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国家要案

State of Play,政局密云,游戏进展,情妇谋杀案,绝对阴谋

主演:罗素·克劳,本·阿弗莱克,瑞秋·麦克亚当斯,海伦·米伦,罗宾·怀特,杰森·贝特曼,杰夫·丹尼尔斯,迈克尔·贝雷瑟,哈里·列尼斯,乔什·莫斯特尔,迈克尔·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国家要案》剧照

国家要案 剧照 NO.1国家要案 剧照 NO.2国家要案 剧照 NO.3国家要案 剧照 NO.4国家要案 剧照 NO.5国家要案 剧照 NO.6国家要案 剧照 NO.13国家要案 剧照 NO.14国家要案 剧照 NO.15国家要案 剧照 NO.16国家要案 剧照 NO.17国家要案 剧照 NO.18国家要案 剧照 NO.19国家要案 剧照 NO.20

《国家要案》剧情介绍

国家要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如日中天的华盛顿年轻议员史蒂文•柯林斯(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饰)的女助手研究员突然遇害,柯林斯在针对军火商峰点公司的国会听证会上一时失态,致使婚外情曝光,成为众矢之的,只好跑去大学好友兼昔日竞选顾问,《华盛顿环球报》的资深记者卡尔•麦卡弗里(罗素•克劳 Russell Crowe 饰)家暂避。麦卡弗里在调查一起凶杀案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死者竟与柯林斯的已故女助手研究员有关。在同事德拉(瑞秋•迈克亚当斯 Rachel McAdams 饰)的帮助下,随着麦卡弗里的调查一步步深入,峰点公司内幕与国会议员的丑闻纷纷曝光。麦卡弗里面对新闻竞争、事件真相、昔日友情与社会公正的多股力量,最后报道究竟何去何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地堡白圣女与黑牧师飞翔吧!战机少女国际杀手的真实回忆录海角七号野人族女王埃米尔的女朋友小丑梦摇篮第三季僵尸日记27A公寓报丧女妖心动讯号黎巴嫩疯丫头之巴宝来了亲爱的厌食症蚁人2:黄蜂女现身财阀家的小儿子被遗忘的时光当家的女人六头鲨来袭蛇形行动混蛋夜军火贩民间憋宝传说瞄准靶心!蔡金叶伪梦迷情画布极速营救危险的女人最佳利益2:决战利益

《国家要案》长篇影评

 1 ) 新闻业的怀乡梦

和Russell Crowe主演的另一部同类型经典《惊爆内幕》相比,《国家要案》剧情的推进并不出彩,中规中矩但算不上这类型的经典,但是《国家要案》把报业没落和网络兴起作为一条隐藏的线索埋伏在电影里,在我看来是本片最大的亮点。

2000年左右推出的《惊爆内幕》以电视新闻人为主角,而且那时候正值IT股在纳斯达克上集体泡沫破碎的时候,网络只是报纸和电视新闻的转载媒介,博客尚未兴起,YOUTUBE还没出世......而到了2009年的今天,正值整个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爆发危机的时候,传统传媒业遭受重创,《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芝加哥太阳时报》纷纷申请破产保护,就连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西方人的心灵鸡汤《读者文摘》也申请了破产保护,相比之下,此时的网络已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媒介,BBS和BLOG使得人人可以是记者,YOUTUBE让真相更加形象,Twitter实现了现场直播......总之,网络改变了媒体的格局,甚至改变了媒体的生态系统,传统传媒,尤其是报纸的没落,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网络和传统媒体的竞争,在电影里只是作为暗线,并没有直接表现,但是导演还是通过剧情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Russell Crowe扮演的报社记者,一开始给观众的感受就和他那台用了16年的老电脑一样,让人觉得他out了,而配合他共同调查这起政治阴谋的女搭档,报社网络部的Rachel McAdams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随着二人共同调查案件的一步步深入,Rachel McAdams越来越感觉到Russell Crowe作为一个老记者的职业素质,他的新闻敏感性、逻辑思考能力,以及到最关键时刻,对于新闻真相的尊重都给了这个年轻的网络记者深刻的印象。

影片快结尾的时候,所有人,包括网络部的Rachel McAdams都在对Russell Crowe说:干得好。

也许报纸最终是会被网络所取代的,也许网络会取代一切,可无论媒体介质怎么变,对内容的探取、对真相的追寻永远不会变。

影片结束的时候,展现了报纸印刷的全过程,比起上世纪中期和以前的技术来讲,已经先进了很多,可是依然让人怀念和向往那个美国新闻业的黄金时代。

所谓向往,是因为无法拥有,就好像中国的记者往往都很YY美国记者可以拥有水门事件的荣光一样。

 2 ) 因为短评写不下。。。。。。。。。

state of play大家用这个名字查一下u'll find 另一部美剧,不要怀疑他们讲的是一个故事。

不过还是来说说这部电影:演员阵容强大,大家不要怀疑Russell是个帅哥,他的演技也一流,虽然不看好Ben,但最后他的表现也不错;故事显得有些仓促,当然你也可以说它是紧凑,不过对于我这个一向中肯的人来说真的有些仓促,虽然你并不会发现什么大荒谬大漏洞,不过急转直下的变化来得有些突然,尽管是应该突然一点,可是给人一种突兀感,并且有一种失望:明明可以有高潮的地方却一笔带过了。

不过最后结尾的处理是我一向喜欢的冷静。

Over'll 这是一部高于还行,可以推荐一下的好片~

 3 ) 记者必看片

坦桑姐姐去培训的时候,做了一次有关职业道德的测试。

其中有一题,你的好朋友做了市长,正好是你跑的线,你该怎么办?

《STATE OF PLAY》就是这样一道选择题。

不过是把市长换成议员。

题目的标准答案是申请换岗。

影片中的拉塞尔克劳却不能这样全身而退,尽管他已经很有意识地回避了。

也许是之前的经历,居然很多地方能会心一笑。

比如,传统纸媒如何应对网络冲击,不少人连基本事实都没有搞清楚就开始在博客里发表评论了比如,公共人物如何应对公共危机,久经检验的72小时理论比如,你知道某些独家的未经证实的细枝末节会引起轰动,但在整个事件中毫无价值,写不写?

你不写,结果同行报道引起轰动,虽然不后悔,但总是懊恼的,因为你认为真正核心的部分总是缺乏铁板钉钉的消息来源和证据,编辑又挥舞大棒限期交稿,纠结啊纠结不过最有用的是向拉塞尔克劳学习了一下威逼利诱以及单刀直入的贴身心理战术。

哈哈且第一次看到报纸从制版到打包的现代化流水线过程。

在我有生之年,它会消失么?

 4 ) 真相从来不是一个报纸周刊的事

把6集迷你剧压缩成两个小时的电影,我只想说信息量真大。

看完第一感觉是电影不像绝大部分人说的那样是在讨论新闻媒体的生存价值,而是一部纯粹的悬疑侦探片。

我对此片的喜欢也是因为在观影过程中似乎找到了看《神探夏洛克》的快感。

开篇就展现了媒体的杀伤力,在那时博客上的网络写手可以轻易的任何一二公众人物拉下神坛,再与这种网络传播有这无限的传播速度。

因此在看到议员陷入舆论挣扎的时候,我一度认为这会是像《黑镜》第一集那样来反讽现代社会新闻媒体的发达带来的灾难,可影片只是借由其背景来发展一个侦探故事。

对于记者,他们只是要个头条故事而不是真相,所以我不认同其它影评认为影片是在赞扬记者追逐事实的执着或是褒扬报纸打到了政治黑幕,男主角卡尔调查此事时为了朋友,助手德拉是为了职业中对最大的头条报道,报刊室为了销量,他们的调查目的都带有私心。

至少两人再发现报导已经发展成政治黑幕之前,他们的目的都未纯粹过。

回到影片本身,这种抽丝剥茧的剧情最能抓住观众的心,会无时无刻体现出故事的张力。

所谓张力,就是剧情不断给观众带来紧张的刺激,不断给出新的线索来激起观众。

而且影片没有滥用一般的类型片元素,什么各种飞车追逐,枪战之类的来伤害影片的节奏。

即便是停车场的枪击部分,也带来很强劲的压迫感。

(可参考《沉默的羔羊》和《七宗罪》,纯粹靠悬疑,不带各种什么场面元素)。

罗素克劳表演有棱有角,只是本阿弗莱克依然是那个演什么都想本阿弗莱克的本阿弗莱克。

两个人得对手戏出色,最后挖出事情真相后故事显然松下来了,还好靠着两人的表演没让影片完全烂尾。

 5 ) 几个问题

Bingham在片中完全成了一块鸡肋,特别是最后一场戏,莫名其妙地不知要去杀谁?

如果要杀卡尔,首先他怎么一早就知道卡尔会去议员的办公室?

其次为什么不像上次在停车场那样速战速决,反而先说了一大堆废话,最后导致自己先被击毙?

而且如果明知要和卡尔面对面,那么近的距离为什么不用手枪,要用步枪?

不要告诉我是因为他当过步兵哦,停车场的那场戏他可是用手枪的。

女记者去医院时,胸前明晃晃地挂着Washington Globe的工作证,撞见Bingham,后面这个女记者应该也有生命危险,居然波澜不惊、P事没有。

送Pizza的小孩在黑暗中多看了两眼都被毙了。

Bingham死后,能指控议员跟踪Baker的唯一证人没了;虽然那几张照片还在,但议员可以说是安点公司让人拍的。

那么议员又是因为什么罪名被起诉的呢?

议员的妻子到底是怎么知道Baker一个月挣2万6的?

Bingham告诉她的?

那Bingham也是双重间谍?

另外,卡尔凭手臂上的一个纹身就想到了Bingham上衣背后的图案——首先,他如何在被追杀的情况下看到杀手的后背?

其次,Bingham根据上衣背后的图案给自己的手臂纹身,这难道是一个惊天大巧合?

还是那个符号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影片都没有交待。

总的来说,情节东拼西凑,十分生硬,仅靠配乐来虚张声势;剪切很碎,给人一种虚高的感觉。

如卡尔第一次见安点线人和多米尼克的时候,镜头在几个角度之间不停地快速切换,给人造成的印象是好像有人在监视他们的谈话,结果也是空穴来风。

我不喜欢这样喜欢吊观众胃口的片子。

既然运足了气,就要发功——拍电影又不是卖拐。

也许BBC的迷你剧会好看得多。

p.s. 影片最后那段煽情戏,卡尔在众目睽睽之下眼含热泪赶出了一篇声情并茂的稿件,换了我可做不来。

你可以吗?

 6 ) if I was there

1)首先,请允许我先大肆地抒发一下:If I was there......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所以一切推想都只限于“假猜”。

我是一个记者。

并且狂热地迷恋于调查性报道,越复杂就越来劲。

于是,坐在电影院里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第一次失去了观影应有的relax——我居然不由自主地有一种与Russell Crowe饰演的记者并肩作战的tough却相当过瘾的体验。

是的,I was there!

为拿到每一个新的进展,同步思考着各种突破口,就差没掏出本子做笔记了。

这绝对是一种职业本能。

也许外人会觉得很无趣,或者觉得是看到一个自恋的疯子,但当事人其实早就已经high得不行了。

特别是当你拿到很重磅的“独家消息”时,心情足以激动到陷入这样的幻境之中:你夹杂在某条繁华大街的人潮之中,所有的人,在slow motion的状态下,统统是在与你逆行!

而你孤身一人,被自信的情绪所带领,丝毫不担心会被扑面而来的汹涌人潮裹挟而去。

那种自信来自于你是外界少有知道真相的人之一。

这就是做记者的乐趣所在吧。

现在想想,其实也够虚荣。

BTW,因为看得太投入了,以致于在片子放映的两个小时中,被灌满了职业责任感的我,潜意识还在很傻冒地要求自己说:没有借口拒绝接听每一个打进来的电话——万一和工作有关呢?

最终,我的观影被电话打断了七次,且真的全是与工作有关。

这叫我说什么好呢?

2)看了评分,几千人才评了六点几。

这说明,State of Play注定是为某种特定职业人群所欣赏的电影。

嘿,我说,Russell Crowe演得真不错。

至少让你看到一个“老牛记”比较真实的一面(现在你应该相信我有足够的理由这么说)——跟熟悉的线人打听事情的时候,方式之柔软灵活,活像一条水蛇;对于处理生死攸关的局面,也是个外行,做不到像007那么帅;想拿到重大报道的那种欲望,有时候会令他忽略掉“首先要保护朋友”这条原则;在最接近真相本质的最后一层“窗户纸”面前,还有什么废话可说,捅破它!!

不管对其背后的内容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捅破它”,必定是那一瞬间全部职业激情汇注的焦点。

3)Kevin Macdonald,我不怀疑这个英国人为什么酷爱拍black story。

因为他来自那个最混乱的城市——格拉斯哥。

每次一想到去格拉斯哥,我都有一点要奔赴一场探险的心情。

这是一个黑色城市。

即使站在中央火车站门前,依然没有什么安全感。

即使张口向一个交警问路,他一开口,那每个词的发音向往“斜上方”飘去的感觉,实在充满了鬼气。

这样的对话,总让我的大脑开小差,觉得面对这个警察没准会有一份相当可怕的night job都不一定。

又跑题了……拉回来。

Kevin Macdonald不算一线实力导演,但他还算是继承了英国导演的血统。

故事讲得干脆利索。

地点、人物的覆盖面,特别是台词的表达,充满了我所至爱的英国式的收敛。

精力的重点,全都放在线索推理的向下“探底”能力上。

简单说就是一种“钻”劲。

这故事最大的硬伤,我认为是在于,当进展的挖掘到了“总点给出些线索”的阶段,编剧很轻易了安排了那个偷包的女贼,带了一打照片,主动找上了记者。

这种慧眼识珠,真的好假!

此外,片子的拍摄和剪辑部分,我实在找不到亮点。

比如,想用地铁到站前给站台上等车的人带来的那种冲击力来提升凶杀前的紧张情绪?

come on但凡有点坐车体验的人,怎么可能会被这种小阵式所震摄。

4)请让我最后再发发感慨吧。

关于Stephen。

他找到Cal对他说:i think she's not suicide。

当你凑齐了所有的信息碎片于最终完成了整幅拼图游戏时,你发现,这个bad guy在说出一个事实的同时,其实是在有意把我们的帅哥记者Cal的调查向他对他有帮助的那个方向发展:打掉那些对他有威胁的势力,从而让事情向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进展。

借刀杀人——是很多人在面对媒体记者时,所抱有的打算。

想到这里,我怎么能不感慨?

因为每一个我自己所做的报道,最终完成的拼图与这则电量故事都几乎如出一辙——每个采访对象,他愿意跟你讲一些事情,又或者拒绝(有时严肃、有时则暧昧),每种行为选择的背后无非都是一种利益在驱动。

有时候,作为一个记者,我们思考最多的,往往是在寻找每个人的利益驱动点,从而帮助辩识所获信息接近事实真相的距离。

每一个人,都是趋利的。

这真是一个有点冰凉的总结。

OVER

 7 ) 不同的国家体制当然会出现不同的新闻报道咯!!!偶们此时对待新闻,与其说 透过现象看本质 还不如让自己试着透过本质看现象!!(哇塞,我居然能说出这么有寓意的话呢啊,哈哈)

当新闻理论运用到现实社会媒体报道中 无论是是纸媒还是广媒 那些当年被讲述的慷慨激昂的理论知识 此时都显得特别渺小!!

毕竟理论还是理论,一旦离开教科书,他们大多数情况都只能在死板生硬的课本里沉睡千年,等待下一波新人将它们唤醒。

偶觉得,现实有时候都不是报道出来的 报道出来的只不过是官方能向大众承认的事实罢了。

虽然不能偏离事实太过离谱儿,但至于这事实的含金量与真实性 还得大众自己去斟酌。

与其说中国新闻言论自由,不如说我们可以自由的言论那些被报道出来的新闻!!

也许这样的新闻才能算是成功地吸引了群众眼球嘛,那些无人问津的新闻稿的命运岂不是很悲催。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对于国家新闻的报道,也不能说偶们中国新闻工作者违背职业道德耶。

大多数国家在报道本国新闻的时候,无论实情如何,新闻报道的大标题总是本着国家利益大于一切为出发点地。

偶们也不要一味的职责我们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们吧,新闻报道出来毕竟是让众人看的,如果太违背和谐的原则,后果也很可怕吧。

有时候,新闻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不偏离事情的本来面目太过遥远的同时还口以稍微安抚一下民心。

哈哈 无论真假与否,我们不是还每天乐此不疲的在看新闻么?

设想一下,如果哪天,新闻真的如大家所愿 没有加半句修饰或者直接曝露在众人面前,我们那时的表情会是怎样的呢?

用手捂住张大的嘴巴?

睁大眼睛 也不敢相信自己看到这就是事实?

而且啊 说句有点悲哀的话,现在还有几家媒体 还活跃着那些不惧怕后果,敢于直言新闻本身的记者呢?

被总编面无表情的打回几次稿子,之后就算是再虔诚的人,也会码出那种天花乱坠就为博取众人微微一笑的文字了吧。

记者,这辈子那只是偶的梦想了吧 毕竟看新闻的人和写新闻的人 心情总是不一样的 想想当初那些 对新闻真实性的虔诚拥护者们,现如今也被淹没在自己写的稿子堆里 真斯桑心啊但是 但是 战地记者还是永远永远令我敬佩的群体,在我的记忆里,貌似一直就没把纸媒那些记者和战地记者归到一类。

(虽说都曾被称作爬格子的人。

)战火纷飞的场面绝对不是能用几句简单的修饰语就能够颠覆人们思想的 。

枪林弹雨永远都夹杂着战地记者们的汗水和心血。

那是他们用生命换回来的真正的新闻!!!!!!

敬礼 敬礼(*^__^*) 说一堆 貌似跟电影没什么太大关系,别当影评看了就。。。

哈哈 我这完全不算剧透,哦耶!!!

 8 ) 有很多年了,我已经不再看新闻联播。

这当然是一部关于米国新闻运作并理想化了的电影。

有多少真实性有多少戏剧性姑且不论。

但无疑这是一部可以让我们理解新闻自由原则的电影。

先说两个细节:小本扮演的议员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克劳扮演的记者邋里邋遢,衣冠不整,但在做人的干净程度上未必衣着光鲜的就未必胜过衣冠不整的。

报社在审议对牵涉到高层人物的稿件时,小心翼翼,不敢肆意妄为,但只要有证据,绝不手软或畏缩。

再说最近看的一个新闻,纽约时报的年利润只有6000万美元,不敌上海一家晚报的6个亿。

交流时时报的记者对他们竞争激烈的环境大吐口水。

看到这个新闻时真让我也有点不好意思。

抛开新闻环境的好坏与记者职业操守的优劣不谈,只考虑新闻的社会价值,一个良好的新闻运作机制,实际上可以大大降低社会成本。

首先可以免去大量无价值的宣传,其次可以减轻纪委、反贪局、审计署的大量经费以及工作压力,再次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全面的新闻。

现在假新闻已经不多了,但我感到只要涉及敏感题材,我所看见的听见的几乎全部是片面之词。

举个例子,最近有关利比亚的新闻,如果没有点怀疑精神的话,很容易让人得出一个结论:欧美国家正在为了石油而无情地用飞机、军舰狂轰滥炸无辜的利比亚平民。

但事实可能是卡扎菲的残暴激起了西方社会的一致反感。

好的新闻让你看到生活中真实的残酷,真实的卑劣,真实的高尚,真实的感动。

而有些新闻让你永远活在谎言之中。

有很多年了,我已经不再看新闻联播。

 9 ) 可笑的媒体正义

影片改编自BBC热播电视剧,我一向是不待见电视剧的,所以很欢迎这种既有好故事节奏又紧凑的改编。

开头的一幕跟“独奏者”有点像,一个风光不再的记者,一个摇摇欲坠的传统媒体。

在即时更新的互联网面前,传统纸质媒体的危机不可避免。

选择销量还是选择真相?

为了报道,Cal隐匿证据不交给警方而独自调查,间接害死了两个人的性命,为了报道,Cal利用了老友和老情儿,为了报道,Cal不惜触犯法律,并以身犯险。

当然,结局把单选题改成了多选题,媒体既报道了真相又提高了销量,这也算大团圆吧,这也算主旋律吧,这就是好莱坞。

从影片的内容来看,是批判了腐败政治和赞扬了无冕之王。

我不否认有这样的极富正义感的记者存在,但我否认有这种媒体存在。

就拿本片的原作方BBC为例,看看他是怎么报道最近有关中国的事件?

完全不经考证的报道,一切的报道都为政治服务。

而CNN就更不必说了,国人早就开了AntiCNN的网站。

这些道貌岸然的媒体,到头来只不过是政客的枪而已,要你打哪里你就得打哪里,可笑的媒体正义。

 10 ) 《国家要案》:中国记者电影在哪里?

两个好莱坞老男人,一个FBI的老桥段,小人物赶把巨头拉下马,作为一部电影,乏善可呈,写得必要也只是因为更新闻有关。

我所喜欢的媒体人,流氓原被革职,官方报道是因为考核不达标。

无所谓,只是有些悲凉,广州大道中289号有太多这样的故事。

沃尔特·克朗凯特去世的时候,奥巴马、克林顿说美国最值得信赖的人走了,在中国我们信赖谁?

政治家办报是中国的规则,要有理想还有睿智。

新闻采编资格证培训的时候,一个教授说,光有理想,那么就下海去开公司吧。

中国人民的“好记者”甘志远死在了工作岗位上,其他记者们被组织去观看。

百度介绍甘志远的作品皆宏大:海南百年铁路梦·历史篇、中国海上第一井。

我相信甘志远没有像克洛·罗素饰演的记者一样吸大麻、搞朋友的老婆,我相信他情操高尚没有收过红包。

可惜甘志远没有发现“国家要案”,他也许让人感动,但永不会让人振奋。

社会主义新的价值观已经否定了赖宁,孔繁森、王进喜也开始被人怀疑,我们不但要会工作的人,也要更懂得和热爱生活的人,包括记者。

中国有没有“国家要案”?

陈 良 宇算不算?

陈 绍 基算不算?

许 宗 衡算不算?

记者去哪里了?

中国记者不如人?

没有“国家要案”中国也有改变法律的“平民冤 案孙 志 刚”,报道此事的记者去哪里了?

签片的总编去哪里了?

《国家要案》的结尾是我最喜欢的。

新闻从写到被印成报纸摆在报摊的上的过程缓缓流淌,像一宗深度调查。

这是事实的陈述,也是新闻报道的要旨,没有高大全的颂扬,也没有受人钱财的打压对手。

也许这样的东西会被不 明 真 相地和谐掉,但我还是希望能看到一部中国的《国家要案》,或者《平 民 冤 案》,甚至一部纪录广州大道中289号的纪录片。

但是看到这篇东西的人怕是没有希望了,如果有这一天,相信那些流浪的“孤魂野鬼”记者们“死”也瞑目。

《国家要案》短评

直接看睡着...尤其是译制。两个这么歹的演员~~

6分钟前
  • 且听风吟
  • 较差

老练的电影,还得再看第二遍。

7分钟前
  • 推荐

无聊 剧情太差

12分钟前
  • 咸鱼王腐loli
  • 较差

政治斗争,新闻记者,阴谋论,有这几个我喜欢的点就够了,故事也讲得流畅,虽然最后的翻转力道还是差了。以及,我又自己把这个故事脑补成了大学室友好基友相爱相杀的故事…片尾的报纸印刷过程很棒。

17分钟前
  • joxxc
  • 推荐

真相只有一个,凶手也不难猜出,还有就是当年的角斗士胖了

20分钟前
  • 小绵羊乐园计划
  • 还行

斯蒂芬的妻子为什么知道秘书每天2万6的事情最后还是没交代啊,莫名其妙。

24分钟前
  • 较差

说是记者在发掘,作用像警察。克劳这次没演警察,改记者了…感觉胖了些。阿本哥似乎消瘦了点电影挺紧凑,只不过我智商低,没滤清脉络尤其最后2w6的时候,克劳咋就发觉不对劲儿了…到目前为止看的最过瘾的政治阴谋片儿还是《全民公敌》。不知咋的,这政局密云看着有点着急,有点让人觉得故弄玄虚

26分钟前
  • 神马蚁
  • 还行

just so so ........

29分钟前
  • Sancruz
  • 还行

再不去电影院看这种烂片了

32分钟前
  • 百夜行纣
  • 很差

结局有点草率。不是交代的很清楚

34分钟前
  • 馄饨
  • 较差

是不是可以算纸牌屋电影版啊,连congressman的老婆都是同一个演员。。。影片节奏不错,但悬疑桥段稍显简单,片子里很多熟面孔,影片最后的报纸印刷段落很赞(好像是看过的大本电影里大本最帅的一部了,虽然大本的演技多少有点单薄。。呃)

37分钟前
  • 健康的圆脸
  • 推荐

这就一科幻片

38分钟前
  • xhaii
  • 较差

浪费了好题材及好演员

41分钟前
  • 阳春白雪
  • 较差

被演员表唬了 其实不好看

42分钟前
  • 大耳牛阿Paul
  • 还行

无论爱情友谊 请别和政客扯上关系

46分钟前
  • C.hyola
  • 推荐

记者、政客、军火商

47分钟前
  • 木偶
  • 较差

美国电影里的政客永远不会是正面角色,即使由巨星本阿弗莱特来演绎。

51分钟前
  • 流风焰火
  • 推荐

有的演员就能穿就破衬衣,照样酷个不行

52分钟前
  • me2shy
  • 推荐

相形见绌....compared with INTERNATIONAL~

56分钟前
  • mondrovic
  • 较差

大银幕久违的侦探片,很兴奋。各方面表现都良好,但是就是给人有点“为了紧张而紧张为了惊险而惊险为了悬疑而悬疑”的感觉,或许这种故事还是用电视剧能讲得更好。

58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