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QAF中文站,非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英国电影《历史系男生》根据荣获英国戏剧托尼奖的伦敦国家剧院经典剧目改编。
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便以其妙语连珠的对白、古典与现代交融的英伦风、别开生面的历史课堂、古希腊风格的同性理想,引发观众热烈的反响。
为了保留戏剧语言的精髓,电影将原著极具张力的台词贯穿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以此呈现师生不同的个性风貌。
八个男生形象洒脱文采飞扬,他们对历史、社会与人生的思维碰撞激荡出炫目的火花,从而构成本片主要的看点。
对普通观众而言,《历史系男生》最大的吸引力来自传统历史学习思维的革新。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年人质疑传统的历史价值观,他们的目光也绝不拘泥于写在书本上的观念,现实人生的规划、青春期的苦恼、情感取向的困惑,都被融入思辨话题并据此展开讨论。
这样的角度让我想起儒家孔子向老子的问礼。
老子的赠言是: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大意是,你崇尚经典,可是古代写书的人早已化作白骨,请勿执着于字句表面啊。
学问的真谛不在名(形式),你得用自己的头脑去消化你的所学,把理论变成与你的生命融汇贯通的一部分。
知识不是死的,而是有生命的。
对于一个聪明的求学者而言,知识是点亮黑暗的灵光,是你望着星空发出的天问,而不是干涸的枯井。
开通包容的学习氛围为八个男生开创了一片个性成长与重塑自我的广阔天空。
学生们尚在青春成长的关键时刻。
勇气是年轻人求知最可贵的品质,但光有胆量还不够,对于学生们来说,智者的教导与点拨至关重要。
胖乎乎的老教师Hector便幸运地扮演了这样一个引路人的角色。
Hector之所以能得到学子们的爱戴,最重要的并非他如何知识渊博,而是源于他富于启发性的教学态度。
他打破了传统刻板的教学方法,将戏剧、诗歌、音乐与历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将他的课堂变得灵光四射生气勃勃(这点倒是和古代中国文史合一的学术传统一致)。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创作的乐趣,Hector老师为他们开设了一堂生动的话剧表演课。
他尊重年轻人的意愿,将维多利亚时代的青楼场景搬到课堂上来。
学生们分角色扮演妓女和嫖客,在开怀的纵情欢笑中学会古典词汇的灵活表达。
这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不禁让人对这位慈祥憨厚的老人刮目相看。
Hector老师这样解释他的教学方式。
他说他要培养学生们探索历史的乐趣。
他希望青年学生能在最美好的年华发现文学艺术与历史星空的浩瀚璀璨,“而不是要等到他那样的年纪才后悔生命的虚度”。
“阅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你突然领悟到什么:一种思想、一段情感、一个视角,和一个未曾谋面的人有了共鸣,就像有人握住了你的手”。
他把他的课堂变成一座生机盎然的艺术殿堂,他认为激发学生思想的活力才能产生头脑风暴,哪怕得用书砸他们的脑袋。
与Hector老师注重启发性的历史教育方法不同,另一位青年老师Irwin则是校长聘请过来,专门为学生进行牛津/剑桥入学前的考试辅导。
Irwin老师更看重学生们的作业和论文写作。
相较于Hector,他的课堂少了一些灵活的表达方式,但观点新颖的历史讨论同样在充实着男生们的心灵和大脑。
就这样,电影通过两位历史老师生动的历史课堂为中国学生打开了一扇全新看待历史的窗口。
对中国的同学来讲,高中课程就是教科书为你预先设置的标准答案。
《历史系男生》却告诉我们,历史是无比美妙的,历史课绝不是无法提问的死记硬背。
历史要让你知道,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所在的坐标系,就如星座之间某种看不见的联系,没有一种人文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学习历史,可以让你发现更为浩瀚的星空。
Irwin老师在教导论文写作时也说,Knowledge,pursuit it for its own sake。
关于那些公认的史实,课本上千篇一律的东西,没有死记它们的必要。
千篇一律的就不要去写了,能够说出不同观点,反向思考的才是论文。
历史是史学家站在局外人的视角对过去或现在的记录与诠释,这种看法在时间长河的流逝中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不同时代的人对同样一件事或同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结论呢。
从这个角度来讲,历史的观察与分析也可以变得非常有趣且重要。
How does histry happen?
History is just one fucking thing after another, nothing special, ordinary stuff.有趣的是,这句令人捧腹的台词出自被认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运动健将Rudge之口。
饰演Rudge这一角色的是众多基友心中的男神:英挺桀骜的出柜演员小狼拉塞尔·托维。
显然,Rudge的感悟来自Hector老师的戏剧模拟。
历史系男生之小狼在戏剧表演中,虚拟时态的用法是Hector孜孜不倦的一个传授方式。
Hector老师是想通过虚拟时态的练习与表达为学生开创一片想象力驰骋的天空:一边练习句法,一边在头脑中设想过去将来历史发生的各种可能性,从而明白历史虽然是一连串偶然发生的“狗屎”事件,但这些偶然性事件最后却能形成一个结果:看似偶然的历史中也包含着某种无法抗拒的特定规律。
就这样,学贯古今的性情中人Hector老师与严谨理性的Irwin老师以他们不同的历史教学风格在八个学生间展开一番较量。
男生们的学习场所也绝不局限于狭小的课堂,老师们会将他们带到更为开阔的天地。
不列颠岛早期人文遗址、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剑桥与牛津大学庄严优美的气象……都留下了男生们探索思想的脚印。
置身于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场所,彷佛也能听到遥远时空传来的隐隐呼唤。
《历史系男生》不仅给我们上了一堂妙趣横生的历史课,它还是一首关于人性情感的美妙诗篇。
电影借助诗歌与音乐表达男生们真挚的心灵诉求:师生情谊的深刻联接,男生之间悄然萌动的爱欲。
Posner是一个藏不住心事的文弱男孩,他有一双如小鹿般澄澈透明的眼眸。
另一个英俊聪颖的男生Dakin似乎对他构成致命般的吸引力。
Posner对Dakin的爱慕也被同学看在眼里:当他在课堂上吟唱爱情诗篇之际,他的目光会不由自主地追随Dakin。
同性倾向的苦恼也在折磨这个对未来感到忐忑不安的男孩。
他问Irwin老师,书上说同性爱慕会在青春期少年中弥漫、流动,这种情感真的只是青春期阶段性的迷惘吗。
他拿不定主意要不要让这种情感过去。
一方面,他恐惧未来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Dakin放浪不羁、我行我素的行事风格也在影响他。
Dakin不仅是他爱慕的对象,也是他面对未来的勇气源泉。
即使得不到Dakin的回应,Posner也情愿在心灵一角为他留下永久不可取代的一席。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胸襟潇洒的Dakin,Dakin天生一股蔑视权威的风度与敢于挑战禁忌的气质。
他敢太岁头上动土,泡校长专宠的小蜜,敢对拥有实权的漂亮女秘书大吼一声:别以为我会像别人那样绕着你转!
当Hector老师因“性骚扰”的罪名要被校长辞退之际,Dakin身先士卒地闯入校长办公室,以校长和女秘书的秘密来威胁校长,最终迫使校长收回了对Hector老师辞退的声明。
Dakin最具魄力的一面表现在他对Irwin老师的理解。
在发现老师对自己暗藏的心事之后,他直面戴着眼镜的Irwin老师:“请把你的眼镜摘下来。
”潜台词是:请把你的面具取下来。
毕业前夕,Dakin用毫不遮掩的目光盯着Irwin老师,道出藏在彼此心里的秘密。
他说:也许你该请我喝一杯。
不,我们不用那种说法,说实话,我想让你给我口交!
——Dakin的这句告白足以吓退所有名牌大学的教授们。
但这个男生的狂妄并非因为他缺乏教养,而是来自他赤子般纯真的心性。
这样的对话场景也只能发生在Dakin这样独一无二的男生身上。
电影的最后,Hector老师因车祸离开了他热爱的课堂,离开了一直爱着他的学生们。
他的学生们并没有因为这个“同性恋”老师曾对他们施加的“性骚扰”而轻视他。
正相反,这个老师以他对教育发自肺腑的热情,以他对学生如慈父般的坦诚与关爱,赢得了所有学生对他的尊敬。
八个男生之中的“同志”Posner则继承了Hector老师的理想,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
联想起电影中提及的文艺复兴艺术家的同性倾向,以及古希腊文化所推崇的男风,我不禁猜想电影编导是否在告诉我们,是同性恋老师将英伦历史文化的教育理想继承了下来。
我想起postner曾为HECTOR老师念过的一首诗,这首诗也是在对老师的一生做出最生动的诠释和缅怀: 鼓手霍奇被扔进坑里掩埋, 正如找到时那样,没有棺材: 他的坟地是南非的一座小山, 把周围的平原稍稍撕开; 这坟墓上空的每个夜晚, 异国的星座在西边摆开。
刚从威塞克斯老家来到这里, 年轻的鼓手霍奇弄不明白, 灌木丛丛,沃土扬尘, 广阔干旱的高原意义何在?
昏暗的黑夜茫茫一片, 闪烁的星座好生奇怪。
正是这无名平原的一角, 霍奇将要长眠,永不离开; 他将长成一棵南方的大树, 带着北方质朴的头脑、胸怀, 任凭星星闪烁陌生的眼睛, 把他的命运永远主宰。
1、The History Boys讲述的是一群英国高中生,也就是一群非常鲜嫩活泼的青春肉体,在那个骚动、迷惘、正在逐渐建立起自己人生的价值观、寻找自己的种种人生角色、并为了未来而全情努力的高考阶段的故事。
这部电影涉及了很多议题,有迷惘青春的私密成长,有同志身份的认同与隐瞒,有对教育制度、教育观的审视与对抗,中间穿插了文学与历史的思辨、诱惑、赞美与传传承,通过两代人饱含机智、幽默和脉脉温情的交锋,传递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2、电影上映时间2006年10月13日(英国),戏剧原作上演时间2004年5月(伦敦利特尔顿剧院)2006年4月23日(美国百老汇)。
话剧获得2006年6项托尼奖,包括最佳话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美术设计奖和最佳灯光设计奖。
托尼奖在戏剧界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斯卡,美国戏剧界最高奖项。
3、导演Nicholas Hytner是英国国家剧院经营人,话剧导演。
剧作者Alan Bennett艾伦班尼特,英国著名剧作家,文化名人,在英国家喻户晓、获奖无数。
爸爸是个屠夫,牛津大学历史系出身,留校任教中世纪历史几年后,转为专职写作。
从1960年代开始投身剧本创作,并以自身担任导演及演员的经验为基础,写出许多精采佳作。
他以《The History Boys》赢得戏剧界最高荣誉托尼奖,并曾以《疯狂乔治王》(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入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
他也出版散文集《Writing Home》及自传作品《Untold Stories》等。
他1997年身患癌症,当时开始撰写Untold Stories,抱着离世的心情写作,自传中首次透露了他的同性恋身份(他之前跟女性也有过关系)。
后来他的癌症得以治愈,自传正式出版。
目前他与他的男伴已经相处了14年,一直居住在伦敦。
他最近的一本散文集《非普通读者》,虚构了一个英国女王迷恋读书之后种种疯狂行径的故事,在英国大受好评,目前相继在台湾、大陆出版了中文译本。
4、影片背景设置在1983年英国谢菲尔德一所男子高中文法学校。
为什么要设置在这个年代呢,这跟英国的高考制度有关。
概括地说,英国高考称为A-LEVEL考试,有几十项科目可以选择,学生至少学习三门课程,只要在两门课的考试中取得E即可达到一些普通大学的入学标准,较好的大学要求学生3门课的成绩均达到C以上。
而一流大学如牛津、剑桥等名校则要求申请学生3门课的成绩达到AAA或AAB。
而在1983年那个年代,牛津和剑桥有专门的入学考试,拿到3个A的学生,还要开始一段为期一个月、所谓的seventh-term,主要针对某一科目进行深造,以应对牛津和剑桥的考试。
此后不久牛津和剑桥就改变了入学考试方式,废除了所谓的seventh-term,所以影片设置在1983年。
本片中这所男校中有8个学生拿到了3个A的成绩,他们回到校园,继续学习,他们选择的科目是历史。
一心追求名校升学率的校长,生怕原有的历史老师不够资格、太保守,不能应付牛津的考试,因此聘请到一位新的历史老师,这位老师据说出身牛津,充满活力,并且了解牛津要什么样的学生。
校长希望新历史老师的专门辅导能够帮助他们登上牛津剑桥的宝座。
The History Boys的故事由此展开。
5、电影版演员与戏剧版首演演员完全一致。
老师阵营为谢菲尔德男校校长、历史老师Mrs Dorothy Lintott、语文与常识课老师Hector海克特(Richard Griffiths)、历史老师Irwin欧文(Stephen Campbell Moore)等。
学生主要有Dakin、Posner、Akthar、Crowther、Lockwood、Rudge、Scripps、Timms。
Hector扮演者Richard Griffiths是英国著名演员,饰演多部莎剧丑角,《哈利波特》电影中扮演哈利的姨父。
老爷子对戏剧有很高的崇敬,比如有次演出,有观众手机铃声响了6次,他忍无可忍,终于中止表演让该观众出去。
2008年新年接受女王授勋。
Dakin扮演者Dominic Cooper,1978年生,伦敦音乐戏剧艺术学院科班出身。
主演过妈妈咪呀等剧。
今年5月刚跟女友分手。
目前跟HISTORY BOYS里中扮演Timms的胖子住在一起。
曾登上2008年7月号英国版Attitude杂志封面,此为著名同志杂志。
Posner扮演者Samuel Barnett,1980年生,自幼表演,同样是伦敦音乐戏剧艺术学院出身,平日最爱去国家剧院酒吧,爱读科幻小说,如菲利浦普曼的《黑暗元素三部曲》,他也主演了这部话剧。
他还是哈利波特和魔戒的爱好者,最爱读狄更斯。
Tom Irwin:But this is History. Distance yourselves. Our perspective on the past alters. Looking back, immediately in front of us is dead ground. We don't see it, and because we don't see it this means that there is no period so remote as the recent past. And one of the historian's jobs is to anticipate what our perspective of that period will be... even on the Holocaust. Tom Irwin: Um, Rudge... Mrs. Lintott: Now. How do you define history Mr. Rudge? Rudge: Can I speak freely, Miss? Without being hit? Mrs. Lintott: I will protect you. Rudge: How do I define history? It's just one fuckin' thing after another.
在National Theatre 50周年庆典里看到The History Boys里的“妓院”片段,太有趣了,找来了根据戏剧改编的电影看。
演员表里有英剧Vicious里演Violet的Frances de la Tour,觉得又赚到。
本来以为是个轻松好笑的喜剧,可看完却觉得受到了“欺骗”。
电影比预想的更有灵气,也不愧为NT戏剧改编的片子,对白精彩有感染力,很多都像诗。
这是一群在谢菲尔德的高中优等生,A Level成绩基本都是3A,为进牛剑做着最后的准备。
历史老师Dorothy给他们打了很好的基础,综合课老师Hector教的知识有趣却虚无缥缈。
校长觉得学生们足够聪明,但缺乏应考的窍门和锋芒。
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新聘请的临时教师Irwin,留给他的时间是3个月。
有用和无用Hector胖胖的,满头白发,永远穿三件套西服,打一个领结。
他用一种自由的、无目的的方式,讲授诗歌、戏剧、歌曲,以及一切和文字、情绪、美有关的东西。
不仅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因为后者能让大家更轻松地爱上文学这个看似高不可攀的殿堂。
学生们在课堂上弹琴、唱歌、即兴表演,Hector经常讲着讲着触景生情,蹦出一句诗文……但这些像是漂在空中的气息,可以感受却无法触及,对于面临面试压力的学生来说,不实用也没有针对性。
Irwin是牛津毕业的年轻老师,一开课就觉得学生们的观点太乏味了。
考官需要的是别出心裁的见解,而不是千人一面的判断。
他鼓励大家在看似既定的事实面前,去讨论、挖掘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观点。
就像Rudge说的,他的教学方法很cutting edge。
真相并不重要,自己是否相信也不重要,关键是有新意,毕竟这是场考试。
Hector教给学生的知识很有意思,能作为零散的小引文来点缀文章,但也仅此而已。
Irwin的到来让学生们对Hector的抵触情绪增加了,他们需要老师划重点、教技巧,讲授更有用的东西。
而不是Hector式的天马行空。
但到底,什么是有用?
Timms跟Hector抱怨为什么又讲诗歌,他们搞不懂诗歌。
Hector和他讲,自己也从来没懂过诗歌,但是现在学习它、了解它,总有一天你会理解的。
Posner和Hector讨论哈代的作品时,Hector说“阅读中最美妙的时刻是,当你有所领悟,一种思想、一种感受、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你原以为很特别,只有你才能领会到,而在这里,另外一个人已经表达了出来。
一个你从未见过的人,甚至是死了很久的人。
然后,仿佛有一只手,伸出来抓住了你的。
”对我来说,真正有用的事物能帮我们直面孤独,有超出理智解释范畴的美感,并且治愈人心。
像鲁迅先生说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作为群居动物,我们最终还是孤独的。
但阅读是场跨越空间和时间的对话,读到有些片段,好像心里的一个角落被击中。
突然觉得原来有人和自己分享着同样的想法,虽然不一定会见到彼此,但仰头都望着同一轮月亮。
在这些时刻,孤独的秘密突然也变得美好起来,散发着温柔的光芒。
另一些时候,我们读着书,发现它也是我们自身生活的注脚,解释了那些哭笑不得的行走戏剧。
毕竟,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
和一本书的缘分随着时间也在变化。
曾经觉得枯燥难忍的书,有一天却生动可爱起来。
曾经读来欢喜的书,再读的时候也总有新的体悟。
有时候看着一汪湖水我们突然想起了一首诗,穿行在熙攘的街上我们哼起了很久前的一首歌。
那些看似“无用”的美好,让我们在太“有用”的一日日忙碌里,享受到完整和平和。
定论和讨论Hector鼓励大家去表达真实、确定的情感,而Irwin引领学生去探索事实背后的其他可能性。
随着校长对Irwin教学方法的认可,Hector的课时要和Irwin共享,在一堂课上共同讲课。
这时,深刻和机智的矛盾也最大地被激发了出来。
Irwin在课上提议讨论大屠杀的话题,Hector反对,觉得不应该教学生这个话题,直接谴责集中营是种空前的恐怖。
但学生们觉得他的答案没有新意,要把它放进情景(context)里讨论。
接下来的一段对话很有意思。
身为犹太人的Posner生气地说,把事情放进情景里讨论,指的是那些能被理解或解释的事物。
一件事如果可以被解释,那也就可以被开脱。
Rudge在一边补充,可被理解即是可被宽恕的。
Irwin赞许到Good point。
Scripps和Irwin说,你一直说good point。
这不是重点,先生,关键是它是真实的。
(You keep saying “good point”. Not good point, sir. True!)Posner也更为抗拒地表示,对你来说大屠杀只是我们有可能考到的另一个题目。
Irwin解释到,不是这样的,但这就是历史,要把自己作为旁观者来研究它。
Hector的观点和情感是强烈、直接、纯粹的,无法因为任何目的去修饰。
而Irwin则觉得任何事情都有多面性,把自己从情感漩涡里抽离出来,就会看到更多的可能。
我其实更赞同Irwin的想法,作为一个怀疑主义者,总觉得我们没有聪明到自信掌握了绝对真理。
相信自己的情感和判断,但也欢迎并且愿意去探讨更多可能性。
但问题是,就像这个场景里探讨的,是否所有问题都有多面性?
都可以被探讨?
坦然和隐藏大多数人都隐藏了自己那个毛茸茸的尾巴,因为我们怕被人笑话。
Irwin声称自己毕业于牛津,但其实毕业于Bristol。
看似那么自信的Irwin也有自卑情绪,内心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什么事都不够好;Hector是个gay,但结婚多年。
他经常骑摩托车载学生回家,时不时伸一下黄油手。
虽然没有大碍,但终于被交通协管员发现。
校长以此为由要求Hector提早退休。
相比之下,Rudge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毫不掩饰。
他是这群人里成绩最差的,但对运动有强烈的兴趣。
在模拟面试里,老师问他如何给历史下定义?
Rudge说,就是一件混蛋的事情接着另一件。
Hector和他说,即便牛津剑桥的球队需要你,也要给面试官一个台阶下,表现出一些其他特质。
Rudge坦率地讲:“我对这个(面试)真的不行。
抱歉。
如果他们喜欢我,想录取我,那么他们会因为我既无趣又平庸而录取我。
”敏感的Posner则有着并不自知的坦然。
他从来不隐藏自己对Dakin的爱慕。
书里都说也许年轻时对同性的爱只是一个阶段,是会过去的,但Posner说,我并不想让它过去。
影片末尾,未来的Posner成为了一个像Hector一样的老师,他说自己并不快乐,但也不因此郁闷(I’m not happy, but I’m not unhappy about it)。
他和生活、和自己达成了和解。
Pass the Parcel学生们最后都有了好去处,被牛津和剑桥录取。
他们用了Irwin的方式,在essay里把希特勒写成个被误解的人,说伊丽莎白二世能力一般、只是有机会施展罢了……但Hector给他们的影响,恐怕比他们自己知道的要多。
Dakin的essay写的是历史上的转折点。
他和Irwin说,1940年张伯伦辞去首相职务时,丘吉尔并不是第一人选,Halifax其实更受欢迎。
但是在做决定的那个下午,Halifax决定去看牙医。
如果他有一口好牙的话,英国可能已经输掉了那场战争。
Irwin觉得这很有意思。
Dakin说这是虚拟历史(subjective history),Hector最爱用虚拟语气了。
Irwin听到这里笑了。
片子快结束的时候,Dakin给了Posner一个拥抱,开玩笑说是对他获得奖学金的奖励。
Posner抱怨说,这就是我期待已久的时刻吗?
也太TM短了。
Dakin又冲过去笑着抱了抱他。
这就是青春呀。
如果影片没有最后5分钟,该多美好……Hector走了,但他的“童话”世界永不落幕。
校长在悼词里说“他为学生在文学殿堂里开了一个定期账户,让他们成为那美妙文学世界的一位持股者”。
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像Hector那样,不只讲授知识,而是引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鉴别美的能力,鼓励他们自由去感受、探索、表达。
能体味虚妄、无用的美才是真正的乐事。
“Pass the parcel, that’s sometimes all you can do. Take it, pass it, feel it and pass it on.”
1.1- 我好喜欢 Irwin- 喜欢 Irwin 什么- 说 fuck you right off 的时候hhhhhhh 太可爱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那一幕我完全记得!!!
笑死我了当时舞台剧版本里,五年之后,Posner 还跑去找 Irwin- 找 Irwin 干什么- 找 Irwin 问他和 Dakin 当年发生了什么,Irwin 不理他,还说 fuck off- 不过 Dakin 即使当时和 Irwin 在一起了也只是几顿 sex 吧- 原作 Alan 的解释是,Dakin 不是gay,他只是被 Irwin “turn on”1.2- 你最喜欢谁- 一刷 Irwin、Posner,二刷 Scripps但我其实一般是避免对某个人物倾注特别的感情的,基本上会把人物当成作品的一部分。
会很喜欢某个场景或者情节,但对人物的喜爱很少能区分主次- 我一刷的时候喜欢 Scripps,1.5刷的时候喜欢 Posner- 一刷的时候我根本分不清 Scripps 和 Lockwood 哈哈哈- 我对 Scripps 的印象是因为他是基督徒来着- 我查了查,他是英国国教徒- Irwin 本身是gay吗- 没有明确 Irwin 性向,我还有几十页没看完- 我觉得 Irwin 说不定也并不是gay- 有地方说最可能是bi,来源不明- 如果说 Irwin turn on 了 Dakin,那么对于 Irwin 来说,Dakin 本身可能就是所谓的性吸引力- 但是 Hector 敏锐地注意到了 Irwin 对 Dakin 的感情,gay之间的直觉?
- 如果这一切都是 Irwin 的一个梦23333 那 Dakin 本身应该代表着性/冒险/……强行分析- 哈哈哈哈哈,剧本的旁白是 Scripps- 主要是 Irwin 对 Dakin 的感情来得太莫名,忽然之间怎么就- Irwin 这种闷骚内敛型的,喜欢张扬骚气的 Dakin 很合理呀233而且电影没拍出来但是暗示了 Dakin 老是单独找 Irwin (比如假装聊 Kneeshaw )而且 Dakin 的人设里有一条 handsome,其他人都没有啊!
啊!
啊!
- 颜值上明明 Scripps 最高- Irwin 也不过大学刚毕业- Dakin 真是强行最高颜值- Dominic,至少比现在(2015-10)的 Donimic 帅1.3- 你喜欢 Scripps 到底是喜欢他哪一点?
禁欲的这一点吗?
还是他们在谈论犹太人的时候,他非常生气的这一点?
- Holocaust 那一点是一处给 Posner 伴奏表白 Dakin 时坏笑是一处而且感觉他老是要么在等 Dakin 要么在等 Posner 的,很窝心的- 原来是这样- 感觉你很失望的样子233 你喜欢他哪一点?
- 长得好看这一点1.4- 我重看了一遍 history boys啊好喜欢 Scripps- 现在喜欢 Scripps 什么?
还是脸吗?
- 我看到葬礼那里女老师说他们都过得很快乐吧 他们说 yes 貌似有个人说 except kids 我以为是 Scripps- Scripps 的声线很特别,靠后,在喉咙里2- Scripps发音好有特色- 对,他说话声音很靠后,像含着个汤圆- 他对 Dakin 也有点微妙- 对,他对 Dakin 和 Posner 都很,嗯- 对 Posner 有点相对小同学的照顾- 只有 Scripps 肯和 Posner 交朋友, poor 小犹太你喜欢哪个角色?
- 你头像(Scripps)虽然戏份少然后就是 Posner- 嗯,我也最喜欢我头像- 老师里喜欢那个女的和摸学生蛋蛋那个- hhhLinttot 和 Hector你不喜欢 Irwin 吗?
- 也喜欢特别是最后- 为什么喜欢 Scripps?
- ……Scripps 像你女神,内秀,藏得深- 哈哈哈哈哈哈感觉被你摸清了喜好那 Posner 呢?
- 单纯,真诚,而且像最后虚拟葬礼那段说的,唯一用心体会老师的话、所学的东西以及身边人和事的。
- Linttot 和 Hector 呢?
- 感觉 Linttot 在老师群体里是 Scripps 在学生群体里的存在,不动声色洞察一切,当然除了她没发现 Hector 摸学生蛋蛋- 感觉她知道 Hector 有不轨之心,没料到有这么出格的行为Hector 呢?
- Hector 有知识有性格的老师形象,然后设定这么个污点被学生接受,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校长找三个老师谈话时,Hector 跟 Irwin 的谈话,到葬礼校长致辞那段,感觉特别爽你呢?
喜欢哪几个人?
(复制了上面1.2&1.3的内容)- Holocaust 那一处是,不以屁股决定脑袋,身为英国国教徒但也会为犹太人说话,而且不会硬要按 Irwin 教的特殊化来回答问题(要做到这点,一是更宽广的价值观,二是更真诚的心态)坏笑就很可爱呀,大概也是你说的对 Dakin 态度“微妙”的意思不完全是青春期男孩子的兄弟感觉帅其实我也没有觉得多帅- Hector 最喜欢的两个场景,一是他从校长办公室出来,到教室跟 Posner 讲诗;二是在校长办公室外,跟 Irwin 说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就是关于 Literature, word 的态度- 话说原著剧本里旁白是 Scripps,感觉作者在这个角色里自我代入比较多(所以深受大家喜爱?
)- 有可能,电影里虽然戏份不多,但是是洞察一切的那个
看完这部片子顺手在豆瓣上粗略整理了下春风化雨啥啥的电影豆列,那些关于麻辣鲜师和变态学生的狗血故事在激励我不断成长的同时,电影情结和人物性格的设定也在随着时代价值观的变化与时俱进。
现在回头看《死亡诗社》里的罗宾威廉姆斯,难免很多地方觉得煽过头的痕迹明显。
《蒙娜丽莎的微笑》里的朱丽娅罗伯茨的女权思想如今看来就是理所当然。
《弦动我心》和《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那就更加温和;《摇滚校园》则是前面两者的嗑药版⋯⋯但是,但是,总有些东西在这类电影里是根深蒂固且勾引你一遍遍地老调重弹,就像所有的“灰姑娘啥啥的电影”或者“有关青春啥啥的电影”,我们最拒绝不了的最俗烂的东西就是真善美。
《历史系男生》里讲了很多。
豆瓣里普遍的tag是“英国”,“同志”,这tag得真不是一般得潦草。
同志的部分在这部电影里的比重我还真是说不出来。
大部分的时间里甚至是意识不到的。
这是一部电影的拍摄态度。
真正的对同性习以为常,真正的尊重,何以把它当成问题来探讨。
片里Ponster对Dakin的爱慕和Dakin与Irwen老师之间的情愫,自然感人,尤其小P对着Dakin的那首bewitched,我只能说怦然心动啊。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就谈爱情。
所以这不是部同志电影,至少not meant to be.在所有的春风化雨的电影里,它讲的东西比其他的多点;在师生情的滥觞上,它比其他的克制点;片子涉及了关于教育、历史、文学以及如何去爱。
大量的引用,我花了2个半小时来看这部1个半小时的电影。
两个主要的教师形象雕琢精细丰满,剧本功夫之深,值得字字斟酌。
Hector的教育方式就是对"civilization"的诠释。
男孩们对Irwin说起Hector的课,很值得引用下。
- It's higher than your stuff. It's nobler.- Only not useful.- It makes us more rounded human being.Hector在文学里寻找现实生活里没有的幸福感,他不屑于男孩们对牛津剑桥钻牛角尖的热情。
他引用济慈"Happy is England, sweet her artless daughters. Enough her loveliness for me"又有,Timms在课上抱怨看不懂poetry of more traditional sort,- I can't always understand the poetry.- I never understand it. But learn it now, know it now and you will understand it, whenever.- I don't see how we can understand it. Most of the poetry's about has happened to us yet.- But it will. And when it does, you will have the antidote ready. Grief, happiness... even when you are dying, we are making your death beds here. Irwin是彻底的应试型老师,技术型选手。
他聪明敏捷迅速。
对于男孩们而言他就像新东方里的老师,知道怎么考试,感觉起来又很牛逼。
对于大学入学考试,他说"This examination is gonna be everything and anything you know and are." 要学会如何吸引考官的眼球,要语出惊人。
片子里Irwin对历史的评价很有嚼头。
"There is no better way of forgetting something than by commemorating it.""Our perspective on the past alters, and looking back, immediately in front of us is dead ground. Because we don't see it, this means there is no period so remote as recent past. And one of the historians' job is to anticipate what our perspective of that period will be.“Hector和Irwin的区别,长点的话,用校长的话来解释就是,"It isn't that he doesn't produce results - he does. But they are unpredictable and unquantifiable. And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climate, that is of no use. There's inspiration. How to quantify it?“ 短点用男孩的话来说就是"THOUGHTFUL or SMART?",无论从形式内容和结果来说,H和I都是有所为的,thoughtful和smart描述真心准确,我也没法找到再准确的描述来描述这个描述。
小P最后成了老师,Hector热爱的复合式形容词、虚拟语态会有人传承下去。
其实不是小P的话也总有别人。
关于生命中的爱和善,总会传承的。
对于一场人生,就像那必然存在的功利面一样,对文明的追求也是对立的必然的存在。
最后小P说,"I'm not happy,but I'm not unhappy about it." 说话间神情坦然,这叫什么?
这就叫直面惨淡的人生啊。
有用没用是对一个事物最廉价的评价标准,Hector的课,所谓的精神文明给我们的,应该是这样的勇气。
以及一些其他精彩的引用和台词:"All knowledge is precious whether or not is serves the slightest human use."—— Hector说知识。
"Sometimes it just flows out, you know, brims out."—— Timms说出口成章。
"England, you've been here too long, and the songs you sing are the songs you sang on a braver day. Now they are wrong." Steve Smith "Not waving but Drowning""In your own time, pass the parcel. Take it. Feel it. Pass it on. Not for me, not for you, but for someone, somewhere, someday...pass it on.” —— Hector说文明的薪火相传。
"Whereof one cannot speak, thereof one must be silent."16. "If it can be explained, it can be explained away."——众人谈法西斯屠杀犹太人。
虽然这片子在IMDB上评分一般,但是,谁又真正在乎那些IMDB上的人如果打分呢?自己爱就对了.比如我,我就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刚开始看地时候会让人摸不差头脑,但是慢慢入戏了,就会爱上他,这个电影根不是讲一帮朝气蓬勃的少年努力考牛津的故事,Well,这是故事的主线,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仅仅是主线,在这部电影里,你会感爱到感到欧洲历史的美,法语的奇妙,英语的优雅,少年同性间的朦胧纯爱,那帮可爱的老师,在这些历史,文学中的浸淫,让人入迷......这是一部好电影,个人认为不是一部典型的喜剧,它是那种让你看后心里会浮想联翩,心里会充满好奇,同时还暖暖的电影.如一份口味既清淡,精巧,但又回味无穷的下午茶,细品之后,让人会心一笑
How do I define history?Well it’s just one fucking thing after another, isn’t it? 这句话是这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听到的时候大家都笑了不管是电视里的演员们还是电视外的我我们真的不在乎这些东西可我们也真的为了这些不在乎的东西活着我们到底要什么我们心里是怎么想的为什么都不能说出来当真正想说的说出来时却可能得到的只是一顿嘲笑人们嘲笑你可能并不是因为你真的愚蠢而恰恰相反的是他们嫉妒你嫉妒你可以随心所欲而他们不能他们只能继续走该走的路即使不是自己希望的那样因为可能他们自己也习惯了这种生活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我想这种人就是白活了 我不能抑制的喜欢SAMUEL ANDERSON扮演的CROWTHER一点都不喜欢DAKIN因为C让我感觉真实他知道自己的想法也勇于承认自己的想法他知道自己喜欢DAKIN并不能跟他在一起因为D不是个GAY他甚至去看那些所谓的性教育书籍里面说这种情况可能是暂时性的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他期待着结束这种没有结果的情感可最后却发现他是唯一一个把HECTOR——众所周知的老GAY——的话全部听进去的孩子并且走上了他的路当了一名教师我知道我都知道C的感情不可能是暂时的当他一边唱着歌一边看着D的时候我就知道当他去找另外一个老师IRWIN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也知道宿命式的I会和D产生暧昧但C还是很冷静的继续听D讲着他要跟I出去的事情就有如以前听D说他跟那个校长小秘书已经跑到几垒一样 如果说这部电影是以同性恋题材出位我不同意如果说这部电影是以饱满的思想机智的话语出位我也不同意如果说这部电影是全靠之前舞台剧的成功而出位我也不会同意当你看了这部电影时音乐对话内容禁忌人性理想都是可能驱使你为之叫好的一个元素而不可能是全部是的就算之前舞台剧多么成功但不是编剧导演和演员的功力之好这也只能是一部趋于过时的一部电影更不可能在首映时能吸引皇室成员观看 我之所以忍到现在在看其实有两点一个是因为中国出的版本的碟封面不是我想要的虽然后来看习惯了也就算了有了其实也不错的想法看完后更是喜欢上了这个封面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怕会失望虽然打从一开始我就爱上了这部电影在不知道内容不知道演员的情况下但我莽撞的行为造成我之前很多次的希望落空但这次真的没有很久没有外国片子让我那么打从心里喜欢了即使他们在讲着他们的历史但感觉仿佛也是自己的他们讲着自己的事情但仿佛也跟自己有某些相似之处我想这个电影成功的在于他突破了时间的局限他们发现到不管活在什么年代孩子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迷茫都同样存在着并且鼓励我们冲破枷锁去获得自己想要的那个自己从来不曾想过能接近的梦想梦想不是用来幻想的而是为了去实现的
我儿子在文科上比较有天分,在理科上也就一般般。
他喜欢阅读,喜欢思考“大”问题,比如乌托邦的设计中不允许有游戏是不好的。
跟所有孩子一样,他感兴趣的东西可以过目不忘,还能结合新闻谈点自己对时事的看法。
他对历史感兴趣,希望我给他讲故事。
他还能写诗,对文字的美有很不错的品味。
然而我却不怎么喜欢跟他讲那些,因为我不希望他对文科感兴趣,在我看起来,读文科日后是要饿死的,而且还会因为想太多而不快乐。
然而,今天我看了《The History Boys》(B站有看,中英文字幕,中文译名《历史系男生》)。
背景是1986年,约克郡一个小镇上的男校,雄心勃勃的校长想让那届成绩最好的高三学生去考牛津的奖学金,请来了个代课老师做专门针对名校笔试、面试的特训。
剧情的冲突有好几条线,腐国男校里常见的同性恋,老师对学生的性骚扰,实用主义的教育和博雅教育之间的矛盾,以及历史和文学本身引发的思考。
几条线交织在一起,复杂而不芜杂,深刻而不刻意,伤感而不煽情。
让我觉得,学文科还是好的。
我们归根结底还是人啊,在解决了温饱,买上了房子和车子,能出国旅行,能买个名牌包包,能把孩子送进名校之外,我们还是人啊,一个一个,能快乐,会感伤,面对生和死,爱和别离。
而那些人性共通的东西,只有最好的人文教育才能激发出来。
即使到了世界末日,我们也需要人文教育,那是能把人从苦难中提拔出来的稻草。
【以下有剧透】我最喜欢的一段,是胖老师Hector在教室里给学生Posner讲Hardy的诗Drummer Hodge。
这时Hector刚刚得知自己因为性骚扰学生的丑行而被解雇,失魂落魄地到教室里,却毫无心理准备地遇到等着他讲解诗歌的Posner。
Posner充满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描述年轻的鼓手从英国乡村出来,没多久就死在南非的战场上,埋在那里,年老的诗人刻画生命的虚掷,充满感伤。
念完后,老师似乎还没从被解雇的噩耗中回过神来,敷衍般问学生的感想。
学生兴致勃勃地将这首诗对死在异乡的描述和另一首诗比较。
而老师这时候才仿佛慢慢找到感觉,告诉他为什么Hardy写得更好,告诉他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告诉他为何诗里的鼓手是有名字的,这名字意味着什么。
告诉他为什么要用uncoffined这个词聊描述死者,这个词的意义,这个词传达的情感。
老师没有提到一个字关于自己当时的心情,但他显然感染到了他的学生,把他和学生都带到了诗的情感中,然后Hector说了下面这段话:“The best moments in reading are when you come across something--a thought, a feeling, 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that you'd thought special, particular to you. And here it is, set down by someone else, a person you've never met, maybe someone long dead. And, ... it's as if a hand...has come out... and taken yours."当说到... it's as if a hand... has come out...,老师伸出手去,像是要递给学生,而学生也正要伸手去接,老师却抽了回来,... and taken yours,他把双手虚握放在了胸口。
他是一个性骚扰学生的老师,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导师,从猥琐到崇高,人性的复杂,表现得淋漓尽致。
Hector和Totti是老派的老师,大量的知识灌进去,孩子们都够聪明,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知识,灌多少吸收多少,历史、诗歌、法文...。
Irwin却是新派的老师,用电影里孩子的话来说,cutting-edge,逼着孩子去创新,以知识为阶梯去叩问,不满足于复制知识而强迫他们去创新说。
这是我看到的最直观的方式表达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区别,或者说传统大学教育和现代大学教育的区别。
我也喜欢他们的小班讨论,讨论大屠杀,讨论历史是什么。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同意不同意都可以,课后去图书馆借一大堆书来,回家一边查书一边写文章支持自己的观点,然后老师批阅他们的文章。
这是博雅教育的精华,用一个灵魂去敲击另一个灵魂,认真严肃的思考,我理想中的seminar。
在古迹参观的时候,大家排好队合影,就缺胖老师Hector。
他慢慢地走过去,一边走一边说:"Pass the parcel. That's sometimes all you can do. Take it, feel it, and pass it on. Not for me, not for you. But for someone, somewhere, one day. Pass it on, boys. That's the game I want you to learn. Pass it on." 正好前天吃饭时闲聊,说起我儿子长大干什么。
他爸爸希望他做科学家,我说他理科不够好,恐怕够呛。
外婆说他可以做诗人,我说不行做诗人会饿死的。
外婆说,没关系,妹妹长大了赚钱养哥哥。
我们都笑了,我儿子却一言不发。
后来他爸爸再三问他,他很严肃地回答:“我要做老师,我要把知识传给后代。
” 还特地强调了一句:“我要做小学老师。
” 我笑了,因为他幼儿园的时候就说过想做幼儿园老师, 以此类推,说不定上了大学以后就想做大学老师了,似乎也没有离我们对他的期望太远。
后来我看到Hector说的这段话,我意识到我才是狭隘的那一个。
超越了个人的成败得失,他看到了更深远的东西。
That's the game he wants to learn, to pass it on。
Bewitched--高校男生 The History Boys 导 演: 尼古拉斯·希特纳 主 演: 理查德·格利菲斯 法西斯达娜桃亚 史蒂芬·坎贝尔·摩尔 地 区: 美国 类 型: 喜剧 剧情 上 映: 2006-11-22 好久没有能有时间看电影,更不用说写些什么。
象以往的很多次一样,英国背景的小品电影,又一次打动我。
The History Boys 来头不小,由新鲜夺得2005年劳伦斯.奥立佛大奖最佳新编舞台剧、最佳导演及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的舞台剧改编而来。
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YORK郡,年轻的男孩子门在发芽萌动的心痒痒的夏天,却要面对进入牛津剑桥的严酷挑战,一边是带他们进入艺术世界却也不时骚扰他们的同性恋老教授HECKTOR,一边是新闯入这所沉闷学校的英俊牛津毕业生老师,吸引着最优秀的漂亮男生的目光。
在严谨和感性的对抗中,戏剧中锤炼出的台词如同颗颗珍珠一般闪亮而优雅。
爱情,永远是这个年纪的孩子没有接受却必须经过的必修课。
DAKIN原来的骄傲是接近校长的美女小秘的三垒,却在感激和欣赏之中发现自己最想取悦的是年轻的新老师IRWIN,在拿到牛津的OFFER之后和IRWIN单独相处的对话,咄咄逼人的火辣辣的对话,也许是他之后一生都不会有的表白。
一直明恋着DAKIN的POSNER,BE WITCHED的歌曲被他演绎的深情无比,他的无结果的单恋和对IRWIN的嫉妒竟然没有一点灰色的悲伤,反而在最后的毕业时分,因为DAKIN一个理解的拥抱依然笑靥盛开。
他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也因而理解HECKTOR的苦楚,对于太多不能表示的爱或者情感,也许只有温和的注视和在别人哭泣的时候能够轻轻拍拍他的肩膀。
而也是他在最后,把HECKTOR的精神传承了下去,静静的承受,用不多的天才传递着爱,如他所讲:I AM NOT HAPPY, BUT I AM NOT UNHAPPY ABOUT IT。
即便是IRWIN,在最开始就被看破的漂亮老师,不管是不是有了勇气真的去追求性取向里的那份冲动,毕竟不会再在名校毕业里的谎言继续一个自己并不最爱的工作,而是去做了一个记者,去讲述自己看到和相信的世界。
教育中,什么是有用的,而什么又是值得的?
历史是不是真的有其真实,或者只是一连串可能的堆砌?
而面对每个人自己的历史,而如何去书写他?
导演并没有树立一个万世师表的标杆,或一群天天向上的好学生,并不想给出任何答案。
只是一个老爷爷,一个年轻教师和一群真实的年轻人的夏天。
突然WONDER为什么涉及到同性话题的电影总离不开夏天,也许这种时候,一切都肆意生长,有种种理由去不拒绝诱惑,或者仅仅是因为,生命,其实也都应该有一季绽放,甚至不为了结果。
电影的结尾,又一首注定要象CLOSER里面的BLOWERS DAUGHTER一样要被我记得的歌曲,同性恋歌手Rufus Wainwright翻唱的JAZZ老歌Bewitched,JAZZ就象爱情本身,被无数的人演绎,但总有一个人会有最让你心动的味道。
那一刻,就象HECKTOR所形容,象有一只手穿越层层时空,握住你的手,然后你知道,茫茫人海你并不寂寞。
原谅我又一次Bewitched BY 那些闪亮的台词,让我用HECKTOR最痛恨而IRWIN最喜欢的摘句来结束这文章:LOVE APART IS THE ONLY EDUCATION THAT WORTH HAVING.PASS IT ON,BOYS,TAKE IT,FEEL IT,PASS IT ON
擦擦 没字幕啊 姐硬挺下来的啊
果然这片子都是腐国的精华,字字珠玑的辩论,全是诗歌和历史啊!一定要找书来看。(当初看了济慈的片子以后我就这么嚷了。。)还有各色人种的帅哥们,简直让人无法把持。QAF的翻译真是很不错,厉害!
学生男主角像憨豆!
很感人的电影,有点相似于死亡诗社。
喜欢小給。。。
喜欢的英伦调调
年少轻狂时的妄言:如果不是傻逼的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凭我的性格和能力,到美国是常青藤,去英国也是剑桥牛津。后来也是拐弯抹角的被啪啪啪打脸。既然学生时代做不了学霸和帅气的合体,那就争取在未来的老师时代做一个骑着摩托,听着巴赫,运用哈耶克,“模仿”陈寅恪,讲透苏东坡的雅痞吧。
很多努力读书的孩子们啊,只是演员没几个好看的啊,脸上好多斑。里面有小狼!
二笔
没看完,没看下去。不知是否当天心态问题。
actually it's only half-musical. i don't like posner's voice but he's definitely a v good singer.most of the stuff is v diff for me so i don't quite understand the quotations and history.v sad and unfortunate ending though. does it have to be like
不在状态
我覺得好無聊,可能沒共鳴吧。反正我高考時都不是這個樣子的。一小時四十分鐘講N個人的故事,電影結構顯得零散。而且……正如人家說的“英國的男人都不怎么好看,好看的都是Gay”,裡面的Hecter除外。 除了那些美麗動人、充滿哲理的詩句外,其余的其余,對我而言都毫無吸引力。不過也有可能是翻譯問題讓我不能完全看懂電影在說什么,人家英語不太好嘛。
这样上课真的很有趣,长知识。。英音太特么好听了啊啊啊,片尾曲竟然是Rufus Wainwright啊啊啊
关于英国最美好的两样事物:男校和同性恋。
5分
看不下去系列
十分无语。。。没看完就删了~~~
Samuel is a cutie boy,Andrew看起来像PUAL
需要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