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看了1集,评论可能有点偏激,一个即将结婚的男人会对未婚妻说出一个莫须有的理由就否决婚姻,这种剧情不看也罢,真TMD矫情,一个女人或者一个男人都是一个人,可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信誉都是一片空白
初看《北京青年》明显的感觉就是,一直听说贵国老龄化问题严重,可是笔者没想到这个问题已经蔓延到青年上——青年老年化也挺严重。
东南西北四位老师看上去真是老持深重,长得着急。
当然了,这算不上什么大问题,大不了如笔者这样的热心观众默默把划定青年年龄界限的上限自动提高一大截,凑活凑活看看也能行。
这部剧最让人笔者咯血的就是,在第一集作为兄弟四个老大的何东(李晨饰)老师就说出了一句老天听了也得吐一口的话——我要重走一回青春。
之后这句话就像吃了韭菜馅儿饺子不断打嗝反胃旧味重回一样不断的出现,每出现一回就有一个青年抛下工作满怀着激情投入到何东老师的传销团队。
这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笔者坐到第一排摆好鼓掌的姿势准备见证各位老师抛下工作父母去到异地重走青春,以为各位老师要携手红尘作伴轰轰烈烈共享人世繁华的时候,重走青春在各位老师的诠释下变成了低龄低智的夏令营的省钱比赛了,更神奇的是还划分不同阶段的比赛内容。
你就看到各位老师不停的拉低智力下限找不到工作,差三岔五的坐一块叨逼叨的分发零花钱。
看着看着笔者就困惑了:丫们不是要重走青春么?
在困惑之前还有个问题,什么是青春?
重走是个什么走法?
是一回排成个人字走?
还是排成个一字走?
笔者也深为头疼,在看电视剧的同时也陷入了抓腿毛的思考中。
笔者的青春从哪里开始连笔者也不清楚,大概很多人也是在青春溜没了有人开始喊你叔叔阿姨才意识到(意识到也不愿意承认)原来自己已经不算小孩子了。
给青春找个边界太难了,下定义也是要毁灭青春这个词。
我能想到形容青春的话大概就是青春不受限,享受的就是不知道原来还有年龄划分这回事,过了才明白过味儿。
按照笔者狭隘的社会主义文化观来看,这些老师从一开始就扯着嗓子赚吆喝的说自己要重走青春的设计感太重,没一点青春年少的潇洒劲儿。
记得剧中四位老师已经跑出北京去往山东烟台找青春,其中何南(贺刚饰)老师想拿着自己设计去深圳试试看,其他几位兄弟的行为已经显出了“你丫这哪是走青春,不还是走关系”的意思。
看到这部分笔者真是吐槽无力,脱离那傻逼传销团队拿着自己的创意去异地打拼就不叫重走青春,大冬天的站在街头发传单才能算重走青春?
青春只是意味着年纪不够大,社会经验不够丰富,可是并不意味着低智或者非得做最基本的工作。
笔者也曾迷信过那些美好的字眼,比如“在路上”,比如“自由”。
记得笔者在看凯鲁亚克老师著名的《在路上》时,读到那句“我还年轻,我要上路”,真的是没有泪花也要挤出两滴以表明我愿做他墓前青草一支。
可是然后呢?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部电视剧也是这样的个意思,一直在假大空的说一些令人着迷的美好话语来赚取观众的好感,但是在行动上并没有给予相应的匹配。
赵宝刚老师之前拍过几部类似题材的电视剧,比如《奋斗》和《我的青春谁做主》,可能在着重点上不尽相同,可是《奋斗》里哪有奋斗,处处都是富二代臭贫和九曲十八弯的爱情故事,《我的青春谁做主》也没看出多少自我做主的精神。
包括前段时间很火的陈思成的《北京爱情故事》,这些电视剧都有共同的一点,他们都用了一些诸如“奋斗”“青春”美好的词语吆喝一番来赚取观众的好感,还试图用穷屌丝去大城市打拼的背景来装饰故事,但是无一例外的是故事里总是会出现金主和高富帅作为支援背景出现。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要是导演不取巧,实实在在给您呈现苦逼屌丝的打拼卖血卖汗的苦逼之路,没有追姑娘调情这样秋风春月的爱情故事,电视剧又哪来不断戳中观众嗨点的桥断出现。
最近在追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北京青年》,讲述了一批年轻人重走青春的一个故事。
经济学硕士毕业的男主何东本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贤惠的女友,前方是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的人生。
可是在结婚登记的时候却忽然反悔,闪电般地分手、辞职,决定重走一遍青春。
也许这是很大都市青年的缩影,所有的一切都是安排好的,设计好的,在这个世界里,安全,四平八稳,如同楚门的天堂岛,一切安好。
那方形的楼,方形的办公室,方形的格子间,方形的电脑,不用和真实的世界发生联系,不用投入情感,就可以这样终老一生,也没什么痛苦。
但是何东觉醒了,他觉得他的这种生活让他感觉到痛苦,所以他冲破了自己的鸡蛋壳,带着自己的堂兄弟出发重走青春。
他对恋人说:“我生活很压抑,不高兴,不痛快,这些年一直硬撑着,每天日复一日,都能想到十年后的样子。
” 他对父母说:“这么多年为了让你们高兴,为了让你们在亲属面前,同事面前,同学面前脸上都有光,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
但是,我会努力再去找回我想要的东西。
但是从现在开始,我要为自己活一把了!
” 乍一听,这是非常值得称赞的生活态度,但也这称赞也只能是对何东这样子孙三代生活在大都市里,不愁吃不愁穿,工作稳定,感情稳定,身边还有几个仗义帅气的兄弟的人身上。
对于这些年轻的人来说,一切从头再来,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定力!
而他们后来在烟台,深圳,丽江所吃过的苦,流过的泪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因为这些东西不是父母安排的,而是按照自己的内心选择的。
我相信这个经历对于他们今后的人生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上帝很公平,如果你想得到你不曾拥有的东西,那就一定要去做自己不曾做过的。
正如张泉灵在北大的演讲中所说的那样:“你大学里的志愿是你父母选的,你大学里的课程是你挑好过的选的,那你凭什么要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 而对于很多漂泊在北上广这样的大都市的年轻人来说,根本就不敢谈什么青春。
这些年轻人从小到大要比大城市的孩子付出几倍的努力,才能考上大学,考上大学了父母也未必有能力供自己读书;好不容易 大学毕业了,接踵而来的是找工作的亚历山大,工作了,住着城中村,挤着公交车,呼吸着二流的空气,不知今夕何夕。
就像剧中的唐娇哭着对权筝说:“我很羡慕你们,从小到大什么都有,要吃有吃,要喝有喝,有学历,有文化,工作也好,对生活不满意了,想走就起,想体验就体验,想开酒吧就开酒吧,走了一圈下来,所有人都发生了改变,就我,出来的时候就是酒吧妹,现在还是一个酒吧妹,你们都在改变,就我还在原地踏步。
” 看到这里,突然就很想哭,也许是因为她的这段话跟自己的处境有点像吧!
工作了快一年,让我的心境发生变化的是学了舞蹈。
从小到大压根就没有机会接触舞蹈,父母也没有能力送你培养这个兴趣培养那个兴趣。
上大学的时候经常上顿想着自己的下顿在那里,这个学期想着下个学期的学费在哪里。
工作之后想着怎么找便宜的房子,怎么省下每一笔钱给自己充电。
不敢对生活说,我对你不满意就抛弃你,不敢想辞职就辞职,不敢说重走青春就重走青春。
前几天跟Mini聊天,她快要研究生毕业了。
聊到自己曾经的过往,她说她走到今天,一直很拼命。
刚上大学的时候,高中读政治的她被调剂到医学专业,因为没有基础,她付出了比同学几倍多的努力才把化学和高数补上。
一直以来,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爱好什么,直到最近学了舞蹈。
因为跳舞的时候,她感觉那是为她自己一个人跳的,内心由衷地感到喜悦。
我想她之所以开心,那是因为她终于有机会去体验自己从没有体验过的生活,终于有机会去学习自己内心想学习的东西。
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舞蹈也让我体验到了久违的快乐。
这让我们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青春到底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
对着它,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
因为太仓促,所以我决定今后为自己的内心做点事情,多做一些自己以前没有机会没有胆量没有耐心做的事情。
谈谈情,说说爱,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跳跳舞,唱唱歌,就像没有人欣赏一样;认真地工作,就像不需要金钱一样;热爱生活,就像今天是末日一样。
任知了,追《北京青年》的主要动力。
玛丽苏了是吧?
也许是这样吧。
但面对知了这么一无毒无害可爱卖萌无敌善良温暖的小美女,实在是为夏日的屏幕吹进了一丝清新的风。
王丽坤,也会因为知了在荧屏上绽放更多的光彩。
之前知道她戏路宽广,演坏人演特工演剩女古装民国现代……可没有想到那么宽广。
任知了这个角色难度真的很大,看过丽坤访谈的应该知道她的声音和说话方式,很干净的声音,简洁干练的应答,而她本人坚忍独立,甚至有点儿御姐范儿,与娇弱卖萌沾不上边。
这样一个与自己性格差了很远的角色,驾驭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
何况知了的声音和正常的声音有很大的区别,对女生来说,一两次撒娇卖萌那么说话容易,可是连续十多集那么说话的难度非同寻常。
而且,这个角色就像小燕子一样,演好了,活灵活现,赞誉一片,演不好,装疯卖傻,观众不买账,而且降低了整部戏的可看度(可以对比一下赵薇和李晟的小燕子)。
即使有一些人说知了演过了之类的,但我翻看微博以及贴吧,绝大多数观众对于丽坤的表演是认可且赞扬的。
起码对我来说,这个角色的魅力因为丽坤而更好的释放。
出色的演技、甜美的外表、清澈的眼神(对,眼神很重要,对比一下知了跳白毛女时和在酒吧跳舞的片段,跳白毛女那段儿和苏姐是最可爱的一段,但是不得不说小疯子跳的比权姐专业哈)、如同孩子一样纯净的笑容、还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很多虽然知了没说话但是知了在里面的画面)以及专业级的舞蹈功底(踢腿以及两段舞蹈),都让任知了这个角色立体而且绝对会成为2012荧屏的代表人物。
本来没有以为知了在这部戏有这么重要的作用,但最后大家齐呼的“任知了,你一定要幸福!
”无疑点出了知了的重要意义。
首先,知了是至纯至真的存在。
傻笑、乱玩儿、跳舞、放火、插话、大哭大闹、狂奔……她不虚伪不做作,心里只有一个西西,西西高兴就高兴,不高兴就不高兴。
虽然有时候在我们看来有点无理取闹,可是谁会在乎一个孩子的任性?
她明目张胆地吃醋,用自己的方式惩罚所谓的“情敌”,泼水、拿扫帚、乱扔东西……其实不就是有些人心中“前女友情敌们都去死”内心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的假想画面吗?
只不过她敢做,我们的大多数不敢。
什么都痛痛快快的,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小女孩反而比我们活得都轻松、快乐。
为什么呢?
因为她的世界单纯,只有西西和游戏,而走在人生路上的我们,有时候背负了太多的包袱。
而知了的爱和善良,更是让人感动。
在知了生病的日子里,西西是知了世界的光。
生病之前,在知了跳海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真正的西西和知了分开了,不论什么原因,当时的知了对爱是绝望的。
但是生病之后,却只记得自己爱西西,记住了一起走过的地方,却把那些所有的恨和纠缠都忘记了。
后来住院之后,病还没好,但是,她选择放手,让丁香好好照顾西西好好爱西西。
再后来在云南,病好了的知了看出了大家对她善意的谎言,看到丁香也把饼干给了西西之后缩回了自己的手,假装洒脱地退出。
然后的几个月执着于木刻,一个单纯的女孩要用尽全力记录下所有美好的回忆,也许她害怕以后自己再忘记了。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知了,用尽全力去爱,无怨无悔。
有人经常计较得失,我凭什么爱你啊?
其实就像何西最后对丁香说的,就是心动的感觉,觉得一见到她就忘记了整个世界。
爱是一种感觉。
而这种感觉到底能不能延续到婚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感觉让你知道你活着,感受世界的美好,为爱变成一个全新的自己。
为一个人哭为一个人笑,距离远了体会思念,距离近了感受甜蜜。
而现实中,又有多少人就像在现实中浑浑噩噩得过且过一样,也误解了真正的爱,或者已经没有力气和激情再去爱。
最后,知了在雪山上宣布自己恋爱了,她一定会幸福,因为她的投入,她的认真。
她爱了就说出来,即使对方不爱他她也能给予祝福,这难道不是爱的教育吗?
知了就是没有被磨去棱角、没有向现实妥协的理想化符号,也是一种鼓舞。
生活再无奈,总会有希望的存在。
就算被爱伤害,也还是要继续相信爱。
而这部戏最温暖的,在于东南西北以及权筝丁香唐娇叶坦他们对知了的善良,不断有人说这一段假、多余,他们重走青春根本就不该带上知了,而且不现实,谁会带着一个神经病一起到处旅游给她吃给她穿给她住的地方照顾她包容她呢?但是亲爱的,这是人间,我们没有资格以自己狭隘的价值观以及所谓的世故来评判别人的做法。
知了那段“小疯子”的旅程知了醒了之后自己都记不清了,只当是一个梦,而他们一群人却记忆深刻,那段时光,她就是上天派来的小天使,让他们的旅途快乐、梦幻、充满惊喜。
知了是一个美好的梦,就像重走青春这段旅程,梦总会醒来,重走过青春的大孩子们也都要回家,长大,继续面对也许冷酷也许荒芜的现实。
但是,起码有梦曾经绚烂过,所以带着梦的他们已经破茧,会好好地、清醒地,走好他们人生的道路。
知了,你一定要幸福!
正在路上的孩子们,勇敢爱的孩子们,即使你们终要从理想主义的国土降落到人间,即使你们受过伤害有过迷茫,就像在路上解开辫子甩开头发的知了,也一定会挥别过去找到自己人生路上的精彩和幸福。
从(北京爱情故事)到(北京青年),荧幕上又开始一场男男女女的酸甜苦辣.在58dy.cn看了全集,不能说是赵大叔跟上北京爱情故事的余温,还是北京青年的另一种复制,配上那沙哑的主题曲,可能还是会俘虏一群电视观众的心. 观众的心也会疲惫,看一部接一部浪漫的爱情电视剧。
故事永远是故事,电视永远是电视。
浪漫的爱情永远只能长存于电视里,看的只是为了将它填补自己的幻想,但是却不能将它当成现实生活,因为我们并不那么的无知。
看过就得丢弃,然后做回自己.2012,8.就让这场(北京青年)怎么样让观众不会在电视圈这糜烂的染缸里迷失...4个男人打打闹闹,哭哭笑笑不会让我们看的揪心,看的乏味.希望剧中的台词有一定的亮点,引用台湾的著名主持人的一句话:让我们看下去...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赵大叔用老演员,看的腻味了,找些新鲜的血液可能会更欣喜,这只是个人意见,不代表戏楼的个人官方意见,就让我们期待北京青年,期待那男男女女的爱情,家庭,生活纠葛不会让我们有想吐的感觉.这歌还是蛮好听的,用那首曲婉婷的 <我的歌声里>会不会更好...可惜了,疯狂的男女,期待吧.
百般的差劲的剧情和演技。
虽然我记忆中北京青年是 王朔、葛优、刘烨、刘蓓、梁天、傅彪那一代人年轻的时候,我也知道时代再变迁,青年也会变,但是横竖不会变成 赵宝刚这个SB导演拍成的这个样子吧。
这他们哪有一点北京的味道? 这群2B们演的垃圾叫啥青年都行,但是放哪里都不像。
现在的很多影视剧总让我有种有能力的演员和导演都死绝了的感觉。
所谓爱情,就是有那么一个人,可以轻易控制你的情绪,前一刻让你哭,下一刻又让你笑。
真正的爱情,就是当我们都老了,我还是会记得你当初让我心动的样子。
改变自己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为了自己。
如果太想成功,太想挣大钱,人的欲望就会膨胀,会让自己变得不切实际,当人的能力无法满足人的欲望的时候,就会产生痛苦,怀疑人生,甚至自暴自弃,其实,只要你放平心态,脚踏实地的一步步的成长,人生就是另外一番局面。
每个玩世不恭的人都会因为生活的洗礼而成长。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背水一战。
人活着首先是要对自己负责,负责让自己这辈子都幸福。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你在天涯我在海角,而是我站在你旁边,你却在那玩手机。
人在年轻的时候,并不一定非要有具体的目标,对我而言,追求内心的幸福感,不断充实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谈恋爱其实得掌握一分寸,走得太近,容易相互厌倦,走得太远,感情又会变淡,最高境界就是——若即若离。
爱是一种责任,不爱了,也要尽到责任。
重走青春的定义应该是对人生道路的重新规划和探索坚持,这剧重走青春的前提是你得有特别多的钱,不过是一帮厌倦了规律的安稳生活的人开着车揣着钱打着生存体验的旗帜出去旅游一趟而已。
往低了说,没受什么苦,算不上生存体验;往高了说,没有新的人生规划和行动,还有脸顶着“重走青春”的高帽招摇撞骗,赵宝刚可真能忽悠。
很多还没有形成完整价值观的年轻人都被误导了,青春题材的影视剧不能随便拍,是有社会责任的。
任何一部剧只有看完结局才有评价的资格。
到底什么才是重走一遍青春?
直到最后一刻,我才明白所谓青春不是在某一段年龄做着某件值得怀念的事情。
之所以青春被我们所怀念,是那段过程。
某一刻,某天早上醒来,突然感觉自己长大了。
就是这种感觉,无论在哪里做什么。
重要的是在追逐青春的途中我们在改变。
从身无分文的生存体验开始,只不过是幼稚的时候鲁莽的冲动。
到开始运用能力和知识的结合,在社会上体现自己的智慧和价值的时候,便开始了真正的青春之路。
在追逐梦想的路程中受挫,受骗,受伤。
终于找到了真正的青春。
所谓青春,就是找到了你想为此奋斗一生的东西。
无论感情还是事业。
都要勇敢的面对自己,认识自己,挑战自己,最后完成对自己价值的评估和运用。
还好大结局是如此美好的。
只是艺术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
现实我们有着比他们大的多的压力和舆论。
而不变的是,从自己开始,无论你在做什么,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多大年岁。
永远都不晚。
青春,只是我们认识自己的过程。
所谓重走青春也不过是改变自己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
所以,慢慢来,不要急。
找到自己。
你会发现,青春不是漫无目的的洒脱,也不是鲁莽无助的疯狂。
而是真实的,可以感觉得到的成长。
最受不了三个大老爷们大白天大街上抱团在那苦大仇深演苦情戏,那纠结的场景看的真纠结。
更受不了那蛋疼的重走青春的“豪言”!
你丫要是觉得白瞎了自己这么多年的青春,那么再给你重走200遍也只能白瞎!
青春就是在矛盾挣扎中,在向往自由却又受到各种约束中走过的,充满理想却又满心的遗憾!
在当时它不一定是最开心最快乐的时光,也不一定是你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候,但在你回首的时候一定是最闪亮的。
我觉得还没看过瘾就结束嘞。这部片子让我开始喜欢几个演员,马苏,姚笛,任重,杜淳。
去哪找那么极品的四个爹啊。爷爷又总是一副智慧老人的样子。对白也太像教科书了。不过看着还是挺振奋人心的。演员都很顺眼。
哦对了...且不说三观问题,几个人渣凑在一起重走青春没问题吗,还顺带三个倒贴一个神经病
一句“我想重走一回青春”能吓死二十四个文青,哭瞎三十八个屌丝。
没智商 无节操 纯矫情 太脑残 青春都哭了
几个老头 用小学春节联欢会的表演水准 啥都不干天天谈恋爱 剧情拖沓无逻辑低智商。海龟几集才说一个英文单词一出口就暴露他才真初中没毕业的英文水准。唉 槽点太多。真给北京青年丢人。
不揣个大十几万谁敢重走青春 一边说着太假一边跟着家里人一起看完了
把人家房子烧了连夜跑路,超载被警察抓了,上火车玩逃票,原来在赵宝刚的眼里这就是青春啊,我呸这不是耍流氓么
过好当下,珍惜眼前 !
真是很差的差
剧情假大空 演员没演技 看着想屎
我是来打两星的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这剧真的就开头那“重走青春”几个字抓住了人心看下去。
王丽坤,漂亮
这部剧只是导演在抛话题,抛出话题肯定就会受到关注,有了关注就会有收视率。至于怎么把这个话题剖析清楚,解答这个话题中的疙瘩和矛盾,导演似乎诚意不够!再者“重走青春”也像是高富帅的玩票旅游,没有现实借鉴意义!没遇到一些难题和困境时总是稀里糊涂的跃过去了,都没有内心情感的纠葛和克服困难
我只看了最后两集,主角们就说了N次“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依”,这。。。要不要这么恶俗。
拍的太假,没有看出主题是什么。
你若不离不弃,我该怎么甩你。
感觉还是奋斗好。
无厘头的“重走青春”,纯属吃饱了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