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雅的婚事。
让我悄悄小哭了两三次的电影。
开头与结尾是一样的镜头。
当最初的困境在结尾重现,图雅只好把自己关起来,在叫喊声之外,在明天到来以前。
许是因为我即将要去那个风沙四起的地方完成调查,马头琴的断音与嘶哑在我听来亦多了一份亲切。
所有热烈的情感都如此含蓄,少时摔遍角场无敌手的男人,头巾将面庞包成一座雕塑的女人,拿着望远镜的,想保护她的儿子,以及那些因她人品前来求婚的男人们。
一如所有的电影,关于森格英俊面庞的第一次特写,就注定其后他的反复出现。
他与图雅浅浅地调情;他与图雅坐在卡车上,说明年回来帮她运草,大漠余晖将他们的眸子与衣饰映照得如此明亮;他在井底引爆,看着下来的图雅,问她还要不要命,而后咬着嘴唇,点头,说老婆能跟他离婚,巴特尔他来养活。
井水有了,允下的婚事也推脱了,森格与图雅在大包内从倒酒,为族人一一奉上。
可是,一饮而尽的巴特尔越喝越多,与劝酒的森格生了口角,扎亚因为“两个爸爸”的奚落打起架来。
图雅把自己关在破旧的小包里,隐忍地流下泪来。
外面分明是森格的呼喊,图雅,图雅,图雅你快来啊!
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得主,中国第六代王全安的代表作,图雅的婚事普通被认为是近年中国很出色的一部严肃影片。
抱着这种心态去观片,看完后却觉得有点没有意料中的好。
无论是已经过于戏剧性而有点失去现实感的情节、还是虽基本稳定但还是时有花哨、不太自然的镜头和节奏,都给我模仿张艺谋不得力的感觉。
看完豆瓣上几篇几牛X评论后开始对自己的看法产生怀疑,难道这才是新一代的吸收与创新?
难道是我还停留在秋菊的年代和水平吗?
由于对内蒙的天然的经验积累,本片播放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提前预支了感情投入,而到结尾的时候我基本已经可以确定,本片是今年看过的最好的国产电影之一。
另两部是李扬的《盲井》和蔡明亮的《你那边几点》。
虽然由于口音问题和配乐的偏差影响了观感十分可惜。
这部现实主义影片有着自然气质魅力和十分隐忍的感情表达方式及镜头语言,带领观众走入迷雾丛林般的伦理困境和社会思考,是一部代表性的王全安作品——保留了第五代导演的民族神话史诗,跟上了第五代忽略的现代性问题,却没有陷入到第六代的集体自恋困境中去。
现代性是本片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这个话题从一开始首尾呼应的“两代人打架”镜头开始,贯穿全片。
在不削弱民族性的前提下,本片对于现代性的思考丝毫不亚于《人山人海》《站台》这样级别的电影,然而却不放弃现代化进程对群体的总括性影响。
王全安将发生在陕西的故事原型改到内蒙古,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草原牧民文化提供了民族叙事的样本(从这个角度讲,似乎内蒙古较新疆和西藏在拍摄条件、政治风险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内地的样本由于社会阶层的剧烈分化早已消失殆尽。
于是王全安最近一部作品将时间跳回到日战时期的东北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本片围绕着这样几个矛盾展开:缺水和水井的问题,图雅的婚事和巴特尔的归处问题,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保留与衰亡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以套层的形式出现在画框式的电影镜头里。
(关于前两个问题的象征与暗示,我十分没节操的想到了一代男优加藤鹰宣布息影时某微博媒体账号的评论:他不生产水,他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这三个问题有着共同的内核,那就是草原民族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交锋时的表现。
片中故事的节奏跟随着草原的枯水期而发展,直到冬天暴风雪达到高潮。
这种不言而喻的背景交代表明故事的矛盾将逐渐激烈且不存在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而这个矛盾从数年前巴特尔打井不成落下残疾就已经铺垫下来【通过图雅同学宝力尔的介绍,巴特尔曾经是一个非常牛B的博克(蒙古摔跤)手】,这个象征着阳痿的半身不遂像阴魂一样萦绕在全片,于是我们可以是看到全片所有的男人都有着一种难以逃脱的阉割命运。
图雅第一次遇到森格是森格骑摩托车喝醉摔晕在路上,第二次遇到森格后森格开拖拉机被拖拉机轧断腿,可以说森格是一个典型的心理上被阉割的牧民(怕老婆),而之后森格打井的这个明显的“插入”动作也十分容易让人联想称一种恢复阳性气质的表现,更不要提片尾森格带着的那个黑又硬的长长钻井机了,然而倒霉的森格在片尾居然又出现了车坏半路的情况。
而图雅与同学宝力尔的相遇同样是宝力尔车陷沙地,而更让人生疑的则是宝力尔的自己的故事:老婆跟人跑了,连双筷子(筷子,嗯……)都没留下,还有宝力尔的那两个负责献媚的二椅子跟班。
对于土豪普日图的描写不多,最亮的最在于他唯一一句台词,说他从来不喝一辈子都不喝蒙古人喝的最多的——酒,这已经很难称得上是一个草原人了。
而替宝力尔在提亲和婚礼上喝酒的图雅则是一个标准的蒙古女人,图雅的坚守与男人们阉割的巨大矛盾才是隐藏在图雅的婚事背后的隐秘内核。
而王全安掏出了关于如何安置巴特尔的问题来转移观众的视线,其实如果没有打井、残疾等一系列事故,巴特尔的问题根本就不会出现。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王全安导演所表达的一种草原之美重点在于雄性之美,而现代性问题在这里集中表现为阉割以及阉割带来的选择困难问题。
在本片中,在现代性中出现最多的钱的问题在这里并不突出,仅仅作为故事设定出现,一是因为现实中牧民并不穷,二是因为正如片中的图雅一样,蒙族人对于钱的观念仍旧十分克制,所以本片故事走向受到钱的影响很小,正如图雅所说,“只要带上我丈夫,其他咋样都行”。
此外,本片最突出也是最精彩的表现现代性与民族性冲突的戏在于巴特尔入住养老院当晚,图雅和巴特尔的房间的电视里同时在播放着已经一去不复返的翠绿草场马匹奔跑的画面,而电视外却是巴特尔自杀,宝力尔意图硬上图雅,草原美的衰败可见一斑。
写到这里,我必须说一下关于本片真实性的问题和诗性的问题。
可以说,从我的经验来讲,编剧芦苇(同样也是《霸王别姬》的编剧)对于游牧文化的把捏是相当到位的,这应该归功自编剧体验生活的细腻与真诚。
正是由于真实性程度之高,本片的情节发展很难吸引我,因为我已经十分熟悉图雅的气质,以至于她所有的选择我都能预判到。
本片牧民的真实性主要体现性格中的粗粝(而非强硬,事实上蒙族人是北方民族中性格最温和的民族之一),办事直接(集中体现在平时忍着惹急了跟你玩命的情况),冷幽默(这种幽默的最突出的是喜欢吹牛,还有遇事很淡定),还有很多说话的特有方式,比如巴特尔说恨不得站起来去沙漠死了算球,他姐姐说你要是能站起来我到高兴死了,还有服装,尤其是森格出场的护目镜和媒人带的墨镜和皮夹克,真的是牧民居家旅行装逼必备之品。
关于诗性,本片主要是依靠画框镜头(人物入画出画),长调马头琴配乐和羊群的移动取景来表现,但是个人认为长调的选择并不合适,而没有用呼麦也是见仁见智的看法吧。
德国摄影师十分淡定的运镜方式对本片贡献很大,草原美在马、羊、骆驼的缓慢移动中奔涌溢出。
关键的线索:井:由于缺水而打井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悲剧(打井还真是……形象),宝力尔打石油井所带来巨额财富也十分类似。
笛:巴特尔吹的笛子每次都在提亲的时候不合时宜地响起来,简直就是巴特尔默默的反抗,而巴特尔优美的笛声在养老院的演奏怪怪的,也同样暗示了什么酒:喝不喝酒属于原则问题奶茶:后半有一句利用奶茶和奶子谐意的荤笑话,奶茶始终作为哺乳性质的饮料出现在后半段而本片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余男十分明显的口音问题,这个真应该另找人配音才对,此外还有就是大量的念错念坏台词的情况,完全是赶工省钱的恶果。
音乐也不是很搭,但都是细节问题,不影响大局。
奇特的是,本片在大概一半的位置安排了一句类似于中心主旨的台词:人可以被杀死,但不能自杀。
这就像某种文学精神的白话版。
一个值得尊敬的故事和一个值得尊敬的导演,都是不张扬的.正如图雅的故事,没有可以的高潮和情节铺垫,就仿佛是走进了故事里,仿佛就是这些牧民的邻居,看的过程平静着,故事慢慢带你到一个感人的沸点,即便是这样一个沸点,也让人没有炙热感,是随着琴声而起的内心的一个共鸣的音符.如风吹过,不露痕迹,却十分久远.
内蒙古大草原,马头琴,酒、肉,生活。
芦苇是个好编剧,余男是个好演员,全安是个好导演。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没有太强烈的戏剧冲突,演员全身心投入体验,蒙古民歌唱响的时候让人非常震撼。
丈夫瘫了,妻子带着两个孩子,不离不弃。
为了生活,找新丈夫,条件是带着丈夫。
这样的事拍电影是因为太少,有这样的好妻子,当然很难得,蒙古族人还有纯真未丧失。
片尾,两个丈夫打架,两个孩子也打架,图雅躲起来哭泣,电影戛然而止。
图雅的婚事,离婚再婚,带着前夫再婚。
这就是故事。
故事也好,世事也罢,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事。
我在婚事里看苦难,以及苦难的秩序。
苦难还要有秩序么?
苦难只能且必须生生世世下去?
图雅的生活很苦。
如说是电影,这个苦,观众司空见惯,看到的电影只不过是一块布上的光影流动。
王全安怕是想,苦惯,别再吓着了吧。
也是,将苦难拍成恐怖片?
况且,不苦的电影,苦过的人,依然会觉得苦。
水是苦难之源。
没有水,一切白搭。
没有水,苦难开始,更多的人事物搭进去。
巴特尔搭进去了,一个英雄只剩下名号和回忆。
图雅眼看也要搭进去了,一个家的平常还能不能够继续?
森格来了,他步巴特尔之后来掘井,娶了图雅担这个家。
水也是幸福之源,水很平常,幸福也很寻常。
宝力尔,他打井,他的井不出水,冒石油。
当初他为石油离了婚,现在他与图雅婚事不成,因为他的井出的不是水。
他错,后悔,仍走不到一条路。
巴特尔揍他,森格也揍他。
森格老婆跑了,车丢了,回来打口井。
于是在一起。
一起是大团圆?
是幸福?
王全安没这么说。
我看,幸福在,苦难还在。
相同的苦难下,人才拥有相同的尊严和信念。
不能拥有相同或类似的苦难,就不能拥有相同的幸福。
这是苦难的秩序,生存的秩序,以及幸福的秩序。
《图雅的婚事》出现在我人生最为迷茫的时刻,这是一部在悲情的底色上点缀感动的片子。
如果对我的人生有何指点,那便是在最后我们一直盼望的那个看似最为完美的结局中,图雅流下的两难的眼泪。
成全所有人——哪怕抱着牺牲自我的态度,这种观点未必能够在现实中获得一个最终的平衡点。
生活的意义在于总有一种伤害和痛苦必须存在。
很原生态的蒙古草原风情,在片子中,故事一直围绕着一口水井,一个残疾的人,一个善良独立的女人展开。
井,在一片干旱的蒙古大地上,在艰涩的人生背景中,成为了幸福的隐喻。
别做太深的解读,就是幸福,整个片子都在寻找那个可以支撑幸福的点。
都在渴望在生命残酷的荒凉的色彩中,钻出一口清泉。
而这一口泉,将无私地流,并将滋养所有的人。
片子里面非专业演员的表演很动人,把人们从现代中揪出来,有种重返诗经时代的韵味。
还有很多对白,也是本色地相当精彩。
王全安自从今年碰到那个倒霉的事情后才被很多非电影迷人知道,这里是一点他们的故事。
摘自时光网http://news.mtime.com/2010/03/03/1426413.html“认识余男之前,我就是一个混蛋”北京时间2月21日凌晨,精通法、英、中三国语言的评委之一余男,站在台上讲了一段煽情的中文致词:“这个世界真的很小,我们可能在同一个地方分开,我们又会在同一个地方相遇。
”接着,她便为王全安的《团圆》颁发了最佳编剧银熊奖。
这番话中,一语多关的寓意不言而喻。
余男是王全安最近10年的御用女主角,两人也一度相恋,默契程度媲美当年的张艺谋与巩俐。
3年前,他们还在这里共同举起了金熊奖。
而今,两人劳燕各自飞。
“认识余男之前,我就是个混蛋。
”王全安说道。
为处女作《月蚀》选演员时,他在北京电影学院找到了颇有个性的余男。
“我的人生还从来没有那么宁静、深刻过,过去我一直处于一种混乱中。
和余男一起后,我变了一个人,开始踏踏实实做事情,能够集中精力去驾驭、掌控自己。
” 在这10年里,两人共同进步。
王安全想明白了电影观的问题,而余男也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女孩,成长为一名实力派女演员。
“我对人生做过计算。
从事这个职业,什么时候开始起跑,我需要带什么装备,需要中间加什么燃料,就像准备长跑一样。
这些决定了我能跑多远。
”王全安告诉记者。
他显然是个优秀的“长跑运动员”。
比起同龄人,王全安更有耐心,甚至从没有为找资金焦虑过。
他走的每一步都深思熟虑,包括在拿到金熊奖后,他并没有迅速投身商业电影,而是选择继续拍摄低成本的文艺片《纺织姑娘》与《团圆》。
“人生需要一些智慧和偶然” 王全安的父亲是延安党校校长。
他却从小性格顽劣,非常叛逆。
他小时候学过画画,11岁进入延安歌舞团。
据王全安自己透露,16岁时他搞到一张毛片,给他爸看:“你一定很惊讶,不要太紧张。
我想你需要了解一下,现在我出去,你一个人看。
” 他也大方向记者承认,在电影学院读表演系时,的确和蒋雯丽谈过恋爱。
那时候他27岁,蒋雯丽26岁。
1989年,蒋雯丽出演银幕处女作《离离原上草》,饰演一位山区姑娘水秀,而王全安扮演一个有点智障的家族少爷,两人因戏生情,成为当时电影学院郎才女貌的一对。
“蒋雯丽和我是完全不同的人,”王全安透露,当时蒋雯丽是所有老师都喜欢的好学生,“我希望能够跟她学得规矩一点,但事实上,没能成功。
” 蒋雯丽最近刚完成了导演处女作《我们天上见》。
王全安看过这部电影的剧本,原名叫《初潮》,他认为这个名字很好,但蒋雯丽担心通不过电影局审查,最后改了名。
“我一直劝她,不要担心审查,要坚持自己。
”提起这事,王安全就着急。
他作品的题材其实都挺敏感,《团圆》的背景是台湾与内地的对峙状态,《图雅的婚事》则关于一女嫁二夫的故事,但每一次他都能顺利地过审查关。
“很多人以为我有什么背景,其实我什么背景都没有。
”王全安说道。
他一般会风风火火跑到电影局,急吼吼地催着审片,“人家都以为你疯了。
其实他们以前是虐待狂,突然来了一个人,他们就变成了受虐狂。
被你催着、赶着,也就让你过了。
” 这种在体制下生存的狡黠,被王全安称为“智慧”。
在生命中几次重大转折中,他的“智慧”都成为扭转命运的灵药。
猜想一个月后《图雅的婚事》全国公映时,一定又会出现许多深度解析的文章,诸如现代进程对农村的侵蚀、民族问题、情感与生活形成的道德困境等等观点都会被深入而又透彻的分析开。
不过打动我的,倒不是电影后面高深的主题。
单从电影本身出发,这也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电影。
《图雅的婚事》作为一部小成本制作电影,却是难得精彩。
其中些许的闪光,让人看到王全安与以往六代导演的不同之处。
无论是情节、人物塑造、镜头表现及配乐等很多方面都是值得说说的。
在情节上,电影综合借鉴了多个流传民间的“嫁夫养夫”的故事。
这种嫁夫养夫的故事本身就有很强的戏剧性,相对应的可看性也自然很强。
导演在电影中始终抓住结婚这条主线,并围绕展开,先交待嫁夫的必然性、其后是图雅的选择,最终是出嫁,就这么一条单一的故事主线,明晰又简练,使得剧情十分紧凑,摒弃了以往情节过散、分支过多的毛病。
而这种对故事的专注也使这部作品不见了以往六代的自恋式讲述,转而更多的面向观众,且服务观众,这点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相比之前《三峡好人》俯视式的悲天悯人,《图雅的婚事》更多的是平视式的家长里短。
在《图雅的婚事》中,能看到许多小幽默在里面。
而这种小幽默在六代作品那种哭丧脸式的作品中是不常见的,倒也应和了导演王全安本人常常流露出的一脸坏笑。
如中间求亲的段落,求亲的马队刚走,又来一群摩托车求亲,之后又是汽车几种交通工具的更迭带来一种喜剧效果。
如此小幽默比比皆是,当把这些幽默放置在已形成定式的六代悲闷式影片中时,影片的闪亮也自不言而寓。
同时,把发生地放置在蒙古,也预示着影片风格将不同于以往的含蓄压抑。
塞外的风沙使影片的风格也更加豪放,而在感情处理上,也把东方式伦理的束缚放在了次位,更多的是对生存和原始情感的渴望。
因为相比汉人的礼教规守,蒙人则更直接的多。
更多的精彩源于人物的塑造。
对余男的喜爱由来已久,《惊蜇》中的出色表演让我认定其为国内第一女演员。
而在《图雅的婚事》中,同样展示出不凡魅力。
除了在服装和化妆上让她皮肤粗糙,身材臃肿。
一举一动、脾气性情也都十足一个蒙族妇女。
直至今日,我仍然无法把影片中策马狂奔的粗壮妇女与现实中瘦弱和气的余男联系在一起,也许这就是演技吧。
除了拥有极强的可塑性,在电影中所释放出的出色感染力,则更令人赞叹。
印象最深的当属医院的一场戏,图雅的丈夫自杀未遂,图雅带着孩子去看望丈夫,积蓄的压力和愤怒也随之迸发,怒吼地图雅更有几分彪悍,蒙族女人的粗野豪放尽情显现,激动时声音喊破,场下观影的我都不禁心悸。
在余男的精彩演绎下,随后全家痛哭的场面也自然成了全片最经典的一个段落。
即使豪放,也是女人,送丈夫去疗养院时候的恋恋不舍,森格打井时的远远观望,森格出事时的细心照顾。
时常流露出的细腻和温柔也使图雅这个角色更加丰满,也真实许多。
同样的精彩也来自于其他几个演员的表演,难忘森格说台词时奇怪的腔调,难忘扎亚在图雅后面“我不是叛徒”的申辩,难忘巴特尔在病床上全身抖动的痛哭。
这几位都是业余演员,他们的表演也基本源于生活的再现,而这种再现,也是让我兴奋的――久违的真实。
镜头下的这群蒙族牧民更像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即使生活艰苦,却仍不忘了去讲几个关于女人的低俗笑话,这才更像是人,面无表情麻木的社会底层多是被小资意淫出的形象,再多的痛苦,人也总会想出些有趣的事情自我调剂的。
贫贱且可爱才是真正的众生,麻木死相多是镜头逼视下的虚假伪装。
不可否认的是,群众演员的使用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比如宝力尔痛哭的段落,实在是假得让人发冷。
不过瑕不掩瑜,无可否认的是,业余演员的使用也是影片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镜头表现上,也告别了动辄几分钟的屁股特写。
开场漫屏的羊群在轰隆的声音中走出画面,视觉上极强的压迫力,好像那个豪放的民族。
而镜头使用上没有更多的固定长镜头,纵深镜头和许多镜头内的运动使影片充满活力,也更有观赏性。
同时远景中荒凉的蒙古草原也显出一种粗砺的美感,其后所蕴含的赞美和忧思也尽在其中。
结尾图雅的痛哭恰好和开头一致。
开放式结尾的论调实在让人厌倦,除了死亡,生活本就没有什么结果,“图雅的婚事”也只是生活中截取的一个片断而已。
两个男人的争斗和图雅的痛哭已经暗示了一切。
居然一直想当然认为这是纪录片,看了才知道是电影。
可能对纪录片风格的电影看得太多,对此类电影,好多已经热情不在。
这个故事很简单,倘若写成文字,在中国的很多媒体都可以发表,比如《光明日报》、《知音》、《妇女之友》等,或者可以上电视台,比如《感动中国》、《新闻调查》、《纪事》……说到底,这是个新闻。
蒙古女子图雅原本夫妻恩爱,但丈夫为了打井导致瘫痪。
图雅撑起了家,却因过度劳累患上疾病,从此不能继续当牧民。
为了活下去,图雅与丈夫离婚,再婚的条件有且只有一个:同时要承担自己前夫的抚养。
众多来提亲的人,来来往往,都没有成功。
有一个图雅的老同学,在经历了妻子背叛之后成为富翁,也来求婚,并把图雅前夫送到疗养院。
但这个尝试由于她前夫的自杀未遂而流产。
邻居小伙子森格,是个单纯直率,感情失意的人,他的妻子不仅与别人私奔,还在背叛的时候卷走了森格倾家荡产买的运输车。
森格向图雅求婚,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
二人结婚,森格也承担了养育图雅前夫的责任。
在婚礼上,两个丈夫,两个男人,因为酒与歌曲,最终扭打在了一起。
图雅哭了。
两个丈夫,成为戏剧冲突的核心。
作者并没有给这个故事定性,也没有塑造某种高大的形象。
他只是敞开了故事本身,结尾的眼泪提示观众这绝非一个催人泪下情意绵绵的故事,而是一个悲剧,关乎现实、贫困、草原,以及人应当如何面对一切现实的悲剧。
要生存?
还是要情感的守护?
当二者看似不能兼得时候,只有最倔强的人才能付出行动。
换句话说,悲剧,都是由倔强的人写成的。
对于森格来说,他不忠的妻子恰好是图雅的反面。
但他重视的忠实,同样将他抛入面对另一个男人的尴尬境地。
一个女人维系两个男人,这对女人是考验,对爱惜脸面与男性生殖尊严的男人更是考验。
别的求婚者无法理解图雅,只有森格可以,因为他妻子的背叛让他懂得这种忠诚。
但即使他能懂得,即使图雅的前夫能理解。
但前夫是因为自己的瘫痪——丧失劳动能力与性爱能力这两种男人最基本的标志——才出局的,也是被迫的。
因此,他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现实,但绝不会因此坦然。
更何况这是蒙古族,一个以血和酒闻名的民族。
电影也不断地通过他人之口,来暗示前夫年轻时候是如何勇猛刚强,充满着男性的种种特征。
爱,或者情感,无论在多么高度发达的文明里,无论对男人还是女人。
其最初的吸引,都是从外表而来的。
其次才是所谓的谈吐魅力等“亚外表”,最后才是金钱与权利、身份与地位等。
所以,瘦骨嶙峋,但是还算是个男人的森格,与体格健壮,但是丧失劳动与性能力的前夫,这两个人面对图雅时,就会产生一种奇怪的抑或潜在的博弈。
图雅不爱森格,毫无疑问。
但这场博弈,森格赢定了。
但图雅哭了。
因为图雅很清楚,森格是好人,本色好人,好人就意味着他将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物质上与心理上,以及他人的风言风语。
没有善恶,没有是非,只有眼泪在飞。
写于2007年
其实这部电影得金熊很正常:平凡小人物身上最不平凡的品质,朴实的镜头,不露痕迹的表演,纯粹的民族文化景观。事实上这的确也是这部电影动人的地方。
这种背景的爱情故事不得不想起早2年的《断背山》,一个拍的严谨细腻唯美,一个拍的粗枝大叶且漏洞百出,虽说尝试和余男的演技都很不错,但…形式大大于内容了
把这个金熊奖看了,芦苇威武。★★★★
《图雅的婚事》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进行一种感动中国式的话语表述,也没有刻意的去表现困境,它只是还原了生活本来的面目,展现了图雅在困境步履维艰的样子。
粗糙是一种质感,但这个电影只能算是粗制滥造。余男的演技好评如潮真让人汗颜,新疆话尼玛是那么说吗!!!!!蛋疼死的电影,打着文艺片的招牌,招摇撞骗,跟妓女的口红有什么区别?!
没有刻意的故作姿态,只是平实的娓娓道来中国的这种真实的边缘地区的边缘故事,才是最大程度的折射出全民族的共同情感和背后的成因。
很感人~
看得蛮贴心
小惊喜
试问,哪个男的能忍受这个条件?
你们是我少年时的偶像! 狼来了,妈妈吃了它!
一般啦!蒙古人都老实!
可以
余男灰头土脸的样子很吸引人,为什么那么贫穷险恶的地方要生那么多孩子,一个放羊为生的寡妇生养四个孩子,难以想象。想想白天骑马放羊拉扯孩子晚上倒头就睡,也不用担心失眠没时间烦恼吧,其实这种生活挺简单纯粹。
想给三星半的,故事讲的不错。演员很淳朴
抱着极大的期许依旧是惊喜,月亮升起的黄昏骆驼不急不徐地走出画面,蒙古草原上的余男美得真实泼辣
没看下去……
两个世界
什么奇奇怪怪的事件。
一个有责任心,能干活的女人,也不至于被这么多男人惦记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