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有必要写一段评论。
并不是因为电影好看。
而是明明是被扭曲的观点但是让人觉得好像很有道理的叙述形式让我很难接受。
电影一开始的故事背景介绍角度就很迷。
影片对侵略中国只字未提,却完美的阐述了背景。
看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日本为了恢复在世界恐慌中疲软的国力'。
这句完美的阐述了其实日本是世界恐慌大背景下的受害者。
而这位受害者极力想回到应该有的国力。
第二句'1932年宣布建立满洲国'。
这句话也没毛病,人家恢复国力嘛,所以就建立满洲国喽。
合情合理呀。
再来看看第三句'(日本)与同样打算进攻中国的欧美的对立加强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欧美也是要进攻中国的。
日本先打入了中国,所以欧美眼馋不爽,于是与日本对立加剧。
做后一句'日本退出联合国,陷入被孤立状态'。
只要留意这段叙述,就能发现电影叙事观点及角度。
首先电影没有对战争有歉意。
电影的观点是,中国弱该被打,我(日本)不打你,欧美也会打你。
我打你有完全正当的理由。
在国际动荡的时代,我要维护国力,保证国民生活水平。
所以我选择扩张。
明明很不合理,但是你又挑不出毛病。
之后blah blah 讲述一个数学家如何被感化并加入制造命中注定悲剧的大和战列舰的故事。
但事实是,1.日本最早知道航母的优势,但奈何日本海军高层还一直迷恋大炮巨舰的时代(日俄海战残存的优老旧观念)。
2.日本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会输,日本是想通过偷袭,短时间获得压倒性优势以此来弥补长期生产力较弱的劣势。
3.大和在战时并不是象征日本海军魂的船。
日本因为保密根本没有对外宣传任何与大和有关的消息。
而大和在海军内部是被叫做大和旅店的。
大和魂完完全全是战后塑造的。
看看电影叙事角度。
1大和设计师早就知道日本会输 2日本人不认输(这点符合历史)3设计让日本海军引以为傲的大和目的是,在其被击沉时,能唤醒不认输的日本人,从而拯救日本。
冲突点:1日本战前是否知道会输。
2大和是否是用来警醒后来日本人的。
观点;日本战前不知道自己会输,日本知道美国是最大威胁,自己可能不会赢得很轻松。
电影一直说实力悬殊,可是开战前日本海军实力完全碾压美军。
至于航母下饺子完全胜负局已定之后的事。
大和完完全全是落后思想的产物。
保密做的这么好大和被击沉后人民才知道。
请问事前不宣传,事后真的能警醒人民吗?
按照事后诸葛亮的思维方式,我倒觉得那两颗原子弹对人民的警醒度更高一些。
愿祖国永远强大
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很矛盾。
这部电影说好真的不错,在电影中有很大的冲击感和思想的反思。
整部剧的感觉落差很大。
刚开始看简介介绍以为是战争片,看完了觉得这只是一个反战片。
整个电影作用战争的前提来讲政治,在电影最后的反转给人有一定反思,以及想法。
整个的电影结构很不错。
说这部电影不好,是因为里面的部分情节很难理解,或许是文化差异,也或许是我的思想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去理解相关情节。
总之这部剧推荐看毕竟每个人想法不同
看过了这部影片,也看了许多影评,允许我列举几个细节,这是若干影评人都忽略了的部分。
1.山本五十六明知男主对战争的消极看法,是如何说服男主为其服务的?
山本五十六隐瞒了航母与战列舰争夺预算的事实,以建造战列舰会引发与美国战争为由劝服男主2.平山造船中将明知男主反对建造大和号战列舰,又是如何说服男主为其服务的?
平山造船中将大意说:每个国家都必然走向战争,大势如此,不如用大和号战列舰绑架日本,以大和号的失败带来的绝望感唤醒国家。
看明白了这两处,就基本明白了影片的脉络:大势所趋的情势下,政客是如何将平民忽悠上他们的战车的,即便是天才也不能例外-君子可欺之以方。
我理解导演的意图就是通过这部影片来剖析日本全民狂热参与二战的成因,洗脑(如桌直的副手),洗脑不成就骗,到最后大家都必须骑上战车,一起走向不归路。
20200824更新一下居然还有这么多人还把这部电影当反战片,那我就简单粗暴地解释一下反战:战争是地狱,所以人类应该避免未来的战争日本战后叙事:战争是地狱,所以战争双方都不是好东西,谁也不比谁高尚,谁也别批判谁反战败:明知道打不过米国公你还要打,你们是傻X吗?
就这么简单——————————————————许多评论将本片归为反战片,但我个人的观看体验:这部电影并不是反战,而是反战败。
而反战和反战败,完全是两回事。
国内的宣传很误导人,动不动就右翼崛起,一刀把日本人分为了承认战争罪行的左翼和否认战争罪行的右翼。
事实上,对旧日本军国主义的危害最了解的并不是我们这些外国人,毕竟是日本人吃了几个月的燃烧弹和两枚核弹。
对旧日本军头们的狂妄和愚蠢最了解的当然也是日本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认同“旧日本军头们是蠢货”的日本人认同“侵华战争是在犯罪”,这一点很重要。
反战,和反战败,是大相径庭的两个概念。
实际上我接触到的普通日本人的想法非常简单而功利主义是"旧日本军头们蠢就蠢在吃掉了东三省还不停手,没有和美国人签订协议。
"注意这里的协议,99%的中国人应该都不知道在卢沟桥事变之前,罗斯福因为优先欧洲的战略试图和日本人达成协议稳住太平洋局势,协议的内容基本上是:原则上承认伪满洲国;承认日本人对朝鲜半岛的占领;维持美日石油贸易等等。
简单来说就是只要日本人停手,不再扩张势力,那么美国人愿意亚洲局势维持现状,并保持美日石油贸易不中断。
但是这个协议最后被日本人拒绝了,决策流程后人不得而知。
后面的历史就是我们熟悉的美日矛盾激化,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日本投降。
这就是最普遍的日本人的想法,侵华战争是没错的,毕竟从朝鲜开始到东三省,日本人就是靠着夺取海外资源发展起来的。
错就错在吃了东三省之后还不停手(下级军官独走,上层军官实际上是反对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错就错在明知道打不过美国人还要打。
换句话说就是:我去抢劫没问题,毕竟我就靠抢劫发家致富,错就错在没有及时收手,错就错在明知道洋基佬我打不过他,还要惹他。
这就是本片给我的观感。
发动侵略战争不是罪行,只是国家基于自身利益的决策。
九一八不是侵华,只是扶持了伪满洲国独立。
至于侵略朝鲜在本片则提都没提,日本史学界甚至认为日本出兵朝鲜是帮助朝鲜王朝从清王朝统治下独立的“义战”。
“义战”的结果就是朝鲜被纳入日本领土,朝鲜百姓要学日语改日本姓名,全盘“日化”。
军头们瞄着世界警察预备役美利坚做战争准备也都是群蠢货,因为根本打不赢为什么要打。
要是打得赢的话嘛...............那道理就不然自明了。
这就是我说的,反战和反战败是两回事,不应该混为一谈。
现在大多数日本人反感旧日本军队(尤其是陆军),但他们并不反战,只是反战败。
本片的思想也是如此,反对和美国人战斗只是因为打不赢,而没有触及到为什么要和美国人打、为什么会和美国人打、为什么美日矛盾会激化。
(题外话,旧日本帝国发家全部来自于对外侵略和掠夺,从甲午战争入侵朝鲜,到日俄战争,到侵略东三省,再到全面侵华,再到珍珠港后全面入侵东南亚。
从民族情绪来讲他们必然会承认侵略的正当性,因为如果承认侵略是一种罪行,那么请算下来从甲午战争开始日本人发家以后的一切都是“赃物”。
没人愿意承认自己做错了事情,民众作为一个集体更不愿意承认自己做错了事情)这就是我为什么不认同本片的主题是“反战”。
另外说回这部电影。
日本人特别崇拜天才,特别喜欢捧天才,影视作品中也特别喜欢塑造天才。
而且这个天才还不能是个正常人,那样不够有味道。
必须得有点怪癖的天才才是天才,例如不喜欢洗衣服的秋山真之。
因为狂热的追捧天才,还出现了辻 政信这种可以模仿秋山真之,装成天才的旧日本军官。
我想日本人大概特别没法接受历史唯物主义。
本片实际上就是套了个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背景的天才片。
男主角是个有点怪癖的天才,完成了一项常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最后也一定是不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成为了一个人世间彷徨的孤独灵魂。
没什么好说的,基本就是这个日式天才片的套路。
我个人一直不是很习惯比较夸张的日式表演方式,不过本片显然值得仔细看一遍,但是不值得仔细看好几遍。
没有题材加分,所以按我的标准三星。
另外我再多说一句题外话,旧日本海军用更贵的小船拉低大船报价实际上是真事,我记得没错还闹出过公案。
根据我以前看的资料,大和号的具体造价是没有准确数字的。
因为造船不是一锤子买卖,建造过程中币值也在改变,额外继续追加投资是很正常的情况。
男主的算法也不可能直接得到过去造船耗资,因为没有计算通货膨胀。
也不存在航母派和战列舰派你死我活、有你没我的撕逼,的确是有对资源的争夺,但是不存在造战列舰就不造航母的零和博弈。
实际上日本人对美国人的九段作战计划就是要航母配合战列舰出击,1937年的丸三计划决定两艘战列舰(大和 武藏)和两艘航母(翔鹤 瑞鹤)。
因为大和级是一造两艘,自然也不存在“建造一艘独一无二的大和号,让它成为日本的象征,然后被击沉代替旧日本死去”这种美好的想法。
一个国家需要天才,但是,天才并不能挽救一个国家。
根据三田纪房同名漫画改编成《阿基米德大战》的电影,其中人物的塑造。
从人设、对白、细节、情节的处理还保留了二次元色彩,电影描述的是日本在1933年,日本海军内部到底是造舰还是造航母争论不休。
一位叫棹直的数学天才,是财阀家的家教,因数学好被送到大学深造成,又因为与财阀女儿来往而被勒令退学。
失意在酒馆,被山本五十六相中并任命为审计,在海军内部决定会议前期,致力要揭露以平和中将为首的“大和舰”低报预算、勾结财阀暗中腐败交易的行动。
棹直以为凭一已之力挽救国家的命运,避免战争爆发,哪料后来事情的发展出乎他的意料……棹直只是一位没有毕业的数学系天才。
因为财阀讨厌他跟自己的女儿来往,才迫使他退学。
在与艺妓狂欢的小店中与山本五十偶遇,经过调查后山本觉得他是个人才,可以为他所用。
遂说服棹直为他工作,山本坦诚直言,战争即将爆发,建造一艘中看不中用的战舰,将来必是一败涂地。
棹直开始进行他的测量计算工作。
谁知,山本请他来计算的原因,只不过是想弹劾掉以平和为首的战舰派而拿到预算,用于建造自己认可的航母,以便构建自己的航母战斗群,在以后的太平洋战争上,抢到亚洲的霸权,拿到谈判的砝码,抗衡生产力大于日本50倍的美国。
结果也如他所愿,在第2次谈判中,棹直及时用自己独门公式准确计算出大和舰的建造预算,揭露了平和将军的预算比实际少了一倍,平和将军却一口道出了自己虚报预算的原因,是为了迷惑美国情报部门,保护日本,防备美国为了战胜大和战舰,而选择建造更大的战舰以及超级武器来对付日本,打的是情报牌!
这一下,与会人员都傻眼了,会议决定使用平和的战舰计划。
然而很快,棹直又发现了漏洞,平和设计的战舰,出现了明显的设计缺陷,棹直再一次推翻了平和将军的的狡辩。
时间推到了一个月之后,平和将军将棹直请到府中。
棹直进屋后立时惊呆了!
平和将军已经将大和战舰,做出了一个1:20的超大模型,这个美丽的巨无霸,象征着日本精神和武士精神,平和将军还说,给这个舰起了一个完全符合日本灵魂的名字就是“大和”。
他说你作为一个设计师,这个战舰已经在你手里活过一次了,如今我想请你说出万能计算公式,使大和战舰再一次活过来吧,我知道,日本战败是必然的,但是建造一艘代表日本灵魂的战舰,一旦日本民众看到被美军击沉,巨大的幻灭和绝望就会击碎人心,让狂热的好战份子冷静下来,悬崖勒马,是不是就不会导致日本的毁灭呢?
这就是这艘巨大美丽战舰的最终使命,你的能力没准儿能挽救这个国家,国家与民族大义的棒子再一次被高高举起,大和第二次被意淫。
棹直被感动了,深深地为大和的名字、眼前美丽模型、以及民族大义震憾。
珍珠港两个月之后,大河战舰投入了战场正式服役。
山本五十六,坦然接管了大河战舰,这时他已是日本太平洋战争的最高指挥官。
望着美丽的大和战舰渐渐远去,棹直流下热泪,他是为这艘战舰最终的命运留下了热泪吗?
其实,日本是不愿意也不可能承认自己失败的,他们会战斗到一兵一卒,最后一支枪一发子弹。
所以,不管大和战舰是否入列日本太平洋舰队,当时的民族性、侵略性是不会改变的,平和将军让战舰代替日本去死的说辞也是自欺欺人的。
只要侵略战争还在继续,与美国的太平洋霸权争夺还要继续,日本必将走向失败,这是他们的命运。
一个小人物,即使如天才棹直,在国家机器面前、在军阀统治的昭和时代,武力象征着一切,海洋岛国向外扩张,是他们多年的夙愿;地处小岛,渴望大陆、渴望对一望无际的海洋都归他们所有。
因为他们看见了,通过侵略会得到最高的利益,美国的土地与财富是抢来的,英国的土地跟财富也是抢来的,荷兰、葡萄牙都是因为海洋霸权取得了大量的财富,所以有这么多靠战争起家致富的楷模,日本能不效仿学习吗?
本片的一开头就是1945年坊之甲海战中,经过美国战机、轰炸机、攻击机、鱼雷等多次蜂群进攻,大和战舰被击沉的精彩画面,大和被击沉的后黑色的浓烟200公里之外都能看见。
战舰沉没,也带走了3000日本人的生命,不可谓不悲壮。
虽然本片中有很多逻辑不严谨、自话自说自话的地方,但是,总体来讲这部片子还是近几年来,日本片里头比较积极的一种拍摄手法了,摆脱了一贯的小清新路线。
与棹直搭档的本份木讷少尉是绝配,一个聪明,一个耿直,一个义无反顾,一个刻板守礼,相互映衬地很妙,而山本五十六的凶狠老辣,也可窥见一二,他心中的那盘棋是硕大的,而且目及多年之后的战场形势。
平和将军则要逊色很多,他只看到了军舰的命运,却没有从根本上,对自己的民族有清醒的认识,反而是纵容了大和的生建造,耗损民脂国力,说到底也为了满足了自己的一点私欲,满足了一个设计师希望自己设计的模型被生产出来的强烈渴望。
棹直开始先被山本骗来计算大和预算,去用来弹劾平和将军,后又被平和说动交出公式,生产出大和,一再天真上当。
试想一个刚出头的20多岁的风华正茂的少年,胸中笔墨万点,但是,他的人生阅历与抱负都是肤浅的,一个小孩子怎么敢参与到成人的战争游戏中来呢,大人们不骗你,骗谁呢?
阿基米德大战 出乎意料的好,可能是之前的预期太低。
毕竟拍二战的太平洋战争,以今时的日本,能拍出什么样很令人怀疑。
好莱坞全球发行,花一亿美元制作成本总有收回的预期。
或者流浪地球,仅凭大陆一地的票房也能收回成本,也就有像阿修罗这样的骗子项目在前几年做成金融产品去募资。
但真不看好现在的日本电影凭借本土票房拍二战的太平洋战争。
果然,第一场海战就在CG上露怯了,无他,飞机和战舰太新。
反光度明显只做了一道大平光,没有更细致的做旧。
甚至日军的群演都有笑场,表情更是如抗日神剧般狰狞而不是恐慌或者大无畏。
至于最后那个模型工厂用的是 摄影机不要停 的工厂场景都是后话。
好在这些技术炫耀并不是电影想表现的东西。
漫改,自然是青春片,菅田将晖那淡淡的眼线如果在40年代,估计要砍死。
还是靠情节取胜,加上日剧常规的在某个小点上的突破。
瞄准了电影学院文学系不学高数的短板,用微积分彻底打破中国电影人抄文本的幻想。
谈不上反战,现在的小鬼子活的好好的,谁没事跑去打仗。
就如我们,键盘侠当的有模有样,真侵犯了自身利益,照样在2000万在线观众面前直播工地打架。
成熟社会正常状态而已。
苍井空林志玲都嫁人了,踏平哪里活捉人妻还有意义嘛。
最近很迷苏打,就看了很多他主演的电影,今天刚刷完这部最新的《阿基米德大战》就想着写两句个人的感触。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是2019年最好的漫改电影,还是一部典型的反战电影。
影片改编自三田纪房的同名漫画,故事讲述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由苏打扮演的天才数学家櫂直,被山本五十六等军官征用,用以计算建造战舰的真实费用的故事。
苏打透着股孤傲数学天才的憨憨,柄本佑则是有着耿直随从的可爱。
两人作为男主和男配表演得十分到位。
片中的一众老戏骨也把日本军部高官的狡诈和阴险演绎得入木三分,可以说选角十分到位,甚至超越了漫画原作人物的神韵。
影片尽可能客观地描绘了战时日本军界内部各方势力间的权利角逐,和对战争发动的各种筹谋规划等。
也尽可能多地带入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剑走偏锋地用数学家这种局外人的身份,侧面描绘了大和号建造的来龙去脉,让人像读野史一样窥视了战争的另一面。
电影名为《阿基米德大战》顾名思义是用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阿基米德,来比喻櫂直惊人的数学才华。
但普通人再有才华,再怎么为国家着想,也避免不了被权谋者所利用和玩弄。
櫂直因对日美两国间国力的巨大差距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深知一旦开战日本必败。
为了阻止战争的爆发,櫂直从一开始的反对建造战舰,到最后变成了不得不妥协帮助建造战舰,而这艘最后被建造出来的战舰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和号战舰”。
而影片最大的反转就是建造大臣平山告诉櫂直,因为日本人不懂得认输,很可能战到只剩一兵一卒,而亡国灭种。
为了悬崖勒马,才要建造一艘象征着日本的战舰,一艘豪华精美的巨无霸战舰。
这艘战舰一旦被击沉,所产生的巨大幻灭和绝望,可能会让对战争狂热的日本国民清醒过来,从而恢复理智。
他说要让日本人对这艘战舰赋予全部的希望,要让所有人都相信这艘战舰永不沉没,让他们期望,再让他们绝望,这就是它的使命。
印象最深的是电影结尾处,櫂直望着天边璀璨的朝阳,嘴角带着一丝凄凉的笑,眼睁睁地看着大和号缓缓驶入远方,泪水滑下眼眶。
他知道战争的最终结果必然是战败,也知道一切都是日本自己咎由自取。
一个国家的兴亡他早已知晓,惟愿自己的所做能够警醒世人而不至于让国家就此覆灭。
所以影片在开头处就给出了这艘大和号战舰悲剧命运的结局,在电影结尾处才点明了建造大和号的深远用意,电影的首尾相应,并在影片的最后达到了高潮,烘托出了一种绝望而悲壮的美感。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深刻地体现了日本本民族的性格特征。
众所周知,日本人崇拜菊与刀,崇尚一言不和就切腹的武士道精神,甚至可以说,热爱发动战争这一举动本身就很好地体现了大和民族最深处的性格内核。
也就是说日本人特别不怕死,即使要死,也要像樱花飘落一样绚烂美丽。
即使要以卵击石也要试一试,明知道会失败也妄想着胜利。
与其认输,不如自我毁灭,确实是像死不认输的日本人所能干出来的事。
但战争就是战争,再怎么被美化,都掩饰不了其残酷的本质。
因为战争的齿轮一旦开启,就无法避免地会成为碾压血肉的机器。
电影着重刻画了日军与美军作战的血腥场面,由于日美两国实力悬殊,日军伤亡惨重,最后“大和号”被击沉后冒出了滚滚黑烟,既象征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湮灭,也侧面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然而正如平山所言,日本人确实是死都不肯认输。
大和号被击沉后,日本并没有接受教训,而是直到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才算彻底投了降。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日本人自己强行为战败辩解,但抛开民族仇恨而论,我却觉得能够理解作者的讽刺意味,因为比起死不认输,日本人更有名的就是死不认错,虽然电影的故事情节纯属杜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被对被侵略国家人民所造成的伤害。
但比起日本教科书上的恶意篡改历史来讲,这部电影真是强了不止一星半点了。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非常值得肯定的优点就是,它直面了战时日本军阀的残暴野心,没有洗白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山本五十六等一众战犯。
而是以一种平和而冷静的视角在描述后世日本人对二战战败的反思,甚至是弥漫了一种浓浓的反战意味,可以说整部电影的精神主旨都是在毫不留情地讽刺“ 好战而至死不屈 ”的日本军国主义精神。
尤其是影片中那个设想偷袭珍珠港而兴奋到让人不寒而栗的山本五十六,其野心昭然若揭,一下子就把日本军阀骨子里对战争的狂热,和对胜利的异想天开描绘的淋漓尽致,在讽刺的同时也让人感慨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虐与疯狂。
所以本片绝不能以洗白军国主义或是支持和平来划分,它只是反映了后世的日本人对战争的反思而已。
但谁能想到这样一部敢于直面本国战争失败的电影居然是一部漫改电影。
反观国内电视上的一众雷人的手撕鬼子剧,显然更像是供现代国人意淫的垃圾产物,让人感到莫名地悲哀,我觉得我国也应该直面真实的历史,并且牢记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
居安而思危,为国民的发展与教育做更加长远的打算,而不是让后辈们在嬉笑怒骂之间,忘却了真正的历史。
看完有些迷茫,像是后人给这艘寄予了厚望的船的沉没编了个悲壮的理由。
就好像是“啊!
我的船沉了!
但是我造它就是为了让它沉的!
它是为了大和民族沉的!
”这种感觉。
有点战争合理化的意思,虽然男主反战。
而且我很好奇他这九年都在军队干嘛了。
感觉从头到尾櫂直都在被忽悠,说到底两边对他说的话我觉得都不能信。
两边对他说的都是很理想化的部分,然后这个数学天才也就信了。。。
就像山本这边也是想发动战争,我觉得藤冈那边也就是想把自己的船造出来。
而且这种片子根本脱不开立场,一直在说不能发动战争,这个时候明明正在和我们战争中啊!!
没在你们那片地方开战就不算战争哈?
气得注意力没办法集中,全程翻白眼。。。
一直在等着原子弹啥时候来结果没拍啊。。
然后除开一堆眼熟的老演员,还有鹤瓶桑的惊喜出演,我就觉得苏打那个写公式的长镜头好NB啊,这得背多久。
1941年10月20日,大和号战列舰海试:
作为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长263米、宽38.9米,满载排水量72810吨,配备9门460毫米主炮,一发炮弹1.5吨,成为军国日本的精神图腾:埃及有金字塔,中国有长城,日本有大和号。
然而,这个号称无敌战舰的钢铁巨兽,在太平洋战争中几乎没发生什么作用就被美军击沉:
大和号爆炸沉没产生的巨大烟云,200公里之外都能看到,似在宣告军国主义的覆灭: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从《战舰大和》(1953)到《男人们的大和》(2005),日本描述大和号的影片数不胜数,根据三田纪房同名漫画改编的战争大片《阿基米德大战》脑洞大开,从全新的角度演绎大和号的前世今生。
片头再现1945年4月7日大和号的死亡之旅:坊之岬海战。
美军战斗机、轰炸机、鱼雷攻击机蜂拥而至,冒着铺天炮火拼命攻击。
剧组显然考证过战斗细节:美军汲取了击沉武藏号耗时太长的教训,先消灭大和号左舷的防空火力,再用鱼雷攻击左舷,使其横倾——影片忠实地还原了这一细节:
制作精良,连水线以下附着在舰体上的贝类、海藻、浮游生物都没放过,真的很可以:
一名美军飞行员跳伞落海,马上被卡特琳水上飞机救走,日军看得目瞪口呆:
这个镜头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日美综合国力和战争理念上的巨大差距。
时间回到1933年,日本陆海军争风吃醋由来已久,海军内部的航母派与舰队派就海军未来的战略和造舰计划,也存在激烈的争论。
曾在美国留学的山本五十六,深知海战的未来是航母时代,对巨舰大炮主义嗤之以鼻。
舰队派岛田繁太郎认为:“从空中攻击是小人行为,不是我们高贵的帝国海军的做法,舰队决战才是海军的本职!
”
数学天才棹直非常厌恶不顾民生、穷兵黩武的日本军阀,山本五十六请他出任审计,找出舰队派造舰预算的漏洞,以便将有限的资金用来建造航母。
最终决定会议,棹直拿出独创的一套公式,根据吨位就能推算出军舰造价。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公式,忽悠,您接着忽悠——舰队派:妙高号巡洋舰9700吨。
棹直很快算了出来:2816万元。
根据棹直的计算,舰队派造舰预算8900万的数据有误,实际上高达1.7564亿日元。
航母派要求舰队派解释为何要谎报军舰造价,后者索性承认预算造假:为了保卫日本,钱算什么?
虚报预算是为了麻痹敌人。
片尾再次出现超级大逆转,反战派棹直居然被说服,帮助建造大和号!
谁也不傻,舰队派中坚平山(平贺让)中将,对日美国力的巨大差距有着清醒的认识:日美开战,日本必败!
日本人死不认输,怎样才能让他们悬崖勒马?
平山认为,建造一艘代表日本灵魂的巨无霸,一旦被美军击沉,巨大的幻灭、绝望,很可能会让狂热的日本民众恢复理智。
要让所有人都相信这艘美丽的巨舰永不沉没,令人们期待,令人们狂热,最后被击沉,这就是它的使命。
这艘战舰将作为日本的象征,代替日本去死,因此,命名为:大和。
1942年,棹直望着大和号流下了热泪。
你怎么哭了?
在我眼中,这艘战舰就好像是日本。
日本海军不乏山本五十六、山口多闻这样优秀的反对侵华战争的战略、战术大师,但日本国民日穿钢板外加天花板的民族主义、爱国激情驱使陆军暴走,海军精英再多也只是增添精致的炮灰。
山本五十六曾经在一封信里写道:试图挽救海军的努力是徒劳的,或许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暴自弃,再重新开始。
《山本五十六》(1968)三船敏郎对山本坠机前精神状态的演绎动人心魄:
战后日本海军不服气,复盘太平洋战争,结果是就算中途岛日军大获全胜,也只能推迟投降,战败无可避免。
二战美国一共造了各式航母155艘,支撑这种巨大的军工生产能力的文化、教育、科研等综合国力,日本望尘莫及。
日本黄金一代之后,左翼电影青黄不接,《阿基米德大战》算是近年来日本最优秀的战争片:脑洞清奇,回味无穷:大和号的出生,就是为了以死亡警醒国民。
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很矛盾。
这部电影说好真的不错,在电影中有很大的冲击感和思想的反思。
整部剧的感觉落差很大。
刚开始看简介介绍以为是战争片,看完了觉得这只是一个反战片。
整个电影作用战争的前提来讲政治,在电影最后的反转给人有一定反思,以及想法。
整个的电影结构很不错。
说这部电影不好,是因为里面的部分情节很难理解,或许是文化差异,也或许是我的思想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去理解相关情节。
总之这部剧推荐看毕竟每个人想法不同
聪明的民族但凡极度追求一种目的往往会产生畸形美学,日本就有非常明显的表象。对立的双方往往尖锐到无法自控到过于美丽而说服了自己的对立阵营。这是一部一开始看是数学后来变成战争再变成政治最后变成哲学的电影。(心态上来讲是值得我强国借鉴和反思的故事,毕竟我们正在处于一个假繁荣的世界)
制服上身,两个都英气逼人,无所不能
6.5分。首先这并不是一部反战片,别被带偏了。整个电影基本就是数学天才发现大和号的问题,却被忽悠成大和号替日本人去死?这逻辑也真是太奇怪了。通篇没有对自己侵略战争的反思,无非是对美国强大力量的恐惧而已。最好看的其实是片头大和号被打沉那段,战争效果很出色,可惜后半段实在激不起兴趣啊。
美波的戏太少了
看完了《决战中途岛》正好接这一部,开场的战沉桥段,相比要更残酷更血腥,让人想起了《泰坦尼克号》的沉船桥段。国村隼从隔壁片场的坑日名将南云忠一华丽转身南进斗士永野修身;滨边美波打酱油颜助攻。作者把战争之罪放到财阀、军头乃至民粹身上,间接地给天皇洗白,但整体而言这是一部不错的反思战争的佳片。“大和号”在剧中的设定,一则是日本帝国荣光的象征,一则是使大和民族涅槃的灵药,以最壮烈的覆灭来唤醒日本上下恢复理智。--为了被毁灭而生的“大和号”。结尾部分反转之后再反转,有点意思的漫改作品。
剧情鬼扯,演技浮夸,只得铜牌
导演塑造数学天才人设形象用的是让演员拿着把卷尺到处测量......
主角光环重,工程造价万能公式那么容易算出来,一大堆bug已经无力吐槽。
视角独特,头五分钟的海战画面出现在日本电影里很少见。但最后为了让“大和”沉而去修它,这个逻辑实在是有点说不通,只能解释为无法直面失败结果的军国主义式反思。
虽然磅礴的战争场面只有开场的几分钟,但后面的剧情部分约接近结尾也越是真正高潮迭起越来越带劲的地方。
统计规律,数学建模,应用推算:一波三折,针锋相对的背后,是一致的诉求;大国冲突,个体命运,终汇聚成了历史洪流;穷兵而黩武,武盛而战争,大势所趋,宿命而亡……非常好的战备片,最后恢宏的交响乐映证了那个辉煌的时代!
奥本海默计算原子弹距离地面几米爆炸对人体的杀伤力可以达到最大,日本空军需要更轻更快的战斗机才会帮堀越二郎完成他的梦想,桌直和平山做大和舰,是为了唤醒日本不要走向沉没的深渊?这种类型电影的最终命题是反思天才对科学作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会给人类打开潘多拉魔盒。把反战主题强行绑在战争机器之上,要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凑两亿日元,要三千水兵陪葬,要无辜平民百姓陪葬,来代替日本去死,桌直和平山,你们怎么不第一个去死?劳民伤财制作军国主义的意象,又借敌人之手摧毁之,以唤醒被军国主义迷惑的人们,山崎贵,你要不要看看自己在拍什么?
关注点不同的人可以找出不同的亮点的片子。个人而言比较感兴趣的是讽刺官僚主义的部分,当权力掌握在手握兵器的人手里的时候这个世界怎么会和平呢。之前和社会学教授闲聊,他说二战到后面日本看似是要征服其他国家,实质上已经变成海军与陆军之间、各个派系之间的权力争斗(你占领了这里,好那我要占领那里)。这一点在片子里也有很好的揭露出来。山本五十六表明自己野心的时候他的上级说:“我都忘了你也是个军人呐。”军人这个词在日本和在中国带给人的情感完全不同,军人、军队在日本是不被允许的存在,是令老百姓厌恶和抵触的存在(右翼除外),是不愿被讨论和提起的。二战的日本侵略战争,包括它给后来的日本人带来的种种影响,真的没有我们想的(或者说被告知的)和看到的那么简单。最后表白苏打。
理科生的浪漫
男主表演太弱了,咋咋呼呼傻缺一样。山本后期对项目的支持力度跟前期求贤时的态度太不匹配,永野和山本两个将军未必连个用来参考的军舰图纸和造价方案都搞不定?还要傻缺亲自去测绘。两星给几个为数不多的战争画面,虽然军舰中弹时的反应很不真实,但总体特效尚可。
果然不是正史,看看开头“大和号”被击沉和日式热血戏就好,平山造船中将在开战前就考虑得如此远如此细,这个角色和櫂直同样,属于开了挂般的存在
看不下去
好无聊…
国策片的感觉
日本历史题材为什么调色都怪怪的。对白痴天才的展现刻板到极点,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