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希区柯克

Hitchcock,惊栗大师:希治阁(港),惊悚大师:希区考克(台),希区柯克与《精神病患者》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海伦·米伦,斯嘉丽·约翰逊,詹姆斯·达西,杰西卡·贝尔,托妮·科莱特,拉尔夫·马基奥,迈克尔·斯图巴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希区柯克》剧照

希区柯克 剧照 NO.1希区柯克 剧照 NO.2希区柯克 剧照 NO.3希区柯克 剧照 NO.4希区柯克 剧照 NO.5希区柯克 剧照 NO.6希区柯克 剧照 NO.13希区柯克 剧照 NO.14希区柯克 剧照 NO.15希区柯克 剧照 NO.16希区柯克 剧照 NO.17希区柯克 剧照 NO.18希区柯克 剧照 NO.19希区柯克 剧照 NO.20

《希区柯克》剧情介绍

希区柯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史蒂芬·雷贝洛出版于1998年的同名纪实文学改编。 记录了希区柯克(安东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饰)为《精神病患者》的拍摄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他与妻子阿尔玛(海伦·米伦 Helen Mirren 饰)的关系也变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此后《精神病患者》成为了希区柯克经典代表作之一,该片讲述了女演员珍妮特·李(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扮演的女秘书Marion,在卷走了老板的钱之后逃到一家偏僻的汽车旅馆,结果被由安东尼·珀金斯(詹姆斯·达西 James D’Arcy 饰)演的有精神分裂症的旅店老板Norman残忍杀死。她在片中惊恐尖叫的场景已经成为电影史上最让人难以忘记的画面之一,她也因此获得了当年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的提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卧鱼汉时关飓风营救第一季撒旦夜晚开的花费加罗的婚礼疯人巴士尼古拉斯·尼克贝有妈的孩子是块宝超跑玩家向你奔去的速度493km大唐狄公案MechaUde吉隆贡2蓝色珊瑚礁:觉醒皇家历史上的弥天大谎第一季房子与狗索命万圣节大侦探马修惊魂眼刺杀林肯香蕉先生不睡觉京都妖狐志瑾娘名媛从大唐来鸡皮疙瘩NO.5义士十亿掌上明珠白领超人

《希区柯克》长篇影评

 1 ) 影像公开课:未遂的《如何成为希区柯克?》

看完2012年的《希区柯克》,本来这周要写希区柯克。

题目都想好了,就叫影像公开课:《如何成为希区柯克?

》。

激动到连自我介绍都写出来了。

理想中应该是这样的: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你们正在观看的是希区柯克剧场。

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希区柯克,你们可以叫我老希,这样会显得亲切一些。

我希望电视机不至于让我和你们的距离疏远。

今天我们将为你准备一份特别的惊喜,那就是由我为大家讲述一集《如何成为希区柯克》公开课。

嗯?

我好像听见有人反对,说想看案件?

不好意思,我宣布反对无效。

因为我根本没拍这集。

好了,废话不多说,为了避免我一不小心给你们剧透,就让我们开始吧!

首先,让我们来定义一下本课的核心概念:什么是希区柯克(如果它是个东西)?

或谁是希区柯克(如果他或她是个人)?

既然你们已经自愿打开了希区柯克剧场,而不是《公民凯恩》或《乱世佳人》,我想你们心中应该有这问题的答案吧?

对,希区柯克正是在下,此刻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位有点点胖,又有点帅气、有点成熟的男人。

这时候又有人要问了,为什么我们要或想成为你,哦不对,是成为我呢?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由你们决定的(毕竟我是本世纪最有名的悬疑大师)。

首先,你要成为的是一名导演,而不是小说家。

作家的事情,你可以读读爱伦坡、玛丽·雪莱,柯南·道尔等等等等,文学史上有的是好的选择。

今天我们说的是电影。

有记者问我,为什么我对悬疑电影这么感兴趣?

或者说,为什么我是悬疑电影大师而不是什么其他大师?

对这一问题,我要说,生活本身不就是一部悬疑电影吗?

我们能说,生活中的所有事都是意想得到的吗?

意想不到,不就是生活吸引人和有趣的地方吗?

哦,我知道,我讲过炸弹理论。

这里我得再说一下,因为这个理论很好用。

它是这么说的:为了制造悬疑,你得提前告诉观众一些东西。

比如说,两个人在看棒球,桌子底下有一颗炸弹,观众提前知道这枚炸弹5分钟后要爆炸。

这时观众们会怎么想?

他们会想,你们别谈球赛了,赶紧逃命吧!

这样悬疑就产生了,剩下的事情交给蒙太奇(电影剪辑)就好了。

不过,这里有一个小意外,一旦你让观众知道炸弹会爆炸,那么炸弹就不能再伤人了。

说实话,我的童年就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

我的爸爸曾经把我骗进了监狱。

直到现在,我还是很害怕警察。

可能是我的少年时代经受了太多的惊吓,加上我自己有点敏感的性格,经常处在人际关系的边缘,所以我的心中老是有各种不安的因子,或者说一些被迫陷入危险的假想。

如果你也想常常采摘意外的果实,最好是有一个充满惊吓的童年。

好了,就写到这儿。

本来,这里还会聊他怎么选女演员(起码得找一个懂得尖叫和害怕,还有事业心的女演员),怎么选剧本(至少在当时,还没有悬疑片像《惊魂记》一样,主角半路就死掉了。

),还要谈谈他的妻子(背后的女人的故事),还有他的音乐合伙人Bernard Herrmann。

如果有时间,再说说镜头、画面,场景调度之类的。

2012年电影《希区柯克》:由 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希区柯克在阅读《惊魂记》剧本总之,聊起希区柯克,事情就太多了。

写到这儿,我就停笔了。

然后,我开始自嘲,怎么可能写得出《如何成为希区柯克》这门课呢?

有谁能完全知道这位可爱的导演脑子里在想什么呢?

大概都是谜吧!

最后,我得出结论:没有人能够模仿希区柯克。

——本课完不不不等等,话还是要说完的。

看看希区柯克处在的年代,1930到1940年代,难怪他有这么多的灵感。

不过,当时人的情绪和不安是外放的。

就算是疯癫,那也是外露的疯癫,不藏不扭捏。

现在的人,不安都搁在心里,题材都献给了心理悬疑电影。

希区柯克也算是时代弄潮儿。

说好莱坞不喜欢希区柯克,拍电影几十年,都没有获得一座奥斯卡。

直到1979年,奥斯卡终于松口,颁给他终身成就奖,情理之中,实至名归。

他说,这座奖正如我一生的缩影,属于我和我的夫人。

《希区柯克》:吐槽好莱坞《惊魂记》,看几遍都不会腻。

聊起来,就没意思了,一定要亲自去看。

希区柯克为了拍惊魂记,买下了市场上所有的剧本,就为了防剧透。

导演坐着看戏,观众也跟着入戏,把你领进舞台,自己去揭晓结局。

猜不到也没关系,这就是人性。

12年电影《希区柯克》:讨论《惊魂记》浴室杀人场景

吐槽美国电影审查制度观众当然喜欢希区柯克。

谁不喜欢一些好像在现实发生,又脱离现实的故事。

 2 ) 抛砖引玉

人物传记的电影总是很难拍,首先大多能成为传记电影主角的人物,本身就是多年被人翻来覆去地分析透了,成了个百面金刚,总共两三个小时的长度,你拍他哪一面呢?

其次,文艺评论的经典争议,也正在于了解作者的个人生活,是否有助于了解他的作品?

过去两年里看了英国女王的传记片和民主斗士昂山素季的传记片,无一例外地专注刻画两位的感情生活,希区柯克也不能免俗,浓墨重彩地写希区柯克夫妇的精神出轨,几乎有点American Beauty的味道了,结尾处还大团圆结局地让希区柯克终于”意识“到自己其实不懂女人,终于学会了体谅老婆多年来的付出,如此等等,真是大倒胃口。。。

电影剧本的原著号称是Hitchcock and the making of psycho,所以电影一直集中在psycho的拍摄,也算是忠于原著。

看完电影,有种抛砖引玉的感觉,虽说电影本身不怎么样,但是很多历史细节倒是蛮有趣,比如在psycho之前派拉蒙已经枪毙过希区柯克两个剧本,psycho是第三个剧本,大师自己出钱拍摄的,放弃了25万美金的导演费,条件是上映后要求分成利润的60%,貌似看票房事后应该能分到5百万美金吧,是个好买卖。

还有psycho的原著小说是59年出版的,60年拍摄开始之前大师为了防止电影情节提前泄露,几乎买断了市场上所有的小说封存。

其实仔细想想这也许是个营销噱头,60年希区柯克已经声名大振,媒体为了提前了解电影情节,想去找一本已经出版一年的书,应该不那么难罢。

希区柯克的老婆只比他小一天,专长是电影编辑,俩人生了个女儿叫Patricia,据说特吕弗一度崇拜希区柯克,还想娶他女儿做老婆,这种八卦多半不可信,但是62年特吕弗的确专门访问了希区柯克,留下了很多希区柯克对自己电影的看法。

像特吕弗这样的新浪潮主将,能够如此欣赏好莱坞导演,倒很让人惊讶,也许能将艺术片和商业片结合得如此完美的大师,的确少见罢。

 3 ) 《希区柯克》:一件令人失望的麦格芬

作为忠实的希区柯克粉,我实在是不太认同这部讲述他的名作《精神病患者》诞生过程的传记片,即使这部电影是由安东尼奥霍普金斯和海伦米伦主演的,而且还有女神斯嘉丽约翰逊的加盟。

电影开头采用了“希区柯克剧场”的经典开场模式,幽默狡猾的《木偶葬礼进行曲》响起,霍普金斯饰演的希区柯克步入镜头,轻松而又神秘的将影片主题娓娓道来,这一亲切的开场无不拉近了影迷与电影的距离,却也就到此为止了。

随着影片的推进,整部电影不知怎的进入了一种乏味无力的纠结氛围,喜剧不像喜剧,传记不像传记,伦理不像伦理,爱情不像爱情,《精神病患者》的拍摄与希区柯克夫妇的感情危机两条主线虽然交代的很清楚,但就是引不起观众继续往下看的兴趣。

有关《精神病患者》拍摄的种种台前幕后的故事已经被无数的电影学者和影迷向世人讲述过无数遍了,本片对这段历史的还原也没爆出什么新料,至于希区柯克的夫人艾玛就更不用多说了,在生活中她是大师的灵魂伴侣,在艺术上她是大师的搭档和知音,所以当电影中克服情感隔阂的二人重新接纳彼此共同联手将《精神病患者》打造成了一部为后人所传诵的悬疑惊悚佳作时,我们除了确信自己的记忆力没什么问题外便也没别的了。

去年还有一部同样讲述希区柯克生平的传记片——大师的故乡英国BBC的电视电影《那个女孩》,《希区柯克》与该片相比,输在了对待史实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态度上,《那个女孩》对希区柯克作为凡人所必存的缺点和阴暗面进行了大胆真切的揭露与评价,对“传记”二字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而到了《希区柯克》,虽然也提及了希区柯克晚年的“为老不尊”,但也仅仅是点到为止,导演几次都妄图开口,但最后还是因种种原因而遏制住了,而这也是为什么本片平淡无味的原因:你想做一道爽口的川菜,却自欺欺人的用红糖代替了辣椒粉。

或许唯一值得我们欣慰的,就是相较于托比琼斯的那张扁脸,霍普金斯的希区柯克扮相和演出更加形神兼备了,摆起那象征着悬念的侧身POSE时也更像那么回事了。

《希区柯克》犹如大师所创造的电影学术语“麦格芬”一样,本身能够吸引我们这些希区柯克粉来观看,但又就其本身来说,也确实没什么实际意义与价值可言了。

 4 ) 幕后电影

好看的幕后电影,所有的演员都挺适合各自角色,安东尼·霍普金斯的表演完全可以让人重新认识这位演员,好几段戏都让人印象深刻,在戏院期待观众对《惊魂记》首映观看时,当经典配音一响起,配上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动作和表情,完全可以称得上经典!

浑身会有些不自觉的战栗感,一种莫名的兴奋。。。

影片中的家庭和感情戏份多了些,有些夺戏,但对于这样一个题材,喜欢电影的影迷们没办法不给这部影片多一颗星,因为这毕竟是讲述希区柯克的电影啊,而且还是《惊魂记》,和期待的距离并不远。。。

 5 ) 成功男人的背后

  作为一部幕后电影,《希区柯克》在表现手法和看点上,丝毫不输其他任何一部剧情片。

  众所周知,希区柯克是美国好莱坞惊悚悬疑片大师,执导了很多知名的电影。

《惊魂记》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而最近发行的电影《希区柯克》就是以这部电影的诞生为素材而改编的。

  相信很多观看《希区柯克》的影迷们都是奔着希区柯克其人和《惊魂记》而去的,我也相信,如果没有本片紧凑而又恰到好处的提琴配乐,也就只有希区柯克的影迷能够耐着性子看下去,更别提看上三四遍了。

但是,如果你真能看上三四遍,就会发现其中玄妙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希区柯克和《惊魂记》。

  先来说说《希区柯克》这部电影的剧情梗概吧: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上映后,赞美不断,然而,希区柯克并不满意于现在的成就和状态,他不愿重复自己的风格和套路,更不服老,而想重新体验年轻时探索和创新拍摄手法的激情。

很快,他发现一部名为《惊魂记》的小说,是以当时震惊全国的连环杀人案为灵感创作而来。

希区柯克对其非常有兴趣,决心将其拍成电影,然而,除了妻子艾尔玛外,几乎没有人看好这个题材,好莱坞派拉蒙电影公司也不给予支持。

无奈之下,希区柯克将居住的房子和泳池抵押,凑集资金,并说服派拉蒙公司作为其发行人。

在希区柯克忙着选演员和拍摄《惊魂记》期间,艾尔玛一边构思《惊魂记》剧本的结局,一边帮着老朋友维特修改小说。

在这段时间里,两个人发生了感情矛盾,后来希区柯克因为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太大生病,艾尔玛为了《惊魂记》的顺利进行,代替希区柯克回到摄影棚主持拍摄工作。

接着希区柯克发现艾尔玛一直和维特在海滩上会面,就和艾尔玛吵了一架,艾尔玛为自己辩解,使得希区柯克认识到自己忽略了艾尔玛的个人感受和艾尔玛对自己的付出,从而心生歉意。

《惊魂记》杀青之后,派拉蒙公司对样片并不满意。

希区柯克很失落,此时幸亏艾尔玛挺身而出,和希区柯克一起对影片进行剪辑,并配上了一段音乐,使得影片起死回生。

影片上映后,取得巨大成功,从此《惊魂记》成为希区柯克最著名的影片之一,其与妻子艾尔玛的关系也和好如初。

  如果细心的话,本部影片的叙事主线有两个,一个是希区柯克为了拍摄《惊魂记》而克服的种种困难和付出的种种努力,另一个是希区柯克与其妻子艾尔玛的感情危机。

  为了表现第一个叙事主线,影片再现了当年的派拉蒙公司风采、《惊魂记》的摄影棚和剪辑室,并且按照顺序方式来叙述整个过程,如与派拉蒙公司沟通投资和发行事宜,接受电影审查员的监督和询问,选角,宣誓,开拍,杀青,看样片,重新剪辑,接受最后审查,发行宣传和上映等等。

为了使得第二个叙事主线更为饱满和更具看点,导演显然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艾尔玛支持希区柯克为筹资将住房和泳池抵押,然而在选角过程中,由于希区柯克对金发女郎的痴迷,艾尔玛在感情上受到了刺激,而此时好友维特邀请艾尔玛为其修改小说,艾尔玛欣然应允。

因为两人经常在海滩边的一座小屋里修改小说,希区柯克心生醋意,并与艾尔玛产生感情冲突。

在希区柯克抱怨艾尔玛不全力支持自己的电影事业时,艾尔玛的一番话使得希区柯克心生歉意。

后来在艾尔玛的帮助下,《惊魂记》起死回生,上映时取得巨大成功,两人感情重归于好。

  在两人的感情关系上,导演将泳池暗喻两人的感情发展,在决定拍摄《惊魂记》之前,艾尔玛经常在泳池游泳,暗示两人的感情很好。

后来为了筹资,泳池被抵押。

这期间,艾尔玛因为选角的事情,而心生醋意,她在买泳衣的时候特意买了一件鲜艳的红色泳装,并且在泳池里畅游,似乎要重新找回年轻时的激情和活力,这暗示艾尔玛在感情上受到了刺激,她想重新获得希区柯克爱的目光。

后来两人因为感情问题发生冲突,希区柯克发现泳池一片乱糟糟的样子,暗示两人的感情出现了危机,然而在《惊魂记》取得巨大成功后,希区柯克在旁白中说他们取回了房子和泳池,泳池重新变得干净整洁,暗示两人重归于好。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导演为了表现希区柯克的压力和心境,将希区柯克融入《惊魂记》的部分场景中,并和男主角进行心灵交流。

希区柯克做的那场噩梦,暗示了希区柯克承受的巨大压力;而艾德·盖恩提醒希区柯克查看房间地板时,暗示希区柯克在感情上经历的危机。

导演通过这种超现实的表现手法,辅助两条主线的叙述和发展。

  可以说,本片最大的看点,在于希区柯克与艾尔玛的情感纠葛,《惊魂记》的诞生就是两人的感情结晶。

是的,两人都为了电影事业而奋斗了一生,而艾尔玛为了全力支持希区柯克,在其背后默默付出了三十年的年华和汗水,电影之于他们来说,就像是孩子。

当剪辑室里响起那段急促的提琴合奏时,在感到紧张和刺激之时,观众隐约会感到,这声音和婴儿的初啼声有几分相似。

在首映式结束之后,艾尔玛对希区柯克说,亲爱的,这可能是你事业的最大成功,希区柯克回了一句:我们的事业。

这是他们合作的又一个成功之作,一个为他们带来巨大荣耀的宝贝孩子。

可以说,没有艾尔玛的支持,《惊魂记》是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的,甚至可以说,没有艾尔玛的全力支持,希区柯克的一生不可能取得那么辉煌的艺术成就,希区柯克在接受美国电影协会终身成就奖时,也承认了这一点。

这正应了一句话: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会站着一个女人。

  所以,本片的主角与其说是希区柯克,不如说是艾尔玛,而且但从演技上来说,艾尔玛的扮演者海伦·米伦的演技确实略高一筹,无论是其气场还是魅力,都在希区柯克的安东尼·霍普金斯扮演者之上。

  然而,本片的不足之处在于,关于希区柯克与女演员的暧昧关系,影片仅仅是通过几个场景予以暗示,并没有表现的那么细致和饱满,因此艾尔玛收到的刺激让观众觉得并没有那么强烈和充分。

也许,这是因为导演有所顾虑而故意为之吧。

  说起本片最精彩的镜头,莫过于在《惊魂记》首映时,希区柯克在播放室里,伴着影片的音乐而手舞足蹈,是的,那种专注,那种自信,那种自豪,那种疯狂,只有希区柯克做得到。

    PS:1、斯嘉丽·约翰逊的出场真是给人眼前一亮啊,华丽的服饰,左右摇晃的衣摆,紧跟的镜头,晚会的动人音乐,配合在一起,惊艳。

2、片尾出现在希区柯克肩膀上的乌鸦,暗示着希区柯克的灵感,稍瞬即逝。

 6 ) 天才的阴暗面

个人并不困扰于所谓阴暗面的揭示。

内幕八卦之上,即使是电影大师也不能拥有免黑金牌。

特别还是当黑点来自于貌似值得去黑的钟情谋杀、痴迷金发……问题焦点在于天才。

阴暗面谁都有,关键此人是天才,影片并没有成功展示出来。

但这天才又不是让你在片中引入长达数分钟的原版经典片段以证明其伟大。

而是指:天才的面孔,天才的性格。

先说性格。

片中有段情节,希区柯克亲自上阵演示浴室谋杀,因诸事不顺内心烦躁很快进入忘我亢奋境界。

主观视角下,浴缸里站定的刺杀对象,已从约翰逊版本的詹尼特李,不断变身为事业生活上的各款仇家:派拉蒙的老板、其妻与疑似情夫……单纯来看,效果不错,角色刻画与经典桥段的叙事性拼接也颇具想象力。

但问题却在于,这不是希区柯克该做的事儿啊!

希区柯克其人总善以幽默视角看待工作或人生的。

即使出于某种无法抑制的报复冲动,也更愿用相对含蓄的黑色幽默方式付诸实施。

比如,后窗中那位与大牌制片人颇为形似的杀妻碎尸男。

狰狞的面孔,闪烁的刀锋?

……如此直白袒露?

不!

这真的不是希区柯克。

但更不像的是天才的面孔。

照理来说,知名导演的银幕重塑过程应较为轻松。

只因他们,或者总藏身于摄影机后,公众的形象感知较为陌生;或者,即便集导、演于一身,出镜机会甚多,但镜内镜外反差过于明显(卓别林的日常生活之中决计不可能还是小黑胡八字腿)……总之,观众始终不会对本尊的塑造产生太高形似预期。

表面上看,希区柯克只介乎二者之间,并不总站在摄影机后,时常客串龙套在电影电视中。

也因此可归为难度不高一类。

但实际状况却截然不同!

首先,的确给世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正如寻找希区柯克短片导演所言,“我深深着迷于希区传奇……主要原因还是他在自己电影中的小角色。

人们太熟悉他了,所以他的特色身影很容易就被辨识出。

那看上去就好像一个特大号的婴儿,腆着肚子,裤腰提了老高,下嘴唇颤颤悠悠的……”其次,也是最最关键的,这难忘的经典喜剧形象还不是专为上镜而艺术夸张出来的,日常生活之中本尊便是如此!

因此,当传记电影将焦点转向幕后希区时,观众对于扮演演员的形似逼真的心理诉求被大大提升了。

甚至明显超过了许多幕前大明星!

其中后面这点,显然已被最近两部涉希作品的导演密切注意到了。

所以你看,片中各位女主,无论是基德曼的凯利、还是约翰逊的珍妮特李,贝尔的迈尔斯……普遍不求形似。

惟独希区一角,腆胸叠肚,拿腔作势,使出吃奶的劲儿也要力争形似!

因为扮演希区柯克,就像一场绝无讨价还价余地的模仿秀。

你可以模仿的不像,但绝不能不去模仿。

不像,观众最多不买账。

不模仿,观众却是压根不会去买票。

当然对我个人而言,二者没有差别。

我是既不会买票,也不会买账。

 7 ) 有些遗憾

影片的结尾颇有喜感地告诉我们,继《精神病患者》之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下一部作品将是《群鸟》。

世界最闻名的电影大师希区柯克,被网友尊称为希翁并被无数观众以及专业电影人所朝拜,并非没有道理,有一句话说,阿拉伯人一看希区柯克的影片,便忘记了吃花生。

纵观其影片,无论是《三十九级台阶》的超强记忆力、《蝴蝶梦》中悬疑恐怖的气氛、《深闺疑云》中妻子对丈夫的怀疑、《西北偏北》中飞机对帅哥加里·格兰特的袭击、《爱德华医生》中派克的弗洛伊德式梦的解析,还是《后窗》《夺魂索》中经典的线索破案,抑或是《眩晕》(迷魂记)中那永不可忘记的有预谋自杀、《群鸟》中印象深刻的群鸟袭击,都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直呼大王大师神级人物!

遗憾的是,此次萨沙·杰瓦西导演的影片《希区柯克》只是讲述了希翁拍摄《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以及与妻子之间的分歧,只是对希区柯克如何对金发女郎疯狂所爱轻描淡写,也并未提到他与后来成为摩纳哥王妃且死于车祸的女神格蕾丝·凯利之间的事情,更未提及我瑞典女神、上帝的玫瑰英格丽·褒曼。

《精神病患者》(惊魂记)注定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它一度被评为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影片。

 8 ) Love Facilitated All。

看完此片噠第一感覺就是一個成功男人噠背後都有一個默默付出噠女人。

Alma為Hitchcock基本上放棄自己噠事業全新輔佐他還為他生兒孕女。

這樣偉大噠女人才是成就Hitchcock這一生噠原因。

Alma噠寬容、大度、隱忍都給我留下很深噠印象。

當Hitchcock對Alma沮喪噠說我不行暸噠視後。

Alma沒有轉身離開他而繼續完成他和Whit噠合作。

她毅然決然噠放下一切幫助Hitchcock剪輯完成那部幾乎讓他們傾家蕩產噠電影。

當所有人都說Hitchcock此片註定成為敗筆噠時候。

祗有Alma一個人支持他。

男人大多數時候還是像個孩子。

是他身邊噠女人給予他多少力量決定這個男人能否眞噠成為一個男人。

這就是所謂噠伉儷情深吧。

 9 ) 《希区柯克》与希区柯克---以偏概全的刻意求新

在这部电影里,导演试图通过希区柯克拍摄名作《惊魂记》的经历,去探究他创作这部作品时的内心动机和心路历程,并借此来展现他的个人心理、以及他与妻子阿尔玛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导演的理解之中,正如同玛丽莲曼森说过的那样,“艺术家的作品是对自我的诠释”,《惊魂记》与希区柯克本人之间的关系,也构成了一种对作品对创作者自我的映射。

在电影中,导演从一开头就强调了这一点开场的段落,是希区柯克讲故事的环节,而在故事中的主角谋杀了他的兄弟,并且对他的母亲有着非同寻常的占有情结。

随后,这个故事也在片子的前半部中多次出现,被反复地强调。

通过这个小故事,导演强化了两点讲故事的希区柯克与故事主人公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此故事作为《惊魂记》雏形的存在意义。

因此,借助这两点,我们可以比较明确地看到导演试图传达的信息:引用讲故事的希区柯克所说,“从该隐和亚伯开始,兄弟就会相残,人性就都存在着阴暗面”,而故事中谋杀兄弟的主人公无疑就体现了这一点,因此与之形成对应的希区柯克本人也有着阴暗面,而这种内心的深层因素,正促成了他拍摄《惊魂记》的内在动机。

而到了影片的后半部,小故事的穿插出现不再延续,而是换成了一种更加直白的形式,继续深化希区柯克本人与《惊魂记》的关系希区柯克的独处场景中,开始大量地出现《惊魂记》事件原型的主人公“贝德”的身影。

正是这位贝德,带领着希区柯克逐步地走向了阴暗面的深处。

因此,通过前半段的小故事和后半段的事件原型主人公,导演逐步强化了希区柯克与《惊魂记》主角的内在同一性希区柯克与这位主角一样,都拥有着与外在不同的内在阴暗一面:对女性的占有欲望。

在电影中,对于希区柯克本人的直接描写,其线索也主要因循着对其人的内在面的挖掘剖析而进行对于这部以《惊魂记》拍摄为主要剧情的电影而言,探究创作的根源和契机,并随之对创作核心的导演希区柯克进行人性解读,是一个非常通顺的思路。

在电影中,希区柯克的主要形象,以一种日渐老化、但仍然想要找回青春动力的方向而延伸。

电影的一开场,导演即安排了希区柯克在《西北偏北》首映礼上的一个尴尬瞬间他被问到“你是不是该退休了”,而后未能作答。

希区柯克的老化,在这一场戏中就已经被作为主题而抛了出来。

而更加具体地,在电影创作的事情上,希区柯克同样遭到了一种“老化”的阻碍他作为悬疑大师的后继者名单被媒体深度讨论,而制片公司都想让他拍摄一些自我复制的东西,而拒绝他“不像希区柯克风格”的创新尝试。

可以说,在这里,导演比较准确地找到了一个年老大师们的共同困境外界认定你已经衰老而难续巅峰期的辉煌,而合作方则只想让你对自己的成功作品进行复制。

这一点,恰恰是包括希区柯克在内的、很多老年大师都会遇到的问题。

随后,进入到个人生活的部分,希区柯克也展现了自己的老化面对裸露的妻子阿尔玛,他只随意瞥了一眼,便不再有兴趣,面对妻子精心打扮后的形体也看都不看地随口应付一句。

对于《惊魂记》的拍摄、以及希区柯克的个人心理剖析而言,“个人的情欲”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线索。

在随后的一场戏中,希区柯克透过窗户,窥视了珍妮特.李,而正是这一次窥视,让他建立了对《惊魂记》主角的初次感觉,并且坚定了自己拍摄这部影片的决心---他产生了对珍妮特李的情欲,因此想要通过电影的拍摄来满足自己的这种欲望。

在电影里,导演设置了“希区柯克的偷窥”这个重要的元素,将之赋予了“希区柯克对女性的占有欲”这层意义,在全片中贯穿使用。

首先,在一个对珍妮特李的窥视镜头中,希区柯克坚定了自己拍摄《惊魂记》的原始内在动机通过电影拍摄,来满足对珍妮特的占有欲。

而在随后,他窥视了维拉迈尔斯的换衣-这名女演员曾经是希区柯克的女主角之一,因为摆脱了他的“占有”、选择了结婚并建立自己的家庭,从而被希区柯克抛弃。

更进一步地,在《惊魂记》的拍摄之中,希区柯克通过电影拍摄来满足对女性情欲的动机,被更加外露地揭示了出来他以导演之名,用旁观这种光明正大的方式,近距离“偷窥”着珍妮特和男演员的床戏。

这个片段,似乎是导演的有意为之---他试图让观众联想起希区柯克的一张片场照:他目不转睛地在零距离凝视着詹姆斯斯图尔特和格蕾丝凯莉的亲热戏份。

并且,在“偷窥”的部分以外,导演也安排希区柯克在深夜反复地注视并抚摸格蕾丝凯莉、玛琳黛德丽等历任“希女郎”照片,以此来强化他借助电影拍摄来满足对女人之情欲的表现。

可以说,这一层的表现,和历史上的希区柯克是有比较强的共通性的。

希区柯克其人,被外界广泛地认为“对自己的御用女主角有特别的欲望”。

《群鸟》的女主演蒂比海德莉,甚至控告过希区柯克对她在片场进行的“性骚扰”。

因此,导演将“对女性的欲望”作为希区柯克拍摄电影的源动力,从一定程度上讲有可自圆其说之处,也是一种有趣的剖析方向。

毕竟,在希区柯克的片子中,他的女主角经常会遭遇袭击、惊吓等等行为,而产生一种受虐的反映。

如果把它当成一种希区柯克的自我满足,也似无不可。

因此,在电影创作的角度,导演给出了希区柯克所存在的表里二重性,揭露了他内心的阴暗面。

他的行为,实际上正应和着导演建立起的、他与《惊魂记》主角诺曼贝茨的共通性---诺曼有着“和蔼绅士的外在”和“依恋母亲、通过女人尸体来满足对母亲未得的占有欲之内在”的双重性,而希区柯克也拥有着“不想承认衰老、想要拍出伟大电影找回青春活力之外在”和“构成电影创作原动力的、对女性的强烈占有欲望之内在”的双重性。

并且,希区柯克的光明面与阴暗面,恰恰是互相作用而不可分割的---当他缺乏对女性的兴趣时,他也就无法找到拍摄电影的灵感;而当他开始激情四溢地创作《惊魂记》时,如同他自言的“找回青春活力”,而同样一并找回的,则是青春期的、对女性的强烈欲望。

因此,在导演的理解中,希区柯克本人无疑与他开篇小故事中所讲的一样,“光明与阴暗面是共生的”。

对于希区柯克的描绘中,导演当然也不能忽略了他的妻子阿尔玛的存在。

在电影中,希区柯克与阿尔玛,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互相作用而又具有同一性的关系。

与希区柯克一样,阿尔玛也同样具备了两面性。

一方面,他作为一个年老的伟大导演的妻子,有着强烈的作为年长女性的“贤内助”意识-帮助希区柯克修改剧本、对外保持优雅以维持希区柯克的面子、在功劳来临时退后以便确保丈夫的荣光、忍受希区柯克对于合作女演员的热切欲望。

但是,在内心深处,她同样有着作为独立女性的“青春”一面在开头的段落中,她在围上希区柯克的记者面前后退,但她并不甘于这种状态,想要与作家朋友一起创作剧本、以便让自己也能得到认可;而在个人生活方面,她也想要谋求一份完全归于自己的爱情,与作家朋友产生了隐隐的情愫。

可以看到,阿尔玛与希区柯克同样,表现着两重性在非常典型的、与珍妮特的饭局一幕中,阿尔玛先是看到希区柯克对珍妮特的亲密,在席面上保持礼节,随后却到卫生间补妆(试图在美貌上压过珍妮特的内心),而偶遇的一个女性友人在表达了对于希区柯克外遇痕迹的猜测后,阿尔玛却直接离去(对外维护丈夫的贤内助)。

而在片中,导演也并非单纯地将希区柯克和阿尔玛作为各自的单一线索进行分别表现,而是在前半段和后半段中,都建立了二人的同步表达和相互联系。

在前半部中,阿尔玛和希区柯克体现出的同步,主要是“老年人想要找回青春巅峰”的同步-在一场二人于家中探讨《惊魂记》剧本的场景中,二人热烈地讨论着剧本,表现出一种“再造辉煌”的青春希冀,而此时的后景中,则是打理花园的园丁们(打理花园在片中有特别意义:此前,阿尔玛被问到最近在干什么,回答“打理花园”--一个老年退休者的活动,而此时她与希区柯克并未打理花园,而是讨论剧本,说明二人此时的心态并非承认衰老,而是试图找回青春),希区柯克手里拿着的枯萎树叶也暗示着他想要“不想成为此树叶”的愿望。

并且,阿尔玛的两重性,除了自己的独立部分之外,也表现在对待希区柯克的方式上她一方面支持希区柯克找回青春拍摄《惊魂记》,另一方面又节制着他的饮食:不让吃甜食和喝酒,以防卡路里摄入过多,这是一个明显属于老年人的养生。

也就是说,阿尔玛一方面与希区柯克保持着心态上的同步,同时又在对待希区柯克的方式上展现着“想要让他回到年轻”与“承认他的年老”的两面属性。

而到了后半段,希区柯克的内心阴暗面、阿尔玛的内心阴暗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首先,在阿尔玛这一边,她似乎已经决定抛弃希区柯克,而去追逐属于自己的青春---与作家的海边创作兼约会。

而更重要的,在希区柯克这一边,他的内心阴暗面得到了更大的爆发他发现了阿尔玛对自己的抛弃,从而激发了自己对于女性占有欲不得实现的绝望之情,并引导他走向了更深的阴暗面(在希区柯克发现阿尔玛海边约会的一幕中,贝德再次出现,并成为带领希区柯克发现线索的重要存在,暗示着希区柯克与贝德的连接加深)。

而巧妙的是,正是这种绝望之情,刺激了希区柯克对于《惊魂记》最经典一幕的创作灵感借着这种女性欲望落空的愤怒和绝望之下,希区柯克亲自拿刀,对珍妮特一番砍杀,引导着珍妮特恐惧的表演,从而创作出了电影中在刀和珍妮特之间连续快速剪接的“浴室谋杀”场景。

在这里,希区柯克亲自扮演诺曼贝茨,表现出他在绝望之下对诺曼在阴暗面上的同一性更深化。

并且,正如同此前希区柯克已经展示出的“对珍妮特的表演进行发泄绝望之情的旁白朗诵以引导出珍妮特的表演状态”一样,希区柯克正是基于这种对女性的占有不得的负面情绪,才拥有了创作经典的能力和灵感。

因此,导演在提示着我们:希区柯克的阴暗面,恰好决定了他创作的伟大。

实际上,如果将这个解读放大到希区柯克的创作生涯中,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是成立的。

在希区柯克的人生中,他始终对他御用的金发女郎们处于一种“求之不得”的心理状态。

就像一些舆论对希区柯克的分析中所说:他明白,相对于詹姆斯斯图尔特这样高大而帅气的演员,他只是一个又矮又胖还秃顶的家伙,所以他永远得不到那些金发女郎。

因此,如果从这个方向上,我们似乎也可以认为:希区柯克的生涯中,无论年轻与衰老时期,始终保持着对格蕾丝凯莉、玛丽黛德丽、英格丽褒曼、琼芳登、蒂比海德莉、珍妮特李、多丽斯黛、金诺瓦克等金发女郎的强烈热衷,而伴随他的,则永远是一代代金发女郎的离他而去尤其是英格丽褒曼、格蕾丝凯莉的成婚(关于格蕾丝的部分,本片中还做了特别的台词安排,借由阿尔玛之口来提醒观众:其结婚对于希区柯克的打击),因此,这种内心自卑所衍生出的对金发女郎的占有欲之落空,反而形成了希区柯克在创作中的主要原动力,引领他拍出了一个个经典的场景光明与阴暗的人格双重性,在这里再次得到了展示。

以本片涉及的《惊魂记》为例,或许希区柯克正是将自己带入了那个与自己在内心上有着深度同一性的诺曼贝茨,将自己对于金发女郎的占有欲转嫁到了诺曼因恋母而产生的女性占有欲上,才站在诺曼的视角上,借助诺曼来发泄自己对珍妮特的占有欲,从而才赋予影片以深刻的恐怖和扭曲人性的真实表现,拍出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截止到这里,影片的走向和思路都是不错的---在导演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希区柯克和阿尔玛的两面性,看到了希区柯克并且对导演想要表达的“希区柯克的内心阴暗面促成了他的艺术伟大”。

但是,到了电影的收尾部分,一切的变化却显得有些不太理想了---阿尔玛和希区柯克的相互作用,在最后走向了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平庸。

当希区柯克发现外边阿尔玛和作家朋友的交流的一场戏中,他透过窗户窥视着阿尔玛。

在这里,导演告诉我们:阿尔玛也成为了希区柯克的偷窥对象她被划入了希区柯克想要占有的“金发女郎”行列(阿尔玛也正好是金发)。

这一层表达,实际上与《惊魂记》拍摄中的一个逸闻是吻合的,或许也是导演的一个参考:希区柯克曾经将诺曼母亲头骨的道具放在家里的冰箱中,让阿尔玛在不经意间受到巨大惊吓。

在这则周边逸闻里,阿尔玛无疑成为了片中“金发女郎”的同类,与其一起成为了希区柯克想要惊吓的对象。

因此,导演以此为一个变向,将希区柯克对于女性的占有欲这一阴暗面内心,在后期导向了他对阿尔玛的爱情上。

实际上,这是一手不错的设计。

毕竟,对于希区柯克这样一位伟大的导演来说,拍摄他为主角的传记电影,当然要在最后去尽量中和他的负面形象、还他一个相对正面的人物总结。

而就本片的走向来说,在最后将阴暗面归结于对妻子的爱情,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思路。

随后,在阿尔玛脱离他的掌控而去追求爱情后,希区柯克的阴暗面才进一步深化、而创作出了“亲自提刀砍向珍妮特”的浴室经典一幕。

可以看到,阿尔玛这位“唯一顺从了他的金发女郎”的离去,才彻底激发了希区柯克对女性欲望之不得的绝望。

并且,当阿尔玛拒绝调解后,希区柯克疯狂地吞吃冰激凌他彻底抵触了作为老年人的养生,而是像年轻人一样暴饮暴食,试图证明自己的年轻,来抵抗自己对女性全无吸引力而欲求不得满足的事实。

但是,希区柯克在最终,也只能无奈地直面自己的衰老暴饮暴食混合着金发女郎离去的绝望,他大病一场。

而在这场病中,他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现实,并向维拉迈尔斯坦诚了自己的内心:“你为什么要离开我去结婚呢”,也接受了维拉的回应,“我有自己的生活,你的金发女郎只是一个幻想的存在”。

由此可见,在影片的最后,希区柯克终于接受了自己的衰老,也随之接受了自己对金发女郎占有欲的必然落空。

但是,借由此而成的影片结尾,却是含糊其词的。

在希区柯克正面承认了自己的欲求落空后,阿尔玛回到了他的身边,以一种双方各退一步的形式---希区柯克看到了她的归来,意识到“只有她才是自己唯一能够得到的女郎”,从而放弃了自己对金发女郎的占有欲而专情于她(首映时,希区柯克窥视的也不再是金发女郎,而是观众们---窥视欲转变所体现的占有欲消失),并且愿意承认并对外抬高她对于自己影片的功绩(“我没有你,就拍不出好影片”),来满足她的自我追求;而阿尔玛也放弃了自己的独立创作的追求,继续担任希区柯克的贤内助。

在这样的互相妥协之下,爱情线被合理地收束了,希区柯克的人物形象也从阴暗面回归了光明。

并且,对于希区柯克的其他表现中,如同他发现阿尔玛出轨时出现的“自己打理花园”所表现的“自我承认衰老”一样,他认同了自己的老化,并且也不再有年轻的冲动---不再死硬派地对抗审查委员会,而是老辣地与之周旋,并达成自己的目的。

由此一来,希区柯克的一切拧巴,似乎都被梳理平整,而影片也可以就此结束了。

但是,在这里,有一个非常巨大的问题:《惊魂记》的后期成功,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可以看到,当《惊魂记》内部放映粗剪版本时,派拉蒙高层对其的反馈并不理想,而此时的版本,是希区柯克在“自己代入诺曼而对珍妮特发泄占有欲,随后阿尔玛离开自己而产生占有欲落空的绝望”之下拍摄的成品。

也就是说,此时的粗剪版本,才是希区柯克通过自我阴暗面的爆发的创作。

在经典的浴室谋杀一幕的部分,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导演的表达:正是由于阴暗面,希区柯克才能创作出经典的场景。

因此,这个粗剪版本,理应是质量上佳的。

但是,这个版本的反馈糟糕。

反而,在后续里,希区柯克承认了自己的欲望落空并衷心于夫妻关系,阿尔玛回归,而二人合作的后期制作才最终创作出了完美的公映版本。

那么,在这个走向里,希区柯克的阴暗面显然并不能支撑他的创作能力,反而是排除阴暗面后的他才具备了这个能力。

这与此前的表达,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可以说,导演为了让希区柯克的人物形象最终归于正面、让他与阿尔玛的爱情能够走向世俗所理解并歌颂的方向,将此前一直在努力强调的、作为影片主干的表达内容处理成了含糊其辞的一带而过。

而作为一部拍摄《惊魂记》创作过程为主要线索、探讨希区柯克的创作内在动机和原动力的电影,在此层面的莫衷一是,是对影片核心逻辑的决定性打击。

而在片尾的字幕中,导演又试图挽回一些自我的原本表达,说“希区柯克在随后再也没能拍出超越《惊魂记》的作品”,以此来说明希区柯克在摒弃阴暗面后的创作灵感消失。

暂且不论《群鸟》与《惊魂记》的优劣对比,仅就这个字幕来说,也只是让导演的主题表达变得更加反复摇摆罢了。

另外,实际上,即使本片的自我表达逻辑完全成立、毫不模糊,导演的表现内容同样是有失偏颇的。

可以看到,为了表现“希区柯克对女性的占有欲这一阴暗面促成了他创作经典的原动力”这一主题,导演选择了《惊魂记》创作阶段来作为影片背景。

确实,《惊魂记》从各方面来讲,都是完美符合导演的表达方向的-男主角诺曼的内心两重性、对女性的占有欲望,以及金发女郎的受虐和被杀。

但是,换句话来说,也只有《惊魂记》,才能如此确切地对应上导演的表达。

导演利用《惊魂记》,给自己的主题提供了比较扎实的证据,以此来对希区柯克本人进行剖析。

但是,除了《惊魂记》,希区柯克的其他名作,如《后窗》、《迷魂记》、《爱德华大夫》、《西北偏北》等作品,实际上都并不能够如此准确地给导演提供证据金发女郎往往并不会被杀或被虐,而男主角或反派也并不拥有对女性的狂热欲望,至多也只有《后窗》所表现的男主角偷窥欲,似乎可以作为一种希区柯克对于自身之不道德“窥视欲望”的自我投射(同本片中所展现的那样)。

因此,如果抛开《惊魂记》、去将导演的观点放置在其他的希区柯克作品之中,就可以轻易发现这一见解的偏颇之处了。

并且,更重要的是,将希区柯克的艺术成就完全归功于“阴暗面”,其本身就是一种以偏概全。

在本片之中,具体到《迷魂记》,希区柯克确实是借用自己的阴暗欲望以及随之而生的绝望,拍摄了经典的浴室谋杀一幕、以及对诺曼内心的深刻表现,而创造出了不寒而栗的惊悚效果。

但是,希区柯克的伟大之处显然不局限于对观众的直接惊吓,而是在于“麦格芬”的运用、叙事之中对悬疑性的构建、通过对观众获取之信息量的灵活控制(或全知视角、或主人公视角)来制造紧张气氛。

更进一步,在他的最高杰作《迷魂记》(英国《视与听》杂志每隔十年举办一次的影史百大佳片评选中斩获第一)之中,他所表现出的那种隐约的宿命性、所探讨的“轮回”之主题,显然绝非“惊吓观众”的层级可比。

因此,将希区柯克的内心阴暗面所创造的深刻惊悚性来作为希区柯克艺术高度的内在根源,无疑是不够到位的理解。

当然,正如本片所拍摄的那样,历史上的希区柯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片中所展示的那种对金发女郎的狂热爱恋,而或许这也部分促进了他的创作,但显然这并非他伟大灵感的全部。

《希区柯克》这部电影里,可以看到导演对于希区柯克元素的一种模仿和致敬他试图对希区柯克本人,进行希区柯克电影、如《爱德华大夫》和《惊魂记》里经常涉及的“人物心理分析”。

从这个角度看,本片是非常有趣的。

但是,从主题的表现角度讲,导演选择了《惊魂记》这一最切合自己主题的电影作为背景,并给出了一个基本自圆其说、且可能部分贴近事实的解读,但这个解读无疑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刻意求新。

 10 ) 我喜欢希区柯克

我写了“推荐”,因为喜欢希区柯克,不管他是人是鬼,所以,到了这种阶段,但凡跟希区柯克有关的,我都喜欢。

同时,安东尼.霍普金斯,海伦.米伦,斯嘉丽.约翰逊的表演都让我疯狂喜欢。

至于剧情,我没太注意,这片子有剧情是吧?!

我只当是希区柯克在我面前复活,光顾着惊叹了。

一个人的成就,即使在舞台背后,也掩藏不住。

我只想说:真好,真幸福,一种真实的让人羡慕的热火朝天的生活,这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希区柯克》短评

直接没看出来是霍普金斯,老婆的戏也太多了

8分钟前
  • XU
  • 推荐

非常膚淺。每場戲都有它的功能,每個動機解釋得一清二楚,因此所有角色一律是平板的,沒有ambiguity或psychological depth可言-本片應叫 anti-hitchcock。還有,主流觀眾對H與片廠的拉鋸、片廠制的複雜、H對psycho的深入構思當然沒有興趣,所以影片集中講H與alma的關係及很表面的H想像就好了:我呸。

10分钟前
  • makuranososhi
  • 较差

好可爱的老头~~~

15分钟前
  • Lane_
  • 推荐

让我想起了最后一站,同样是伟大的男人,同样夫妻关系,而且妻子还都是海伦演的

19分钟前
  • clover
  • 还行

或许是造型的原因,始终无法对霍普金斯的希胖有认同感。影片对希胖的塑造缺乏立体感,平铺直叙似过场,大量篇幅只在描述希胖如何拍那场恐怖的浴室戏,而不是整部惊魂记,剧本太弱。希胖在影厅门口感受观众反应那一段最令人喜欢,但整体上很是平庸~

22分钟前
  • Granite_花花
  • 还行

愿得一人心!

23分钟前
  • 文文周
  • 推荐

大师的传记片是所有电影人不容错过的。两位的演技没的说,Hopkins的Hitchcock发得了狠买得住萌实在是可爱^^唯一略觉脱节的戏是大师对Psycho原型探索与幻想。不知道是不是最终剪辑版,上映时再看一遍吧~友情提示字幕出后不要走开

25分钟前
  • 鶩習
  • 力荐

这种类型应该叫——蜡像传记片。

28分钟前
  • 皮革业
  • 较差

被海伦震住了!

31分钟前
  • 金正昆
  • 还行

值得一看。有几处疑惑,好莱坞的老板们真的那么势利么?老希在拍《惊魂记》时和妻子的关系真的那么紧张,还是刻意迎合剧情?最关键的是浴室尖叫那一段真的是老希抢过刀子亲自上马?

33分钟前
  • 柏拉不图
  • 推荐

很喜欢霍普金斯扮演的可爱纯情认真大肚腩的希区柯克,更大爱斯嘉丽约翰逊的本色演出。一个男人事业的有成,除拥有自己的天赋外,更需要有个默默在背后支持的女人。致敬伟大的悬疑大师希区柯克,致敬《惊魂记》。

36分钟前
  • 古正中
  • 力荐

企图用跌宕的知音故事来映照希区柯克诡谲的内心世界和电影世界,殊不知伟大的希区柯克就此成了内心狭隘的醋坛子,不仅降格了电影,也贬低了希胖的身价。霍普金斯的演出根本没有雕琢,呆头呆脑生硬模仿。翻译了中字,也当是学了很多生僻的俗语。

40分钟前
  • 三十
  • 较差

四星全给cast = = 太爱Anthony Hopkins和Helen Mirren!演什么是什么信手拈来的完美演技。相对Scarlett就有点嫩了。无奈故事太鸡肋。没有拍出希区柯克传记应有的幽默和悬疑并存感。

43分钟前
  • 海獭星人
  • 推荐

一报

44分钟前
  • 且看我如何飞翔
  • 较差

影片不錯。就是字幕出奇得爛。希區在Psycho上映後對妻子說:我從來不會找到另一個像你一樣漂亮的希區科克金髮女郎。妻子回應:你這句話我等了30年。希區這時得意地說:這就是爲甚麽他們稱我爲「懸疑大師」。這個段子是電影的點睛之筆,字幕全TMD沒翻出來。

48分钟前
  • 书评之乱
  • 推荐

算不上一部希區柯克傳記片,同是兩公婆的老年裂痕,講托爾斯泰的《The Last Station》好很多,妻子還都是Helen Mirren。希區柯克被塑造成一個控制欲和窺視慾爆棚的心理障礙者,與之伴隨的配樂刻意製造驚悚感,而妻子則是追逐自我的形象,兩者各自的戲割裂感嚴重,總體像一部電視電影。★★☆

52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较差

这年头连霍普金斯也卖萌了……

56分钟前
  • RITA
  • 推荐

应该叫Mrs. Hitchcock 吧?

59分钟前
  • 遙遠
  • 推荐

3.5 scarlett~!! Hitch!Hitch!Hitch!!

1小时前
  • Fermi.Paradox.
  • 推荐

剧情主线始终在希区柯克夫妇关系上绕来绕去,格局太小,深度不够。谁要看他老婆?大家要看的是作为一个导演的、立体的希胖,要看他内心更深层面的东西,至少也多给点周边八卦吧?2.结尾一只乌鸦落在希胖肩上,暗示了下部作品<群鸟>的诞生。3.James D'arcy扮Anthony Perkins倒是神似得令人诧异。

1小时前
  • 匡不怕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