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汤唯,这部全片笼罩着阴雨与雾气的影片,实在不推荐观看,太过压抑和绝望。
只能说,导演选对了演员,《晚秋》之后,韩剧出身的玄彬令人刮目相看,而安娜的角色,除了汤唯实在找不出第二个合适的人选。
很难说,是《色戒》成就了汤唯,还是汤唯成就了《色•戒》,张爱玲的小说,李安的执导,都让这部电影有了太多成功的资本。
但是那一年,看过电影的人都记住了王佳芝,更记住了汤唯。
不只是大段被删减的激情戏,还有她那张倔强隐忍的脸。
这些年来,大银幕上出现的美女成批算,如浮云一般掠过,很快又都消失了。
观众看了场或喜或悲的热闹后,什么也没有留在心里,甚至不记得是谁演的。
但是,只要想起《色•戒》,就会想起汤唯,想起她演的那个在历史和爱欲里浮沉的女子。
是原著中的角色太好,可叹的命运令人倍感唏嘘。
但同时,你看着汤唯演戏中戏,从女学生到女间谍,讲粤语和上海话,再到与易先生的赤膊上阵。
你会出戏,你会想这个演员真不简单,个人魅力已经完全融入了角色之中。
这种出戏不仅不会影响观影,只会让你更投入,同理心更强,就会更牵挂“她”的命运。
据说当初李安选角的时候,不乏已成名的众女星,但面对脱衣试镜的要求,纷纷花容失色、夺门而逃。
汤唯那天感着冒,一副衰样子,恰好正中了角色的需要,而当她想都没想,直接褪去衣衫面对摄像机时,导演就定了她演王佳芝。
可能她没有声名所累,28岁的年纪对女演员来讲,确实值得“最后一搏”,但仍不得不说,为了演李安的《色•戒》,她真是豁出去了。
《晚秋》国内上映得晚,《色•戒》之后,汤唯出演了《月满轩尼诗》和《武侠》,还有那部灾难性的《急速天使》。
观众被彻底雷倒的同时,汤唯已凭《晚秋》在韩国捧起了演技大奖。
只能说演累了压抑的角色,偶尔调整下情绪还是可以的,但真的别再有第二次了,你不是那些影视歌样样不落、又样样不精的小明星,你是汤唯,曾演过王佳芝的汤唯,起点太高,真的不能下来,这是招牌问题。
你什么时候看张曼玉后期再演过嘻哈闹剧?
还好,你带着《晚秋》而来,让我们看到那个让人心疼的女演员又回来了。
而且这一次,没有人会怀疑,是你成就了这部电影。
怎样形容你的气质呢?
就像安妮宝贝的书里常说--“天真阴沉”,你的嘴角体现着隐忍,而眼睛里却透露着渴望。
安娜是个克制的女人,就算被情人所伤,再次相逢时,满腔的怨恨也压在心底,只是淡淡有礼的打着招呼。
七年的牢狱,偶尔的放风,作为女人你渴望爱、渴望美丽,你换衫化妆,艳丽的口红映在橱窗上,眼神却是那么沧桑和落寞。
勋的出现,给了你宣泄的机会。
一场旅程,两个身处麻烦中的人,在绝望中温暖了彼此,所以你主动拥抱了他,一个陪伴你的陌生人。
但你仍旧克制自己的感情,努力不去看窗外告别的他,但当这个男人真的走了,你瘫软在座位上。
就凭这个动作,汤唯就该拿影后,不管是哪里的奖项。
这个表演的力道最难拿捏,一个隐忍克制的人,内心却有汹涌的潮动。
容易用力过猛,也容易让观众看不出来,而汤唯之所以能演好,除了演技,很大程度上,在于她的本色。
就像葛优演的大多数角色,整体性格上都是他的本色,汤唯也可以称得上是另一种的“本色演员”。
她的表演自成一派,观众总是能把她和电影中的人物融为一体的去看,而前提是,这个角色本身,就有汤唯身上的气质—天真阴沉、隐忍克制。
比如王佳芝,比如《晚秋》里的安娜。
虽说演员都害怕被定型,但是对于汤唯,想要保证作品的品质,不能不对剧本和人物严格筛选。
如果能把所有角色都演成“汤唯”,未尝不是一种更大的成功。
就像罗伯特•德尼罗代表了方法派,在当下的影坛,有一种别人无法取代的表演风格和气质,可以叫做“汤唯”。
一直都比较喜欢看文艺片的,安安静静的,适合以全身心放松的姿态蜷在椅子里看的那种文艺片。
已经很久没有以这样的状态看电影了,可能是过得太忙碌了,总是静不下心来的缘故。
有时候,我会很怀念当时看宫崎骏电影、看《花与爱丽丝》、看《东京日和》时的那种感觉,感觉出情感细腻的流露,什么都可以慢慢来,用5秒的时间,或者10秒的时间看电影里人物静静地发呆,跟着他一起放空。
有那么多电影,能够找到对自己喜好的很不容易的呀。
没有错过《晚秋》,这真不错。
能看上这部电影,还是公司的福利,不然我是不会特地去电影院看的。
以前是认同同学的观点的,说去电影院的话是为了看动作片之类,因为它不可替代的音响、或者大屏幕、高清特效,看文艺片的话,显得没那么必要,放在电脑上看也差不了多少。
然后看了《晚秋》,我就不再认同了。
就好像在图书馆一个人学习会效率更高一样,在电影院看电影,对我来说,是给我一个时间,一个空间,专心致志地只看电影,不去管别的事情,于是,就更能专注于电影。
我觉得,看电影是一种沟通方式。
跟面对面的沟通不同的是,电影是制作方先以电影的形式,表达了他的所想;而观众,是通过看电影,了解制作方的所想。
不一定要有共鸣才是好的沟通,如果通过看电影,能了解不同于自己的所想,那也是很好的。
在看《晚秋》之前,我大致知道它讲的是一个72小时恋爱的故事,我就觉得很好奇,真的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发展出爱情吗?
于是我在看的时候,特别注重男女主角的感情发展。
就发现,他们的感情发展,全靠了玄彬的主动。
那么玄彬为什么就会对汤唯这么有好感,这么想要接近她呢?
汤唯不搭理他,他却主动一再搭讪。
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剧情需要,电影里,爱情就可以这么简单,你不用投以温柔、投以微笑、投以附和,只要以你原来的样子,也会有人喜欢你的。
但后来电影给了解释。
在丧礼后的豆腐饭上,玄彬说:“人是很奇怪的,有的人非常的奇怪。
但是奇怪的人,在我看来,总是很好的。
我自己就特别喜欢奇怪的人。
”这番话冷到了王晶夫妇,却让我觉得好喜欢。
电影里,汤唯的不苟言笑是有点怪怪的,可以看做很奇怪吧。
我想,可以做到这么酷,是因为无所顾忌吧。
只有三天时间,会和谁有什么瓜葛呢?
会期望和谁有什么发展呢?
既然这样,就随着自己喜欢的作吧,爱笑就笑,爱不笑,就不笑。
或许就是这点不世故,让玄彬喜欢上了汤唯。
写到这里,有好多情节都回想起来了,觉得有好多可以说。
电影里,有两处情节看得我哭了。
第一处是汤唯独自一人去教堂妈妈的遗体旁边,用活泼的口气讲话给妈妈听。
那种活泼的口气,让我觉得她原来是这么的不开心。
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对一切都冷漠的样子。
只有在妈妈面前,她才会不设防地显出自己活泼的样子,但是,这个人却已经死去了,那她以后,在谁面前才可以活泼得起来呢?
第二处是在豆腐饭上汤唯痛哭的时候,这是挤压了多年的委屈、哀怨爆发的时刻,真苦的。
电影有讽刺汤唯的家人,还有王晶夫妇。
其实也没有可以的讽刺,因为我觉得表现得很现实,没有夸张。
汤唯刚回家时,亲戚们都过来说了几句问候的话,然后统统散开了,很形式的,但是在生活中,又很常见。
我们在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这样的情形,需要出于礼貌,见面问候,没有其他更多的内容,表达的只是尊重对方的存在,虽然令人觉得尴尬,但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然后是汤唯的哥哥姐姐为了妈妈遗产的事情的争论。
姐姐讲话的口气,显出很有教养的样子,理直气壮,振振有词的样子。
那么老练、那么世故的,那么正常的。
是这样子的吧,可能如果汤唯没有进监狱,正常地结婚生子,工作赚钱,也会变成这个样子的。
也不能怪罪什么。
唯一我觉得讽刺的,是王晶。
他看上去像个好人,很温柔,很有涵养的样子。
确实是的吧。
但是他却有一个好大的缺点,懦弱。
他的懦弱在于没有回去现场,没有说明真相,为了保全自己的幸福家庭回避汤唯。
这样看来,他还是很自私的。
最让人感到讽刺的是,他摆出一副善良的道德圣人的样子,对玄彬说:“你不要伤害安娜,她的生活已经有太多的黑暗了,经不起伤害了。
”怪不得玄彬会生气地上前直接揍他,太虚伪,太自欺欺人了。
真让人感到心寒。
或许他是不幸运的,恰好遇到了反映他性格弱点的事情,不然,他就可以很光明地、很坦然地过一生了。
还有汤唯在超市向玄彬倾诉的情节。
汤唯用中文讲述自己的经历。
为什么要用中文呢?
是倾诉,但是却不需要对方理解,只需要让对方知道是在倾诉。
是不想让别人了解自己太多,用不一样的眼光看自己吗?
但是却真的需要说出来?
我不懂。
有一个很妙的情节,我觉得好新颖,好浪漫。
汤唯和玄彬为一对情侣配音的那一段。
我觉得是好聪明的方法,通过配音来表现汤唯和玄彬的内心,体现他们所拥有的丰富情感,虽然不表现在平时的言语之中。
最为温馨的是在回去的客车上,画外音再度重复玄彬的自我介绍:“你好,我叫勋……”那么诚挚的自我介绍,显示出能够相互认识的珍贵。
结尾是有点遗憾,汤唯独自一人等玄彬的出现。
但是我觉得,这样的结束或许是好的。
这样,就可以把美好的记忆保存了。
如果真的在一起,或许感情会因为生活而变质。
这一段72小时的爱情,发生在72小时之内,是抛开各种社会关系,全部过去和未来的,纯粹的,当时、当地的两颗心之间的故事,就像鸭子客车上司机所说的,发生在鸭子客车上的事,只留在鸭子客车上。
没错,这是部爱情片,但你要知道,不是所有导演都傻到通过战争讲战争,不是所有导演的目标都是“还原”。
我们无法通过事情本身来将它自身讲明白,而往往要借助外物,死盯着纸钞并不会让你更多的了解人民币,你懂得有节制地花钱的确是好事,但这与经济无关。
同样,通过仿照生活把故事拍得极具拟真性,我们什么都谈不明白。
开场后没多久,手表这一意象就被引入男女主角之间,随着情节开展,二人围着手表周转;显然手表代指时间。
直到男女主角在碰碰车场为一对分手的恋人配音时,主题的揭示达到高潮:恋人像走在向后传送的履带上,时间不断重置,最终两人走到一起,夜幕降临,二人翩翩起舞。
虽然比起影片主角,跳舞这对男女有些难看,我也不觉得二人可称得上舞姿优美,但这舞蹈揭示了主题——内在时间通过修复得以绵延。
对时间的认知基于我们内在对时间进行的划分:过去,现在,未来。
我们可以检查一下安娜的每个时间段:爱上A——嫁给B——生活压抑;嫁给B——生活压抑——A要与她私奔;生活压抑——A要与她私奔——被B打得昏死;A要与她私奔——被B打得昏死——进监狱。
实际上,在内在意识中,我们无法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分割开,后者永远产生于前者并蕴含前者。
我们来检查一下安娜的时间流,它不是连续的、流动的,而是僵化的、断层的,爱着A的时候她绝不会想到嫁给B,嫁给起初很疼她的B绝不会想到由于B疑心重又使她生活压抑不堪。
即便爱着A的时候,她的时间也不是流动的,因为她爱他爱得“甚至可以为他去死”,这种爱情里是没有时间的。
这下我们就知道了,安娜的内在世界里时间是僵化的、断裂的,连她自己都充满痛楚地问“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一个人走路,他的每一个动作都产生于又包含着前一动作,并且预示着下一动作,如果一个人抬腿、迈步的时候突然绊倒一块石头上,他就会向前栽倒,而栽倒这一动作,并中断了走路这一行为的流畅性,它是机械的、僵化的,这是使柏格森发笑的原因,但疼不疼只有摔倒的人自己知道。
直到勋在安娜的世界里置了一块手表,安娜世界的时间才开始流动起来。
想与一个人发生联系,将他黏住毫无意义,这也是总有些人感叹“为什么对他那么好,却还是换不到他的拥抱”的原因;重要的是与他的内在世界发生联系。
我们看到在蹦蹦车场追逐时,安娜的面部表情还是僵硬的。
直到安娜倾诉自己的过去,勋才和安娜的过去有了接触,虽然两种陌生的语言远没达到交流效果,但在安娜一方,过去已经向勋开启了。
之前说到安娜的时间是僵化的、断裂的,她并没有现在与未来,只有过去的一团乱麻零散堆积在世界里。
所以,可以认为安娜的整个世界就是过去,而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将她的过去锁定于她的家族和她爱的王晶。
好了,这下能解释清,勋来参加安娜母亲的葬礼并与王晶打架后,表情一直僵滞的安娜何以大哭一场,随后又何以与勋建立了更深的情谊了,即便她俏皮地付给他十元钱。
其实这时候,安娜完全可以算作勋的情人了,她的内在世界里时间流已经被激活:一个蕴含着过去的现在。
我们再看勋。
其实勋的内在世界里时间也是僵化的,我们不知道他从何而来,将往何去,只知他是鸭。
所以,他在对辜负了安娜的王晶说“逢场作戏有什么不好”“我能让安娜笑,你能让她笑么?
”时是真诚的。
直到最后一次上车,二人的时间虽然已被激活,但尚未得以紧密连接并毫无阻碍的流动,因为它不指示未来。
两个人在车上假装初次见面,像正常人一样谈论以后的打算,安娜打算回中国,勋打算开餐馆,但实际上他们谁也没想过未来。
我们已经来到影片末尾。
富婆死后,勋被她老公栽以命案。
勋的世界的时间流突然被截住了。
当你截住当下,过去就会无限放大,过去的无限放大又会使我们加倍渴望未来。
因为对过去的意向仿佛使我们获得过去曾有的知觉,当这种知觉无限扩大,身处当下的我们会对此采取行动,即意向未来,用现象学的说法,过去、现在、未来是有同一性的。
最后长达两分多钟的热吻并不是为了夺取观众眼球,而是告诉我们,勋对未来有了渴望,即与安娜一起生活下去。
直到这时,他和安娜的时间才流畅起来,达到绵延状态,他们从过去来到现在,在现在约定未来相会。
影片结尾是一个近于枯燥的长镜头:安娜坐在那等人。
导演安排等人等到这种时间长度,所等的人最终通常会出现。
但几分钟过去,安娜只对空气说了一句好久不见,不免让人失望,似乎多余。
然而,正是这段戏才表明电影的最终完成。
我们可以注意到,等待的时候,安娜并非木偶一样呆滞不动,而是随时留心周围的情况,一旦听见脚步声、开门声就会迅速望去。
由于此时的安娜已完成了内在世界的时间修复,她所处的当下并不是僵化的干枯时间段,而是流动的丰盈的:过去有人要她等待,她正在等待他的到来,与她开启一个新的未来。
也正由于内在时间的恢复完成,她才会感到“split a long time”。
《晚秋》是金泰勇执导的一部电影,由汤唯、玄彬主演,根据李满熙导演1966年的同名电影改编而成,影片以美国西雅图为背景,讲述两名男女在异国他乡的爱情故事。
这部影片细细品来有几处场景是为汤唯量身打造。
比如娱乐效果最强的游乐场“配音”片段,不但可以让汤唯展现出色的英文,并且对于一贯沉郁的她而言,这是难得强悍的时刻。
至于在车站与勋讲述自身经历一段,其切换到华语模式后随即游刃有余,台词功底可谓得到了最好的发挥。
等到众人葬礼后见面,玄彬引发爆笑的“叉子”桥段,突如其来的大哭成为了最歇斯底里的宣泄。
那个时候,隐忍的王佳芝,曾经在轩尼诗道相亲的傻丫头和云南腾冲的村妇化为一人,那便是漂洋过海来爱你的安娜。
她遇到了不该遇到的人,却好在没有错过应该遇到的人。
泪水滂沱,闻者动情。
金泰勇版的《晚秋》完全颠覆了好莱坞的叙事方式,用一种颇似实验艺术片的形式来营造影像,甚至插入了带有幻想性质的现代舞段落,全无商业片的套路。
该片在国内上映后,取得了令人咋舌的票房佳绩——汤唯的“文艺”气质在《晚秋》中展露无疑,有效传达了影片的旨趣,对票房功不可没。
通常,以一个牛郎的道德水准来看,欠外人几十块钱是断然不会还的,何况女人对他们来说只是赚钱的工具罢了。
但是安娜不一样,勋发现自己几乎无法取悦这个女人。
让女人开心是一个牛郎的职业操守,也是他的行为准则,而安娜的落落寡欢,对这个英俊而自恋的牛郎来说太富有挑战性了。
所以电影看到接近一半,当我发现这两个人相互坦白,并开始产生依赖感,我便不得不开始流泪了。
一个女犯,一个牛郎。
一个中国人,一个韩国人。
多么不靠谱啊。
在电影院的时候,我就断定勋是个天枰座,他注重外表,他自恋,他具有传播快乐的天分技能,他很少流露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同时他也有处女座过人的机敏灵巧。
查了一下,玄彬果然是九月下旬的生日。
勋屡次营造再见面的理由、尽力拿出所有时间来陪伴她、设个有趣的小圈套探知了她的名字、恰当地出现在葬礼、巧妙地逼迫那个男人说出了一句“对不起”。
可以说,安娜在这72小时里,唯一会爱上的一种男人,就是勋了。
汤唯的气质太阴郁了,这种忧伤的文艺片和她相得益彰,也难怪理解她的人激赏有加,不理解她的人各种看不顺眼。
影片没有过度渲染安娜的弑夫场面和勋过往的淫靡生活,沉郁的气氛由始至终,饱和度极低的灰蓝色调很是压抑,那段反复出现的快乐插曲仿佛也透着转瞬即逝的悲凉。
高潮出现在最后那段长长的激吻,看得人又快乐又悲伤,又浪漫又苦涩。
他是一团火,温暖了她的心,可惜他很难再做更多了。
情感不是随意买来的衣服,随随便便就可以丢弃在公共厕所里。
当快乐是种奢侈品,只有不曾拥有,才不会去怀念。
抱着看浪漫爱情片目的进电影院的情侣们,退散吧。
END
《晚秋》真的是不负我翘首期待一年多的好电影。
查阅了一下资料,发现原来这是部60年代就出现的电影,几十年来被翻拍过数次,就如同在中国经典被翻拍一样,晚秋在韩国电影史上有这样一种意义,因此这一背景也为晚秋增添了几分厚重的历史感。
当开场看到那种唯美的取景,我似乎肯定这是一部绝不浮华的文艺片。
沉郁、怀旧、朴素的色调如洗尽铅华的人生,这与主人公的经历甚为契合。
高墙,巴士,驿站,长街,夜色里的人群,hotel,这些朴素的景物成为最能发生故事的理由。
故事,就这样发生了….服刑七年的安娜因为母亲的葬礼而获得了短暂的三天假释期。
勋是个吃软饭的小白脸,在没有遇见安娜前,他无所谓地“工作”着无所谓地活着。
邂逅。
一辆开往西雅图的巴士上,他用了很唐突的方式与她相遇了。
安娜的眼睛里充满了孤独、迷茫和一种冷漠的坚毅…剧发展到这里,我一直认为勋对安娜是有着一见钟情的感觉的。
这个女人的眼睛让他有探索的欲望,而她,对于没有未来的未来没有任何的预期。
渴望。
车至西雅图,面临分离。
他机智的写下了电话号码塞到她手里,他希望她给他机会还钱其实是想再见她。
她没有把拒绝说出口却转身将纸条扔进垃圾桶。
【这就是安娜的杀伤力,然而导演用一个细节埋下了伏笔:安娜手臂抬起放下又抬起最后将纸条扔进垃圾桶,那瞬间的局促出卖了她--她内心深处已经开始介意他。
】她茫然的走在街头走进衣服店挑选了衣饰浓妆艳抹了自己,可转身她就跑进厕所丢掉了这一切,这就是安娜的迷惘。
渴望改变却又厌倦改变后的自己的安娜继续迷惘在街头。
此时,勋也在这条街无聊地游荡,当他环顾四周时,忽然瞥见了一个枯坐在石台上的曾相识的身影。
勋坏笑着走到了她眼前。
他们又不期而遇了。
还钱似乎是勋唯一搭讪安娜的理由,他拿出钞票放到她眼前。
“你想要我吗?
”安娜面无表情的看着勋问勋惊了,而后停顿,而后浅笑,而后….hotel这是一个失去7年身体自由的女人对身体的渴望,对性的渴望。
不论在哪里不论对方是谁,就在今天,她真的想….然而就在欲火中烧的时刻,她克制了,她拒绝了,她不堪了,她怕了,她推开勋,慌张的穿上衣服想要逃离,勋没有继续,因为他懂她。
相爱。
宾馆的相处让安娜对勋有了隐约的好感。
她跟着他走上了街头走进了咖啡馆走进了游乐园….聪明的勋用一种独特的调皮的方式套出安娜的名字,这为之后两人再次分离后的重逢埋下伏笔。
【关于游乐场一对情侣的舞台剧表演,导演用了略带抽象的表现手法,让观众的脑袋转个圈方能明白,那种思考,而后顿悟,而后惊叹的感觉很美。
好的导演培养勤快的观众,我想大抵如此吧!
在一场“好与坏”的猜口型游戏里,因为勋不懂中文,于是安娜用中文和盘托出了她的故事:当年她与哥哥的朋友相爱,后来那个人抛弃了她,后来她嫁给了一个很宠爱自己的男人,后来哥哥的朋友又回来找她要带她私奔,后来她的丈夫开始残暴毒打她,最后她失手杀了丈夫。
勋听不懂,勋其实懂。
这是安娜三天中最美好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她释放了,她感到了快乐感到了安全。
夜幕,分离。
勋回到酒店拒绝了富婆提出的私奔要求,他安顿好富婆飞奔回宾馆,然而安娜已离开。
【如果说婊子无情,同理,鸭子也应该无情,但是勋不是,他虽玩世不恭但他内心是善良的柔软的,对安娜是,对富婆也是】假释的最后一天是安娜妈妈的葬礼,所有亲友都到来,包括那个曾经抛弃过她造成她一切悲剧的男人。
这个已有妻室的男人依然对安娜有着特殊的占有欲。
他在葬礼上对安娜暗送秋波。
安娜万万没想到的是勋的出现。
勋总在她最孤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勋和这个男人互相不爽,此时终于出现了两个男人的对决。
勋和这个男人在葬礼上大打出手。
场面不可控制之时安娜的一声嘶吼打破了混乱。
这场戏很出彩,安娜压抑已久的悲愤终于井喷!
她嘶吼然后大哭,震惊了周围安静了周围。
安娜知道勋对她的爱,这一刻她结结实实得感受到了勋更感受到了自己是多么需要勋,看到这一幕我只想到那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她和他,相爱了。
【这场戏是最让我动容的。
我在想,假如有个男人能够为我在大庭广众下跟人掀桌打架,这个人是勋也好,王小贱也罢,我果断跟定了他!
另外,整部剧中对中国家庭里人性的描写很深刻。
对于杀人犯安娜,亲人的若即若离给人性蒙上了灰色。
冲突中勋的一句“他用了我的叉子,又不道歉”让我差点滚到椅子底下。
导演的这些随处可见的幽默点缀,让观众对人性的冷漠不那么介怀。
】约定。
安娜要回监狱了,巴士站,勋在车窗外踱步的场面特别的温暖,最后一刻他终于跳上了车,他决定和她一起踏上旅程,不论那一站是哪里,他要陪着她直到不可以。
大雾,巴士停在驿站不能前行,勋接到陌生来电,接着消失在雾里。
当他被绑架到富婆的丈夫面前时他明白了一切:富婆已被丈夫杀死。
勋感受到空前的恐惧,他恐惧死,更恐惧与安娜的分离。
他逃了出来,在驿站找到安娜。
海边,海鸥,蒙蒙云雾,他走向她深吻向了她。
她终于不再抗拒,狠狠的抱着这个男人。
这一吻也许就是幸福,这一吻也许就是永别。
他与她约定,2年后她出狱了他会在这里等她。
守候或永别。
雾散天亮,安娜在巴士上醒来,披着勋的衣服。
她下车买咖啡,却看到了警车。
大巴即将开动,人群开始上车,安娜捧着两杯咖啡却不见勋的踪影唯有路边一辆鸣笛的警车,她慌忙的走走转转,她跑起来,手中的咖啡撒落在地,她四处张望找寻….两年后,安娜出狱。
她来到了驿站的咖啡厅,那个他承诺等待她的地方。
咖啡厅空无一人,门时有响动安娜本能的张望找寻,他还是没有出现。
“你好,好久不见” 安娜喃喃自语本剧完结。
【我佩服韩国导演,但我比较不喜欢的是他们太善于用忧伤衬托美,用悲剧诠释美,在我眼里好像韩国人有天生的自虐倾向。
瞧这部剧,有的观众说勋没死,只是未出现。
有的观众说根据当年的警车判断勋两年前就死在了驿站。
导演在这里又抽象了一把,一个开放式结局让多少人遗憾和惦念。
但对于安娜,我想,守候,或者永别,都是她的未来。
】汤唯说:我怕我的阅历承受不起这么沧桑的故事,我对它有很大的敬畏。
玄彬说:看一看晚秋吧,因为你可以对爱情有另一种思考。
很多人说:一个杀人犯和一个浪荡子的爱情不具备代表性,所以这个电影还是很局限的。
但是请你明白一句话:身份各不同,爱情却一样。
我想说:假如你只有三天的身体自由,假如你在这三天里邂逅了一个与你有数次不期而至的瓜葛的人,假如茫茫人海独这一人对你有探索的渴望,假如你在这短暂的自由人生爱上了他…拒绝他?
渴望他?
若即若离他?
挽着他?
拥抱他?
长吻他?
遇见,相爱,约定,守候,永别… 都在这一个,晚秋。
【关于玄彬】玄彬是韩国最优秀的演员,外型,天赋,努力,一部部叫好叫卖的作品,尤其是服兵役的态度,让我看到了男人的担当和力量!
不赘述,期待他复出后的重磅作品。
【关于汤唯】在中国演艺圈,汤唯不是最漂亮的,不是最妖艳的,不是最高贵的,不是最单纯的,但她一定是隔壁邻居家那个俊俏的鬼精的讨喜的小作女。
对,就是这种感觉。
我喜欢她!
翻看了一些资料。
这个女人的故事还真的挺长。
一脱成名后的雪藏,远走他乡的坚强,涅槃归来的万众瞩目。
人生的大起大落烙在她脸上都凝结成两个字:从容。
一个有故事的人,她举手投足都是戏。
汤唯担得起安娜。
推荐的原因是我是汤唯的脑残粉.如果不是因为汤唯,谁会在妖风大作的周末夜坚持去大屏幕看韩剧呢?约了小路痴兔子在中影电影院,上次来这儿看还是10年跟佩樵看<2012>,转眼就真的2012了.因为知道小兔纸容易迷路,所以从地铁站到影院的路上我还特意留意了下沿路的参照物,好等下指引她过来,结果,兔纸在电话里头还是慌得听信了无良路人的指引,走过了天桥.错过了一点点的开头,坐在靠前的座椅上大吃老婆饼和卷饭.节奏非常慢,汤唯几乎没什么表情,台词更不多. 她杀完人,一脸疲惫,不知如何是好时,抓起一包薯片啃的细节挺妙的. 我六神无主的时候也会情不自禁地想咀嚼膨化食品.完全无妆的汤唯, 带着淡淡的黑眼圈的眼神,不用笑也勾人.一个华侨杀人犯和一只韩国鸭子的半夜情,绝望人生开出的艳遇花.爱情吊桥理论:源于一个著名的心里实验,在一座高耸摇晃的吊桥上和安稳的木桥上站着同一个美女, 男人们分别从不同的桥上经过, 隔天经过吊桥的男士们纷纷给美女打来电话相约...理由是,经过吊桥时的心跳加速感和坠落爱河时很像...这条法则的最佳案例实践:约会时去看恐怖电影or坐过山车,增加肌肤相亲机会的同时,瞬间以为:爱情来了.我的理解是:有些人的爱情是注定要戏剧化的开始的, 尤其对安逸空虚的人来说,在越是危险缺乏安全感的时候越容易寄希望于爱情,给两人的相遇来抹上一笔宿命般的英雄主义色彩...我很少喜欢身边的人,不知道什么叫日久生情.再我喜欢上对方之前,如果对方先喜欢我,我怎么样都来不了电这就导致了在某些莫名其妙的时候我的Crush来的更加凶猛.凶猛到对象可以完全颠覆我该坚守的价值观.女囚犯在被关七年之后突然重获自由的72个小时,虽然是因为母亲的离世,但毕竟是跟过去七年日日夜夜完全不同的72个小时,总该是幻想着发生点什么的吧...而牛郎哥则跟金主的有钱有势的丈夫玩躲猫猫, 漫不经心地逃一场命,侥幸地想去哪去哪,想做什么做什么...后来的后来,她问他:Why Me?为什么当时车上那么多人,你偏偏挑我借钱?他说因为我知道你肯定会说Yes.又加上一句:因为你当时在笑.她很执拗地否认,一次又一次, 我没笑.Why Him/Me?挺羡慕有些人给自己的对象定下条件标准,然后到处找找找,找到一个全能打勾的人,就立马下定决心:this is the one.想了想,我总是在某些类似爱情的场合,突然觉得:啊!这TM不谈恋爱太浪费了,然后刚好身边有个单身available的对象,就催眠自己,我爱上他了.管他是什么样.是多年前一次走错楼梯的相遇;是一起出演群众演员的一场戏,是眼前一亮的一身警衣,是米老鼠和唐老鸭和日出时的迈阿密.爱情拼的都是演技和想象力.我以为我每次都演的很认真很努力, 担心看戏的人太无聊, 怕对手对我不满意,可是爱情里又没有金像奖金马奖,而且你怎么能又拿最佳女主角又拿最佳导演奖呢?扯远了.True love knows no strangers.我最喜欢我对你一无所知的时候爱上.多纯粹多简单.他两最妙的地方是, 在开始的开始他们都没有任何目的性.对!她心中无爱,出来还要再回去,不缺钱也不渴望婚姻, 唯一想要的也就是自由了吧,那也不是我们的男主角能给的...他呢? 一般男性的下半身思考在他这儿不成立,作为一个自恋的牛郎,提供性服务你还得给他按小时付费...现代社会最常拿来交换爱情的两个要素居然在他们这段关系中都无意义了.于是真的是单纯的两个寂寞男女相互作伴的时光.但他们却在互相温暖.当她的初恋情人在葬礼时,一本正经地质问他:Who Are You? Don't mess up with Anna!他本能地反驳: at least i can make her laugh.她的确是笑了.在她百无聊赖一而再再而三地徘徊在车站售票口剩下的十几个小时不知道去哪儿时,是他带她坐观光bus吹着鸭子哨跟一整车的人学:嘎嘎嘎;是他故意假装生日假装夫妻在餐厅让服务生问出了她的姓名;是他带她去游乐场玩只有两个人的碰碰车,然后看着远处争吵分手的恋人,擅自给他们配音对话;是他用仅会的两句中文:"好""坏"似懂非懂地倾听了一晚她终于絮絮叨叨说出口的故事;是他说i will be back,并真的be back了这算不算患难见真情呢, 我对油头粉面的玄彬着实无感,可是他最后在车窗下送她时,走了又回,回了有走,走了又回的笑脸,真的让人心软成一团.故事没有结局.爱情最好都没有结局, 一段接着一段,仿佛不断累计前世的记忆, 虽然这样你也不会拥有超能力,也不能预知未来,就像一场梦,每天晚上都做着不同的梦,你白天还是好好的.PS:小插曲:电影结束,有人趁着人群没散去高呼:有没有人叫:XXX我一愣: 有! 我!心想怎么这么高级的电影院还实名制,难道我刚才干坏事了?结果是:特别鸣谢中影的工作人员,我装了六百多大洋,身份证各种银行卡证件卡的钱包失而复得. 这也算白羊新月的小Lucky吧...哦,对了,我决定下次一定要跟男生去看文艺爱情片,从<春娇与志明>开始,立此为据.
除去那部根据整个高丽民族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改编的《春香传》,《晚秋》可能算是韩国电影史上被翻拍次数最多、影响力也最大的电影蓝本之一了。
早在1966年,导演李满熙就拍出了《晚秋》一片,影片讲述了一个女犯人在服刑期间被短期假释,在火车上邂逅了一位被警察追捕的男犯人,二人情愫渐生却最终未成眷属的悲伤爱情故事。
李满熙版的《晚秋》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的韩国还处在严酷的朴正熙独裁统治时期,但李满熙似乎有着超越时代的艺术敏感,他用充满东亚美学的诗意电影语言打造出了温婉、唯美、摄人心魄的《晚秋》,此片后来一直被韩国电影人奉为“神品”,可惜现在胶片已经找不到了,后人无缘得见。
《晚秋》的成功很快影响到了近邻日本,1972年,斋藤耕一导演了《约束》一片,影片的故事发生在日本,片名也已改变,但整个剧情其实还是跟《晚秋》如出一辙,还是讲述了一个女犯人在假释途中跟一个陌生男子的邂逅和情愫暗生,所以,这部日版的《约束》其实才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版本的《晚秋》。
不过,对于自己的电影遗产,争强好胜的韩国电影人自然不会拱手让给外人,三年后,金绮泳就承接日版片名,拍摄了《肉体的约束》一片,不过金绮泳有着“韩国cult片教父”的称号,在《肉体的约束》里安排了一些暴力、激情描写,虽然在剧情上还是延续了《晚秋》的脉络,但在美学风格上不同于李满熙和斋藤耕一的相对冷峻和内敛。
1981年,韩国导演金洙容回归到李满熙原作的路数上,从片名到剧情和影像风格都结结实实的翻拍了一版《晚秋》,应当说,这个版本的《晚秋》是上述几部翻拍作品中艺术水准最高的一部,也是金洙容导演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有趣的是,前面三部韩版“晚秋”的编剧都是金志轩,但在不同导演的导筒下,影片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意味,看来,在韩国的电影创作体系中,还是“导演中心制”在起作用。
2011年,新锐韩国导演金泰勇自编自导,再次翻拍了韩国电影史上的这部“神作”。
据说,金泰勇是在看完金洙容的版本后,才萌发了翻拍的念头。
相较前作,金泰勇版的《晚秋》是一部颇具国际色彩的“大手笔”,影片主创是韩国人,但女主角却是来自中国的汤唯,故事发生地也移到了美国西雅图,唯一不变的,还是李满熙所奠定的剧情走向和美学风格。
金泰勇版的《晚秋》完全颠覆了好莱坞的叙事方式,用一种颇似实验艺术片的形式来营造影像,甚至还插入了带有幻想性质的现代舞段落,全无商业片的套路。
不过本片在国内上映后,却取得了令人啧舌的票房佳绩——汤唯的“文艺”气质在《晚秋》中崭露无疑,有效的传达了影片的旨趣,对影片在国内的票房成功功不可没。
不过拍恐怖片出身的金泰勇其实深谙观众心理,在新版《晚秋》看似“文艺”的温情面纱下,掩盖着通奸、杀人、出轨、卖淫、黑帮等一众挑动观众感官的刺激元素,所以,此片表面是一个克制的爱情故事,内里却是不折不扣的重口味。
看来,李满熙、金洙容只是个幌子,金泰勇真正偷师的,恐怕还是金绮泳。
(刊载于《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4月23日第13期)
影片以美国西雅图为背景,讲述两名男女在异国他乡的爱情故事。
本在监狱服刑的安娜因母亲过世获得三天假期,七年来首次踏上归家之路,并于长途汽车上邂逅了勋。
台词虽然少,但是更考验演技,影片的细节做的很到位,耐人寻味,有时会在播到一半时停下来,细细的品味,感受演员的灵魂深处,也是一种享受。
故事情节虽然看似平淡,但令人意犹未尽,是不错的一部作品。
有些惊鸿一瞥足以怀念一生, 时隔几年再看晚秋,把烟火的绚烂印在心里,毕竟人生中太多美好的瞬间是没有后来的。
还记得汤唯在《色戒》里借王佳芝之口向邝裕民埋怨:“当初你可以的,为什么不。
” 同样地,安娜的情绪在勋和王晶两个人的冲突中爆发了,一个是刚刚认识的做皮肉生意的陌生人,一个是青梅竹马的又爱又狠的邻家大哥。
现实与回忆冲突,彻底崩溃了安娜的底线,再怎样冷若冰霜也抵不过这种愁苦。
正如每一个在感情中被逼疯的女人一样,她吼叫,抱头痛哭,无助。
画面冷的快要死掉。
你为什么用他的叉子。
当你的亲人满脸堆笑,笑里藏刀地跟你商量房子买卖,餐厅股份;当你曾经的最爱背信弃义跟一个让你想吐的女人结婚生子却依旧迷人;当那个教你叠纸的母亲躺在刻错了生辰日期的墓碑下,你却没有在她垂垂老矣之际奉养她,陪她度过那短暂的天伦之乐。
哦,还有那个你甩不掉的污点,不仅仅是那永远脱不去的沉重得压迫到你喘不过气的犯罪记录,还有物是人非的惨痛经历,爱人捶在你肌肤上的每一记拳头。
你面无表情已经难以抵抗生命的洪流肆虐了。
生命的每一秒都是煎熬,安娜还是没有忘记在废墟上插一支玫瑰。
花枝招展、轻抿红唇,艰难地带上一个耳坠,但是没有人呵护的美丽又怎能持久。
裙摆飞扬,在服装店里的安娜简直就是一只蝴蝶。
勋就在这个时候撞进了她的生活,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天。
明明知道他是个猥琐下流之徒,按斤出卖灵与肉的男人,却意外地不加抗拒。
西雅图的雾,游乐场的灯火,鸭子观光车和幽灵菜市场,一场西餐终于让安娜卸下了防备。
在月台的座椅上,她可以放心地用中文告诉他一段自己的故事,容许陌生人闯进自己的回忆,她相信勋肯定能听懂。
我真为她感到幸运,有时候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城市里,陌生人的短暂陪伴便胜过千言万语。
你有你自己的承诺,你说I will be back,可是你究竟是个懦夫。
安娜为了王晶踏入了地狱,可是他不仅自己过得舒坦,竟然还跟她有剪不断的情丝,重要的是还爱着安娜。
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连同过去的情人,还有那个“猜疑心很重却很不坚强”的丈夫,在荒诞中统统滚开。
面对勋给她的另一个承诺,她还是尝试着坐到咖啡厅里等待,像一只蒲公英竭力想捕捉生活中最微弱的风。
最后的开放式结局很耐人寻味,我不敢给一个确定的答案,生活也不正是这样的吗。
汤唯的一颦一蹙毫不费力地表现出了安娜的所有心理状态,一个有欲望又绝望,行尸走肉看不见希望的女人。
她的面具只摘下来过一次,说出了那句台词:“你为什么用他的叉子。
”
虽然我很爱汤唯和玄彬,但不得不说这人物造型掩盖了汤唯所有的美和玄彬所有的帅。
对于露水情缘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
汤唯的模板是吴倩莲,上限是张曼玉
爱啊,这就是爱情啊。跟妈妈说话那段说到你没戴眼镜看不清,我突然就大喷泪。为毛那么多人说不好看呢,你们感受不到吧。最喜欢看新人对峙旧人的场面,真有爱,哈哈哈。
少有的幾處手持跟拍很靈!但...湯唯又一次脫戲了
虽然我没有看懂,但也不算太糟。
没看懂。。。气氛沉闷压抑
汤小姐的气场!!!!!
我勒了个去,就是汤姐有点 看头!
我很残忍,完全可以抛弃你。。。。
难看死了
三星半,片子其实还不错,也一直不乏小巧思和小惊喜。但节奏实在太过缓慢,80分钟完全可以结束,太多不必要的长镜头和内心戏。ps;某些人对汤唯的吐槽简直可笑,你要一个蹲了那么多年监狱的犯人给你多丰富的表情?要不要再给你来段单口相声?最难演的反而就是平静。
反正看了没什么感觉 像没看一样
太~太~太~文艺了吧
读不懂汤唯的表演了……
悲剧
好安静的一部片~~适合少数人堆在一起看的片~~
凑合 拍的是感觉
真不知怎么评价了,也不知是ICA播放的原因,还是导演故意做旧,我总感觉自己眼前蒙了一层雾。其实这都无所谓,关键是,最后的剧情实在太拖沓了,原本可以在二人在长途车上重新介绍自己时结束的,当时正好音乐响起气氛也合适,我都开始准备收拾东西了,谁想到最后居然还有20分钟。
闷闷的,叉子那段喜欢,一种神经质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