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写不下了。
信仰这个东西,有了和没有,对很多事情的理解真的是有点不同。
所以我很庆幸我不是在2005年看到这个剧。
信仰会让人能忍受残酷,但信仰也会让人觉得残酷更残酷吧。
因为你会不由自主用因果论来看你承受的苦难,从而对很多事情产生怀疑。
不到更大的图景揭晓的那一天,这种恐惧和怨怼肯定是一直存在的。
这是我目前看过的安诺斯·托马斯·延森最好的作品,有神性的作品,他的各类特色因素在本片中几乎是完美地聚集了:Dogma95的影响(或者说与之背道而驰)、黑色幽默、穷形尽相的各种深井冰、无处可逃的封闭环境、孤独的人生,最后还有神性,如果说他前面几部还有点用力过猛或者天真幼稚,到亚当的苹果,这些特点完美、紧密、冷冽地交织在一起(它的色调与内容特别贴合),几乎没有一点多余的地方。
后面的男人与鸡反而没有亚当的苹果的质感与完整,不过也还是很不错的。
而且因为延森的拍摄总是用那几个固定班底,我现在看着麦子叔和这群家伙都有感情了。
丹麦电影不知道为什么还真是对我胃口,各色很奇诡的笑点(有的段落简直笑死),疯狂和一派天真,幸福和残酷都只有一线之隔,代表社会秩序的警察似乎永远缺位,最后主人公们还都莫名其妙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果然这是产生了克尔凯郭尔、Dogma95和安徒生的国度啊。
麦子叔的表演真是……看到现在,我觉得他真是在母语电影里表现最出色。
他的演技大概是跟那帮Dogma95的导演练出来的,果然北欧这个地区的导演们对表演的理解就是跟腐国法国好莱坞不同(所以我现在倒是更能理解英格玛伯格曼面对英格丽褒曼时的那种捉急感了)。
基本上麦叔就是我们所说的那种和角色贴合得浑然一体的演员,不动声色就变成了角色。
他不是一部分一部分通过细腻的训练变过去的,而是就地一滚——一下子就成了那个人。
神父的天然呆、善良、执拗、神经质和强迫症在他身上简直是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越到后来,麦子叔那张支离破碎的脸上忍耐、逃避(顺从)的表情越让我不断想起中世纪绘画中那些圣徒(疯子)的脸。
疯癫和神性一直是通着的,直到近现代它们之间的通路才被活生生斩断,但对疯子(偏执狂)的敬畏是在我们的基因里的。
面对现实里的痛苦,神父封闭了自己的感官,不去听不去看,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他的天真执拗和身上受难的痕迹是这样强大,居然能让一起生活的人也慢慢共同维护起他营造的假象(乐园)。
如果没有亚当的到来,他们可能谁都是难以突破这个幻想结界的吧——所以一旦幻象被破坏,大家最终各奔前程了。
外来的亚当和最后气愤地:“我要去有人能正常死亡的地方”的医生是唯二两个最清醒的人,当亚当无情地戳破神父营造的世界之后,他性格里的那部分反转太有意思了——可怜医生最终还是落单了。
我有时候想,医生也许才是这个世界里最正常的人,他早看出这群人是疯子,本来絮叨了一堆是想拯救亚当的,结果大家都疯了,医生只好愤愤退回自己的现实世界里去了。
为什么最后独独是沙特小哥哈立德没看到神迹,没有留下来?
这个电影并不是喜剧,它蕴含有极其残酷、悲哀和甜蜜的部分(约伯书果然是好题材),也许是气候和文化导致的,德国人和北欧人似乎都能看到人生中极为阴郁、黑暗的一面,但是奇妙的是,面对这些痛苦,德国人加紧思考不断深入,伯格曼也是,起劲地挖掘,但丹麦人却本能地会做减法(连他们的艺术设计都是如此),因此自有一派天真的去处。
仔细想想,安徒生童话也是这个调性。
但,信仰就是这样,它真是从绝望和极度残酷的世界中开出的花啊。
P.S 麦子叔的脸,真是一张奇特的脸,他脸上总是有点半人半兽的东西,眼睛和眉骨处的长法很原始,嘴唇和牙齿的咬合问题却让这张脸变得俏皮、性感。
面对这样的脸,导演们的第一个冲动,大概要么想撕碎他身上原始野兽的那部分,要么就会想折磨压抑他,所以麦子叔一般在电影里不死也得伤痕累累。
麦子叔的魅力是整体性的,尤其动起来,每个时段有不同的感觉。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当过舞蹈演员,他的肉体魅力和存在感都特别强,而且年纪越大越明显。
他2009年之前清瘦的时候莫名其妙有点柔弱,但人到中年发胖一点后,带点恰到好处的松弛,反而性感到要死。
麦子现在的样子,就好比,从小小的猫科动物忽然变成了雪狮,皮毛华丽,模样尊贵。
所以说,时间对某些人还真的是很慷慨。
丹麦电影总是让人有一种虐心的快感,这部悲喜剧就像一段冷笑话,有悲情却哭不出来,有喜感却笑不出来,这才是真正的黑色幽默。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你可以埋怨现实,但却不能回避现实,你可以质疑信仰,但却不能放弃信仰,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心存爱意。
Anders Thomas Jensen严格来说更算个职业编剧,但其导演作品在整体北欧风格内是个独特的存在,既带有北欧的冷峻尖锐,却又有自己的幽默和讽刺,不同于之前奥奖最佳短片的玩味,本片用一种更大的隐喻包裹了善恶人性话题,虽然乍看起来,情节与冲突都不够富于张力,背景故事的铺陈也略显说服力匮乏,感化不能算太平滑,但始终能被轻喜的氛围带动,一帮面很熟了的丹麦演员也很给戏加分,不过虽然是个很好的宗教寓言,形上毕竟嫩些
做个苹果蛋糕真的有这么难吗。
??很难,当上帝讨厌你的时候。
没有几个正常人的电影...。。。
一个新纳粹份子,一个神经病牧师,一个酗酒强奸犯(没记错的话),一个抢劫犯(或许还有点偏执狂)。
这几个人在一起看护一颗苹果树好等到成熟的季节就可以做出苹果蛋糕。
亚当一来这里神父就问他 想做什么。
他漫不经心说 做个苹果蛋糕吧!
(天晓得他是不是来监外执行的)如果认真总结也不见得能说出片子味道,有可能是没有看懂,有可能是太隐晦,有可能是导演抓不住,也可能是平淡而饱满,渺小而深沉。
一个带有强烈信仰(非主流)的人来到了各怀信仰的杂碎中间。
然后杂碎们都有那么点故事。
杂碎都生活着自己的生活。
很多影评都说到了片子的重点,就不用再说了。
关键的一点是 一部好玩的电影 纯正的黑色幽默 生命的辛酸及其背后。
看完后不得不说走在大街上的每一个人都那么可爱,他们的生活安乐还是痛苦都让人敬畏。
信仰不分大小善恶而在乎面对足以崩毁你的信仰的残酷现实的时候,你是站着还是躺下,是微笑还是痛哭,是否就算是倒地不起依然微笑,是否倔强的站着依然毫不掩饰的潸然泪下。
不管怎样依然活着。
作为一个信仰单薄的非基督教地区观众来看一部带有宗教色彩的电影所感受到的自然不同于其本地人。
可是做出了苹果蛋糕还是足以感动的。
很多东西还没能力归纳,这种电影才是怪物可以激励人,又让人知道自己无能。
要承认,有时候靠上帝,要经受考验的,正如《约伯记》里的约伯一样。
考验无非是针对人的软弱性,彻底发掘一切致人于歧途的病根,让灵魂经历火一般的洗礼。
来自基督教化国家的福音寓言类电影,都是少数人所认同,多数人轻视。
但你能抽个时间来看一看,总好过沉醉于恶俗文化的大熔炉里自我塑造,再怎么塑形,都差不多跟原来一样的。
仅仅就是一种自我欺骗在讨好你脆弱无比的灵魂。
看这部电影的很重要的一个出发点是因为里面的一个演员——Mads Mikkelsen,最早知道这个演员是在数年前看《皇家赌场》,我觉得他在里面饰演的大反派比Daniel Craige的新版007更加的出彩。
然后就记住了这个来自丹麦的演员。
今年他凭借《狩猎》拿了嘎纳的影帝,这已经能够充满证明了他的演技。
但今天要说的不是Mads Mikkelsen,而是这部电影。
电影海报上面说这是一部Comedy,或许这电影在开始的部分确实让人会心一笑,比如老纳粹保罗在做礼拜期间去厕所,然后神父伊万为难老头的那段;还有一敲钟亚当的希特勒画像就掉落那段;巴基斯坦人掏枪射乌鸦那段等等,但是这些桥段在电影里都是有寓意的“保罗之所以在礼拜期间去厕所,是他无法原谅自己过去的罪行;希特勒画像一再掉落是象征着亚当的”新纳粹“思想正在土崩瓦解;而”射乌鸦“那段则是说在教堂里剥夺生命也不过是稀松平常的一件事而已。
还有片子里面各种纠结悲惨的角色设定(五个主人公没有一个是幸福的人,他们都是生活里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故事又是如此的虐心讲述,所以这根本就不是一部喜剧。
再就是之所以说这不是一部颂扬上帝的电影是因为隐喻Anti-Christ的镜头在电影里比比皆是:一而再再而三掉落在地上的圣经,被天火烧掉的稻草人后的十字架等。
再就是从故事本身来看,圣人一样的神父一直骄傲的以为上帝是站在他这边的,他所经历的种种苦难(母亲早逝,父亲强暴自己和妹妹,妻子因为生了残疾的孩子而自杀,儿子生来就脑瘫不能活动,而自己脑袋里也长了一个大瘤子)只是上帝在对自己进行考验,而这种种都是上帝爱自己的表现,他一直是在自欺欺人(甚至欺骗他人),直到亚当的出现并且用粗暴近乎羞辱的方式击醒了他——上帝不爱你,上帝只是在折磨你,他才获得了新生(包括他挨揍,枪击,这些都可以看作他是在浴火重生)。
再就是联想一下,北欧各国一向是不待见基督教的(看看维京的后裔们玩的各种金属吧),所以说这部电影是献给上帝颂歌的人,真的该好好再看一遍了。
电影确实是部好电影,无论是故事,画面,还是演员。
总之这部电影绝对不会让观众失望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里的一首歌,神父在车里一直在听的那首歌——Bee Gees的《How Deep Is Your Love》,跟这部电影真是相得益彰啊。
当纳粹、巴基斯坦人、亚当等人来到教堂,牧师会撕下以往给他们的标签,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要经历各种魔鬼事件,甚至连未婚先孕的女人来到教堂,牧师依旧告解她相信自己的心,弱化她的困境,让她乐观。
仿佛牧师从来不会因为困难而烦心,因为他信仰上帝,他也希望其他人也相信上帝的爱,他坚持信仰上帝的爱,甚至崇拜,直到他们将他的伤痛摆在他面前,对上帝的信仰崩溃。
喜剧《亚当的苹果》像是一部现代的寓言故事,里面涉及魔鬼、上帝,讲述信仰,善与恶的斗争。
亚当就像一个叛逆者,不断的尝试摧毁牧师的信念,当他真的让牧师信念倒下的时候,苹果树的烧毁让他动摇,以至于后来开始转化对上帝产生敬意。
苹果这个意象就是信念,有信仰,坦然面对困境,乐观,生活依旧美好!
那个saudi arabia 人只是一个全球化的受害者而已,一个僵死的灵魂,当伊万也对上帝感到迷惑时,他的精神寄托彻底消失了,这个电影还是存在一些种族歧视的意味,为什么那些丹麦人最后都听到了上帝的福音,而Khalid只能继续在黑暗中挣扎!
超沉重的轻盈喜剧。
内容上的沉重,叙事上的轻盈。
亚当是主角,但伊万才是主角。
亚当(低-高)---高:起初,新法西斯,想通过让教父认清真相杀死教父。
中间,阿拉伯人的一句“伊万呢?
他不管那个低能儿了?
”让亚当性格大变。
最后,亚当充当了一段时间的教父角色,并用贡纳偷的一个苹果做了派献给出院的伊万。
伊万(高-低)---高:母亲难产死亡,父亲强暴,妻子自杀,自己脑癌,妹妹淫死,儿子脑瘫。
起初,教父。
中间,被亚当杀死信仰。
最后,在帮内争执中被爆头却复生。
哈立德:抢劫Statoil的劫匪。
最后,离开教堂而重新从业。
贡纳:因误判而颓废的棒球手。
最后,与莎拉结姻。
莎拉:因怀上残障儿而加入的女人。
最后,与贡纳结姻。
2005年的这部电影,果然算是被忽视的佳作。
首先主要的还是信仰,关于信仰的电影,或者里面多少带着对信仰思考的电影一直都是我比较喜欢的题材类型。
比如李安的《少年派》,印度的《小萝莉的猴神大叔》、《PK》、《偶滴神啊》,以及我非常喜欢的《天佑鲍比》、《菲洛梅娜》、《以德报怨》等,还有前面比较热的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马丁斯科塞斯的《沉默》这些。
以前在看了《以德报怨》的时候爷写了一个短影评,提到过一个故事,好像是在知乎上宗教信仰话题里看到的,说是一个人在路上走着,突然面向他飞来了很多小石头,砸中了他。
他很生气,开始咒骂他所信仰的上帝的漠然。
他边走边骂,结果却发现在路的前方,上帝正在张开双臂竭尽全力去遮挡前方密密麻麻飞来的石头。
绝大部分的飞石都砸在上帝的脸上和身上,只有小部分的漏掉才落到了后面砸中行人。
于是这个人对刚才自己咒骂和不理解上帝的行为感到羞愧,并继续信仰着全知全能的上帝。
故事大概就是这样,但是下面的讨论却没有停止。
有人就问了:“既然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这些石块是哪儿来的呢?
”答案应该是“撒旦”,于是又有人问了:“既然上帝全能,为什么不直接把撒旦消灭?
”如果说这些罪恶,对人类在认识上带来益处,从而让人类能够更好的面对未来走下去。
这些我也是不认同的,因为我实在想不出一个意义层面的东西能够让上帝忍受,比如二战犹太或者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事件。
当然这都是历史进程过后看到的无数个个体遭遇集合在一起的大事件,这样的话题说多了或许往往无情,而去关注身处当时的某一个人的遭遇和态度或许才更值得我们思考和启发。
这也是这部《亚当的苹果》在聚焦神父伊万以及伊万对周围人的影响所能带给我更多感动的原因。
或许在每一个信教者的心中,他们也深知无法去解释神的漠然,无法去解释自己或者别人经历的那些痛苦、罪恶到底是为什么。
魔鬼常在,为何神却不常在?
其实并不是这样,不是神不在,而是我们在祷告时,神也在祷告,我们在遭受苦痛的时候,神也在遭受着同样的痛苦。
所以信仰的上帝有没有呢?
或许可以说是有的,但其实它不在头顶,也不在神台,而它就在我们自己。
上帝就是我们,撒旦也是我们。
神的全知全能是我们对自己过去的全部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无限潜能。
就像这部《亚当的苹果》里面提到的那个印度球员,在事故中失去双脚后仍然能够跑回家甚至还开始继续训练并踢球。
人的意识意志所能承载和改变的东西或许真的可以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这个印度球员如此,电影主人公伊万如此,那些虔诚的信教者也是如此。
或许他们只是找一些理由去面对那些苦难、罪恶,那都是魔鬼在考验他们。
或许他们只愿去相信上帝,相信那些美好的东西,以求维持一个平衡,抗拒那些不好的东西去打破这个平衡。
有的说这就是对现实的逃避,对,这的确就是逃避,但这没有什么不好。
我们本来不是就应该离那些苦难、罪恶以及悲伤的东西远一点么?
逃避丑恶、残酷,选择去相信那些善良美好以及阳光。
还有一点就是前面说到的那些历史进程中的大事件,或许我们往往看到他的苦难面,这其实不是因为在这些事件中放大了罪恶与残酷,实际上只是这些事件放大了罪恶以及它对立面美好善良的总和。
因为或许我们去寻找看这些事件中的一些美好光辉,它们也同样深刻得让我们对未来继续怀有期望。
人能够犯下如何深的罪恶,人就能展现出如何光辉的伟大。
其次,关于这部电影说说另外几个具体喜欢的地方。
第一就是这样一部悲情色彩的心灵救赎故事却是一个十足喜剧的构建来呈现。
亚当、贡纳、哈立德这些人物的形象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喜剧效果很好。
有几个段落真的是笑得差点停不下来了,比如伊万纠结饼干时、哈立德拔枪射鸟时、哈立德拔枪射光头党时……第二是片中在车上多次出现的那首歌,每次的出现所对应的当时伊万和亚当的心境其实都有不同改变,这首歌曲的插入就像是一个逐渐愈合的心结,是一个极具亮点的存在。
第三是几个意象的存在,翻开的约伯书,总是会掉落的希特勒挂像,苹果树……这些都和那首歌一样,像是这个故事中不可或缺的惊喜点缀。
最后是结尾,在这样一个故事的结尾,总算还是阳光的。
这时的伊万又驾着车去接两个过来“改造”的问题小伙,不同的是,这次有亚当陪着。
另外,再说一句,麦斯米克尔森是男神,绝对的男神。
(以上是个人观后想到的一些杂乱东西,仅是观影后的个人体验,若有不当,并非针对或者中伤,欢迎指出讨论。
)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以为和所有的励志电影一样,一开始讲一个人多么堕落,后来到了一个偏僻的教堂,神父用种苹果树的方式开导他,终于成功。。。
结果完全不是。。。
而且完全没有看出来笑点在哪里,所以很奇怪为什么要归到喜剧片,难道有人说是黑色幽默吗?
每个人都很惨,完完全全的负面经历,神父尤其甚,如果是我,我想我早就崩溃了,行尸走肉一般的活着,或者早就自杀。
于是也就更加理解西方的性恶论之说,人出生就有罪恶,自私,为获个人私利不顾一切,所以有雇佣兵,所以有杀手,所以有强奸犯,所以有抢劫犯。。。
面临千疮百孔的生活,惨痛的现实,本能的报复只能离幸福越来越远。
幸福的真谛是什么,是什么,是原谅和理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看了那么多电影,经历那么多事,都在说这个故事,上帝说别人打你一个耳光,你就要把另一半脸凑上去。
遭遇不幸的人们会忍不住痛苦流涕,为什么难过的是我,为什么这种事情要发生在我的头上,是我做错了什么事嘛?
神父说是魔鬼的考验,亚当说别自欺欺人了,你的不幸就是上帝本身给你的,没有希望。
看到那一刻,我也绝望了,会质问人活的意义是什么,可是我希望即使我们不信仰基督教,我们也要相信昨天的事情已经过去,我们能抓住的只有今天和明天,我想不到意义,因为意义是通过我的行动来赋予的,生活本来就毫无意义,单纯想是没有用的。
过去的不幸我们只能选择淡忘,因为对过去我们实在无能为力,但多少好像看起来有点像逃避。
也许,信仰就是给昨天一个合理的解释。
结尾两人吃着苹果蛋挞有点温馨那。巴基斯坦人枪不离手,随手击退光头党也挺有趣。
给我类似感觉的,只有一部,就是英国独立eagle vs shark
汉尼拔真是演什么角色都那么精湛,虽然对信仰、神迹不太感冒,不过片子拍的还是很有意思,黑色幽默
值得一看再看再看的电影!!“神借万事互相效力,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 我们以为是被摧毁,岂不知,在神的法则里,摧毁是为了真正的重生!
诡异的宗教味幽默
冷漠疏离却又幽默。又一块充满魔力的土地,你可以认为他们是错误的,但不能否定他们是浪漫的。
对此片无感,对丹麦语头痛
3.5,少一点配乐就更好了,设计精巧的现代宗教启示录哎,神逻辑
义人约伯记
无厘头
米叔演的电影几乎都被独眼龙了……好虐啊!这个结尾……啊……为什么看着觉得那么腐呢?妈滴!这就是天天看原初带来的副作用么?我去!!!!
现代宗教寓言。即将成熟的苹果→被乌鸦与虫所腐蚀的苹果→苹果树摧毁→苹果蛋糕,贯穿全片的苹果意象。虽然神父身世如此惨烈但仍饱含着一颗虔诚之心,几次因祸得福可视作上帝给予的祝福。
北欧影片总有一丝奇怪的荒诞与做作。所谓有秩序的精神世界,执念和自欺也许是它的主要支柱。 7
不错不错
好奇怪的电影啊!你觉得它抑郁荒诞诡异的同时,又是治愈和神性的。最好笑的记忆是投影的时候猫崽总是在电闪雷鸣最吓人的时候把头探到投屏灯前又蹭又突充当气氛组( ´▽`)
仍旧是那个『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上帝根本就不想要你 或许还憎恨着你』的问题。
穿个短裤piapia的一天
前半段吊起胃口,后半段有点失望
寓深刻哲理于黑色幽默之中,OMG,后半程,拔树的鼻梁都弯了!
Ivan被子弹射穿一只眼,医生管这种伤口叫 Half Kennedy——笑晕,正好JFK被子弹射穿的另一部分是喉结,英文别称就叫 Adam's Apple。这种二狗子鬼片,也就耳朵流血加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