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多伦多电影节上,最受全球瞩目的当属泽维尔·多兰的新片《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
一方面,作为导演界的大明星,从戛纳到多伦多,多兰都不缺少光环;另一方面,在欧洲名气盛行许久,难得回到家乡,加拿大的媒体们也给足了面子。
自《只是世界尽头》在戛纳遭遇滑铁卢之后,不少大牌评论开始看低多兰,在早期才气尽显和青春期荷尔蒙过剩的情绪外,认为他暂时很难走出“恋母”和“同性恋”叙述的怪圈。
尽管多兰近几年的创作开始往新的方向转变,但收效甚微,有人说他矫情做作,有人取笑他荷尔蒙耗光。
电影《只是世界尽头》但从其电影创作的历程看来,其实多兰的每一部电影都特别得私人化,“恋母”、“同性恋”、“性别模糊”等等,从他的纠结、他的窃喜、他的叛逆,让人很容易就彻底沉浸在他的荷尔蒙之中,悄然进入多兰提供的绮梦故事,去理解复杂的他人和自己。
电影《妈咪》虽然笔者从不以取向来判断导演,但无可厚非的是,多兰是继贾曼、阿莫多瓦之后,最能将同性恋特性融入创作并衍生出自身风格的导演。
多兰的天赋让他的电影风格过早成熟,不但强烈且延续在每一部作品。
每一次谈多兰,都不得不从其旧作中寻找痕迹。
从《我杀了我妈妈》黑白画面独白中的特写镜头;到《幻想之爱》单色霓虹场景中自我意识高度理想化的迷恋;再到《双面劳伦斯》中不以性别转变而消失的爱,甚至难以辨别爱的本质的情感,在积雪的街道,鲜艳的衣服和梦幻的超现实成了多兰镜头的理想之爱。
电影《我杀了我妈妈》
电影《幻想之爱》
电影《双面劳伦斯》在《汤姆的农场旅行》中以棕、绿、灰调色,大片的玉米秸挤压着屏幕的高宽比,呼应同性恋人面对恐同家庭时的沉闷和绝望气氛;《妈咪》用运动中的高宽比变化来喻示人物成长,又用同样的手法呈现生活中的压制。
电影《汤姆的农场旅行》
电影《妈咪》多兰的片电影总是流露少年般的敏感和趣味,无论矫情也好中二也罢,它的作品都透着一股真诚,将自己情感与困惑彻底袒露,剖析得堂堂正正。
这些真实与辛酸很容易击中观者内心,引发共鸣。
就像《妈咪》中那个拉开银幕、直视镜头的瞬间,面对屏幕的观众仿佛与电影中的人物直接发生对话,在眼神交汇处感受到多层人物关系。
从《只是世界尽头》开始,多兰尝试去涉及更为宏大的生死及家庭命题。
尽管当年在戛纳拿下了大奖,但也有不少嘘声;作品最后呈现的不成熟,也让多兰饱受质疑。
即便他有足够的能力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与生死命题扣在一起,却少了许多以往让人感同身受的真实感。
多兰对于复杂人生的理解着实有限,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时显得非常力不从心,以至于家庭群戏几乎失控。
电影《只是世界尽头》新作《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在某种程度上依然还是在重复《只是世界尽头》时的问题,多兰带有标志性的“自恋”让他在描述与自身经历类似的人生体验时如鱼得水,但在面对更复杂的人生观时就变得捉襟见肘了。
电影《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片场照从整体结构上看,《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是典型的三幕剧,导演将叙事时间轴打乱,以倒叙开始。
第一幕从鲁珀特的童年时代开始,与约翰·F·多诺万借笔友的关系常年通信。
第二幕的镜头一转,鲁珀特业已长大成人,在记者的采访中,回忆起童年时的这些信件和他的成长经历。
直至第二幕,影片始终将核心的母题藏在若隐若现的纱帐中。
在最后一幕终于揭开面纱,一朝成名却选择隐藏性向的多诺万,用他的死和生鼓励着鲁珀特去勇敢面对生命的本质。
曾经深埋在信件中的挣扎与矛盾,越过时空,成为鲁珀特直面自我的动力。
连接多诺万与鲁珀特之间的除了情感上的书信,还有让两人陷入困境的同性危机。
从剧本而言,《多诺万》其实没有什么缺点,遗憾的是也没能让人看出什么优点。
跟《双面劳伦斯》行云流水的时间轨迹,又或者是《只是世界尽头》的多层结构相比,新作《多诺万》让人明显地感觉从开头就能猜到结尾,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
电影以多诺万的视角开始,在叙事的过程中,重点主要转移到男孩的视角,比以往更为旁观。
以往多兰最为珍贵的同性脆弱和恋母之爱,植根于同性视角中的狭小视野和深埋在心底的恋母情结,促使多兰的作品多了一种超越性别、超越伦理的感情,建构起艺术“本我”与现实“本我”之间脆弱而绮丽的关系。
而《双面劳伦斯》以母子之爱模拟出异性之爱的呈现,是极为让人惊喜却难以为人所模仿的关系状态。
这种极微妙以至难以察觉的关系,在母与子的天然血缘中显得格外牢固。
无法否认的是多兰的作品就是格局小且多愁善感,往好的方向说就是精巧且细腻。
所幸,《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在经历了《只是世界尽头》的游离后,终于回到了多兰擅长的半自传式。
抛开各自表达的价值观不说,典型的叙事风格上的自信,争执时的人物大特写,在流行音乐衬托下的慢动作蒙太奇,或忧郁,或宣泄,整体风格的统一,可以说还是为影片服务的。
摄影师安德烈的画面凸显了镜头人物的情感探索。
母子关系作为多兰恒久不衰的主题,娜塔莉·波特曼在饰演鲁珀特母亲的过程中,始终带着某种神经症和距离感,而苏珊·萨兰登则用尖酸刻薄来代表多诺万的原生家庭。
同性身份迫使多兰从母子关系中窥视与异性的相处,镜头扫过母亲角色的眼袋、鱼尾纹,对母亲的“怨恨”实际上是一种爱的反向体现。
影片的主轴自然是落在了多诺万的生活与死亡上,同时半自传式的作品一如既往地以“母子关系”提供戏剧冲突的来源。
两个平行的剧本框架,脆弱敏感的生死经历,以及争持不下的母子关系,使影片在风格审美上趋向于中庸,而少了些性感和俏皮。
这使得新作《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在创作上显得颇为尴尬,虽然延续了多兰式的同性脆弱与敏感,也有认清自我忠于内心的坚定,但影片着实没有更多的现实深度,浮于表面的情感总让人觉得有种不由自主的虚。
当多兰往里填入抒情式的心灵鸡汤时,影片便无法避免地陷入狗血。
“囧雪”基特·哈灵顿片场照影片《多诺万》从打光、调色,再到服装的设置,都极具个人风格,大景深镜头、戏剧性配乐、明亮色块、狭窄的视野等。
虽然老被人诟病矫情,但也着实已经印上多兰的个人烙印。
影片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出在了剧本上,电影的技术元素反而突出了影片的剧作缺陷。
大量的特写镜头和嘶吼式台词,意味着场景中的物理空间根本没发挥作用,景别与运镜上的单调乏味,在大主题前突出了全部缺点。
对于多兰来说“感知就是现实”,可惜片中过于摇摆的主基调以及大量冗长的对话,大大抵消了其余镜头的美感,缺乏对个人美学掌控范围的理解。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开始看多兰的第一部电影,我已经关注这个导演七年了。
七年的时间,除了《妈咪》,其他电影的口碑似乎都没有多好,尤其是这几年的电影,一部比一部被说烂。
每个人说烂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我觉得大家只是对他变挑剔罢了,或者对他的多兰式电影感到审美疲劳,又或者只是(来自其他导演迷的)对多兰式审美的纯粹的看不起。
在我看来,其实多兰每一部电影都比上一部有进步!
无论是剧本还是导演还是整个团队,都比他的处女作进步了很多好嘛,而且也不那么做作了,越来越自然和成熟。
看过他电影的都知道他的电影总是有两个永恒的主题:自我的同性恋身份认同和母子关系。
从《我杀了我妈妈》到《妈咪》到《只是世界尽头》再到这部《约翰•多诺万的生与死》,这些电影其实不过还是在重复这两个主题,只不过,他玩的花样更多更复杂了。
按顺序就是从多兰自己(《我杀了我妈妈》),到影射多兰自己的青少年(《妈咪》),到影射多兰自己的成人(《只是世界尽头》),再到最新这部的影射多兰自己的小孩和成人,就像加了双层奶盖的奶茶…本质还是不变的。
这种在他作品里所反映的重复的主题和渐加复杂的叙事虽然会被一些人吐槽没有新意、也没什么剧情,但其实在他的电影里,复杂多变的情节从来不是他擅长的好嘛,人家玩的重点一直都是主角在某个瞬间所流露的私密的情感!
什么样的情感?
独处的孤独,身处在群体中的孤独,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与母亲间的隔阂,怀才不遇,自我身份的认同,同性恋倾向……我觉得这些情感和那两个主题都会一直存在于多兰日后的电影中。
如果他哪一天突然去尝试拍跟这些无关的电影,那可能真的要扑街了。
再说回这部电影,无论是摄影,导演还是演员的表演都很赞呀。
凭什么说不好呢?
特别是小演员的表演,真的很厉害。
所以无论从什么方面,我都愿意给多兰这部电影打五颗星。
二刷五星神奇的事情是什么呢 片尾曲曾经是我用了很久的闹钟铃声 今天第二遍看完突然想起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就想过如果拍一部片用它来做片尾曲 结尾的场景是一个人在街上走路 越走越快 越走越快扯回这个片儿 先说问题 据说初剪版四个小时 现在的版本是两个小时 花了多兰两年的时间剪辑 以及众所周知删了劳模姐的戏份——显而易见能感觉到不止删了这条线——从观感上来说不妨拿这个片跟《双面劳伦斯》做个类比 跨越多年的一段回忆 籍由又不止籍由一个主人公的亲口叙述讲出来 但《双面劳伦斯》的两个主角是在现实生活层面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的 而这部片的两个主角甚至从头到尾没有见过一次面 生活状况和经验也相差甚远 所以从叙述手法上 现在的版本这样剪是有视点和共情的问题的 虽然我们完全能理解这两个人其实分享着一种共性 但他们毕竟还是“两个人” 而且 另外一层面的问题是 目前的版本里头两人的共性又太过“共性” 母子父子关系的刻画在rubert身上是成立的 但当同样放置在donovan身上的时候 是不是就不能用太过类似的桥段和设置来凸显这种共性呢 或者说 这个让我别扭的地方来自于中段(信泄露前后尤其是泄露后)对donovan和他身处环境和身边人的刻画 太过刻意地让他回归到隐士的状态以及和母亲的和解 就像剧中所说的 “我们两个都刻意不去追溯我们的过去” 但目前的版本上显而易见不是如此 如果更高明和舒服一点 应该不是周遭逼着donovan去追溯过去 而是donovan自己不得不去做这件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 无论是经纪人的解约 还是最后个人觉得最糟糕的那场老头讲鸡汤的戏 都显得越来越不妥当但二刷之后我还是打了五星多兰应该算是以自己目前对电影的理解下喜欢的一个最特别的导演 因为他在我喜欢的导演中是最喜欢最沉迷讲故事甚至往往有点想走偏去撒鸡汤的一个——但这么理解他的人想必并不会觉得他有什么好 换种方式说更妥当——在他身上 在他的讲述中 我总是千次百次看到一个自己身上存在的但自己不知道如何去讲述的情绪 即便是在多诺万这个片 这跟我觉得自己是donovan还是rubert都无关 里面有一句台词是成年的rubert跟记者说的 “你觉得我们来自于不同的世界吗 不是的……这是一个关于偏见的故事……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 我们所想所寻在你看来都是那么不真实 毫无价值可言……你把你的生活凌驾于真相之上 你觉得我们在上流社会苦苦挣扎 持着权贵的观念判断人们的观点 觉得我们生活中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就无法抱有怜悯之心 真是病态”恰恰是前几天 在想剧本的时候我在笔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关注的不是你们口中的大多数不是你们口中的少数不是阶级 不是贫富甚至不是单一的社会问题我关注的是边缘很多人身处边缘这些人委身于你们口中的中产、无产、精英当中委身于高楼大厦、穷乡僻壤里头委身于学校、公司、邻里乡间每个人都曾是从边缘被慢慢归化成众人但总有那么一些自觉自知的人不会不愿不能如此那样会让他觉得相比活着 死有趣多了多矛盾啊 因为这样负重顽抗地活着 也并不开心”当然 这不是多诺万这部片故事本身讲的重点 但是是这个故事讲述的姿态背后展现的东西 是多兰秉持的一种态度 这跟一个人从小长大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 但从来都不是用“亚文化”用“少数人”就能理解的一个该死的文化研究的东西(我太讨厌文化研究了就像太讨厌电影理论讨厌剧作法一样)anyway 我不会说话 也不知道怎么清楚地说明白这个东西 但我相信这个东西能感受到的人越来越不是少数 这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问题 就像前几天威尼斯给阿莫多瓦的颁奖词里说的一样 在当前世界范围里头极右势力的抬头局势下 我们无比需要“你” 电影叙事的美丽对我来说 从来都不是在于剧作法 而是在于这个地方 而多兰的片从来都没有丢掉它
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自处女作《我杀死了妈妈》开始,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轻轻松松入围欧洲三大电影节,尤其是戛纳,从导演双周跳到一种关注,最后晋升竞赛单元,先后凭借《妈咪》和《只是世界尽头》拿下评委会奖和评审团大奖,离金棕榈仅一步之遥的青年导演被誉为是戛纳的亲生儿子毫不为过。
然而,去年这部同样瞄准戛纳的作品却意外错失入围资格,被迫远在多伦多自己家门口世界首映,口碑和评论均未如人意,这是否意味着这位天才导演的江郎才尽呢?
多兰首次执导英语电影,融入较多商业元素,有别于此前小众文艺的定位,而三位奥斯卡影后的助阵更像是一支强心针,令影片的瞩目度陡然提升。
然而,影片的重点并非放在这三位女性角色身上。
故事有两个核心人物:年轻演员鲁伯特·特纳(Rupert Turner)和已故青年电视明星多诺万,前者从小开始迷恋这位大明星,彼此秘密通信,最终建立起一种惺惺相惜的关系。
叙事结构可圈可点,在三个不同时空的情节里交错,演绎出依然是导演多兰一如既往的主题:对性向身份的醒悟与认知,由对立至和解的母子关系。
风格化的摄影与剪辑带有十足鲜明的作者标签印记,更别提流行曲配乐的运用,早已达至顺手拈来的惊喜度。
一位偶像明星启发了另一个小孩立志成为演员的故事表面上看来没什么石破天惊的深层含义,正如剧中青年鲁伯特反驳记者的话里提到,报道他的故事跟关注人道主义危机或者环境保护全球化议题相比,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但是多兰很清楚拍摄这部电影的用意,想透过这两个挣扎的年轻人,展示对真实自我的探寻。
多兰在这部英语片里尽量弱化不少以往强烈的作者风格,但是主题依旧沉溺故我,处处都可感受到他的自我影射,借助剧中角色口吻来讲道理的套路已经开始让人有点厌倦。
感觉多兰有点走不出自己熟悉的领域,希望日后能看到他挑战其他的题材,继续发挥出意想不到的电影天赋。
为什么要求大众了解每一个artist的个人经历和过往伤痛。。。
难道不是应该只关注他的作品么。。。
汤老湿再年轻几岁,染个黑发,说不定也能当诺兰电影的主演,he sure has a specific type.still 不能共情,中间记者的吐槽确实命中红心了星星坠落的时候,碰巧与你相关罢了着实建议见一见心理医生2017年还在用那么大一块录音机。。。
如果多兰曾经被高估过,那么他现在或许已经被低估了。
多兰把同性关系和母子关系像连环画册一样反复书写,以至于观众渐渐习惯先入为主地把题材误认为主题,而没有发现多兰已经钻进了材料之下的深渊。
如果观众没有将片头打出的梭罗的话铭记于心,大概真的会遗忘了这是一个关于真理的故事。
围绕着约翰,电影编织了一个复杂的网——演艺圈、母亲、恋人、特纳。
如果要抽出这些元素的共性的话,那就是约翰一方面强烈地依赖着这一切,同时又深受这一切的折磨。
只要抽出其中约翰和威尔的交往便能知道这一点。
约翰无法和威尔在一起这一结果成功营造了这样一种错觉:如果他们能在一起,约翰或许就能幸福。
但是故事的最后,约翰最后一次回家的场景不仅震撼人心,也揭示了约翰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约翰在威尔面前眼中的无助和渴望,和他在母亲面前的绝望和愤怒,其实是同一种东西。
约翰和老人的对话则将所有的一切道破。
约翰认为自己盗取了一个符号身份,但是老人将视角逆转,用反问的形式让约翰明白,不是他盗取了别人的人生,是别人盗取了他的欲望。
约翰和特纳的关系更是继续推进了一步——特纳从约翰那里得到了约翰自己最缺乏的东西,从而有意思的是,同样是对男性的依恋,其意义在特纳和约翰身上表现得南辕北辙。
在看似琐碎凌乱得讲述中,电影在情感上已经抵达了非常深的地方,那是光和语言难以照耀的场所,但是多兰尝试用含蓄的镜头进行了表达,这都蕴含在他细腻的画面之中。
多兰最近的几部作品都不乏批评的声音,但是其实每一部都让人惊叹其表达上的进步。
而这部电影也着实让人放心,因为多兰所描写的特纳,不正带着他自己的影子吗?
他一定会一直追求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永远不会停歇也不会屈服。
这是多兰在这部电影中带来的祝福,能够见证这一切,也是观众的幸福吧。
终于看到了这部被业界饱受诟病的片子。
和极具争议的《只是世界的尽头》不同,这部多兰新作几乎是一边倒的差评。
传统好莱坞叙事,主题冗杂浮于表面,约翰的人物情绪转折生硬,使之却缺乏共情能力和代入感。
以及一直以来被评论界吐槽的,多兰式恋母情节和同性恋的怪圈。
电影讲述了一个美国当红明星约翰和英国小孩鲁伯特结为笔友,两人有着相同人生困境,互相倾述着情感的孤独。
直到信件曝光,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向两人压过来。
最终以约翰的死亡作为鲁伯特新生的开始。
不难看出多兰在这部电影中的小心思,其实小鲁伯特就是约翰的过去,而现在的鲁伯特就是约翰死亡后的新生。
就如电影中约翰在最后一封信中写道“我想沉沉地睡去,然后重新开始。
”
他的剧本将一个角色的人生故事,拆分为两个人,三个时间段。
将一个原本平凡无奇的成长类母题影片,重构出另一种意境。
这种命运的拆分和链接,替代了以往两条人物命运线的相遇相交,再彼此重新出发。
多兰通过死亡将约翰和鲁伯特的人生连在了一起,将约翰的重生具象化为一个人物。
这样聪明的做法,是一个29岁导演才会有的天分和创造力。
回到对于这部电影的评论现象,我觉得不需要我再多说什么,多兰的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对现在电影评论界的一个有力回击。
(感觉这部电影,就是多兰对自己上一部电影评论积怨以久的产物) 在电影中鲁伯特(多兰)对记者说,你们觉的你们关心的才是重要的,战争,饥饿,灾难才是对世界的探索和研究。
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称他们关心的情绪,情感只是上流社会的无病呻吟。
难道孤独,自我认同,人生中琐碎的痛苦就那么不值一提,就理所应当地被烙上肤浅的标签吗?
确实,现在的评论里,张口一个伯格曼,闭口一个费里尼。
科幻只有《2001太空漫游》,叙事就得《公民凯恩》。
《绿皮书》也不过是奥斯卡的标准流水作业,嗤之以鼻。
大家都以自己的审美标准作为电影界的圣经,所有新电影都是不完整的残次品,鸡蛋黄里挑蛋清还行。
什么才是一部好电影,这个问题就像几分熟的牛排最好吃一样,没答案更没有意义。
不过就像鲁伯特在电影里说的“似乎你以为我是来和你谈论某个偶像,或是备受尊重的艺术作品,或是宣传什么文化事件。
但我来这是和你聊影响力,身份认知,还有电视。
所以你要是想听什么虚妄的理论,或者引用这些话来嘲笑我,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无关商业,无关艺术,这只是一个男人拯救一个孩子生命的故事。
”
诚然也许这部电影,没有太多的哲学命题,没有毁天灭地的情感爆发,没有惊世骇俗的故事技巧。
但在鲁伯特和母亲雨中相拥时,当约翰的母亲对他说出那句“可我就是来自这个星球,而你来自我“时。
那份“庸俗”的情感,还是能带给我冲击和震撼,还是能引起我最单纯的情绪波动。
诚然这部电影也许不能掀起什么艺术革命或者揭示什么人性真相,但他就是一个“关于一个男人拯救一个孩子生命的故事。
”
看完了基特·哈灵顿主演的这部剧情电影:《约翰·多诺万的生与死》,剧情太一般了,过于平淡了,很多时候,逼死一个人的不是压力和挫折,而是舆论和偏见!
童年的时候,我们总是渴望长大,期待自己作为大人的那一天赚很多很多的钱,买很多很多的好吃的,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我们真的长大了,却发现我们童年想买很多很多好吃的这个梦想很容易就实现了,却输给了生存的压力!
一点一点长大的代价是心灵的孤单和成人世界的尔虞我诈!
背负着各种压力和责任,很多时候,为了生存和,不得不去做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算很累很痛也只能忍着,这就是生活教给我们的一课!
资源占有的不平等,潜力发掘的不同步,让很多人迷失在了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痛苦不堪,几近崩溃,挣扎前行,压力越来越大,却越来越看不清前路的方向,消逝在人言可畏充满歧视和黑暗的现实域里,无法自拔!
做人还是不能输了心气儿,一辈子太短,何必太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何必计较世俗的流言蜚语,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别为了任何人委屈自己,人间不值得!
该片讲述好莱坞当红演员多诺万与11岁小男孩互相通信的事被曝光后,他的生活事业全线崩塌的故事。
生活在谎言与偏见的演员John一直和生活在英格兰地区有着成为演员梦想的小孩Rupert保持笔友的关系。
在两人长达五年的书信往来过程中,John和Rupert互相倾诉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事,从演艺事业,聊到日常生活琐事,从感情生活,到家庭变迁。
而随着信件的曝光,John的事业也随之迎来了转折点。
各种大大小小的攻击使得John离开了演艺圈。
日渐低沉的精神状态使他沉迷滥用药物,最后在自己的公寓死去。
而Rupert则继承了John的梦想,成为了一名演员。
John短短的演艺事业完全是生活在谎言之中的。
不敢与他人表露自己的性取向,而选择与自己一起打拼的好友扮作男女朋友。
几乎每天都要带着假面具去阿谀奉承,谄媚上层。
突如其来的爆红也使得家人和朋友变得不理解他。
经常开一些不合时宜的玩笑,这使得敏感而多疑的John的心理防线逐步地被击溃。
他没有可以倾诉的人,唯一一个放松的地点则是秘密酒吧。
即使在酒吧里面结识到互相非常喜欢的,也只能碍于自己的身份以及胆怯不敢宣扬自己的爱情。
唯有把他人当作自己的Secret Lover。
而亲生哥哥的修车厂则是John唯一的港湾,在那里他可以倾诉自己的苦难,他可以告诉哥哥自己喜欢的人,他也可以把自己的懦弱把自己的胆怯展现出来。
不过走出修车厂,John依然只能带上自己的假面去奉承他人,树立自己的形象。
“生如夏花般灿烂,可是却不能死如秋叶般寂静。
”这大概是John最为意不平的事情。
所以到底是什么杀死了John?
是他自己的敏感多疑,是他在身份认同里面多陷入的困惑漩涡,是媒体的报道,还是曾经熟悉的人渐行渐远?
答案很明显,媒体的报道显然是罪魁祸首。
过度的曝光使得John愈发overwhelmed,几乎摧毁了他整个事业。
他选择回到自己以前的生活,可是他发现自己永远也回不去了。
媒体的过度曝光以及早起事业的过度成功让大家先入为主地将其视为一个孤高的,进入了upper class的celebrity。
其实他并没有准备好接受自己的爆红。
这和他死前在母亲,哥哥那里寻求安慰可以看出。
他请求母亲像小时候一样,给他冲澡,叫他拼写。
他想回到以前,可是再也回不去了。
其实看完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Lady Gaga在首专《The Fame》里面的单曲《Paparazzi》。
MV里面讲述了,一个获得爆红的明星被自己的男伴谋杀背叛,后面涅槃归来选择复仇的故事。
二有一个情景让我印象深刻,即外界媒体对Gaga的报道以剪影的形式不断地在背景里面呈现。
Paparazzi9.0Lady Gaga / 2009I will follow you until you love me.另一点则是在现场表演《Do What U Want》的时候,也在背景里面采用了的处理方法。
媒体充斥着“Lady Gaga is over”,“Lady Gaga is done”之类的言论。
媒体的唱衰是一种精神折磨,先入为主地否认你之前所做的一切,让本就对外界感到Overwhelmed的艺术从业者变得更为敏感多疑。
这和本片里的John不谋而合。
众星捧月的孤高感,突然爆红的局促,以及本身就多疑敏感的性格是的他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角色的变化。
而后面丑闻缠身也使得他“之前被捧得越高”后面就会“摔得越惨”。
Lady Gaga早在09年以及13年就对此作出了警示,可见其前瞻性。
Do What U Want8.8Lady Gaga / 2013Do what u want to my body. You can't have my heart, and you won't use my mind.同志身份只是艺术家的其中一种可能变量。
信件被曝光也是众多曝光方式的一种,可以是狗仔,可以是自主,抑或者是他人口中曝光。
而艺术家所要选择的呈现是否属于艺术表达之中的某一范畴,才是本片想要讨论的主题,即艺术家所表现的界限。
“What should an artist put on the fucking table?”
作者:饮歌编辑:哪吒男这部终于在第43届多伦多电影节全球首映的《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可真的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在此之前,关于这部电影首映和发行的花边新闻,多到足以写成一个剧本。
先是从五月份那会开始,这部电影就以未修建完成为由婉拒了戛纳电影节的橄榄枝,让很多人猜想,本片的导演,戛纳的“亲儿子”泽维尔.多兰,是不是因为上一部作品《只是世界尽头》在戛纳受到媒体的差评依然在“赌气”。
《只是世界尽头》在戛纳夺奖紧接着,又有消息确认了电影主演杰西卡.查斯坦和阿黛尔的戏和份被全部剪掉(事实证明,真的被剪的一干二净,阿黛尔只“残存”了声音被留在了片头曲),要知道,这极大程度上意味着整部电影的故事和格局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都让人们为这个29岁的电影才子捏把冷汗。
如今在电影节看完电影,心里也多少明白了之前那些新闻里透露出的担忧和质疑。
x说,这部命途多舛的作品,你能很清晰的看到多兰的风格,也很轻易的就能发现它的所有缺点。
在首映当晚过后,从各大媒体的打分情况来看,多兰估计又要伤心一段时间了:烂番茄的新鲜度至今仅有14%,IndieWire 只给出了C-的分数。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在多伦多电影节第二场观众场时,导演就已经早早离开,令满场观众唏嘘不已。
要知道按惯例来讲,在多伦多做全球首映的电影,前两场的观众场导演都会到场跟观众互动。
只希望这次真的“早退”不是因为受伤,而是真的因为工作。
男主角基特·哈灵顿为《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站台 《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是泽维尔.多兰的首部英文长片,电影的卡司也是相当华丽,不但集结了《权力的游戏》里的基特.哈灵顿,《房间》中的雅各布.特伦布莱,还有奥斯卡“影后军团”娜塔莉.波特曼、苏珊.萨兰登和凯西.贝茨。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这些压力在身,多兰并没有发挥出自己以往法语片的水准,整部电影没有带来惊喜,也没有了什么值得回味的点;全片看罢,感觉它更像是一部好莱坞气息浓厚的家庭情感片。
想必看过多兰电影的人都知道,他对于“母子”和“同性恋”这两个话题有着着魔一样的偏执,这次的《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依然没有离开这两个主题。
《我杀了我妈妈》
《幻想之爱》
《妈咪》 电影由2006年和2017年两个时间点平行展开。
2006年,11岁的Rupert Turner跟自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由于母亲忙于工作,跟Rupert相处的时间有限,使得母子之间的关系渐渐有了隔阂,儿子的精神慰借,多半是来自对电视上的大明星约翰.F.多诺万的崇拜。
令做为粉丝的Rupert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会在给偶像写信之后,收到了偶像的回信,两人在你来我往的信件交流中,开始分享心事和秘密…2017年,长大后的Rupert也成为了一位电视明星,他在接受一位记者采访时,透漏了自己当年与多诺万信件交流并成为好友的事情。
与此同时,他还为人们呈现了一个“复杂”又与自己有诸多共性的多诺万。
整部电影的剧本是不成功的,它缺乏深度,没有细节,也毫无张力。
这个剧本能做的,就是把导演想说的事情“交代”出来而已,让观众很难体会到共鸣。
也正因如此,电影并没有塑造出令人信服或者感动的人物。
两条时间线上的故事虽然平行展开,但多诺万和Repurt这两个人物的塑造程度有着天壤之别。
做为这部电影所要描绘的两个主要人物,我个人觉得Repurt勉强更让人信服,也是更能让人产生共情的。
因为勉强有几场Repurt与母亲的戏还是在音乐与光线的衬托下稍微可以打动观众。
相比之下, 多诺万这个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充满问号的角色,不知道是不是后期剪辑的问题。
首先,由于自己是大明星的缘故,多诺万的深柜设定只是被两场戏带过,并没有让人强烈的感受到他为这层身份而感受到的焦灼和不安;其次,他与母亲的关系也非常语焉不详,只是通过跟母亲的两次见面和交流,母子二人的关系就从紧张转变为缓和,着实不够有说服力。
当然,电影中还是有非常“多兰”的一面,最明显的就是全片的摄影与最终呈现的画面。
多兰电影里镜头的美是不可否认的,这部电影依然如此,温暖的画面和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捕捉,让很多段落充满了美感。
另外,电影的音乐,很多时候也如火花般触动人心,当然我并不是指那些烂大街的口水歌,我说的是那些能在恰当的时刻能够为人物感情推波助澜的音乐,比如娜塔莉.波特曼母子二人在雨中相拥,还有成年后的Repurt最终与爱人驾车而去,类似的场景都让人多少还是能够感受到多兰电影里画面的美感。
这部电影最让人兴奋的地方,莫过于它华丽丽的演员阵容。
这其中,最出彩自然还是那几位大家一直喜爱的演员,首先是影后娜塔莉.波特曼,她作为片中戏份最多的女性,无论是在柔和的光下,还是瓢泼的雨中,都散发着强烈的母性气息,在每次因为儿子而激动的戏码,她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光芒。
另外一为饰演母亲的苏珊.萨兰登同样是演技担当,她虽然戏份不多,但每一个大特写的镜头,对于她来说都不成问题,她脸上每一个微表情的变化,都让人看到她因为和儿子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带来的情绪起伏。
而另一个值得一提的,自然是天生戏骨雅各布. 特伦布莱,虽然这次他的角色跟自己之前很多角色十分相似,但当看到他每次情绪的变化,还是难免让人动情。
盛名之下的多兰,想必再有突破决非易事,像今天的这部《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虽然有不少多兰之前电影中相似的符号和印记,但面对人物众多的中等格局,他还是缺了章法,多少有些让人看到了他的捉襟见肘。
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也许只有欢迎这位29岁的偏执少年回归大银幕,并首次尝试英文片吧。
至于他以后的路怎么走,我们不得而知,只是,不要真的像人们口中说的“才华殆尽”那样就好。
· THE END·这是“不散”的 第 717 期 文章,还是爱他!
我还蛮喜欢的,确实不太像多兰了,少了几分犀利。但是关于life的讨论很深刻啊,最后给Rubert的信也好感人。结尾Rubert真得有按照偶像告诉他的话在认真热烈地生活着,摩托车上的男友也是太帅了吧!多兰真是爱美人 ;)
媒体差评个人觉得好看,剪辑不乱啊本来就是断断续续的讲,鲁伯特遭遇校园暴力也是出于不被理解,人们不明白,不接受,面对特殊就是拒绝和伤害,所以这个群体很喜欢超级英雄漫画吧,这种男孩总是过早懂事,10岁能认为母亲是生命中的榜样,称她我的爱人,让自己像个成年人,雨中的拥抱化解隔阂很感动我,多诺万也让人心疼,极力伪装,想要保持生活不变,无形的伤害许多人,还是母子关系与自我认同的故事,别让生活充满谎言
台词?
故事太轻薄了 没有份量
别的导演把自己的意淫在银幕上变现的结果一般是小妞电影,多兰拍出来的起码还没到这种灾难程度,但是依旧很诧异不少媒体对于多兰持之以恒的幼稚这件事一如既往的包容
每次多兰的新片出来,评论区一汪汪的痛心疾首总是看得我心惊肉跳,但真正看了之后都非常喜欢,这部同样是《只是世界尽头》的待遇。算是多兰作品中数一数二的复杂叙事了,三线交织,但丝毫不凌乱;是他擅长的母题,但完全没有新瓶装旧酒,而是又成熟了,多了反思,也多了和解。我觉得内心不敏感的人就是无法理解多兰的电影了,不强求,每个人都有心中喜欢的那盘菜,他正好可以做出我非常中意的味道罢了,说到底看电影还是私人的感受。可能有些人会觉得10岁的小孩子也太成熟了吧?感谢那些霸凌者吧,所有被霸凌的人只有两条选择:沉沦到抑郁深处;或是被迫成熟早早了解人生的糟粕。
多兰也拍这种电影了 卧槽媚俗啊
我看到的,两个儿子里都有多兰自己(举手投足、习惯爱好都有),两个妈妈里又都是兰兰自己与母亲的爱与矛盾,就像第一部《我杀了我妈妈》一样。Rupert和John,也许是兰兰幼年对Leo的崇拜写信的投影,然后衍生出的故事。看到最后一幕,发现兰兰私心致敬《我私人的爱达荷》啊~我挺喜欢的,也把纽约拍的很美。
配乐真的棒,故事情节也在线,囧诺真的很让人惊喜哦
「To survive the jungle, you have to become an animal.」「I come from this planet. And you, come from me. I know you.」
体现亲密人物的反复特写镜头中,撕扯感是作者反复强调的。
多兰可以move on了吧?
依旧有多兰自己一部分的映射,他说自己更像Rupert,片子本身反映了一些他对电影行业、自己的身份认识和行业内定位的思考,通过一些台词借角色之口非常直白地说出来了,或许有些自命不凡,但是非常理想主义,有何不可呢?第一部英语片在结构处理和戏剧化上玩得比较花哨,一开始觉得乱,后面渐入佳境,如果主题还是母子关系,那看来Jessica Chastain的角色是会真的有点多余了,因为现在没有JC戏份的成片完成度看起来已经很高了
#剧照比正片好看#系列。多兰很傻一个地方就在,非要向观众展现出他是如何江郎才尽。着实费了一番心思,这片也能带上他的大吼大叫风实属不易,倒是还要感谢多兰导演因此暴露了Jacob演技中过犹不及之处。又见情感铺垫糟糕的流水账,印象中从不太会触碰酷儿群体不自信/突出酷儿群体酷儿身份情节的这次算是抽来几张另一副牌的牌。不要就想着塞故事塞主题,那些因为审美疲劳和感情输出差而排队离场的观众谁还愿意沉下心来?想让观众沉下心品味情感来为什么不先自己沉下心来。
剧作层面到曝光隐私的部分开始全面坍塌,性向和通信者年纪足够让这个故事走向最主流的猎奇景观。但是多兰选择和片中J那位说教的经纪人对他的“控诉”一样,“道貌岸然”又乏味“安全”。到米国制片环境下的多兰就像这部夹生饭一样一览无余不知所措,他还是某种天才只是不是全才,他试过了也明白要退回他熟悉的舒适区再去寻找他特有的锋芒和挑衅。而不是在巨型聚光灯里畏手畏脚,他不需要被这样对待。(PS:都是八九年的,多兰调教演员的能力比贵州人厉害一千倍吧)
配了旁白的MV,叫这么多明星演自己年少时的春梦真奢侈
我已经期待了很久的多兰,就是不用再作为一个需要人人吹捧的自大天才,能满含情绪地讲好一个通俗的故事
以多诺万之死拉开序幕,用口述的形式回溯多诺万之生,并由此抨击明星产业链对人的消费与压榨,多兰还将自己的经历投射到了小影迷这条线上,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对母子关系的探讨都一股脑儿塞了进来,可能是进了好莱坞之后想做些大众化的尝试,叙事风格和镜头语言都颇有点肥皂剧的平庸之感,那些曾经多兰戏里的个性化处理只有在母子对峙戏里还能见到些影子。
多兰之所以能成为酷儿cinema的代表人物,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毫无保留。这么一个充满了性幻想(甚至是性乱想)的故事,不仅被他毫不留情的拍出来,还加入了很多虽然看起来笨拙,但同样unapologetically真诚的说教和讨论。焦躁而可怜的母亲,神经质且自毁的儿子。多兰对这对角色组合的重复翻拍,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标志。意识形态从来就是表达的一部分,而且大多数时候是作品和观众发生深刻联结的唯一通路。毕竟90%的人看完电影,能总结出来的也就是一句意识形态了。所以喜欢多兰是不需要理由的。看耽美网剧和看多兰,本质上有点像。谁又比谁高贵呢?
多兰的故事总是很容易进入,但这次其实是重复的主题,依靠构图和配乐(大流行)来抓心。另一个只是世界尽头的故事,谁要这样的多诺万,邓布利多来了都救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