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雨天看完这部电影。
一直不明白这家人感情疏远的原因在哪儿,直到最后那出戏剧。
老父亲一直以一个病态的角色出现,可他也许也在为自己没有带给儿女快乐的童年而内疚。
我在想,如果之前照顾老人的日子让这对本来就缺乏沟通而感情不和的兄妹产生更多矛盾,老SAVAGE的去世也未尝不是好事。
老人不仅从自己所承受的病痛中解脱,也从这样的精神压力中逃脱出来。
片尾lou reed的I'm sticking with u.为这残缺的一家响起最后一声哀叹。
希望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对自己家里的老人更好一点。
7.7/10曾几何时,我也执拗地用自己觉得正确的方式强加着去爱人,对方像被绑架了般似的逃跑,我还紧追不舍。
后来自己体验了,像黏在手上的糖纸甩也甩不掉,明白对方当时一定觉得我很恐怖。
爱无能,直面现实,学会先爱自己,自然生发。
片中老人入疗养机构的段落似曾相识,饰演患病老人的神态与真人无异,那是种无论如何也摆脱不掉的恐惧与无助,别人心有余却爱莫能助。
幻想的东西持续不了多久,依旧要回到现实中来。
既然活着,就尽所能好好活下去。
不急于确定结果,漫长的人生之旅,一定能告诉你答案。
(芷宁写于2008年4月21日)一直比较喜欢看以家庭关系为表现主题的影片,如《鱿鱼和鲸》等,这部《萨维奇一家》年前就想看,后来有点小忙,就给忙忘了,近日一经偶像提醒,立刻找来看,且观感良多。
可以说该片是一部在看时就不由自主陷入思索的好电影,所涉及的剧情十分贴近生活,不仅详述了子女间的摩擦,亲子间的隔阂,还将于当下生活节奏过快、物质利益过度、人们负荷过重的状况下,子女如何瞻仰父母这一沉重话题摆在了人们面前,让暂时想逃避的人无处可逃、难以回避,所幸影片基调并不沉重压抑,可谓沉重话题,有趣呈现。
除却姓氏,平日里并无关联的兄妹终因父亲老萨维奇(皮特·弗莱德曼饰演)的重病而碰面了,而儿子乔恩(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饰演)、女儿温迪(劳拉·琳妮饰演)及老父雷尼之间对彼此的回忆片段并不愉快温馨,有些甚至是悲惨阴郁的,且这些记忆片段只陷于20年前,这20年间他们对彼此的了解呈空白状态。
而曾经的摩擦、矛盾、别扭、隔阂、伤害、不信任,在历经岁月后依旧残存,且顶多化作假装的外壳——表面结了痂的疤一旦被触及又会生疼。
此外,一些先天存在或后天为适应社会而新添的“毛病”,如虚伪自私好面子,冷漠寡淡贪便宜,也都在处理病人事宜的过程中经由彼此的抱怨、争论、揭底、心态逐一显现。
乔恩和温迪是两个过得不怎么样的都市人,皆属于不得志的敏感文人系列,都缺乏正视自我、理清生活的能力,更有惧怕进一步情感生活的心理障碍,可都硬撑着以掩盖自己的失落。
乔恩虽在纽约州一个小地方Buffalo的大学教书,教的却是冷僻的课程,其文字作品也大多游走在小众边缘,他不断申请的创作基金却总被拒绝,和波兰女友同居三年,却一直不敢涉足婚姻,如今女友因签证到期即将离开,乔恩依旧搞不清自己的真实心情。
住在纽约狭小公寓里的温迪是一个性情复杂又情绪不定的女人,貌似对生活有想法却没办法,39岁了还单着,她的职业是舞台剧编剧,却一直乏人问津,平日里仅靠打点零工、领取911补助以维持生计,同样的,她不断申请的创作基金也一直得不到回复,她的情感生活也一团乱,和一位有妇之夫保持着情人的关系,而这个在自家“吃不饱”的歇顶男,于她而言犹如鸡肋。
影片的对白简练犀利又生活化,堪称三言两句就能揭开伤疤,造成的阵痛。
通过兄妹之间的对话,观众很快就意识到,乔恩和温迪的别扭性格及于社会生活中的失落,似都源于童年阴影,暴虐的父亲和出走的母亲,让他们的内心失重至今,始终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
如今那个年轻时总发飙的父亲病倒了,老年痴呆且无处可居,需要照顾,兄妹俩终于见面同赴亚利桑那,以对此事达成共识,然而这个过程中的摩擦、拌嘴不断。
迫于现状,必须再次一同生活几个星期的兄妹依旧忍不住相互攀比、嘲讽,当然也开始忍受着彼此的自以为是,逐渐体会到彼此的尴尬境地,在挖苦揭短、照顾老爸的同时,他们对如何与家人相处,貌似有了点心得,在这个起初非自愿而后开始用心的尽子女义务的过程中,这两个心灵有缺失的超龄“小孩”获得了一次长大的机会,虽然效果不见得立竿见影……这部以刻画性格丰富小人物为主、展现生活细枝末节的电影,在叙事架构上自然流畅,演员表演堪称精湛,不论主角兄妹还是配角父亲,正因其对角色的成功塑造让该片呈现出既妙趣横生又不乏世间辛酸的特质,仿佛生活本身的苦乐交织。
影帝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在07年频频出镜,难得的是各个都表现不俗,如在《魔鬼知道你死前》和《查理的战争》中的表演,在这部戏里,他将那个年幼时常遭受暴力、长大后依旧心存伤痕的乔恩拿捏得当,其中有场戏,每当吃到女友做的煎蛋时,他都会忍不住痛苦失声,其内心的阴影可见一斑。
此次,劳拉·琳妮的表演更是抢眼,她似乎是都市失落女性的最佳代言人,在片中,她将温迪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演绎得淋漓尽致,其眼中流露出的对脆弱的粉饰和对孤寂的否认,都让这个清高而敏感、复杂而多变的女性形象栩栩如生。
本片也获得了今年奥奖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可惜最终输给了《朱诺》,对此,偶像说得有理,“《朱诺》胜在新”。
事实上,本片和《朱诺》都是近年来原创剧本的上乘之作,它们都拥有睿智幽默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都对人们面临的重要突发问题给予了深度思考的空间。
《萨维奇一家》虽是反映社会现状、讲述亲情与人性的人文电影,但女导演兼该片编剧塔玛拉·詹金斯却避免了沉重抑闷的调子,让诙谐有趣的风格、细腻敏感的讲述及生活中的琐碎感受引领着人们做绵长的思考。
或许,由女性导演来执导这类深入讨论家庭问题的影片再合适不过,无论塔玛拉·詹金斯的此次掌舵是否得到老公、著名编剧吉姆·泰勒的指点,但影片于光影流转间显现出的对生活细致具体的观察、感受和揣摩,便显示出这位美女影人的内功。
饱满的人物刻画、有趣的细节表述、练达的语言对白,女导演让这个窒闷的话题变得极富感染力,而她将人物内心细微变化外化的表现手法,十分细腻精准,如片中多次通过车窗外的景色变换来衬托人物的内心世界,不论乔恩独自驾车时的车外景象、兄妹同乘时的光影掠过,还是老萨维奇于生命的最后时光在车前座上的凝目,沿途冷色调的风景转换,犹如一则心情笔记,配以忧郁委婉的钢琴伴奏或上世纪70年代的动人老歌,让一切都渲染营造出意犹未尽的深远氛围。
很喜欢片尾那只名叫玛丽的老狗努力奔跑的画面:玛丽原是温迪情人的宠物,因腰部出了问题本来要赴安乐死的,温迪接手了她,半年过去,术后的玛丽成了温迪的伙伴(意味着她放弃了情人),画面上伴随着晨光的脚步,温迪在晨练,身后跟着老玛丽,后腿装有辅助装置的它正在努力奔跑着……或许生活的本真就是这样,虽有苦痛,有失落,有不干,有时还得失去点重要的东西,但还不算太糟,毕竟还是要努力着活下去的。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8460373_d.html)
香港上映時一直沒機會看, 不久便落畫了. 前陣子買了影碟回來, 是日賦閒在家, "的起心肝"看影碟.原來"The Savages"港譯"沙煲兄妹日記", 真難聽. 不過又的確, 全片都是Philip Seymour Hoffman和Laura Linney二人擔大旗. 差不多只是為看他倆的演技.故事其實也很有意思. 身在亞利桑那州的年老父親患了老人癡呆, 其同居廿多年的年老女友又忽然過身. Wendy(Laura Linney)和Jon(Philip Seymour Hoffman)分別居於紐約及紐約州的水牛城. 妹妹從事劇作, 哥哥是大學哲學教授(戲劇及社會研究). 他們都很少和父親聯絡, 這回二人擔起兒女應盡的責任, 把父親帶到水牛城, 安排他進安老院.差不多兩小時的電影, 就是講述這段兄妹照顧年老父親的日子: 進出安老院、 帶父親去設備比較優質的安老院面試、感恩節聖誕節. 各人都有自己生活上的煩惱及沮喪處, 加上父親要面對的大變遷, 兄妹唯有互相支持.Jon工作尚算順利, 為了令波蘭藉女友可以留在身邊, 卻偏不和她結婚. Wendy和有婦之夫糾纏多時, 失意時男友始終是其精神支柱.有時這類電影在家看也不錯的, 窩在沙發上捲進被子裡, 感覺比較溫暖.電影值得一看.本身對lava lamp沒有偏好, 不過對片中那支lava lamp印象深刻. 女兒買來一支lava lamp給在安老院的父親, 父親問要來幹麼. "Nothing, I think it's just something nice to look at." 對, 沉悶的睡房, 看著日子一天一天的流走, 有點顏色鮮艷又會動的東西在眼前, 或許給人一點希望.後記: 記得Paris Je t'aime那個說法語很難聽的女人嗎? 她有份客串. :)
你看,我们看电影,并不总能得到娱乐.有的电影,你无法评价,它是好看的?难看的?精彩的?沉闷的?优秀的?平庸的?甚至,这样的电影,它煽到你了吗?触动了你的敏感神经?你只是一次又一次深呼吸,因为你心神不宁,你得控制自己,你望着Philip Seymour Hoffman,Laura Linney,你对自己说,看,他们就是我,他们在演我的人生,They are playing me......这怎么可能?很诡异不是吗?然后你心慌意乱,你望着这对中年危机的兄妹,他们面对着那个即将辞世的老人,他们慌乱,他们甚至比你更无助.你看到他们一塌糊涂的人生,你对自己说,天,我可不要变成这个样子.即使事业失败,即使感情失败,我也不可以让自己变成他们.不可以让自己肥胖,不可以让胆固醇超标,不可以抑郁,不可以神经质,不可以和有妇之夫搞到一起甚至产生感情,即使性生活空白,不可以拒绝承认自己平庸.....我的人生应该这样:坚持晨跑,坚持健康饮食,减肥,尽量保持心情舒畅,作息规律,平和,宽容,微不足道的人生,也不能变成不堪的人生.然后你发现,电影的结尾,他们的人生,居然和你设想的一致了......好巧,你这么想.但就应该这样,这样很好.
看完这部电影我去找一本书——《家为何会伤人》,想买来看看,却发现当当上已经售罄。
家对人的伤害和别的伤害不一样的,就是你无法逃避。
影片中的女主角(糟了,我已经忘记她在影片中的名字)38岁、养猫、文学硕士,美丽敏感、在写剧本,有个52岁的有妇之夫做情人。
那个秃头佬有一条美丽的母狗,叫多莉(又好像叫马莉)。
有次他们做爱,他在上面努力,她把头扭向一边,看到多莉趴在一边温柔地注视着她,她禁不住伸出手、搭在它的爪子上,我甚至觉得她和他在一起,大概只因为这只有人情味儿的狗。
她三十八岁了,中年,活在混乱中:没有家庭、失业、不正常的性关系、医学检查她的宫颈出了问题,沮丧。
那个男人说,他老婆也得过宫颈疾病、他陪着去看的,然后满怀同情地握着她的手。
她厌恶地躲开了。
父亲生病,她去找她唯一的哥哥。
哥哥是位大学教授、戏剧博士,单身,有个东欧女友,在一起三年,她要回国了,他没挽留,因为他不想结婚,可是如他女友说的:“每次他吃我煎的鸡蛋,都会哭。
”兄妹俩把这位年轻时风流潇洒、老了暴躁、潦倒的父亲带回来,安排在哥哥家附近的养老院里。
妹妹去给父亲买靠垫、买台灯,哥哥只是退缩。
妹妹住在哥哥家里,正好碰上哥哥的女友来借住(第二天要离开,要他去送),第二天早餐时见识了哥哥吃煎蛋时没出息的哭。
哥哥的颈椎也出了问题,又胖,典型的中年人,家里却乱得放不下脚。
情夫追来哥哥家找妹妹,带妹妹出去兜风。
在旅馆里,她说,她想要正常的性关系,悲愤又绝望。
他笑她在发神经。
她问他是否觉得可耻,和一个比自己年纪小很多的女人上床?
他说这有什么呢,况且“咱们俩并不是典型的老配少的组合,你已经38岁了,你并不年轻了。
”她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攻击他,“可是你已经52岁了!
”不欢而散。
在养老院里,她遇见了一个温柔的看护,年轻的黑人男子,他安慰了她脆弱的神经,她一瞬间产生了异样的情感,贴上去吻他,他惊惶失措地躲开,说“对不起,只是我爱我的女朋友。
”她立马怔住。
他尴尬地说:“这可能有点老土。
不过我真的爱我的女朋友。
”她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有点难以置信地惊喜,说“不,这一点不老土。
”她终于找到了她一直想看到的东西——道德和秩序。
这种秩序感是小时候家庭没有给她的,她已经失去了很久的。
影片的结尾,她写了一个剧本,讲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用她的话来说“属于不适合当父母的那类人”),虐待儿子,在母亲离家出走以后,兄妹俩如何互相支持而成长的故事。
剧本被改编成话剧,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她请哥哥去看彩排,他看着看着就哭了,她说对不起,用了很多你的素材,希望你别介意。
他说不会,这真是太棒了。
然后叫出租车去机场,她问他要去哪儿,他说波兰,去参加一个研讨会。
波兰是他女友的故乡,她笑了,祝他好运。
她从秃头佬那儿领养了多莉,因为它的腰不行了,他想给它安乐死。
她把它要过来,给它安装了铁支架,早上带着它去跑步。
她在前面跑,它在后面带着铁支架和轮子在后面跟着。
他再来敲门,她没让他进来。
我们从小在家庭中失去的——安全感、信任感、自信心、秩序感,要经历千难万险才能找回来,有些人也许永远找不回来,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写《我们都有心理伤痕》。
看罢此片,叹、叹、叹。
一个过分重视自己植物和宠物的女人一个与已婚男人耗费过剩性欲的女人一个充满理想激情却生活萧条求助于各种资助的女人他每次吃女友做的煎蛋时都会流下眼泪,却没有决心娶她为妻他的家像被空袭过一样不堪,可摆放书籍的时候却严谨而细腻他时常吃抗抑郁药,时常吊起颈椎脖颈来缓解各种烦恼压力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父亲,一个没有给予过他们美好童年和关爱的父亲。
父亲的经历导致了他们的冷漠和疏离,而父亲的帕金森症又使他们联在了一起。
于是萨维奇一家开始一段重建亲情却不失尴尬和感动的日子。
看到片名的时候我就想起了《阳光小美女》,《充气娃娃之恋》,《丹的真实生活》等片子。
同样的生活故事片,依然带点公路性质。
真实真切的无以复加,细节带来的感动永远使人难忘。
萨维奇一家称不上经典,也倒不了五星,没有《阳光小美女》的喜剧与阳光,也不如《充气娃娃之恋》健康和温馨。
也没有《朱诺》经典的剧情和完美的演绎,甚至有点沉闷和繁琐。
不过这就是生活,真实的生活,中年的危机,生活的压力与尴尬,亲情与责任的沟壑在这一家三人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深刻久远。
很喜欢Wendy这个角色,温暖,善良而真实。
父亲在幼年带给Wendy的影响是巨大的,她念念不忘父亲小时候如果虐打自己和哥哥的画面,她将这些改写成剧本,可当听到父亲生病的留言时,她歇斯底里抓狂的表现,我想,她或许依然爱着自己的老父亲。
那些童年的经历在她眼里甚至有着戏剧化的美感,哪怕是爱恨参半。
Wendy为父亲收拾行李时,发现自己与哥哥孩童时的照片,她欣喜若狂的打电话告诉哥哥:“你知道吗?
父亲并没有忘记我们,他还保存着我们的照片!
”Wendy一直因为哥哥把父亲送到低廉的养老院而耿耿于怀,内疚不已,可她无能为力,她只能为父亲买大红色的枕头和美丽的灯饰,尽力把住宿条件改善的好些,让父亲住的舒服。
在听说人死前脚趾都会向下卷曲后,她趁没人注意时悄悄的掀开熟睡中父亲的被子,看到他的脚趾依然正常向上,然后欣慰的舒气。
与哥哥Jon的争吵,似乎升华了本片的主题,他们终于接受和面对了该面对的问题,即使父亲从未关心爱护过他们,他们依然有责任赡养这个有点癫狂的帕金森老人,即使他们对父亲童年时带给他们的伤害耿耿于怀,也依然扯不断他们之间亲情和对父亲的眷恋。
即使把父亲送到条件再好再优越再像天堂的疗养院,他依然逃离不了残酷的死亡。
就像生活中,永远都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尴尬。
就像在飞裤子脱落的父亲,在煎蛋面前掉泪的哥哥,被拒绝的资助申请的妹妹,从高级疗养院灰溜溜出门的一家人,把女儿当做医护人员一样的尴尬。
有点悲伤有点无奈。。
一些零碎画面还是让人难忘,有着大株仙人掌人烟稀少的漂亮城市,与男友做爱时注视身旁宠物狗一脸落寞的Wendy,听到兄妹争吵关闭助听器带上帽子的老父亲。
边吃煎蛋边哭泣的哥哥Jon,还有那个开了一夜的漂亮灯饰。
最终,兄妹俩看着静躺在床上的老父亲停止呼吸。
焦急的神态,含着泪水的眼眶,着实为之感动。
经过这一段日子,两人的生活也改变不少,妹妹Wendy结束了不堪的恋情,开始演拍自己的戏剧,哥哥的研究工作也有了进展。
随着熟悉的片尾曲,结束了这个未结束平凡故事。
影片没有直接着重的描述亲情如何,爱情如何,责任如何。
没有像典范一样的教我们如何去做。
只是自然真实的表现,冷漠疏离中带着丝丝的人性温暖,说是矛盾也好,说是审判讽刺也罢。
都很值得体味,因为人的情感本身就是这么复杂而细微。
只有点点滴滴的深入,参透后才会了解。
这就是我们的尴尬生活。
这是我第二遍看《萨维奇一家》,第一次看在09年的时候,大二。
这算是我启蒙的独立电影中的一部,虽然我那时不认识Laura Linney,更加没看过Philip Seymour Hoffman的片子。
大学生活闲适无趣以此来打发时间,如今早就想不起当时的心境——无非是猎奇的心态,看过即忘。
昨日重看,当第一个画面出来后便被虏获——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太阳城,棕榈树和热带植物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格外翠绿,一个拥有16万居民的“老人城”。
老萨维奇就住在这里,他的“女朋友”家中。
后来他的“女朋友”死了,他就被无情地赶出了这个家。
他的一双久未联系的儿女把他接到了寒冷的东海岸,送进了康复中心。
不管他们是否能接受,老萨维奇已经患上了老年痴呆。
其实这是个原本应该悲伤地故事:冷漠的老父亲患上了痴呆,Hoffman演的哥哥承受着事业和爱情的重压,Laura Linney演的妹妹游离在失业的边缘跟谢顶的已婚男人暧昧不清。
生活陷入一个漩涡,并不断蚕食着两人看似坚强的意志。
一直在他们生活中缺失着的父亲毫无预料地闯入,带着疾病和一份几十年的隔阂,而兄妹俩的命运因为父亲的出现再次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一切都在不顺利和别扭中发展着,而电影时不时用生活中的小幽默来平衡这个灰色的故事,最终通往了一个明亮的结局。
从兄妹俩带着气球和慰问信并排坐在太阳城父亲“女朋友”的家中客厅时,就有一种超现实和美妙的喜感,把这部亲情片带入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情绪表达中。
痴呆父亲固执滑稽的行为和话语让人啼笑皆非,Hoffman头顶吊着水袋和早晨吃波兰女朋友最后一次煎的鸡蛋时的眼泪还有兄妹俩一起服下从死人(父亲的“女朋友”)那里偷来的止疼片。
生活的轮廓一次又一次的明朗化,在苦难和辛酸的包围下,生活本身却能冲出重围,再次引导人们步入正轨。
这就正如韩落松在《为了报仇看电影》中其中一篇里讲的那样。
最近在看Laura Linney演的一部美剧《The Big C》,她演了一个身患癌症的人。
她总是能演一些坚看似强独立的女性,但内心却无时不刻依赖着所爱的人。
而Hoffman再这次戏中其实发挥的空间并不是很大,一直觉得他适合演的也就是《不羁夜》和《卡波特》中那样的角色。
一个平淡正常的Hoffman并没什么太大意思。
电影的最后,父亲完成了他的死亡,妹妹的半自传戏剧也在排练之中,哥哥的论文也终于写出来了。
兄妹俩的爱情也有了转机,一个不再纠缠于乏味的婚外恋,一个要去波兰寻回之前的感情。
生活有个简单的道理:即使跛了脚,装上轮子也要拼命向前跑。
我们总是被生活本身治愈,前提是,你是光明向的。
分享链接:http://weibo.com/1705754757/xnhflbd1m
we know this is one of the toughest decisions of your life:what to do when the parent who took care of you can no longer take care of themselves?不如埋葬他吧,反正。。。
death is gaseous and gruesome...and it's filled with shit and piss and rotten stink!就这样 ?
活下来,然后离去;离去之后经过六道轮回重新为人,是否?
我想当只无与伦比的飞鸟,周游列国不论时节更换 不论人性易变 不论生 不论死,只想要,好好地看看这个世界。
无法言喻却痛入腓骨的伤害,很多时候源于家庭。
你拼命地说着没关系没关系,其实真的很是在乎。
只是,这种伤害通常没有告知功能,告知会造成另一种伤害,因此承受的往往只能是自己。
解决,在于能否真正弄懂活着的意义:人生本来就是个痛苦的过程。
放不放得开,这是一种态度的问题和承受能力的度量。
想要说很喜欢小胖JOE的叹气。
据说叹气会缩短生命,于是总有人听后拼命地吸上几口,每口都深深的。
其实,叹气,真的没关系。
快乐和伤心就说出来了,简单就好,隐藏情感是一种很懦弱的行为。
所以,不要因为人生是痛苦,而做懦夫。
当你真的很痛,痛到头要爆裂,痛到脑浆翻腾,痛到拼命掐自己的肉,不妨吃粒PAINKILLER(止痛药),水和药进口时,记住配上一句solute(干杯)。
傻瓜!
以为就不痛了?
那只是电影骗人手段。
有问题,找朋友吧 找医生呀 找亲人啊。
你以为科学神呀?!
THAT'S IT?关于JOE:there are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that love has nothing to do with.关于WEN:that's why a pretty woman doesn't have a husband or a family of her own一段精彩的对话-are you married?-no,but my boyfriend is.-does your mother know you're doing that?-she's not really in the picture.-she dead? that's why she never comes around,eh?-no, just kind of obsolete in the parenting department.She just wasn't very good at it.-Hmm.-neither was my father, actually.-so that's why a pretty woman doesn't have a husband or a family of her own.
這部片子很壓抑,色調很暗,但這的確是現實生活的真實色彩,灰色的。
那個老父親,那對兄妹,都是可憐人,不是嗎?
難道你我不是嗎?
一切都是可以努力地不是嗎,即使看起來很絕望的事情。
沒有什麽仇恨是可以延續一輩子的,執著于仇恨的人是很傻瓜。
對於父母,亦是如此,他們年輕的時候也會犯錯的,沒什麼大不了的,請試著理解。
其實,我就是想說,對於感情,對於愛,請執著一些,縱使是那些你覺得糟透了的關係,能努力一點就一點吧!
生活不可能永遠被烏雲所覆蓋,總有會散去的一天,你的心,也是一樣的。
DVD available at BANQ.The actor Philip Seymour Hoffman acted quite well.And, is it true that the toes "always curl under a few days before"?
About Family
哥哥的角色偏弱
很中产阶级的一部电影,气氛沉重,但很细腻,小资。
当开着车的儿子和坐在后座的女儿互相破口大骂大吵时,坐在一旁的父亲悄悄关掉助听器,绝望的望向车窗外,看见一片墓地,然后他闭上了眼睛。如此悲凉。
一个关于坚守的故事,宁谁的中年生活不充满着痛苦与纠结。直面它,并不会比你想象中艰难,等失去的时候才会惘然——只是这样?
关于家庭,关于兄妹之情
独立小品佳作。争吵源于理解的隔膜,但并不能给生活带来一丝亮色。
三星半
哭了
印象比较深的是这句无心双关语They don't have a smell. They're from the deli.Guess you have to go to a real florist and pay extra if you want the nice smell
社会福利保障是多嘛的重要
符合预期 没有惊喜
这可能是菲利普电影里我会看的最后一部了。(oh还有不羁夜)料理从未当过一天父亲的的父亲的迟暮之年,这本来很好拍。配乐用得好重,而且感觉总是缺了点什么,就是那种眼泪迸发的一两句话。前后阴阴扬扬的味道也比较突兀。可是有他在的地方就有现实,就有张力。总觉得安心,总觉得可看。而且我太喜欢他的洋娃娃发色了。
还行
争吵包裹着寻常的温柔
温暖的生活片,真实且充满力量
不算出彩,也不刻意煽情和讲道理,现实主义的手法拍别具一格的家庭片,有中年危机,有追逐梦想,有讨论爱情,但都是蜻蜓点水无大喜大悲。生活亦如此,冗长沉闷重复间,又看到一点希望,也在时光流逝过后慢慢开始感悟。
无论多么尴尬,多么麻烦,家依然是家
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人都有这么一天……电影不喜欢,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