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空天猎的上映,并没有让我有太多的感动,相反,让我反而回忆起了2001年曾经最爱的电影珍珠港,《珍珠港》和《泰坦尼克号》一样,有太多让我感动的地方,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今天重温了一下,太经典了。
感情经过生死的升华,折射出战争的残酷,又通过战争反应了感情的不容易。
结局的处理是完美的,让人感动又能接受的结局,比神剧强多了。
比如说雷夫和伊芙琳在船边月光下接吻的画面和丹尼带着伊芙琳在空中看日落的浪漫等等,都让我很感动……先说雷夫吧,雷夫是个铁血真汉子,他有理想有抱负,他想在战场上展现他的才华,实现他的抱负,同时他的志愿参战还可以保护丹尼,所以丹尼不必上战场拼杀。
但他并不知道他的这个决定牺牲了他和伊芙琳之间的感情,当伊芙琳决心将自己给予雷夫的时候,雷夫婉言谢绝了,他不知道他能否活着回来,他不想给伊芙琳留下遗憾,他不想对伊芙琳做出这种不负责任的事情,虽然他也很想得到,只是在努力控制而已。
无疑,雷夫对伊芙琳的爱是真爱,是大爱,同时,也是因为这种爱的信念,支撑着雷夫让他活着回来了……然而,当他回来时,他不知道的是,此时他和伊芙琳的感情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伊芙琳来说,她也是个受害者,她被命运所捉弄,她也有她的无可奈何。
当她收到雷夫的死讯时,她整个人彻底崩溃了,她终日以泪洗面,彻夜难眠,备受煎熬,这个时候丹尼出现了,他们在一起谈论的话题几乎全都是雷夫,他们一起怀念雷夫的点点滴滴,伊芙琳在丹尼那里找到了安慰,找回了自己,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虽然她心里最爱的是雷夫,但当时“雷夫已经死了”,她不可能守着一个“死人”过一辈子,她有选择幸福的权利,重新开始,所以伊芙琳没有错,她的决定是对的……对于丹尼来说,雷夫是他这辈子最重要的人,从小到大,雷夫一直保护他,连这次雷夫的“牺牲”都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所以当他知道雷夫死讯的时候,他的内心也是崩溃的,但更多的是内疚,所以他想要弥补,那就是——照顾伊芙琳!!
一开始有些个镜头,导演向我们表露了其实丹尼也是喜欢伊芙琳的,只是因为被雷夫捷足先登,再加之丹尼本身性格腼腆,缺乏自信,所以也就放弃了……但如今,雷夫“死了”,所以丹尼他有权利追求他的幸福,再加之本身对伊芙琳就有感情,so…but…就算不是伊芙琳,换着其他的女人,我相信丹尼也同样会去照顾她保护她一辈子。
在后来轰炸东京的行动中,丹尼主动要求参战,如果丹尼真的自私,那么他完全不必去送死,只要雷夫真的死了,他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跟伊芙琳在一起,而且也不必担心伊芙琳对雷夫的爱比自己多……然而他并没有这么做,他还是毅然选择和雷夫一起共赴沙场。
三角恋固然恶俗,国内很多人觉得男主喜当爹,或者绿帽之类的话,有些人接受不了雷夫帮丹尼养孩子,但,这正是我最受感动的情节,失去丹尼,雷夫的痛苦我们无法体会,孩子是丹尼生命的延续,当雷夫带着孩子飞行,当他温柔的问孩子“小丹尼,你想飞么”的时候,我能感受到,雷夫将自己对丹尼的爱延续到孩子身上,这是对自己感情的一种寄托,更是他爱丹尼的一种方式。
最后,雷夫带着小丹尼飞行,我的感觉是无尽的悲哀,于雷夫也是如此,壮美广阔的天空,再也没有丹尼与自己同行,这种惋惜,使丹尼的死显得更遗憾,使战争中失去的那些年轻生命显得更有价值……这时的雷夫,也不再那个是血气方刚的战斗英雄,而是一个成熟的军人、父亲!
经过了战争与死亡、失去与获得,雷夫更能体会如何在痛苦和挫败中坚强。
在千千万万个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军人中,雷夫只是其中的一个,他们懂得了奉献与牺牲的意义、生命和信仰的价值!
只有在这样的人手中,才能托起未来的希望,小丹尼就是这个希望,他也会承继父辈的志向、成为勇敢坚毅的战士……,所以,一切都有了希望……出现的穿帮以及细节吐槽:1.幽灵山峰 当成年的三个主角第一次出现在画面上时,他们是在长岛,背景上可以看到一些很高的山峰,至少在海拔千米左右。
而每一位长岛居民都知道,长岛地区最高的山丘也只有海拔100多米。
2.午夜快车 雷夫到旅馆伊雯琳(凯特.贝金赛尔)的房间,告诉她自己要去英国,当时是夜里,旅馆窗外,一个现代的公共汽车站清晰可见。
3.魔术围巾 同一场戏中,伊雯琳给他围了条围巾。
其中一个镜头从本.阿弗莱克的身后拍摄,观众可以看到他没带围巾。
跟着一个镜头是从他面前拍摄的,那条围巾又出现了。
4.海底隧道 本.阿弗莱克在纽约跟朋友告别,去伦敦参战时,地点不是海港,而是火车站。
5.化悲痛为饭量 丹尼(乔什.哈奈特)和伊雯琳在餐厅吃饭时惊闻雷夫的死讯,这时镜头显示,伊雯琳手里的奶昔是满的,下一个镜头,奶昔只剩一半了。
6.左右为难 丹尼和伊雯琳做爱后的第二天早晨,他们在一起谈话,她把头靠在他右肩上哭了起来,下一个镜头,她的头却靠在他的左肩上。
7.高难动作 丹尼和伊雯琳一起乘飞机去看日出时,途中他们居然在狭小的机舱里换过座位。
8.真假纸鸽 本.阿弗莱克在英国最后一次执行任务时,英国人把他的私人物品送到机场,其中有他的折纸鸽子。
可是,刚刚他下飞机时,驾驶舱里挂着的那只,是哪里来的?
9.天罗地网 英国空战中,本.阿弗莱克被击落,他想跳伞,但打不开机舱,他拔枪把机舱打出了两个洞,下一个镜头——那洞不见了,机舱仍然天衣无缝。
10.好深的水 本.阿弗莱克在英国被击落,他的飞机入水时,是白天,等到他从飞机中游出来,浮到水面时,天已经黑了。
11.假车牌 本.阿弗莱克在夏威夷开的车子上,挂的车牌是1943年的。
12.时差问题 在一个镜头中,一张日本日历被撕下来,在上面标出攻击日由6日改为7日。
可是,攻击发起是在夏威夷时间的12月7号上午7点55分,按照东京时间,那是12月8号3点55分,撕日历的人忘了国际日期变更线。
13.太阳从西边升起 12月7日,珍珠港之战以一个大广角镜头开场,前景是整个港口,远方山峰后朝阳冉冉升起,这镜头非常漂亮,可是,按照珍珠港的地理位置推断,银幕上的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
14.科技先驱 日军飞机起飞时,航母上满是蒸汽,这是不可能的,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帮助舰载飞机起飞的蒸汽弹射器要等到五十年代才被发明。
15.镇定的夏威夷土著 日军轰炸珍珠港时,影片拍摄了大量惊慌逃窜的平民,其中居然没有一个夏威夷土著。
16.玩忽职守 小古巴.戈丁操纵高射炮向日军开炮时,在画面右下方可以清楚地看到高射炮的弹链,上面都是没有弹头的空包弹——怪不得他什么也没打中。
17.无绳电话 船长打电话时,电话机周围居然看不到电话线。
18.杀人不见血 亚利桑那号沉没的段落中,一次爆炸把一个人抛到空中,被螺旋桨搅碎,神奇的是,那螺旋桨居然仍是干干净净。
19.孪生机场 发现自己的机场被轰炸,本.阿弗莱克和几个飞行员开车去另一个机场,结果他们再次来到同一个机场,布景师没有做过任何改动。
20.听话的日本人 这些飞行员看着飞过的日军飞机说,这些飞机已经没有弹药了,必须返航。
虽然画面上可以看到一些飞机明明挂着鱼雷,但它们还是听话地返航了。
21.飞来的星星 片中出现过一幅巨大的美国国旗,上面有五十颗星,可在40年代,美国国旗只有48颗星星,代表美国的48个州。
夏威夷和阿拉斯加是在1959年建州的。
22.殉职成瘾 轰炸开始时,盯住人群中那个拿手提摄影机的记者,他被炸死了两次。
23.空欢喜 在珍珠港之战后,当两位男主角向杜利德报道时,后者提升他们为上尉,一个月后,他们在航空母舰上出现时,还带着中尉军衔。
24.不该出现的绶带 罗斯福开会时,在座的一位陆军将军身上佩带了一条越南战争的绶带。
25.候补队员 飞机出发轰炸东京前,军官们反复提到参战飞机是16架,在起飞的镜头中,如果你认真数数,会发现美国人带了一个候补队员——天上一共有17架飞机。
26.阳奉阴违 轰炸飞机的轰炸机起飞后,航空母舰的舰长下令“全速前进”,下一个镜头中,你可以看到航母纹丝不动,而且下了三枝锚。
27.自杀飞行 轰炸东京后,美国飞机们向西飞往中国境内着陆,可在这个镜头中,飞机们背向夕阳飞行,照这么飞下去,他们只能在太平洋里沉没。
28.很像飞行员 影片结尾,本.阿弗莱克带着小丹尼飞行,在远镜头中,我们看到驾驶舱里的飞行员带着飞行帽和风镜,下一个特写显示,本.阿弗莱克的头上什么也没有,小丹尼带着飞行员和风镜,可是,小丹尼不可能是飞行员。
还有一处严重穿帮:杜利特的轰炸东京行动中,由于所带汽油量不足,当B-25从“大黄蜂”号上起飞后,根本就不是像电影里演的编队飞行,而是各自单独飞向东京的。
更不用谈后面花大篇幅渲染的“架机扫射日军救另一飞机上的战友”这一段凭空臆造的情节了。
29仁慈的日军,日军飞行员竟然挥手让白人小孩躲避空袭。
30现代化的军舰,多次出现日军飞机在诺克斯级护卫舰边飞过及三艘斯普恩斯级爆炸的军舰空袭前居然还有宙斯盾级巡洋舰
雷夫(本·阿弗莱克)和丹尼(乔什·哈奈特)是一对相交多年的好友,他们曾一起学习驾驶飞机,在老家作喷洒农药的机师。
二战爆发后,他们又一起参加了美国空军部队,雷夫作为美国空军的志愿人员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当时美国还没有参战),而丹尼则被派驻扎到珍珠港的空军基地。
虽然两人身处异地,但这对好朋友却同时爱上了战地医院里的女护士伊雯琳(凯特·贝金赛尔)。
就在此时,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了,美国宣布加入战争。
三人之间的感情面临着烈火硝烟的严峻考验。
为了成全好友与自己所爱的女人,雷夫毅然参加了敢死队,与杜莱特上尉(亚力克·鲍德温)一起奔赴前线执行“奇袭东京”计划;而在珍珠港,丹尼同样为了爱情和信念在坚强地战斗着。
三个彼此深爱着的人的命运与轰轰烈烈的战争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了一起……关于影片拍摄 提到《珍珠港》一片,首先要说的就是它那1亿45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这是好莱坞有史以来最高的影片制作成本。
很多了解电影的人可能会问:《泰坦尼克》的制作成本不是超过了2亿美元吗,比《珍珠港》高多了。
但实际上《泰》片原先的拍摄预算其实只有1亿美元左右,只是由于詹姆斯·卡梅隆的“挥霍无度”才导致该片成本突破2亿。
而《珍》在拍摄前申报的预算就是1亿4500万,因此《珍珠港》是名副其实的好莱坞拍摄成本历史第一高。
和史无前例的高成本相匹配的当然是空前的大排场。
为了在银幕上再现当年残酷壮烈的战争场面(很多看过预告片及试映片的人都觉得《珍》片中的战争场面可与《拯救大兵瑞恩》抗衡),《珍珠港》剧组不但得到美国国防部的鼎力支持,得以进驻瓦胡岛美军事基地内的珍珠港取景,而且还斥巨资购买了15架老式美军战斗机,真枪实弹、有板有眼地拍摄了片中大部分爆炸、空袭、海战镜头和场景(当然,在后期制作时也采用了先进的数码影象合成技术制作出一些实拍无法达到的效果)。
此外,剧组外景地还包括洛杉矶、旧金山、墨西哥州的Baja California(即当年为拍摄《泰坦尼克》而建造的巨型水上摄影棚)以及大洋彼岸的英格兰等地,由此可见《珍》片耗资之巨、场面之大非普通影片所能比拟。
关于制作人员 能驾御这种超宏大场面的导演和制片人当然绝非是等闲之辈,迈克尔·贝和杰瑞·布鲁克海默这对老搭档可能是迪斯尼公司所能找到的制作《珍》片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杰瑞·布鲁克海默是好莱坞资深制片人,拥有自己的独立制片公司,出自他之手的作品大多是票房上颇为成功的影片,如早期的《贝弗利山警探》、《壮志凌云》及近期的《全民公敌》、《世界末日》、《极速60秒》等等。
而导演迈克尔·贝(《勇闯夺命岛》《绝地战警》)与布鲁克海默是多年的合作拍档,其中最成功的一次可能就要数气势与《珍》同样恢弘的《世界末日》了——有拍摄这样一部大制作卖座影片的成功经历,迪斯尼公司当然也就可以比较放心地把《珍珠港》交给贝和布鲁克海默去拍了。
当然,迪斯尼信任迈克尔·贝的原因恐怕还有一个,那就是迈克尔一向精打细算、从不会像某些人那样超出预算,因此迪斯尼最终为这部超高预算的片子开绿灯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导演和制片人值得说道外,本片的编剧也很有来头,他就是曾写过《铁面人》(莱昂纳多演的那个新版本)、并因《勇敢的心》的剧本获奥斯卡提名的编剧兰道尔·华莱士。
关于演员 本片的三位男女主角虽说都是初出茅庐不久的新人,但可以算得上是偶像与实力的最佳组合,票房号召力不可小觑。
高高大大、英俊潇洒、时而活力四射、时而又情深款款的本·阿弗莱克是这三人中名气最响的一位,自出道以来扮演的无一例外都是白马王子或者钻石王老五式的角色,给他冠以“少女杀手”的美名一点儿也不过分;而同样高大健美但样貌朴实的乔什·哈奈特(《H20抓鬼节》《老师不是人》《爱在地球尽头》《处女自杀》)是近期好莱坞新秀中公认的演技派苗子,这两个年轻人搭档饰演一对在爱情与友情中间徘徊的好兄弟,至少能迷倒一片喜欢浪漫的小女生——她们可是票房的主力之一。
女主角凯特·贝金赛尔的名气可能比两位男主角稍逊一筹,但她的演技并不比他们差,在电影《倒塌的宫殿》中,贝金赛尔的表现甚至超过了资力较深的克莱尔·丹丝,难怪她被评为2001年最有希望的新人之一。
除了三位主角,《珍珠港》中还有一些颇有分量的配角,如老演员亚力克·鲍德温、庄·沃伊特(安吉丽娜·朱丽的老爸)以及很擅长饰演军人的小古巴·戈丁等等,堪称是票房号召力与演技派的最佳组合。
另外,在有关《珍珠港》一片的各种消息中,有一条涉及演员的很引人注目。
据说《珍》片的主要演职人员在开拍前都签了合同,答应等到影片上映后再拿自己的片酬和分红,此举创下一个先例,也可见演员们对本片的前途颇为看好。
关于影片内容 提到《珍珠港》一片的情节,我们不得不又一次把它和《泰坦尼克》相提并论,因为这两部影片有着太多相似之处:都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都把爱情作为主题、都有毁灭性的灾难(而且还都是沉船场面)、也都用了“虚构的主角+真实的配角”式的组织方式。
同《泰》片一样,《珍》片中的三位男女主人公都是剧作家杜撰出来的人物,而围绕在他们周围的那些配角都是历史中活生生的真人。
小古巴·戈丁扮演的军人多利·米勒就是珍珠港一战中的战斗英雄,在战舰“西维吉尼亚号”遭到袭击后,他操起一挺高射机枪率先奋起抗敌,营救了舰艇上的许多管兵;亚力克·鲍德温扮演的吉米·杜莱特上尉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他带领空军部队在珍珠港事件之后成功地完成了奇袭东京的作战计划,给美国人出了一口恶气(斯宾塞·屈塞还主演过一部专门讲述该战役的电影《东京上空的三十秒》Thirty Seconds Over Tokyo)。
当然了,庄·沃伊特饰演的罗斯福总统就更是来自于真实的历史了。
不过,历史是历史,电影是电影。
好莱坞为了吸引观众,多赚些钞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添加或删除地肆意改编历史,以投合大众的喜好。
所以,影片还没上映,就有一批经历过珍珠港事件的美国老兵站出来,抗议《珍珠港》歪曲历史、有损美国老兵形象等等,倒是从反面给电影做了免费宣传。
关于影片宣传 与大制作的影片相配套的,当然是铺天盖地、轰炸式的宣传攻势——这也正好是对片名《珍珠港》的最佳阐释。
据说本片在拍摄期间曾一度将片名定为“田纳西号”(这是在珍珠港事件中被击沉的一艘军舰的名字,可听起来好象有抄袭“泰坦尼克”之嫌),但出于宣传方面的考虑,制作者最后以“珍珠港”为影片命名,使观众一闻片名即能掌握影片大致内容,而且叫起来也比“田纳西号”好听、响亮多了。
在片名上的修改只是影片宣传策略中很小的一部分,事实上,自开机那刻起,围绕影片的新闻报道几乎从未间断过,在距上映还有几个月的时候,影片就已推出了多款海报,同时在网上早早公布了预告片,务求在影片正式上映之际把人们的热情调节到最高点。
为了提高影片的受关注程度,迪斯尼公司不但使用了超大的海报设计(《珍》的海报是普通影片海报的三倍大),而且特意在去年珍珠港事件纪念日公布了影片剧照,并安排摄制人员参加了美国军方举行的纪念仪式,借此大造声势。
5月21日,迪斯尼将在夏威夷的珍珠港纪念馆举行影片首映式,届时,2000多名特邀嘉宾将在“亚力桑那号”的甲板上欣赏《珍珠港》一片及附加的烟火表演,其中可能还包括曾参加过二战的美国前总统布什——这样的排场可能也算得上前所未有了吧。
介绍了这么多有关《珍珠港》的方方面面,目的只是想告诉你:如果你是个忠实的好莱坞迷,那么《珍珠港》无论如何不能错过。
还记得当年《泰坦尼克》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吗?
《珍珠港》很可能是三年过后又一部《泰坦尼克》——假如我们还需要并且期待当年的震撼与感动的话。
越想起电影里的爱情戏就越愤愤不平。
一开始男女主角的爱情戏倒也合乎情理,而后面编剧的脑子跟被驴踢了一样。
仅仅三个月,风情美丽的女主角就变了心,仅仅三个月,最好的朋友就冲破了对男主角所应承担的道德感,尽管他也一面在说对好朋友的不幸的伤痛,却义无反顾理直气壮的与好友的爱人在一起,在约会的第一夜就坠入被风吹起的降落伞飞扬的诱惑里,并且女人还怀了孕。
想起雷夫临走的那一夜,他本有机会与深爱的女子缠绵一夜,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因为他不想让这种“与别人一样的做法”毁了他们在一起度过的浪漫的夜晚,不想女人日后想起会后悔,在酒店门前他止步了,尽管身旁不断有别的大兵和女人们进进出出。
仅仅三个月!!
印象中丹尼好几次对雷夫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剧中一个无干痛痒的配角说了一句实话,“若是我的朋友在我刚死不久就搞我的女朋友,我一定会从坟里爬出来和他算帐的!
”雷夫被友情忽悠了,丹尼被爱情蒙蔽了,女人被命运愚弄了!
我并不提倡女人都要像王宝钏一样为生死未卜的丈夫苦守寒窑十八年,但三个月来忘记一个深爱的男人是不是太快了??
是因为编剧太烂还是薄情寡义本就是人的天性?
若女主角不是真正的爱雷夫,那么何必一直通过各种镜头强调她对雷夫的爱以及听到爱人死讯的悲痛?
这不合逻辑,或者西方人都比较博爱?
还是他们比我们更懂得“庄子逝妻”的豁达?
用爱情戏作为大片的线索并非不可,但这种结局的爱情与电影本身所表达的思想相去甚远,或许编剧只是希望利用女人的遭遇渲染战争的恶果,但我看到的剧情似乎更想表达信仰,若是它配合一个曲折忠贞的爱情我会更喜欢一些,对信仰的坚持,对爱情的坚持,或者会使电影也更受欢迎一些,更不必一定得用第三者的壮烈牺牲来结束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丹尼临死前,雷夫让他挺住,说他快要当爸爸了,而丹尼说,不,你才是。
有些可笑,仿佛这个女人专为他们哥俩而生一样,甲不行了,乙挺身而出,乙去跟上帝报道了,甲又无可推卸的包揽女人和她跟乙的孩子。
就此一点,我不很喜欢这部电影!!
今天重温了一遍珍珠港。
这部20世纪中期的战争和爱情完美结合的影片后,我觉得爱情在战争中又显得是那麽的微不足道,古今中外像这样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
他们都有同一句台词:“国家都还为安定,何以谈儿女私情。
” 一场阴差阳错,缠绵悱恻的爱情,一场残酷的战争,一位绝代佳人与一对兄弟的爱情。
那场爱情贯穿了始末,将那段历史由小及大告诉我们,那般难忘。
夕阳下的佳人,战争中的兄弟情。
从不忘记爱自己的人。
这是一部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演绎的一段凄美的爱情传奇。
该片把男女主人公刻骨的爱情放到日本和美国战争的宏大背景中去,将爱情展示尤其珍贵尤其美好,抚慰了每一个在历史中迷失的人的灵魂,成为人们相信爱情的有力精神支柱,可以支撑恋人们手牵手度过一切困难。
而且我明白了:在战争面前,爱情是及其渺小脆弱的;在数万人生命面临威胁时,情爱自然退居次席;在国家面前,无论再伟大的情感也只能放在一边。
因为如果一个国家都没有了,那我们又何来的爱情可谈了,所以我们应该选择以大局为重。
导演迈克尔.贝,犹如一个伟大的毁灭艺术家,先用宁静祥和的夏威夷清晨,充满着夏日气息的阳光海滩,唯美纯真的爱情,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 把最美好的东西淋漓尽致的演绎到极致之后,再用冷酷无情的战争,将一切美好瞬间毁灭,化为灰烬。
用长达40分钟的无情的轰炸,冷血的杀戮,强烈的视觉冲击,淋漓尽致地揭露着战争的罪恶,人性的丑陋。
基调鲜明的对比反差,狠狠的撕扯着观众的心灵。
唯美依然,感动依然 每每看到凯特.贝金赛尔那精致的脸庞透着的深深的焦虑,望着遥远的地平线,急切地期盼着爱人从战场归来。
那清澈却透着深深忧郁的眼神,就有种流泪的冲动 乱世的爱情,总是凄美得令人揪心
影片珍珠港拍摄技法分析(电视编辑课作业)影片《珍珠港》是美国好莱坞于2001年出品的一部以二战为历史背景的一部战争大片。
影片集中讲述了美国两位飞行员的深厚友情以及二人与一位女护士的爱情故事,故事情节以二战中著名的日军偷袭美海军基地珍珠港为时间背景,加之以唯美的、富于表现力的镜头和激烈、富有冲击力的战争场面,为这部商业电影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影片由好莱坞著名导演迈克尔•贝执导,他所导演的《永闯夺命岛》和《绝地战警》等动作片都带有浓厚的“迈克尔•贝”特色,即富有英雄气概的主人公,优美艳丽的景色和惊险刺激的打斗场面等。
《珍珠港》这部影片也不例外,影片宏大的历史背景是吸引人们眼球的一大亮点,除此之外,影片中体现出来的炉火纯青的拍摄技法也是可圈可点的经典范例。
历史背景是对这部影片的剧情和氛围影响最大的因素,所以富于表现宏大历史背景的场景和段落充斥整部影片。
不难发现,片中的日常场景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全景、中景和近景都是仰拍,间或平拍。
这样的拍摄方式是由整个故事情节的背景和基调作决定的。
影片的主要线索虽然是主人公们的爱情故事,但是故事的战争背景是无法脱离的,所以这样的拍摄方式将剧中人物推到了历史人物的高度,也让观众有“仰望历史”的感觉。
影片中在表现白宫会议室罗斯福总统出场时,将机位放在走廊的地毯上,使镜头正对着会议室,然后总统轮椅的轮子入画转角,由人推着走进会议室。
这一镜头的上一镜头是俯拍白宫的移镜头,下一镜头是总统入画的近景固定镜头,它在这里起到了渲染凝重气氛和设置悬念的作用。
这一镜头的画面比较暗,配合轮椅的闪光会给人压抑,严肃的感觉,而这种方式的人物出场也会给人带来悬念和好奇。
它用“人物未知”和总统的代表性暗示了美国在这场战争中暧昧不明却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故事的后半部分,美国因受到日本的袭击而决定奋起反击加入战争。
同样是在白宫会议室的场景里,总统在发起反击的问题上遭遇官员们的阻力,为表现问题讨论过程中的胶着、复杂的状态,影片中使用了交叉蒙太奇和积累蒙太奇。
在总统发表意见的时候,总统的近景或特写镜头之后,伴随着总统发言的同期声反复插入官员们的近景或特写镜头。
这样的表现方式既避免了总统发言时单一镜头的沉闷,同时也表现了美国在做出这一决定的曲折与坚定。
所以,这部影片中所体现出来的浑厚的历史和政治的严肃性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在制作作品时也不能抛开这些因素,而是要将它们“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作品当中去。
影片还大量使用了近景跟镜头而且伴有前景,这种方式有助于营造现场感,使观众因视觉上的跟进而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甚至是压迫感。
在影片的前一阶段,军官与护士的联谊舞会上,这种拍摄方式体现得尤其明显。
舞会上灯光阴暗,光影交错,镜头在人群中穿梭,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在镜头与主体之间会有额外的景物等入画,这样构成的前景迫近自然,伴随着镜头的移动,观众就会置身于场景之中。
这一段落还是节奏蒙太奇的完美体现,伴随着轻快的乐曲,人们在舞池中翩翩起舞。
此时,镜头的组接紧凑,节奏较快,与背景音乐和场景气氛相呼应,体现了没有卷入战争之前的美国欢乐富足的生活。
片中另外一个集中体现节奏蒙太奇的地方是战争部分。
为了表现战争场面的惊险刺激,影片在剪辑上也加快了蒙太奇节奏,让镜头的切换速度符合影片对于冲击力和战争气氛的要求。
在日军轰炸基地的场景中,影片在大景别时总是使用摇跟的长镜头或是将镜头的时间延长。
例如,一架飞机在浓密的硝烟中入画射击,接下来的镜头是地上的卡车、飞机等被炸弹炸飞的情景,镜头一直追踪到整个过程结束。
这种做法能让观众看清毁灭的过程,这往往比残骸和硝烟更有感染力。
在处理战争中的近景时,影片中通常快速切换镜头。
在轰炸中医院抢救伤员的场景,为了表现人们的慌张和场面的混乱,影片堆砌了大量摇移不定的近景镜头,以非常快的节奏将它们串连起来。
这种做法能够充分表现慌乱的场面带给人们的刺激和冲击。
历史资料转场和空镜头被频繁地应用到这部影片中来。
影片中的几个大的历史阶段的划分是依靠插入历史资料的影片来转场的。
在两位男主人公儿时的场景之后,影片连接的是黑白的历史资料,内容是1940年德军横扫欧洲,美国拒绝参战,其作用是交代历史背景,使前后连贯不突兀。
在此后的影片中,还有两次大的转场应该用了这种手法。
片中另外一种大的转场方式是利用空镜头转场。
这种方法主要应用在美国场景与日本场景之间的切换中。
在人们以为雷夫战死,为他悼念的场景之后,租接的是一个日本军旗的镜头,然后是日军备战的场面,由此过渡到南云中一等人筹划的情节。
后面日军在拟定作战计划时,这一场景的镜头落在珍珠港的海域图上,接下来就利用一个海域和礁石的空镜头转场,然后是丹尼和伊芙在海中玩耍的场面。
这两处的转场前后都连接了两个较远的、差距较大的空间背景,但是在消除前后的断点,使过渡平缓上,二者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给珍珠港的配乐打分,我会打10000分!
所以才有了火遍中国的《Tennessee》,我是一名剪辑师,我不到万不得已很少用这个曲子做专题片的BGM,无奈,客户要求,这曲子确实太TM适合党政专题片了,励志纪录片……。
高潮迭起,情怀满满。
能与这个音乐相媲美的恐怕只有《燃情岁月》里的 The Ludlows。
《珍珠港》这部电影太棒了!
家国情,夫妻情,战友情,无一不展现的淋漓尽致!!
上次看《珍珠港》的时候,还是在大学寝室里,上铺被子乱作一团,傍晚夕阳的余晖从窗户照进来,我坐在木椅子上,塞着耳机,情绪跟着屏幕里的战机高高飞起。
那时候刚值自己飞行员体检没通过,却觉得肾上的小石头迟早会落下,心中依然热血。
几天前云音乐突然推送了《珍珠港》的主题乐,Hans Zimmer配出一副田纳西温暖的夏天,钢琴音响起的时候,仿佛看到农场广阔的麦穗在金光中飘荡,两个熊孩子在老爹撒农药的小飞机上手舞足蹈。
于是把片子翻出来,这次窗外雷声低沉,雨水稀稀落落滴在窗户上,我坐在床沿又跟着片子度过了三个小时。
2001年的电影,视效做得出色,放在今天看,十几年过去了,一样是大片,“卖拷贝”的爆炸,一直都那么带感。
成就视效的,往往是细节上的功夫,鱼类击中舰体的瞬间、被炸飞的海军撞向船桨,每一帧都做得那么细致,仿佛真实。
说到细节,偷袭前有一个镜头是在日本飞行员的机舱里,冰冷的仪表盘旁贴着爱人的黑白照片。
轰炸过后,美国大兵举枪对着飞机残骸,白色围巾染着血搭在破碎的玻璃罩上,敌人已死,他捏着一张照片。
爆炸再耀眼,战争对于双方都是可恶的疼痛。
卖拷贝在这之后,似乎再无这样的情怀,《变形金刚》系列炸得越来越凶猛,看IMAX整屏幕的烟火乱蹿,总少了一种心一紧的感觉。
Evelyn实在太美,准确的说,是Kate太美,红唇金发,却又很温婉,水蒸气散过月台,车厢里她笑起来,皓齿洁白,看得心醉。
红唇金发的美女很多,可是大多太热烈,Kate这样细致的,甚至还带着丝丝东方的含蓄,太少。
她穿着比基尼,轻轻把海风吹乱的头发别到耳后,海浪拍打在礁石上,夏威夷好沙好水。
她穿着红艳的旗袍,身材修长,旗袍褪去,露出吊带袜满是诱惑,Evelyn和Danny在降落伞的白绸布上云雨欢乐,汗珠在她的肌肤上晶莹剔透。
2001年的小Ben还没有当导演,还没有拿奥斯卡,亦没有跟马达一起坐在导演椅上一本正经地宣读“绿灯计划”。
可是十三年前的小Ben,戏里的Rafe,脸就已经那么方了,为了打飞机不要妹子不要命,好像被多打的那一针给打傻了。
Rafe和Danny,从熊孩子,变成小青年,Rafe变得沉稳,Danny还是有点小害羞,两人喜欢上同一个女人,两人合力击落7架敌机,最后Danny舍身救了Rafe,一辈子被大哥保护的小弟终于救了一回大哥,这么拧巴的感情,如果没有Evelyn的存在,想必Danny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Rafe会向他告白吧,我们一起打飞机这么久,就是注定要在一起的。
电影里真要扯到演技的话,虽然那不是重点,还是可以说说Jon Voight的。
我不知道真的罗斯福当年被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的时候是怎么讲的,但是当Jon从轮椅上放下残废的腿,挣扎地站起来,镜头切给他脸部一个特写,说,so don’t tell me , it can’t be done的时候,还是很带劲儿的。
动作和台词都不多,却有着很内敛的能量。
最后镜头从海底的沉睡的亚利桑那号回到了温暖色调的田纳西,片头的配乐再次响起,Rafe牵着小Danny,在余晖下,飞过片片田野。
我看了看窗外,雨已经停了,深圳的天蓝得出奇,远处白云前一架客机缓缓飞出去,我合上电脑,尝试把被电影勾出的所有关于飞行的情绪再次抚平。
很久没写过这些东西了。
因为没怎么看电影,看了也没有冲动去写些什么,但看了珍珠港,它触动了内心里的什么,所以要写些什么。
我和河马一样,觉得它很不错。
好评。
感知一个电影是不是和感知一个人一样,看是否触动了自己的内心?
美国人其实很简单,爱就是爱,恨就是恨,不掺杂什么其他隐晦的东西。
故事情节不见得很新颖,并且看到中间就能猜到结局。
但我很喜欢电影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对待战争对待失却的态度,一点也不含糊不清,一点也不故作深沉,暧昧不明。
战争没来时尽情作乐,战争来了,仍有那么多的热情,我真佩服影片里塑造的美国人。
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让我觉得,这就是个有力量的国家,他们不会倒下,即使倒下了也会迅速站起来。
战争结束了,友谊和爱情都不会结束。
我想,以友谊与爱情贯穿整个影片,是想要告诉我们,战争能考验这一切,使它们更真。
伴随着战争的结束,也不知道下一次战争的开始是在何时,而美国人便是握着这样的勇气,是什么就面对什么的从容,使一个大国崛起。
如果这个片子作为美国形象宣传片,一定很成功吧。
犹如河马说的,假如我是一个美国人,我便为美国人骄傲。
说这些时,心里把它跟看过的 南京南京 对比。
看完南京南京是麻木的。
顿时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我该是为中国人哭泣,还是偷偷为那个日本人动容?
看过一个写珍珠港的影评说,珍珠港里的日本人是有头脑的有智慧的,美国人把侵略自己的敌人塑造成这个形象,真了不起,你看我们从小看的抗战片,里面哪个日本人不是贼头贼脑残忍无比,形象毁得差不多的?
后来我明白了,我们一直本着受害者,弱者,受欺负的心态来看待战争,过去的一百多年的侵略史始终未能使我们的内心强大起来,未能使我们从内心里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日本人,至今也不能。
这样的一种弱者心态使我们的影片的呈现出一种历史沉重感而缺失的的是对未来的希冀以及强大起来的信心。
但美国不一样,它就是本着强者的心态去看待珍珠港战争的,本着一种日本人犯了我,我下次必须让日本人吃不了兜着走的决心。
正是这样一种我们缺失的心态,造就了我们看待战争不同的目光以及不同的历史影片。
当然,美国本来是个年轻的国家,没有历史,何来历史沉重感呢。
我想,对待过往的战争,应该记住,以史为鉴,但更为重要的是,用一种强者的心态去对待历史,真正强大起来的那一天,该倒茶的自然来倒茶,该认错的自然来认错。
作为一部以二战珍珠港事件为背景的史诗电影,《珍珠港》以三个小时的宏大篇幅,交织了战争的残酷与爱情的纠葛,更以震撼的视听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刻画,成为影史中难以忽视的战争题材佳作。
一、配乐:历史回响与情感共鸣的双重震撼 影片开篇的经典配乐《Tennessee》由汉斯·季默操刀,恢弘的弦乐与空灵的钢琴声交织,瞬间将观众带入田纳西州的金色麦田与少年翱翔的梦境。
这段旋律不仅是两位主角雷夫与丹尼友谊的象征,更成为贯穿全片的“命运主题”——它见证了兄弟情谊的纯粹,也暗喻了战争对理想与青春的撕裂。
而主题曲《There You'll Be》则以悲壮的人声吟唱,为伊芙琳与两位飞行员的三角恋情注入超越生死的力量,成为“乱世佳人”式爱情的最佳注脚。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日军偷袭珍珠港时的配乐《Attack》,以密集的鼓点和压迫感的电子音效,将战争的突发性与破坏力推向极致,与《决战中途岛》等战争片的音乐设计异曲同工。
二、历史叙事:人性切片与家国情怀的平衡 导演迈克尔·贝并未局限于对历史事件的复刻,而是通过个体命运的切片,构建起战争史诗的微观视角。
罗斯福总统从轮椅上艰难站起的场景,堪称全片最富象征意义的瞬间——身体残疾的领袖以意志之力挺立,不仅点燃了美国反击的决心,更以“Do not tell me it can't be done”的宣言,成为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表达。
这种对历史人物的艺术化处理,既避免了说教感,又以人性化的细节让观众与时代共情。
战争场面的刻画同样充满矛盾张力:日军飞行员在轰炸前示意孩童躲避的镜头,与美军士兵在沉船中绝望敲击舱门的特写,共同揭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的无差别伤害。
而杜立特将军率领敢死队轰炸东京的段落,则通过卸除战机防护板、飞行员集体向前一步的细节,将个人牺牲与家国大义熔铸成悲壮的诗篇。
三、情感叙事:三角恋背后的时代隐喻 雷夫、丹尼与伊芙琳的三角关系,常被诟病为“狗血”,实则承载着更深层的时代隐喻。
雷夫为保护丹尼远赴欧洲战场的抉择,丹尼在挚友“阵亡”后与伊芙琳的相互疗愈,以及雷夫“复活”后三人尴尬对峙的三角构图,均折射出战争对人际关系的异化与重构。
伊芙琳的怀孕成为最富戏剧性的设计——新生命的到来既是对丹尼牺牲的传承,也象征着战后一代对创伤的超越。
当雷夫最终带着小丹尼驾驶飞机掠过麦田时,镜头与片头少年时光重叠,完成了从个体伤痛到历史循环的史诗闭环。
四、争议与超越:商业外壳下的历史沉思 尽管被贴上“商业大片”标签,《珍珠港》仍以独特的叙事野心引发思考。
有评论批评其对日军“武士道精神”的客观呈现,但恰恰是这种去脸谱化的刻画,揭示了战争中人性的复杂——日本士兵出征前凝视家人照片的温情,与执行任务时的冷酷形成微妙对照。
而影片对珍珠港事件后的美国社会心态转变(从自负到觉醒)的描绘,亦超越了简单的爱国主义表达,触及战争如何重塑民族性格的深层命题。
结语 《珍珠港》或许不是最严谨的历史教科书,但它以澎湃的配乐、壮丽的视觉和充满争议的情感叙事,在战争史诗的类型框架下,完成了对人性光辉的深情回望。
正如伊芙琳的独白所言:“我们经历痛苦,也因此变得更加强大。
”当战火硝烟散尽,留在观众心中的不仅是沉船与爆炸的残影,更是乱世中那些“向死而生”的勇气与希望。
No.1998【B+】造袭前的美好 造袭中的惊恐 造袭后的愤怒 前两段都拍的很好 最后一段感觉没有跟上前面的节奏 两帅一美 为影片上足了分PS:183分钟
如果不是剧情太牵强,这个片子至少4星
模仿铁达尼号催泪爱情+灾难背景,然而1.45亿成本仅仅勉强回本,迈克尔贝对历史题材把控能力的欠缺使得一部严肃的历史剧变成了爱情片
美国农民三四十年代就用飞机撒种了,资本主义社会真是水深火热
其实这是部爱情片,我还是狗血的洒了点泪。
贝爷拍片,动作场面暴力美学,一流;双雄并立男性之谊(绝地石破),一流二流之间;两性互动情感表达,不入流——才有变形金刚的福克斯之殇。本片试图将三者一网打尽,结构所限偏偏泾渭分明各自为战,不入流的爱情戏先霸屏一小时,之后总算苦尽甘来动作登场,可优者甚优反衬劣者更劣,仿佛看了两部不一样的电影。
音乐极有韵味,引出美丽的爱情故事,飞行员雷夫和丹尼的患难生死情,释怀和宽容,珍珠港事件的惨烈程度,自杀性反击的决绝和牺牲精神。
挺一般。不管是剧情还是战争场面。演员的表现也一般。
xiang kan kan.........
刚看觉得男二很帅,后来发现男一更帅。
电视老放,拼拼凑凑也算是看过了吧,反正咱就是爱小本~顺带还洒了点狗血泪= =
2001.8.17 南充立体电影院2排8号09:30票价15元。第二张电影票,第一次在电影院连看了三次,上午进去晚上才出来,买了面包、牛奶,最后一次满满堂堂的人结果最后还看哭了,成为观影史上的独一无二。 2003.10.4 60% cctv6 新津2005.5.9 学校放映室 2008.5.20 DVD home
9年前居然在影院看了三遍
不知是历史 还是只是爱情.
即使开始的时候觉得又俗又狗血,但看着看着觉得汉斯季默的音乐几乎升华了这部电影,让画面、剧情与背景音乐成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整体。整部电影具有很强的年代与回忆感,让人恍惚其中。
效果震撼的战争大片,尤其是日军的突袭,印象最深的两个镜头一个是船员看着水下的鱼雷钻了过来,随后船马上爆炸,另外一个就是日军飞行员拿出亚利桑那号的照片,在空中确认无误后投弹,亚利桑那号被炸沉。
劇情扯過頭,以至於觀眾無法體會到任何大時代的感動,看完只想把編劇導演抓起來搖一搖。
第N次重看了。BD-Rip国配 11/02/02 BD 16/12/03 23/10/05
二战离不开冷酷的战场与浪漫的爱情
选角是巨大的成功之举,狮子座的Ben扮演激进好胜的Rafe,巨蟹座的Josh扮演稳重单纯的Danny,简直是量身定做的角色。其实Danny爱上的不是Evelyn,是Ra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