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上尉》并没有过多描写战场的残酷,也没有讲述纳粹铁蹄下少数族裔的悲惨遭遇,而是以一件发生在战争末期的奇人奇事为切入点,以冷峻肃杀的黑白镜头为视角,为观众展现了一场平庸之恶。
本片根据真实历史改编,主人公是一名年仅19岁的德国士兵威利·赫罗德,他被后人称为“埃姆斯兰刽子手”,因为在战争结束前的两周,他在位于德国埃姆斯兰县的监狱屠杀了100多名囚犯。
然而这个郝罗德并不是狂热的纳粹党徒,也没有所谓的政治信仰,他原本只是一名贪生怕死的逃兵,而让他从一名逃兵蜕变为杀人狂魔的,只是一件偷来的军官制服。
影片开头,是衣衫褴褛的郝罗德在躲避德国宪兵的追杀,因为他是一名逃兵。
郝罗德好不容易躲过了追杀,又要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
此时正是德军全面溃败的时期,四处都是和他一样的逃兵,这些逃兵要么是被宪兵队抓住,要么就是在偷粮食时被老百姓干掉。
不过郝罗德的运气比较好,他在路边发现了一辆抛锚的吉普车。
车里没有人,但是有食物,还有一套德军空军上尉的军装。
此时正是冬季,郝罗德换上了这身军装,擦去了脸上的污秽,立马从狼狈的逃兵形象,变成了威严的上尉。
正在郝罗德摆弄这身军装的时候,迎面走过来另外一名逃兵,对方明显是个老兵,资历比他高,但是见了郝罗德却主动敬礼,原来对方把他当做了真的上尉。
老兵请求上尉把他纳入麾下,于是郝罗德干脆真的装起了上尉,一路上召集溃兵,骗吃骗喝。
郝罗德年仅19岁,如此年轻怎么会成为上尉呢?
其他逃兵也不是没有怀疑,其中一个逃兵,甚至一眼就注意到郝罗德的裤子不合身,但是他并没有拆穿,因为当逃兵是死罪,只有被其他长官收编,他们才能逃过一劫。
至于这个长官是真是假,就跟他们没有关系了。
而郝罗德也乐于过上耀武扬威的日子,毕竟他的身份是上尉,可以把手下的士兵当做仆人使唤。
冒充成上尉之后,郝罗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城里骗吃骗喝。
当时的德军已经全面溃败,老百姓对他这身军装并不买账,于是郝罗德发挥了惊人的骗术天赋,声称自己是来统计居民们被逃兵抢劫的财产损失,并且会在上报后归还居民的财产。
郝罗德的骗术果然得到居民的尊敬,为自己和手下赢得了一顿烤肉。
作为一名冒充的上尉,郝罗德深知,要想争取周围人的合作,就要维护他们的利益。
于是当居民们抓到一名偷东西的逃兵,要上尉主持公道时,郝罗德非常配合的枪毙了那名逃兵。
由此开始,郝罗德尝到了权力的甜头。
虽然他曾经也是一名逃兵,但是穿上这身象征权力的军官制服,他就成了执法者,开始决定其他逃兵的生死。
既然是狐假虎威,就要借最高权力的威。
郝罗德称自己是受元首亲自下令,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一路唬住了不少德国军官,还接管了位于埃姆斯兰县的监狱。
这所监狱关押的都是被抓住的德军逃兵,监狱的长官们对如何处理这些逃兵分成两派:一派是隶属军队的军官,认为这些犯人们消耗了大量食物,应该被处死;另一派是司法部门的官员,认为要等到临时法庭到来后再决定如何处置犯人。
不过他们等了很久,也没有等来临时法庭的官员。
此时冒充上尉的郝罗德出现了,他利用这两派的政治倾轧,让自己成功上位,变成了解决逃兵问题的特派官员。
而郝罗德解决问题的手法非常简单粗暴:挖个坑,将这些犯人杀了、埋了。
毕竟他只是个逃兵,不是什么司法官员,这是他唯一能想出的方案了。
这个方案正好迎合了军官们,于是大家根本顾不上验证郝罗德身份真假,就算有所怀疑,也“看破不说破”,立即让行刑队夜以继日的工作,屠杀了大量被关押的逃兵。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上以“某某皇帝后裔”、“某某神仙下凡”自居,为自身权威寻找合法性的例子,数不胜数。
你问这些身份是真的假的?
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名分”,干什么事都方便。
找到所谓的“合法性”后,当然还要以杀立威,让自身的权威站稳脚跟。
郝罗德最初也许并不是一个弑杀的人,当他在行刑现场时,脑子里幻想的是自己在抱头尖叫。
然而为了身份不被揭穿,他必须装出一副冷酷的样子,必须迎合同僚们的利益,可以说他一直在被形势推着走。
后来,英军的轰炸机把监狱夷为平地,郝罗德又收拢幸存的士兵,对他们“任意封赏”。
笼络人心后,他组成了一个“郝罗德临时法庭”,穿梭在处于权力真空区的城市中,将那些想要对盟军投降的德国居民以“叛国罪”论处,肆意搜刮抢掠。
酒肉、美女、豪宅,全都为他所有,不服管教的手下,也被他随便找了一个名义清洗掉。
此时的郝罗德甚至没有了同僚的掣肘,完全成了当地的“土皇帝”,他也终于享受到最高权力带来的快感。
这种逍遥的日子,直到真正的德国宪兵将其逮捕,才终于告一段落。
德国军事法庭发现了郝罗德冒充军官的事实,可是又有什么用呢?
盟军随时可能占领柏林,与其处死这个冒牌上尉,不如把他送到前线去当炮灰。
郝罗德听到这个判决,还“大义凛然”的表示:“我愿意为国捐躯。
”然后转身就偷偷跑了。
就像前面所说,郝罗德从来都不是狂热的纳粹分子,他和他的手下们就是一群投机主义者,利用混乱的局势,为自己谋取私利。
然而这样的平庸之恶,同样值得我们的警惕。
历史中,真实的郝罗德从德国军事法庭逃跑后,躲藏在威廉港,以清扫烟囱为生。
不久后,他因为偷窃面包被英国皇家海军逮捕,最后被确认定是遭到通缉的战犯。
1946年8月29日,郝罗德和他的6名同伙一起被处决,终年21岁。
一名年轻的德国士兵,披上一件军官制服,就可以肆意夺走一百多人的生命。
没有制衡的权力,在庸人手中也可以造成巨大破坏。
影片结尾,导演还为观众送上了一个颇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彩蛋:郝罗德和他的“临时法庭”穿越到了现代德国,在城市街头招摇过市,玩起了行为艺术。
郝罗德和手下们坐着吉普车,穿着二战时的旧军装,向人群挥手致意,起初看起来还很滑稽,可是当他们对路人肆意搜身,并且抢夺手机、钱包等财物的时候,恐怕谁都笑不出来了。
历史终究是严肃而残酷的,如果没有最后这个彩蛋,人们也许还会觉得:“这个郝罗德真TM是个人才,居然能骗过这么多人!
”只有当灾难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人们才会明白历史不是在开玩笑吧。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
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影片没有一个血腥的镜头,但却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人性的恐怖。
在德国战败前夕,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恐慌之中。
一个前几分钟还在被人当猪猡杀的逃兵,偷到了一套上尉军服后就摇身一变为“元首特派员”了。
他为了活下来编了一个又一个谎言,在享受到了权力后变成了魔鬼。
穿着挂满勋章的军服,做着杀自己同胞的行径。
如果有质疑他的人出现,他只需要说出“元首特派”就完全符合司法程序。
甚至都不需要看他的证件,因为没有人会质疑元首。
常说人总是会变的,在战争面前人变得就更快了。
主角第一个遇到的列兵弗莱格才开始还尚有良知,劝阻主角不要滥杀无辜。
可他最后也变得和主角一样残忍。
在这个无情的战争机器下,每个人都变得彻底疯狂!
主角碰到的第二个暴躁列兵,我觉得他一开始就发现了主角有可能是冒牌的军官。
但是他不敢赌,所以索性就加入了他。
后面碰到宪兵队的时候他轻蔑的笑了,因为他知道主角会被拆穿。
但是主角的胆子超出了他的想象,主角直接爆出了元首,把宪兵队都惊呆了。
不仅没被拆穿,还被带到了营地升了官。
他只能继续跟着主角,他也对囚犯是下手最狠最凶残的那个。
他以为他这样能给主角一点心理震慑,至少主角老大他能当老二。
但是没想到主角因为他抢了个风头就把他毙了,因为上错女人被毙,实在是报应不爽。
战争背景的群众也是愚昧无知,轻易就能被蛊惑。
在影片开头,主角才开始作为军官身份进酒馆的时候被所有客人鄙夷。
但是当他欺骗客人他是来为被抢走财物的百姓讨个公道的时候,所有人都高喊希特勒万岁了,并且给他们提供优质的食宿。
在开着临时法庭吉普车招摇过市的时候,遇到不顺眼的人就强行判罪。
白天嘴里说着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晚上却喝着酒开着淫趴。
所有的群众都被主角戏耍,却没有一个人产生过怀疑,只因为主角身上的军服和嘴上喊得口号。
与电影中主角被发配前线充军不同,历史上的原型赫萝德被错误的释放了。
战后他流窜到了威廉港,后来因为偷面包被英国海军逮捕,最后确认了他是被通缉的战犯。
在审问后他承认了他们团伙八天处决了125个人。
随后被一名真正的刽子手用断头台处决。
至此,恶贯终于满盈。
《冒牌上尉》根据二战的真实故事改编。
影片开头,地平线占据画面三分之一的固定远景镜头中显现出故事的时代背景——纳粹德国投降前两周,以及以冷峻的视角交代了男主赫罗斯(一名空军豁免兵)被追杀的残酷现状。
疲于奔命的赫罗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即便侥幸捡回一条性命,但俨然已经在空荡且肃杀的战场——文明缺失的野蛮地带被迫成为了一名现代社会的Outsider。
可见男主死里逃生,双眼呆滞无神,丧失人的尊严 一段偷鸡摸狗的日子过后,失魂落魄的赫罗斯在郊外意外遇见一辆事故车,显然,原主人已不知去处,而车上的两样东西,军官制服与食物给赫罗斯带来了生命。
此处影片开始进入正题。
第一,赫罗斯吃掉了水果,从生理上保证的生命存活,恢复了为人的自然条件。
第二则是“权威的能指”——军官制服的批身,这套从天而降的馈赠包括军装,证件,勋章,全方面地为赫罗斯塑造了权威的人设。
可谓是天衣无缝,滴水不漏,而这一切则来源于“符号”。
这一整套上尉军衔的皮囊可谓是“权威的能指”,恰如皇帝的龙袍龙椅,国王的王冠权杖,依附于主体的社会历史性之久,以至于形成了自身的符号属性。
此时,观众眼中的赫罗斯身披上尉军装,唱歌嬉戏,乐在其中,宛如沐猴而冠,不知所以。
这恰恰是军装为其带来的心理上的重生,也是社会性的复活,即使是虚假的身份地位,但在摇摇欲坠的纳粹德国境内却仍吃得开,无数不明真相的“群氓”眼中只有这套军装所象征的权力地位。
固定小景深镜头中的赫罗斯望向车镜,喻示着他攫取了本不属于他的虚假的身份地位 年仅二十岁的赫罗斯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缺乏历练,本没有军官的才德与威严,然而影片中的他鬼使神差地在面对一个个主动投奔的士兵却会有模有样地摆出不可一世的军官架子,配合其难以挑剔的军装,营造出不容置疑的幻象。
随着赫罗斯来到镇上的酒馆,首次运用“职权”哄骗民众会归还财物,获得人们的信任后,他尝到了人们依赖的快感,满足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快感。
而这一切,主要归功于人们对其身份地位——军装的无条件或盲目信赖
影片的摇镜头落在军装上,现出片名,标志着“冒牌上尉”的社会心理根源即军服 渐入佳境的赫罗斯的心理已然将自己代入“上尉”的人格面具,不自觉的披上心理外衣,一遍遍地暗示着自己的身份的演变带来的心理的嬗变。
这也是影片对权威的阐述引出的对人心的异化。
赫罗斯在一路上收编的不同逃兵也都根据不同的利益诉求而承认赫罗斯的权威。
最终历经军营的屠杀事件和桃子酒馆的醉生梦死,赫罗斯已然脱不下“上尉”带来的权威身份,到最后的法庭上也蜕变为为自己开脱的狂热爱国者,实际上依然是利己主义者
‖ 罪恶的袈裟 ‖ 不推荐观赏,看了胃疼。
人性之恶在权利下如脱缰野马为所欲为,穿上皇帝的新衣,“被相信”为他们需要你担任的角色,夺走了125条生命。
这是制度的黑洞,权利的膨胀。
这是一场诡异、讽刺的大屠杀。
军人欢唱着胜利的赞歌,个体的善良和怜悯终将被同化。
1`30分,当所有人按下了扳机,变成了魔鬼,才明白黑白影像不仅为了复古而是地狱仅离你咫尺。
挂满勋章的军服,是恶魔钦点的刽子手,脚踏白骨,被褒奖伟大的忠诚。
这是一场还在发生的权游。
战争,残酷无情,泯灭人性,比屠夫更恐怖,因为屠夫是人。
《冒牌上尉》其实就是对艾希曼的审判——平庸之恶的最好的诠释,结尾的彩蛋应该是全篇的高潮,剧组的人来到了现代柏林的街头,他们穿着纳粹的衣服,开着印有“军事法庭”字样的车,对普通的民众搜身抢劫,大多数人都选择了顺从,即使他们心中会认为这样是不对的。
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1906年3月19日—1962年6月1日),纳粹德国的高官,也是在犹太人大屠杀中执行“最终方案”的主要负责者,被称为“死刑执行者”。
1942年艾希曼出席万湖会议,被任命负责执行屠杀犹太人的最终方案,并且晋升中校;换句话说,将犹太人移送集中营的运输与屠杀作业大部分都是由艾希曼负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艾希曼被美国俘虏,但之后逃脱,在经过漫长的逃亡旅行后,艾希曼流亡到阿根廷。
1961年以色列的情报部门摩萨德查出艾希曼的下落,将其逮捕,于耶路撒冷受审,被以人道罪名等十五条罪名起诉。
这次的审判也引起国际的注目,1962年6月1日艾希曼被处以绞刑。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以《纽约客》特约撰稿人的身份,现场报道了这场审判,并于1963年出版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在汉娜·阿伦特所撰写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关于邪恶之强制性报告》中这样描述审判席上的纳粹党徒艾希曼,“不阴险,也不凶横”,完全不像一个恶贯满盈的刽子手,就那么彬彬有礼地坐在审判席上,接受绞刑,他甚至宣称“他的一生都是依据康德的道德律令而活,他所有行动都来自康德对于责任的界定。
”艾克曼为自己辩护时,反复强调“自己是齿轮系统中的一环,只是起了传动的作用罢了”。
作为一名公民,他相信自己所做的都是当时国家法律所允许的;作为一名军人,他只是在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命令。
据此,汉娜·阿伦特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恶”概念。
阿伦特以艾希曼的行为方式来阐释现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平庸的恶”,这种恶是不思考的,不思考人,不思考社会。
恶是平庸的,因为你我常人,都可能堕入其中。
把个人完全同化于体制之中,服从体制的安排,默认体制本身隐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行为,甚至成为不道德体制的毫不质疑的实践者,或许有良心不安,但依然可以凭借体制来给自己的他者化的冷漠行为提供非关道德问题的辩护,从而解除个人道德上的过错。
这就是现代社会中、体制化之中个人平庸的恶的基本表现。
阿伦特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道和她提出的“平庸的邪恶”(即因不思想、无判断、盲目服从权威而犯下的罪恶)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讨论和引用的著作和概念之一,同时也启发个人作为人应该有的品质,以及从灵魂深处思考和反思自己。
“平庸的邪恶”这一概念帮助去除了人们对“恶”的神秘感。
它让人们看到,这样的恶可以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
“恶是不曾思考过的东西”。
这就是恶的“平庸”。
只有善才有深度,是本质的。
衣服是赫罗德自己认为的身份,而容克在营地里给了这个身份进一步的认可,定义和期待,有了这两个赫罗德才最终“知行合一”容克说他对人过目不忘,从他在车上对赫罗德的态度看他应该是识破了赫罗德的,他们在哪见过呢?
就是电影一开始,追杀赫罗德的就是这个容克上尉了。
容克是个真正的纳粹,对于逃兵是非常残忍的,影片一开始他就在追杀赫罗德,第二次相遇正好干掉两个逃兵,说要一起带着上路。
车上应该是想起来了,但是没有行动,应该是没有想好怎么对付眼前的这个人。
但是到了第二集中营他已经有主意了,按他的行为和逻辑,应该是他想要快速处决掉关在集中营里的德国逃兵和犯人,但是司法部门又迟迟不允许,所以他需要一个有更高身份或者权力的军人帮他完成这些事情,所以他不动声色地配合赫兰德演戏,把自己的想法和意图输出给赫兰德,让他成为了刽子手手替。
最后当赫兰德被捕受到司法审判的时候容克又来了,虽然他声称自己一直把赫罗德当成长官,但是从他的态度分明就是还没有利用完眼前这个冒牌货,希望他继续会纳粹效力,虽然德国战败了,但是东山再起还需要这样的人才。
所以赫罗德变成恶魔,其实离不开背后的大BOSS暗中引导,制服只是服装道具,容克给了他一个剧本。
这部由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电影细思极恐。
一个不满20岁的德国逃兵在二战结束前两周,穿着捡到的上尉军官服就此「上位」,一路招摇撞骗收编一众逃兵,从死里逃生的惊弓之鸟修炼成被权力掌控不能自拔的恶魔。
步履蹒跚走过湿滑腥腻的尸坑,如同临界地狱的体验。
列兵威利赫罗德从一开始身披上尉军服得到了尊重和被需要的感觉,他就欣然接受这个新身份,并且愈演愈烈,无法自拔,最后也是骑虎难下。
德国战败前夕的背景是人心惶惶,民众和散兵游勇都惶恐不安,也就是因为这样,这个心机颇深的boy才能以元首名义欺瞒周遭的人,以“抵制日益膨胀的失败主义,继续为德国战斗下去”的决心去为自己脱罪。
是的,人性最禁不起考验,最终会被日益膨胀的欲望吞噬。
威利赫罗德如是,拥有权力,得到尊重,就会肆无忌惮地想要更多不想失去拥有的一切一切,拼命去维护,不管是滥杀无辜还是泯灭良心。
而那群跟随他列编作恶的逃兵们,也因为有了“存在感”去助纣为虐。
人都有从众心理。
随波逐流让自己看起来“没毛病”,但实则多么讽刺。
即便是错误的导向,但看到大家都去做,你不想成为异类就积极参与其中。
希特勒的狂妄和激进,让纳粹的铁蹄席卷整个欧洲,而一个小列兵如法炮制的拙劣演技,也掀起战前德国内部的一阵腥风血雨。
看过电影《浪潮》,5天时间,一场实验,没有原则的集体主义、泯灭个性、消除差异、排除异己…法西斯主义从酝酿到成熟到失控,也是不寒而栗。
电影最后结局字幕的彩蛋绝对让人有汗毛直立的恐惧感,戏谑也罢,但确实警醒。
你看,这一群穿着纳粹军服的乌合之众来到当下的柏林街头,无差别的打劫、侵犯个人权利,而这街头的现代人面对这样的阵势,几乎通通就范,任人鱼肉。
真是太可怕了!
如若纳粹卷土重来,这世界又会陷入人间炼狱。
想来,德国人对战争的反思态度,真是令人钦佩。
以史为鉴,警醒。
永远要提防历史重演。
电影里刻画出了特别多有意思的“小角色”,比如特别让人可惜的Feygtag,他从一开始对“上尉”的屠杀行为有反感的感觉,但是他最后也被这样的权利和优待所迷惑并且向权利妥协,成为了没有同情心的走狗。
再比如演员二人,面对同一份恶魔的邀请选择了接受和拒绝的两条道路 等等… 印象很深的是那句 “上尉先生,您真是一位很好的演员!
”,主角演到后来自己都深信不疑了。
电影里设计得很好的一点是主角刚开始是有一点善良在身上的(他救了一个人),再和后面编造任务对军营里没被处置的逃兵/罪犯进行惨无人道的杀戮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让人触目惊心。
原本也是逃兵的他,却向自己的同类狠下杀手,而没有向那些先前的施暴者做出复仇和反抗,也成为了一样的掌握权利的施暴者(不愧是精神恐怖片) 主角是怎么从“上尉”再次堕落为背负着无限罪孽的恶魔的呢?
是因为穿上军官服,就可以不用花一分钱尝到过去从来买不起的食物,是享有无限权利,一声令下就可以让手下为他杀人…这就是权利对一个人的侵蚀。
从人到鬼的过程即是泯灭一切人性的过程。
我们为了在面对残酷疯狂的世界,总得有一位领导者站出来设立一些超凡的图景,这才可以使得我们团结一致,勇敢面对外部的可怕世界,我们称为理念,如果它实现了,它成为了历史,如果它失败就叫做谎言。
这其中,理念造就了最璀璨的文明,励志鼓舞人心的传说,也有瘆人的战争罪行,理念为了保持自己的完整性显现的尤为排外,在外部情况越是严酷迥异于自身,就越想实现自身。
这样想来谁又真的能为罪行负责?
我们都该学学伦理学,多为理念做些周全的判断。
一个善于团结民众或者说蛊惑人心的领袖犯了一个错误,因为伦理学和政治学水平不高,他痴心的以为它设想的社会形态真的可以在这世间运行,为此理念他奉献了自身,但他的演说和统治学的很好,因此德国人也为这个理念献上整个德国,最后领袖以自杀付出代价,男人以战死付出代价,女人被盟军们凌辱,无数对zz不感兴趣的无辜的平民只因国籍或者身处德国就莫名其妙的没了。
敢问这数百万人里,谁的确该偿还自己的犯下同等的罪行,谁又被无辜加害又无处问责。
谁真的能为罪行负责?
以单个人的角度来说,一个人若身处注定失败的集体主义中,它唯一想要的是满足生存需求,它又能有其他什么选择,他就必须得像宴会后另一个囚犯开枪比自己毙了?
人没了那就真的什么都没了,一切可能性、幸福权,审判权、无论咒骂赞颂,无论苦痛美好,所有的可承受的权力都烟消云散了。
我试想自己身处于那两个囚犯之中,手里被递来一把手枪,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抉择。
照样是德国电影特有的冷峻和残酷,以一种毫无怜悯的视角去嘲讽一切,没有历史化的宏大,只有冷漠,就好像子弹打在你身上时的踉跄。
这部《冒牌上尉》(2017)照样是德国人最喜欢的二战反思题材,照样是真实事件改编,是那么令人毛骨悚然。
一个19岁的逃兵穿上了上尉的制服,领略了生杀予夺的权力的快感,于是可以不惜以杀戮保持自己的权威。
战败前夕的德国,是最混乱的无主之地,当权力体制被重新建立,体制化带来的却是集体对个体的无差别统治,制服里面的身体并不重要,他可以是农民,是士兵,是军官,甚至可以是教师,重要的是,那身制服带来了权力的重新建构,于是杀戮就变得合法化。
这个天方夜谭的故事,在历史上更为荒诞,一个逃兵凭着一身制服就可以去杀戮、凌驾其他的逃兵,而那些盲目无知的人民居然就团结在了他的淫威之下,这和德国另一部讨论极权统治的电影《浪潮》(2008)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身捡来的制服,越来越合身了,于是在权力中空的时代,那个19岁的士兵真的成了嗜血的上尉。
从那一刻开始,他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撑起那件上尉制服,他成为了第一个被权力驯服的奴隶,也成了新的施暴者。
最可怕的是,电影最后,穿着上尉制服的演员走到了现代德国的大街上,凭着那身制服,那些自诩现代文明人的德国市民(真的群众,不是演员)看见他威风凛凛地走过来,仍然下意识地向他低头,任他摆布,搜走自己身上的财物,一声不吭,像极了他们身处二战时期的父辈,这就是权力对人类的驯服,从未更改。
德国人和日本人针对二战最大的不同其实不是德国人始终在忏悔,而日本人死不悔改,而是德国选择忏悔是因为那最符合现代德国的利益,而非德国人真的对自己的历史负责。
如今的德国已经是欧盟实打实的老大,忏悔二战给了德国人重新回到欧洲老大位置的合法性。
但是,谁能保证,如果历史重演,又有一个普通的现代德国人找到了一件“上尉制服”,他会不会也开始享受那种生杀予夺的滋味?
两点二五星
我宝都说了!已看睡💤
这片虚高,有点坑。哪有那么高深度唉。没什么看点。还又臭又长。
披上一个身份,掌握一个口号,人就能泯灭良知化身恶魔。别说你一开始只是为了活下去,目的单纯不是行为失常的借口。营地狂欢夜里一群人端枪狂狙最后那个拖着被击毙犯人逃跑之人的画面,挺像最近某些事情的写照。当你选择端起枪,就无法保证不失去人性。
剧情过半后的索然无味。。。。
乱世求生;消灭同类以维护自我;这一套能进行下去,是因为帝国差不多就是以此行事的。表意清楚了,但人物本身的刻画也有些笼统不够细腻。
非常生猛非常黑色,极端时代里的官场现形记,可与《浪潮》对标。二战最后两周,行将崩坏的集权德国,一身代表权力的皮囊就将一个逃兵以及附庸者们的内心恶魔无限放大,更讽刺的是一大群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普通人,他们服从只是权力虚幻的象征物,为此轻易便丢弃了人性的善面。看完发现竟然是真实故事改编,惊讶真实人性竟远比戏剧故事更加荒诞、黑色。不过在天朝的现实生活中,这种荒诞的故事似乎离我们不会太远。
很一般
2019022 二星还行
最后短片比正片都有意思
权利应该被用来限制权力……孟德斯鸠
哎,为所欲为,过于压抑,跟是不是冒牌上尉没有关系,极权时代狐假虎威的太多,世界各地都是,没有稀奇,也不够荒诞,就算是放在现在,也不算啥大新闻,哎
精彩。但是主人公只是个小兵,气质表现得也和身份太不符了。
心理素质和无畏态度是得横到怎样一种程度,才能拿捏帝国末世的颓丧情绪,继而在那么点年纪就只手遮天、杀戮享乐。通过Cosplay来假戏真做从而反思平庸之恶的电影有不少了,这部对天然恶性的揭示倒有点靠索多玛120天,竭力呈现一种无法遏止的末世狂欢。对冒牌上尉身份怀疑甚至确信的人不再少数,但带着强烈投降情绪的自保选择,让大家一道完成了这场屠杀游戏。
竟然是真实故事改编,离谱,没有很惊艳,不好看
一部恶贯满盈的电影,在专权之恶、趋炎之恶、乌合之恶、平庸之恶的共同推动下,漏洞百出的无心谎言演化为历史惨剧。国防军、党卫军、盖世太保、宪兵、行政、司法粉墨登场,倾巢之下无完卵,更无无辜之人,看得人彻骨生寒。所谓英雄,无非是独立思考、不屈从权威和情景、不文过饰非、不逃避责任。
1、真实的黑色绝不幽默,笑不出口,生理上怕到想抖,抖到想吐——入骨十丈,这刀扎得我说不出话来。2、小男主这个狼崽子演得鬼好,细节掉满地,拾起来都是鬼玩人。才这岁数简直要成精。3、神片尾,明天要去那条大街走一哈
狗杂种的命真大,英国的密集轰炸都没把他的狗命取了!
杀了那么多人,动机是什么呢???
触及了极权社会和极端环境中的诸多重要议题,对“平庸之恶”的一次有力阐释。文明的存在脆弱可笑不堪一击,因此结尾的“彩蛋”更是对当下的必要思考,即民主如何在不失去自己立场的前提下抵御野蛮的反扑。坐在黑暗中,意识到我自己和任何一个人都能轻易做到主角所做的一切,几乎恐惧得全身发冷。男主小哥哥一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