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前面处理得很好,但最后结尾的当然是选择原谅,这个看得我有点不知所云。
当然,看最后现实姐妹们的片段,可能现实中确实选择了原谅。
但是可能前面过多的渲染了父亲的只说不做,母亲的疯癫放纵,对孩子的疏于照料,以及孩子们离开的决心,结果最后这个原谅,我就觉得很突兀,可能是和被家暴者心理类似吧,也可能这个环境下最终让他们选择原谅。
圣诞节那天,父亲雷克斯为珍妮特送一个特别的礼物,让孩子们选一颗天上星星⭐,当别人送的礼物都坏,腐烂了,只有他送的礼物还闪耀在天上!
题目玻璃城堡,用玻璃打造的城堡,华而不实,易碎,不实用,不可能。
而雷克斯一直再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心灵上的玻璃城堡,一种精神上的良好品质,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执着。
他爱孩子是真的,他酗酒打闹生活拮据甚至无法喂饱四个孩子。
他人格上的缺点,他童年受到的虐待伤害,一直困扰他。
他试图挣扎逃脱。
凡事两面性,他陪伴孩子,最有趣的教导孩子,爱孩子。
同时,因无钱,酗酒等影响孩子。
一切就是发生了,她们被爱着成长。
孩子们都是纯洁自由的,她们向上生长。
她们没有受到雷克斯那种童年创伤。
他们反抗,他想挣脱。
存钱上学改变经济拮据的新生活。
但也在困扰着她们。
最后珍妮特选择和解。
原谅那个只说不做,困住她们的父亲。
原谅自己,接受过去,坦然面对,并按父亲的意愿,像父亲一样。
做真实的自己。
更加自由,更加乐观的活!
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
照耀自己,感染他人。
挺耐人寻味的故事,真实事件。
玻璃城堡,最终还是没有建成。
观影全程都在期盼,期盼能够出现奇迹:一座明晃晃的玻璃城堡镶嵌在葱郁的山峰,哪怕只是一小间敞亮的阳光房也好,能让孩子们惶恐的眼神重新迸发光彩。
可是,并没有!只留下泛黄的手写图纸、填满垃圾的地基,以及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父亲口口声声说要给四个儿女建一座美丽的玻璃城堡,结束颠沛流离的四海为家,可始终停留在纸面上,自己酗酒嗜赌,喜怒无常。
母亲也是秉持空想主义的生活态度,放弃可以变现百万美金的土地,宁愿流浪街头,翻捡垃圾度日。
这是一个什么都会的天才父亲!
有情商,有智商,有爱商,有逆商,有乐(Le)商,就是唯独少了财商。
假如给了他财商的智慧,也许他真的能够改变世界。
他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无比美丽绚烂多彩的童年,即使长大后,明白这一切都是在“画饼充饥”,有了憎恶和痛恨,再过多年后,仍然会觉得自己很幸运,感激会有这么优秀的父亲。
假如富有,抽烟喝酒反而会成为他的魅力所在……如果他的性格不那么的“反社会”,如果他的行为不那么和身边所有的人都格格不入,如果他能有个稳定的住所,如果他能够有那么三五死党,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会伸出手拉他一把……如果……只是如果……
原生家庭在最近几年常常被大家挂在嘴边,每个人扒拉扒拉都能发现它带给自己或多或少的伤害。
我看到有的人说如果用“原生家庭的伤害”来讨论这个片子就太狭隘了,她们拥有多么快乐的童年啊。
Come on!
You must be kidding!
父母不需要参与资格考试,但是想有好成绩并非易事。
你需要在照顾我身体健康的同时保证我精神成长的顺利,你可以贫困潦倒但是你不应该因为你的精神世界毁灭了所以我必须跟你同步。
剧里的父母可以选择在家教育孩子,带他们四处流浪,可是他们不能将自己的原生家庭的痛苦再成倍返还给孩子,这是荒谬且令人心碎的。
剧里爸爸一直跟二女儿说“你不要成为任何人,你就是自己。
” 你可以醉心艺术整日画画,但是你不该在我还是小孩子为你煮饭把自己烧伤后连句抱歉都不说。
你也可以构建梦想中的房子,但是你从来只是纸上谈兵,家门口的你让我们打的地基早就成了垃圾场。
如果这就是你说的成为自己,那真的很可笑,用自己虚无缥缈的梦想逃避现实再试图让我们相信这些虚假的东西,当我们戳破泡泡你们就恼羞成怒拳脚相向。
可悲啊,可悲啊。
在苦难中生活的人日子本身就格外的长,那么这些漫长的时间里总会有些片段是快乐的。
你们人性暂时回归的高光时刻,你们意识到自己曾经的痛苦所以夸奖我的时刻,所以说快乐本该是童年的主旋律,但是对我们来说是玻璃渣子中间碎掉的糖果。
和解,当然会有,毕竟死亡是最好的滤镜。
那些无数想置对方于死地的瞬间都会被那些糖果渣掩盖,至于那糖是否刺痛了我就不再是你需要关心的事情了,你看又是你赢了。
永远不会原谅这样的父母。
你们的生活是自己选择的,孩子不是。
他们做出选择,你们却利用他们的爱让他们重回桎梏。
既然如此,你们就该一辈子当嬉皮士情侣,搞不好还能受到万人追捧。
Just don't interrupt my life.
这部电影改编自现实的真是故事。
我们一定听过这样的言论:幸福的家庭千篇一律。
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千秋“故事的主人公,也就是那个被孩子称之为父亲的男人,没有正经工作,喜欢赌博。
对待孩子不管不顾,甚至饿上三天都是家常便饭。
而那个被称为母亲的女人,由于她自己的懦弱,不敢离开这个男人,还一而再再而三的选择生下四个孩子。
这样不幸的人生,并不是只存在于电视剧。
在现实生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孩子的降生那天,遭遇亲生父母亲的遗弃。
又或者出生那天,由于是女儿得不到任何重视,重男轻女的思想。
生下来如果是儿子,就是眉开眼笑,生女儿就是遭遇冷板凳,或者白眼。
得不到任何家庭的待见现在都是9102了,还有这种封禁思想存活于世。
真想问问那些父母,他们是吃什么长大的?
既然你没有办法给到子女完整的家庭,完整的人格。
你为什么要让这个孩子问世?
自己生来不幸,难道还不够?
非得拉上一个垫背的?
还美其名曰:我是为你好?
也许年纪小的时候不知道人情世故。
等到成年那天就发现自己成为了失败婚姻的牺牲品,又或者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出生的人。
奉劝那些,没有良好经济实力,自己的人格都不完整的父母,就别祸害子女,不要成为那个只会生,却没能力教育的牺牲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你们生育的工具。
在本剧结尾的时候,其中一个人告诉了自己的男友:我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并没有发明任何专利,反而他是一个酒鬼和赌鬼,但是我很爱我的父亲,我 想这样的格局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大度的。
这样的情况在现实出现的话,恐怕就是另外一副情景了。
好在结局是完美的,那四个孩子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不婚,他们也是幸福的。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原生家庭的不幸,就别去祸害任何人了。
真没想到我看这部电影是源于依恋创伤的学习,老师在课上给我们放了电影的片段,也就是那段在电影中被提到两次创伤事件——把女主扔进泳池学习游泳。
这种桥段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家长也会得意洋洋滴跟他人吹嘘,自己是多么的教育有方。
但有过溺水经验的人都知道,那种窒息感是多么的恐惧。
更何况, 给你带来恐惧的人本来是你最期待得到安全和爱的那个。
这种冲突感会让孩子非常的混乱,在这种反复类似的创伤之下,孩子就会变成混乱型的依恋类型。
会产生“我不配,不值得被爱,我不好或者外人很危险,不可信赖”等人生观和世界观。
最后的结果就是不需要父母的控制和圈养,孩子也不会离开父母一步;如果组建家庭,也会找到那种让他们又爱又恐惧的另一半,噩梦重演。
在1小时48分钟的时候这个电影我还能给打5分,因为我想这样的故事需要被说出来,这样家庭里的孩子需要被看到。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第一层都没有满足的家庭(本可以满足),能出来像女主这样的孩子,简直是奇迹,这和奥巴马,施瓦辛格的成功一样具有传奇性,就是骨子里就会好的主角命。
可最后莫名其妙就和解了,虽然是电影短吧,为了完整性,但是不对,这不对。
当然,观众也不是要看到杀父弑母的大结局,但是问题就这样没有了,情感就突然转折了,这让我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出现了混乱。
我很不爽,换句话说,这会让很多有依恋创伤的孩子感觉非常的羞辱,好像不认同自己的父母最后都要对不起别人一样。
当然,这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这对父母没有那么糟糕,看起来确实有些部分他们做的还不错,用幽默(playfulness)化解一次次的尴尬,愧疚和低价值感。
这确实是一种鼓舞人心的生存策略。
爸爸会在一些孩子比较难过的时刻(害怕恶魔,惧怕疼痛)给出一种有意思地解释和安慰。
但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这束光真是太弱了,人大脑中的杏仁核就是会对负性的事件有更为深刻的记忆,大部分孩子撑不过去,而且会反而饮鸠止渴,贪恋其这一点点卑微的关怀,然后被钉在这烈火中,一次又一次地灼烧,直到麻木僵死。
所以这几个孩子的逃亡,就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且激动人心,远离那从不直面生活的懦弱,紧紧抓着他们的虚弱,和自以为是的妄想与不切实际。
可女主又遇到了一个脸谱化的男友配角,哎,这好像就是要故意衬托父亲对于这个社会的评价是多么的正确,对于人性的勘察多么的精准一样的存在。
这让我有很多的生理不适,女主最后在饭桌上和丈夫(男友)的逃离,和曾经逃离父亲一样,看似有着决绝和勇敢,但是丈夫不是那个把你变成现在的这个人啊,你的眼神那么直勾勾地看什么看啊,这是你的选择,也是你曾经想要的生活。
你现在不要了,人家才知道啊,怎么搞得跟人家做错什么了似的。
是噢,男友精明虚荣,但是谁又完美呢。
Anyway,我相信本着女主骨子里的坚强、悟性和勇敢,终有一天会接纳自己的家庭和父母,毕竟父母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但这个转变不是在平平淡淡地婚姻或者生活中可以学到的。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大痛大悲之后才有大悟大彻。
因此这种感情的突然转折,让我觉得结尾的部分,女主的讨好多于接纳。
她一整部电影都在对抗自己的父亲,这下,对抗的人终于倒下了,她的敌人没有了,她也就失去了斗争地意义。
再次,没有那个孩子不希望父母认同自己,父亲的倒下就是认同。
认同之后呢,又回到了那个混乱的依恋模型中,我这么怕你又爱你,现在你不再让我害怕了,我终于可以好好爱你了。
现实哪有电影那么美好。
P.S. 这部电影让人观感很矛盾,所以让人很难痛痛快快地给它打分。
毕竟往事不能及,来者犹可追。
仅对电影发表见解。
故事原型主人公最后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道路。
感觉这个结局和《Educated》相比还是要欣慰一些,当然她们的故事也大相径庭。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平静和安宁,那就没什么对与错之分。
这部电影对我有很大意义,对被原生家庭困在过去的人有很大启发性,坚定了我要与过去和解的决心。
电影刚开头是珍妮和未婚夫的饭局,未婚夫为了自己的利益编造珍妮的家庭情况,她却难以启齿,要求自己来编家人的故事,并且父母在街上捡垃圾她却视而不见。
这里采用倒叙的手法展现故事的结局,让观者想知道她和父母之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小时候,对于挨饿母亲给出的回答是“你是想让我做一个小时就会吃完的东西,还是画完这张能永久保存的画?
”这句话似乎刚开始听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细想生活并不能这样衡量价值,我们所需要的是花费我们所现有的时间好好生存,而不是想一些不切实际,空虚妄大的事情。
然而她也能说出“风从早到晚都在吹打这棵树,但它从不屈服,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塑造它的美”,母亲很有审美意识,对于美总是不懈追求,这也许是所有艺术家所向往的。
对于布莱恩头撞到地上造成骨裂,父亲给出的回答却是“布莱恩的头硬的很,我肯定地板受伤比他还严重”,他和医生争执“我一个空军老战友带她女儿来医院,医生就给她贴了个创可贴,可支付的医药费比一个飞行员一年的收入都多”,“我全家三个月不吃饭,才够你买一辆豪车”,这些话真实而心酸,现在也有很多小问题医生小题大做,故意榨干病人的钱,让贫苦的人更加贫穷,富有的人更加有钱,资本固化让人们有心无力,安于现状,无法翻身。
并且前后两句话有些矛盾,难道三个月不吃饭就能买辆豪车吗?
赌博难道能赚这么多钱吗?
长大之后,父亲为了不让女儿离开自己,明知道别的男人对女儿图谋不轨,却顺水推舟,差点让珍妮失去纯洁之身。
这样的父亲形象让人咬牙切齿。
到后来我们才发现父亲的问题来自原生家庭,奶奶在孩子吐出东西时打孩子,并有恋童癖,一次次伤害孩子们。
因为严格约束的爸妈,才有了要追求绝对自由的儿子,父亲酗酒流浪的问题都有了解释。
对原生家庭有阴影不敢反抗用逃跑离家的方式应对,喝酒麻痹是另一种逃避原生家庭阴影的方式。
父亲雷克斯总是在家人面前说自己向往自由,其实只不过是随心所欲的放纵和不敢面对现实的懦弱罢了,因为自由不应该只趋于表面,而是内心。
It's impossible to breathe when you're drowing in shit.是雷克斯小时候子在日记里写的一句话,隐喻他母亲恋童癖的行为对他产生的影响,诉说着他对他母亲的厌恶,无法逃脱以至无法呼吸。
最有感触的一幕是爸妈吵架孩子无言,到楼下自己用跳绳分散注意力,父母的不和是深深扎进心中的刺,比肉体的疼痛来的剧烈的多,他们无法排解,也只有暂时逃离。
这里父母不算是真爱,孩子的到来也不是意外:活在虚幻中的人总喜欢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来证明自己做的是对的,而他们的爱情只不过是互相找到宽慰罢了,我认为的爱情是灵魂契合,能在很多方面提供对方需要的帮助,互相扶持走的更远;孩子们他们所拥有的就是对方和自立自强的自己,因为有对方,才有了依靠,能有可以期待的未来。
这些孩子们就是一群没有伞的孩子,以为没有伞的孩子才会努力奔跑。
这对父母最擅长的就是认真坚持做自己,认真敷衍欺骗孩子每一次。
就像父亲从未想过建一座玻璃城堡,只是想通过这来锁住他的孩子们罢了,这是专制自私的体现,不适当的控制欲只会造成伤害。
孩子们的期待从来不是一瞬间消失的,只是在时间的消磨和一次次失望中被磨灭了,给人希望又给人失望是致命的,总有一天会失去耐心。
父亲虽然表现得很不靠谱,却在某些瞬间很有魅力,他能用各种地理,物理知识向孩子们描述解释着美丽的世界,在教珍妮游泳的时候告诉孩子“这里的每个人跟我们一样,只是肤色不同”,他拥有着开阔的视野,不局限于肤色的差别,这也许是因为他也接受着贫穷的审视,与此同时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穷,但认为其他人意识贫瘠。
她告诉珍妮“但我不能因为你害怕,就放任你紧抓扶手,放任你停滞不前,如果不想沉下去,就要学会游泳”,有时候放任孩子勇敢地探索未知比将他们关在牢笼里囚禁要好的多,在实践中探索获得真知才是自己所拥有的。
珍妮看到自己烧伤的肚子,觉得自己丑陋的像是个魔鬼,雷克斯回答道“你一点也不丑明白吗?
我向你保证,总有一天,你会看着这个,明白自己坚强的另一面,你是沃尔斯石山羊,我们和其他人不一样,肚子浴火”,用孩子所拥有的特质教会孩子坚强,勇敢,面对挫折。
答应孩子戒酒,痛苦到接近死亡但办到了;在很多事情上他总能给孩子想要的爱,不吝啬表达爱意,没有传统的中国式父亲那样沉重;不经意间他总能展现母亲般的细腻,他收藏了孩子从八岁起写过的每一篇新闻;他也会教孩子们更深层次的拥有,当别人的废物已经坏掉,并被人遗弃,你依然有自己的星星……这对父母身上展现了太多矛盾的点,让孩子们想要逃离却无法脱身,让读者看得刚想批判一顿时,又下不去口,虽然结局是孩子原谅了父母,并且幸福温馨的生活在了一起(雷克斯因病去世),但这只是作家珍妮想要给自己及家人的一个交待,而我们作为读者也可以把自己带入到角色中,认为并不是所有错误都可以原谅,生而不善养者不配当父母,选择站在父母的对立面,保留伤痛,但是坚强地活下去。
这也说明人性是复杂的,不能通过一件事情来判定一个人的好坏,而在于对方的行为好坏优劣在自己心中的占比,优势占上风的话,我们可以忽视掉他的缺点,反之也是如此。
玻璃城堡 (2017)7.62017 / 美国 / 剧情 家庭 传记 / 德斯汀·克里顿 / 布丽·拉尔森 伍迪·哈里森
其实不想生孩子有两大原因,一个是没钱,一个是不会教。
成为父母本是这世界上最难最需要努力学习的事情,但在现在社会好像变成了最简单的事情。
可能是我要求太高。
这部电影,父亲很有才,但是有童年阴影,这个阴影伴随他一生,所以他偏执的想让孩子们远离他认为危险的地方,留在他身边。
他对这个社会“看透了”,他有自己的正义感,比如任何人都不能夺走他的孩子(比如开头,詹妮特烧伤了,他想办法把孩子“偷出去”);再比如游泳池旁,他不允许管理员当着孩子的面说他,所以动了手。
他觉得远离社会才能得到“自由”,尽管这自由需要孩子们挨饿,需要终日奔波,需要时刻提心吊胆,但他认为,这些跟“自由”相比,不算什么。
他用自己的方式教孩子,比如他把詹妮特扔进水池,让她自己救自己从而学会游泳。
他感觉到女儿快不行了,他就把她捞起来,然后再来一次,直到女儿学会了,游到岸边。
这种方式在我们看来是极端的,在女儿看来的“想整死自己”,在他看来是最有效的。
他错了吗?
他没有不管女儿,他虽然把女儿扔在水里,但他一直在旁边守着,并且救了女儿两次。
他没错吗?
他为了达到目的(让女儿学会游泳)没有顾及女儿的心理状况,也不解释,不沟通。
故事最后,父亲想通了,詹妮和他也和解了,并且明白了父亲其实非常非常爱她。
(剪报出来的那一刻真是泪流不止)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
可是爸爸不在了。
怎么叫爱呢?
怎样的爱才更好呢?
大概没有标准答案吧。
我也一直想不明白。
没读过原著,不过想必读的感觉也一般,这种生活方式在西方叫城堡,我们这儿估计就只是gypsy了。
这种人就是有病
真实改编,别样的家庭,特殊的教育,孩子的逃离计划,与其说是传记片还不如说是反面教材。
走過來了過去的困難不算甚麼,已成回憶可以雲淡風輕。始終這種放浪生活和生兒育女的態度不敢恭維。
这个还真不羡慕,除了后面外婆留下那100万美元的土地;说大城市的富豪住在豪宅里呼吸着污浊的空气连星星都看不到,最后你家全家都在纽约混,还翻垃圾桶
令人窒息,这么垃圾的父母还生这么多孩子,真是服了!
有其父必有其子,then 必有其女。都是倔强的人。
父母想要的生活并非是儿女们想要的生活。
沃尔夫一家都是流氓还以为自己手握真理,用一系列愚蠢的行为强行宣示自己特立独行,暴打女儿未婚夫证明自己仇富心理正确,前一秒吵架后一秒直接在孩子面前做爱,整天活在梦里还总想建玻璃城堡。双线插叙,回忆与现实交错,拉尔森演的也一般,最后强行用将死之人其言也哀化解矛盾,非常老套。
3.5,沒有蓋起的玻璃城堡。又愛又恨的父母。看時被戳了幾次淚點,但沉澱過後覺得是有點搧了,老式情節劇的呈現手法。或許這才是Captain Fantastic現實版。夢幻、脫離現實的嬉皮父母,帶給孩子特別的童年與想法,卻也沒善盡責任照料。但他們都是善良的,記住了父母好的那一部分
演员节奏画面配乐各方面都很好,但正是这种技术上的好让我感觉不好,父母选择贫穷自由没关系,他们凭什么代替孩子选择?何况那不仅仅是贫穷,还有漂泊、暴力和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凭什么?只有熬出来的人才敢说感谢苦难,还有那么多被苦难摧毁的童年,然后继续摧毁他们的下一代,不能因为这个做父亲的最后得到谅解就信了他的邪
本来觉得还可以,看到最后居然反转谅解,我一口老血差点呕出来。受不了美国人这种所谓家庭观。神马都无所谓,只要高兴行,孩子的安全无所谓,孩子的生活质量无所谓,这是自由选择lifestyle。啊呸呸呸呸呸!
最真实的《神奇队长》。
制片课上,老师放的。这种主流价值观的电影果然是会由制片老师来放啊
英语课上老师跳着放完了。我永远不会认同这样的爱。坐拥百万美元却无法保障孩子的基本生活。they just couldn't do it?is was excuse only.
亲情的破碎与和解,缺点和优点一样多,总结起来只能给这样一个分数。过去和现在就像两条毫无规则的曲线,只是偶尔在某处冷不丁交叉一下,营造高潮的方式基本靠主角互相之间的争吵嘶吼,最后父女之间以廉价泪水博取观众的共情以及最终达致和解的俗套结尾也使得这部本具有十足吸引力的影片瞬间沦为庸作。
原生家庭就是一个模子,某种程度上铸就子女们的部分人生。子女们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摆脱不想要的那部分。
真没想到买了这本小说的十年后看到了电影版,特别喜欢萝莉对厄玛那一拳,爽。
虽然这样的父母并不值得提倡,但这只是一对普通的跟别人一样爱着自己孩子的父母。经历很特别,人生有得必有失,没有好与坏。
什么鬼 对孩子的爱吗 如此自私 以爱之名 也许自己也被蒙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