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不喜欢这电影,感觉太平淡了。
一个演员消失了,他的朋友以为那个演员就是想消失,后来找到了,原来失去了记忆,结尾通过放映电影想要唤回记忆。
就是这么平淡的剧情,拍摄手法也没有让我眼前一亮,甚至整体画面有点暗,让我昏昏欲睡,在诸多的台词中偶尔有几句记在心中,比如:“医生对我很小气,只有几个月的生命。
”也是因为评价才勉强看完。
当然了,每个人喜好不同,有人喜欢这样“韵味”的电影。
电影主题似乎表达了导演对于电影的热爱,确实有点《天堂电影院》意味。
有人说电影延长了人的生命,延长了三倍。
我豆瓣记录了两千多电影,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是好电影延长了生命,坏电影则浪费我们生命。
无奈坏电影太多了,我们看坏电影浪费的生命远远大过好电影延长的生命。
所以,看电影看到自己感觉不好就应该放弃,这算是我的经验谈吧。
说到这电影,169分钟,看完确实“浪费”了点我生命,但是,我又觉得人生其他时间也无聊,不用来看电影,还能干点啥好呢。
#CurzonSoho#LFF #Create 伦影节第二十二场,目前最佳。
一部讲述时间的电影,而电影也恰恰是时间的“游戏”。
开场和结尾出现的两面雕像是罗马神话中的时间之神雅努斯,一面看向过去,一面看向未来,是开始也是结束,我们仿佛被拉进时间的洪流中,感受着由导演构筑起的时间漩涡。
究竟是现实映照了电影,还是电影引导了现实。
剧情上,刚看开场非常担心这种烂俗的剧情会无法有一个好的收尾,但看到拿出胶片灯光熄灭那刻我悬着的心也才放下,感慨导演果真不会让人失望。
最精彩的就是这个结尾了,以时间串起了所有的记忆元素,火车进站的小本,关停的影院,电影海报,胶片,放映机,钢琴曲,双人对唱记忆中的歌曲和绳结等。
影片戏内外与观众三方的对照明显,QiaoShu听着钢琴曲,Gardel看着电影,而观众也看着电影,QiaoShu唱个歌谣,Gardel也跟Miguel唱着歌,而在你心中是否有想到什么?
视觉上,大量的固定镜头和摇镜头,缓慢拉近很多,像是对角色内心的一种侵入,最喜欢的镜头是脸部特写镜头,出现的时候不多,但每场都极为重要,角色对于形而上的探讨都似乎在次镜头下。
结尾处还有一场手持的前跟镜头,把他内心的起伏表现的很好。
光影上户外的自然光一般,但是室内的光影做的太好了。
还有结尾处幕布的光线反射到角色的脸上,那一幕也同样映射了坐在影院中的我们,我们也同样经历了这一切。
听觉上,开场的钢琴曲非常轻盈,后期的“悬疑”部分的弦乐也处理得很好,在到后期由于元素多了,也采用了交响乐,而到结尾时则是舍弃了华丽,以较朴素的形式呈现。
整体台词效果很棒,就这样导演在开场还给大家在Intro道了个歉。
今年看了两部最喜欢的片子都是在这个破影厅…真的是闹心。
顶上的灯真的就不能控制关掉吗?
Victor做Intro
豪横……全部免费发
电影已是行将就木的艺术,我们也无法换个地方重启人生——枯萎与虚空,唯有尽力面对。
情感,在胶片的最后一格存蓄,回望打开了整篇河流,已是告别之时。
凝视,永恒的瞬间,再次凝视。
德莱叶死后电影就没有了奇迹,可是主人公仍然想放映残片,唤醒昔日的好友(无异于制造一场医学传奇)它承载了艺术家的人生记忆。
电影讲述具体的创作者,自我的故事。
人没有永恒,更不存在神迹。
“主角是‘电影’”吗?
也不是那位昔日的演员。
我更认为导演米格尔是第一主角,或许同胡里奥一起,是某个艺术家(双重的)投射:苟活于人间市井,或中途易辙——随一种更本质的活着去存在。
米格尔在人生仓库中选择,丢弃,重蹈生活。
蓦然回首的一本签名书,旧衣旧物,相片和一只手表……过往的所有,通过一次采访被重新发现,使用,怀念。
这一次,将一些东西扔进垃圾桶,又把另一些装进了背包。
某次的当下,我们都会体悟到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哪些则不是。
而正有无数次的,对抚慰生命的选择,重新选择,组成了他的生活轨迹。
来到海边,在每个阶段带着不同又相似的感受,进行着本质的呼吸,弹琴,出海,睡觉。
胡里奥的演员生涯在一场球赛终结,丢下皮鞋,拿着香烟,在生命后一半来到另外的轨道。
即使抛却感情,朴素活着,仍也带了剧组的旧照——人生前段的临时特征。
他意外或有意地抹掉了情感记忆与生平所有,又简化地重复世人的一切,吃饭,劳作,睡觉。
缅怀友情,探访旧友,回首过去只是自我安慰。
惨淡经营的生活需要一次意义的赋予,需要意外来填充生活,通过影像的介质,通过艺术。
更可能的是,一场临时发现,从好奇心到平常心——不同的生活没有更多的不同。
最少环节的生存步骤,实际上他们在过一样的生活,只是在哪次硬币的瞬间,不同倾向性的决定。
如果没有结尾的放映,形式还不会完整,但关于人生主题的表达,在养老院就已经结束了。
整部电影可见的美的呈现,从手电筒,篝火,到任何一处的光与影。
更重要的,这只影片用最简朴的方式、平实的语言漫过生命,细微地讲解每一段有着汹涌力量、又实际平淡的故事。
球门与银幕,重叠了一个中点与另一个中点。
可前后仍是开端到结束,从首至尾,不管是一条胶片,一笔河流。
生命在其间次序流动,留下磨灭之前的一点痕迹。
唯有一瞬,可以光速穿过一切,直抵(人的)灵魂与所有——转身,直视的目光。
确实就像一个牛仔,梦间的峡谷中紫色的光闪烁。
《闭上眼睛》这部电影是著名的西班牙传奇导演维克多艾里斯睽违三十年创作的文艺长片,一经放映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许多电影从业者献上了自己的高度肯定,被世界权威电影杂志电影手册评为2023年度十佳电影第二名。
但是,闭上眼睛仍然是一部小众电影,它的特殊风格和近乎笨拙的叙事表达在今天这个快餐电影时代劝退了许多观众。
在我看来,闭上眼睛是一部值得许多人去铭记的经典,电影所传递的价值与理念或许时代亟需已久。
尽管《闭上眼睛》是一部纯粹的西班牙语电影,它的第一句台词却是中文,这一度让我怀疑是不是看错了电影。
电影的开头是主角在多年前拍摄的电影片段,片段名字叫做悲伤的国王,电影的全名叫做告别的凝视,讲的是一位有钱的犹太老人请求一位男人前往中国上海寻找并带回他与一位上海女人所生的女儿巧舒,这也是电影告别的凝视的主线。
电影片段结束后便是主角米加尔参加一档电视节目讲述多年前失踪的挚友,他也是告别的凝视的男主角(即那位前往上海的男人),他在电影拍摄时走出片场,不知所踪,之后没有人见过他,这也导致了电影拍摄的中止,也是米加尔心中从未解开的谜。
在马德里米加尔除了参加电视节目还与安娜的女儿见了面,见到了当时告别的凝视电影剪辑师,他到现在还保留着未完成的电影胶片。
米加尔还与年轻时他们共同的女友会面,她已经移居到了阿根廷。
看到昔日的故人故事,米加尔感受到了时间的力量,他对阿雷纳斯的不辞而别依旧难以释怀。
时光荏苒,昔日的年轻导演已经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年人,米加尔在西班牙的一个偏远沿海地区隐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平时就是靠写一些小说和翻译英文书籍为生。
那里还生活这一对窘迫的年轻夫妇与一位年龄与米加尔相仿的中年人,他们习惯和享受那样的生活,他们其乐融融,像一家人一样。
白天,米加尔会和年轻男人出海捕鱼,他从不追求过多,常常将细长的小鱼塞进红色小桶里就算结束。
但这种日子或许不会长久,上面的警局已经来过多次,他们的居住是非法的,这块土地并不属于个人。
如果不是那通电话,米加尔或许会带着一丝疑惑与遗憾离开人世。
一位名叫罗曼(音译)的疗养院女护工告诉米加尔失踪的阿雷纳斯就在她的疗养院里。
米加尔带着兴奋前往了那所疗养院。
经过一番确认,那个人的确是阿雷纳斯,可是他什么都不记得了,他的随身物品就是在拍摄告别的凝视里中国小女孩的照片(仅仅就是一个电影道具)。
米加尔很高兴却也很失落,他找到了昔日的老友,老友却不认识他。
米加尔想唤醒阿雷纳斯的记忆,他做出了一个令众人匪夷所思的举动,他决定让阿雷纳斯观看那一部未完成的电影。
当年老失修的电影院再一次有了观众,阿雷纳斯,安娜,节目制片人,护工们……当尘封多年的电影胶片第一次在银幕上放映,阿雷纳斯看着电影里的画面,似乎想起了什么,于是,闭上眼睛。
至此,电影结束。
闭上眼睛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维克多写给电影的情书,也是他对这么多年淡出影坛的回应。
失踪的演员以及多年未执导电影的垂暮电影明显就是维克多对自己的写照。
电影是维克多年轻时的事业,是值得期待的美好事物。
然而电影再美好也不是一个人的生活,我们可以在影像中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却还是要面对冰冷的现实。
至今我们都不知道维克多放弃电影的原因,但从这部自传电影里能看出些许端倪。
维克多因为不爱电影才远离电影吗?
当然不是。
在这部跨越了几十年时间的电影里,维克多仍然在像我们诉说一项真理,最简单的影像会带来最深厚的力量。
正如电影中几位老人在观看告别的凝视时会为此流泪。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人们无法传递真情的时代,维克多艾里斯不合时宜地交出了一部笨拙的“老”电影,但我相信仍然会有许多人被电影所感动,坦然面对自己的过去与未来。
所以,闭上眼睛,让记忆开始流动。
献给所有爱电影的人。
3.7星。
熟悉的对话戏、熟悉的暖色、熟悉的淡出淡入转场。
但没有熟悉的时间感了。
横跨三十年的维克多艾里斯在这个数字时代仿佛失去了点什么…从摄影上就能感觉,有同样高级的视觉审美,但可能就是数字味儿真的去不掉。
剧情上最根本的来说找到胡里奥的部份实在是太没啥新意了,这真的是硬伤。
全片最喜欢的是和罗拉对谈的戏,太美了,维克多爱丽丝的独有诗意,对话节奏、表演、镜头调度、对胡里奥失踪的想象、二人对话中的回忆。
真美。
这场戏几乎都是骑轴,感觉导演有意制造这样的轴线设计。
空间方向的略微紊乱、几乎直接看着摄影机的角色,仅仅是景别的切换,就给对话带来独特的迷幻感。
过了几天之后,再次打开这个电影,好强的后劲…尤其是结局部分,在那个时刻回顾导演角色在几十年前未完成拍摄的电影的结局,这本身就好tm浪漫啊,然后在影片的结尾,闭上眼睛。
另外,是我一开始有点先入为主地误会了影片故事的动机,如果把这个故事的开始理解成是节目组说服男主来这档节目继而引发了一些关于这个角色以及关于自己的回忆与思考,会更准确,而不是我最开始理解的胡里奥的失踪一直以来都伴随困扰着他(或者这个不重要)。
上节目后,去找了剪辑师朋友聊天,找了胡里奥的女儿安娜聊胡里奥,找了和胡里奥的共同旧情人罗拉,回到住处,找到失忆的胡里奥,最后决定做一场放映,放当年未完成的电影,omg。
整体还是非常维克多艾里斯式的反戏剧性的自然流动,或许对待这部电影我仍然需要保持之前的态度,忘记这部影片无法避免的对维克多电影生涯的回溯正如忘记之前的电影中的政治隐喻,我认为其电影最迷人之处是某种“自然”。
影片里谁是男一号,按照聚焦的中心点来讲,虽然胡里奥消失了二十年,但整个故事就是为了寻找他,曾经的著名演员、海军士兵、政治犯、守门员、探戈舞老师、情场老手。
记忆中的胡里奥是在海军时与同伴相识的,被误认为异见份子后,似乎也并没有试图澄清自己,就那么随遇而安的在监狱里踢足球、修汽车。
凭借出众的相貌,以演员为职业后,也并不显得多么热衷于此,酒精和女人成为他日常的刺激,似乎也不过是他享受这一切,也被这一切所享受。
当他的同伴疑惑于,胡里奥是何时开始失忆时,答案或许也是他消失之前。
他的同伴米格尔,按照戏份来讲也可以说是男一号,他想象出过一段胡里奥消失前的影像,但他就是那种相信胡里奥,有可能是有意识选择消失的类型。
他选择参加了这档电视节目,尽管要忍受节目中,另一位嘉宾的阴谋论表述,还将为此而接受一份报酬,他自己所提供的信息与影像又是有所保留与选择的,甚至他并没有勇气观看最终播出的节目。
由道具间里取出的戏服,似乎就是胡里奥曾经穿着过的,米格尔并不习惯这样正式的打扮,他最后扔掉这箱道具服装时,我无法不解读为他并不喜欢这样装扮时的胡里奥。
他选择把在书市上找回来的签名本,再一次送给他和胡里奥的共同女友,尽管他自己也并不认为那本书,一定值得再一次阅读,但至少是比喜欢的音乐更确定的存在。
女一号是胡里奥的女儿安娜,导演没有更先锋的解读,一位处于三角关系中的女性,至于一位艺术气质的女儿,在此似乎也并无意挖掘她的独特性。
对应于戏中戏里的女儿,那从影片的开头便被期待的凝视,留到片尾似乎要等到歌曲被吟唱,才由失望中被拯救回来,那个激动的擦除动作是想抹去什么?
影片的英文片名直译《闭上眼睛》,是如何由期待的凝视最终切换定格的,有人说这是回忆与感受的时刻,只剩下感受记忆中的熟悉吗,荧幕归于暗影的时刻。
不是胡里奥主动选择消失的,是习惯形成性格进而决定的命运,来到了胡里奥开始失忆的时刻。
尽管他在演戏、酒精和女人的事情上,始终无法严谨也总是不靠谱,但是以他一以贯之的性格,命运又一次替他做出了决定,他也适应良好的用本能来与之应对,似乎灵魂无法承受与不愿面对的,就此可以不再继续纠缠他了。
米格尔似乎总比胡里奥更认真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政治上有主张、事业上有追求,社会层面上有抱负,面对感情也是真心计较,但是似乎方方面面都在胡里奥的阴影下不得施展,所以一度我曾经怀疑他有嫌疑,直到胡里奥真的重新出现了。
我还是怀疑加德尔在跟安娜调情,虽然这么想很变态,但本能向来不是遵守规矩的,影片中女子们的主体性,也没那么容易辨识,有这样的怀疑也不是毫无缘由,何况能发乎情止乎理,在没有世俗概念的加德尔来说,不可谓不是意识层面的升华。
两位男一号站在养老院门口看海的场景,对照海军时的合影,不知为何我一直有种相像的错觉,以致于到最后,我连安娜、修女、乔舒都看出了相像,一种对拉美魔幻文学的投射。
但是粉刷油罐的设定,一定是昨日重现的设计,无论胡里奥的灵魂是否能被唤回,同伴的记忆并没有彻底消失于脑海,那份若隐若现的熟悉感,即便不存在于父女之间,却始终在同伴之间留存,希望执着也罢、虚无也罢,不再年轻的朋友,还能有一段美好的老年生活,共勉。
B7.8/10中途果不其然闭上了眼睛睡了一会,不过影响不大。
整体瑕不掩瑜,值得一看。
这部片毁誉参半也不奇怪,毕竟和前期的杰作相比不同。
情节比较有趣,即便谈不上新颖。
依旧是一个谜团贯穿,通过考古回溯,彰显出时间的张力。
仍涉及到信仰,在本片中借助直接的执意求索,奇迹始终悬置隐身。
模棱两可一直持续到结尾昭然若揭却戛然而止的一刻,如《南方》。
视听风格上有变化,除了现代感增强,还有频繁的平实对话掩盖了神秘的气息。
仍有处理不佳的地方,古今割裂、连接生硬,冗长造势,有设计感。
不可否认有一定噱头,依旧蕴含着一种力量,尽管有造作之嫌。
这部作品不仅是影中影,更是直接的元电影。
戏和戏中戏的互文:主人公寻旅,父女重逢。
某种程度上。
这是对电影有着信仰的人拍的关于迷影之旅的电影,“电影的奇迹再德莱叶后就不存在了”发人深思。
戏中戏的情节总让我莫名想起《小径分叉的花园》:神秘的中国祖先,神秘的手势,花园里的国王,遥远的东方亲戚。
同样是寻人之旅,阔别重逢又戛然而止的剧情,似乎是加长版的《胭脂扣》。
情节有点像锡兰,还有安哲的公路片尤利西斯。
ps.两个男主一个像卡尔维诺。
一个像海明威。
海报像《假面》。
几个感动时刻:结尾闭上眼睛,两个男人应和唱歌。
2025.4.12于小西天ps.逆天大乌龙,放成了《亚利桑那之梦》,zlg真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深度共情】【全是剧透】《闭上眼睛》是一部对眼睛和耳朵很友好的电影,只是仍然需要“再看一遍”。
在第一遍观看时,可能会因为无聊的冗长的一切失去耐心,也因为画风突变带有无限的失落,但是偶尔会因为逼真到令人窒息的画面与声音俘获——那就够了,活也就活那么一两个惊艳时刻。
《闭上眼睛》也是一部让人忍不住重看的电影,因为总有些意犹未尽,总有些没有参透,那些残章中的惊鸿一瞥,那些生命中的未完成,那些一个人的遗忘和那些所有人的执念——数不尽有多少情绪在这个简单的故事当中。
虽然它可能在说人,可能在说电影,可能在说一切走向失落的艺术、时代或者别的什么,但是还是回归到人,看看寓于平静之中的暗流涌动。
人越动人,他所代表的一切才更动人。
一个消失的人与一些人的溃散。
那个人消失了。
电影消失了。
那个时代消失了。
“是他消失的时候就已经遗忘了,还是后来才遗忘的?
”对于导演来说,对于定格在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不只是整个事业和整个人生的放逐,更是难以辩驳的后人的误解。
是对那个不知所云的电视节目的不忍卒看。
人们记住的、揣测的,只是些风流轶事,然后四散传播。
后来终于在被人遗忘的角落,找到那个失忆的老人,期冀他想起些什么,期待自己被残留的印象安慰。
只是,残留的更少了,残留的只剩解不开的绳结与心结。
消失之前的他,文雅、高贵,有着致命的悲伤与心魔,重新出现的他,粗糙、不拘小节,历尽沧桑而眼神中却消失了内容。
或许一点残章能够让他回忆起一二,让后人略知一二。
三对父子,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悲伤的国王与女儿,演员与女儿,导演与儿子,三对父子都心存误解,远离对方。
所有的人与人之间,所有的过去与现在之间,好像都存在一种无法沟通的困境。
是过去太郑重,还是现在太随性,是过去太执着,还是现在太无所谓,是过去太深情,还是现在太无情。
过去总是坚持什么都无可替代,现在却可以用一些只言片语来拼凑。
过去总是慷慨与坦率,现在却想挖掘他的丑恶与秘密。
过去如一个个老者的面孔,头发洁白、精神矍铄,现在如孩子的面孔,神秘、微妙、不确定,还有一些精心打扮,有些怨念,有些决绝。
过去总是留给现在一些不确知的东西,而现在会带着留恋与抗拒的双重心态回望。
残章,一个风华绝代的手势。
电影的开头,神秘的老者与绅士的来访者,在对话中,他们好像经历了一个风云际会的伟大时代,只是这个能力非凡的男人得到一个小小的任务——寻找“悲伤的国王”那丢失的女儿。
只有一张照片和一个手势可以确认。
【严重剧透】结尾,女儿找回,风烛残年的老者死去。
只剩下悲伤的女儿凝视着镜头和悲悲切切的扰人心神的痛哭。
关于某个人,关于某个时代,好像就只剩下这一头一尾的残章,每当回忆起韶华年代,好像只剩一张模糊的脸、一个定格的手势和最后的哭声。
我们想要向别人讲起那时的伟大、壮阔、盛景,任凭怎么形容,都不及万一,所剩一点都足以震撼人心。
寻找,算是一次用尽全力的凭吊。
最重要的是,别弄丢了。
还能做什么?
访旧友如同访旧日荣光,似曾相识又面目模糊。
当从过去之中反思一点固有的缺陷,反思出一点必然,一场暴雨、一场宿醉,也就告别了过去,也就接受了现在。
把过去留给过去。
赤脚与劳作、种菜与歌唱、捕鱼与独酌,过去不存在了,便过一过现在的时光。
这一代被困住了,海的梦想是留给孩子的,时光在无尽地开往远方,当孩子决定漂泊于海上,现在,又何尝不是一种无畏的开拓。
当我在看电影,就是一次次在郑重其事地回望。
看完快两个月了,我还是不知道我在想些什么。
脑海里维克多其他三部的片段在不断地与闭上眼睛的开头交织、相融。
沙沙的画面中,阴影里人物模糊的质感、窗户边窄窄的床、昏黄的台灯、轻微摆动着的叶子,这些像睡前进入梦乡的呼吸声,不断地拉长着天花板角落里的蛛丝,拓宽了时间的厚度,渐渐想不起究竟是怎样的排列方式。
闭上眼睛里,安娜出场的一刹,蜂巢幽灵的画面扑面而来,她的眼神好似从未变过,依旧如童年时一般清澈。
这一瞬,又仿佛打破了第一幕结尾的定格,让记忆跨越了河流。
有印象的不多了,翻到了刚看完时起意写的一段。
'''相片开头的定格,描绘了他的离去。
闭上眼睛,二十年转瞬即逝。
一个失去了记忆的老人,扮演着不再是自己的自己。
他活在一个被遗忘了的过去,一个鲜有人想起,谜一样的往事里。
影片堆叠在储物间,在无人问津的黑暗里,栖身隐匿着。
'''中间的雨,不知道为什么想起来塔可夫斯基的镜子,没有温度的雨,淅淅沥沥,它们就是在那,在那很舒适。
还有结尾银幕的光映出来的脸庞。
那个眼神,像看完鲸鱼的人,有种懵懂的无知的神性。
这个片子的戏中戏居然有中国上海背景。。。
尽管实际与华人没有半毛钱关系, 除了戏中戏里那个师爷扮相的老管家(*'へ'*) 但是可是然鹅, 的确很抓眼球。
本片近3个小时, 情节较为舒缓。。。
故事本身结构也比较松散。。。
加之西班牙语也不是观者所长, 所以观影过程并非酣畅淋漓(*'へ'*)导演用了169分钟讨论了一个记忆与情感的话题。
故事的明线是这个戏中戏导演机缘巧合接受电视台采访、重新回顾20年前他失败的电影,重访了失踪男主(兼最佳损友、曾经爱情竞争对手)的女儿、女友。。。
回顾男主情感、理智。。。
以及推测因酗酒而轻生的可能。
顺便又回顾了他自己平淡而略带悲伤的前半生。
随着电视台采访节目播放, 男主被发现在某边远小城养老院中, 他年逾古稀、早已因病丧失不少过往记忆、以杂工为生。
最终, 导演找来当年拍摄的电影, 试图唤醒男主记忆。。。。。
一个人失去记忆, 是不是就获得新生。。。
往事不可追?
焕然一新、轻松去面对自己的执念?
Ps, 导演的农场虽小却五脏俱全, 渔场、西红柿院子一应俱全, 还有拆迁问题・_・? 期间晚餐时的英语歌好听<( ̄︶ ̄)/ 此外, 法语和西班牙语国王都是le Roy....就是法语读起来有气势(๑•̀ᄇ•́)و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