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者众,知遇者寡。
从来觉得中药凝聚了千万智慧,散发着无需赘述的美。
小时候感冒生病都是外婆抓一把草药便好,只记得是长了紫色小花的草药。
珍惜这段经历,是因为当下我们被成品药占据。
这部纪录片看到很多地方,都觉得很感动。
尤其是讲到巴豆至今几乎退出临床,却仍呼吁我们后人能够记得这一祛毒的功夫。
在这世间,所有东西都似过眼云烟般更迭,将这些前人总结的经验功夫或技艺传授下去,虽微不足道,却是一种根本。
第一次知道制香可以如此虔诚,朝圣者的使命冥冥中赋予藏香更独特的味道。
第一次知道沉香,原是如此珍贵而不可得,凝自然之气息芳华,沉香真的非常好闻!
第一次知道原来花店卖的玫瑰是月季科,真的玫瑰花容温婉低调却有大益处。
第一次知道茯苓依附已死松木生长于地下,吸收松木神灵之气。
本草的美道不尽。
关于中药和西药的分歧,纷纷扰扰不断。
中药在许多现代人眼里或许是不够科学严谨的动植物罢了,却融入几千年来先人的勇敢和学问。
中药确实应该来一场历久弥新,她有她世间独一份的美。
从此,愿你道路漫长,愿你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愿你付出甘之如饴,所得,归于欢喜。
愿你心上没有补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模样。
这,便是中华本草教我们的事。
真心感谢这部纪录片,太美,希望更多中国人可以看到,意识到中医药文化之于我们的意义,坚守住这份珍贵的传统文化。
好片真的值得宣传。
第二季感觉没有第一季突出,相比之下更喜欢第一季,情感的自然流露,第二季有点过于煽情了,个人觉得编排也没有第一季到位,第一季带给的感动更多。
第二季印象最深的是第二集,里面每一句解说词感觉都可以成诗文了,不是说这样有多文化气息,而是这一集里面宣扬了所珍贵的精神文化,”人生或许复杂,爱却可以很简单””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桑榆暮年逢盛世,余热生辉献绵薄”。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流量君],ID:dotammm前些天,君君给大家推荐过一部韩剧《名不虚传》。
讲的是古代的针灸大夫与现代的外科医生通过往返穿越时空,实现中西医交流的奇幻喜剧。
古代的针灸大夫不就是“中医”吗?
不过在人家的剧里叫“韩医”。
(韩剧里出现的针灸技术)说起来,与韩国大力宣传韩医相比,中医在国内的处境略显尴尬。
甚至不少人认为中医是伪科学,应该废除掉。
那些打着“老中医”的幌子行骗,和所谓的资深“专家”更是给中医抹了不少黑。
现在,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要来为中医正名了!
《本草中华》| 2017豆瓣8.9
去年一部纪录片《本草中国》,以“本草”为切入点,让人走进神秘而充满生命力的中药世界。
走心的制作,独特的视角,让人颠覆了对中草药的认识。
今年,《本草中国》的原班人马打造出了《本草中华》。
继续借由中草药,来感知早已融入中国人生活、生存和生息的中医药文化。
整部纪录片用镜头全方位呈现了药材的一生——从生长,到采摘,从储藏到炮制入药。
例如“荷叶炭”的制作过程。
一池碧翠,莲叶接天。
王春才夫妇泛舟到湖中进行荷叶的采摘。
中国人的食文化是无处不在的。
采摘的荷叶,经过晾晒后,除了制作药材“荷叶炭”,或做一道油炸荷叶卷的小吃,或泡一杯舒爽的荷叶茶,都是劳作之后的享受。
《本草中华》瞬间跑偏为“舌尖上的本草”。
“荷叶炭”的的制作方式颇为考究。
称之为“煅炭”。
这个古老的制药技术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
出生医药世家的姜保生已经七十多岁,锻炭也有四十多年了。
将荷叶均匀叠放入锅内,盖上封闭的锅盖,四面用黄泥封口,开火煅烧。
锅盖上之后,看不见里面的情况。
火候、时间、受热、碳化的程度,全靠姜保生的手艺和经验。
姜保生指挥着学生们添柴加火,紧紧地等待着药材练成的最佳时机。
多一分少一分,都会影响药材的药性,甚至前功尽弃,全部作废。
他稳稳坐着,像是战场上挥斥方遒,胜券在握的老将。
终于,一锅完整的“荷叶炭”煅烧成功。
从生到死,经历高温后又以新的姿态重生。
一株药材的一生,也牵绊着人的一生。
每一个环节都展现时间赋予生命的不同涵义,暗含着华人千百年的经验智慧。
整部纪录片像是在讲草药,却又不单单只是在讲草药。
《本草中华》不仅关注中药和传统文化,更关注自然和生命。
剧组跑遍了全国30多个省,全程采用4K高清技术,拍摄了中草药所生长的山川湖海:内蒙古的沙漠、吉林的森林、西藏那曲的河流、辽东半岛的海洋……
一部旨在探索中草药的纪录片,在摄影和美术上竟然也不亚于风光纪录片。
纪录片一共分为6集,每集半小时左右,目前已经更新到第四集。
每一集分别围绕着一个主题,《相传》《五味》《滋养》《奇遇》《容颜》《功夫》。
说起来,君君对中药的印象并不好:苦!
但这部讲述中药材的纪录片却滋味万千,酸甜苦辣、甚至涵括了人生百味。
例如纪录片的第二集《百味》,就打破了大家对于中药味苦的成见。
肉桂:既是中药又是五大香料之一,捞火锅,炖红烧肉的一把好手。
昆布:就是海带,其实也是一味中医药材。
进可凉拌上餐桌;退可入药化痰,利水消肿。
青梅:可以糖腌了做蜜饯,也可以熏制成乌梅。
乌梅生津敛肺,不仅是零食也是药材。
哎?
怎么感觉说着说着又跑偏到“舌尖上的百草”去了?
除了神州大地的美景,功能百变的药材,《本草中国》最大的特点还是人——那些坚守传承着中药文化、每一个平凡又有故事的中国人。
每一集的《本草中华》都有两条清晰的线索。
一条是关于药材的发掘整理;另一条是围绕这种药材相关人物,纪录他们的光荣与梦想、失落与困惑。
两条线索交融,用微观折射宏观,用具体诠释抽象。
刻画了每味药材后的中国魂。
第一集的主题《相传》,就讲述了草药背后传承千年的守护故事。
冬虫夏草、益安宁、枸杞、少林黑膏药、巴豆,五味药材分出五个独立的段落。
最让君君影响深刻的,是讲述宁夏中宁枸杞的这章。
枸杞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
《诗经》也有记载:“陡彼北山,言采其杞”。
两千多年前的周人,已经会爬山采摘枸杞。
当了一辈子杞农的张维忠夫妇,虽然年近七十,仍然忙碌于枸杞田中。
采摘、分拣、脱蜡、晾晒、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这般牢记于心的工序,是张维忠的一日,也是他的一生。
更是他父亲的一生。
张维忠的父亲,张佐汉,被称为“枸杞神”。
他发现了果实特大的枸杞新品种,在条件艰苦的抗战时期依然致力于保留品种作物的延续,对西北五省的贡献功不可没。
张维忠现在大把年纪,仍然坚持亲手晾晒、分筛枸杞。
别人觉得他傻。
当年在艰难困苦的时期,也有人觉得他父亲坚持种卖不出去的枸杞,也是个傻子。
就像旁白里的解读说的那样:一个人并没有傻,却获得了傻子的称号,那是他获得了巨大的自由。
张维忠和枸杞打了一辈子交道,乐在其中。
在父亲的墓前,他能无愧地说,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如今,张维忠和父亲的名字被写入当地的枸杞展览博物馆。
可在他看来,自己和从前一样,仍然是一个俯身向土地的农民。
《本草中华》,它与时下明星云集的综艺真人秀正面碰撞,为荧屏平添几分深刻的人文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药文化也是民族瑰宝。
神农尝百草,中药事业从此诞生,代代相传,拯救世人。
医圣张仲景,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草药,写下《伤寒杂病论》这一传世巨著。
药王孙思邈,穿山越岭,著就《千金方》,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李时珍走遍大江南北,耗费三十年写出《本草纲目》。
中医药是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智慧和文化理念。
也是五千年来,一探脉,一根针,一把草,庇佑了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
世间万物皆有其时,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的时节、时辰采摘,药效大为不同。
这是现代科学仪器也无法测出的神奇,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展现出的无穷智慧。
承载了华夏几千年文明的,有时候不一定是文人,不一定是名人,也会是默默无闻者。
时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东西在消失。
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情感与精神的,本草文化就是我们文化的传承。
正如《本草中华》的开场白:无论世界向前的脚步,如何匆忙急促这片土地上,依然花开四季,春夏秋冬这是绵延了五千年的古老国度天与地,人与万物,根脉相连,生息与共这,也是本草的国度天涯海角,静静生长无论是神秘苍凉的雪域高原,肥沃辽阔的中原大地还是茂密幽深的原始森林,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海今天的人们,依然追随着祖先的足迹躬行大地,翻山越岭,只为遇见,疗愈生命的中国智慧
传统制药工艺的传承是药师的心头病,现在科技如此发达,哪怕手工制药比机器制药来得更加纯粹,也很少有人愿意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做一味药。
他们放不下坚守了几十年的药香,放不下千百年来祖祖辈辈传承至今的智慧结晶,只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在这匆忙的时光中停下脚步,回头看看这些老祖宗以生命和坚守换来的珍宝,放慢脚步,接受大自然的馈赠。
画质精美,风景秀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瑰宝,本草中华,是生长在祖国大地上神奇的植物朝拜者,一种神圣的精神信仰生长在各地的道地药材,隐秘而伟大药农们,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更是传承着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本草,也让更多的影视展现中华本草,需要你的力荐,请亮出你的五星这些珍稀药材,为何如此昂贵,在这里你也会找到答案
《本草中华》旁白:
无论世界向前的脚步,如何匆忙急促这片土地上,依然花开四季,春夏秋冬这是绵延了五千年的古老国度天与地,人与万物,根脉相连,生息与共这,也是本草的国度天涯海角,静静生长无论是神秘苍凉的雪域高原,肥沃辽阔的中原大地还是茂密幽深的原始森林,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海今天的人们,依然追随着祖先的足迹躬行大地,翻山越岭,只为遇见,疗愈生命的中国智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大魔王追剧》(dmw19lou),欢迎关注。
讲起中药,本90后小魔女,只能想到两件事。
苦,和土。
但是,最近一部高分国产纪录片,却打破了我脑海中的固有偏见。
古老却优雅,沧桑中蕴含诗意,它就是——本草中华
6集播毕,豆瓣已经一步一步冲上9分。
但是,看过的人还是太少。
至今评价人数未能破千。
所谓“本草”,指的当然就是中草药。
从生长成熟,到被采药人采集,一步一步制成中医药材。
《本草中华》里纪录的,是草药的一生,也是草药与人的关系。
没想到能在此片中偶遇隔壁云朵介绍的达人寒山第一眼,带你远离城市,来到草药们的家乡。
哪儿?
自然是我中华之角角落落,无处不在。
从鸭绿江畔的吉林到极寒缺氧的西藏,再到广袤无边的内蒙古......
还没进入药的正题,就先美色诱惑,让人挪不开眼。
全程4K高清技术的拍摄下,穿越了中国30多个省大好河山的镜头,足以美好到每个看到自己家乡的人,都无比自豪。
就算仅仅当成风光纪录片,完全可以服众了。
片中这些本草或熟悉或疏离,或日常或珍稀。
印象中老土的中药,也变得活泼可人起来。
肉桂既是一味药,也是烤面包里的美味。
平时餐桌里常吃的海带,到了中医药材里就是化痰消肿的昆布。
荷叶碳化为药,泡一泡成荷叶茶,炸一炸成荷叶卷。
啊,一不小心就成了“舌尖上的本草”。
在吃货民族看来,药也不全是苦的。
确实,中药里也有五味的说法。
酸,能收能涩;苦,能泻能燥;甘,能补能缓;辛,能散能行;咸,能软坚润下。
就像人生,五味杂陈。
治的是病,疗的是心。
这是第二集「五味」里的禅意。
纪录片每集都有不同的主题,从「相传」、「滋养」、「奇遇」到「容颜」、「功夫」共6集,每集30分钟。
不仅有料,更动人的是本草故事。
比如,走过八十余载,老桂树即将逝去,却留下一身可以入药的桂皮。
为了给爷爷治病,和父亲上山寻找冬虫夏草的男孩。
当了一辈子杞农,还在亲手晾晒、分筛枸杞的“枸杞神”之子。
最让小魔女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梦想亲手挖到人参的年轻人路军隆。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从大学植物学毕业后,就回到吉林老家,请求当地把头王亚军,带他上长白山采参。
王把头和“科班”出身的路军隆不一样,他的手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进山第一件事,就是拜山神。
但是即使老手带路,他们的采参之旅依然不顺利。
整整五天五夜,一无所获。
路军隆一路面色铁青,王把头却很淡定。
终于他发现了人参的红色浆果。
“棒槌!
”他大喝一声。
传说中人参会跑,喊了它的本名棒槌,才会定住。
用挂铜钱的红绳,绑住浆果之后,才是到重头戏。
必须小心翼翼,不能弄断人参的一根“胡须”。
很多人认为,中医已经过时。
可是,片中总有许多看似不讲科学的采药人,在不经意间,传达了与自然共生的古老智慧。
就像王把头,挖出了人参,也不会忘记把参籽仔仔细细的买进土里。
不放绝山,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采药人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本草的另一面,也看到了跨越万里、绵延千年的药人们,勤恳、淡泊的处世之道。
小魔女相信,只要有着这份天人合一的智慧,中医药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必定历久弥新。
每 晚 一 张【 晚 安 · 男 神 】
在B站看的这部纪录片,一开始被名字吸引,本草中华,那不就是讲我们的一些草木嘛,怀着好奇点开了这部纪录片。
父子传承酵母制香父亲“强迫”儿子在三年学会家传制香,学成之后去留随意。
最后儿子在最后三个月的时候 成功制香,最后香被点燃,香烟缓缓上升,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美。
酵母的传承也令人感动,每次从酵母上刮下碎片,也会在旧的酵母上粘上新的酵母,父亲赵秋实称之为传承。
第一个片段就把我吸引住了,被制成的香点燃后,缓缓上升的香烟,那一幕美极了。
感谢导演带我走进这样一个我一点也不了解的领域。
文笔粗糙,见谅
第一集 相传【冬虫夏草】人物:次珠(67岁) 平措地点:西藏 那曲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 是诸多江河的源头 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 全年高寒缺氧 时节:六月藏北高原 冰雪覆盖 寒风刺骨 高原草甸介绍:传说中跨越动植物两界 冬天是虫 夏天是草 寄生现象虫草是昆虫和真菌的结合体
虫草夏季 冬虫夏草菌孢子成熟散落到土壤里 侵入适龄的蝙蝠蛾科幼虫 并在活虫体内吸取营养 大量繁殖 使虫体逐渐僵化 死去待到来年初夏 随着温度升高 真菌子座会从虫体头部长出 穿过土壤形如小草
冬虫夏草形成【灵芝】地点:福建 建瓯 时节:七月 武夷山介绍:灵芝又称林中灵 药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被历代医药家视为补气安神 扶正固本的药品
灵芝
灵芝作用【枸杞】人物:张维忠(69岁)、郭玉珍地点:黄河两岸 宁夏中宁时节:七月介绍:枸杞别称“却老子”
枸杞枸杞无法机械采摘繁衍数千年的植物 它与黍、稷、麦、稻一同作为农作物出现在甲骨文的卜辞中 常用于祭祀神灵
诗经中的枸杞据考证 北山正是如今宁夏中卫中宁一带 枸杞的道地产区 宁夏枸杞是中药枸杞子的唯一来源
枸杞子
功效【黑膏药】人物:释延林法师地点:河南 郑州 少林寺 介绍:少林文化的精髓以禅、武、医三位一体 少林禅医低调神秘有“黑玉断续膏”美誉的少林黑膏药 涉及108味本草 熬制工序极为繁复和严苛
黑膏药丸、散、膏、丹是传统医学中的四大剂型 其中“膏”即指内服膏方又指另一种延续了千年的古老外敷药——黑膏药黑膏药以食用油为溶剂 炼制各类珍稀药材 与铅丹反应后凝为膏状做法:大暑 炸料(用麻油炸出药中的有效成分)108味本草按照先根茎次种子再花叶的顺序依次下锅火力渐旺 油温骤起 药焦如漆 捞出锅中药渣 用纱布过滤药油 再以武火猛烈浓缩 直至滴水成珠下丹(中药中所谓的丹实际是一种铅的氧化物 古人发现 当油与丹在高温下相遇 不仅会产生大量的热 更能使油聚合 增稠至膏状)
铅丹研究证实 这一过程包含了聚合、脱水以及皂化三大反应下丹之后油温可达360摄氏度
下丹第二集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酸味 能收能涩苦味 能泻能燥甘味 能补能缓辛味 能散能行咸味 能软坚润下五味滋养五脏 化生精血 五味杂陈【肉桂】人物:蒙石坚(52岁) 蒙东锦地点: 广西 平南 位于西江流域 县城东南 六陈水库 日照足 雨量多(肉桂产地) 清末 曾是全国肉桂交易的中心时节:每年4月丰收介绍:中国 五香大料中 辛辣与甘甜的交织 本草中著名的大热之药 其味辛甘 功效:补火助阳 引火归元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肉桂成色取决于树龄 十年前种下的 油脂旺盛 药性霸道 几十年的陈年老桂 温润醇厚 燥性褪尽又名玉桂 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作:<中医方剂桂枝汤> 桂枝(肉桂的干燥嫩枝)桂枝汤:桂枝和生姜味辛 大枣与甘草味甘 芍药味酸可辛温解表 解肌发表 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肉桂卷><肉桂粉>【海带】人物:鞠文清 杨萍地点山东 荣成 俚岛镇 位于胶州半岛最东端 三面环海 沿着海岸线向外30公里 海带养殖的疆域时节:6月海带采收 介绍:中医入药称为昆布 海带的干燥叶状体其味咸 性寒 入肝 胃 肾经 可消痰 软坚 散结 利水消肿中医以其药用 治疗(碘缺乏性)甲状腺肿大
昆布【荷叶】人物:王春才地点:山东 济宁 微山湖 介绍:中药里有着“一莲出九药”的说法荷花、荷蒂、荷梗、荷叶、莲藕、莲子、莲心、莲须、莲房均可入药荷叶——味苦性平 功效:清暑化湿 升发清阳 凉血止血荷梗中有细密的丝为荷运输水分和养料的导管结构采摘荷叶 以叶大而完整者为佳作:<荷叶炭>人物:姜保生(87岁) 出生于济南的中药世家地点:山东 青州 古九州之一煅炭 能改变药物性能 产生新的疗效
煅炭制作:密闭锅里闷煅 以盐水和泥(封锅)盐泥质地坚实 密封性佳 四周贴上白纸 以文火 中火徐徐加热 待气液挥发后 封上出气口 改武火高温之下四面白纸同时由白变黄(荷叶受热均匀) 三小时后 水滴飞溅在锅盖上瞬间蒸发(时辰到) 撤火 等待煅锅彻底冷却 凉透开锅
荷叶炭【青梅】地点:云南 洱源 洱海的源头时节:四月介绍:青梅 蔷薇科植物梅的果实 口感酸涩无比中医认为酸味具有收敛 固涩的作用 能防止气血津液的损耗作:<白梅>酸涩—酸甜 用刻刀在梅肉上雕刻出委婉曲折的花纹 放入清水盆中 撒上少许食盐白族风俗 姑娘出嫁前手作一盘雕梅 送给婆家当见面礼一层梅饼 一层白砂糖 浸渍数月用盐腌制并晒干的青梅 被称为白梅 也可蜜煎糖藏(洱源雕梅的来源)<乌梅>采摘半黄的青梅 以烟熏之 则为乌梅人物:林伯顺 林才玉地点:福建 上杭 介绍:“上杭乌梅”久负盛名 明代时为朝廷贡品肉厚 核小 柔润 味酸 酸梅汤功效:敛肺 涩肠 生津 驱赶蛔虫(防虫防蛀 油膜能防止芳香类有效成分的挥发)制作:柴(半干的杂木根 枯梅树根) 将梅平铺在乌梅烤中 以赤竹席作为烤蔽(既保存热量又保留气体交换通道) 四小时后 果梅失去少量水分 形容变色 每隔一段时间需翻动一次梅果(使之均匀脱水) 连续48小时 熏制完成 呈深褐色 起皱纹 几无浆汁 (以手抓成团 抛之散开成粒 干度适宜 品质高)<酸梅汤> 配上甘草 山楂 陈皮 冰糖 【百合】人物:张宗忠 许成莲地点:甘肃 兰州 七里河袁家湾村 坐落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二阴山脉时节:初夏 介绍:黄土高坡每年日照时间超过3000小时百合花 地下鳞茎可食用的只有约10种 兰州百合是其中口感最甜的作:“金菊百合”、“百合糕”、“甜羹”百合 地下茎块 由数十瓣鳞片相叠抱合 因有“百片合成”之意得名是中华本草“药食同源”的典范功效:味甘 性寒 归心 肺二经 养阴润肺 清心安神百合四大产地
百合四大产地南方百合 口感苦 药用更佳兰州百合 味甜 食疗养生佳品语:酸苦甘辛咸 喜怒哀乐殇 生命往往如电光火石 真实的质地 是苦中作乐笑中含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同本草的五味 以各自的方式 涵养人生第三集 步履【藏香】人物:仁青德哲 藏香师 药香师 磕长头地点:四川 阿坝 海拔4000米时节:初夏 抵达西藏 拉萨 离家2149公里介绍:藏香由多种名贵中草药,融合了如藏红花、雪莲花、麝香等近百味本草
藏香纯手工制作数十种香料交汇在一起 倒入水 均匀搅拌成香泥(直到干湿得当 富有弹性)最终完成【海参】人物: 张百胜 地点:辽东半岛介绍:属于海洋棘皮动物 已在地球上存在了六亿多年 味甘咸 补肾经 益精髓 壮阳疗萎 其性温补 足敌人参
海参【人参】人物:(王亚军)把头、路君隆地点:辽宁 长海县 辽东半岛东侧 气候凉爽 空气湿润集安清河 中药材交易市场介绍:《神农本草经》将人参列为上品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是诸多补气药中唯一一味能大补元气的本草
人参人参被称为“百草之王” 野生人参生长期限可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参年限隐藏在芦头之上 位于人参主根顶端 长短不一的根茎(芦头) 上面一个个凸起的芦碗记载着人参的参龄鹿骨做的签子 抬参 保证人参不会腐烂折损棒槌草(与人参喜爱生长在同一种土壤上)【肉苁蓉】人物:吉日格勒地点:阿拉善盟 乌兰布和沙漠 蒙古语意为“红色公牛” 大风起时卷起的沙尘能横扫大半个中国 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沙尘暴中心和沙尘源地介绍:“沙漠人参”的本草寄生在梭梭的根部 梭梭(一种珍贵的固沙植物)完全寄生植物 深埋于地下 体内几乎不含叶绿素 叶子退化至近乎鳞片状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 能补肾阳 益精血 润肠道 性温 味甘咸
肉苁蓉《本草纲目》此物补而不峻 故有从容之号【三七】人物:孙守云地点:云南 文山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南国神草”的道地产区介绍:五加科人参属植物 可止血定痛 常用为金疮要药 云有奇功 谓之“金不换” 具有止血和活血的双向调节功能
三七现代医学研究 三七的药理成分主要源于其含有的皂苷、三七黄酮等多种活性物质 能活血化瘀 扩张和软化心脑血管
三七至少需要生长三年 方可采挖 采收过的土地至少过二十年才能用于再次种植三七(三七在土壤里留下了代谢物和病原菌 严重抑制下一批三七生长)第四集 奇遇【芒硝】人物:杨晓平地点:山西运城 晋南时节:正月介绍:“雪” 晶莹剔透 以手触摸 不会融化 (盐的结晶)芒硝 是一种硫酸盐的结晶体
芒硝已掌握人工合成芒硝的方法天然芒硝 湖水 (芒硝的来源)132平方公里的运城盐湖 被誉为“中国死海”因盐岩汇集 使得水中含有食盐 硫酸盐等成分要从池水中获得固态芒硝 依靠低温每年冬季 西北风起时 芒硝会在池底大量结晶 沉积 挖出沟渠 排解池水零下五度的气温 芒硝结晶析出需精制提纯 中医古法 将之与萝卜同煮 去除杂质萝卜甘温 通气破滞 能在缓和芒硝苦寒之性的同时 发挥协同作用【西瓜霜】人物:夏发钟 地点:江西武宁介绍:挑选西瓜 体型匀称 重量不超过五公斤为准西瓜霜 最早见于200年前 清代名医顾世澄所著的《疡医大全》
西瓜霜🍉+芒硝传统西瓜霜制法有两种一种以瓦罐为容器 在内一层芒硝 一层西瓜 层层相叠 又或以西瓜本身为容器 层层放入芒硝 两者皆须封闭起来 悬挂于阴凉处西瓜霜又称西瓜硝 主要成分是从西瓜溶液渗析出的细小芒硝结晶西瓜清热解暑 芒硝清热泻火 二药共制协同增效 霜体 轻盈 是中药中著名的“吹药”【白花蛇舌草】地点:上海 七月“史上最难喝饮料”崂山白花蛇草水网友形容“用汗水发酵了三个夏天的烂席子味”人物:吴永汉地点:广东 潮汕时节:七月介绍:白花蛇舌草(相传白花蛇眷恋和嗜舔这种草上的露水由此得名)其根细长 生白花 茎呈扁圆柱形 光滑无毛以白花蛇舌草为主要原料煮出的青草水是潮汕地区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新鲜草药合理配比 置于清水之中 文火催化
蛇舌草【蓝草】人物:寒山(染布人) 草木染 终朝采蓝 不盈一襜地点:四川 蒲江时节:六月 介绍:蒲江曾是明清时期的皇家染坊蓝草又名马蓝 根茎就是中药常用的南板蓝根 有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的功效制作:枝叶切裁成小块 浸泡数日发酵 加入一定比例的石灰水 蓝草中的色素开始分离 青黄相间 搅拌 翻搅 蓝色靛花经沉淀风干后就是中药青黛青黛 为马蓝 蓼蓝 菘蓝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 团块或颗粒
青黛
蓝养蓝(发酵 沉淀)以铜刀作笔 蜂蜡为墨 蜡染是蓝染的表现形式之一【蚯蚓】人物:谢庆红地点:江苏徐州介绍:蚯蚓 入药时被称为“地龙”
地龙当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时 会逐渐发展成风湿、类风湿、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痹症
痹症在中国 世代医者都曾为治疗痹症而探索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桂枝附子汤就是治疗风湿痹痛的经典方剂之一方中君药桂枝,宣发阳气、温经散寒辅以大热之药附子,以助阳、除寒湿生姜散表邪,甘草、大枣补中扶正故而能内外兼顾 治疗风湿之痹蚯蚓(地龙)加入草木灰使其麻痹 逐条处理 立刻晾晒 (否则其体内特殊的蛋白酶会使身体产生自溶现象)动物药亦是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将其称为“血肉有情之品”【曹清华胶囊】人物:曹清华地点:陕西西安介绍:乌梢蛇与地龙乌蛇入骨搜风 地龙通经活络治疗痹症以当归 白芍 白术 薏苡仁 附子 桂枝 乌梢蛇 地龙等入药制为曹清华胶囊 具有散寒祛湿 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关节肿胀等症状的辅助治疗 缓解淤血阻滞引起的关节疼痛【乌梢蛇】人物:郝彦宾夫妇地点:四川自贡 介绍:乌梢蛇 “一溜黑”之称 无毒人工繁育的乌梢蛇 去除内脏 盘成圆盘状(方便蛇体受热)烘烤至七成干燥程度后 在阳光下充分晾晒——乌蛇干
乌梢蛇【沉香】人物:黄欧 以刀挫木 一寸沉香一寸金地点:中国香港(城市名字与本草有关)博山炉中沉香火 双烟一气凌紫霞介绍:沉香 素有“百香之王”的美誉虽源于树木 但入水可沉 并以能沉于底为上品 故名“沉香”沉香入药 在汉代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中就已收载
沉香广东 东莞——自古以来 东莞是沉香的道地产地 香贩将香木吃东莞经尖沙咀运往石排湾发往东南亚 石排湾港口因常年飘香 被称作“香港” 而后成为整个香港地区的代名词沉香源于树木 却并非木材如此简单真正的沉香是白木之下的深色香脂香脂 是异香的来源 是沉香树受伤之后 与多种真菌相遇 经历数十年 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凝结而成的树脂无法人工合成第五集 功夫【石斛】人物:刘叙勇 采药人地点:湖南 新宁 崀山(山之良者 谓之崀)时节:初春种植 石壁介绍:石斛 花开 清香 是兰科植物的一种 不藉水土 缘石而生其茎内 富含大量的粘液细胞 故吸水与储水的能力格外强大 嚼之粘稠 少有残渣中医认为 有益胃生津 滋阴清热的功效将育种后的石斛栽回岩壁之上 以仿野生种植的方式 在自然中加以培育石斛花 清热明目铁皮石斛 将其移植于绝壁之上 人工环境下生长的石斛 功效与野生品存在不小差异石斛依空无死生人物:采药人徐杰地点:安徽 霍山介绍:国家一级濒危的极品石斛 有着“九大仙草之首美誉的霍山石斛中国的石斛品类多达70余种 但论最为道地和稀有者 莫过于霍山石斛
霍山石斛生长于大别山北麓霍山县的86平方公里之内如今 野生霍山石斛的年产量已不足一公斤形体短小 一节只有米粒般大 故又被称为米斛制作:在受热的铁锅内悉心翻炒 韧如蒲草的茎条化为绕指柔——枫斗霍山石斛枫斗 因上大下小 故呈龙头凤尾状 自唐代起就是进献朝廷的贡品 民国时期霍山石斛的价格曾是冬虫夏草的三十倍【巴豆】人物: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药师杨锡仓地点:甘肃 兰州 介绍:剧毒 来源于果实 外壳坚硬 近似坚果 撬开外壳 剥出种仁 仅数颗致死巴豆 接触皮肤 便可引起发赤、起泡等症状 口服过量巴豆油 可能致死
巴豆仁2000多年前 《神农本草经》就已收录巴豆
巴豆要使巴豆转化为可用之药 须炮制成霜 在安全范围内使用巴豆的炮制品可用于治疗便秘、腹水
巴豆霜
功效制作:制霜 先从外壳下取出种仁(以手剥壳 容易中毒)(处置大毒 如烹小鲜 考验的是心神和手艺)面浆能挂壁最合适 将巴豆投入面浆 均匀翻煮二十分钟 以加热来助推毒蛋白的分解 将烹煮过的巴豆平铺 高温炙烤 让果壳内的空气膨胀 包裹面浆的外壳又降低了伸缩性能 ——“自爆”,收集起自动爆裂的果实 以腕力让果皮与种仁分离用碾船反复碾磨种仁 磨碎后的巴豆仁呈泥状(因富含极具毒性的巴豆油)过筛后的巴豆泥散发着刺激性的油脂味 将其逐层铺在吸油纸之上 包裹起来 用砖压实 利用火炉加温 提升油脂渗透的速度 烘烤 待油脂渗透完全后 立即换纸 每一次打开的油纸 获得的巴豆霜含油量都会大幅降低 吸油纸看不到油迹 成品巴豆霜比最初的颜色浅许多(毒性已减弱到可控范围)【王氏保赤丸】人物: 南通王氏中医世家第十七代传人王胪卿于清道光年间配制的儿科成药 嫡孙国医大师王绵之将药方献给国家 并亲授制法吴玉荣 顾万霞 地点:江苏 南通介绍:仅重0.15克功效:祛滞 健脾 祛痰 多用于治疗小儿感冒于消化不良 对成年人肠胃不清 如便秘 胃胀等亦有疗效来源于四川阿坝的川贝 化痰止咳产自湖北的鸡爪黄连 清热止泻凉血生津的荸荠中提取淀粉 辅助其余诸味本草初生婴儿能够使用 “赤”字指刚诞生的婴儿 制作:要将药粉变为极其微小的母丸颗粒向药粉中加入蒸馏水(湿度适中 捏之成团 推之即散) 将具备一定粘合力的粉团过筛 获得细如沙砾的母丸<泛丸是一项古老的中药制剂技艺 巧妙利用离心力让药丸变得浑圆>以水为黏合剂 让药粉逐层粘裹在药丸上<大而化之易 精雕细琢难>有多种原料药粉 须以特殊的顺序分66次添加 每次添粉 单颗丸剂的增量在0.01毫米之内<崩解度>层层上粉的工艺直接影响丸剂的崩解度 也事关人体对药品吸收的效果<金箔> 中国自唐代开始就有以黄金入药的记载 极微量的黄金可镇静安神传统王氏保赤丸以金箔包衣 现代保赤丸以红氧化铁包衣为主<与泛丸的以慢治快不同 包金衣极考验功夫> 五分钟 湿度和手势的拿捏决定了金箔是否能均匀而温柔的包裹药丸【六神曲】人物:孙继林 游宗健(老药工)地点:四川成都 青城山时节: 七月介绍:外形如压缩饼干 主要原料是面粉 与美酒、酸奶一样是发酵后的产物<曲> 一般特指发酵型中药 早在商周时期 人们就发现 发霉的谷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化为酒 这是由于霉菌将谷物中的淀粉分解为糖 而酵母菌在无菌条件下又能将糖转化为酒人们利用谷物培养有益的微生物用于酿酒也用于制药唐代《药性论》首次将“曲”作为药名
曲六神曲 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细菌 真菌 酵母菌 中医认为其有着健脾和胃 消食调中的功效对毒菌的利用是中国人的创造 但稍有不慎就会产生有害菌抑制有害菌的关键:苍耳——解毒杀虫、辣蓼——辛辣利湿、青蒿——清热截疟(农历六月初六采摘)制曲 与温度 湿度 时节紧密相关
六神曲来自六味本草:赤小豆——利水消肿、苦杏仁——润肠通便 ,碾磨成细粉应时而采的苍耳草、辣蓼、青蒿切碎捣汁 以细密的簸箕过滤汁液 去除杂质面粉是微生物的温床 将所有原料与面粉混合湿度恰好之时 压模成型 放入坛中 整齐排列 但留有空隙发酵一般需要两到三天 发酵后 空气湿度过大 曲块表面一旦长出黑色霉点 功亏一篑晾晒曲块 让其表面的白色菌丝 消失——诞生【十全大补膏】人物:杨文琪(91岁)药工地点:江苏南京介绍:十全大补方 是中医方剂中著名的气血双补剂 始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将“补血第一方”与“补气第一方”双拥入怀
十全大补方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此四物养血活血,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此四味补中益气,再辅以黄芪助正气,肉桂温血脉,共筑温补气血的大成之方
补气补血第一方制作:正式熬膏之前 需以水润药 静置12小时 让药材吃透水性以铜锅煎煮 导热性更佳 使药材充分受热 先后三次煎煮 两次沉淀 两次过滤汇聚三次煎煮的药汁持续蒸发和浓缩数小时熬煮后 收膏(滴的水成了珠子 不散)润如蜜 滑如丝 甘如饴 (72小时精心熬制)语:对这些沉浸本草的人们来说,最好的功夫不是一招一式,而是一心一意。
凭赤子之心,循自然之法,以光阴铸药。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六集 容颜【玫瑰】人物:台玲 郭扬文地点:山东 平阴 (是玫瑰的传统产地)时节:玫瑰五月花期 清晨花开前完成采收玫瑰介绍:如今多数花店的“玫瑰”其实本是切花月季月季与玫瑰同属蔷薇科植物 却有着不小差别月季又名月月红
月季
玫瑰玫瑰 中医认为 可用于治疗女性月经不调作:未开的花蕾入药、初开的花冠入茶、盛开的花朵提取精油
功效<玫瑰酱>明代《食物本草》中记载“玫瑰花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将玫瑰与白糖相拌 充分揉合 翻动 直到汁液渍出 便封坛 等待发酵<玫瑰糖包>【燕窝】人物:许建明地点:云南建水县以东 泸江河谷 亚洲最大的溶洞群之一 建水燕子洞时节:每年八月介绍:岩壁 呈负角度倾斜 至高点离地超过五十米形成至今 已有五亿年历史 因雨燕聚居而得名 滋补养颜之佳品——燕窝
燕窝是雨燕科动物的唾液与绒羽等混合凝结所筑成的巢窝自明清以来 就被奉为宫廷珍馐现代研究发现 其有利于人体组织的生长、发育及病后复原,故可延缓衰老、益寿延年东南亚雨燕科鸟类 金丝燕所筑的燕窝为此中上品,其粘液含量可达到70%以上白腰雨燕的燕窝 粘液含量稍逊 但仍不啻为养颜佳品雨燕是迁西鸟类 每年8月 南迁越冬 第二年归来时却不念旧巢 而以新筑巢穴代之制作:去除表面杂质后将原始燕窝整齐排列放入锅中 高温蒸制 使其软化 取其蒸制品并清洗 挑出杂质 最后将其烤制定型 便于贮藏【茯苓】人物:翟爱娟地点:安徽 合肥 岳西(大别山东麓)气候温凉 光照充足 雨量丰沛介绍:腐朽的松木上寄生着块状物中华九大仙草之一——茯苓
茯苓形成是由茯苓菌丝体在适宜条件下寄生于已死松木上 不断分解营养 从而形成的庞大菌核外表黝黑 经过去皮露出雪白的内在 分切成边长只有7毫米的方块(便于晾晒和储存)
茯苓
功效是著名美白方“七子白”的一员七子白 由七味名称中带“白”字的中草药配伍而成 最早收录于《太平圣惠方》
七子白以白茯苓、白术、白芷、白芨、白蔹、白芍、白僵蚕七味组成
七子白多味本草都具有健脾利湿之功效中医认为 脾胃乃后天之本 化生气血 故补脾 能改善面色晦暗 作:<茯苓粥>【甘草】人物:亚森地点:新疆 阿克苏 西北边陲 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气候宜人 光照充足塔克拉玛干沙漠 中国最大的沙漠 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 平均年降水量不超过100毫米介绍:甘草 因根茎味甜而得名根系发达甘草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 可帮助肌肤美白
甘草
功效从光果甘草中提取出的光甘草定 能有效地抑制黑色素的形成有研究认为 其美白效果远高于维生素C1000公斤的甘草仅能提取出 100克的光甘草定【艾叶】人物:楚林医生 丁环宇(女儿)、丁明龙(老中医)地点:湖北 蕲春(襄阳) 时节:农历五月初五介绍:艾绒 燃烧后因温度极高 中医能借助其穿透力为人疗疾 灸法
艾叶
艾绒艾灸 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可用于改善女性痛经、宫寒等症状作:<艾条>捣艾绒将干燥的艾叶置于石臼内(千锤百炼)形成绒体拣去其叶梗等杂质 筛选把艾绒放在纸上面捏紧 卷起来 用蛋清粘好接口【麦芽糖】人物:白鹭(80岁)地点:福建 厦门介绍:麦芽糖 也叫饴糖,以麦芽、糯米等谷物为原料 是中国生产历史上最悠久的淀粉糖 味甘性温
麦芽糖《伤寒论》中有名的温里剂“小建中汤”就以饴糖为君药 辅以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可温中补虚 用于胃溃疡、慢性肝炎等疾病的治疗地点:福建 德化“小建中汤芍药多 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 (汤头歌诀)制作:发芽的小麦中有着丰富的淀粉酶 能将糯米中的淀粉水解为麦芽糖(糖化反应)糯米饭要蒸到恰到好处 时间不够 芯子太硬 难以糖化发酵 煮的太久 饭团黏软 容易感染杂菌将麦芽与糯米饭混合 搅拌 等待糖化 数小时后糖化完成 滤净残渣 熬煮汁液 长时间不断搅拌三天的熬制 麦芽糖质地稠软 如胶似蜜作:<麦芽糖鸡蛋羹>愿你道路漫长,愿你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愿你付出甘之如饴,所得归于欢喜。
愿你心上 没有补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模样。
《本草中华》倾听✔聆听(恭敬地听取)×1.相传:冬虫夏草,延寿丹,益安宁丸,灵芝,枸杞,河南少林寺(禅 武 医)黑膏药(麻油炸料,先根茎,次种子,再花叶的顺序依次下锅熬制,铅丹成膏状)2.五味:肉桂,昆布,荷叶,荷叶炭,青梅(烟熏→乌梅),酸梅汤(乌梅 甘草 山楂 陈皮 冰糖),百合(是地下鳞茎,由数十瓣鳞片抱合而成,因有百片合成之意而得名)3.步履:海参,人参(鹿骨做的签子 抬参,放山第一件事 祭拜山神,棒槌草和人参喜爱生长在同一种土壤),肉苁蓉(有“沙漠人参”之称,寄生在梭梭树根部),三七(至少3年才能采挖,然而种植过三七的土地,至少再过20年才能再次用于种植三七,这是因为,三七在土壤里留下了代谢物和病原菌,会严重抑制下一批三七的成长),藏香(解毒杀菌,抗感染,抗病毒)4.奇遇:芒硝(与萝卜同煮去杂质,并缓和寒凉之性),西瓜霜(西瓜+芒硝),白花蛇舌草,青黛,地龙(加入草木灰使其麻痹),乌梢蛇,沉香(东莞是沉香的道地产地,香港的由来),曹清华胶囊5.功夫:石斛(霍山石斛(米斛)最为道地,霍山石斛枫斗,贵?
一年收不到一公斤),巴豆(巴豆霜制备:用面浆煮过巴豆后暴晒以取得种仁,压榨去油),王氏保赤丸(可消积化痰,祛滞健脾,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小儿感冒和消化不良,初生的婴儿就能使用,少量金箔镇心安神),六神曲,十全大补膏6.容颜:玫瑰,月季,燕窝,茯苓,七子白,甘草,艾叶,制艾条,饴糖(也叫麦芽糖,麦芽与糯米饭混合搅拌,等待糖化,然后滤尽残渣,熬煮汁液)
中医药博大精深,不过节目有点可爱
和本草中国一样,文案刻意了点,纪录片的真实感不足...摄影还不错。
能学到一些东西,一些画面拍得很是感人
朋友推荐,颇具人文情怀,重新认识了以前听其名不知其所以然的本草,插广告有点讨厌
不能接受强行文艺的旁白和设计,制药就制药何苦这么酸啾啾的!!!以为什么都是舌尖上的中国,不光是药,更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吧?
XX中国(华)系列
好片子!
名义上讲本草 实际上是撒狗粮
可以
文案很美,中华大地生长的各种本草令人惊叹,古人的智慧更是让人动容。旁白到第六集就适应了,第一集真觉得有点突兀。
本草中华(煽情带货版)
中华本草,延绵千年,生生不息
是写感情的文章还是讲中药的啊,这旁白的台词是不是有点太浮夸了,怎么也不应该有8.9
保护野生动植物,抵制中医,从我做起
煽情➕广告…感觉被骗了。
太假,表演痕迹过重。但是估计大众会喜欢这种。
片子拍摄的不错,但是TM的旁白是谁写的?高中没毕业吧?学舌尖上的中国有点东施效颦的感觉!
没有我想象中好看,虽然我很菜,但是我总期盼纪录片可以不要总是用那一套公式
风光旅游片!
1虫草,藏红花,林芝,枸杞,益安宁丸(延寿丹),少林黑膏药(黑玉断续膏)2肉桂(桂枝汤),昆布,荷叶炭,青梅,百合,金菊百合3海参,人参,肉苁蓉,三七,藏香4西瓜霜,崂山白花蛇草水,曹清华牌薏辛除湿止痛胶囊(改良桂枝附子汤)5巴豆霜,南通王氏保赤丸,六神曲,十全大补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七子白《太平盛惠方》,小建中汤《伤寒论》,谷雨牌甘草定化妆品“最好的功夫,不是一招一式,而是一心一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