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男猪脚并不是真正的音盲,相反其实他才是真正的音乐天才,因为他懂得欣赏真正的音乐——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和框框里的音乐,发自内心的音乐,有灵性的音乐。
其实他就是6个鼓手中的第六人,不是么,最后六个天才终于一起合作,奏出了整个乐章中最华美的部分!
之前男猪脚听不到他们5个人演奏过的东西的声音,其实是寓意他被困在一种所谓的音乐的世界里,就像他弟弟那种所谓的天才制造出来的音乐他讨厌音乐,大家都嘲笑他,觉得不可思议,但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这些音乐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它们只是按部就班地被演奏,而没有生命力!
当后来真正的天才和天才相遇后,男猪脚才被解放了出来,来到真正的音乐世界。
电影的最后,男猪脚听不到弟弟的交响乐,但他却和女猪脚在不同的画面会心一笑,其实是暗喻他已经摆脱了这种程式化的音乐的世界!
整部电影只想表达一种观点,就是音乐有灵!
真正的音乐,是有灵性的,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的。
当你可以把一切的生活元素都谱成乐曲,当你可以用一切的物件来演奏心中的乐章,才是真正认识了音乐和懂得了音乐。
而整天被音乐所主宰的乐团和指挥家,他们未必真的明白所谓的音乐到底是什么,虽然他们苦心练习,但说白了也只是个匠人。
这就好比真正的武林高手随意摘个草啊花的都可以杀人,但是某些练了一辈子剑的人也未必能梦见这剑谱怎样才能写的出来!
发动机的各种轰鸣声配上鼓,绝了。
发现有警察追击果断把鼓抛出车外对追击的警察进行妨碍。
安全部门误把滴答作响的节拍器当作炸弹。
“一座城市和六个鼓手”设计图(“乐谱”)。
鼓连接上一万瓦的高压电线圈。
警察被戏弄,把“放克贝斯”送给指挥家。
四人狂敲3小时决定第一段SOLO谁来演奏。
敲到鼓碎。
撕纸币的声音。
锯东西的声音。
第一乐章:doctor,doctor,gimme gas(in my ass)。
伪装成医院工作人员劫持来做直肠手术的电视明星,将其推进手术室,音乐演奏开始。
扣击胸口声,按按钮声,拍气管口声,提示声“don`t touch the patient”,心脏监护器发出的心跳声,掌拍肚子声,敲打气罐不同部位声,拿起明星的双手击掌声,等等等等。
第二乐章:money to you,honey。
黑头套,突袭银行,开始演奏。
大印敲击玻璃声,拨弄键盘声,盖章声,碎纸机粉粹钞票声,尖叫声,打印收据声,弹硬币声,按计算器声,排队提示到号声,点钞机点钱声,等等等等。
someone`s been playing in the wrong key? (是有人弹跑调了吗?
【也有偷盗的意思】)any violinists caught fiddling?(哪个小提琴家练琴了?
【也有诈骗的意思】)在被警察追逐的时候,找了根棍子折两半,边跑边敲击。
两个接着气罐的小喇叭直接把警察耳朵震出血,大杀器啊。
雨奏。
演奏前先用蜡烛激发灭火器。
第三乐章:fuck the music,kill!
kill!
重型机械突袭古典音乐会。
钻地声,挖掘机、铲车的铲子拍击地面声,推土机的铲子摩擦地面声,双锤敲击喷泉声,大喇叭声,车辆摇晃声,等等等等。
警长怒砸各种乐器。
第四乐章:electric love。
六人身体用绳子吊在高压电线,用电线演奏。
音盲警察创造的曲子,一人来开合电闸,其余四人挂在电线上敲击演奏。
整个城市一闪一灭,别样的美感。
音乐的形式千变万化,古典现代,庄严疯狂……乐曲各有风情,人们各取所需。
似乎,每个人都该热爱音乐,为它欢呼雀跃顶礼膜拜。
它是生活的必需品,是苦难人生的救世主,你怎么可以没有它?
你怎么可以不爱它?
终于,有人站了出来!
那些大逆不道被人唾弃鄙视无处遁形的人们啊,你们快出来高喊一声吧!
“我们只是需要寂静!
”这是一出音乐世家出身的“音乐白痴”和一群疯狂音乐家们上演的浪漫革命。
音乐家用音乐呐喊,“音乐白痴”用寂静呐喊,他们同样值得称颂。
影片最后别出心裁的设计不禁让人相信,即使存在再大的冲突与矛盾,我们始终能找到一条浪漫又优雅的解决途经。
生活终究归于平静,但是我相信那些曾经执着追寻信念、面对千军万马敢于说“不”的人始终存在不曾消失,并且分分秒秒都滋养着此刻你我的灵魂。
今天,你说不了吗?
我24岁的时候到单位上班。
每听到老头老太讲那些龟毛的琐碎事,心里就尼玛果断地怒火中烧。
每到那时,我的兜里应该有一个邪恶的MP3,里面装满是NIRVANA、ALICE IN CHAINS、SLIPKNOT、污秽摇篮,甚至还有JOHN ZORN、灰野敬二、等等的疯狂叫嚣。
那时我就在想,假如我能接通一个空气中的频道。
把这些倒霉的声音放给全世界人共享,那地球一定会被玩的HIGH翻上天。
到我年纪大了,我渐渐意识到。
自己所相信的那种赋予能量的音乐,并不能影响到任何其他人。
伟大的传播业,甚至能把一班以烧音响为趣味的疯子,请到中山堂办成一出像模像样的声音艺术展。
所有的抵抗主义叫嚣者,最终还是会友好地加入市场经济大潮的阵营当中。
然后再调剂上比起过往更甚之4、5倍的矫情,和这个下贱的时代一起吹牛皮。
对于一个仅仅认识中国字的人而言,《噪音》也是可以完全不需要中文字幕。
张扬的音乐狂徒,干的都是高保真、立体化的犯罪场面。
再搭上这种天真烂漫的妄想症剧情,我敢保证这是听不懂瑞典语且英文也基本烂的你,第一部在无中文提示下,看的最顺溜的一部电影。
阿瑪迪斯•沃納布靈,生於一個音樂世家。
母親是鋼琴手,父親是著名指揮家。
他的弟々奧斯卡是一名神童。
四歲會拉小提琴,十二歲便開始譜曲。
而阿瑪迪斯(Amadeus)——雖然他的名來自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他卻是一名音盲。
後來,奧斯卡成了著名指揮家,阿瑪迪斯做了一名波麗士大人。
桑娜•柏森,曾就讀於正統的音樂學校,但她非正統的「音樂創作」無法讓學校認同,包括用馬糞以及消火水栓奏樂(她曾經引發火警導致學校被消火系統水淹,然而她則認為這是新式的奏樂方式)。
他的好友馬格納斯和她看法相同,都認為這個城市沉浸在輕浮與無創意的音樂之中。
為了拯救城市的音樂品味,馬格納斯設計了名為《一座城市和六位鼓手》的方案,二人一拍即合。
馬格納斯和桑娜開始物色鼓手界的怪才:約翰內斯•比約克,馬庫斯•哈羅德森,麥蘭(和桑娜同校被開除的學生),安德斯(前瑞典愛樂樂團定音鼓手)。
六人組成「音樂噪反派」,開始集體用鼓點音樂發起對城市的「襲擊式創作」,包括第一章《往我屁眼裡面灌氣》,將患有痔瘡的奧簡•勒梵德拖到手術台麻醉之後當鼓來敲打;第二章《親愛的,給你錢》,闖入當地銀行將紙鈔送進碎紙機之內演奏;第三章《你妹的音樂》,用大型起重設備施工製造的音效,破壞了阿瑪迪斯•沃納布靈的指揮家弟々奧斯卡的海頓音樂演奏會。
阿瑪迪斯由於自己的職業與家族的音樂傳統不相符,一直很自卑,而實際上,他討厭「音樂」,而只想有一個安靜的世界。
在偵辦這起不尋常的「音樂襲擊案」中,阿瑪迪斯神奇地發現所有被「音樂噪反派」演奏過的東西,他再也聽不出聲音。
於是他帶著獵奇的心理,不斷搜尋者噪反派的蛛絲馬跡。
直到阿瑪迪斯觀看到桑娜原來所在學校存檔的一份錄影之後才發現,被學校稱為垃圾的噪音,他卻能聽出美妙的樂章。
阿瑪迪斯最終發現了桑娜和「音樂噪反派」的藏身之所,並且發現了《一座城市和六位鼓手》的原稿。
而這時,「音樂噪反派」已經趕往電廠演奏最終章《電力熱愛》。
一向被視為音盲的阿瑪迪斯突發奇想,綁架了桑娜並且要求噪反派的其他成員演奏自己譜寫的樂章。
本來噪反派都對阿瑪迪斯譜寫的音樂嗤之以鼻,認為完全是毫無價值的垃圾。
神奇的是,桑娜卻發現了其中的奧妙——整個城市成為了一件美妙的樂器。
噪反女和警察大人墜入愛河。
如同患有耳硬化症的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所言:「即使對於藝術,也不必再對它掩飾你的耳聾。
」
道奇在公路狂奔,发动机的轰鸣配上架子鼓和节拍器顿时就让人体内的叛逆分子开始躁动起来。
生活平淡无奇,我们以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曾经无法习惯的习惯生活,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因素出现,也许是一句话、一首歌、一幅画甚至一个音符。
我们惊讶的发现,那本已被岁月战败的另一个我,竟然依旧存在,而且跃跃欲试地想要去打破什么。
生活是一面镜子,平滑而现实的镜子。
梦想是也是一面镜子,弯曲的镜子,镜中的事物随心扭曲,飘渺却美好。
只是不知当你发现你想要的是弯曲镜世界时,你是否还能钻出那泥泞的现实。
期待看这片是因为豆瓣推荐评分很高,影片的前几分钟在卡车中打鼓的片段让我很有感,节奏性很强的架子鼓鼓点配合发动机、轮胎、高速路等发出的声音一起十分搭调,很有感觉。
个人最喜欢的声音片段是在银行表演的那一段,特别是刚开始时粉碎机粉碎钞票的声音配合上银行职员的尖叫声感觉真是好。
但是如果说全片的感觉化我个人认为是一般的,剧情呈现刻意求新、求异的基调,切格瓦拉精神式的反主流腔调,这对我来说并不十分喜欢。
全片高潮好像也没那么高,最后几位鼓手沦落到饭馆继续卖唱的地步是不是在向激情过后的人们警示:非主流终归要回到主流中来,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想到这,我突然有个感觉:瑞典、法国也有河蟹吧!
瑞典这样长期高福利国家,从未经历过战火,也未曾在金融危机中破产,民众生活在开心幸福的环境中,诞生出这样的创意,难得,也却有一点不着边。
艺术创作医院那段真是有点惊到我,别的还好,最后那点怎么警察先生还叛变了呢?
在我看来这样的年纪大的女人没啥性吸引力了,最后那一点点酒吧演出总算回归了正常世界,唱的歌声也更好听了。
我挺希望国内将来也有这么一天,一堆无厘头的作品横空出世,不尽然都是好看的,但是说明百姓过得幸福,闲的难受有精力想这些
电影开始Magnus就写出了剧本,而电影甚至没有描写招募过程就聚齐了六位鼓手。
因此所有的前期准备都被一笔带过,电影的全貌基本上就是这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几个人去医院踩点轻描淡写,但演奏时却像彩排过数次般熟知所有手术设备发出的声音,并基本配合得当。
第二乐章,当一群赤手空拳的劫匪闯入银行,没有一个保安进行抵抗。
没有携带任何武器,却轻松取出成箱钞票,这或许是所有匪徒的梦想。
第四乐章半个城市的电力由一个开关控制,并且设在荒郊野外,而切断半个城市电力,居然没有人去检查抢修。
不合理处比比皆是。
警察痛恨音乐半辈子,突然就变成了音乐狂热分子。
而被行为艺术者敲击过的东西,他就再也听不见的设定究竟为什么也并不明确。
是因为它已经发出了最华彩的乐章而不再为凡音响起?
几个自说自话的人在敲击城市,除了一个音盲无人理解,就和浑身沾满油彩,滚动作画的行为艺术家无异。
危及人命,损毁货币,破坏建筑,切断电力。
他们的音乐是不是艺术我不敢妄下断语,我也不反对每个人对艺术有自己的理解,但如果艺术是以破坏为基础的便极端不可取。
否则你可以说原子弹腾起的蘑菇云才是最大的艺术。
那这个世界最大的艺术家是谁?
疯了吧,第二次了上当了!
上一次是《中间人》... 又是豆瓣所有人都说好,好屁啊!!!好的过《海盗电台》,怎么可能!!
充其量是个大制作的实验片,哪儿好,好哪儿,有反政府就好?
说实话从电影角度看就是个三星半的水平,玩音乐的说好就算了,不玩音乐的也说好你妹的就是从众心病又犯了!!!
3.5
偶尔停车,卖几张碟,加一次油,争吵又和好。没有目的地,只有不断延展的公路和一种笨拙的相依为命。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好的意境只是一部好电影的一半,一定还需要有好的故事。2024北影节看了2/3逃跑打卡。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这个就很难评奔着看风景的心态选了这部不过中间确实是一度要睡着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2024北影节第一站
头一回参加电影节,有点新奇。风格是安哲。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