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很喜欢与“剩女”谈感情,因为,通常这类人对待感情都会有些特别的执着怪念。
那天我的一位单身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现在的男人是不是多情成性,个个朝三暮四,还能相信爱情吗?
”哎呀,棘手的问题,一个没有过恋爱经验、本对爱情充满希冀的人,因为爱情生活里的世态炎凉,而信心破灭,最终沦为剩女,那是多么该死的一件事。
然而追根溯源,问题的逻辑都建立错了,意识形态的偏差直接导致上层建筑的扭曲。
多情不过是爱情的一种表达形式而不是定位因素。
多情者未必不真心,不过是对待爱情的所求不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需求”——对爱的需求。
马斯洛理论说人的需求将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因为需求的不同,价值观与行为体都将不同,那么,表现在爱情形式感上也会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我推荐这位朋友去看《one day》,一部预告片和最后20分钟能打满分的爱情电影。
有人说它讲的是一只爱情长期备用胎的故事,女主从故事开始到结束一直是作为男主失意低落时期的感情驿站,纯粹是空窗期的心灵鸡汤;也有人说《one day》所讲的不过是一位纯情女与放荡男的成长与救赎,故事中的女主因为男主给出的一个情感机会,牺牲了自己全部的爱情权利,而我们的男主似乎吃准了女主的痴心绝对,对待女人如走马观花般的放荡不羁,最终女主用爱情的宽容与生命的终结拯救了男主无病呻吟的堕落。
而我看《one day》,最大感触是:爱情世界里,真正活得痛快的,要么是如男主那般的人,经历很多,要么是如女主那般的人,一生执着。
爱情,可以表现得恶俗,滥情,或奇葩,或极品,可以冷酷无情无理取闹,可以莫名其妙不可理喻,但是只要这情它有真心,那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被原谅,被接受的。
还记得电影中男主设计女主跳水裸泳那段,在湖中两人赤身裸体时,男主对女主说:“…but you and me ,it would be different, I think we’d want different things, and I don’t think I’m ready, you know …”。
其实男主一直都很清楚自己对爱情的需要。
影片中,两人在之后经历了不少虐心与擦肩而过,但最终能走到一起,除了因为男主的爱需要落叶归根,也是因为女主对爱执着需求的始终如一。
我很不待见那些动辄就把爱情上升到伦理道德或责任品行的观点,似乎爱就必须始终如一守身如玉。
爱,因为神圣,必须毫无瑕疵。
可谁又告诉你爱就是圣物呢?
和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一样,爱,不过是人的天性、性的自由,是一种情感需求,是需求,就有生有灭,有高潮有低落。
感情世界如现存世界一样,没有随心所欲的成功,只有毫无经营的失败。
爱情,它终究不是婚姻,最终的美好不过是开始时的暧昧心跳与结束时的相濡以沫,而那中间漫长的过程,你可以选择用婚姻的枷锁去浇铸它的情有独钟,也可以选择放任它的随兴自由。
对待爱情,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最重要,界定清楚自己的需求层次才能找到匹配自己的爱情方式。
别让坟墓成为爱情的墓志铭,就别苛求爱情的长河里一生只搞你一人。
聪明的女人必须懂得被爱与被需求,正如聪明的男人必须懂得爱与需求。
如果在对的时间遇上一部对的电影,便会深深地刻下烙印,难以磨灭。
电影强大的感性力量,从内心唤起愤慨与惋惜,失望与希望,带给世间最令人心碎的遗憾和惆怅。
伴随着岁月无可奈何的流逝,将一对“傲慢与偏见”的男女写得如此动容。
想起当年陈可辛讲解《甜蜜蜜》,最后一幕黎小军和李翘在电视机前停住脚步,唏嘘一笑。
他们没有在一起,就像许多年前在火车上擦肩而过,一个向左走,一个向右走。
我个人更崇尚这样的结局,一瞬间的空白,留下沉甸甸的回忆。
《杀人回忆》永恒的未解之谜,真实又无奈。
《熔炉》最后一句台词是“他们依然抗争着”,比除恶扬善大团圆的结局更发人深省又束手无策。
《迷雾》雾散了,用智慧汗水拼出路的英雄生不如死,安于现状懦弱等死的人得救了,以前我和同学还说这是史上最贱结局,可恰恰反思,主角真的是英雄吗?
像《心慌方》里狂妄自大的昆廷,这是人类悲哀的自嘲。
爱玛莫利身上能看到许多人的影子。
一副近视眼镜、政治文化衫、手里握着英语历史双学位证书。
平凡、有梦想的普通女孩,也有小女孩的心思,一年前的舞会上有了自己暗恋的男生——德克斯特梅休,一个浅薄、自恋却不失幽默英俊潇洒的花花公子,偏偏对这个角色恨不起来。
就像《那些年》,成长最痛苦的事就是同龄的女孩总比男孩成熟一些。
所以我会一再包容。
他也想成功,让父母为他骄傲,想光鲜体面,不被任何麻烦纠缠。
就像班里最差的学生也想好好学习,可他本身慵懒、顽劣、喜欢逃避。
就是这样性格迥异,甚至党派和信仰都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看似两条平行线,不该有交集。
1988年毕业那个夜里,两人相遇了。
可这次短暂邂逅却深深地刻入了彼此的生命。
二十年,德克斯特经历了事业的大起大落、母亲的病逝和婚姻的离散。
爱玛也尝尽了底层小人物的辛酸。
他们焦灼、倾诉、挂念、幻想、安慰、伤害、总在最需要彼此的时刻一再错过。
(此处略去两千字,我原来写了很多。。
)2004年圣威史逊节,天上淅淅沥沥下着小雨。
像往常一样游泳,然后骑车去见德克斯特。
隐约觉得什么东西在左边掠过,身体突然变轻,脸贴着地,本能的去找车,却忽然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
围过来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似乎很害怕,到底怎么了,德克斯特一定着急了。。。
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德克斯特拿着手机,在咖啡厅的玻璃门前向外张望。
他不知道我在哪里,他会着急的。。。。
然后所想,所感消失了爱玛梅休死了书中把爱玛的死亡写的如此平静,也正是这平静文字令人惶恐、措手不及、令人窒息的痛,整个天空都塌了下来,压得人喘不过气。。。。
为什么大卫尼克森会让艾玛这个人物死呢,二十多年像一场梦,是远远超过肉体精神层面的柏拉图式爱情。
可这种理想状态的爱是不存在的,没有王子公主一辈子幸福甜蜜,生活中只有柴米油盐。
婚后会分歧会吵架,理想主义一点点变质。
像红玫瑰,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则有恃无恐。
爱玛不会永远静静的站着、默默付出。
德克斯特顽劣的个性又可以坚持多久。
人性本身的自私尽显无疑,选择悲剧,完全是内心对爱单纯的信仰,作者苦心经营的柏拉图式爱情最终会败于世俗。
也只有死亡才能通向永恒。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最干净的爱,最悲痛结局。
相遇不晚为何匆匆,一曲高歌千行泪,情在荡气回肠中。
结尾闪回我最喜欢,二十岁的爱玛和德克斯特朝山下跑去,一路青春飞扬。
同一个镜头四十多岁已两鬓斑白的中年男人带着女儿上山,女儿说着爱玛一样的话。
他望着二十岁的自己,画面定格,已成永恒。
二十多年,时过境迁,山还是那座山,你给了我生命中最美的记忆。
分手时“祝你一生好运”。
转身的那一刻,华灯初上。。。
我们不知道未来会什么样,只是我爱你,一生都不会变。
影片动人的不是爱情,是两个交错的人生。
彼此放任,又相知相守。
没有伟大的人物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
只有两个自私的男女,源自生活,是你,也是我,在不经意间点亮了彼此过去的誓言像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画着多少美丽的诗可终究是阵烟,遥远的路程昨日的梦及远去的笑声,再次见面的我们又经历了多少路程。
生命与告别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两个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泪的青春
我很少在看电影之前去看影评。
我以为这是个平淡加点小清新的爱情片。
浪漫却又历经磨难,老套的桥段加上养眼的男女主角,然后是个HAPPY ENDING。
听人说就是无数个备胎血泪史中修得正果的一个,以为就是励志为爱坚持和永不言弃的热血故事。
原来我错了。
高潮是女主死了,极其普通的日常生活,游了泳,打电话给男主,说很爱他,就像过去20多年来每一次说爱他的时候一样真挚,然后骑个脚踏车被迎面而来的大卡车撞死了。
那一刻我吓到了,比《死神来了5》里面任何一个血腥的镜头都让我害怕和恐惧。
她熬了20年,熬了整整20年才等到他事业低落,离婚自由,才等到他说想和她一辈子在一起,才等到他说想娶她想喝她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孩子。
然后,一切还未开始,就结束了。
她在等待中坚守着这份爱,直到她哭着对他说,你知道我是怎么过的吗,你知道我是如何每天和一个不爱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吗,我爱你,那么多。
女主的执着是放在内心深处的,当每一次男主低落难过人生挫折才想起她的时候,女主都会默默的在身边,直到他容光焕发的离开,心理多么扭曲的姑凉。
你爱就爱吧还写下来,这不被人发现在日记本里永远的7月15日和永远的“好朋友”。
这三个字是人渣男主对两人的定义,你敢再人渣一点吗?!
爱滚床单的男主和一爱就成永恒的女主是悲催三流爱情小说的两个主要因素,要么极度洒脱要么一生执着,你对人家姑凉呼之则来挥之则去,想干嘛干嘛,人家姑凉精心准备无比期待的三年见一次还被你随意应付,你说人家容易吗。
你娶富家千金组建家庭信誓旦旦对妻子说这就是我一普通朋友,其实你想说缩写的PY吧,其实你潜台词是想说炮友吧,然后人家姑凉终于名成利就,完成了做儿童作家的心愿,又找了个称心如意的法国人,你一离异失业的中年男子开始不爽了,才一句话,姑凉就跟打了鸡血似的飞了现男友扑进你怀里,做备胎的孩纸真心的让人又爱又恨又怜悯。
第一晚后男主说我们做好朋友吧,好朋友这三个字何时被拿来做激情退去后的开场白了,女主背过身去脸色落寞的说好,你看,这种时候你丫就该狠命抽他几巴掌然后骂句脏话闪人,那么此后你还有机会放低此人开始新的美丽人生,若你错失了最初这个机会,那么就注定你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这一辈子都难逃厄运了。
最可怕的不仅是他用好朋友来牵制你,最阴险的是哭着和你说我爱你,但是。。
巴拉巴拉。。
使你觉得不放过他是莫大的愧疚,于是给他自由的同时还给了他以后随时想回头勾搭你的权利和借口。
可这又不算个悲剧,当男主和前妻所生的女儿一起攀爬当初他和女主爬过的山头,小孩纸问你想念她吗,男主说,当然了。
那一刻洗尽铅华的男主真的很迷人。
只可惜,爱了他一生的人再也看不到了。
如果生命只有那么短,为什么要绕这么一大个圈,浪费了20多年来每一次的7月15日,莫非是为了成就更好的我,莫非是为了证明苦恋我的你。
女主曾心痛不已的说我很爱你,但不会再爱了。
此时背景音乐应该是林宥嘉的《说谎》吧。
ONE DAY,我再也不会静心等候,不会为你的快乐而快乐,不会为你的低落而难过,再也不会无论和谁在一起都可以为了你放弃,无论生活在哪里都可以为了你而转移,再也不会任你用言语和行为来伤害我,却不撤离不放弃,因为,我死了。
今天跑到电影院去看了《一天》,冷清的电影院,看起来却让人更加忧伤,这不是一部喜剧。
整部电影的时长正常,但是看起来却非常的短,因为全片都是用很短的片段连接起来的。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觉就是:为什么两个人不早点在一起。
生命很短,遗憾很长。
emma和dex相遇在学校毕业的狂欢后,两人去了emma的房子,emma太过紧张,在她准备好之后,却发现dex已经准备走了。
尴尬的两个人约定以后可以做朋友,就单纯地相拥睡了一夜。
开头很平淡,但是我没想到的是全片都用了这种平淡到冷漠的语气来叙事。
之后的多年,两人都会打电话 或见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去旅行,emma告诉了dex她对他的crash,在做了许多疯狂的事和意乱情迷之后,他们依然保持了纯洁的朋友关系。
但是现实的压力让他们渐行渐远。
emma在餐厅做侍应,然后又成为教师,dex则成为show的主持人。
emma自卑而且生活总是没有起色,跟她不爱但是一直喜欢她的同事几年来若即若离。
而dex却在浮华的生活里越来越感觉空虚,母亲去世,跟父亲的关系冷淡,都让他不断地求助于emma。
但是emma在三年分别再见dex之时,突然发现dex已经迷失了方向,不再是过去的他了,emma在餐厅和dex大吵一架,然后愤怒地离去,在离开之前,她回过头给了dex一个心碎拥抱'dex,i love,i just don't like you anymore.'dex在跟emma决裂之后几经沉浮,被tv秀开除,跟不适合自己的女友相处不顺,然后奉子成婚。
在朋友的婚礼上,他终于再次跟emma见面了,此时的emma已经跟同事分手,并且在分手的时候同事也终于发现,emma一直都爱着dex。
原本是惊喜的相逢,但是dex要结婚的消息让emma泪流满面,在dex的怀里强颜欢笑却还是泪流满面。
两个人终于在一起又是在几年之后,dex的妻子出轨然后离婚,他找到emma却发现emma已经有了男朋友,但emma在犹豫之后还是跑向了dex,两人深情拥吻。
emma跟dex幸福的时间却很短,虽然中间还是有很多结婚要孩子等等甜蜜的片段,但是很快emma就在车祸中失去了生命。
影片就用短短的几组镜头就交代了emma的死亡,没有哭天抢地,之后dex痛苦不堪de 流泪和自我放逐,最终被父亲点醒,从悲痛中醒了过来。
影片结尾dex和孩子走在过去和emma来过的山上,回忆起了他们第一次的见面,那些微笑,那些亲吻,还有那个再见。
影片的结尾很棒,开头和影片后部照应,但是无法改变忧伤的基调,两个好不容易在一起的人最终还是阴阳两隔,中间的好几次我自己没感觉地被泪糊了脸。
开始还奇怪为什么影片要花那么长的片段来讲述两个人暧昧的多年,看完之后才醒悟,就是这样他们的故事才更加悲伤。
emma爱了dex几乎20年,好不容易在一起之后却突然死去,这种遗憾我真的无法形容,他们要是早点在一起,比如在第一次见面之后,又或者在那个水池里,又或者在任何一年的见面里,这样一切都会不同。
但是这就是生活,来不及把握,就用永远的失去了。
你知道,我们永远也不会分辨得出哪一天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让之后所有的旅程都只如行星般围绕旋转的我们小小宇宙的中心。
直到我们的生命行将终结。
亦或是经过了大半生的折磨与流离,终于有一天你从梦中被唤醒,醒来是多年前的一个午后,阳光从窗口缓缓倾泻而入,你最重要的那个人坐在你的身边笑着对你说早安。
你先是一惊,接着微微嘲笑自己的轻信,然后甩一甩头,摆脱梦魇的阴霾。
你看着她的眼睛,温柔地对她说:“我做了一个梦,是个好长好长的噩梦啊。
还好你还在这里”。
那样的午后是你在梦中经历了无数次的。
所有的明媚,灿烂,阴郁和倾盆大雨。
只是那个时候,你面对的无数未知中还有希望。
希望。
你曾经想象过的未来会是什么模样?
而你那时候是否忘记加上命运的无常了呢?
你在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遇到的那个人,你是否曾与她一起走上高山漫步四方,你有没有记得轻轻地哼一首歌给她听见,你有没有看见她眷恋你的眼神?
你有没有看到爱情就这样悄悄站在你们身后呢?
你知道,现实和梦境是如此难以分辨。
有时候我们等待的那个人永远只存在于梦境之中,我们却如她还在身边一样生活着,日复一日。
你也知道这一生更多的时候我们要独自一人面对所有。
生存,死亡,恨别离,求不得。
你曾经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等待而在真实面前退缩不前,而她说了爱你却不再回头。
你曾经将全部的生命都耗费在那一天,你把手放在他的手心,而他在多年以后才回到你的身边。
等待,那么耗尽心血的事情,当你终于得到,心中的却已不是满足。
那个人还是曾经在你心中如此宝贵甚至容不得旁人诋毁的宝贝吗?
他回来的时候灵魂已经千疮百孔,受尽生活的磨难。
你还会把他的心放在你为数不多的温暖中用你的时间点燃他的生命之火吗?你淡然地笑着,眼中坚定地写着那个唯一的答案,“Yes, I do”。
从此之后你的生命与他的紧紧相连。
你知道,奇怪的是,当你每每回忆起生命中那些重大的事件时,往往漂过脑海的仅剩下一些当时你以为无关紧要的细节。
结婚礼服的花边,地毯上小块的红酒污渍,从泳池的深处向上观望时上方的蔚蓝。
甚至在你生命的最后时刻,你所能想到的也仅仅是他的脸,他衬衫的皱褶,他笑起来时眼角的细纹。
还痛么?
这一生中对于爱情的等待。
还感怀么?
当命运是如此的吝啬于给予。
你了解,她一生最怕的就是错过你。
她一路跑过暗恋,长途跋涉,公路旅行,却最终赶得及你们两人的心的时差。
而现在呢,是你终于错过了她。
你的心走的太慢,明白得太晚,她已经和你隔着一片爱尔兰海,面向下一个旭日东升。
你不懂得。
你不懂得为什么在一切刚刚走上正轨的时候,命运却要带走你的全部?
你还想继续爱下去,永永远远。
你疯狂地搜集一切与她有关的信息,读她写的书,听她以前的男友说起她,与她的气味相拥入眠。
后来,你燃尽了所有的热情和执著,你知道今后所有的日子都会和今天没有任何不同之处。
日出日落之后是一个又一个的漫漫长夜,孤枕难眠如同蚁蠹般侵蚀着心,你只希望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个噩梦,当梦醒来阳光熹微鸟语花香。
而你也知道,这是个永远没有尽头的梦,直到时间终结。
直到时间终结。
那,有没有人告诉过你时间是一个圆圈,循环往复,轮回涅槃?
你在旅途的最后回首张望来时的路,你所有的故事又回到了原点。
你可曾真正失去过什么?
亦或者你可曾真正得到过什么?
梦幻泡影,虚空捕风。
当所有的记忆开始淡去,那些曾经的美好,心跳,山顶上吹拂的风,爱丁堡上空漂浮的大块云朵,伦敦阴雨不断的冬日,法国夏天的艳阳,也一并褪去所有的色彩,变成八十年代边角泛黄的照片。
而终于有一天你从梦中被唤醒,醒来是多年前的一个午后,阳光从窗口缓缓倾泻而入,你最重要的那个人坐在你的身边笑着对你说早安。
你看着她的脸,还能够说些什么呢?
你知道你醒来在你最深的那个梦境里,那是你连自己也不敢正视的地方。
你如此怀念,视线被泪水浸没。
因为你的目之所及,她短裙的颜色,桌上四处散落的书的封面,还有闪烁在窗外的太阳都无一例外地吻别了那一天的鲜艳,呈现出老电影中画面的色泽。
你就这样站在你的八十年代的末尾,双膝跪地祈求不再离开。
不再错过。
从未结束。
而在很久很久以前的那一天。
你遇见她。
每个女人的暗恋都是波澜起伏的个人史诗。
如果你还没看过[One Day],喏,看没看到屏幕右上角的小叉叉,请在三秒内自动点击,因为以下全是剧透(是真的透哦)。
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这个故事——一个女孩用了十多年时间等男孩长大,后来她死了。
很多人看这部片子大概都是被这张海报骗进的,色调渲染得满眼全是浪漫,惹得姑娘们一阵小鹿乱撞式的骚动,可结尾却是虐心的阴阳两隔。
不过用悲情牌拔高立意非但失效不说,影片上映之后的评分差不多都快成了导演的人生污点,不说IMDB上5.9的评分让它与《分手信》这样的烂俗爱情片举案齐眉,就连豆瓣上也是排山倒海令人发指的两星三星。
等看到“如果影片有海报的一半好看,我的票价也就值了”的评价,我彻底将其打入了烂片的队伍。
能用代入感去看爱情片的实在不多,尤其是小鸡电影和文艺到死的爱情片,以至于常常被一颗冷眼旁观的心左右,忙不迭东指指西戳戳。
谁知抱着看烂片的期待,我居然没出息地哭了个稀里哗啦。
跟《莎莫的500天》的灵活叙事相比,《一天》这样20年平铺直叙下来的电影好像实在太没创意,对不少人来说这整一个PPT流水账。
其实每年里讲一天的故事本身就是小说的一个创意,让你用所得的完整感觉来填满你所看到的不完整。
除了顺着时间一路走下来,我也想不出有什么方法能讲这样一段爱情,它包含更多的是岁月对情感的浸染,弄不懂前因后果,便无从感受时光可以怎样改变一个人。
你在20、30、40岁时候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可能你这一刻想到的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在许多年后你常会骂道“死鬼,怎么还不回家”。
We could just be friends.这句话,只是Dexter掩饰尴尬的托词,就像被追求的一方,往往送出“我们还是做朋友吧”的好人卡。
不过也因为披上了朋友这层马甲,Emma和他才有勇气面对彼此,开始了长达15年的友谊。
有些人会问“他们为什么不早在一起”,似乎只有早在一起,就能略微扳回短暂美好的遗憾。
但如果真这样,早就没有后来。
幸亏那一夜Dexter被老唱机的音乐搞到性致全无,否则酒后乱性中醒来他会在慌乱中逃走连个号码都不会留。
幸亏Dexter的父母提早到来,否则两人的露水情缘很快会因为他的厌弃而结束。
幸亏,他们之间什么也没有发生。
然而在Dexter身上也隐藏着善良敏感的一面,看着Emma从兴奋转为黯然的眼神,他半点没犹豫地选择留下,拥着她讲起这一天——圣斯韦辛(St.Swithin Day)的由来。
I think we’d want different things. And I don’t think I’m ready.或许又印证了女孩根本无需做主动表白的一方,你心里绽放的小礼花,暗恋的人大约早已尽收眼底。
不给出回应的原因再简单不过,只不过不表白可以让他继续装傻下去。
当然,Dexter不是对Emma没感觉,谁能说手指轻抚脖颈时没有动过心?
在泳池嬉戏时没有动过情?
暧昧时不时飘荡在空气中,只是两个人都理性地避让着,努力划清着界限。
或许他们忌惮的是失去,失去友情的保护色。
Soulmate简直是一个可恨的诅咒,但归根结底是两个人的性格背景南辕北辙。
Dexter出生于富裕优渥的家庭,成长在开放关爱环境下的他,敢于冒险和寻求刺激,自信的魅力让他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就如简介里说的,世界就像他的游乐场。
而Emma只是来自普通工薪阶层的女孩,生活对她来说要艰难得多。
也只有Dex这样养尊处优的文艺青年才会鼓励她写作,而她为生计不得不和奶酪味、脏盘子为伴。
不安全感形成了她小心谨慎的个性,也使她难以摆脱自卑的困扰。
即使Dexter发自真心赞美她,她也会用问号表示质疑。
面对心爱的人,她的第一反应是用“ridiculous”否定这份情感,仿佛连这种爱慕都是对他生活的侵入。
明明想和他在一起,但不敢奢望他们能够在一起。
就像和他约定做朋友时,她怕他因为那一晚的内疚而施舍给她假仁假义,故意违心违愿地说自己可没想过要他寄来明信片。
她没自信和他走到一起,他也没自信能爱她长久。
确切的说,那时的Dex对任何女人都无法长情。
一番峰回路转的表露,其实暗示的是“要是你不介意我就可以和你玩玩”,尽管他明白Emma不是那种愿意随便的女孩。
她是那种爱上了就认定对方是唯一的人,和这样的姑娘在一起简直是要了花花公子的命,而他还要享受“sex sex sex”的浪荡不羁。
爱情有其独占性,而友情却有着无比宽泛的包容,不会被义务承诺捆绑。
既然我们现在的关系很舒适,我也不会因此牺牲掉“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乐子,又何必为了一时冲动去破坏它?
I love you, Dexter, so much. I just don’t like you anymore.男人只会变老,不会长大——虽是一句戏言,却真切勾勒出男人在处事上的一种任性心态,像孩子就不用负责任不用被束缚,被宠坏的人顺风顺水倒也罢了,稍不遂意就容易搞砸一切,以为通过放纵就可以麻痹脆弱的神经。
而看似柔柔弱弱的女子在逆境面前反而变得更强大更有韧性,就像Emma懂得了如何脚踏实地去生活,她当了老师,接受了新男友,日子不算如意但也渐渐走上正轨。
Dexter却在名利场上彻底迷失了自己,哪怕心里万般牵挂着母亲,他还是选择《侏罗纪公园》的首映放弃了与母亲共处的最后时光。
犯浑的他不知道,这个女孩默默地守在电视机前看着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哪怕他主持得多烂多浅薄。
他不知道,她满心欢喜精心打扮等待他们的重聚,换来的是对她的奚落她有多受伤。
他不知道,是怎样隐忍的爱,才会让她决意离开之前还为这个刺痛她的男人送去一个道别的心碎拥抱。
I tought I got rid of you.如果不是因为那次决裂,或许Dexter和Emma可以少绕一个圈子。
步入人生低谷的Dexter终于意识到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他只能把可以停靠的港湾当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时Sylvie恰巧出现了,等他和Emma在好友婚礼相遇只能互相感叹见不逢时。
不过这一段交集的空白也让Emma下定决心去实现隐藏多年的梦想——写书。
若干年后,当Emma在塞纳河边一路追来、拥入Dexter的怀抱,你真想拍桌子大喊“凭什么”,凭什么最后主动的还是她,这个人不仅深深伤害过她不说,见了面还嫉妒地对她男友评头论足。
原本想告诉对方“没了你我很好”,却依旧败在那个一脸颓丧的离婚男受上。
但,我们不过是局外人。
她冷静告诉自己他现在不过是一个“想找个肩膀睡觉”的寂寞男人,甚至故意带他去见新男友引他不快,可15年的感情不是可以轻易就能一笔勾销的。
或许报复成功了,让他带着满心的懊悔离开巴黎,而结果却是对她情感的违背和内心的惩罚。
为了忘记一个深爱的男人,和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蹉跎岁月,这样的经历一次就够了。
I used to hate you,too. I’m sorry but…because, she lit up with you. She made you decent. And then in return you made her so happy, so happy.还是Emma前男友Ian道出了他们两人爱情的真相,是Emma让他蜕变为真正的男人,而任何男人都取代不了Dexter在她心中的地位。
每个人渴望寻找的另一半似乎都是理想中的自己——和你相像,又恰巧有自己所缺失的东西。
这种结构就像Dex脚踝上文的太极阴阳——“the perfect union of opposites”,柔软而严密地贴合在一起,或许那就是所谓的“complete”。
只有Dex的洒脱狂放才能激发Emma心底的反叛和激情,他了解她最缺的是什么,而不是其他人眼里含糊不清的还不错的姑娘。
反过来,而Emma也知道在关键时刻如何安慰这个老男孩,她会为他母亲送去精心挑选的礼物,而他的前女友只会在尴尬的时刻掉头就走。
两人在幽默上的默契(看糟糕的翻译体会无能啊,只能倒回去一帧帧看英文字幕),也是Dex那些金发大波的女朋友们无法接壤的。
那个点亮你生命的人,是否已经出现在了你的世界里?
这个问题有时想想真可怕。
有人把[One Day]看作是一部备胎的转正史,一个女人等待男人那么久,直到男人某日幡然醒悟才意识到身边的幸福。
这样的爱情未免太不值太不对等,于是急急忙忙为女主角贴上备胎的标签,好像这样才能展现自己的旁观者清。
既然是备胎,必定有利用和依附的关系。
现实中我们也的确看到了太多犯贱的例子,A无条件地付出,B想着别人却又依旧向他发出暧昧不明的信息;C在D身上花了无数血汗钱,得到的只是D傲慢的奚落。
没主心骨的备胎们非但没成全爱心的伟大,反而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料。
用备胎形容一段18年的感情,是不是太轻贱了点?
其实有Emma这样执念的,远远比我们这些习惯犬儒的眼打量周遭的一切来得勇敢。
“上床这么纯洁的事,别让爱情给玷污了”,相对于爱的虚无缥缈或是吃力不讨好,倒不如性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且无需承诺的捆绑。
好莱坞更是紧抓流行趋势地接连带来三部以炮友为起点的电影。
有时我们过度美化了一些东西,以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得到的快乐,以为把爱情剥掉层虚伪的皮,自己就不会再痛了。
但说实话吧亲,人心都是肉长了,你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刀枪不入。
即使那些以床为始的爱情片最终也是为了使你相信睡也能睡出真爱的。
刚追完《我可能不会爱你》,同样是友情和爱情的各种纠结。
剧中反复引用《收信快乐》里的“拥有,是失去的开始”,或许可以诠释爱着却又蹒跚不前的困局。
直到现在我还是不相信男女之间有纯友谊(你想象一下你能否把同性的亲昵套在异性好友身上),因为除了泛泛之交,剩下的大概只有两人都有对方无法接受的地方,所以根本不会跨进爱情这道坎。
不过对这种暧昧的“好朋友”说法,我倒是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如果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为了维系彼此之间微妙的关系,自愿站在好朋友的位置,关心但又不打扰对方的生活,当那人有了幸福归宿便默默送上祝福,强颜欢笑拍一下肩膀说Never mind, I’ll find someone like you,天哪,这真是无法克制自己的伟大。
我需要找个人倾诉,不是别人,必须是你.这句话像钉子一样直戳人心 所以看这部电影是必然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倾诉对象吧 也许平时没有联系 也许关系并不算得上是密友 但是对着TA 有很多话可以安心的讲出来 很遗憾我把属于自己的这个树洞弄丢了 亦或是树洞关闭了像我敞开的大门 藏在美好岁月里的知己变成守在身边的人 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件幸事 然而过于理想化的生活还是给感情带来了些许的不开心 造化弄人 当车子飞速碾过艾玛身体的时候 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都戛然而止 编剧没有给德克斯特挽救的机会 也让屏幕前的我彻底傻眼 珍惜吧 趁还在身边
要说这个故事有什么特殊之处,就是大多数爱情片是站在女性立场上YY的,而这部是站在男性立场上的。
我想每个男的都希望有这么一个女的:对你的年轻英俊神魂颠倒,对你的风流倜傥死心塌地,对你的胡作非为视而不见,对你的落魄潦倒满心痛惜,对你的浪子回头感激涕零... 在你人生得意的时候,她永世不得翻身般的当着loser, 坚定忠实地仰慕着你;在你人生fucked up 的时候,她摇身一变成为成功性感的完美女性,而且毫不犹豫地为你踹了才貌双全的男友, 如饥似渴地扑进你的怀里,最大的愿望就是给你生个孩纸;不巧她又生不出来,那怎么办?
简单,她就很巧地横遭车祸,到头来都死不瞑目,哀叹自己红颜薄命,无福享受和你在一起的天大的幸福...想拿这么脑残的故事企图感动我们广大女性?
对不起,姐宁可去看《感动中国》。
另外,蒙人您也把故事编得像样点儿成吗?
漏洞多得都快成网格袜了:孤男寡女挤在一单人床上 只负责谈心?
男猪有女朋友了还和女猪去双人旅行?
那女的年轻貌美但那么多年愣是没个像样的人追?
然后一夜之间就有了个模特身材的艺术家男友?
... 拜托您了,别用这么残破的剧情把心地善良的我们逼成方舟子好吧?
ps. 看这片子一直憋着想骂那个脑残的丫头,看得各种压抑啊。
唯一的乐趣是每次DEXTER的名字出现,字幕就翻成“地塞米松”... 你看,连翻译机器都看出来了,几位该吃药啦!
一個富有的男主,一個普通的女主,感覺故事就應該是老式的好萊塢浪漫愛情故事。
又一個灰姑娘的童話被搬上了大銀幕,可故事的開頭卻把它變為了一個友誼的童話。
他們無話不談,他們親密無間,他們見證了對方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完美的友誼出現了,在異性朋友間出現了超出友人的理解與包容,類似愛人的關懷與認同。
他們在一起有約定,有回憶,但從不談起他們之間的曖昧不明。
他們一味的迴避這不同尋常的默契,從不願嘗試更進一步。
直到20年後的某天,因某事,他們幡然醒悟,原來他(她)才是自己生命中那個對的人。
他們相擁在一起,誓不分離。
電影就此結束。
它好像再一次告訴我一句話,男女之間不可能存在單純的友誼,何必騙自己。
就像靜姐姐說的一樣,男女之間不可能有單純的友誼,除非那人根本就沒把你當異性。
人生窘境啊。
《one day》这电影我早就关注了,只是当时网上一直没有资源。
后来风行上有了我就下到了电脑里,一直留着却没有看。
直到昨天才刚刚看完,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
说实话,我喜欢安妮海瑟薇多过喜欢这部电影,这种喜欢是在没看电影前就存在的,电影也没有改变我的想法。
安妮在电影里的每个造型都很棒,如果是安妮的粉,诚意推荐这部电影,看她在里面多变的造型,就值回票价了。
电影只描述了男女主人公在7月15这个日子的生活,在一起或者不在一起,得意或是失落。
片段式的叙事方式还算特别,但情节上就显得有些凌乱跳跃,使观众有一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
看片的时候小骑士说这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跳的太快了,事实确实是如此。
我习惯爱情电影的感觉是小火慢炖式的,这样走马灯的方式有些适应无能,小有扣分。
但电影的场景还是很吸引人的。
那种欧洲古建的小道,有种穿越时空的美。
我不爱读历史,但喜欢那些历史性的建筑,身处其中,会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
帝都已经没有这种感觉了,我只能从电影里找寻。
看完这电影觉得,有生之年,一定要去欧洲走走。
最后说说男女主人公的感情。
曾经有人说,人这一辈子的缘分都是有数的。
有些人注定是朋友、有些人注定是恋人、有些人的缘分可以绵延成为夫妻,有些人缘浅到擦肩而过,衣角都不会触碰到对方。
缘分这东西多少有些宿命的悲伤,因为是改变不了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很多人抗拒缘分这种东西,更多的是抗拒那种无力感。
注定是朋友的人,成为恋人之后,缘分似乎就转瞬即逝了。
当初的情投意合,会变成意见纷争,往往不等到阴阳相隔,就一拍两散,让人唏嘘不已。
只因命运那双大手,是不允许有任何的差错的。
问题在于,你愿不愿意用你的缘分,和命运堵上那么一把。
堵自己和他不只是朋友,堵生命中还有那么个机会,能和自己相知之人牵手。
在我看来,男女主人公的缘分就是做朋友而已。
他们兜兜转转的那么多年,缘分将他们推进、驱离,恰到好处的掌握着两个人的情感脉络。
这些年他们都遇到一些人,又都失去了一些人,意气风发,又迷失潦倒。
原本彼此都存在于对方内心深处那柔软的地方,这样就很好。
但他们在一起了,那种浅淡的缘分被激情燃烧,脆弱的只能坚持一个年头。
其实,我原本以为这电影是个happy ending。
忍不住想,如果他们一直是朋友,会不会就不会有这么一天。
如果他们坚守着曾经的原则,直到看着彼此都老去,看着对方苍老的容颜,微笑,带着一点点遗憾。
但是没有如果。
人们总会为了爱,和命运搏那么一搏。
电影的最后,故事切回到了最初那一年的第二天。
原来生活并不只存在于每年的7月15日。
他们也不是只存在在7月15日,而是每一天。
缘分像千丝万缕的线,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他们陪着彼此度过了自己最美好的、最艰难的、最孤独的日子。
那些回忆,值得珍惜一生一世,所以,值得他们用自己的缘分,堵上那么一次。
尽管他们的缘分,可能只是做朋友而已。
这里头哪儿什么爱情啊?!
引用散场观众的对话: - This is bad. - No definitely beyond bad. - That's why I hate previews. 汗。。没有看过原著,但本来就略显狗血的剧情,被拍的更加索然无味,真是太令人难受了。这不是我想要的苦逼爱情,也不是我喜欢的没劲电影。可以看看男女主吧。唉。
美景,很多画面都非常美丽,演员也养眼,特喜欢老人那一对,就是故事得太差了,平淡无味枯燥,相信小说应该有它优秀的地方,而这电影只能想像换个导演拍就会好多了
一年才一天,爱得真辛苦啊。
很多年的一天.把爱延续..
还是没《成长教育》好看
总结得不错,一部讲述一条备用胎的成长经历的文艺小清新爱情片。
喜欢的类型 可是为什么是海瑟薇海瑟薇!!!晕
你想说的太多 又太少~~
1.如果影片有海报的一半好看,我的票价也就值了. 2.海瑟薇就这样脱习惯了,唯一好看的也就是她的裸体了. 3.看完<午夜巴黎>再看本片,就知道了不是人人都可以文艺的.
不是我的菜,与电影无关~
你在那一夜决定交出了自己,你就一辈子陷入这个万劫不复当中,下再大的决心,也抵抗不了对方一片刻的柔情,立即缴械投降,再次纠葛。所以突然明白你为什么这么决绝,再纠缠也是无益,不如重新开始。
导演,小说和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这种只适合小说采用的叙事放之电影就是平庸温吞的流水账啊!再者有《当哈利遇到莎莉》《两小无猜》等在前这么久,我真心不知道炒冷饭意义何在。
“到头来,什么都没做,所有的规则都打破”、“我以为我已经不在意你了……” 当你发现你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一切都晚了。“未来是不可预见的,这就是它令人兴奋的原因。不管明天发生什么事,把握好今天,找一个真正爱你的人。”
爱情里每个人一直在找备用胎,却发现其实最爱还是原来那位。
7月16日的前一天
伦敦、爱丁堡和巴黎的场景都很美,Anne短发造型惊艳啊,有人说叙事流水,我觉得生活本就这样啊,琐碎,平淡着,偶尔才会有些惊喜。看进去的话,带入感很强。结尾很好。
对安妮海瑟薇产生视觉疲劳了…
每一面你都美。除了这个故事。
我真的疲于看这种爱情游戏影片也疲于掉进这种游戏引发的情绪起伏漩涡中。任何一个想把我代入进女主的男人都是罪恶的,恶贯满盈的。只有等他落魄到不能再落魄时,她才能靠近他吗?实在不喜欢这种救赎式的爱情。这就是有事才会想到你,什么只能是你,是分明清楚她爱你,来利用这一点爱让她给你提供情绪价值罢了,少扯他妈的挚爱,真的够爱的话影片起码到三分之一就该结束了。fu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