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局中,凱特布蘭琪茫然中「忘記歌詞的歌」blue moon,不解這句台詞,就去找了原曲:http://www.youtube.com/watch?v=6vr0amOKCHohttp://www.youtube.com/watch?v=N2k7-gCMA74原來就是本片的主題曲嘛,只是改成純樂器演奏版本。
至於歌詞,查完後,果真是有玹外之音:這是一首關於不再孤獨的詞。
茉莉忘記了這首歌的歌詞,也就是忘記了能不再獨處的隱喻;她在公園長椅上的落魄搭配這句台詞,確實是神來之筆。
這手法令我想到另一部伍迪電影《百老匯上空子彈》(Bullets Over Broadway)。
劇中人盛讚紐約的夕陽之美,鏡頭卻只空拍演員的面孔,沒有一絲太陽的影子。
這招替劇情作了個伏筆,隱喻了壞人的甜言蜜語就好似只聞其聲的太陽,也就是:「說謊」!
這部片也是我非常喜歡的電影,值得一看。
回到本片吧.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十成八九會靠這部片提名今年的小金人吧。
她在本片演出之精,已凌駕在導演兼編劇的伍迪艾倫原本給她的職份。
演技層次能超越情節層次的例子很少見,何況在以故事層次聞名半生的老伍迪劇本中!
可見凱特的厲害。
本片導編是大家熟悉的伍迪艾倫,故事背景是伍迪艾倫迷熟悉的紐約。
看了他十幾部片,《藍色茉莉》有那麼點不同,為了全心全力打造一部「紐約惡女傳」,過去伍迪電影勢必要發笑一下的梗點也不搞了。
例如凱特跟閨密哭訴老公外遇的一幕,假如是過去,編劇哪會放過這大好的話癆機會?
肯定數落落說上他老公如何種馬,然後一把手指點,咬耳朵說現在倒水的服務生都給上過,留下哭笑不得的服務生跟觀眾。
講笑話的丑角不登台,笑話無從潤滑餘地,這大概是這片沒這麼被觀眾看破是伍迪艾倫系列作的兩個原因之一。
至於另一個原因,自然是凱特布蘭琪的超水準演技,逼死了本可以不那麼吃重演員詮釋的精巧劇本。
茉莉無庸置疑是個「惡女」她瞧不起妹妹的包裝工職(下層階級!
),想重啟人生卻不願意折腰(下賤工作!
),急欲吊金龜而欺瞞身世(下流社交!
);她前夫詐騙入獄而自殺,醜聞纏身,卻毫不悔改,拖累妹妹跟妹夫的婚姻,也滿口謊言處世。
這樣,夠不夠邪惡?
夠不夠惡質?
結論已見。
但是這如此故事,透過時空交錯的對比,逐漸展開成不再一元的觀點。
觀眾清晰了解她掩耳自欺的習性;再透過茉莉自言自語的焦慮症演出(其實就是演給觀眾聽),以及她無從困惑而依賴親人的無助。
茉莉仍舊是個「惡女」,結局以大逆轉的方式呈現茉莉實是毀滅親族的元兇,也表達了伍迪無意用人性多元的俗論掩蓋她的罪惡評價。
然而,《藍色茉莉》這一場「惡人的悲慘結局」秀,讓觀眾能略體會到:人生的悲劇理由百種,即使是惡棍也一樣。
凱特布蘭琪交替於茉莉人生中擔任貴婦,妻子,瘋狂,失業還有自欺者的諸多面向,層次之豐,沒有她的精湛演出,茉莉兼具可憐跟可恨的特質就難以如此出色了。
這不是最好的伍迪劇本,也不是今年最好的聖誕電影,但絕對是凱特布蘭琪遠比《哈比人》更好更佳的長年突破。
《蓝色茉莉》:换个结局,茉莉会逆袭我原以为剧情会这样发展下去:下半部,茉莉一边欺骗着外交官,一边继续努力学习,终于有一天,她取得了资格证书,而外交官也发现了她的谎言,但是却依然被她的不懈感动,最终茉莉的不屈不扰,勇于追求的精神使她获得了幸福。
而妹妹金洁,虽然被那个结了婚的音响师欺骗了,但却也在这次外遇中对比出了以前生活的不同,开始明白生活有着更高的层次,她不肯再回到废柴男友的身边,开始追求新的生活。
而继子最终也通过妻子对他的爱发现,原来亲情比金钱更重要。
多么完美的一部宣传正能量的电影。
可是,导演偏偏就打碎了这个美梦,撕开所有美好的外衣,扼杀所有的希望,揭露了一个残忍、真实的世界给我们。
有趣、惊恐和心碎的堕落妇女形象是影评家对女主人翁茉莉的定义。
豆瓣上的评论也一面倒的批判茉莉爱暮虚荣、傲慢、虚伪、自欺欺人。
个个都正义的指责茉莉自作自受,罪有应得好象自己超凡脱俗,烟尘不染一样。
我想说的是:是社会的不堪造就了茉莉的悲剧,积极上进的茉莉成为了这个充满着贪婪、欺骗、唯利是图的市侩社会的代罪羊。
茉莉不是骗子全剧并没有说她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婚姻,她拥有美貌,所以她那个骗子老公才会和她结婚,这有什么错?
茉莉只是享受金钱带给她的光芒和荣耀,却没有做什么非法事情。
有人指责说,她其实知道她老公是骗子,但却装作不知道。
我想,也许她是隐约有怀疑,就象我们所有的家庭主妇不太了解自己的丈夫真正在外面做些什么一样,并不清楚事实的真相有多恶劣,不然,她不会傻到用自己的名义去注册公司、开银行账户,这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最后还向FBI告发了丈夫,而这同样是要用失去奢华生活做代价的。
话又说回来,她的那个骗子丈夫为什么可以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经融犯罪这么多,却最后由一个电话才被调查出来?
在这之前,那些律师、援助生、国家机关,投资人都在做什么?
只能说明,他们都喜欢金钱,对能获得金钱的事情,所有人都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至于说到后面遇到外交官她说谎,用茉莉自己话做解答:略加粉饰了一下,省去了不必要的细节,可重要的是,我的情感,我的观点,我的幽默,都是真实的我。
大家都一样,就象应聘、相亲,先捡自己的优点介绍给对方,谁不喜欢撑门面?
而后面谎言被揭穿后,外交官的表现,更证明了,茉莉说谎的迫不得已,果然,事实上,她确实也有着敏锐的设计天赋和社交能力,只是这个腐败社会不肯给她展示的机会。
外交官看中的只是她的外表和她所描绘的虚假身份,对于内在真实的她,其实他不在乎。
整个社会都是虚伪的,大家都在互相欺骗。
偏生这些罪过,都由这个倒霉的破了产的茉莉来承担,所有的人用嘲讽和漫骂来撇清自己内心的肮脏。
茉莉没有爱慕虚荣在淘宝上买仿版的大牌,存钱买奢侈品,遇上话不投机的朋友敷衍应付,这是我们最常做的,茉莉只是千万个我们当中放大了,特定的一个。
虚荣是人类上进的动力之一,每个人都向往过上好的生活,所以我们才会奋斗,才会努力。
因为破产,她不得不吃着廉价的蛤蜊却回味着美味,瞧不起护士的工作却不得不为了生计委屈求全,拒绝矮个男和牙医的骚扰却又积极寻找合适的再婚对象,就因为这样,就指责她不够现实,好高好高骛远?
事实上,她只是忠与自我,她不肯自暴自弃,她告诉妹妹应该追求更好的生活,不然永远摆脱不了现状。
如果我们不奢望更好的生活,怎么会努力改变?
当农民就安心的当一辈子就好了,干嘛脱贫致富,屌丝逆袭?
茉莉不放弃做梦,陷入困境以后,千方百计地想走出去,她没有心情和妹妹的朋友们享受人生,白天上班,晚上和周末恶补电脑,而她学电脑又是为了在网上修读室内设计的课程,她将高傲的态度和优雅的姿态化为奋斗的动力。
剧中哪个人不是追逐金钱、贪图享受的呢?
金吉和前夫买着彩票做着发财梦,中奖后想投资梦想着挣钱;继子恨茉莉不应该告发他老爸,因为这样使他失去了高贵的身份和经济来源;外交官购买了能容300人的海边别墅,为从政做好准备。
享受生活有罪吗?
当别人的行为和目的和我们不一样时,或则说太过高远时,我们会开始排斥她的存在,茉莉没有成功,所以她所有的梦想便变成了白日梦,不切实际和拜金主义。
在电影结尾处,在结婚的前夕被男友抛弃的茉莉冲出金洁的家,失魂落魄的游荡在街头,自言自语。
但我相信,换个结局,茉莉会逆袭,以她好强、不甘现状的个性,她会坚强的支撑过这个潦倒时期,她的坚韧最终会为她带来不一样的人生。
对有些导演作品的无条件期待,是出于对其趣味性的信任:一个人的表现技法可能偶尔失手,创作情绪可能高低起伏,但三观突变的可能性不太大。
看他们的作品,就是聆听聆听人生感想,这种导演的数量稀少,伍迪艾伦当然是一个。
自《午夜巴塞罗那》之后,和身边许多朋友一样,我对伍迪艾伦先生的午夜三部曲,几乎是一路匍匐着跟进过来,每一部都流光溢彩、神采飞扬。
这之后的《蓝色茉莉》,依旧全程关注度高亮。
观影之后也是好评如潮,身边朋友罕有反对,嘻哈一阵赞美,夸不了剧作,夸凯特演绿茶婊演得好还不会吗?
我唯二听到差评,来自于半文艺的两个圈外朋友,他们的评价都是——太罗嗦,看不下去,睡着了……我觉得他们说的很对啊,作为叨逼叨派导演的杰出代表人物,伍迪艾伦的《蓝色茉莉》同一主题反复渲染不加节制,姐妹双婊一主一副双线叙事设置老派,推进速度缓慢,任何戏剧性的反转都在可预期范围内,一直期待的惊喜到最后也没有发生,整个电影晃晃悠悠,一派暮色。
一派暮色就对了,反正79岁的伍迪艾伦的确不年轻了。
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在乎别人评论的导演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有基本不在乎别人评论的导演,伍迪艾伦排名居前。
他根本就是把电影当成宣讲工具,年轻时可能还在乎技巧,年老了就自说自话了。
其实所有老年人都一样,他们才不在乎要跟你证明什么,要向你讨好什么,他们就是拉住你,反复反复讲他们要讲的那句话,伍迪艾伦不过是刚好会用电影表达而已。
“天下女人都是Bitch!
”——《蓝色茉莉》我看得津津有味的点在于,伍迪艾伦先生对女性的“嘲讽”可真是不留情面,“嘲讽”这个词并不准确,但大概就是这种负面的玩笑的态度:凯特布兰切特演的绿茶婊“茉莉女士”自不用说,各种矫揉造作无下限的的可笑及可怜,她一生的高低起落,伍迪艾伦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就做了总结:“我跟这儿的谁睡觉,才能换杯加柠檬的马提尼?
”伍迪艾伦讽刺得更无情的,是莎莉扮演的妹妹“生姜小姐“。
莎莉从一出场就是作为凯特的陪衬,她总是能自觉自愿地给姐姐一切绿茶行为找到辩护理由,她对姐姐的宽容并非来自同情,至少一大半是源于幻想式的崇拜,“生姜”不过是Loser版的“茉莉”,天资欠奉,努力不够,跳两步就回泥浆里打滚儿去了。
这种情结,就像绝大多数的仇富者,对财富的崇拜,远甚于富有者本身,无非是他们力有不逮罢了。
都是绿茶婊,凯特布兰切特演的“茉莉”是放坏了的碧螺春,莎莉霍金斯演的“生姜”则是永远能回收再泡的立顿。
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不少女性观众在看《蓝色茉莉》时,仿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审视绿茶凯特,却选择性忽视了伍迪艾伦,实则把所有女性骂了个遍:要么像“茉莉”那样,挨操是为了混口像样的饭吃;要么像“生姜”那样当劳力养活自己,然后为了挨操本身,她对男友Chili“辣椒先生”的评价是“他可能干了!
”。
《蓝色茉莉》里出现的所有其他女性都“不怎么样”,从女仆、健身教练到律师,无论什么职业,都是上杆子的bitch,尤以亚裔律师为甚——能睡的男人睡遍了!
(伍迪艾伦好像电影里对亚裔从来无爱)。
“讽刺”可能是我们的定义,在伍迪艾伦看来,也许人类从来都是如此:雄性争名夺利,雌性择优而取,绿茶与否不过都是途径,自然法则才是人类的本质,可笑的是人们把粉饰的外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
关于伍迪艾伦先生本人,他的形象是极具欺骗性的:身高劣势让他看上去缺乏攻击性,睿智形象让他看上去像个知识分子。
事实上,女人总是对外表弱小的男性放低戒备,却忘了男性的性冲动与此毫无关联,伍迪艾伦的“身高优势“让他可以自由地在女性腰部高度寻找快乐,让女星欣然接受他充满性暗示的挑逗评价。
至于知识分子这件事,伍迪艾伦当然是,但远不止于此,查查伍迪艾伦的生平就能明白了,但显然他很懂得利用这个长处——越是他讽刺的绿茶,越是争相跳进他的茶杯。
伍迪艾伦对女人的热爱和嫌弃是密不可分的,比绝大多数孔武有力的导演,他作品中的性冲动都要丰盈得多。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刚好伍迪艾伦的养女再次发表“童年遭性侵”的血泪控诉,而他赢取另一个亚裔养女的“传奇”,完全不逊于任何电影故事。
供她生活,为她“干体力活”——我估计,伍迪艾伦在内心里,养女和老婆的标准也没大差吧,不过是叫法不同罢了。
伍迪艾伦性侵养女一事的是非,并不在电影评论讨论的范围之列,只是和前妻这一切戏剧化的陈年旧案,有可能是伍迪艾伦女性态度的根源。
无论如何,道德和才华似乎不必捆绑销售,况且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定义道德和才华两个概念本身——这就已经很难了。
只有一点倒是很确定:道德的标准从来都是改变的,倒是才华的刻度倒是一直都在那里。
你奈他何!?
继续广告下微信公共账号呗: mydunhe
十几年前第一次看亦舒的小说《我的前半生》,讲的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嫁给一个医生十几年之后被离婚,然后进入职场,挣扎着学会站立的故事。
小说的男女主角叫“涓生”和“子君”,化用了鲁迅最有名的那篇爱情小说《伤逝》里主人公的名字——亦舒大概乐于猜想在现代的香港,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会是什么样子。
这个小说最后的结局是,子君幸运地遇到了一个白衣骑士,完成了华丽转身。
《蓝色茉莉》乍一看像是伍迪•艾伦版的《我的前半生》。
美丽富有的女主角遭遇婚变和破产,接受职业培训,学着当个小职员,被各种不靠谱男人调戏,遇到高富帅,眼看着就要有幸福生活……然而不是的,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在流行小说的世界里,亦舒是犀利而又残酷的,但是在伍迪•艾伦面前,她简直是梦幻一般的温柔——伍迪•艾伦的讽刺才是不动声色不留情面的,就像他让凯特•布兰切特花掉妆湿着头发在风中颤抖一样,他精确地描绘了一个跻身上流社会的女人从巅峰跌落的全貌。
作为全片的绝对主角,茉莉的主要性格当然首先是一个从普通家庭(被领养的孩子,甚至可以说出身不那么幸运)跻身上流社会的女人的虚荣和势利。
从片中的信息来看,她是读书时遇到高富帅的老公,然后退学嫁人从此开始人生的新篇章,也开始她一发不可收拾的高傲与冷漠。
她与金洁尔是被领养的姐妹,但是作为一个姐姐,即使不是胞姐,她对妹妹表现出的亲情也实在是有限。
在茉莉破产前,看到金洁尔夫妻造访纽约,她表现出的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伍迪用一个小桥段让两个姐妹形成鲜明的对比。
茉莉一再表情尴尬地推拒妹妹夫妻的饭局邀约,妹妹却单纯地说“下周是你的生日,无论如何得让我们请你吃一顿饭。
”而茉莉不得不虚伪地提出了几个餐厅之后,才满面愁容地偷偷向丈夫发牢骚:“天哪,我们不得不请他们参加我的生日派对了!
”在妹妹夫妻委托哈尔投资之后,茉莉似乎表现出了一丝亲情,在浴室里娇柔地问哈尔:“你会帮他们赚钱的是吗?
”但是下一秒钟她已经开始担心瑜伽、普拉提、筹款午宴……在茉莉的心里,这些都比这对工薪阶层夫妻来得更重要。
破产之后,坐在露天餐厅吃着廉价的蛤蜊,茉莉居然还能不忘提一提“哦,这里多么有欧洲风情,曾经我们去过地中海”;一边面对着跟牙医和护士走得很近只知道伏特加的大老粗,一边她仍然要喝加柠檬的马提尼。
(这画面本身就是绝佳的讽刺!
)蓝领(工薪阶层),牙医(中产阶级),她都提不起兴趣,一个会谈时尚圈和欧洲旅行的驻外公使才能入她的法眼。
能够在交谈时用那种不经意的亲昵提到纽约、派克大街,她就顾盼生辉,旧日生活的光辉又回到了她那几近崩溃的身上。
这个早早把自己的名字从俗气的“珍妮特”改成洋气的“茉莉”的女人,她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雅迷人的女子,不是为了平常的主妇生活,而是为上流社会度身定制的。
她并不是天生的贵妇。
虽然她向别人炫耀的版本是,为了结婚从学校退学,反正在学校里也是混日子。
但是后来她也说,她在学校里还是个优等生。
这样矛盾的表述并不是剧本无心的混乱,相反正是伍迪•艾伦的刻画入微:茉莉在撒谎。
原因很简单,她想伪装成为一个出身优越、糊里糊涂地在学校混日子然后不经意就嫁了个高富帅的女子,尽管事实上她出身贫微,需要看顾孩子来赚零花钱,在大学里必须努力学习以博取未来。
她与哈尔的婚姻彻底改变了她,或者更确切地说,上流社会改变了她,悲剧的是,然后抛弃了她。
不同于选材类似的美剧《破产女孩》,片中对跌落前后周围人的逢迎与冷眼并无关注,伍迪自始至终都把目光对准了茉莉,因为真正毁灭她生活的是茉莉自己对上流社会的执迷。
她可以离开金融犯罪的老公,但是她装作不知不闻不问,享受着因此带来的奢侈生活;她可以告诉德维尔真相,但是她不,她编造谎言为了获得大使夫人的身份。
她是这样留恋环球旅游装饰豪宅的生活,情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来维持这个幻象,情愿在沙滩上建一个城堡也要试着接近它。
她的执迷传染到金洁尔,一直简单率性地认为“性感、牢靠”就是上佳人选的金洁尔居然也跟一个音响师上床,然后喷着过浓的法国香水问姐姐“他是不是更上乘一些”。
虚荣和欲望犹如跗骨之蛆,啃噬了茉莉的一生,又像藤蔓植物一样长到了妹妹的阳台上,结果却是姐妹俩都重重地摔在了现实这个混凝土路面上。
伍迪在这里没有任何慈悲心,然而也正是这种“无情”造就了这部电影优秀的讽刺品质。
说到这就不能不提一条引线,虽然是个小问号,但是贯穿了整部片子——茉莉对她老公哈尔的骗局是否知情?
在茉莉搬去金洁尔处合住之初,妹妹就替她说话:“哦,她根本不懂金融。
”奥吉则说:“她和哈尔结婚那么多年,一起大搞地产诈骗、金融诈骗,她什么都知道!
只是当看到那些钻石和貂皮大衣的时候,她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这里立刻接进一段回忆,哈尔在搞一些地产公司文件的小动作,茉莉则在朋友们中一脸天真地说:“哦,我从来不关注哈尔的生意,我从来只是签个名。
”这一段是对金洁尔夫妻对话的呼应。
在后来回答继子的质问时,她又说:“你觉得我要是知情,我还会让他用我的名义去注册公司、开银行账户吗?
”这一切似乎都将她的嫌疑洗得一干二净,然而伍迪•艾伦在最后打开了纸团,被背叛的她的第一反应就是向FBI告发她的丈夫。
原来,she did know it。
剧本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这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地互相呼应,制造假象,直至猛然反转。
我们以为哈尔是个骗子,原来茉莉是个伪装得更好的骗子。
但是,在这部电影里,人人都在互相欺骗:艾尔欺骗了金洁尔,金洁尔欺骗了奇力,哈尔欺骗了茉莉,茉莉欺骗了德维尔……没有无辜的人,没有纯洁的人,在虚荣、失败和欺骗里,所有人都显得卑微得可笑。
一反之前《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这样的城市情书和《人人都说我爱你》式的爱情喜剧,伍迪陡然回到了类似于《赛末点》的深刻讽刺路线,就连他经典的话唠都让位于冷静的观察。
虽然片子一开头茉莉就滔滔不绝地讲了十分钟,有伍迪•艾伦招牌式的神经质,却不再是他那种知识分子范儿的谈艺术侃历史博典故,而是神经崩溃式的喃喃自语。
从整部片来看,回忆与现实交织,但是剪辑的层次井然;台词繁密,匆匆登场的人物颇多,但是伏笔绝不落空,于细微处处处呼应;全片布满零星散落的线索,几无赘笔,笔力之老辣令人赞叹。
这部电影看似平淡无奇,但是伍迪•艾伦用一个精微缜密的剧本显示了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深厚功底,可以算是近年来他最好的一部作品。
“白富美”这个词真的听太多了,有时候我会在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去自我质疑一下,我是不是真的明白,有没有误解,是不是存在误判。
“白富美”就真的是“肤白、富有、美丽”这么简单?
当然,我身边也有白富美,我也一直隐隐觉得白富美和公主病之间,是有很微妙或者很明显的差别的,但就是没能很直观地抓住那个点,找到那条鸿沟。
看完《Blue Jasmine》,我第一个想起的故事是豌豆公主,荒谬得不像话的故事里,真正的公主是能够隔着几层床褥察觉到那颗豌豆的存在。
也许你觉得这是没事找事,是作,是矫情,谁能够察觉到这么厚的床褥底下有什么特别的设置?
但是对于真正的公主而言,那不是“特别”而是“异样”。
打个比方,就好像你平常吃的某一款菜式,从不会放某种味道显著但量少的调料去烹调的,但有天你吃到了让你觉得“不对劲”味道,然后你会问这里面放了什么?
味觉不灵敏的人,自然会觉得“差不多”,而豌豆公主告诉我们的就是“差不多”其实“差很多”。
但就我们生活而言,味觉是一种很细微的感受,甜点、菜肴、酒品等各种能食用的东西都会因为培植的土壤、气候、水分、栽培的模式、烹调的手法、温度、时间等各种变量而变化,会产生质量不一的各种食品,再者才是价格不一的各种情形。
而上述情况,对于味觉不灵敏的人,显著的区别就是难吃和好吃,便宜和贵;对于味觉灵敏的人而言,才能从好吃中判别一般好吃、比较好吃、和特别好吃,以及这是怎么个好吃法和好在哪里。
例子点到为止。
《Blue Jasmine》在我看来,说的是一个白富美(公主和白富美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变得落魄并不得已地浮沉在屌丝和直男世界里的故事(且不评判这是悲剧还是喜剧),Woody Allen的《Magic in the Moonlight》让我差点在飞机上发脾气,也是因为那部差点烂到让我发脾气的电影,让我拖了很长时间才真的把《Blue Jasmine》收了也给看了。
很多弹幕是冲着Woody Allen或者Cate Blanchett去的,但我其实是最近终于看了《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被“女王”的颜值所迷倒,而最后下定决心看片的原因,大抵还是因为这是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所在的片子。
人物设置方面,名字改得就很有意思——Jasmine(茉莉)、Ginger(生姜)、Chili(辣椒),而故事的主要人物,也是这三味“Ingredients”,故事的气氛和味道,也可以从这三味“食材”理解一二。
故事里我自认为的最好看的部分,从Chili介绍俄罗斯矮子给Jasmine认识,到被Jasmine吸引的牙科医生带着自以为是两情相悦的心强吻Jasmine为止。
实际上,我不太能分辨“屌丝”和“直男癌”,也不想过分强调“圈子不同”和“阶层不同”的问题,毕竟我说的是如何辨别“白富美”,我还是争取不跑题吧。
看完电影第二天,我仔细地分析了我身边认识的、我自认为是比较接近“白富美”这个概念的女性,继而发现了“白富美”之间有着各种惊人的相似性,例如: 1. 对金钱没有过分明确的概念: 这种情况在她们追求所用物品的质量和对待身边朋友的慷慨时尤为突出。
很多人会用东西价格是多少钱来衡量一件物品的价值,而她们则会从价值本身(设计、用料、品质、效果等等)来确认价格是否合适,受惠于她们,我获得了很多非常有用的产品推介。
对朋友慷慨的情况多出现在于聚餐、聚会各种活动时候,如遇到要结账,或者要额外自费增加项目时,她们会相对主动地表现慷慨,但不张扬。
2. 父母背景通常不是普通工薪家庭: 我们经常提到女孩子要富养这个概念,这样的想法是很好,出身在父母是普通工薪阶层家庭中的我,实际上也算是被富养的,但资源也同样是有限的。
所以,我对金钱的概念,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是有一定的制约和客观限制,个性发展到一个稳定的阶段时,自然也会产生一定的自我约束力。
而上面提到的“白富美”对金钱没有过分明确的概念,就在于他们父母在对其付出的时候,并不会有像要富养孩子的工薪父母那样的吃力感,普通工薪背景父母觉得或认为那是:力不从心、奢侈和不必要的养育方式,对于“白富美”的父母而言,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属于:轻松、寻常和应该的。
在“轻松、寻常和应该”的父母养育心态下,“白富美”自然不会对金钱产生过分强烈的概念,不会觉得追求品质是值得羞愧、需要内疚,甚或是根本不必要的。
就好像豌豆公主,并不会觉得告诉主人家觉着床褥有异样会是一种羞愧。
3. 与他人的互动: 实际上,我身边的“白富美”们一般很少干预她们周边朋友的事情。
绝大多数情况下,她们的态度是开放和中立的,但如果我们主动向她们发起问询,希望聆听她们的意见和建议时,她们又会很直接,黑白分明地表达她们喜欢和厌恶的点。
她们通常会很直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她们内心对事物是有非常明确的标准,不然她们又如何具备衡量具体某些物品的价值所在呢?
待人处事态度比较分明,是她们好品质,也是容易别人诟病的特质。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她们的欣赏、爱护和关怀,于是乎很多被白眼和漠视的人,会颇为努力地宣扬着她们的傲慢和冷漠。
但要记得,因为很少人能与“白富美”产生利益冲突,一般而言她们对人没有什么坏心,比较善良。
其实在我心里,没有什么人天生就是邪恶的,很多人是在利益面前选择了更有利于自己的形势,而这样的选择,会必然或者偶然地对他人造成负面或悲剧的影响,而并非无缘无故的主动加害于人。
4. 事业发展: “白富美”们不一定总能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但她们会有比一般的人有着更多的机会去听从自己的内心、兴趣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事业和学业,除了有可能是家庭影响而选择现实且功利的行业,也会受内心需求驱使去做一些获利不高,或者时间成本较高的事业。
除了出于兴趣爱好、家庭责任而选择工作或事业,“白富美”们也会出于打发时间而从事薪酬水平非常一般的工作。
但有一点,在职场上能够清楚辨别“白富美”这一存在的,大概就是她们的心气,“心气很高”这个词,很多时候被人误解为“趾高气昂”,而实际上,站在国内外,不少用身体和青春资本来换业绩、职位的职场恶态里,“心气很高”在我看来是一个褒义,是一种不会为了眼前所谓的工作,而作出不必要的个人出卖(请注意,是指不必要的情况,工作上,绝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就事论事公事公办也是能把事情做好的)。
毕竟,要脸,这是“白富美”们的首要品质。
5. 个人兴趣爱好: 根据我的观察,“白富美”不一定热衷于讨论名牌或者各种高大上生活,网络上有一句话很是能够从反面解释“白富美”的日常生活和品性——“一个人炫耀什么,就是其真正缺乏的东西”。
通常情况下,个人比较少见“白富美”买了名牌货品后第一时间晾晒出来,并清楚明白地告诉你这家伙是有多贵。
多数情况下她们会把你也许没见过、不知道、不了解,但后续查了价格会吓一跳的东西放出来,告诉你这是好货她觉得不错。
当然,如果她们有自拍(例如全身照),我们通常会在照片里找到某些昂贵的小细节。
由于没有过多的生活压力,“白富美”通常可以比一般人更能够坚持追求个人志趣,也有可能会在一些没有过多实质收益的学科上比一般人更能够专注其中,我们通常都会看到时尚和精致生活这个光环,时尚所涵盖的事物有很多,从服装、配饰、室内装潢、家具、雕塑、摆设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的精致生活也是,从居家到旅游,都可能会有别人觉得是向往的生活,而她们是当做某种个人的兴趣爱好。
而部分“白富美”会把这样的兴趣爱好,进化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并为之奋斗。
6. 交友圈子: 经验所得,我不认为“白富美”的朋友圈子就一定只是“白富美”、权贵们,可能会有“绿茶婊”(要知道这个群体是防不胜防的,而且很难定义),可能会有工薪家庭的孩子,但不会有绝对意义上的“屌丝”和“Loser”。
物质条件不是绝对的定义,“屌丝”和“Loser”最致命的,是某种心理上的缺失,这群人很难进入或者融入到所谓“白富美”的圈子——“屌丝”和“Loser”会把远高于自己能力所及的当做自己的目标,把个人不自强的当做是社会的亏欠,把融不进的圈子拿来仇视,我从来不认为这样的心态有什么可取之处。
---好吧,终于来到剧透环节,还没看电影的盆友可以放弃阅读了--- 《Blue Jasmine》确确实实是给了我一个引导,让我重新定义“白富美”这个概念,Jasmine是个典型的“白富美”,但她不是天生的公主,也许收养的家境不错,给了她很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成长背景决定了她将会与怎样的人相遇(因为人会因其出生和成长环境具备能够判别同类的能力)。
不可否认,哪怕是个经济罪犯、商业骗子,Jasmine的前夫都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也因此能够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给予Jasmine非常富足甚至奢华的生活,并让她习以为常。
哪怕是她落魄到要去投靠那比她原本生活匮乏得多的异父异母的妹妹Ginger(同一个孤儿院出身),她也是条件反射地选择了坐头等舱,且没有变卖她手中的Birkin,也没有将她身上穿的穿著佩戴的衣服鞋袜各种首饰拿去折现。
要知道,对于“白富美”而言,这些精致地着装是她们的皮肤。
很多不痛不痒的评论质问到为什么Jasmine变卖手上仅存的财物来实现独立却不至于太过于落魄的生活,他们大概不懂这层含义。
他们也认为Chili包括Chili介绍的哥们虽然有各种明显的缺陷,但是起码是个“过日子”、“懂真爱”的人,却看不到粗俗无礼对他人生活的影响可能是地狱式的。
Jasmine一再向Ginger表示认为她值得更好的人,也应该找更好的人。
大概是她自己也明白,目前或者一直以来Ginger所生活的环境那就是一片沼泽和泥淖,不可能会更好,一定会更差。
确实最终在Ginger偶遇了人渣后放弃追寻而与Chili重归旧好时,给了我们每一个人一记当头棒喝:你以为你出于好心,想让别人过得更好一些,但每人都有因为自己固有心态所造就的命运,一切都注定只是徒劳。
在Jasmine和Ginger的关系里,我也曾有过一瞬间疑惑,到底这对姐妹花是不是真心的。
因为表面上Jasmine让Ginger的前夫将全部积蓄用来入股自己那骗子前夫的项目,亏得一塌糊涂,还导致了Ginger和前夫离婚;落魄后一再希望Ginger和Chili分开,并且领着Ginger去了酒会,导致Ginger遇上渣男。
但是放在Jasmine的身上,投资骗子前夫的项目是希望他们跟自己一样过上稍微体面的生活,希望Ginger和Chili分开是她清楚看到这个男人的缺陷,而且都是些致命的缺陷。
领着Ginger去酒会是一半一半的,她需要有人陪着她重新去这样的场合,同时也觉得通常在这样的环境,毕竟能遇到象样的另一半,而为什么Ginger遇到的是渣男,而Jasmine遇到的是优质男,这个原因真的不言而喻。
我是越往下看越喜欢Jasmine这个角色的,别忘了她挥霍之余,对于给小费这种本可以吝啬的事情,她一点都不含糊,她知道这是应该的。
特别是那句“对服务生,小费得慷慨点,他们可是指着这小费活的!
”的教诲,直接让我给她打了满分。
要尊重每一个为你提供服务的人,我觉得这个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涵养。
而为什么我特别喜欢Jasmine和Chili以及Jasmine和牙医那段冲突,而不是后面Jasmine为了掩盖过去而对优质男撒谎直到真相败露的那段,原因真的很个人,毕竟我也是曾经与到过这样的相亲男。
那自以为个人条件很不错,单方面物化女性的男性,才会天真地觉得,一个女人哪怕过去有多辉煌,现在落魄了,要被介绍和一个loser相亲见面,也是应该尝试交往的。
毕竟,他们会愚昧地认为女人只要有男人喜欢,不管男人是不是loser,都是一件值得感到荣幸的事。
而牙医暴露的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他觉得女人在有他出现的场合穿着得体(甚至是非常好看),就是在向他传递“我宣你,做我男票吧”的信号。
殊不知“女为悦己者容”的同时,也有人是出于礼貌和自我讲究,而在意自身的打扮和搭配。
加之以自认为作为牙医,有自己的小小的牙医诊所,就坚信自己发动的追求和表白一定会成功(强吻的态度,往往就是证明了这样的心态),但其实,并不是。
我不能很好地分辨“直男癌”和“屌丝”以及“Loser”,我觉得通常这三种特性会在同一个个体上出现,偶尔是前二者,后二者,1和3的组合,很少见到单独出现的个案,这真的导致我至今无法分辨三者的区别。
不管,反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造化啦。
我更愿意相信Jasmine的悲剧结果是电影也许为了传递Jasmine个性重大缺陷(数学不好、对丈夫生意放任不管、放弃学业、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遇事不冷静、手段不够狠)对她的人生必然带来的灾难(哎哟,这一段分析让我完全想起了易卜生《玩偶之家》和鲁迅的《娜拉出走以后怎样》),同样是女性为了掩盖自己过往经历而撒谎,Jasmine显然没有《Hors de Prix(真爱无价)》里柯德莉塔图的幸运。
但我至今也会想,两个装逼的屌丝最后以真爱为名走到一块儿了,是不是真的是幸福的事。
反正《Hors de Prix(真爱无价)》我给低分,《Blue Jasmine》我给高分。
片子最后Jasmine肯定是疯了,而且相信后面的生活一定每况愈下,故事没有继续演下去,但我们显然也应该已经知道结局了。
蓝色茉莉是一部以家庭生活为内容的剧情片,其创作模式可追溯到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经典情节剧--两个世纪以前的欧洲戏剧舞台上,以新兴市民阶层为表现主题的通俗情节剧取代了奢靡的贵族生活宫廷剧。
这同时也是由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催生的平民化的艺术,它代表的不仅是“美国梦”的庞大基石,也象征着美国中产阶级有关成功、爱情、婚姻关系、家庭的价值观念准则。
这种早期向观众传达社会道德规范的工具,化用到伍迪艾伦的电影中俨然已成为黑色讽刺和对裂痕的一种冷眼旁观的揭驳。
两位女主人公是被收养的姐妹,姐姐Jasmine是天生基因良好、居住在纽约公园大道、夫富子骄、生活优渥的人生赢家;妹妹Ginger则是超市收银员,和不入流的男人鬼混,不受姐姐待见的底层人士,相同的的起点却走出如此不同的人生道路。
影片从一开始就把姐妹俩的生活作为对照进行讲述,在叙事上的过去和现在的两条线又加重了这种对比。
有意思的是,jasmine在经历丈夫背叛去世、家庭破产、继子出走后生活基本坍塌,不得不从纽约搬到旧金山和妹妹同住,颇有点殊途同归的意思。
片中人名以及地域都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姐妹俩的名字都源于植物,jasmine的茉莉花语是坚贞纯洁,搭配片名代表忧郁的蓝色以及她在片中落魄的境地、毫无自立能力、大量服用安培他命的状态,讽刺的意图彰显无遗。
妹妹ginger则是代表活力的生姜,也有姜黄色之意,她虽然过着拮据的生活,还拖着两个孩子,但是孩子懂事,还总有对她痴心不渝的男人,仿佛也很满意自己当下的生活。
纽约,作为只在回忆线中出现的城市,是富裕生活的象征;是对从旧金山来纽约度假的妹妹一家的局促姿态的揶揄;是举办豪华晚宴却不肯抽出时间陪妹妹的名流姐姐生活的依托。
而旧金山,作为60年代性解放、嬉皮士运动的主要战场,gay city的标签城市,无疑是更大包容性和市民化的代表,也在片中充当起了jasmine落魄之后的避风港,并为她提供了看似有可能的未来。
毫无疑问,地域的转换所提供的可能显然无法为jasmine的未来描绘蓝图,她的搬迁看起来是影片的“自救”主题的开始,与此同时也残酷的宣告了她的自救之旅的失败:找不到工作只能当牙医助理而被性骚扰、学习电脑课程想做线上室内设计师之路举步维艰、忧郁症发作频繁酗酒嗜药、找到金龟婿即将结婚却被临门当机。
实际上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在进行着自救:ginger在姐姐劝说之下投向新的男人的怀抱赖世图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ginger的前夫拿着20万向jasmine求助想开自己的公司、继子在得知父母的龌龊事以后产生自我怀疑从哈佛退学离家出走、哈尔则是最可笑又最常见的自救方式爱上了甚至还未成年的法国佣人(片中专门强调法国也有影射意义)。
凡此种种,都是个人为了改变自己的现状而对生活做出的改变,即便有些行为在观者看来完全是逃避,可是反观我们自己的生活,何尝又不是充斥着自诩为“改变”的逃避呢。
但是,显然他们的自救无一成功,或者说都未曾获得惯常社会认同的成功。
jasmine的谎言被拆穿,婚姻梦破灭;ginger的新男人居然是个已婚骗子,她只能回到前男友怀抱并对其真情流露“是我差点失去你”;哈佛高材生儿子成为二手乐器倒卖店主并步入已婚群体,对妈妈冷言冷语让他不要再来打扰自己生活;想开办自己公司的妹妹前夫被骗得血本无归;哈尔被自己老婆告发,面对牢狱之灾只好选择自缢。
反倒是被jasmine不屑的妹妹男友,空有一身肌肉,被女友甩了只会暴怒痛哭,工作之余只知道喝酒放松粗声看球扰民的机械修理工,最后抱得女人归,是片中唯一被赋予肯定的角色。
所以影片给我们称述了一个残酷的现景:个人无法战胜生活的现实,生活的背后有我们不得不遵守的规范,而更为可悲之处在于,不论你是安于现状不作出任何改变,还是想用传统价值观中歌颂的人性力量去改变现实,实现“自救之路”,都是苍白并且无力的。
个人行为的价值何在?
如果它根本就不能改变生活的话?
社会的发展让价值观的多元化消解了具有明确指向性的个人梦想的抗争,全面化战争和政治欺骗的远去让无论是“垮掉的的一代”还是“愤怒的一代”都变成了“享乐的一代”。
日趋个人化的抗争和诉求与社会的纷繁复杂背道而驰,越来越难以找到一个既定的标准和定义。
而成功的定义却永远是那么单一,在这点上,影片让姐妹两人在生活的弱者与强者、成功者与失败者、喜剧和悲剧中不停地互换角色,直到最后,无论是坐在椅子上神经质自呓的姐姐jasmine,还是重回修理工男友怀抱的妹妹ginger,都是无可奈何的失败写照。
我知道我现在该看明天的Case了,以我的效率这篇写下去明天绝对会后悔,不过还是想趁着有劲儿写完。
Blue Jasmine!
估计要被可悲的译为“蓝色茉莉” 了,求不要这么译!!
去看Woody Allen的电影,有纽约人,有充满阳光的旧金山,以为是延续近几年的轻喜剧风格,会笑一笑,演完一撇嘴走出来。
但是我错了,这部电影跟近年的Woody Allen完全不一样啊。
好惊喜啊!
抄IMDb稍微透点大意:A life crisis causes a vapid and narcissistic socialite to head to San Francisco, where she tries to reconnect with her sister. 虚无又自怜的社会名流(在纽约)遇到人生危机,来到旧金山投奔自己的妹妹,两人试图重新沟通……不过不能讲更多了,恨剧透。
首先主角是个很生动的女人!
今年大荧幕上就没几个这么生动的女人,而且很真实啊!
Cate Blanchett 演技不要太好啊,不知道今年后面还会有怎样的女主,不过至少在奥奖提名的讨论中会出现她,这么讲很保守了。
这个角色根本就不讨人喜欢:太自傲,居高临下,娇生惯养,而且是真的有问题(什么问题呢?
不告诉你)。
但是她却能让观众容忍她,并且从头到尾在内心给她加油,期盼她不要出差错,就因为电影在呈现她的细节中留有希望(这点希望是在最近几年爷爷的电影里少有的),这点牢牢抓住我的心,让我内心纠结、乱跳了一个半小时,在感情上很难受,结束却好满足啊!!
有一个关键剧情点,在爆出之前两分钟内我猜出来了,不过不扫兴。
其他人物也很真很有趣啊。
Sally Hawkins演妹妹,Bobby Cannavale和 Louis C.K. 两个男冤家演得很生动,Louis C. K. 啊!
虽然能看到他自己台上的一点影子,但是这种中产职工角色也算是不小的演技派转型了。
Alec Baldwin演的Cate老公的角色,就是随意返工,轻松愉快,不会有频繁的“这是Alec Baldwin” 的思绪出现,而角色又不大,厉害类。
影片中出现“跟比自己小很多的外籍少女相爱”这一元素,不知道其他Woody Allen粉儿有木有跟我一样“诶”了一下呢?
结尾那个让人心碎而又不陌生的镜头很满意。
说不陌生,是因为在美国,在三藩,尤其是在市中心走不多久,就可能看到这种场面。
说心碎,唉不妨告诉你这就是个悲剧啊,不是喜剧,但是我一直在笑(旁边的女孩儿也一直在笑所以并不是我变态),因为Woody Allen没让我失望。
1.刻薄女性的虚荣,细细想完全是男权作祟,谁说男人不虚荣?
个个有过之而无不及。
偏偏一代代男文豪都这么做了,无论直弯,无论福楼拜还是田威,结果女读者还拍手叫好,哎呀真是鞭挞入里太他妈深刻!
搞错没有?
2.并没有当初改编《美国悲剧》的那种一气呵成天衣无缝,这个版的《街车》肯定没有《赛点》牛逼。
但是老头杀手锏还在,选角。
3.田纳西威廉斯是个色情狂,所以他的戏必须是空气里都有精液的味道;老爷子这岁数还是算了吧,所以这个版本里性的味道完全稀释,重点谈钱。
茉莉甚至并不真在乎老公偷情,她在乎她的艾尔威包!
芬迪包!
忽然觉得拍这个片的灵感,莫非是因为攻占华尔街?
4.莎莉霍金斯是bbc花旦出身,过去演古装片美女包括奥斯汀剧女1号,偏偏拍了部迈克李片从此就成了女蓝领代言。
这次看能不能捞个一直无缘的提名。
5.看到bobby的名字就知道一定是演现代斯坦利,结果老爷把这个角色分成两个人写,所以看到妹妹前夫出来还吓一跳。
然后bobby的戏也少得可怜....下次复排话剧版再争取机会吧。
鲍德温年少未肥时还和杰西卡兰芝合作过电视版街车,现在他那身段就.....好像有说也减了肥?
应该是拍这片以后的事了。
6.其实是喜剧,金球奖硬把cate分到正剧类是存心成全艾米亚当斯吗?
louie c.k.无法直视,他一出来我就忍不住笑....这位先生千万不要去演正剧。
7.按常理,茉莉肯定应该找现代费雯丽尼克基曼。
巧在Cate也是澳洲人,加上名字本来就叫布兰奇,各种天注定,迟来的影后近在咫尺。
这位女优应该当仁不让影坛最会演戏第一位?
一直觉得她比斯特里普路更广。
斯特里普当然可以演布兰奇,问题是,观众更愿意看斯特里普变换各种口音,观众甚至可以看她演妈妈咪呀跳热舞,但观众应该不会想看斯特里普版的布兰奇。
而Cate,她可以从查理斯塞隆的角色演到凯瑟琳赫本的角色,哦对了,她甚至演过凯瑟琳赫本本人!
茉莉肯定不是她最好的角色,一招一式信手拈来不在话下。
其实她更需要一部一生一次的角色,就像重力对于桑抓,演技不是最重要的,而是那种角色和演员合为一体的效果,那才是代表作。
她不需要证明演技,要看演技,她的阿玛尼香水广告就足够了。
当然了,目前她最需要的是奥斯卡。
ps:以老头一年一片还要自己写剧本的速度,情节的不合理也不能苛求,反正他拍的是荒诞喜剧。
贵妇怎么会蠢到老公偷情自己不知,贵妇只是装作不知。
所以这片最大笑点是女人望着老公说,你应该荣幸,因为我爱你.....天雷滚滚啊。
随便上个补习班,遇到的同学的爬梯居然会有艳遇?
妹妹遇到个贱男还算合理,疯子遇到个多金男就胡扯了。
多金男还蠢到爆?
所以,荒诞喜剧别当真。
1,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愿意帮你的很有可能是你瞧不上眼的人。
2,你有了爱人是没错,但是爱人会爱上别的人,亲人却不会背离你。
3,别守着你那点辉煌的过去一直不肯放下了,过去就是过去,为什么不肯活在当下呢。
4,绝大多数时候,之所以造成我们不幸福的根源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5,你有你的活法儿,你不能让每个人都像是你一样,要尊重别人的梦想和活法儿。
6,永远不要撒大谎,尤其是你愿意与之相爱的。
7,没事儿要多跟闺蜜们聊聊天,当然,前提是,你能分得清谁是闺蜜,谁是婊子。
当金丝雀失去金笼子之后,她要如何生存呢?
珍妮特是个表达欲超旺的人,风光的时候一直在凡尔赛,落魄后神经质地喋喋不休。
一向具有女王气质的凯特布兰切特演这样一个角色,显然很有意思,可也跟她很契合,毕竟这要演绎的是一个从云端跌落的落魄女王。
曾经我很好奇那些落魄贵族为什么总也爬不起来,比如那些十月革命后流落到中国的白俄贵族,男的当小偷,女的当妓女,女性受过一定的教育,哪怕当家庭教师也能有口饭吃吧,比如简爱,看看影片好像能明白一些,再看看溥仪等人的回忆录就知道,他们是真的没有啥生存能力,也没有什么过普通生活的意识,曾经拥有过再失去比从来不曾拥有更可怕。
金吉被坑掉20万积蓄还能振作,是因为她从小就习惯了独立打拼的生活,她喜欢恋爱,喜欢和男人热情如火,可她并不依附男人,可珍妮特确实在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和意识。
毫无新意的片子,不过布兰切特的好演技要加上一颗星。D L: http://www.douban.com/link2?url=http%3A%2F%2Fkuai.xunlei.com%2Fd%2FJTRQAgJCKQCqitNS103&link2key=a814a28756
戏谑版的欲望号街车,Woody的痕迹已经从各处渗透,包括配乐,弦拨乐器重复着简单音节,如同他絮絮叨叨的神经质形象无处不在。每一个女演员在38岁以后都该遇到这样一部戏,影后妥妥的!
看布兰切特演绎一个神经质、虚荣和落魄角色很新鲜,很有趣。
茉莉有点歇斯底里,神经质,最无法忍受的是她其实从头至尾都没有停止过自黑。她不懂生活,是真正的loser。
给茉莉和弗兰西丝这两个人物一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糟糕的生活根源总是在自身。剧情比较零碎,但也正是因为交叉叙事才不至于觉得无聊,有些冷笑点,勉强能看下去,不过好感仅停留在凯特·布兰切特。目前的评分是大家习惯性好评吗?难道不觉得这就是一部刚及格的平庸之作吗?!
Cate Blanchett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却把一个神经的女性角色塑造的惟妙惟肖。恐怕她演技是本片唯一的亮点。★★★☆
除了凯特女王,就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一出正剧,比较失望。被嫌弃的茉莉杰斯敏的半生。
故事内容乏味,顺序乱的我都懒得去理清思路了。一颗星给女王的演技,一颗星给他用惯了的爵士乐。还是真觉得以前的片子比较好看
凯特大魔王演绝了上流阶层的崩溃状态,奥斯卡最佳女主当仁不让。在幻想与谎言中度过的生活,只不过是刹那的花火。剪辑大胆而有趣。高产似母猪的伍迪艾伦是个多么牛逼的小老头啊,真真美国社会的一把手术刀。他能拍多久,我就要看多久。想起了张爱玲、杨德昌,永远仰望这些对人性有着深刻洞见的大师们。
呵呵
不知道为什么,是特定的时间还是特别的故事,让我那么压抑·····看完很不舒服,缓了很久不知道为什么还是这样
“翠西亚刚去看完伍迪艾伦的新电影——讲的都是担心在纽约变得神经质的故事。他就这个主题还拍过另外一两部电影,翠西亚心想不知他有没有考虑过搬家,听说他早就铁了心绝不离开纽约。因此估计他还会继续拍下去。”(《基本无害》)【凯特女王的演技真是好啊_(:з」∠)_【20170317于小西天
布兰切特演一个对上层生活痴迷的婚姻卖逼婊,失去一切之后想故技重施但失败的故事。这种人物原型我算熟,加上对婚姻负面印象为多的伍迪艾伦,编出这么一个故事步步都在预料中,其实我觉得应该更狠点扒了这角色的皮,现在这种温吞水的地步看着太没劲了
故事挺没劲儿的,平淡无奇,毫无看点,不过好在女主角用演技hold住了整个场面。
得多厌女才能写出这样的角色啊。。对Cate来说就是个展示演技的机会。Alden演了她儿子,出现了几次,造型风格都不一样
一般。
任何一种结局都比这种平庸的结局好一点。
WoodyAllen在细节上的处理让这个寻常的故事增色不少,也多亏了女主角的好演技,不然这部片子真没意思。
剧本很赞,导演的功力很深厚,女主也美的惊人
Soooo funny !!!!blanchett is amazing:)A typical Woody Allen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