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How To系列的喜欢到了什么地步呢,就是我已经不允许它给我带来的欢乐,悲伤,以及无尽(但无用的)深思,仅仅停留在一种感性而模糊的状态,只是脑中不同neurochemicals的起起伏伏。
我需要理性而清晰地记下我是如何被这个纪录片系列深深戳中的。
以下所有文字也都是为此目的服务的。
S01E01 How to make small talk刚开始只觉得这些关于聊闲天的建议有点可爱,有点抖机灵和逃避主义的嫌疑,但也是可爱的,甚至实用的。
秘诀就是,浮于表面,不聊立场,keep it light。
比如:
第一次真的被击中,脑中划过一道闪电,是这个经典的关于“Mankind”问答的对比。
此处John试图论证不同环境中提出同样的问题,得到全然不同的答案。
问题是“Do you think mankind is gonna make a comeback?”第一个场景是,某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办公室,只见教授眉头一皱,边叹气边说到“ I hope so if we can survive the perils of climate change, inequality and the fantastic weapons of destruction we’ve created for ourselves.”
当我正想着,这很合理跟我的答案几乎一样,甚至有点沾沾自喜时,场景立刻切换到WrestleMania举办场地外体育馆外,一名竞技体育爱好者被问到“Do you think mankind is making a comeback?”
当然这里John玩了一个谐音梗,热血青年说出“No, not today. He fell off too many hell-in-a-cells.”他指的其实是别名Mankind的WWF拳击手Mick Foley玩笑过后John继续发问, “What about mankind in general?”
“I mean it’s not bad. It could be better but I’m pretty happy with my life.”看似不经意的并列是一次对我小心脏的暴击。
他笑的有多没心没肺,过去三年多我就有多忧国忧民。
通过两个场景的对比,John非常轻易地向我点破了清醒的人真的活该焦虑。
以下是我常年操心的above my pay grade的各种问题:要担忧公民维权意识,也要在意同工同酬,对于领导只派让女生做如订蛋糕订餐厅的后勤工作提出反对的声音;还要随时关注地缘政治矛盾,并且致力于普及如何鉴别精神控制反对PUA;当看到为了口红包包欠下大额网贷的大学生只能叹气,苦口婆心帮助周围的人破除物质迷思把大家从消费主义的洗脑拉出来;坚信审美要有门槛所以当朋友买了一件Celine的大logoT恤摇摇头说你可不要支持高级时装潮牌化;对妈妈发给自己的毫无科学依据的公众号养生文章找出反驳的权威期刊做证据;把间歇性断食的健康益处以及对照实验结论四处科普。
哦对了,还包含那个哲学教授担心的一切。
都是我每天忧国忧民内容的冰山一角。
活该我苦大仇深啊。
一些综艺之神降临的时刻:去坎昆正好遇上MTV春假,John在一种肾上腺素飙高的浮夸人类里面,显得是那么迷茫和格格不入。
喜剧效果拉满。
不愧你,天选喜剧人,注定拍下这。
以及这里对于Pauly D的教皇analogy,真的笑死,太有才了。
最后这一集的点睛之笔是John和Chris之间的对话。
还记得最开始他给的建议吗?
聊点无伤大雅的话题,千万不要聊私密的走心的?
讽刺的就是,他在坎昆唯一留下印象的对话就是非常私密的掏心掏肺的关于生活中的意外和死亡。
不仅没有keep it light,简直一下太heavy了。
而正是因为他和Chris交换这层信息,在悲剧层面发现了意外的交集,才留下了这次坎昆之旅最美好的最动人最值得珍藏的瞬间。
John从来不屑于总结一些精辟的金句,那样也太说教了。
当他只是云淡风轻地放出这张和Chris这张合照,我们就应该懂了。
所谓如逢场作戏般尺度适当的闲聊,他根本是不在意的。
S01E03第一季最喜欢的一集,除了把grocery list通过纽约街景中各式怪诞元素做串联的记忆宫殿联系,各式各样的冷幽默。
以及历史上第一次曼德拉效应大会。
这集的题眼:
S01E05 How to dream阿凡达同乐会的片段,我看着看着就哭了。
不得不承认,看着他们那么真挚的表情,那么神色坚定地重复着“One of the best movies I’ve ever seen”,是调动出了身体里的一些审美优越感。
如果说我当下脑子里没有闪过“嗯,“安哲”“费里尼“”戈达尔“,了解一下?
”再不济,“诺兰”“维伦纽瓦”“阿方索卡隆“,也可以接受。
说没有那么一秒钟自己是在用品味的鄙视链作为认知框架来解构眼前的信息,从而让自己从中获得一种更高级的虚荣感,是谎话。
我还来不及噗嗤笑出声的时,对上了最后一个成员真挚的眼睛。
当他说到自己是如何在这个组织中找到归属感时,在这个俱乐部之外的生活多么孤独多么不被理解的时候,我狠狠地共情了。
我们能找到跟自己有同样爱好的人可以跟他们紧紧相拥,在那个团队里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能够找到跟自己一样深刻地迷恋一样东西,对一种特定的幻想坚信不疑,是一种极其难得而又奇妙的缘分。
我特么有什么资格觉得自己更优越啊?
(而且其实阿凡达其实蛮不错的)我们难道不都是在全职”努力艰难地活着“这件事之外寻找一丝丝喘息和一点点温情的小蚂蚁吗。
我们把时间花在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快乐的事情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何须执意要以爱好判个高低来凸显自己的优越感?
学会互相尊重,各自安好。
当然,如果对方声称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是《逐梦演艺圈》,那就gently give them a tap, and walk away (一些冷幽默的callback)
好了严肃回来,一定要比出高低优劣的思维习惯本质就是为自己的虚荣心服务。
恰好写这篇观后感这周阿凡达终于在时隔13年后迎来了第二部,这群真挚可爱的人心里应该开出花来了吧。
第二部能贡献初不少物料又可以供他们沉醉其中渡过下一个十年,他们可以继续对纳美文化深钻学习,在想象世界里肆意翱翔了。
想到这一点,心里突然有点甜。
本来对阿凡达期待值一般的我在走在影院的路上,彷佛脚步也轻盈起来,想到可爱的他们,因为这次能够共情纳美人俱乐部的那种翘首以盼,所以也带入了一点同样珍惜又虔诚的心情。
(这反应就很INFP)(未完待续)
经年海量素材积攒而成的vlog,却仿佛跨越国界的共享日志,导演从未对每一个问题事先做什么主观带入,但精心安排过的每一个镜头,普通人细碎寻常生活中的趣味和哀伤就这么迎面而来。
也许人人都有生活的哲学,又也许人人都不愿有太多脑内战争。
从未想过有一天,看着轰然倒塌的脚手架,心头也会涌上莫名的感动。
生活不是纸上谈兵,不是自毁程序,不惧怕无常,不逃避忧伤,不对人生羡,不放弃自在。
希望你我低谷的时候,这部纪录片能给我们一些能量。
拖延了几次看完,评分太高,这也是吸引我一定要看完的原因:到底好在哪?
街头长期拍摄积攒的素材,配上漫不经心的独白,生活中常见或不常见以至意识不到问题的标题。
六集,与其叫《攀谈指南/脚手架架设指南/记忆力增强指南/家具覆膜指南/餐食分摊指南/完美烩饭指南》,倒不如叫“废话”指南,脑回路跳跃,明明是增强记忆力,怎么去研究曼德拉效应了;明明在讲烩饭,怎么到了戒烟、柴油、薯片?
不要思考逻辑性,就想着是生活插曲即可,最后再给绕回来。
大概这部纪录片的特点就是认认真真的讨论这些问题,刚有点头绪,然后就跳开了,回过头再看,这些问题本身有意义吗?
如何公平买单,最公平的裁判们肯定知道吧,可是裁判聚会上看到的却是另一面,需要电视机中奖的诱惑才会去收拾餐桌,当公布结果时,只能去更多的打包带走。
讽刺吗?
这是面对不公平的正常反应。
“当他们没有从最需要的地方得到支持,当他们觉得自己完全被其他人忽视时,就很难责怪他们占了便宜。
”为了抵挡高空坠物的危险而架设的脚手架,一点点入侵了城市景观,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可是,脚手架本身也会造成事故。
有时候,原本是为了保护我们的人或物,也会伤害我们。
弹幕区很多的哈哈笑点十足,对于反讽有新的理解:当觉得与自己无关时,是幽默;当真的能切身体会时,是悲哀。
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事无巨细的记录生活日常,拍摄照片,害怕自己忘记。
所以看到约翰摆出十几本记录的满满当当的本子时,深有同感,好像拥有很多财富一样拥有着很多的回忆。
可是,一旦离开就忘记了的,还是真正的记忆力吗?
纪录片是成功的,但背后的疏离感是必然的,拍摄是为了记录,但当下的体验必然被分离。
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记忆力也是不遗余力,也就有了“曼德拉效应”,动用了物理学平行宇宙的理论,却不能承认记忆力的一点偏差,谜之自恋。
喜欢末尾的恶作剧。
还有攀谈、家具覆膜、完美烩饭几集。
擅长观察生活的人都是孤独的人吧,才会注意到那么多的细节,自娱自乐,也顺便娱乐了大众。
八月份不知道从哪里生发出一股子决心要大看特看以前没有看的片子,结果到了月底回顾才发现自己也没有完成多少观影目标,到目前为止还和去年的数值存在巨大的空隙。
我猜想大概是因为自己原来本着头悬梁锥刺股的愿望在假期使劲学习,但是这一计划在七月全面落空,特别是某天在图书馆三个小时看了一篇论文之后产生了巨大的愧疚。
我想虽然学业不可控但是观影量总是可控的,然而结果就是“未达到预期”。
我想家这个地方是有魔力的吧,每次回到这里感觉自己本来就聊胜于无的社会功能全面萎缩,自己退化成一个白痴一样的生物,两个月内白天出门的次数屈指可数,对别人的目光感到无比害怕以至于出门没办法走路只能骑电动车来避免目光。
(回来的半个月内没有电动车我很气愤)我总是too socially awkward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一问题在学校时候还没有大爆发,因为everyone has there own shitty problems所以根本没人在意你,但是在家不一样,在家所有人都知道你是谁。
下楼扔垃圾都有三到五个老年人一路盯着你,并且你很有可能成为他们接下来三到五分钟的聊天话题。
所以我没办法出门,做任何事情都要收拾起十二分的害怕才能进行下去,omg 我甚至害怕那个在图书馆和我要草稿纸的小女孩。
anyway,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在说什么东西,总之当wilson将镜头对准自己的日常生活时,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奇妙的在场感。
那种微妙的尴尬和观察的感觉我几乎每刻都在进行,生活以一种非线性的状态流淌,过去和现在未来一起构成正在进行中的一部电影。
这是我们所理解的生活。
城市交响曲这种自《持摄影机的人》开始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纪录片类型,是通过一座城市的地理景观和城市面貌,给观众心里产生对这个地方风土人情的感观与态度。
很难想象得到这种初期偏向实验性的影像风格,在多少年之后被使用在了一部如此接地气却也不乏幽默的剧集里。
相比使用先锋性的影像使观众产生联想,导演约翰.威尔森选择了更直接的旁白方式,以每集二十多分钟短剧告诉我们——现在,美国,城市中的人们在如何生活。
这部纪实喜剧集被我称之为一个视频剪辑博主的极致追求。
这种把生活中习以为常一直忽略的“小惊喜”式的素材夹杂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极度的舒适感。
要知道这些来自日常不经意的小瞬间们,很可能并非全部来自与HBO合作拍摄的规划之下。
至少这种记录的方式应该多半源自John Wilson作为一个观察者和影像记录者的自觉。
我也称《How to with John Wilson》为生活观察类的小短片,剪辑素材就来自魔幻又真实的生活累积,就是一个人,在一处,待一段时间得出的观察剪辑小文章。
这并非是绝对的技术或专业影视制作上的优势就可以完成的。
看似朴素,却从内容上做到别出心裁。
导演奇特的个人日常积累与痴迷记录的习惯也是让我们多少有些惊讶的原因。
在此基础之上,再采用有趣的剪辑方式作为加成,就产生了我们看到的具有一些最具原初灵感创意的一段段短剧。
即使以这部剧集的拍摄为由,有围绕一些问题展开的“专题拍摄”,但素材库的累积是导演本人在纽约和美国各州走走晃晃所拍摄观察得来的。
多数观众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多少会想要看一些没事闲晃的状态下的“另一种可能”。
在我的认识当中,旁白可能从来都不是一种多么高明的方法。
但是当连导演的那些配音连叙述时的停顿和语气都变成了一种表演时,不得不承认这种恰到好处是令人舒适的聪明之处。
再者,一部纪实剧集做到在每一集中有不同的问题与喜剧效果表现方式的同时保持较为统一的主题表达。
这是高于以往导演制作每个单独的vlog小视频之处,也是能够称之为一部影视作品的框架基础。
开篇定调便很自然地选择了全剧集都在使用的small talk,把作者与观众也放置在了一个安全而友好的距离上。
少冒犯而多理解的温和表达,一些因成习惯所以熟悉而又出人意料的细小观察角度,让这部剧集没有成为又一部打着另类旗号,实则还是一碗老式心灵鸡汤的cliché。
我们使用影像以及其他各种形式进行记录的初衷总与想要留存的记忆有关,但记录与记忆又从来是不尽相同的。
正如那些为了保护建筑反而让它们失去原有美观的脚手架,那些为了保护家具不被弄脏而永久不被摘掉的塑料膜,那些为了记得所做的记录却永远不会回看的录像和日记——这些记录保存方式千奇百怪,确实经得起岁月流失,但我们唯一珍惜的仍然是随时间而变化着的记忆。
如果将旁白去掉只留下影像空放,我认为多数镜头都可以作为一部电影中的空境留白或转场,是可以做为那些灵光一现的华彩部分而存在的。
然而,这些片段被集锦式的排列在这部剧集当中,变成了是一部包袱密集且气口均匀的秀。
观看过程中我在想,现代人可能回不去那种放下手中镜头和屏幕的阻隔而选择去与别人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了。
后一种方式不再为我们最习惯的方式,由此与真人交流在我们看来变得无比尴尬和困难重重,即使内心从来并不希望如此。
我们会更加期盼一种无交流但有共鸣的获得方式——寻找一些抽象奇怪的共同点,比如剧中提到的曼德拉效应集体失忆小组。
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一直存在,围绕着我们,只不过在我们没有了太多沉重的思考之后,愈发突显了出来。
而《How to with John Wilson》也给出了对于这种现象的解决方式,即得过且过,实在是适合有一定自我调侃兴致的观众来接受。
这部剧集给我极度舒适的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源于这种表达风格的统一以及素材内容编排的和谐程度很高——感觉像在看一场纪实向的脱口秀,可能是影视博主这种职业出现之前,导演所没有(或是不屑)尝试的一种东西。
毕竟,抖包袱一样的方式和节奏也很难让人有一种深刻感。
甜点终究只是甜点,我此次的赞叹也只能出自肠胃而不是后脑勺。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设备普及以及拍摄成本无限降低,谁还不能有个几十分钟的vlog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呢。
但是如果要把这种现代技术进步带来的方便转化成能和风格沾上边的、有所表达的艺术作品仍然需要一些影像化规格的要求,这可能也是我们在区分《How to with John Wilson》不能将其划为纯正的纪录类型的电影。
然而,这种差距究竟有多么遥不可及呢?
将剪辑运用的炉火纯青并利用生活当中的拍摄影像制作的成熟电影可能早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并没有成为什么主流受欢迎的固定型态,也许剧集或者电视短片的方式比起传统电影对其的要求更为适合。
之前一直对视频博主多少有着刻板印象,一味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或奇特或优越的生活剪辑进去展示给别人看(实际上如果是有本人出镜讲解那种的话我还是仍然还是认为如此)。
但我现在觉得正是因为这种形式的简便开放,如果在内容上稍加心思,就会给人意想不到的小惊喜。
也许直接采用旁白与vlog这种形式是可以自洽的,难以想象我们把《持摄像机的人》里面加入旁白,但是在如此多的生活化小场景的镜头切换当中,如果将故事性弱化,还有点想象不出使用略带诙谐的讲述配音之外能带出这些小情绪的替代方法。
就连马丁.斯科塞斯在《Fran: pretend it’s a city》里面没有做到不落窠臼,还是采用了对话访谈的形式,就算Fran的回答是多么的幽默。
对于电影的爱让我强烈的对这种过于现代化的方式十分抵触,但是也是这份爱让我冷静下来之后思考电影的未来会不会有与短视频、vlog等形式的交汇衍生,这又将是一种怎样的观看体验。
如果真如科尔托夫的理论所强调的,导演要通过摄影机的镜头,即为“电影眼睛”,就是要将不断从各处搜集来的画面以创意的概念连接起来、呈献给观众欣赏;由此摄影机也可以被拟人化,其人类化的行为即是通过剪辑完成的。
依照这么说,本剧集玩出来的花样仍然属于电影的广义范畴之内。
这也正如科尔托夫强调的另外一点——电影不应该是精英阶层的艺术作品,而应该是一项能够愉悦人心且有意思的工作、技艺或者说媒介。
[1]与其看其他人怎样精致的生活后再刺激我们自己去努力赚钱再拼命消费,其实我更觉得还有人愿意把那些不花太多钱,但是花了心思的东西拍出来更有意义一点。
甚至我认为滨口龙介在他的部分电影当中追求的那种生活中的魔性戏剧时刻正是John Wilson花两年多时间积累的那些妙不可言的真实素材。
可能生活写实的一面即是如此,没有那么多激情昂扬、戏剧化的时刻,多数平静寂寞自找乐子,或者说更多时候,是在苦中作乐也要自我低嗨一下。
《How to with John Wilson》这部剧集通过每个记录下来的事都在告诉我们——能够支撑每个普通人更好的活下去的其实是我们内在共有的一种心情和想法,而非外在的物质或环境,虽然我们非常想用这些去掩盖或占用自己的脑袋从而不用去想、不用思考。
不知道导演需要多久积累到这些素材,也不知又需要经过多久的沉淀来促成这种主题的叙述方式,但看完剧集,我可能不会认为观看的过程是在浪费时间。
我只知道这种想法经常出现在刷完无数个短视频之后,却不会出现在完整的看完一部好电影的时候。
记录与记忆从来不是一回事,可能正向我们对纪录片/纪实题材的要求从来不仅仅是记录而已。
有价值和意义的也从来不是那些记录本身,而是存在在我们回忆当中的那些感受与难忘,这可能就是每个人脑中属于自己的蒙太奇。
可能,我们应该放下手中的摄影机或者寻找一刻不停地娱乐刺激的电子产品们,出去走走晃晃,看看身边的人和事了。
[1] 引自《电影艺术:形势与风格》插图修订第8版,第十一章,491页.
1.努力做到让自己更安全一点。
但是生命中的真正的危险是无语预知的。
2.记录自己人生中的每一个瞬间,那是生命的价值所在,是活力,是意义。
去拍照,去录像,去记录✍️。
3.接纳自己,爱自己,爱自己的生活,做让自己高兴的事情,即使在别人看来是荒诞的,我们甚至可以改变别人。
4.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做让自己感觉舒服安全的事情,去接受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
5.业务能力强的会计,还是很有出路的。
有钱老板会随身带着一个会计,包括业务范围利润税务等。
6.与他人社交的过程中,有侵犯到自己利益的事情,无可避免,甚至连自认为最公平的裁判也会有不公平的做法。
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每个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世界就是不公平的。
上层的不公会导致底层的混乱。
每个人都遭受过不公平的待遇。
如果我们不懂得相互支持,我们只能任人宰割。
宗旨:保护自己的利益。
7.好人和好人在一起生活的温暖瞬间,真的令人感动,那时才觉得,有时候世界才是美好的。
8.做美味的食物,为了在意的人去学习,仔细烹饪的过程,都是感受生命美好的瞬间。
9.有时候用相机📷或者书本笔记,才会觉得原来自己没有白白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10.有的时候,如果不去做,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看完脑子里先浮现出是北野武广为流传的这句话 “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够坚定够狠约翰威尔森是什么星座呢?
叽歪 无聊 恶趣味 又有着奇怪的温情 看他想为房东太太做一份意式烩饭 看打开门空了的楼梯口 就是很想哭 和他一样很怕 很多事还没开始之前 自己先吓到自己 那些他终于反思出来的关于生活的发现 我在无数个瞬间也拾到过一些零碎 这些发现甚至也许对而今目前的生活于事无补 但是很明确的是 你知道自己确实不一样了 绝大部分的事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状态 开始 就是最好的状态为感激的人做一件小事 传达一份爱意 那些想对别人好的心思 就立马去做 不去计算 不去权衡 不害羞也不惭愧 也不觉得可惜离我五厘米的是被我家猫抓烂的窗帘 从买新的 到现在破破烂烂 大概也就三个月的时间 我一次也不想换掉或者怎么样 也有过气到想揍猫的时候 但是当宠物医院的换算告诉我 猫一岁等于人类14岁 也就是说我的猫已经三十岁了时候 我忽然也很想哭 不是没想过他能陪我多久 我人生第一次要对一个生命负责的时候 我发现这样的压力我不想再承受第二次 有阳光的早上我看着在光的区域打滚的小猫 他的毛在空气里和灰尘缠绕 而他的瞳孔变成浅黄色 外层的毛也变成光环的样子 我好爱我的猫 疫情的日子或者之前 我的时常感到孤单因为他都好转了很多 在他的面前我也不需要像人类一样吝啬我的爱意 并且持续的 无限的 放大我的宽容hello New York 是对城市一如既往的表白吧 对脚手架的不满意 在街头无意义的闲逛 城市就是母亲 这里面每天无数的故事 无数难以理解却奇异地形成联系的画面 约翰威尔逊是最好的城市观察者 也是最好的Vlogger 他察觉然后他嫁接起桥段 让这座城市的离奇和浪漫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然后我也好想说一声hello New York 在疫情结束的某一个自由的日子 去已经有所预期的去走向这座城市 或许也有机会偶遇穿着不知名乐队T的约翰 然后用我蹩脚的英语 跟他说一声 hello and thank you在这个阶段看到最后一集的时候 我的心情也还是很沮丧 我在苏州 一个还挺美的城市 但是她有她的无聊 她的脏乱 她的不合理之处 但是此时此刻她很安静 她正在忧伤 我也只能委屈巴巴陪伴着她 在心底的话是 都回来吧 快好起来吧并未身处在漩涡中心 在面对一个还不知道究竟会带来什么的流行病 未知反而会放大更多恐惧 停摆的生活对应的是反思 我也为算不清的聚会账单烦恼过 我也为崭新的家具变旧难受过 我有一只很喜欢的杯子被猫摔碎 我有过无数次无疾而终的闲聊 我也有过很多本以为会产生很多故事的关系 然后你只能拿过你的毛衣 然后骑车离开 卡在地铁站 或者混进无法投入的聚会 尴尬的moments 和最终归于平静的自己 三年了 疫情究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也许答案就是更具体了的我不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 不自由的 活在恐惧里的生活下个月的五月二十二 是我二十六岁的生活 当大于五之后的奔三的生活从未给我任何余地 我还有很多债务 还没能拥有一个知心的爱人 诉衷肠的朋友算是有了 冰箱里还有三瓶酒 此刻窗外有阳光 我决定不再看网络新闻 安静听网易云下一首给我推荐的歌 无聊的人生和死相比 可能我还是会选择无聊的人生 就算是这么糟糕 我还是很爱生活 真糟糕我的这种想法
什么天才导演!
拍的街景太可爱有趣了!
真的太好太对我胃口了!
感觉是我在街上遇见也会拍下的场景(😆好多小动物拉💩镜头)。
配上个人哲思的旁白,而且每句都能找到相应的素材对应上,既颓丧幽默又有积极的力量。
看完之后更想去纽约了,适合我这种怪人生存,随便在街头游荡,随便奇思怪想乱开脑洞。
(看到有条短评说想起了天才小熊猫,是有点那感觉)E1 Small talk。
一段关系是从长远看要有意义,还是享受当下的愉悦就好。
我一直选择不了。
E2为了自我保护搭建太多脚手架,也许结局是会轰然倒塌被它埋葬。
不管脚手架做得多漂亮,都无法阻止坍塌。
尝试将其一片片一点点拆除,只有在它全部消失时,才能判断是否只是表面功夫。
E3曼德拉效应。
Objects in mirror are closer than they appear。
面前的人是真人还是演员,自己又是不是npc呢。
“找不到的笔过几天又自动出现在原位置”那一段,我之前就想过是不是上面的人实时渲染没做好,等发现bug了再把笔给做回来。
哈哈哈记性越差的人在这越受欢迎。
E4没想到外国人也喜欢套保护罩,我也在物品纯粹的原本使用感vs长期保有的安全感之间纠结很久难以平衡,嘴上说着东西就是拿来用的但还是会心疼。
城市把人当做动物去规制约束。
相机是应对世界的保护机制,也是与他人的一层隔膜。
不过在沙发上套塑料膜我还是挺费解的,会咯吱咯吱响坐起来也不舒服啊,换成可拆洗的布套或者坐垫多好啊。
戴复原包皮保持器那位太炸裂魔幻了,真的有效吗……😂妻子的背影好沉默。
E5分摊账单。
裁判宴会好荒谬啊哈哈哈。
E6感触最深,疫情下之前的一切稀疏平常的事都变得难得,一下就给我拉回那三年的苦涩回忆。
在准备惊喜上花费太多时间去完善,结果房东老太太住院了,可能永远也送不出烩饭了,出院后因为疫情又担心会传染她,再次纠结是否送出烩饭。
早点做你想做的事吧,趁还来得及。
看了第一季的第一集,这是一个自制的纪录片,分6集,第一集28分钟,主题是如何和人社交(攀谈)。
朋友推荐之后,下载在电脑里存了几个月都提不起兴趣看,今天终于看了。
其实看一个油管视频也都是二十多分钟,轻轻松松就看了,但是看这个视频却感觉时间漫长。
我觉得因为我不知道主题是什么,显然他不是一个真正探讨社交问题的短片,他不是议论文,他是散文。
以这个主题为线索,来联系起他的生活。
就像这个片子的剧情简介“一个焦虑的纽约客,在处理个人问题的同时,试图提出日常生活的建议”。
主角性格有了,在哪,干什么都有了,但是谁会感兴趣呢?
焦虑的人们,在城市生活的人们,日常生活出现问题的人们。
原来如此多的人都会感兴趣!
看的过程中除了觉得这是视频散文之外,还很好奇作者的创作流程是什么?
我猜测是先有主题和大的框架,比如大主题“如何与人攀谈”,衍生出“与谁攀谈”、“在哪攀谈”、“攀谈什么内容”等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出去拍摄,觉得素材还是单调,于是设计了出国度假的情节。
在大量拍摄之后,回来梳理素材和思路,重新编写文案和剪辑。
看片子的过程中还非常佩服作者的行动力,行动果然是最重要的!
虽然我因为迷失主题(还不习惯视频散文),觉得时间漫长。
看完之后还是有了很大的兴趣想要了解后面作者探讨哪些问题以及他的成长。
这个感觉让我想到OK绷,只要贴上伤口就ok了,不需要立刻治好伤口,之后会慢慢好起来。
我给8分,很新奇的创作方式,不太习惯旁白中犹犹豫豫的感觉,觉得有一些表演痕迹。
我想把我自己分类为一个鼠标人。
因为我不是——至少目前不是——键盘人。
我所指的鼠标(cursor)人是在使用电脑时,绝大部分时间是使用鼠标浏览信息、点击一个接着一个链接。
乐此不疲地穿梭在一串串信息流中。
当然这么讲他们大概也可以称为“冲浪人”。
我前面也提到了,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键盘人。
这类人比鼠标人多使用键盘一些。
我定义的使用键盘是一种生产行为,用键盘玩大部分游戏时,键盘的功能依然是鼠标——似乎没有留下什么。
我崇拜着键盘人,他们用“键盘”留下了许多文章、代码、图像。
鼠标与键盘只是一种代指,美术从业者也经常使用鼠标进行创作,而相机、麦克风以及笔都是“键盘”的一种。
我只想把这两个事物对立,以阐述我是多么惭愧:作为一个“鼠标人”。
最近听着播客,被悲观生活指南安利了一部纪录片: How to With John Wilson。
John Wilson 使用他积累多年的摄影素材击垮了我对自己生活的无谓。
他拿着他的摄像“键盘”在纽约街头创作。
他的作品看似很依赖于外界,但我仔细一想,这些空镜头和尴尬的采访巧妙地契合了他自己想表达的思考。
通过记录,行走他发现世界,并分享给观众他的发现。
这是一种21世纪的探险行为、挖掘那些被路人漠视的日常宝藏。
作为鼠标人,我很是赞叹他的成功创作。
在这种赞叹的同时,我也开始怀疑自己的生活。
在这种对比之下,我仅仅是自己生活的过客,碌碌无为地度过了四季。
我从来没写过几篇日记,我痴迷于浏览。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一次概率论复习前夕,我在追逐微博上某个“瓜”,第二天的考试不出意料地挂了。
八卦、吃瓜之类的信息摄入是每个人都会做的,走在街上、打开手机地你无时无刻在接收信息,但鼠标人和键盘人的区分在于接下来做什么。
鼠标人极大概率去追逐下一条信息,大脑也很识趣地淡忘上一条信息。
键盘人可能大部分时间也会这样反应,但又有一些不同:在面对一些事情时,他会记录下来。
更为重要是他会翻出来看看,想一想。
在上文提到的纪录片某一集,John 在自己的生日派对上怀疑自己的朋友利用他自己的生日聚餐作为退税依据。
我觉得他有些神经质,可这大概是一种键盘人的天赋:偏执于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积极与环境互动;怀疑、记录、思考、创作。
键盘人们似乎对这样的行动信手拈来,而鼠标人有可能在每一步停滞不前。
我是多希望他做一集:How to be a Keyboard-man. 教一教我怎么成为键盘创作人。
虽然深知这一转变需要我自己完成。
I was NOT prepared to see that penis………..
啊,真是废物般的天才
怎么办从看到纽约人对街头遛猪见怪不怪那刻开始憧憬了,感觉是很适合怪人生活的地方。
播客推荐的纪录片,一开始看确实有些新奇的感觉,比如脚手架在我生活的城市不是很常见,比如给家具包塑料是我这个穷人没考虑过的问题,但是好像也就这样,新奇,有趣,然后呢?而且仔细想的话,采访片段除外的拍人的素材🤷🏻♀️不知道是不是偷拍?还不是拍别的素材背景里不小心拍到,而是以这些被偷拍的人为主体,并且加以评价,讲难听点,不了解你这个人,偷拍你,对你指指点点,看到的人还拍手叫好。
瓦尔达(纽约版)!很难想象需要多少巧合和little sparklings才能构成这些影像的线索。喜欢顺序是scaffolding,烩饭,记忆,家具遮盖,small talks,分摊账单。更加喜欢的是,其中的humanism,以及怎么能把视觉比喻玩儿得这么好!
评价好高哦 高过这里N4Y的全四季😂 我觉得没有期待得那么好,有的地方还是挺说教和鸡汤的(比如倒数第二集直接明说taxation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当然喜欢的人可能觉得这是作者sincere的表现),但第一集后面的“感悟”就好像很tacked on。观众会觉得最weird的地方是N4Y的基因,但总体瞠目程度是很稀释的——虽然有第四集但那更多是imagery上的fuckery而不是idea本身——N4Y的hotel soundproof box那集更为劲爆,但另一方面纪录片引导伦理包括入侵性操纵性也减弱了很多,更现实主义观察者视角(也更像鸡汤)。许多笑点来自narration与imagery的juxtaposition, in the vein of found footage collage essay.
满分!大量的素材累计,通过极具创意的想法重构在一起,变成了一种城市生活的叙事体,充满了观察与思考,DV真的太好了,John wilson真的太好了!
My beautiful dark twisted fantasy,大概只有扎根电视台多年的小透明,才能写出这种充满人间奇闻色彩的脚本。乍看不思议的素材拼贴下,满是对纽约这颗大苹果深沉的爱,以及由此迸发的生活哲思和随想。e06如此伤感又动容,瞬间召回了20年初汹涌的记忆。
可能是嫉妒,我不喜欢。他的随意、自由、暗含哲理、善良,看的时候很着急,觉得自己也可以过更精彩的生活,可是看完之后仍然和作者展现的大家的生活一样,一地鸡毛。
春假派对局外人走心探讨死亡,成龙的好朋友脚架入侵城市景观,曼德拉效应之健忘人群关怀录,J皮人工再生之歌与《寄生虫》之善恶深度,裁判会议上丢失了金哨,失败肉酱饭薯片增压新冠时代来临……太琐碎,太纽约,太开心
纽约街头碎碎念 看到狗勾忘了词最可爱
一头雾水,女票说这个片基本就是everything she hates about NY
这不比城市形象宣传片来得好使?
很有创意,断裂的生活素材被哲学废话串起来,但太碎片了说实话看了就抑郁
古灵精怪,纪录片,然后主题五花八门。社会上的形形色色。不像剧集一般关注美好的一面。会看到各种议题。脚手架、曼德拉效应……在这些议题里感受不到什么好的体验,只是一些生活细节,带不来情感,这些议题太琐碎和无关紧要了。最后一集立意蛮好的,充满了对社会问题的关切。把前几集的议题串起来了,整个第一季很完整。第6集封神。
把月曜、发国新浪潮和一个nerd放锅里煮,会获得本剧。嫉妒到不想给五星
期待过高,现在很失望
是的,我自己觉得极其无聊,一部极其闷骚的第一人称视觉纪录的小众品味剧集罢了。
还不错的vlog
刚刚开始看没有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