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周四和周五两个晚上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看完了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的《切.格瓦拉》,因为时长的关系,电影被分为两部分放映,前一部分从切与卡斯特罗一行人偷渡到古巴直到古巴革命成功后切率古巴代表团到联合国参会;后一部分从切离开古巴到在玻利维亚被捕被枪决。
同是描写艰苦卓绝的游击队生涯,电影风格和中国的《长征》等差别很大,我反而喜欢这种克制。
克制,对一个人而言是成熟的标志,对艺术又何尝不是?
越是克制的情感反而越有力量,越发人深省。
有的观者或许会觉得平淡,而我却感受到那波澜不惊的海面下不断激荡的暗涌一次又一次撞击我的内心。
切给农民义诊,身旁的小女孩说,他是个庸医,对每个人都这么说。
简单一句话就刺痛我的心,言外之意,落后的条件让农民们营养不良、缺乏保健药物,都出现了同样的症状。
切训练新兵,一段时间后给新兵机会自己选择离开还是留下,那简简单的几句话;切整顿游击队纪律,督促没有文化的队员学习,……战争结束了,大家都在欢呼革命胜利了,切说“我们只赢得了战争,革命才刚刚开始”记者问切,革命者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切的答案让她很意外,“是爱,对人民、正义和真相的爱”。
古巴:茂密的丛林,恶劣的天气,匮乏的物质,队员有的离开了,有的牺牲了,没有眼泪,更多的是静默;胜利了,欢呼的场面一带而过。
玻利维亚:当地的农民不理解切,一个外国人,为什么会来到自己的国家,为什么会为了让自己能够读书写字、看得起病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因为农民的告密,切和队友们被捕了,然而他的眼里丝毫没有对农民的怨恨,“为什么农民还要反抗你”“或许他们相信你们的谎言”——切和捕获他的军官的对话。
看第二部分的时候我一直很难过,因为明知道切正一步步走向死亡。
其实切又何尝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就是战死?
还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天地间驰骋纵横的浩然正气电影做到了注:根据记忆复述的台词或有错漏。
杨絮飞舞的立夏。
切格瓦拉,死在电影里,群众的冷漠就像电影结束后希希拉拉的掌声。
笔调再冷竣也难掩切的力量与理想,南美风情的鼓点,怀念里又有幸福。
看的时候坐的越近越逼近真实,切的激情与拍摄的冷静形成强烈反差。
相比激烈,我更偏爱这种适当的距离感,所以我应该不用看摩托日记了。
或许,在离开墨西哥之前,切和卡斯特罗兄弟没有想过,古巴的革命给加勒比海地区,或者整个南美,或是整个世界所带来的是什么。
从推翻原有的独裁统治,一个外国人,一个和古巴毫不相关的人,操着一口阿根廷口音西班牙语的阿根廷人,出现在了古巴革命的最前线。
在这个理想主义缺失的年代,这个永远都在战斗的理想主义者,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或许,没有任何一个"红色革命家"会像切一样,即使身居要职,最后也要脱掉本不属于自己的安逸与平稳,穿上脱下多年的戎装,拿起长枪,回到属于自己的战场。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格瓦拉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也许,从他骑着摩托车,横穿美洲大陆的时候,从他看见拉丁美洲地区底层人民的生活的时候,那时候,那个深埋在这个理想主义者心中的理想,开始慢慢的生根,慢慢的发芽。
虽然,许许多多的人,对于格瓦拉的理解,理解成除了T恤上的头像之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恐怖主义者。
但无论是恐怖主义也好,无政府主义也罢,但你就是无法完全诠释这个神奇的共同体切格瓦拉。
或许他本身就是一段历史,一段承载着拉丁美洲,作为世界上最强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后花园,所付出的血与泪。
也见证着资本主义给这片曾经富庶灿烂文明所带来的满面疮痍。
如果,没有所谓恐怖分子”切格瓦拉“的出现,拉丁美洲人民,能换来今天的幸福。
今天,一个叫做本拉登的沙特阿拉伯人,做着看似和切格瓦拉同样的事情,是通过穆斯林人民对基督教的圣战,换来中东的安宁和巴勒斯坦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无论,他们做的对于错,好与坏,方法得当不得当,至少,他们在至少看起来已经成为定局的情况下站了出来,用自己的力量,来重新改写,那已经写好了的历史。
虽然,切格瓦拉的个人命运和所有的理想主义者一样,成为悲剧。
但正是因为他的牺牲,让解放,让红色,成为了一种不朽。
看看今天的玻利维亚,委内瑞拉,看看今天的拉丁美洲。
也许是,特定的冷战,造就了他,或许是其特有的性格造就了他,但或许,从来都没有像他这样,无限的接近于一个圣人,一个完人,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愿其所信奉的信仰和他的精神一样的不朽,也为那个特有的年代而欢呼雀跃以至于流泪。
切格瓦拉-一个只属于理想主义者的史诗
再次陷入是左还是右的矛盾中。。
间歇性浪漫主义综合症再次发作了。。
就让我们面对现实,忠于理想。
为了永恒的胜利不断上路!!
切·格瓦拉几乎是每一个热爱自由和摇滚乐的人的心中偶像和图腾,但是真的知道他一生的事迹的人就很少了。
格瓦拉那标志性的叼雪茄和大胡子,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说实话有点沉闷,除非你对格瓦拉有很浓厚的兴趣,否则的话你会觉得这部电影充满了沉闷的调子,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的不断交替也无法彻底叫醒观众的神经。
在古巴的城市战斗中,格瓦拉的身影让人觉得是力量和硬朗的象征。
他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显得很沉稳,另外这个扮演格瓦拉的演员真的长得很像布拉德·皮特……有时看侧脸会以为就是皮特在演。
end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说白了就这么简单,切传奇的一点,便是其两者兼备,当其在古巴胜利的时候,暴力就叫革命,切是胜利者,而当他在玻利瓦尔失败的时候,这种暴力就成了叛乱,且在此时他便成了失败者。
本来,我们可以在此为他的一生画一个句号,但更加传奇之处在于,切是以一种理想主义的姿态牺牲的,这便远远超越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切不再是单纯的革命者或叛乱者,其形象可以突破一切障碍扶摇直上,成为了一个无人可及的标志,一个符号。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的他死后的那张照片简直就是耶稣受难的翻版)
索德伯格的非线性叙事我们都见识过,不过这次感觉玩脱了,碎片化过于严重。
如果你对古巴革命和切格瓦拉不了解的话很可能看得云里雾里。
好像格瓦拉一拍脑袋就上格拉玛号了,几十人的游击队莫名其妙就发展壮大了,有美帝撑腰的巴蒂斯塔政权谈笑间就灰飞烟灭了,网红格瓦拉转眼又跑到联合国大会上舌战群儒了。
下集更狠,格瓦拉从1959年七二六运动胜利到1965年刚果游击战失败的诸多经历都直接无视,改名换姓再婚生子的他突然就空降玻利维亚的山区丛林中了。
虽然时间线没有再跳来跳去(代价是让上下集感觉像是不同人拍的,缺乏艺术上的连贯性),但导演仍然拒绝做任何背景介绍,宁愿花大篇幅表现游击队日常生活的艰辛也不愿交代前因后果。
诚然,以格瓦拉的丰富履历4个半小时的片长是远远不够说清楚的,可是这样剥离上下文的人生片段图景实在很难让观众走进人物内心。
格瓦拉被(萨特)称为完人,被与玻利瓦尔并论(在南美乃至世界各处闹革命),被比作耶稣基督(放弃高官厚禄去“拯救”黎民苍生),甚至被很多玻利维亚人供为神明(尤其是其死亡地附近居民);但他也有暴力冷血的一面(古巴建国后主持清算),被指医术不精战术拙劣(除了跟卡米洛等一起攻占圣克拉拉外,其实鲜有胜仗,所以本片的选材就有问题),周恩来评价说格瓦拉主义实为冒险主义和拼命主义。
我不期望一部影片能让我们认识真正的格瓦拉,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还是另有隐情,是坚定地共产战士还是热衷战争,但好歹能给出可供思考的线索和依据。
可惜就像本片纪实风格的镜头一样,我看完只感觉头晕眼花,捉摸不定。
一早就知道切格瓦拉还是在艺术区,在大街上的T印着格瓦拉的头像。
后来是在电影课的讲述中。
记者问他,革命者最重要的是什么?
Che : 一种大爱,一种对于人性,对正义和真相的热爱,如果没有这种爱,他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
关于格瓦拉的传奇性的故事和事实数不胜数,也许索德伯格在电影中片段的描述都不足以展现一个真实的,鲜活的Che,在电影开始人们怒喊着,杀人狂,是的,他的确杀了人,那些本有罪的人,那些伪装的警察。
他在革命中,作为医生救死扶伤,作为首领为民族独立而战。
也许这段历史,只有少数人记起,因为大家对于历史的记忆有断层,也有刻意回避,因为有一种声音是: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提那些惨痛历史有什么用?
但正因为如此,过去的真实才应该再次被看到不是吗?
Che在这个世界上是无比存粹和有着远大理想的人。
可以一辈子为自己的信仰理想而战。
美好时代的我们还记得哪怕是为了自己生活的目标而战吗?
这部影片,包括(下)我也会继续看完,因为,我觉得有某些对于生活熄灭的火焰又重新燃起了。
我们需要时时自省。
记得任何时候社会都需要独立思考并用一生去实践的人是多么重要。
无祖国,毋宁死。
影片结尾,记者问他:被人当作标志的感觉如何?
Che:什么标志?
记者:革命的标志。
切格瓦拉说:我可以告诉你一件事,我们清楚的意识到,我们代表的是:底层拉美人民的希望。
那些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一双双眼睛,都在看着我们。
切·格瓦拉:阿根廷》看电影名就可以猜测到这是一部人物传记了。
下载时看它的介绍感觉是一部好的电影,拍摄的时间经历了四年之久,可以看出导演对这部电影倾注了不少心血。
很明显它不是一部商业化的电影——花四年时间完成一部并非大制作的电影怎么可能适应这个快节能的商业社会?
所以我想它应该不怎么买座——象我昨晚那样不用心看不明白,没有相关方面知识面的也看不明白,现在这个时代最卖座的是“爆米花”电影。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无论你倾注了多少心血来完成它并不代表人们都看好,只有懂得的人才明白,可惜懂得的人地却很少。
未能坚持看完这部电影,虽然它不了各处剪接手法来避免看都呆滞。
看到一半困了,第二晚再续看时也觉无味。
放下了再拿起已没有当时的感觉,吃饭这是样感觉,恋爱有时也有这种感觉。
个人推介程度:没看完,无意见。
———————————个人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剧情本片是史蒂文·索德伯格拍摄的关于切·格瓦拉传记的上集,讲述了格瓦拉的成长历程,以及与卡斯特罗一起推翻古巴独裁统治的历程。
幕后制作艰难的拍摄过程切·格瓦拉是半个世纪以来第三世界共产革命运动中的英雄和西方左翼运动的象征,对于拍摄这样重要的人物,史蒂文·索德伯格说:“这是我必然要去拍的一部电影,因为从我很小的时候得知切·格瓦拉的故事开始,我就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好奇。
他是很多人的偶像,同样也是我的,我对他坚持信仰的信念非常尊敬。
因此在工作之后,我就有了拍摄他这一生的念头。
”对于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史蒂文·索德伯格也坦言了并不容易:“首先是说服投资者,因为这部电影始终有着一定程度的敏感性。
你知道,虽然已经过去了大半个世纪,但在很多地方,切·格瓦拉还是一个忌讳的词汇,而这些对于电影来说,都是不太好的影响。
我首先要说服的是自己,因为自己不能放弃,必须坚定拍摄的念头,否则这一切肯定无法继续下去;然后是说服投资者,这部电影的投资并不小,我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没有错的。
”谈到影片分为《阿根廷》和《游击队》来上映,史蒂文·索德伯格也表示这很无奈:“切·格瓦拉的一生波澜壮阔,想在一部普通电影的长度里来描述他的一生,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此最终我拍摄出来的电影有四个小时之长,这还是我剪掉了不少的情况,包括切·格瓦拉成长的经历。
但当我把这部电影给投资者看的时候,他们还是不满意,其中一个人拍着我的肩膀说,四个多钟头,有几个观众能够耐心着看完?
我想想,也只能接受他们最后的安排。
于是这部电影分成了两个部分。
”格瓦拉的成长历程对于影片最终分成上下集,史蒂文·索德伯格还表示:“我有时候想,也许这样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分开之后,我可以刻意的选择一些原定不要的素材加进去,因为毕竟一部电影变成了两部电影。
在《阿根廷》中,我想描述的是切·格瓦拉成长的经历,以及他和他的朋友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故事。
整个古巴的故事都非常的壮阔,这是切·格瓦拉向世人证明他理想的一个重要地方,我们在拍摄的时候,这一部分也显得很顺利。
大概有些人不愿意他那么的正面,但事实就是这样,古巴因为切·格瓦拉而改变,这是谁都无可否认的。
”古巴革命军首领菲德尔·卡斯特罗对切·格瓦拉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史蒂文·索德伯格也着重提及了扮演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墨西哥籍新生代影星德米安·比齐尔:“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名很酷的演员,当我告诉他你要扮演一位革命领袖的时候,他问我应该如何去演绎,我告诉他,你需要看很多很多有关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资料。
其实我们原来还有一个疯狂的念头,能够拜访菲德尔·卡斯特罗(笑)……当然,这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德米安·比齐尔是一名很敬业的演员,为了这个角色,他看了很多当时的录像和资料,开始逐渐的了解这个角色和这个角色的身份。
作为一名领袖,需要相符的气质,这是毫无疑问的,德米安·比齐尔在这方面认真的下了功夫,我也常常在片场外也叫他,你好,领袖!
他则用标准的革命手势向我致意。
最后出来的效果非常的好,他和菲德尔·卡斯特罗合为一体。
希望大家都能认同这个角色。
”对于影片中展现的古巴风情,史蒂文·索德伯格说:“这次拍摄了很多外景,作为一部讲述半个世纪前的故事,我们必须要还原真实,如果让人感觉这很现代,很时尚,那这部电影就完蛋了。
但是当我们计划在古巴进行实景拍摄时,却发现因为政治原因,这一点根本无法实现。
本片最大的遗憾是我们无法在古巴完成拍摄,因此我们需要找一些相似场景来完成电影的摄制工作。
我相信整个效果也能让观众感到满意,但这毕竟是令人遗憾的事,因为政治原因而未能实现实景拍摄。
”花絮·本片的筹备时间长达五年之久。
期间史蒂文·索德伯格为了筹款,还参加了其他电影的导演工作。
·本片于2006年10月正式开始拍摄,2008年初完成拍摄工作,历时15个月。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最初向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建议瑞恩·高斯林来扮演格瓦拉的战友Benigno 'Beni' Ramírez。
瑞恩·高斯林还专门见了仍在世的Ramírez,并学习了一些西班牙语以准备出演角色。
但是由于影片拍摄计划的延期,导致瑞恩·高斯林最终退出了本片演出。
·《阿根廷》和《游击队》在古巴和戛纳电影节放映的均为上下两集连在一起的完整版《Che》,长达257分钟。
·影片在拍摄期间,古巴政府曾经警告电影摄制组,如何影片中出现任何攻击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情节,本片将在古巴禁映。
一句话评论这是一部完全可以看出导演心血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一部史诗级的电影。
——《纽约邮报》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为本片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这部电影有足够重的份量成为他的代表作。
——《华盛顿邮报》 如果在奥斯卡奖竞争者名单中没有这部电影,那么毫无疑问这是该奖项某种形式的堕落。
——GetTheBigPicture.net 也许我这么说有些出人意料:这部电影是部动作片!
——JoBlo.com
德尔·托罗演得传神,不过影片本身有些无聊。
永远的男人....................
最激动的是结尾
不够燃
就是演che那哥们那要命口音啊~ 哪儿是阿根廷口音和用词嘛。。。
挺失望的,作为一部传记电影,所谓极端克制客观的立场就是没有自己的所思所想,也许导演在背后做了很多功课,但我看到的是一个明显地失去了个人魅力的六十年代革命者。不敢深入刻画他的具体性格,其他配角(群像)人物扁平,与菲尔德的从属关系明显,革命心路历程与答案的由来是缺失的(此处是戴老师的观点我赞同)。叙述结构松散,个人最不喜欢的就是黑白与彩色交叉的蒙太奇结构,黑白大部分是与一个美音的女记者的对话,是面对美国世界的阐述,最不理解的是给他配了一个有口音的翻译将原西班牙语音盖住,面目全非。再克制的书写也不过是对representation的re,看了好多次终于看完了,不会再看下部。
能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听说遇到个方面很多很多困难!!!!
做为一部传记片,不可避免的给人以拖沓的感觉,不过开头的古巴地理介绍还是很有新意的。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丛林游击,穿插访谈和联合国演讲,传记的真实感爆棚。先看《摩托日记》再看《切》,确实很多细节可以对照;而切真是一个浪漫而心怀大爱的理想主义者,又不同于其他革命家,有着很温柔的人格。难怪他已成为一个流行符号,有无数的人追随却成为难以企及的偶像
看得我very吃力,大概不会看下了
我是一点也不了解切的,看完依然不了解。6.5
糟糕的传记片,像流水账一样没有重点,切·格瓦拉的形象只能通过几个小亮点来呈现,游击战也无甚亮点,看下部会不会做得更好。
2009-05016.革命。8
居然是个美国片,批判的背后更多是一种国家的自信,不过片子缺乏叙事刺激点,显得不是那么好看,单纯以纪录片的形式拍出来没准更好。
感觉还行。这是革命不是政变,革命才刚开始,我们代表的是拉美底层人民的希望,而不是革命的象征。如果世界没有压迫,就不需要革命,你们定义我们为革命者,但其实我们不仅仅只是革命者。
Che,多亲切的称呼。
这片子闷啊...完全看不进...
索德伯格能制作出这样的电影,我愿意永远期待他
貌似和中国近现代史有点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