋯許鞍華說詩是她的護身符,想必是她也看到我們身上那詩的護身符,於是以一部電影群之、興之、怨之也。

這樣一群人、這樣一部電影出現在華人地區以最刻板印象目之為文化沙漠的香港,豈不是詩一般的奇蹟?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當電影慢慢展開,我們的言語便超出了對詩的解釋、超出了為詩一辯,倘佯在香港的山水、碼頭與窮巷之上,克制哀思,而歸結於嗟嘆和詠歌——這就是《詩》的英文名字Elegies的本義,a poem of serious reflection, 充滿嚴肅的省思自鑑。

飄升縈迴於塵寰間,神來之處,有時讓我想起侯孝賢《刺客聶隱娘》裡那些無端聚散的霧或者嵐。

也許在香港觀眾眼裡,和這個「哀歌」最接近的,是「耶利米哀歌」的哀歌。

後者哀嘆耶路撒冷聖城的淪陷、聖民的受難,就像詩的第一句就說:「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

」——在希伯來原文中,本書名取自詩中的第一個字「艾卡」(Eikha),意思就是「何竟」。

不過,《詩》電影真沒有這麽悲情,它的魅力更像香港詩人的生命力,是從幽默、細緻和隱忍而來。

淮遠自不待言,慣以冷諷四兩撥千斤;飲江自不待言,能從絮語沉澱玄思和長情;阿藍自不待言,低聲唱吟工人藍調;西西自不待言,童真深藏微言大義⋯⋯從他們而來,香港需要的哀歌,是在一粥一飯一絲一縷之間,回首一傷神的。

所以即使我再荷戟徬徨,也能堅定地說出「步步花花,畝畝春田,/一江好夢全無恙。

/它不是另一個,/而就是這一個香港了」。

何況還有黃燦然,1997年信奉里爾克、葉慈的神秘主義的我初來香港時,正是他教我尊重日常不離地,既來之則安之寫香港之詩。

二十五年後,他在持續日常儉樸生活的表面下,收藏著一個真正的神秘主義詩人,他對世俗的凝視中混雜著藐視,因為他堅信詩是最高之物,高蹈雲間又輕盈降落茶餐廳和春秧街;但詩如他堅持搗爛的一杯檸茶裡的檸檬,如他施放未遂的兩包糖,安然自在。

是許鞍華的注視,用它們把他拉回人間。

這只是許鞍華懂得詩之三昧其中一個例證。

在鏡頭轉到土相的我身上時,她也沒有忘記尋找我身上的火,這火未必因為鬥爭、離散而來,也可以視為是「庾信遠眺的,落星城,烽火照江明」的那些劫火、魯迅相信的「地火」⋯⋯恰如片中我講課講到策蘭的「絕對隱喻」,我說的一句:「絕對隱喻是最表面的,也是最深層的」,它就像那一年我們須臾不可以摘下的那個口罩,一方面它遮住了我們的嘴巴,另一方面它象徵了我們沈默的決意,當它鋪天蓋地,就成了倔犟抗議者的盾牌。

許鞍華拍詩,但她使用的依然是她最擅長的散文,詩引誘解讀索隱,散文卻是閒庭信步,勝在坦誠與漫興。

這兩者形成的張力又恰恰就是電影的魅力,紀錄片拍攝於我從不惑走向知天命之年的尾段、黃燦然從知天命走向耳順之年的尾段,卻是許鞍華「從心所欲,不踰矩」之年的開始,這樣三者交聚,她在臨近結尾輕輕引出黃潤宇在而立之年前夕的淚水,鑑照了我們詩人、我城的故我並沒有白白努力。

詩在言外,可以說,在電影《詩》以外沒被讀出的99%的香港詩,更是《詩》的弦外之音。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你看,我又忍不住上詩歌課了,十年前我在香港電台開設過一個「和你說說詩」的節目,其實不只是為了普及現代詩,更是為了投石於香港人的池中,誘發更多詩的聲音。

而《詩》,又何嘗不是呢?

(原刊《上報》)

 8 ) 《诗》的诗

把电影里的诗都摘抄了下来,希望观影时的这份感动能通过文字留存下来。

01 旧启德机场

我家附近不远是一座机场我有时晚上散步就到那里去坐坐喝一杯冻柠檬茶看航机的升降离机场那么近过路的航机仿佛常常悬挂于我头上的天空他们飞行得那么低几乎可以削断大厦顶上的天线我有时想:不知道会不会突然目击一双飞机的翅膀从窗外伸进来02 无名

作为阴谋家活在没有阴谋的世界其乐可想其苦可想作为阴谋家阴谋不沾染世界其乐可想其苦可想亲爱的你就是那个“可想”03 天堂无雾

你站在九龙看不见香港五十三年后我站在香港看不见香港04 在茶餐厅里

一个秃头的中年男人坐在斜对面的卡位里他对面坐着一个小儿子和一个小女儿他如此孱弱,近于卑贱仅仅是这个形象就足以构成他老婆离婚的理由他多半是个离婚的男人身上满是倒霉的痕迹他没有任何声音也不作任何暗示却非常准确地照顾孩子吃饭两个孩子都吃得规规矩矩他们也没有任何声音也不留意任何暗示从他的表情,看得出他把一切都献给了孩子却不给他们明显的关注这是个没有希望的男人他下半辈子就这么定了不会碰上另一个女人也不会变成另一个男人更不会有剩余的精力去讨好人,或憎恶人但是,在履行这个责任时他身上隐藏着某种意义不是因为他自己感到而是因为他斜对面另一个中年男人在这样观察着,思考着并悄悄地感动着……05 阳光是伟大的

阳光是伟大的,因为它普照万物而不知道并非万物都需要普照或同等普照所以白云是伟大的提供一层遮盖还有乌云,增加浓度所以雨是伟大的,使热的凉,干的湿,火的水所以风是伟大的,使闷的畅,静的动,塞的通所以劳动者是伟大的,给富人穷人所有人盖房子遮挡风吹雨打日晒自己住棚屋冷了就出来接受阳光的温暖热了就移到他们建造的高楼大厦的阴影下06 患难

我的城市今早我在山上像往常一样回望你像往常一样你笼罩在尘雾里但此刻我才看见了你真实的形象你轮廓模糊与灰色云团浑成一体只有高楼窗口里稀疏的灯火勉强描出一栋栋笨重的影子使你显得那么无助,近乎悲壮我突然对你产生一种深情一种爱,不是怜悯,不是理解而是正面的撞击:当太阳撕裂云团穿透尘雾,向你输送强光我突然感到我一直和你并将继续和你患难与共

07 厚德村花

厚德村公园的空地上三个凉亭顶盖上,开满了大蓬大蓬鲜红色的勒杜鹃花如此盛放,看上去像假的轮椅里的母亲也说多美啊,像假的08 俯身

当我沿着滨海街后半段走了几步准备像往常那样绕个弯去上班我突然想:何不从前半段走目光穿过两边自然地生长的广告牌和蔬菜档越过大马路眺望树林覆盖的小山其实更自然也更富生命气息而我刚转身按照我的想法走了几步目光穿过两边自然地生长的广告牌和蔬菜档越过大马路眺望树林覆盖的小山那树林呵便好像听见了我内心的声音又好像是它向我传达我刚才那个想法而现在看见我听话地转身朝它走去他便满怀喜悦一簇簇膨胀高高升起几乎是立体地向我俯身如此清晰和逼近我甚至有点不自在感到它就要蹲下来把我抱起09 俯瞰

我有半年没坐巴士回家了今天凌晨下班时很累刚好有巴士驶来便本能地上车车上很安静好像在德国乘客都一声不响我从巴士上层俯瞰我平时走过的地方变得空旷的铜锣湾寂寞的维园我看见我一个人背着背囊拿着雨伞的身影我看见我的运动鞋踏过的人行道巴士掠过天后地铁站掠过那家通宵的小杂货店穿着背心的老板在搬一箱汽水10 裁缝店

我凌晨回家时常常经过一家裁缝店当它灯火通明时我才发觉我经过它而它并不是夜夜都灯火通明我经过时总会看见一个身材清瘦、两鬓斑白的老人独自在熨衣服他干净整洁,一边熨衣服一边开着收音机在同样整洁的店里每次看见这一掠而过的画面,我就会失落尽管我的步伐节奏并没有放缓那一瞬间我希望我是他这样安安静静的工作像天堂一样没有干扰让黑夜无限延长我不断闪过停下来跟他打招呼的念头但我的灵魂说:这是个奇迹你闯不进去,因为你不是也不可能是他的一部分11 哀歌之七

站在黎明的码头我是黑夜的孤独者站在白天的故乡我把出发的影子拉得比归来还长站在晨光中我理解到傍晚之所以被黑夜吞没的缘由我永远在从这里离开又永远在从别处归来在大海的耳畔我把山峰的叹息连给波涛在商业的中心我把祖国的神秘花朵藏于耳中在巴士上、火车上,在缓慢而平稳的轮船上我把奇异的目光投给玻璃山水,扑克面孔和同样冷漠的城镇和城镇在黎明的山岗上在曙光的航空站我是夜以继日的抒情诗人12 寻春田花花幼稚园不遇

别来无恙吗这是另一个香港走在唐楼间漏下的阳光中看纸扎店里唱红梅记那些透明的身体里有心那些烧鹅有灵魂窗有扑翼声新生活耦合着旧生活老孩子带领小孩子骑楼倦眠如一骑雨人在半途遇劫烂漫那些花儿哪去了?

他拿着一块砖头敲击彩虹还认得我吗?

我是你幻听的校长在猫眼里在狗爪里在潜过茫茫沧海的一条白饭鱼的怀里步步花花,亩亩春田一讲好梦全无恙它不是另一个而就是这一个香港了13 灰心谣

一切都像十年前但你更左了不,他的右在吃着他的左他的左又在吃着他的右还有那些曾一起在雪地里走失的人被纷飞雪球打得晕头转向以后再也见不到的人然而他曾经用这些东西一起说我爱他曾经把地球点燃看他烧成一个蔷薇花蕾就让打钟的打钟看云的看云他一寸寸埋藏自己至今已三十三年14 皇后码头歌谣

那夜我看见一垂钓者把一根白烛放进码头前深水给鬼魂们引路呜呜,我是一阵风在此萦绕不肯去那夜我看见一弈棋者把棋盘填字似是九龙墨迹家谱零碎然而字字天书呜呜,我是一阵风在此萦绕不肯去那夜我看见一舞者把一袭白裙舞成流云云上有金猴怒目切齿吁吁,我是一阵雨在此淅沥不肯去那夜我看见一丧妻者鼓盆而歌歌声清越仿如四十年前一少年无忌吁吁,我是一阵雨在此淅沥不肯去“共你凄风苦雨共你披星戴月……”我在码头烧信群魔在都市的千座针尖上升腾我共你煮雨焚风唤一场熔炉中的飞霜咄咄,我是一个人在此咬指,书空15 翟秋白致鲁迅

先生:我来信和你分一个梦一条你也行过的山径你也举手指点过的夕阳乱山在梦中,未能捋平但此时只有明灭与呜咽让我常常唱的一首国际歌载着冰与火,撕咬着又幻变出许多灵光的火与冰是庾信远眺的,落星城烽火照江明但先死者不是萧刚掀开夜幕,秉烛照见野路黄尘深16 给也斯的平安信

今天此城的生者必须写信给死者报平安告知他走私船仍然在渡海码头等待堂皇的下水礼冷阳与破碎玻璃依旧刺痛电车上的孤独少年那些花儿哪里都去不了雷声变成烟火蝉鸣保持沉默在它的律师赶来之前我们尚好除了还活着没有其他耻辱17 致后代这是什么时代当一次关于树的谈话也几乎是一种犯罪因为他暗示着对许多恐怖保持沉默?

18 一片叶子一片叶子,无树的给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这算是什么时代当一次谈话几乎就是犯罪因为它包含如此多说过的?

还有一些颇有感触的话,截图记之

 9 ) 这部影片是致香港的一首情诗

还有多少人记得中国香港文学?

纪录片《诗》讲述的是中国香港的诗与诗人。

这是一部属于香港诗人群像的记录影片,导演许鞍华采访了多位诗人好友,通过香港诗和香港诗人的视角展现了香港的另一份生命力。

比起香港电影,香港诗的存在并不算起眼。

但有这些诗人的热爱与坚守,让香港文学得以保持鲜活。

“其实香港很多人写诗”,他们写的是诗,也是香港与香港人。

决定成为诗人,便意味着决定一无所有。

这一说法听起来很残酷,但却是现实。

过去,香港有过多少诗人?

现在,香港还有多少诗人?

“经济流亡”的大潮之下,片中的一个诗人去了深圳,另一个诗人去了台北。

这个微妙的剧情走向,暗示了香港诗的未来。

影片最后,被问到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导演给出的答案是,小时候念过的诗是她的护身符。

不考虑观众,不考虑资金问题,如果还有很想拍摄的题材,她心里的第一位就是香港的诗。

看到最后就会明白,其实这部纪录片本身就是一首她写给香港的情诗。

 10 ) 一些呓语

看完了许鞍华的《诗》,本想直接睡了,但想还是说几句吧,权当为了忘却的纪念:1.本以为这会是一部形神皆散的作品,怕自己会迷失在诗词中,而与画面脱节。

但结果并没有,每个诗人就像传递奥运火炬一样,用他们的话,他们的诗,他们的日常,把火炬逐一传递,直到最后点燃了火坛~ 以前看许鞍华的电影,她总有藏起来的感觉,把意义交给画面。

这次幻觉中她变成了在广场大声念诗的人,有种喧嚣的宁静。

这种感觉就好像你点了一杯水;初尝有点苦涩,像是浸泡一宿的冷茶;再喝,又有种林雪加工过的港式斋啡,苦甜掺杂;你再喝一口,好像被百年烈酒撕开了喉咙往里跳,眼睛都要冒出火来;等你喝完了,突然杯中又只剩水滴。

2.还是接上文,她是说了诗,但她不仅仅是在说诗,最后她还是在说诗。

这个扣题就很有意思。

3.诗人在深夜坐巴士浏览街景那段很感人,有过深夜加班的人都会很有体会/中间的一段镜头+那杯咖啡+那个火车+那段钢琴独奏+最后的那一秒沉默都是神来之笔。

4.你问我为何眼含热泪因为~5.共鸣那段看哭了,让我想起了唐涤生的"文章有价"6.看的时候我想起了《宇宙探索编辑部》《阳光灿烂的日子》《南海十三郎》《Once》《天使爱美丽》还有一个没人看过的电影,主角最后睡在了脏乱舞厅的发霉沙发上,脸上游荡着五光十色的彩光7.看完电影心满意足,我怀抱诗集,去找前人述心声了~

《诗》短评

6.5分/像极了前几年贾樟柯拍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请了许多作家诗人,采访诸多好友,追忆已故亲友,可是文学性大于趣味性,拍的乏善可陈。“诗”在生活中是一个永恒,独立的生命体,许鞍华将“新诗”作为观察两岸三地人的媒介和工具,她用诗歌捕捉精神能量并试图提取出养分的努力是极其可贵的。我们华人想到诗都会有隐隐作痛或精神颤抖的角落,因为“存在”这个命题是诗歌永恒的基调。人们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并继续存在着,沉默的价值到底什么时候才会显现,这是诗赋予困境中的人的想象、鼓舞或者无尽的安抚。

9分钟前
  • Otis Milburn
  • 还行

3.6分。

13分钟前
  • 鲜有废客
  • 还行

不要为了安全理由自我晦涩化。自己想拍这个题材,就去拍摄。布莱希特的《致后代》,同样适合于这个时代。

16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24_126。不好说,看来我这人是缺乏一些对诗的感悟

18分钟前
  • nikki
  • 还行

很喜欢开头的浮光掠影,不慌不忙将香港的诗歌/诗人融入这座城市,而后就则变得过于具体,甚至要用更为具体的影像作为念诗的想象,却也难从中品得几分甘霖,只有暗戳戳地表达着那不知如何言语的沉默:33年前的动荡,皇家码头的示威,入监狱的青年,何处才能真正听见他们的声音。

23分钟前
  • KID Y
  • 还行

离散创作者献给中文世界的哀歌(elegies)|个中深意不必多说,懂的人自然能看懂。美中不足的是确实含“男”量高了点,原本还想多看一些关于西西的故事。这可能和她在22年去世了也有关系吧。

28分钟前
  • 🪄
  • 力荐

感觉更像是许鞍华导演的私人影像创作

29分钟前
  • 我的码头
  • 还行

电影最好的部分只有前面五分钟。廖伟棠不像诗人,更像一个商人,川普不像商人,更像一个诗人。许鞍华点到为止的政-治观点和廖伟棠隔靴搔痒的批判意见不谋而合,两人都保持了香港人的体面,与之相反的是被香港驱逐,在深圳路边穿着破烂衣服遛狗的黄灿然,米沃什在<路边狗>里曾经写过“诗人被逐出理想国的事总是以讽刺的形式被写出来”。许鞍华最后明目张胆的说她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她把这段内心独白放在最后,证明她在剪辑的时候都还沉浸在自我感觉良好的诗性系统中,可能许鞍华懂一点诗,她懂的更多的是妥协。

33分钟前
  • 如意
  • 很差

许鞍华说,在许多压抑难熬的时候,是小时候读的那些诗成为了自己的护身符,给她抚慰,支撑她继续走下去。

35分钟前
  • 看电影看到死
  • 推荐

一群不想承认自己写的根本不是诗的人

37分钟前
  • 厌火城主
  • 很差

3.5“騎樓倦眠如一騎雨人”“小時候唸過的詩是我的護身符。”

42分钟前
  • bardoffen
  • 还行

一个向北 一个向东

46分钟前
  • 纠结的茶
  • 还行

老气横秋但题目不错,就算非一流作业也有书写必要。比起一众黄金old school,黄灿然vs廖伟棠这对同时代人笔墨倒更多也更见比较趣味。

49分钟前
  • mecca
  • 还行

那些读过的诗,在未来的某一刻,人生遭遇低谷,失去前进的动力,甚至活下去的希望的时候,有了共鸣,化作一枚护身符

51分钟前
  • 虚空尽无
  • 推荐

6/10 更多是一种松弛,随性的游荡,对于香港记忆的重新书写,而非目的性明确的那一类。

56分钟前
  • 莫失莫忘
  • 还行

黄灿然《茶餐厅里》,妙极。

58分钟前
  • Sophie
  • 还行

莫让诗歌退变为失语的自由,连生活的真实都无法描摹,何以承载囚笼的重量,和初心的寄托,不止关于疫情,不止关于香港。

60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是一贯的许鞍华风格,平实、趣致,诗是形而上的,诗人的生活是回归地面的,如果有更多人因为这部纪录片唤醒对诗的热情,就太好了。(ps:来m+戏院看片的内地观众请观影时收起你们的手机,发光电子屏幕影响其他观众的公德请周知,请入乡随俗别在电影院玩电话……btw如果您要刷微信微博到底为何还要入戏院呢?)

1小时前
  • 凌麦儿
  • 推荐

经济流亡与精神避难。满怀期待却不如预期。

1小时前
  • 夜的眼睛
  • 还行

不知怎么拍得这么油腻……而且诗居然还有情景演绎……

1小时前
  • Ute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