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豆瓣上的评论,差评居多。
可是我的感受完全不同,我觉得这部电影拍得很好,兴许是我没有看过一的缘故,有机会拿来比较一下,不过先来乱弹琴。
撇开演技和光鲜的场景,故事情节是颇值得玩味的:心理学医师Michael是公众眼中的理性的化身,由于偶然的原因和看似水性杨花的Cath相遇,在经过一番挑逗之后,Michael成为了Cath的心理医生。
是的,Michael有对自己充分自信的理由,于是错误也就从这里开始。
当死亡开始迷漫时,虽然直觉告诉Michael,Cath很可能就是凶手,然而理性告诫他没有证据的直觉是荒谬的,因此他看着朋友一个个倒下却无能为力,看片时可以明显得感到Michael的不知所措。
他恪守行规,不透露谈话内容给警官Roy,他觉得这样做是合理的。
他觉得守住自己的防线,按照线索缜密的分析,真相就能不言自明了。
可是他却错了,当危险步步紧逼,他觉得必须要行动了。
他在温泉池中企图杀死Cath,却在最后一刹那犹豫而功亏一篑,因为他没有充分的理由。
关于温泉这场戏还想特别提一下,Micheal松开Cath,走出温泉池,湿淋淋的西装,一副狼狈;Cath一丝不挂,静坐在温泉中,满是得意。
结局,理性的Michael完败在感性的Cath手下。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Cath精心的设计了这个局,每一步巧妙的引入Michael,隐蔽自己。
哪怕“故意”把小说的草稿给Michael也是精心设计,始终是先走一步;反观Michael,自认为自己凭着心理学医师的职业,具备超人一等的理性,是解救感性人们的救星,结果却是被Cath玩弄于掌故之间,冲动的和Cath做爱,冲动的企图杀害Cath,到最后也始终没有明白究竟该相信谁,于是冲动的杀害了Roy。
那么谁是理性,谁又是感性呢?
妙就妙在这种双重角色重叠在一个人身上,而表象和本质却是截然相反。
是的,你是否也是那么的理性认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吗?
你是否鄙视那些做事看上去没有章法的人呢?
你是否已经落入了别人的圈套而浑然不知呢?
据说北美媒体给《本能2》打出了2.5的罕见低分(更夸张的说法是0.5分),而原本期待在票房上大展拳脚的《本能2》也在观众与影评的双重板砖下,彻底被砸进冰河时代。
很简单,只要影片换个名字,撇掉《本能》这个最大的噱头,决不可能到此田地,但也决不可能有今天的眼球效应。
拍《本能2》,必然绕不过去《本能》这一座由前人竖立起来的“丰碑”。
话说92年,荷兰人保罗.范霍文结集雄心勃勃的迈克尔.道格拉斯,以及力求一博上位的中年女性莎朗.斯通,顺着那年代泛滥的女权主义风潮,趁势捣鼓出大胆融合情色、悬疑、惊悚与性别论的《本能》。
说实话,我一直不以其为然,《本能》只是刚好在特定的时代以特定的姿态出现,遂成就其情色经典的地位。
那么《本能2》为何失败呢?
首先是时代的问题,当今社会的开放程度与变换速度都远非当年可比,编剧们很难找到一个争议性的两性话题,而这却是《本能》经典的核心所在,人们势必以其“苛求”《本能2》。
换个通俗的说法,现在的情色片那么多,如果仅提供无关痛痒的“色”,凭什么拘泥与自砸招牌的《本能2》?
主创人员其实对这点心知肚明。
于是导演在一切可能的缝隙加入自己擅长的动作戏,开场的飚车戏是最好佐证,可惜让人产生观看《谍影重重》或《谍中谍》的错觉;编剧一个劲儿地将剧情复杂化,把所有人都和凯瑟琳强行扯上暧昧的关系,还在末尾处自作聪明地恶心人一把;而莎姐,简直作戏做全套,最近更大放厥词将执导《本能3》......这一切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显示其自身的信心不足,于是《本能2》成为续貂之作在所难免。
由于涉及到较多同性恋成分,审片机构的大见到也给《本能2》多添了一出硬伤,具体体现在莎姐与夏洛特.兰普琳剧中关系上。
在早先的一款预告片上,是可以明显察觉到强烈的同性气氛的,现在遭剪的公映版由于缺乏足够的铺垫,使影片高潮的来临显得莫名其妙。
只能说可惜的夏洛特.兰普琳身上的迷离气质,剧组实在暴殄天物。
最后,说说表演。
《本能》使人记忆犹新的是莎朗.斯通与道格拉斯之间性感而冲突的张力。
而到了《本能2》,撇开平庸的相貌不谈,大卫.莫里西首先便缺乏在情色片中出现的气质,这个男人无可救药的木讷,完全沦为莎姐软弱无力的陪衬。
当失去与对手的角力后,莎姐的表演也显得过火而毫无说服力。
不过,影片本身及其参与者倒是很好地阐释了欲望本身,凭借野心与做作当之无愧的赢取了明年金酸莓的入场券,尽管过程令人厌恶。
看过《本能1》后总想知道这个女作家,在《本能2》里会不会“政治正确”的被抓,很可惜让我失望了哈!
凯瑟琳是真的太深谙人性了,心理医生为了自己的前途,还是没有为了正义而战胜“前途”,开枪射杀了警察;他选择为了前途放弃正义那一刻就输了!
反观人生,是不是我们观察世界的眼光都是利己“片面”的呢?
选择相信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即使他不符合理性?
即使我们自圆其说的欺骗自己?
本能真的是太扣题了,又有谁能战胜本能呢?
两星给莎朗,女神就算是老了,嘴角的褶皱尽显岁月的痕迹了也还是女神。
哪怕那些诱惑少了本能1的信手拈来和恣意狂放,令女人也欲罢不能得爱她之外,她也还是个风韵犹存的妇女。
还有一颗星给男主的腹肌,起码比一的有看点啊虽然胸毛和长相什么的因为不是我的菜瞬间减分。
剩下的,基本与一相差无二。
很艰难才看完,甚至没有一点意料之外。
“死”的人都按照剧情一个个死了。
唯一的看点大概是心理医生最后努力牵起的嘴角?
想想,还是止于一更好,起码女神可以永远是女神啊。
我还没看,但非常想看看。
记得当年看本能的时候,我非常喜欢莎朗.斯通,这个女人很有味道,我欣赏她的气质。
但我觉得凡是经典的电影最好不要拍续集,一般续集的期望值都会要高一些,所以续集难拍。
但我这个人要求不高,看个热闹。
看完后,比现象中的平静了点...动机:每个人都有作案的动机,只是凯瑟琳喜欢留下点痕迹,让我们以为是她做的,然后就像影响那个心理医生一样影响我们的判断.到最后,我们发现她的小说结尾是合理的,女人直觉的虚构比不在场时间和证据更有说服力.控制:他们都想控制对方,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有很强的影响愿望.只是他的愿望拙劣而粗糙,而她的精致而周密,欲擒故纵的把戏玩得恰如其分.最后,他如她所愿地一点点被俘虏,沦为她囊中的猎物,活着的,而且活在阳光下... 如果你很在意被谁控制,或被暗示将被控制,你只能尽量顺其自然,而不是反控制亦或企图控制对方,否则将作茧自缚,完全处于被动的劣势.诱惑:不管是美丽的女人还是沧桑的女人,只要她足够聪明,她就能如她所愿地诱惑任何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而且,她还可以自如地利用这种诱惑,告诉别人她在诱惑或被诱惑,借此达到真正的目的.一般来说,正常人(只要是有欲望的人),都无法抵抗这种致命的诱惑.死亡:死亡,可怕吗?这个世界上唯一发生的真实的事就是不断有人在死亡.怕死的人珍惜生命,不怕死的人享受生活.前者比后者辛苦,后者比前者洒脱.不能免俗的是,我们都属于前者,要背负太多的责任和压力,偶尔偷愉一次都足以让我们回味很久.我们认为生命是可贵的,可照样有人当她是虫豸,肆意践踏,那些人,被我们定义为无人性的,非人类.Sex:不能不谈sex,爱和死是永恒的主题,不过当下最流行的是谈性.爱,被谈滥了;死,大家又都不可避免,不如谈性,还算活在当下.只是本能中的sex从来只让人觉得恐惧.苏菲的冰锥好象只是为了告诉你这是续集.P:说到智商,不止一次觉得她深得汉尼拔的真传.
为何大家都只关心女主老没老,却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影片本身上?
这么低的评分着实不太中肯。
从剧情安排上,在给定女主是杀人凶手的前提下,依然能让观众反复犹豫和怀疑案件的真相,参与故事的推理,这已经是一大成功。
更值得一提的是,多重故事线的并行发展,和烧脑的心理解析。
唯一让人有点遗憾的是,故弄玄虚有点过,以至于不能完全确准事情的真相,略显捉襟见肘。
但总体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心理犯罪片。
故事的深度也较《本能》有很大的进步。
沙朗·斯通的演技丝丝入扣,气场镇压整场影片,也远比在《本能》中的表现成熟细腻得多。
总之,我认为总评分远远低估了影片的实力,希望看到我点评的朋友能重新对影片有所期待。
像在揉朦胧睡眼而依然沉浸在美梦中的孩子一样,直至屏幕上配着曲子出现了字幕,我依旧还愣神在刚才的剧情中,一般都是颇为自命理性的,都是演在戏罢了,无论剧情如何都决不让自己傻乎乎的被讲故事的人左右着自己的喜怒哀愁,但这次不是,通常的愣神是因为思考这次却是自己在那儿筹措剧情,自己一般还会对积极讨论的剧情的人报以蔑笑的,因为在我想来他们对情节需要四个字还理不透,而到了自己身上却还痴痴的样子像极了不愿从美梦中醒来。
呵呵,可电影总有谢幕就像睡梦总会苏醒。
莎朗斯通已然年近五十可已然韵味儿十足,如果不是她当时对于中国人民巨大灾难的一句interesting或许我会在她身上加赋好点的形容词,可想想她也只不过一个艺人或者戏子,说她风骚也就免了,所以中性点的韵味儿这个词就可以了,当然,如果她如同蓝凤凰一样以为桃谷六仙说话是在夸她,我也不会介意。
本能1没有看过,可看看现在的2就能遥想莎娘十余年之前会是怎样的风骚绝伦。
同样属于人的本能,同样是艺术的呈现,但基于国人所受的教化,这部电影是能扯上少儿不宜的边儿,说到这儿就嘲笑起自己来,还拿自己当孩子,完全忘记了回去参加同学婚礼的事实,80后已经老了,老到这方面不再存有任何禁忌老到慢慢地一直在被催促的爱情老到渐渐的开始考虑房子,孩子以及日子。
想剧情不累想不通剧情最累,于是也不愿添烦的去搜影评,可脑子仍在转,便再看一遍色即是空。
那一部我们青葱岁月火爆如斯的一部电影,能加以缓解我们日常所集合的一些幻想的作品,可万想不到再看一遍的结果是人家竟然讲了一份爱情,一个傻瓜的被爱情。
于是,我稍稍释怀。
斯通,老辣的道格拉斯都已成了明日黄花,对于商业电影唯一的评价就是票房,否则狗屁不是,而恰恰这部电影并不卖座。
影片的开始就是一个聪明的谋杀,而顺剧情一路而下都如同开场一样都是同样一个问题:谁是凶手。
我本把这部电影当成剧情片看,看到斯通给心里医生说那个警察不干净,我便略略的佩服编剧的心思,确实引人入胜跌宕起伏了。
犯罪本该不干医生的边儿,医生的职责和道德是去拯救人,生理的,精神的,惩戒人是警察才该干的事儿。
可医生却掺和进案件来了,他便走不脱了,不成罪犯便成受害人。
一个受到司法机器愚弄的社会上的体面人,西方这种体裁多了好像有点说得过去了,并且还有一个濒临受迫害者。
但接着却冒出来了一个高级上司旁证澄清,逼得医生只能选择了,信任,赋予何人?
于是,医生开始做梦了,这何尝不是一个嘲辱,研究别人心理的人却一步步的,自己的思维遭受着绝对的控制和暴虐的奸淫。
医生的同事说他怎么傻到会去能把斯通当成一个公主而加以拯救,一个痴迷于死亡,性,毒品的公主。
医生被摆布着,开始他知道如何抵御诱惑的,而且从一开始就开始防备被诱惑,可就像人们常说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当他不停的拨打他病人的电话,痴迷于他病人的行踪,他已经被控制着。
于是他摆脱不了了,这就是太上心的缘故。
人只有在不执着于目的的时候,他才不会为结果所动容。
这也许就是无求则无失。
从理性出发,这样才能以现有的资本获得最大的收益以及受到最小的损害。
但医生没有,他执迷于魔鬼的躯体,沉沦于肉体的快感却不知则斯通那里她是以生命的终结作为快感的成本。
我在嘲笑自己已经奔三了还犹如孩子,可我所看到这样一个体面的中产阶级,这样一个游走在上流社会的精英也犹如孩子一样做着梦,我不禁对自己稍加自我安慰。
睡觉的梦与人生的梦,梦与梦的代价差别太大。
邪恶,正义,医生在自己做着抉择,不是很可怜的警察他成了医生抉择后的牺牲品,而医生也未置身事外,他俩都成了精明的美女作家新作中的人物和情节罢了。
这样一个做梦的医生,他醒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做梦的能力,他最后傻傻的,傻子的人生没有什么好看的。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了,讲 了一个作家为写小说而制造情节的故事,不论警察还是那三个警察受害人其实都是无关紧要的花絮。
可笑的我还傻傻的,不断的在问着故事的结局。
然而,我动容是因为还好我们的剧情由自己来书写,或许我们也会受到诱惑,但是这些诱惑夹杂在一起也远达不到致命的地步。
执迷各种诱惑的时候就像梦境一样了,像医生,分不清敌我分不清梦幻现实,以人生的代价为一个梦买单。
无求便不会做梦,不做梦便受不到诱惑,没有了诱惑人生才能倍加的舒畅。
即使做了梦了,做了美梦,也不要像孩子一样睁开眼还在舔舐着梦里的糖果,或者,即使醒不来,当感觉到有人轻轻的拍你:“孩子,醒醒”的时候也努力地,努力地摩挲下睡眼冲着阳光笑笑,毕竟,肚子饿会是迟早的事儿。
电影本身给观众留下了至少三个结果让人去猜测或者去思考,谁杀人,谁好谁坏,可理性的人都知道那都是无关紧要的,我们的人生,我们所经历的不也只是一个剧本么,看你怎么说怎么解释了,而且可以引以为荣的资本即是任何人都有解释的权利,譬如医生抵制诱惑,譬如医生一枪干掉魔鬼,譬如我压根儿就不看这部电影。
但谁把自己的脖子伸出来毫不犹豫的给自己套上情节的套子,谁就是傻子,谁就将被剥夺生活的权利,于是,医生最后就傻了。
可是,我又笑笑自己,自己的路上任何我想要靠近的东西就都存在受到伤害的风险,而即便受到伤害也会在想或许再近点获得的喜悦会冲击着伤害以达到平衡,可渐渐的不知不觉中在诱惑中承受着更沉重的东西,而所有的一切,想暮然回首摆摆手说不已成为遥远的不可能。
而却就是这样的事实:我给别人说着抵制诱惑自己却又身陷诱惑中只能给自己万般的自嘲。
大概高中的时候看过《本能2》(以下简称本2),除了那个“经典镜头”之外,什么也记不起来了。
昨晚下载了《本能1》(以下简称本1)和本2,认认真真,心无旁骛的看了一遍,才发现,有些电影,不到了一定的年纪,是真的看不懂。
本1是探长找上了凯瑟琳(莎朗·斯通饰),姜子牙垂钓,愿者上钩,还显得高明些。
本2却是凯瑟琳找上了医生,为勾引而勾引,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力感。
然而最让我无法容忍的是莎朗的衰老,如花美眷终敌不过似水流年……美人迟暮足以让我伤感走神儿了一整部影片的时间。
不得不说,莎朗或许未曾辜负岁月,可岁月着实对她不公平了。
本1时候的莎朗,34岁,风华正茂,获第50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女主角提名,时隔14年,48岁的她,半老徐娘,被评为第27届金酸莓奖最差女主角。
人生最令人唏嘘的从来不是被别人打败,而是被年老色衰的自己。
本1和本2是悬疑情色片,不是色情片,所以,它们在聊“性”的时候就不仅仅在聊“性”本身。
导致探长和医生走向混乱的,不是金钱,也不是性,而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欲望。
它是个总和,囊括一切,酒、色、财、气、名誉和地位等等等等。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什么都不想要的人却什么都有,看似无所事事的人却无所不能。
这就是一种“无欲”的状态。
而本1和本2里的各色人等,本质来讲,并非死于他杀,全是死于自己的欲望,太想要,太想要,就会失去判断,乱了方寸,被人操控。
14年,一个女人渐渐丧失了美丽容颜。
一部电影的技术却日趋成熟,本2尽管在剧情和故事情节上弱于本1,可是在隐喻上它做的很好,比如那个像男性生殖器一样的建筑和凯瑟琳那个同款的打火机。
让空镜也派上了用场,为影片主题服务。
总得来说,还是值得推荐观看,一句话:性不是万恶之源,欲求不满的人性才是。
续集等得太久,久到莎姐的票房号召力大打折扣,久到当年的尺度如今已经习以为常。
所以,逃不过续集魔咒,大概也是正常。
不过,个人认为,《本能2》的剧本还是很精彩的,基本完成了致敬前作的基础上更深层的挖掘,只是,生不逢时。
故事延续第一部的架构,开场不久,莎姐就“搞死”了一位名人。
然而,脱罪的理由也相当充分。
一帮警察,虽然掌握了一些表面证据,但始终是缺少临门一脚。
莎姐也就是在这些地方敢这么玩。
不过,这次莎姐盯上的,不是警探,而是心理医生。
话说,其实对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的区别,也没仔细研究过。
不过,莎姐在第一部里头,已经是“心理学专家”了。
这次,俩心理高手之间的对决,还是比较期待的。
当然,这位心理医生,早前的记录也不太光彩。
这一点,大概莎姐早就做过背景调查。
不过,这次的心理医生很强势。
莎姐拿手的点烟名场面,被心理医生无情的扼杀。
事后,莎姐再次挑战,差点成功了。
和第一部一样,在和莎姐的较量中,心理医生免不了先拿替代品上手,然后和莎姐“正面交锋”。
不过,到了2006年,类似的场面,其实已经“见怪不怪”了。
但是,对于什么是“本能”,故事里头倒是做了深刻的“刻画”,莎姐貌似洞察了其中的一切,所以在这场“游戏”中游刃有余。
故事的最后,一样找不到结局。
在莎姐的笔下,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合理解释,然而,并不能完全让人信服。
其实,在这样类型的电影中,谁是凶手大概并不重要。
大卫最后贡献了神一样的表演,值得赞一个。
为避免被关小黑屋,冒死提醒一句,封面图片上的“白色代码”,一定要注意是大写+数字,全匹配后台回复。
本人看过滴最烂滴片子
114版本。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莎朗斯通都快50了,拍这个。有点重复了。对比一下本能1,就知道本能2差在哪里了。
那女人太性感了~``````
沿袭第一部的套路,缺乏新意,越到要揭开谜底的地方越是味同嚼蜡,让人没有知道真相的欲望,莎朗斯通比起14年前老的倒不是太多,不过凯瑟琳这个角色感觉编剧太扯了些。
厉害的女人
莎姐的发型好难看…好想再看1啊~
比不了当年啦!当年看一眼s姐真是魂儿都能勾掉三分之二的,现在老了真是不行啊,美人迟暮,好可怕的自然法则,谁也逃不过。
心理学电影,结构悬疑还是不错的。与书籍同步发行,也很妙的产业链。
不错不错,比第一步稍逊一点点...
和一比这个更剧情更让我迷糊呢!斯通阿姨真的好性感哟!
跟第一部差太多了
男猪脚太难看~
美丽的stone
102 好困。。。
和第一部一样,一种似是而非,每个嫌疑犯都可能是凶手,偏偏就不告诉你谁是,留给观众去猜测。最牛逼的杀手是明明大家都怀疑,明明现场有证据有动力没有不在场证明,偏偏就是没有直接证据去证明杀手杀人,这也是牛了!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烂在哪里?就因为没得奖?明明是部很好的犯罪片啊!我12连着看的,第一部我反而觉得太肉欲了,第二部虽然莎朗斯通老了但风韵仍在,而且我觉得医生也演的很好。这片子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是有问题的,人很容易受到蛊惑,特别是身陷囫囵的时候。佩服女主,也不知道谁能降服她。
唉。。。老了
以这编剧的智商,还好不容易能在结局憋个悬念出来,辛苦了,多给颗星吧
个人觉得2的故事性和逻辑性比1好,只是Stone的皮肤明显松弛。
老啊老啊老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