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群体,叫做跨性别者。
以前听说过的异装癖,应该就是同样的意思。
2022年了,应该有更多这样描写边缘人物的电影或纪录片,让他们不再被歧视被妖魔化。
我想如果我在路边看到一个这样的人,至少我可以给他一个平静的眼神和微笑。
心里涌现出的悲悯要收好。
希望有一天他们可以大方的走在阳光下。
希望这一天不要太远太远。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那么人也没有一模一样的人。
随着知识 年龄的增长,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从社会学的茶室交易到如今的跨性别者,我们都能很好的理解和接受,但是转念一想,如果这是你身边的人就是你的父亲母亲,你还能接受吗?
答案显然是需要经过很努力才能得出。
这个社会没有公开承认的事情那就是问题,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也很难让上一辈搭上潮流快车,其实我感觉当今社会大多数的理解就是好奇,因为想知道他们的生活,所以装出一副理解的样子,满足的还是自己的窥探欲。
真正的理解应该是泯然于众人,不觉得惊奇,不觉得无理,不觉得错误。
很难做到吧,因为我就没做到。
今天终于有时间去看这部影片了,本来是冲着红姐去看的,但是在整部影片的基调下,演员个人就太过渺小了。
这是华语首部跨性别电影,也是我看过的第一部跨性别电影(看之前还以为只是同性)。
感触最深的一点还是当儿子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之后不认同,其女友的一句话,大意是别人可以随便出柜什么的,当事情发生在自己亲人身上的时候又第一个无法理解。
确实,或许我们真的没有自以为是的那么开明。
人物设定、选角都很有意思,不是年轻人的荷尔蒙,唯美的爱情故事无奈提早落幕,而是一个已经步入中年、家庭稳固的丈夫、父亲、儿子,其背后的伦理冲突、家庭矛盾更甚。
但还是想说,男主确实太过幸运了,少时有相知的长者,中年有鼓励的朋友,他们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都在理解、支持着他,甚至其母亲也能理解这一切。
坦白讲这太过理想化了。
红姐饰演的(同妻)着墨不多,但是演技在线,几次亮相表演都很有张力,而这个人也是全剧最大的悲剧人物。
男主对朋友说自己不怪她。
坦白讲,他并没有资格怪她,相反最应该对她说声抱歉。
男方主动欺瞒自己,女方则是被男方欺瞒。
诚然女方一定早就有所感知,对方坦白后也不愿意离婚,但这也正是现实中“同妻”最真切的状况。
【翠絲】:5.5分發現最近香港電影開始喜歡以邊緣人為主,從《踏血尋梅》到《一念無明》再到如今的《翠絲》,我當然是非常認同這樣的創作方向的,這都是通過邊緣人物來展現創作者的人文關懷。
《翠絲》這個題材在港產片裡是少見的,電影的立意都非常好,還有一班優秀的演員,本該成為港版的《丹麥女孩》。
優點當然是題材的新穎,導演特意選擇一個年過五十的中年男子為主角,中年往往伴隨著中年危機,生活的壓力,家庭的紛爭,老友的逝去,重重壓抑下,讓男主角最後的抉擇合理化。
姜皓文的表演非常到位,將一個壓抑自己的好好先生完全表現出來了,變性前與變性後的反差也提現得鮮明而不做作。
跟他對手的惠英紅就更加不用說,舉止之間都是戲,不得不說他們兩個那場爆發戲演得非常漂亮。
問題也很明顯,一個是黃河這個角色,黃河這個演員跟角色都是電影裡的大敗筆。
導演所有的同性平權的主題表達,都是通過黃河這個人物用嘴說出來的,關鍵黃河這個演員的演技實在是有點尷尬,而黃河與姜皓文那場吻戲更是莫名其妙。
另外一個問題是,導演有意無意地忽略了,變性者對原來家庭的傷害。
當姜皓文選擇了變性,那變性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呢?姜皓文與前妻兒子之間的和解呢?這些導演都刻意去迴避了。
還有就是姜皓文與妻子坦白了,那場戲當然非常好,但是兒子呢?
前面刻意交代了兒子發現父親異裝癖的身份,最終居然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最後我想說,新人導演都會有這樣的問題存在,那就是把過多的篇幅留給演員發揮,或者說過於依賴演員的表演了,你看這部電影到最後,你能記住的永遠都是演員們精湛的演技,那導演呢?除了通過黃河口中那些陳腐的說教,還剩下什麼?
这部和《叔叔》不同。
拓宽了认识。
有人是接受自己是男人/并喜欢男的GAY。
这部里面是男人身/女人心/不接受自己身体/喜欢男人 TRANSEXUAL。
+1姜皓文太强男人气质。
扮女人。
带来视觉违和感太强烈。
一种荒诞 矛盾。
一个努力做好社会认同的【理想男性】。
51年的痛苦和自己斗争。
有事业有家庭,选择变性选择离开当前社会关系,选择自己的勇气。
睇完第一遍。
前一小时的铺垫简直想Stop..后面的冲击大。
特别是和家庭和社会割裂和自己和解。
七个月前的熊熊烈火,七个月后的风平浪静。
时间令人慢慢去接受【伤痛和失去】。
更加领会到【无色无相】。
因为角色的勇气。
领会到有时看起来差不多,实际上【区别之大和明显】。
最终回到一个词【形式】。
男女只是只是多种关系中的一种形式。
夫妻关系也有多种存在形式。
这个世界的人就是各种各样的。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电影实习生】,爱电影,爱生活,欢迎欢迎电影实习生。
“我是一个女人,外边不是,里面是。
” 当一个男人在你面前说出这样的话,我想,不管你与他是什么关系——亲人,恋人,好友——你都会觉得他不正常,应该去治病。
而这种“不正常现象”,被镜头所关注,来到了我们面前。
2018年,《谁先爱上他的》和《翠丝》两部LGBT电影被金马奖与金像奖提名多项。
但是,与斩获大奖的《谁先爱上他的》相比,《翠丝》可以说是倍受冷落。
确实,无论故事剧本,还是演员表演,《谁先爱上他的》都更胜一筹,但《翠丝》也有其亮点,它所关注的,是华语电影里少有涉及的群体——transgender,跨性别者。
影片中的主角大雄,是一家眼镜店的老板,已到中年的他,有着一个完美的家庭:妻子安宜人美有气质,是个粤剧票友;女儿已婚,对象是一位有名的律师,现正身怀六甲;儿子立贤有着新时代年轻人的开朗与朝气,打算着去英国念书。
儿女双全,琴瑟和鸣,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模样。
但这看似光鲜的外表,看似平静的生活,实则暗流涌动。
暗流的中心,便是大雄。
在周围人的眼里,大雄是一个老实温和,孝顺沉稳的人。
只是,大雄比谁都清楚,在他的内心深处,他知道自己是个女人,他想做个女人。
从性别意识萌发之始,他就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同,他偷偷换上女性的服饰,在镜中满意地打量着自己。
然而,父亲的早逝,让他不得不担起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人的责任,于是他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以赡养母亲,供送妹妹上学;于是他娶妻生子,组建家庭。
大雄也一度认为,自己会在尽家庭责任之中,过完自己的一生。
直到阿正去世的消息传来,惊破了他所谓安定的生活。
阿正是个同性恋者,两人年轻时不仅是要好得兄弟,他们之间更是有着难以言明的暧昧情愫。
甚至如今,大雄还保留着与阿正有关的点滴,比如阿正拍的照片,家里那只名叫Bowie的狗,以及梦中时常浮现的身影……
阿正去世,是由他的伴侣阿邦告知的,他要将阿正的骨灰带回香港。
与隐忍保守的大雄一代人相比,阿邦有着青年人的不羁与开放,他甚至直讽这里“思想的落后”。
阿邦的到来,不断地让大雄一次次地回忆起往事,一次次地审视现在的自己。
于是,在一次次的言语交锋中,在一次次的痛哭流涕后,大雄选择了接受自己,接受心中那个最原本的自己。
他褪去男人的衣服,戴上假发,穿上高跟鞋,画起娥眉妆,在酒吧里尽情地放纵自己。
那一刻,他是自由的,他是充实的,他是幸福的。
是啊,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女人或男人,不做自己,又谈何为人?
有了“胜却人间无数”的一刻,大雄也决定向妻子坦言,于是,全片中最为揪心的一幕发生了—— 夜深时,客厅里,灯光下—— 伤害的,被伤害的,自我伤害的; 欺骗的,接受欺骗的,自我欺骗的; 将就的,隐忍的,痛苦的,都化作了一场歇斯底里的呐喊,歇斯底里的挣扎。
故事的结尾,导演给片中角色,安排了一个可以说是“团圆式”的结局。
但是现实本身,又怎么可能在伤痕累累之后,安放自我?
近些年,林林总总的新鲜物事闯入人们的视线,而其中,不乏有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观念相违背的东西——抑郁症,同性恋,不婚族,丁克族,跨性别者……人们不理解,无法接受,所以把这些认定为畸形的,变态的,甚至简单的归结为是垮掉的年轻人盲目崇尚的潮流,指责他们败坏了社会大纲,道德伦理。
是真的这样吗?
只要与你不同,与多数人不同,与习以为常的道德伦理不同,就是不对?
几千年前,我们认为,只有贵族子弟配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多世纪前,我们还认为女性不能与男性一样,获取工作与经济独立的权利;几百年前,人们还认为,黑人不能拥有与白人同乘一辆公交的权利……现如今呢?
电影《狗十三》当中,有一场对话: “你看,这个孩子好懂事啊。
” “你怎么知道,她不是沉默,害怕,和妥协呢?
” 《翠丝》当中的大雄,便是这场对话当中的“懂事的孩子”,但这懂事当中,是积郁多年的沉默与妥协。
跨性别者并非当下才出现,他们一直都存在于我们之中。
他们一直存在,包括其他的“新鲜物事”,只不过,他们一直在自我压抑,自我妥协而已。
因为在我们的教育中,每一个我都自小就被教导爱国家,爱父母,爱子女,爱单位,却唯独少了「爱自己」——我们的每一个我中,都没有一个“我”存在。
影片说:“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属于他自己的。
”亲爱的你,你现在多少岁呢?
你以自己原本的样子,生活着吗?
年少时暗恋过的阿正,成了男主大半生的精神爱人。
娶妻生子养家糊口像行尸走肉般生活了三十年,从未敢直面内心的自己,直到阿正离世的消息,唤醒从前的记忆,唤醒了自我。
50岁的男主敢于面对一切,重启人生,这一点在影片中转折的很没有说服力。
电影打动我的,一是他终将秘密说出后,铠甲褪去,娇嗔掩面的那个笑容,似少女般纯净;二是术后看望母亲,母亲抚摸她的长发说,是崽也好是女也好,都是我生的是我的孩子。
他在母亲怀里嚎啕大哭,像个委屈的小姑娘。
影片结局近乎完美。
我更中意的是前半段男主的隐忍,克制和无奈,——那才是我们普通人捱着生活的日常,背负着秘密的人更辛苦罢。
也盼着余生中的哪天,潮湿的心能见见阳光,哪怕很短暂呢。
阿正,你说。
再扯两句,近来看了《爱情神话》和这部《翠丝》,都是关于中年人的爱情和人生抉择,导演居然也都是很年轻的导演,可巧也都是用当地方言配音,调子缓慢的,生活气息看似淡然却浓郁沉密。
怎么就无端迷上这种原汁原味的方言电影了呢。
上海话也好,广州话也好,每个面色匆匆的市井小民内心都有着努力生活的勇气罢。
首先想说,我不反对“彩虹”,但是也不支持。
这部电影,看完给我了两个思考。
一个是原来同性恋爱是有很多种,可能是gay,也可能是跨性别者,比较复杂;另外一个是电影后半段给了另外一个视角,那就是“彩虹”背后的家人,他们的反应是什么,平常我们好像不太关注这个点。
电影里面一共出现了四个“彩虹”,分别是男主、摄影师、新加坡小男生和老戏子。
不得不说,除了摄影师死了,其余三个人结果还都挺好的,刚好他们三个人就代表了人的一生,青年—中年—老年,也暗示时代在进步,人的观念在进步,年轻一代可以毫不掩饰自己的性取向,而没有什么顾虑(当然影片中也说了他的困惑,但不是特别严重),我觉得这是影片最大的贡献!
另外,多说一句,惠英红演技爆表,完美展示了一个“彩虹”背后的家人的痛苦,她也是电影最后唯一的一个悲剧角色。
剧情层层推进,用衣服这个道具,让男主最后蜕变了出来,完成了他一辈子的心愿,没有惊喜其实。
最后,我还是很喜欢港片这种质感的,真实又魔幻。
1. 整體而言太多不必要的交代。
雄哥蘭桂坊易服前最大的問題是過度使用flashback,但還是有三星的水準,角色間的chemistry夠,演員表現都很好,第一場爆發戲是律師女婿外遇一事,惠英紅和吳肇軒表現不凡。
2. 接下來是全片拍的最好的部分,由蘭桂坊易服的自我釋放,到一代名花的華麗絕唱,再到雄哥面對家人面對有道德潔癖的太太,那樣的悲痛與無助,黑哥紅姐的衝擊帶來充滿爆發力的演出,最後在浴室一度崩潰旋即淡出...這短短近20分鐘的戲碼,足以撐起整部片,不論是議題剖析的深度或角色內在的掏空,都是今年港產電影的最佳典範。
3. 但!
非常可惜的是緊接著的那場戲講述又七個月後成為女人的翠絲看著孫子的出生,完全破壞了上一場戲達到的高度。
像是觀眾跌落谷底前硬是要把大家拉到一個正面歡快的光景,在我看來,或許是阿雄和阿俊製造的氣氛太過跳tone,尷尬之餘還稍稍失去了真實性。
再加上主題曲的潤飾,一度對這樣的不正經感到非常失望。
反而接下來新光戲院的那場戲,翠絲去看Anne唱戲,鏡頭只捕捉Anne的眼神和翠絲的背影,沒有台詞,卻力道十足。
要是浴室戲後直接接上這場戲,在未介紹變成女人的翠絲之前,能利用留白製造一點神秘感,必定讓這部片再上一個高度。
可惜,可惜。
4. 這之後還有最後兩場戲,也是有類似的情況。
最後一場戲是Vincent和媽媽Anne的對話,拍的也非常之好,若接在新光戲院那場會更好,其實也比較合理。
而倒數第二場戲是阿正的展覽、阿邦的新書,以及翠絲告別大雄身份的戲碼,導演想交代的太多,告別舊有身份是重要的,但可以點到為止,而攝影展和新書的橋段,我覺得其實沒有那個交代的必要,又阿邦和翠絲發生關係更是不明所以。
總體而言,come out+浴室戲>>新光戲院戲>>母子對話這樣的組合作為這部電影的結束會是我心中最powerful最精簡的收尾。
5. 戲中兩場戲用了辨識度很高的Adagio in G minor(也就是Manchester by the Sea中的最高潮——男主在警局試圖自盡——所使用的配樂),其一是雄哥帶阿邦去以前的溪邊,其二是近尾聲兩人去看阿正的畫展,兩場都帶有悔恨和sorrow的命題,看似是雄哥和阿邦的對手,實際上是兩人對阿正的回憶與悼念。
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穿旗袍的书】影片概述2018年金马奖中备受关注的两部LGBT题材的电影,一部是邱泽主演的《谁先爱上他的》,另一部就是今天的主角《翠丝》。
这两部电影都是关注性少数人群的作品,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重点放在男同性恋,后者则关注跨性别者的自我认同。
这两部影片我都很喜欢,相比金马奖八项提名并最终斩获影后的《谁先爱上他的》,仅仅拿到最佳男配的《翠丝》受到的关注逊色不少,但这并不影响影片带给观众艺术上的享受以及价值理念的碰撞。
《翠丝》这部影片主要讲述自我认同为男跨女(即拥有男人的身体却认为自己是一个女人)的佟大雄和妻子生活了数十年并育有一子一女,某天,发小也是自己五十年来最爱的男人阿正在叙利亚从事战地摄影师的工作时不幸去世,阿正的男友把他的骨灰带回香港入土却被海关扣留,在处理阿正骨灰的过程中,在阿正男友的推动之下,佟大雄最终决定和妻子坦白,并做变性手术成为女人。
佟大雄(姜皓文饰)剧情推演(一)影片以佟大雄(姜皓文饰)五十年来反复做的一个梦开始,在梦中年少的自己和阿正一起在山涧嬉戏,电话铃声把他从梦中惊醒,来电的正是阿正的男友,告诉他阿正在叙利亚工作时不幸身亡。
大雄(左)阿正男友(中)阿俊(右)大雄、阿正、阿俊从小一起长大,接到电话第二天大雄去找阿俊,告诉他阿正离世的消息,并表示阿正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够抛洒在香港。
大雄和阿俊一起去机场接阿正男友的时候,因为香港不承认同性婚姻且证件未带而无法正式阿正身份,海关扣留了阿正的骨灰,无奈之下,三人只能先回酒店安排阿正男友住下,再想办法。
大雄(左)和阿正男友(右)聊阿正和大雄的往事大雄请身为律师的女婿帮忙,正好有议员在提案同性骨灰处理,想借助阿正的事情,阿正男友也同意,就向律师详细讲述了自己和阿正相知相识相爱的事。
骨灰这事儿虽然闹得沸沸扬扬,但也算解决了。
可能是出于对同一个人的思念,当天晚上大雄去酒店看望阿正男友(这一点我确实觉得很突兀,没有理解为什么大雄会突然去酒店)。
也许是白天的讲述勾起了内心的回忆,大雄来到酒店的时候,阿正男友由于对阿正的强烈思念,情绪一度失控(也许是听了阿正的故事,同样勾起大雄对阿正的回忆,故而来此?
)。
大雄在酒店门外有一个插曲,白天律师还没来之前,大雄和阿正男友简单聊起了阿正和大雄之间的事,阿正男友说阿正经常提起大雄,还说自己很爱大雄,也知道大雄爱他,只是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大雄在逃避阿正。
当阿正男友问到大雄逃避的原因时,大雄岔开了话题。
阿正男友(左)、大雄(右)当天晚上大雄敲门进入酒店房间之后,和阿正男友聊天,其实主要是大雄在安慰他,阿正男友提到他们已经考虑领养小孩,最挠心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一定要惊动律师、议员、记者,我们才能讨回一点点尊严呢?
”(指阿正骨灰的事)。
大雄的一句“阿正在我们心里”也点燃了两个人的激情,在宽衣解带的时候,阿正男友碰到了大雄穿在里面的女士内衣,突然想到自己还穿成这样的大雄裹好衣服匆忙离开了。
大雄(左)向阿正男友(右)坦白第二天阿正男友到大雄开的眼镜店,再次质问他到底在逃避什么。
纠结再三,大雄把阿正男友带到了小时候和阿正阿俊常来玩的山涧,向阿正男友吐露自己逃避阿正的原因。
多年来大雄知道与阿正两情相悦,阿正是gay,看到阿正和别的男生接吻时,恍然大悟自己的想象中与阿正是一男一女,当他在浴室偷穿自己母亲的内衣时,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跨性别者,拥有男生的身体却不具备男生的灵魂。
害怕阿正无法接受这样的自己,这就是一直以来逃避阿正的原因。
打铃哥(袁富华饰) (二)在向阿正男友坦白之后,大雄带着他去见了一个关键人物,即本片获得最佳男配的角色,打铃哥。
打铃哥原本是广东粤剧的一位花旦演员,艺名花艳红,后来在酒楼打工,为了养家的大雄在同一家酒楼做兼职,二人由此相识。
有一次大雄带着阿正阿俊来酒楼,巧不巧的,打铃哥进女厕被人殴打,下班之后到打铃哥家里,他想阿正大雄透露自己是一个女人,外面不是里面是。
(私以为,打铃哥应该和程蝶衣一样,扮演的是花旦,入戏太深。
)
打铃哥在票友会演唱,与大雄偶遇后来打铃哥去四川进香,大雄在这个时候离开酒楼帮自家二叔开店,二人就此一别数十年未见。
影片开头大雄遛狗的时候看到一位身形很像打铃哥的捡破烂大爷,把狗拴在路边去寻,人未见到,结果狗还正好生病失去知觉被送医院抢救,还被家人数落。
(号外:大雄家狗叫Bowie,这个名字是有由来的呦,观影自寻,有奖问答。
)
大雄一家在动物急救中心之后,大雄在妻子的票友会上再次见到了打铃哥,两人一见如故。
(对大雄而言,更多的是找到自己人的欣慰吧),在之后的一次见面中,打铃哥把自己当年去四川求来的观音送给了大雄。
打铃哥(左)送大雄(右)观音吊坠大雄带阿正男友以及阿俊来见打铃哥,阿正男友突发奇想,让打铃哥扮上女装,大雄也在阿正男友以及阿俊的鼓动之下换装,四个人一起到酒吧嗨去了。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真的被打铃哥的女装惊艳到,觉得好美。
)虽然由于这次经历太过兴奋,耄耋之年的打铃哥生命就此终结,但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应该是打铃哥这一辈子最开心的一天,终于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女人,也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女厕。
(即便只是伪装。
)
从左至右:打铃哥、阿俊、阿正男友、大雄 (三)就在把打铃哥送往医院的时候,同样身着女装的大雄在上车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同样他也认出了大雄。
身着女装的大雄遇到自己的儿子这算是一个契机吧,一方面是被家人撞破,另一方面出于穿上女装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安逸,大雄最终决定和妻子坦白一切,离婚,做变性手术,成为一个真正的女人。
这是一场爆发力极强的戏,作为一个一向喜欢内敛表达的人,不得不说我很喜欢。
就像我一直以来不喜欢政治正确一样,并不是说政治正确的观点就怎么样,而是你的立论让我觉得你只是在宣泄情绪,毫无道理&逻辑可言。
缺少铺垫的情感爆发,只会让我觉得目的性太强而逻辑支撑不足。
大雄的妻子,安宜(惠英红饰)出演大雄妻子的演员也是我最近很喜欢的实力派演员惠英红。
我认为,对于这场戏的铺垫有三个地方:第一,影片开头,安宜(大雄的妻子,惠英红饰)因为嫌弃女佣人和别的男人出入酒店,调虎离山之后在佣人房间搜出避孕套。
借此事初步表现安宜封建的思想,在自家不允许存在性欲,被儿子吐槽“道德洁癖”。
安宜和儿子讨论女佣第二,女婿出轨并把淋病传染给已经怀孕的女儿,身为母亲的安宜在得知小孩未受影响后坚持要女儿生下小孩,并绝不同意离婚。
(这一点上,安宜似乎比《春风沉醉的夜晚》中林雪(江佳奇)更加迂腐,认为女人一但离婚就什么都没了,这也是她多年来深知丈夫的心事却依然隐忍的原因,即便在大雄明确表示之后,安宜仍旧坚决不离婚,还希望双方将就。
)
安宜反对女儿离婚第三,安宜偶然发现大雄买女士内衣留下的小票,质问他怎么回事,还提出在电视上看到阿正喜欢男人(因为骨灰),大雄表示自己多年从未行差踏错,安宜一句“我倒希望你有”侧面透露安宜早已心知肚明。
最后大雄说了句“我会好好照顾你和孩子的”。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能这样想已经是很难得的了,只是,安宜,安宜们,想要的并不仅仅如此,她们想要的是这些男人们不愿给予亦或根本无法给予的感情上的支持。
)
安宜发现大雄买女士内衣的发票有了这些铺垫,再来看结尾大雄和安宜的这场戏,虽然情绪表达的激烈,但并不觉得有什么突兀的地方,面对女佣女儿事件时安宜所表现的愚昧,和儿子关于离婚的争论,都让观众觉得,面对大雄突如其来的坦白,这像是安宜做出来的事儿。
安宜(左)与大雄(右)争吵大雄最终迈出了这一步,影片也就接近尾声,最后就是交代一下主要人物的结局。
大雄最终做了手术,等着恢复;女儿生下了小孩,母子平安;安宜仍旧到剧团唱戏,并成功演出,只是一个人难免凄凉;阿正男友也为阿正举办了摄影展,算是实现了阿正的心愿吧。
安宜(左)与大雄(右)争吵畅所欲言(潜台词:瞎聊)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几场戏,一场是在和律师聊完的当天晚上,大雄去酒店看望阿正男友。
一个人伤心并不一定要哭的,就算是哭,也不一定非得在葬礼或者看到骨灰的时候,感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冲刷殆尽,反而会随着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潜藏在内心深处越积越深,等到某个时刻回忆起来,等到深夜独自面对空荡荡的房间,伤心便像积聚已久的火山彻底喷发,那种刻骨铭心宛如昨日。
所以,看似坚强的人或许往往都不那么坚强,同样,看似伤心或许下一秒早已抛至九霄云外。
大雄(右)到酒店看望阿正男友(左)除了最后大雄向安宜坦白那场情感激烈的戏,还喜欢的就是大雄和打铃哥换上女装在酒吧狂欢,这场戏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释放,是一种自由。
(不过,姜皓文的女装比起秦昊来,那真是差好远,我还是喜欢秦昊的女装。
)
打铃哥在酒店与男人拍拖大雄的儿子看到自己父亲穿女装之后,不敢相信,不愿相信,且不说是异装癖还是gay亦或别的什么情况,他都不想也不愿知晓,甚至都不愿给他父亲一次解释的机会。
这就是曾经用彩虹做头像、吐槽母亲翻女佣房间道德洁癖、声称紧跟时代潮流支持同性恋支持LGBT的年轻人。
我突然间想起《知否》中的一句话,“你看,板子不是打在自己身上,是不知道疼的,只要不是死了自家人,也是可以慷他人之慨的,真扯到自己身上,是宽宥也没有了,慈悲也没有了,是不是挺可笑的。
”
大雄儿子(右)结尾安宜和自己儿子聊天,说了一句让我挺心疼的话,“我只是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妻子,为什么要这样逼我?
”。
安宜从剧院出来,看到门口“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倡议,拿起笔准备签字,可最终还是搁笔拒绝了。
如果放在以前我会觉得安宜终于开窍儿了,可如今只觉得无奈,这要多少个不眠之夜才能换来这样的坦然。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自己的自由而强求别人,终究还是错了,也许,从一开始就错了。
安宜(惠英红饰)独自一人回家影片结尾部分有点拖沓,我本以为会结束在大雄变性后阳台上看到女儿顺利产子那一幕,或者安宜和儿子交流那一幕,或者安宜从剧院走出独自一人回家那一幕,结果并没有,后面还有很多场戏。
这就是《翠丝》在时长上比《谁先爱上他的》多出的二十分钟,我想,两部影片质量也就差在这个地方了吧。
(当断不断,不懂得割舍的结果就是冗余。
)
后记:开头剧名“翠丝”二字一分为二,一半是象征自由的蓝色,一半是象征厮守的红色,正好预示了大雄和安宜两个人的内心追求。
结尾,那半蓝色被粉色所替代,正好是红蓝融合之后的色彩,或许象征着迈出关键性一步的跨性别者。
PS:后台回复[翠丝]自动获取资源。
如果你有想要分享的电影,欢迎留言或者发送后台消息。
更多内容,关注公众号【穿旗袍的书】
后面实在太拖了,一直收不住的感觉。有些台词和设置也过于刻意,低于预期。
因为金马奖来看,觉得还是有点失望。大陆还在#举报同性恋#的时候,香港和台湾已经在电影院探讨同妻和变性人婚姻背景的故事。印象挺深的一句台词是阿雄说不希望阿正是gay,因为觉得自己是个女人。
为男主和电影本身的勇气鼓掌。很多平等都是因为先行者的努力和勇气才能达成。电影本身人物没能完全立起来,反而是一众配角更加出彩些。姜老师的表演层次实在不够。
只在题材上大胆,但trans身处在亚洲最保守又最保守城市之一,就已经充满戏剧张力了。而电影缺用一种青春片娇绿的色调呈现现在与过去,一片温情地叙事,即使面向家庭摊牌也瞬间用“七个月”一笔带过,略显草率了。考虑到导演的出身,素材不缺的情况下此番指导实在是差强人意。
不失為一次好嘗試,前半部分其實不錯,但到後面就開始失控。只能說姜皓文盡力了,傳遞出來的效果卻仍然是從心底裡不認同這個身份這個角色的,為什麼這樣說,對比袁富華就知道了,秒殺啊。
惠英红的线和黄河的线是两个故事,混在一起说最后啥也说不明白。在夜店戏之前都还可以,之后就比较莫名其妙。袁富华不错。
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让人安心笃定的想要创作自己的作品,感受到了导演用悲悯之心的目光抚摸
比较套路
【HKIFF】过于大字报化,比如在设定层面,片中所有异性婚姻(或感情)都以不幸福收场。这类题材往往会让主创走入动机误区——社会议题先行,但观影感受逻辑恰恰是相悖的,观众只有率先清晰看到一个人,才能继而看到他(她)身后的一类人。
香港电影在经过90年代的辉煌盛世后,到2000年开始衰落,期间被以王晶为首的只求赚快钱不求剧情和剧本的人做到极致的垃圾口碑,曾经再也不想去影院看香港电影的我,最近感觉香港电影和香港人有某种韧劲,有一群属于艺术家的人还在坚持正在修正之前走歪的道路,这部电影正好算其中之一。男主在变性之前特意纹眉这个小细节做的真好;“翠丝”的颜色和显现一半一半,很好的扣合主题以及片尾名字的由来;里面还有很多细节和台词让人记忆深刻,得奖理所当然!
刻板,做作,选角辣眼
幽默彩虹。惠英红打老公仲好笑过Sa姨打大兄lol
编剧可能给了这部电影稍微传统和老气的一种感觉,虽然这个题材在港片中还算不老气。编剧对社会和家庭还是比较有领悟的,在有些事情上面看出不那么幼稚。导演给了这个电影一些沉稳的气质,通过布光、摄影和音乐,让节奏缓慢。我本以为是老导演,但却是不到30岁的新导演。这种节奏给了你更多的时间去感受,因为很多东西不是你知道了就完了,我猜导演想让你尽可能的体验一下当时当刻的某种感觉。对LGBT的态度,感觉电影还是有点不那么开放和自如,甚至让新加坡小哥去说教一些。很多人说姜皓文形象问题,我觉得可能是故意找这个形象的人来演这个角色。虽然不能说很神,但是可能是他表演经历中很好的一次尝试了。达令哥确实厉害。剪辑我也很喜欢,很多戏点到为止,转场总是在上一场将完未完的时候。在这几年港片范畴内,这部电影算是很好。
那么黑的姜皓文演女人怎么看都别扭 和阿正的感情线太少了
最后爆发那场戏份简直效果拉满,红姐赛高!“你以为我不知道吗?我和你做了半辈子夫妻我怎么可能不知道呢?但是你可不可以不告诉我?你不告诉我我们就可以假装无事发生让生活继续啊!”如果故事可以停在大概雄哥在浴室里把自己割伤也不错。被隐去的独自面对手术这一part抹去了多少挣扎和伤痛。PS:葛明辉为什么还是一样的无厘头哈哈哈!
「我本是女嬌娥, 恨天生作男兒漢.」
题材大胆,但没有带来惊喜,好在姜皓文在本片中彻底地释放了一次。作为最近几年香港最活跃的男演员之一,各种类型片中都有他的身影,本片让我们看到他真正独当一面,可惜年龄不小了
一种关注。不是肤浅的跨性别奇观,却是对人个体,做自己的关注
打铃哥确实是最出色的角色,其次是儿子,再次是太太。
这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LG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