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原著。
我是先看的原著,先抛开符不符合史实不说,情节是很吸引人的,比较神奇的是,作者完全有让读者参与故事的本领,整个阅读过程中,我都觉得自己是波林家的一员,恨它贪婪,自私,但在他水深火热时,自己又为它哭的稀里哗啦。
我其实没有细想这本书,并不是说它没有深度,没有养分,但作者的心思大部分都花在剧情上是可以肯定的,所以才达成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效果。
总之,两个波琳我都不讨厌,其实一直不太喜欢安妮,但连我自己都无法解释她死的时候我为什么会哭得那么痛。
看完原著之后,本来没打算看电影版,但昨天晚上手贱下载了高清版,就不能不看了。
电影不及原著有美感,情节改动较多,对人物形象塑造不够丰满,叙事手法拖沓且流水账,娜塔莉波特曼还行,其余的演员都好鸡肋。
原著对女主人公心里的描写,和对氛围的营造是亮点,这些在电影中都无法体现。
当然,电影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相比书中的结尾,我觉得电影中的结尾更温情一些,反倒显现出了亨利八世仁慈的一面,虽然和史实有很大出入,但也让我心里舒服很多。
总之,看完书后再看电影,那绝对是画蛇添足。
而且我们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对书中人物的定位,很可能会受到导演个人理解的影响甚至改造。
很少有电影能超越原著的,读书吧,想象力是无限的,相比之下,电影只是个给原著删减,打码,动作化的二道贩子。
(欢迎对这部电影之中的历史、服装感兴趣的朋友!
也欢迎对历史戏服感兴趣的朋友!
当然也欢迎其它朋友,但是该文章内容对大众而言较为枯燥,篇幅也较长,所以请广大朋友谨慎选择阅读!
)首先声明一下,我在微博上也发了几乎一样的文章,所以如果其它朋友在微博上看到相似度很高的文章,那就是我写滴😁~不存在版权问题啊,热心的朋友别举报了之类的😂……《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由英国戏服设计师桑迪·鲍威尔担任戏服设计。
她的代表作有《奥兰多》、《夜访吸血鬼》、《灰姑娘》等,她本人更是被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提名过10次!
且凭借《莎翁情史》获得第71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凭借《飞行家》获得第77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以及凭借《年轻的维多利亚》获得第82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
可谓是星途璀璨!
由她操刀《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的戏服设计自然是为这部影片增添光彩!
下面我就来说一下这部影片中的戏服,同时也会涉及一下电影和真实历史的出入。
影片一开始迎来的是博林家的二女儿玛丽·博林的婚礼,而姐姐安妮·博林尚未有着落。
这里就首先讲一下,多数史学家认为其实玛丽是最年长的姐姐,而安妮才是妹妹,但也仍有史学家坚称玛丽是妹妹,目前较多的定论是玛丽是长姐。
而且玛丽并没有如影片的设定那般傻白甜,历史上的玛丽是个丰满白皙的金发美人,且有着许多的风流韵事。
在她12/15岁期间(她出生年份不明,所以无法给出正确的年龄),她和安妮一起于1514年成为了亨利八世的妹妹玛丽·都铎的陪嫁侍女并前往法国。
据说她在法国宫廷就很风流放荡,并因这些流言于1519年被免职送回英国。
当然这些流言也可能是被夸大的,但是也据说她可能是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情妇。
说回影片服装,一开始姐妹两穿着的衣服款式都很相似,几乎就只是换了个颜色,估计是为了凸显她们“姐妹花”的设定。
但是婚礼上的两套戏服的款式非常的奇怪👇
这两套戏服均是窄袖,且在袖子上有些奇怪的装饰,看起来像是仿照裂口做出的装饰。
除此外裙服上身扁平的胸挡和横着的腰线,还有下身的裙子都还算正确。
而她们两的这两套戏服这里我先卖个关子,因为和着后面出现的戏服一起讲会更好。
但首先这两套戏服是错误的,当时英国流行的是都铎款式的裙服👇(但其实和法国流行的款式相同)
亨利八世第三位王后简·西摩的画像,简·西摩在位期间致力清扫安妮·博林带来的法国风潮,恢复英国传统的装扮,所以她的造型和这个时期正好配对。
以简·西摩的画像为例,英国传统的装扮有英式兜帽。
裙服开方形领口,领边通常镶珠宝装饰,胸部被弄成扁平的僵硬的样子(暂时无法获知是如何做出这种形态的),袖子在夸张的翻折的大袖下套层裂口袖。
腰线是横着的,大家熟悉的V字型腰线是随着紧身胸衣的出现而出现的,所以在1540年代前的腰线其实都是横着的。
而简·西摩的画像是有穿裙撑的,但故事最开始发生的1520年代并没有流行裙撑,裙撑后面会细讲,回到上面婚礼的两套戏服,可以看出它们并不符合历史,而至于她们头上戴的是法式兜帽而不是英式兜帽,这却是说得通的。
我前面也讲过玛丽和安妮在10多岁时就已经在法国了,她们二人深受法国宫廷的时尚熏陶,而法式兜帽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而之后安妮·博林更是成了法式兜帽的第一推手!
所以她们戴法式兜帽是没问题的。
另外目前没有一个影视作品的法式兜帽是做对了的,详情请看神猫大大的这篇微博文章:https://m.weibo.cn/2097767661/4498763093805393
姐妹两连睡衣都是同款不同色,真是妥妥的“姐妹花”设定!
之后国王亨利八世到访,安妮前去魅惑国王以求宠幸,结果打猎时导致国王受伤而失宠。
妹妹玛丽为国王疗伤博得其好感,被和安妮一起送入宫中成为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的侍女,也方便国王召幸。
而玛丽的丈夫也因为无法拒绝高官厚禄而默许了此事。
这段剧情很明显就是编的,应该是为姐妹两反目做铺垫。
历史上玛丽于1519年回到英国后确实与威廉·凯里在1520年结婚,这其实也对应了影片刚开始的婚礼。
不过玛丽被亨八相中却是在自己的婚礼上,虽然未有记载她是何时成为亨八的情妇的,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二人的关系是相当低调的,玛丽也从未享受过那种国王大情妇的日子。
而且在1526年前他们的关系就已经停止了,据说亨八对玛丽也是很快的就失去了兴趣。
而在影片中的这段戏中,两姐妹出现的戏服就能很好的解释婚礼上的两套戏服的设计了。
先看她们两在这段戏中的几个造型👇
这两套仍然是“姐妹花”装,再看一下下面这些
这几套造型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窄袖,而且袖子上都有裂口装饰。
胸前则是系上系带(顺便说一下,大家熟悉的交叉系带的方式是19世纪才出现的,之前都是之字形系法)。
这种款式很明显就不属于英伦风了,但它也并非原创,这种款式其实来自当时的德意志地区女性的穿着👇
连玛丽向后盘的发髻估计都是来自德风的。
把这种款式放在玛丽和安妮身上是很不合理的,首先这种德意志地区的款式其实在其它欧洲人看来是很奇怪的,其次二人接受的是法式时尚,就更加不会穿大家看起来都觉得奇怪的德风款了。
虽然说英国人确实有一丢丢受到德风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仅仅只是追求德风穿着的大气庄重,并不会把人家整个款都穿上。
相信设计师让她们穿这种款式其实是为了区别她们的身份,在进宫前二人穿着都比较小巧,有些许小家子气和家庭风(特别是斯嘉丽的造型特别像农妇),进宫后就显得特别的大气(其实本来也应该这么穿……)。
接着二人进宫,面见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
而大家也可以看见宫中的众仕女们的穿着是大致符合历史的👇
为什么说只是大致上符合呢,因为片中的仕女们的裙子都加了裙撑!
而这其实并不正确!
这个全身像就很明显的显出了穿裙撑的僵硬线条。
以玛丽的上图造型为例,很明显可以看出裙子下是穿了裙撑才能有这种僵硬的线条。
但实际上当时的女性裙服中并没有出现裙撑,从这幅1526年的女性全身的素描就能看出👇
👆上图的裙子是垂落得比较自然的,没有影片中女性的裙子那么僵硬(有裙撑的缘故),所以基本可以判定1520年代的英国宫廷尚未全面流行裙撑。
15年英剧《狼厅》讲的也是这时期的故事,里面的戏服就没有加裙撑,这点比该片要多符合历史些。
同时裙撑的推广也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说阿拉贡的凯瑟琳是裙撑的推广者(因为她未嫁入英国前是西班牙公主,而西班牙是世界上最早流行穿裙撑的国家,早在1470年代就出现在了画像中。
而阿拉贡的凯瑟琳嫁入了英国就把裙撑也传入了英国),但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从记录阿拉贡的凯瑟琳嫁给亚瑟王子婚礼的挂毯上👇
以及这场婚礼的木板画上👇
均可以看出她并未穿着裙撑,而她的姐姐疯女胡安娜嫁入勃艮第宫廷中也同样没有穿着裙撑👇
所以裙撑的推广并非是几位联姻的西班牙公主,而是另有其人。
而在1536年简·西摩的画像中,下身裙子线条的僵硬也预示了裙撑已经流行了有一段时间了。
没错😂还是这张图。
所以裙撑的推广者最有可能的是受法国时尚影响的安妮·博林,但这仍是个谜。
再回到影片中,假如说博林姐妹受法式风情影响而穿着裙撑,可能这个说法是对的。
但是英国宫廷上下都如此穿着就绝对是错误的!
片中的造型应该是1530年代才有的,但二人刚进宫时是1520年代,虽然年份隔得不远但也不能就这样蒙混过关了,估计设计师用加裙撑的款式是为了使整体造型更显大气吧~再回到影片中的博林姐妹身上,博林姐妹在宫中一开始的穿着也仍然是德风款
但玛丽受宠之后开始和宫中仕女有着相似的打扮
可安妮却还是德风款,下图二人的对比就很明显了~
接着安妮和诺森伯兰伯爵之子亨利·珀西秘密结婚,并被玛丽告发,之后她被送到了法国宫廷学习,她和亨利·帕西的婚礼也无疾而终了。
上面的这段剧情自然也是编的,而在历史上,安妮和亨利·帕西比较像是爱侣关系,他们是情投意合的,二人的感情也是发生在安妮从法国返回英国之后。
二人也并未秘密结婚,是亨利·帕西的父亲诺森伯兰伯爵嫌博林家门第太低,拒绝让儿子和安妮订婚,可怜的二人就这样被棒打鸳鸯了……回到影片当中,安妮回国是因为玛丽怀孕不能行房,而且亨八也逐渐对玛丽失去了兴趣,为了保持博林家的地位,需要安妮返英吸引国王的注意,让他记得博林家、记得玛丽。
而从法国回来后的安妮终于打扮成了宫中仕女们的样子,而且留法归来更是光彩照人!
从戏服上都能看出她的华贵美艳~
怪不得亨八为之倾倒。
之后的剧情就和历史比较相似了,但是安妮回国后报复玛丽、让玛丽生子后失宠的剧情这自然是编的。
而安妮不甘为亨八情妇,坚持只做正妻才会献身的剧情属实,后面亨八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宗教改革、安妮成为王后等也都通通属实。
不过安妮封后那段的礼服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这是一套鲜艳的蓝色裙服,镶珠宝的方领和胸挡看起来还比较英伦风,但是袖子却是三个裂口泡泡袖!
从这里看就知道这件是加了德风的元素在里面了,结果这款还是高腰线的设计!
瞬间让我觉得这是加入了当时意大利服装的高腰元素👇
当然高腰也是因为当时安妮已经怀孕4个月了。
但我比较不满的就是这明明是英国王后的加冕典礼!
可她却穿起了英伦风+德风+(可能意大利风)的混杂风格的裙子!
而且这种裙子放在那会儿也根本不可能出现!
虽然视觉上真的很棒,但是第一不符合历史,第二英国王后加冕穿的礼服混杂了其它国家的风格,换谁谁也说不过去吧?
这就好比中国古代皇后的翟衣上绣的是鸢尾花……影片后面的剧情也比较符合史实,安妮没有生下众望所归的儿子,而是生下女儿伊丽莎白(未来的伊丽莎白一世)。
之后经历了多次流产,亨八对其失去兴趣,并和简·西摩在一起了。
玛丽和威廉·斯塔福德成婚并到宫外生活。
不过玛丽离开宫廷的原因并不是影片中展示的那样,玛丽看惯了宫中的人情冷暖,并且无法接受安妮决定和弟弟乔治发生性关系以重新怀孕(影片中未有发生,历史上也可能没有),所以离开宫廷和斯塔福德出宫生活。
事实上是玛丽秘密与没有地位的威廉·斯塔福德结婚,他们的结合可能出于爱情,但这被当作是家庭的耻辱所以被逐出了宫廷。
而在宫中,被安妮耗尽耐心的亨八得到了克伦威尔等人的告密,给安妮套上了莫须有的近亲通奸和叛国罪,安妮出席庭审。
有趣的是,安妮出席庭审时戴的是英式兜帽👇
估计是为了维持自己英国王后的尊严。
庭审不用讲的是裁定有罪的,安妮面临死刑。
这时影片安排了一段玛丽前往宫廷向亨八求情的戏,但这段戏明显也是编的。
历史上已经难以追溯玛丽于1534年~1536年的生活轨迹了,只知道她这期间不曾探望母亲,安妮被关押于伦敦塔时她也未曾探望。
她的弟弟乔治·博林被控通奸罪处死,她也没有尝试探望。
估计是为了免受牵连而明哲保身。
而影片中玛丽一直陪伴安妮直到她被处死。
总结:该片的戏服通过颜色和面料塑造出极佳的视觉效果,以至于可以忽略它的错误。
而且在经费不算多的情况下可以打造出这样的都铎王朝服饰盛宴也是一大奇迹!
不过该片女装加入大量德风导致有些丧失英伦风了。
而男装倒是比较考究,反而没什么特别好说的。
接下来就以戏服来结尾吧~
对都铎王朝的认知是从纪录片“亨利八世和他的6位妻子”开始的,纪录片有两个版本:Lucy Worsley的《亨利八世的六位王后》Secrets of the Six Wives with Lucy Worsley,和BBC的《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个妻子》Henry VIII and His Six Wives。
前者更生动有趣,Lucy Worsley真的是非常有意思的历史学家。
如果要理解本影片的历史正史,可以看一下这两部纪录片的其中一部。
在正史中,Mary Boleyn只是一个背景的存在,说她成为亨利八世的情妇,生下私生子后,被抛弃。
她的姐姐Anne Boleyn,吸取了她的教训,坚持成为王后,生下合法的子女。
亨利八世为了能够和第一位妻子Katherine离婚,不惜脱离罗马教廷,确立新教在英国的地位。
这也就是为什么,第一位妻子Katherine的女儿玛丽女王,后来残酷镇压新教教徒,被称为“血腥玛丽”。
英国的宗教改革和新教,并非为了反抗罗马教廷的贪婪和残暴,不过是出于一个国王的私欲。
影片和正史有出入的地方:Mary Boleyn并不是影片中所描述的傻白甜;Anne Boleyn 并未和Mary争宠,Anne在成为亨利八世的情妇之前,Mary已经被抛弃。
另外一个小细节是:Anne Boleyn被砍头,应该是把脖子放在行刑台上,并不像电影中,跪在那里,直接一刀下去。
亨利八世的6位妻子中,有两位被砍头。
除了 Anne Boleyn,还有他的第5任妻子 Catherine Howard。
Anne的舅舅是Catherine的伯伯,第三代诺福克公爵Thomas Howard。
她俩是表姐妹,都嫁给了亨利八世,都以通奸的罪名被砍头。
影片最后提到,第三代诺福克公爵Thomas Howard 的儿子、孙子以及曾孙子都以叛国罪被处决。
其实,第三代诺福克公爵和儿子是同时被判叛国罪的,他儿子被处决,在他计划被处决的前一天,亨利八世死了,内阁认为新王即位时处决犯人不是好兆头,他才免于一死,后来被玛丽女王释放。
他的孙子继承爵位,成为第四代诺福克公爵,后因参于策划反对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也以叛国罪被处决。
至于他的曾孙子是怎么被处决的,没有查到。
宦海浮沉,英国的政治斗争、宫廷争斗,真的是非常残酷和血腥。
关于都铎王朝,除了上面提到的两部纪录片(算是正史),相关的影视剧的顺序是《日月精忠》,《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本片),《九日女王》,《伊丽莎白》1和2,电视剧《都铎王朝》。
本片剧情一般,但服饰华美、演员阵容强大。
两大美女,Scarlett Johansson 明艳动人,相比之下,Natalie Portman有点黯然失色。
卷福Benedict Cumberbatch和小雀斑Eddie Redmayne居然在里面跑龙套。
英格兰永恒的阴霾天空。
冰冷陈旧的四方型城堡。
笨拙的实木衣橱。
黯淡的绞刑台。
男人的欲望永不停歇。
为了短暂的激悦用版图冒险。
出生就蒙上羞耻的The Virgin Queen.The tower of London 里漫长的岁月,与母亲临审前如出一辙。
我们的恨与爱一样猛烈。
尽管从未预料它的来临。
影片讲述伊丽莎白上一辈的故事,也不知该算历史还是传奇。
英国的宫斗题材,怎么看都比金枝欲孽或甄嬛传弱了些,一句话概括就是:智商是硬伤。
回头仔细想想,又有多少人能在虚荣和诱惑的夹击下维持高于猪的智商呢?
超脱出来,就算圣人了吧。
也许不管处在什么阶层,每个人所要面临的考验和抉择都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得不同罢了。
其实欲望这个词很虚,因为当你静下来对它抽丝剥茧,就会发现其实什么也没有。
爱情应该纯粹,不要夹杂任何其他东西在里面,但事实是,不论何时何地,爱情都多少被绑架着。
真爱到底是什么,根本厘不清。
要是厘清了,人类大概也就没有未来了吧……本来是冲着两位女主演看的,结果发现影片并没有拍出她们各自的美,有点失望。
自从看了黑天鹅,走近这位新奥斯卡女主角,我更强烈的关注娜塔莉波特曼。
不知因为电影而喜欢她,还是因为奥斯卡。
总之,对这个魅力非凡的女人,我是爱的媚俗,爱的虚荣。
但无论如何,看了她的电影后,便无法再模糊对她的记忆。
美丽的大眼睛,坚挺的鼻梁,性感的嘴唇,还有一颗标志性的痣。
她抚媚和诱人,同时又高傲和霸气。
黑天鹅中,她淋漓尽致的诠释了正义和邪恶,保守和放纵,压抑和宣泄。
她矜持又纵情,清澈又神秘,演绎了全然不同的姐妹同体。
而在这部另一个波林家的女孩中,她是一个纯粹的野心勃勃的女人,是不惜一切代价去实现自己欲望的女人,她现实的一览无余。
最后,她的野心和残酷都遭遇到了冷暴力,未能如愿以偿地享受这些显赫的光环,但最终却成就后世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女王。
波林家的三个孩子成为权力争夺的牺牲品,他们没有选择爱的权利,只有为角逐权力而献身的权利。
在父亲和舅舅的一手安排下,姐妹两人都为诱惑国王而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并由原本的亲密无间产生了残酷的争斗。
妹妹无欲无求,原本已婚准备在乡间度过安然自乐的生活。
然而,无意间被国王看中,她在父亲的劝说和丈夫的妥协中无奈进入王宫,开始了全然不同的生活,接触这个全然不同的男人。
丈夫为权力和势力的妥协,令她心碎,伤痛那种背弃婚姻誓言和爱情理想的转变。
她是个善良而温柔的女人,在诱惑国王中她轻易地被国王的爱所俘虏,全身心的去爱。
而姐姐野心勃勃,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和欲望,不惜牺牲妹妹的幸福,残酷至极地把国王从妹妹身边夺走。
国王为了得到姐姐,对刚刚给他生下儿子并怀抱儿子轻轻呼唤他到身边去的妹妹只转头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便无情的走开了。
那一瞬间,国王是那样的傲慢和无情,又是那样的卑微和无奈,只为得到一段他想要的新感情。
令人悲愤而又无法指责地喜新厌旧,因为他是王。
姐姐野心勃勃的一切努力,铲除了她所有的对手,除掉了她完全征服国王并能真正得到一切的重重障碍。
然而,却也消磨掉了国王对她的爱和温存,最终她成为了名正言顺的皇后,却也只得到了皇上粗鲁的对待和发泄。
国王已然爱她,但在付出太多之后,又分明感觉一切已然不值。
他付出了太多代价,他对她只剩下了厌恶和报复。
冰冷之中,她一步步地走上绝境,最终被处以极刑。
她幸福的地方在于,伴随她最后日子的,是与妹妹和弟弟之间,最终未曾玷污的手足之情,是她在皇后的位置上,虽然自己一无所获,悔恨不已,但却留下了替她实现一切的后世——一代女王伊丽莎白。
那必然是一种性格和基因的继续。
最后,妹妹也回归乡间,过上了最初向往的生活。
可怜的是弟弟,无辜的被牵连和姐姐同样被处死,背叛他去揭发他的正是他为权力而妥协所娶到的妻子,他们之间也一直没有爱。
这是一个赤裸裸的残酷权力斗争的故事,是一个讲述因果报应、各得其命的故事。
但我想,这孰是孰非,还是说不清楚的。
生命以不同方式绽放,以不同方式凋谢,又最终以不同方式得以延续。
这片子是bbc film投钱/或者参与制作的,结果效果跟所有bbc参与投钱和制作的电视电影一样:廉价。
历史剧要制作的廉价,是很容易的,只要做到三点:1.空间感的缺失经常看到好莱坞的片子里,在某个场景的开场,有个接近长镜头的镜头:角色从大楼外进入建筑,一路穿过走廊上楼等等,最后来到场景:某房间。
这种镜头,除了要展示环境细节外,还要使观众建立起对场景的空间感——让观众感受到真实建筑的格局,场景的位置。
这种拍法场景调度相对麻烦,并且需要实景拍摄。
但好处显而易见,建立事件发生的真实感。
例子是zodiac片头报社的一个长镜头;the aviator制作空战片时那个长镜头。
而要使空间感缺失,就按这个bbc拍法:上个镜头给个城堡外形,下个镜头立刻切到室内几人谈话。
这种拍法屡屡在本片中出现,简直让人怀疑所有的室内镜头都是棚里面拍的。
在摄影棚里拍摄,其实有它的优势,比如电影中常见的警局内审讯嫌疑犯的场景,有的片子就会给出审讯室里对警察和嫌疑人的俯拍镜头,这种需要悬臂的镜头,由于高度关系,真实房间就无法拍摄。
这种拍法费时费力,虽然画面漂亮,但对情节无太大影响,所以通常只有好莱坞商业片才会这么搞。
而在这bbc片子里你就别想看到任何这种镜头。
本片里废除西班牙出身的王后一场,先是个电脑制作的空中俯视大全景,城堡和喧嚣的人群,然后下一个镜头又是切到室内王后演讲。
这个要是好莱坞拍,为了显示空间关系,会让镜头从空中俯冲而下(电脑制作),直到城堡的窗口,然后从窗口进入室内。
所以大家骂好莱坞诗史/历史剧拍的烂,那是因为你们没看过bbc拍的历史剧。
2.细节的缺失这个片子可能因为主要场景都是在城堡内的关系,打光非常暗,背景的细节往往缺失(偷工减料);另外,因为几个主要natalie portman,scarlett johannson,eric bana都是现在当红演员的关系,镜头使劲往他们脸上招呼,特写极多,导致背景景深过浅,细节进一步缺失。
除了演员的服装做足功夫外,其它场景布置偷工减料太多。
对历史剧来说,这种细节的缺失大大减低了历史真实感。
3.时间感的缺失这片子历史跨度不算短,从mary boleyn受宠,到anne被斩首,至少过去了5,6年。
通常展现时间流逝,需要把各个场景安排在不同季节。
在典型商业片里,如果故事主要发生在春秋,即使只过去一年,也要安排两个短暂的雪景或者盛夏的场景。
而安排雪景需要人造假雪,又是费时费力的事。
这片子里几年时间的事情全部发生在春秋,顶多有点大雨。
虽然片子里孩子生了一个又一个,片子看完,你几乎以为这些事都发生在一个春天。
这片子导演是个第八流电视剧导演,完全做到了以上三点,把好端端一电影完全搞成了室内剧。
小钱拍大片完全可以做到,李安就说过自己可以把2000万以下的片子拍出8000万片子的效果。
而这导演是把2000万片子拍出了500万片子的感觉。
看后面花絮,这导演又分析了一通角色,片子置景只字未提。
估计这哥们跟国内导演和欧洲导演一个类型:拍个片子直奔主题去了,对这种起码真实感的制造,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
结果搞出来得片子就是室内剧水平。
刚才看到国内两个电影青年的对话,没把人笑死:A:“……或许也是对森叔期望过高的缘故,总是希望能看到国人制作的历史题材巨作,总希望能够出现一位能够超越黑泽明和大卫里恩的时代剧巨匠……”B:“国人超越黑泽明和大卫里恩……真是连想都不敢想。
先冲一下斯皮堡这个堡垒吧。
”这位电影青年B,分析起电影来也是头头是道,据说是拍记录片的,也算是从业人员,结果一张嘴就是“先冲一下斯皮堡这个堡垒吧”。
如果大陆电影工作者都是这种牛×心态,中国电影只会一如既往的烂。
附:我也觉得演员演的也还行,三个主演还有那个Kristin scott thomas表现都算可以。
服装做工颇精良。
有评论说这片子沦为了历史言情剧,其实这片子里根本没什么感情,基本都是赤裸裸的出卖。
无奈布景太偷懒了,片头片尾三个孩子在同一片草地上奔跑,不但季节相同,连用光/虑光镜都完全一样,黄乎乎的一片,搞不同季节雪景可能没钱,起码换个虑镜,换个主色调也行啊。
这片不仅无视历史,连同名原著也无视啊!!
简直是另外一个故事!!
Mary和Carey结婚时才13啊啊!!
为啥斯嘉丽约翰逊就直接上阵了!
而且结婚戏演那么长是要怎样!
再说Carey的死根本没表,然后Stafford就跳出来求婚要干啥!!
Mary和Anne都是法国宫廷长大的为毛Mary成了村姑Anne老大不小了才被送到法国,还待了不一会就脱胎换骨了……开始20分钟内各种黑云压城的风景是要吓唬谁!!
两姐妹之间的争斗其实是其次,为家族牺牲才是重点,为毛在这里完全变成争风吃醋!
Wolsey家的宴会上那出戏完全没了……成了Boleyn家门口列队欢迎……Mary太苦逼Anne太幼稚……George和她们两个在卧室里的戏在书里是我最爱看的,在电影里只有一次!!
还是Anne和George欲行苟且之事那一幕!!!
我看准了这导演绝对是啥阴暗拍啥……还有,她们的爹Thomas和舅Norfolk那都是啥!!!!
尤其是她舅!
想表现威严结果好像那种专门会丢人的大哥样!
还不如美剧里的演得好本来我还以为最后一幕回放他们3个小时候以表达悲伤,没想到是下一代3个孩子,这种轮回的感觉直接从悲伤上升到悲剧,导演你要有多cult。。。
好标准的心机恶毒反派姐姐,好标准的清纯善良圣母妹妹。
要是妹妹的三个男人——国王、原配和备胎好看点,就妥妥的玛丽苏偶像剧了。
一句“我知道在家当老二的不好受”就直接对一个始乱终弃的出轨烂交男死心塌地,成为所谓的真爱了。
您的爱和感情也太随便、太轻贱了。
你姐说得没错,你就是太轻易把自己给别人了,然后对方穿上衣服就喜欢另一个了。
喜欢这种男的只会成为你的人生案底,以及恋爱脑晚期病例书上的症状描述。
而且妹妹还是有原配老公的,原配就和牛头人一样。
妹妹这人设就崩得不行了,根本站不住脚。
对国王这种男人真的只有谋求某些利益的价值,姐姐就显得正常人多了。
但编剧老想把姐姐往纯坏人上写,聪明到这里居然成了心机。
而且电影一开头就通过父亲的台词灌输这种观点,有种被喂使的感觉。
到后面姐姐的聪明人设也崩得不行。
明明一个这么会玩点到为止、欲擒故纵的人,会在当王后这件事上对国王咄咄逼人,导致他发疯?
然后就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强报戏,恶毒女配的标配下场来了。
好一出正义审判,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赤石。
然后姐姐持续降智,想借种好歹找别人啊,非要乱轮吗?
而且还不关门,咋不去大街上干这种事。
还是卧室其实就是菜市场,怎么啥人都有啊。
剧情编得太不合理了,编剧让姐姐边发癫边说“我不能思考了”也不能让人物如此撒叉的行为逻辑和人设前后矛盾合理化。
而我们的圣母妹妹也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愿圣父原谅你们。
这都啥跟啥啊,不是父母健在吗?
去告诉爸妈啊。
然后就自己跑了,眼不见为净是吧?
而且她妈从头到尾也和隐身一样,只会在旁边很凶地嘴一两句,但从来都不做些什么。
这样就很怪,一方面又很批判这些,一方面又很不作为,人物性格就很割裂。
而且还有最套路的吹弹可破的姐妹情,反正肯定是要撕的。
这个嘴永远都不会去解释,只会在一旁委屈巴巴的。
这只会显得人物自己都不重视这份姐妹情。
明明是宫斗王者的姐姐居然有如此悲催的下场,妹妹却能全身而退,还收获一备胎。
看上去是在宣传真善美,弘扬正能量。
实际上是编了套现代版三从四德,不裹小脚,裹大脑,不立坊,立规训。
感觉是在这部电影简直就是标标准准玛丽苏烂片模板,好多剧情设置都太典型了。
英国在拍这种类型烂片上也是不遑多让于大陆。
这样居然都能有7.1分,也给高太多了。
还有,究竟是哪个小可爱翻译成鸠占鹊巢的,有什么关联吗?
浪费了我三个小时。
——如果不是亨利八世(Henry VIII),波林家那个女孩也不至于五百多年后还被人津津乐道。
——如果不是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波林家族对大英帝国而言何止是划了一道伤痕。
这部片子要在电影院看才过瘾,因为华丽的服装、布景,还有绝色的帅哥、佳人。
而故事,也毫不逊色。
说白了,其实就是拿英国历史上大大有名的、创造黄金盛世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她爹娘和姨妈三个人的三角关系说事儿。
她爹是亨利八世(亨八),她娘是波林家的女孩之一安妮(Anne),她姨妈就是波林家的另一个女孩玛丽(Mary)。
她娘的事情多少人写过、评过,赞过、贬过;她姨呢,在王后姐姐的阴影里一呆就是几百年,总算被好奇的现代人史海钩沉浮出水面写进书里拍成电影了。
虽然关于Anne和Mary姐俩谁长谁幼一直有争议,但不争的史实是:两姊妹都曾是亨利八世的女人。
明媒正娶的断头台上成刀下鬼,始乱终弃的下嫁平民后了此余生。
这也是电影的主线。
在权欲、利益支配下爱情、亲情被扭曲;在情欲、私心操纵下道德、伦理被舍弃。
姐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得到昙花一现的名衔后,反误了卿卿性命;妹妹随遇而安无所求,失去攥在手心的沙砾后,收获了天伦之乐。
而那个让姐妹反目的男人,用一生六次婚姻却无壮丁续香接位的命运向世人昭示:作为君王大可我行我素背信弃义众叛亲离,作为男人却未必有求必应心想事成如鱼得水。
江山与美人,有时竟如鱼与熊掌般不可兼得。
是“高处不胜寒”还是“深宫无真爱”?
留与世人也无法评说。
首身离兮心不惩的姐姐(Anne)22年后若泉下有知当长出一口恶气:曾一度被视为私生女的伊丽莎白在腥风血雨、刀光剑影的宫廷争斗中终于渔翁得利登上女王的宝座。
或许是母亲惨烈的经历象一场无法摆脱的噩梦,25岁加冕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位45年,终身未嫁,以Virgin Queen的身份周旋在男人世界中,用得自父亲的权力、地位和母亲的美貌、智慧抑或是心机开创了都铎王朝乃至英国历史上的黄金盛世(The Golden Age)。
再闲扯一下演员、表演:扮姐姐的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 Portman)和演妹妹的斯佳丽·约翰逊(Scarlet Johnsson)都是名副其实的绝代佳人,也是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当红花旦。
凭心而论,两个人的表演都很好,尤其娜塔丽,因为角色张扬、戏份多且发挥空间大,外行都能看出来比在Closer中进步不止一小截。
只是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让天生性感、艳丽的斯佳丽去演性格温顺、低眉顺眼的妹妹,却让长相端庄、乖俏的娜塔丽扮蛇蝎心肠、妖艳媚惑的姐姐。
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The Girl with Pearl Earring)中,斯佳丽演的女仆就比较吃力,不关表演,只怪她那周身散发的气质与角色不兼容。
边看边想:如果两枝花调个个会是什么效果呢?
当然她俩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都铎王朝贵族家的千金小姐,怎么说也没有理由满口新大陆腔啊?
真应该找RENEE大妈取取经,补补课才好。
扮男主角亨利八世的是出生于澳洲的克罗地亚后裔ERIC BANA。
生就一副王者之相让他在影片中游刃有余。
虽说历史上的亨利八世年轻时瘦弱不堪,电影里还是要帅男出场才养眼,才能让观众接受姐妹俩都陷入情网、由爱生恨的剧情。
可圈可点的是英国老牌气质美女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Kristin Scott Thomas)。
算上《马语者》(The Horsewhisper),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和斯佳丽演母女了。
穿上宫廷贵妇盛装的她在影片中将一个爱女心切却无能为力的处于从属地位的母亲形象塑造的入木三分,眉眼间的爱怜、无奈与痛楚便胜过千言万语的表达。
虽然片中群星闪烁,有一个演员却不能不提,就是扮演亨利八世正牌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Katherine of Aragon)的西班牙演员Ana Torrent。
没有她精湛的表演,就体现不出亨利八世的荒唐好色、安妮的阴狠毒辣。
两个中年女人的戏丝毫也不输小辈,可见“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徘徊沙滩上”。
2010.07.03为了这么个薄情寡义的男人勾心斗角,真替这些姑娘们感到不值。
该片最成功之处在于找来了natalie和scarlett..
宫廷大戏,视觉效果不错,服装设计也出彩,并非只有男人才可以统治,伊丽莎白
又一出宫廷美人心计大戏!还是两位女神级女主出演,彪英音各种让我出戏。波特曼演毒妇斯嘉丽演傻妞好不习惯!艾瑞克巴纳帅气国王昏倒了!还有BC Sherlock大马脸!《一天》的男主吉姆·斯特吉斯大萌货卖萌!还有《和玛丽莲的一周》里那个雀斑男Eddie!还有Andrew加菲大萌!各种英国人彩蛋!
服装很华丽,男色女色都很养眼,居然看到一天和决胜21点男主、卷福、与玛丽莲的一周的男主,但是,智商是硬伤,改编得太差了,浪费一帮好演员,就看娜塔莉歇斯底里了
很喜欢SCARLETT和PORTMAN,但是这部戏,确实一般,没有真正地拍出宫廷片的味道。
国王虽然是配角,但这一人物也太单薄了,很多地方不合理。而且情节间的过渡也很不自然。也许故事有一定的真实成分,但这样的改写,十分狗血。
与历史有差别,但是演员表演得不错(安妮被塑造得有点任性但不够聪明),服装也很华丽。不得不说姐妹俩都是心机深沉的人,只是妹妹内敛(姐妹俩见国王的第一面以及国王受伤后的表现),而姐姐外露,所以结局差别很大。另外不得不说男人薄幸,尤其是有权力的男人,女人还是清醒点儿好。
它只是没有把历史说得很好。导演似乎不知道他最想要的是什么。
美人心机。。。。好俗的名字,绍兴宾馆里看的~ 大牌云集
还可以,两个波林的形象都好平面啊,没有太出彩的地方,缺爷和dexter两只炮灰比较养眼,但明显缺爷演技牛多了,dex和在one day里毫无区别⋯⋯
娜塔莉波特曼演技真的很不错,只是她艳媚亨利的片段要多一点更深刻点就是,还有就是对国王的形象的塑造太单一了。。。
对这种调调无爱,再说这勾心斗角的水平也太低了
我去,我简直服了这编剧。聪明睿智的anne居然主动要求和自己的亲弟弟乱伦?!难道是想告诉给位观众,历史上anne通奸罪和叛国罪的罪名是可以有的??这片子太扯淡了,绝对的野史啊。演员倒是养眼
「Only God knows how anything will end. → God? He turned his back on all this a long time ago.」「These gifts, this favor will go as swiftly as it came.」「Why are you here for her? You have put youself at great risk. → Because she's my sister and therefore one half of me. → And I would do nothing to hurt any part of you.」
好像10年的奥斯卡 同样也是 Natalie和Scarlett的角逐 后来Natalie还是凭借黑天鹅拿下了 最佳女主 后来才知道 原来08年的时候 她们就共同演过这部片子......
画面感觉很好。野史很有趣。可是⋯⋯这么有东西说的故事感觉重点偏得不知道哪里去了。这两个姐妹之间根本没什么纷争明显是叙事比较重要,导演编剧把姐妹俩拉来眉来眼去的有必要吗。还有国王最后选了搓衣板。没眼光。
编剧比较流水账,剧情又无历史性又无阴谋论,结果平平淡淡,白白浪费了好莱坞两大演技派美女。
为什么我觉得这么好看?评分好低……第一个绿帽子获得者是卷福
Henry VIII, 英国国王,真是个只会用下半身思考的蠢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