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不是地狱模式,而是十八层地狱模式!
毛子写爱情真会写,乘务长和空少的这段真是嗑死我了!
男女主也好好嗑[哇]。
老机长和男主由互看不顺眼到互相欣赏的师徒情,其实也很好嗑!
里面两对父子情也塑造地非常不错,一对从一见面就吵到历经生死之后的相拥,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的工作;一对是以父亲为榜样的儿子,因为过于自我主义而不断使父亲失望,最后终于证明了自己,与老父亲靠在了一起。
里面乘客们的羁绊,虽然都是寥寥数笔,但都很令人动容。
空中运人的剧情是扯了点,但整个过程还是抓人心的。
而且我觉得毛子的重点在于表现我上面所说的几条线的关系,展现几个生动、正直、专业和勇敢不惧的灵魂。
顺便也见缝插针强调几句爱国主义。
看到有人说前面50分钟充满尿点,而我恰恰觉得前面一个小时的铺垫十分必要且细节满满。
如果没有这些生活化的细节铺垫,这部电影势必沦落到空洞无内涵的只有特效能看一些的灾难片之流中。
另外,必须看俄语原片,英语配音会使初始化分值降到60分以下,对片子本身的质感破坏性极大。
本文已发表于《上海电视》8月某期,如有转载,请一定注明并联系本人。
--- 看《火海凌云》的时候,我想起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做节目时讲的故事。
他乘坐俄航飞机,引擎突然爆炸着火,他非常紧张,“难道我这就要死了?
”除了他在吼,所有俄国乘客都一言不发地坐着。
空姐礼貌地微笑:“飞机似乎出了点小问题。
”终于有个大叔问“我们有几个引擎?”“两个,现在我们只有一个了。
”如此淡定,仿佛一切只是日常。
这部片也正是战斗民族以日常心写非常事,只是这一个引擎着陆得更惊险些。
当妻子看着飞行员老司机带着儿子回家吃早餐,根本猜不到他们刚结束惊心动魄的生死冒险,仿佛把两百来号人从爆发的火山下救出、抢飞上天、空中转运、颠簸着陆,只是为了成全这对父子修复关系。
生活化的场景,就是机组人员的日常。
儿子偷情父亲的女同事,被撞破后轻松挑拨一句,父亲狐疑地看了看一头雾水的妻子,第二天飞行前突然质问妻子“你打扮这么整齐干嘛?
”妻子无法参与的父子默契,令人忍俊不禁。
前军队飞行员出生的实习生,代表不事权贵、不按理出牌的生猛力量,他的恋人则是努力自我实现的女性飞行员。
还有一对戏份不多的空哥与空姐,你追我避,终成新偶,在关键时刻冷静而尽职,性格也非常鲜明,讨人喜欢。
在丰富的人物及生活基础上,空难就能让观众看得担心,怕主要人物挂掉。
然而会挂掉的只有少数乘客,乘客们一波三折地逃命,那场令人想想就肉疼的集体高空吊篮转飞机,把故事推向高潮。
连这些人都是各怀心思,生动得很。
细节很到位,比如空中转机后,有人马上喝口随身带的烈酒压压惊,非常俄罗斯。
这部电影有种粗糙却不失清晰的质地,同期上映的另一部俄罗斯电影《他是龙》,则用唯美精致的画风,稳健流畅的节奏,讲述简单动人的爱情故事。
看剧情会以为它类似《暮光之城》,但纯真、聪明又勇敢的女主角,单纯、善良又坚强的男主角,马上让我们明白这部戏三观要正得多。
“无论我是什么样子,你都接纳我,爱我,并让我变成更好的人”这样的故事,不仅赢得贪恋男主颜色的少女心,还让不少男观众心生感动。
配乐是一半古典,一半俄罗斯流行歌曲,适合当代观众,女主在婚礼中唱起“龙之歌”,召唤神龙(男主)带走她,这是非常坚定的爱情及生命选择。
俄罗斯人讲这个纯爱故事,比美国人纯粹,比日韩人大气,比中国人超越世俗功利心。
挺套路的啊。
主角是开挂的二代,他爹是技术大拿,钱学森一样的人物,应该算得上技术官二代。
所以二世祖可以全世界主持正义,包打不平。
运救济物资时捎上军队领导的车,飞机超重遇大雷雨,他把领导的车扔了。
哈哈,被开除了,去民航,公司大股东在机上抽烟,他过去给揍一顿。
这种行侠仗义的事,一般人干了,职业生涯就完蛋了,然而他有个超牛叉的爹……然后他自己技术也各种开挂,就象长着翅膀的天使,啥高难都能飞。
前段还小秀了一下战斗机飞行员是如何开民航客机,很象国内段子,哈哈遇火山爆发去救人,简直就是中彩票一样的难度,各种杂技技术,这是本片的重点,高难惊险设计,各种惊心动魄,具体情节我就不提了,总之是爽片。
老俄的爽比漫画威还简单直接,真适合俺这种不想动脑只想燃一下的人。
大力推荐。
影片的细节其实在我看来很有点意思,我只摘两个出来供大家品味。
一个是当得知客机最终成功着陆后,航空中心高管聚集的会议室内一片安静鸦雀无声,男主爸拎包走人。
我在想,这要是美国人拍的话,必定是一片沸腾欢呼之声。
(无数美国大片可证)第二个则是结尾处,如果是美国拍的影片,那这两个老爷们必是国家的英雄,人民崇拜的偶像,媒体争相采访报道的对象。
但可惜,一纸辞退报告就打发走了这两个“英雄”,只不过经过老领导的“推荐”又跑到了另一家“又”号称俄罗斯最优秀的航空公司当实习生。
(我怎么用了‘又’这个字?
)俄罗斯人那种冷幽默与低调自嘲另我不禁莞尔。
但凡灾难片,一定要事先铺陈人物关系,亲子隔阂,爱情误会等等,都是为了成功救援打下情绪伏笔,先抑后扬。
但这部电影没有落俗套,整体的基调是抑扬抑,会回到俄罗斯官僚作风的讽刺下。
温情的是这场灾难成就了两对情侣,一个三口之家的感情。
出了这么大的事,老飞行员的妻子却一无所知,想来也是情理之中啊!
飞机上举手投票的一幕起,我的眼泪就没有停过。
人类的大爱,在灾难面前,是唯一的保护。
【为什么去看】其实这周没什么特别吸引人的电影,但是出于忘记退票又心疼低价票的钱还是去看了。
【视觉效果】或许是3D效果已经融入画面,我居然对于3D效果的感觉什么都没有,但是火山岩浆扑过来还是有点感觉的。
里面的飞机感觉很真实,无论是飞行还是毁灭,没有感觉特别假的感觉。
里面的特效不过于追求酷炫,导致不觉得五毛特效的渣渣感觉,连空中换机也没有任何室内拍摄的虚假感觉。
【演员】虽然不像欧美国家那样散发着魅力,但是感觉很亲切,仿佛就像你平时所遇到的身边的人一样,相貌堂堂。
演儿子那个那肌肉,真不愧是战斗民族的孩子。
【感受】感觉大家都在不停的说话,我听到后面已经有些焦虑了,虽然明白在这种时候大家都会不安,所以靠说话缓解情绪。
我不太明白儿子和父亲的矛盾点在哪,还有儿子和父亲同事(戴眼镜女士)为什么要那样。
我旁边一位女士带了三个小孩来看,结果电影出现了两场亲密戏,我不知道那位女士会不会感到尴尬(或许现在他们觉得无所谓?
)。
【忆童年】十六年前左右,我读小学和同学在家看了一部火山的电影,里面的描述我至今难忘,特别是岩浆把汽车一步步融化(而这部片里也再次展现),我没想到十六年后居然还能看到火山爆发。
其实刚开始机场突然那样我有点不明白,后来想了想可能是火山爆发的结果吧。
国庆期间三部主旋律电影争霸,《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凭着高涨的爱国主义情怀,我去看《我和我的祖国》,其他2部只是有所闻。
据悉《中国机长》是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有豪华主演阵容,包括我喜欢的演员,张涵予,袁泉。
但我并没有去电影院观看,而且选择在家里看了俄罗斯电影《火海凌云》。
《火海凌云》也是一部空难电影,演员阵容堪称顶级,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他主演的《绝杀慕尼黑》篮球迷我想都看过,另一位丹尼拉·科兹洛夫斯基,他主演的《最后一球》足球迷也不会陌生。
电影中两位机长给我们上演一场脑洞大开的空中营救。
电影中不仅有灾难,更体现了人性,没有特别的主角光环,只有乘客们的齐心协力,从火山爆发,到空中换乘,从地面到空中,险象环生,视觉效果满分。
空中换乘那一段刷新了我的认知,心想还有这个操作?
如此疯狂霸道的营救方式,叫大开眼见,战斗民族开挂起来,果真牛B。
《火海凌云》不刻意也是我喜欢的重要一点,各路配角登场只做自己,没有去迎合或者衬托主角。
电影也没有重墨煽情,救人时不废话,不慢放,有条不紊的进行,观看时依旧被感动,被震撼。
在感情线上,没有黑化,没有狗血,没有第三者,男乘务员凭善良和勇气赢得芳心,古辛副机长与女神复合,津琴科机长与儿子和解,灾难之后的人,都将重拾生活的真谛。
最后,这部电影强烈推荐,先扬后抑,前期铺垫很足,后边深受感染,满满的感动,满满的正能量!
本片最大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后一个小时的动作戏和灾难戏,可谓是一波三折、精彩纷呈、全无尿点,不管在地面还是空中都有一个接一个的险情让观众的心情虽场景起伏——在地面上,机组人员要考虑如何从一片火海的机场起飞,还要去营救困在半路的乘客。
在天空中,机组人员先要解决飞机燃油不够问题,然后要解决在暴风雨中安全迫降的问题,从而将观众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影片中。
险境逃生的飞机中,一架燃油泄漏,飞行员居然想到了在两架飞机中“牵线搭桥”,在高空中通过吊篮把这架飞机上的乘客转移到另一架飞机上的主意,整个过程格外惊险刺激。
最后没了吊篮,那个冷面老机长居然顺着绳索爬了过来,这种夸张的表现手法真心高能,但也并不让人感觉过分虚假与讨厌。
(毕竟人家拥有主角光环) 《火海凌云》的特效也简直赞到飞起!
无论是摄影棚搭景的灾难场面、还是模型特效、电脑特效,都结合得天衣无缝,展现出极高的电影工业水准,逼真程度令人身临其境、叹为观止,视觉效果丝毫不亚于好莱坞大片!
(毕竟是个战斗民族的电影)最后有个错误的地方,电影中“牵线搭桥”是掉下去了4至5个人,后面说的却是全员安全返回。
(理解不了思路)
现在国内流行一个段子,每当俄罗斯飞机平安降落,乘客鼓掌感谢机长不杀之恩。
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的,俄罗斯飞行员技术通常非常好,我坐过四家俄罗斯的航空公司飞机,没有遇上过网上描述的夸张的战斗民族式起飞或降落,我认为大家鼓掌感谢飞行员平安把自己送到目的地是一种良好的礼貌。
所以网上这个段子可以引用电影里的话,理解为飞行员把乘客当成货物来拉了。
总之比较飞行员技术我更愿意相信俄罗斯的,国内的几大航空像国东南海,甚至那些旗下什么香港航空四川航空成都航空天津航空都有幸(不幸)搭乘过,并不觉得飞行体验更好。
我国能胜过俄航的通常是国内线,因为俄罗斯国内线经常用破旧的老飞机,座位间距还特别小空间局促。
(依旧比国内舒服因为乘客素质高绝对不会挤到旁边的人不像国内东倒西歪的一片)
说回这个没有尿点的故事。
人物设定上,男主的爸爸是拒绝国外高薪留在祖国设计飞机的爱国老爷爷,男主是坚决不受规矩束缚的爱心与正义感爆棚之二逼青年,老飞行员正相反胸有正义怒火而严守规矩不形于色。
男主爱上的是工作能力超众的女飞行员,另有肤浅空姐想勾搭上飞行员,被空姐拒绝的空哥是我觉得怪可惜的一个角色,明明工作那么认真还要被飞行员和空姐欺负。
乘客展示了众生相,有毫无素质的大股东这种讨厌的土豪,有很有秩序的众乘客,混乱中保持秩序请妇女儿童先行,大概为了中俄友好还给了中国乘客好多镜头。
美俄电影中拯救的人当然不一样,美国喜欢救日本人(《环太平洋》)之类的,俄罗斯喜欢救中国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人,翻拍的《12怒汉》中居然还救了车臣人。
最后的两架飞机衔接运输乘客的地方想想好揪心,bug级的存在,虽然电影里控制中心在提醒飞行员(也在算是对观众解释)飞行过低,可就算低空中的气压和低温以及风速还是会死人的吧。
化妆组很负责地给乘客们画了冻伤效果的脸,我还是觉得不够力道。
最后老飞行员直接挂着绳子爬到另一架飞机的情节让我回想起在俄罗斯针叶林里玩丛林穿越,挂着绳索飘过一段没有树的开阔地带远远看见了河流和湖泊的遥远记忆。
所以,有神一般的鬼主意,就得有战斗级别体力配合的群众。
再次安利坐俄航很安全的,人家不会放弃生的希望,所以屏幕前的你们想坐俄罗斯飞机,先去锻炼身体吧。
最后这家航空公司领导打电话给Aeroflot的开场辞大概说明了俄航是此片的真正的赞助商。
题外话,已经有豆瓣小伙伴眼尖认出了上一部中塔玛拉,现在她老了,在这一部电影中当了领导。
所以今年的电影还可以算老版的续集耶。
国内排片影院特别少,想看的孩子抓紧去吧。
最后再次友情提示,看过本篇影评的孩子不要再跟风说什么鼓掌是谢不杀之恩,那是苏联覆盖地区留下来的礼貌,莫少见多怪哦。
还有,像我上面说的,俄罗斯的航空公司的问题在于飞机老,地方小。
还有一个最令人发指的所有人都需要知道的常识是如果你不好好包装上锁行李箱,一定会丢东西的。
2017年准备好好做微信公众号——穆尔登格影评、看世界、俄罗斯周边,欢迎关注
其实灾难哪有好坏,就像我们常说的,只有坏的和平,没有好的战争。
但是如果要拍一部灾难片,那么好与坏则是存在的。
所谓好的灾难片,就是感官上要对观众有一定的冲击;情节上要有一定的紧迫甚至压迫感;并且对于灾难的起因要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现在已经是21世纪,坐在电影院里的人们不再是上个世纪初面对刚问世的无声黑白电影那样,只要有个图像就能哇哇大叫;而贯穿整个故事的人物形象要鲜明有特点,毕竟身处那样的一个环境中,哪怕再普通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不管善与恶)展现出来;如果在这之上再能加入一些自己民族文化的元素,那就更好了。
而俄罗斯在今年所拍的火海凌云在我看来就基本具备了上述的这些。
1)感官上的冲击:虽然不是在电影院里观看,但依然对画面中雷电火山喷发飞机迫降等等场面所冲击,相信在电影院里的观赏效果只会更好。
其实俄罗斯电影的特效历来都是相当不错的,比如几年前的守夜人系列,以及较近时期的他是龙,都能体现出俄罗斯电影工业在此领域的强劲实力。
而其实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动画特效已经越来越深和广的融入进了各种电影题材之中,因为它不仅仅能够帮助电影人达到他们所期望产生的那种对于观众的感官冲击,更可以在不同的电影类别以及情节推动上,帮助电影人作为另一种形式电影语言表达出来。
2)情节上的压迫感:在飞机从小岛升空,以及中间环节的乘客大挪移和最后的单腿“硬着路”上最能直观的体现出来,并且从一开始降落到小岛展开营救,导演就已经在一点点的渲染烘托这种气氛,所以到最后的这几段高潮就显得水到渠成。
3)灾难的起因:还算是合理,虽然最开始客机正常飞行突然接到了通知进而改道飞往小岛,略微显的有点生硬,但是联想到马航的不翼而飞直到现在都没有下落,这点不自然也就微不足倒,何况之后的一系列发生都是一环套着一环,加分不断。
4)人物:这一点我觉得影片也做的甚好,电影花了半部的时间既简洁又不简单的把几个主角的性格特征向观众交代的很清楚明了,机长的独断又沉稳甚而循规蹈矩的教科书式作风;男主角的爱憎分明又敢作敢为,不畏权贵不循规矩的性格,但又有着高超飞行技能的实习生身份;女主长期身处男性职业而有着的执倔等等。
正是这一个多小时的精彩刻画,从而在影片后半段中这些人物才能彼此紧密联系产生出化学反应,把电影推向一个借着一个的高潮。
5)影片的细节其实在我看来很有点意思,我只摘两个出来供大家品味。
一个是当得知客机最终成功着陆后,航空中心高管聚集的会议室内一片安静鸦雀无声,男主爸拎包走人。
我在想,这要是美国人拍的话,必定是一片沸腾欢呼之声。
(无数美国大片可证)第二个则是结尾处,如果是美国拍的影片,那这两个老爷们必是国家的英雄,人民崇拜的偶像,媒体争相采访报道的对象。
但可惜,一纸辞退报告就打发走了这两个“英雄”,只不过经过老领导的“推荐”又跑到了另一家“又”号称俄罗斯最优秀的航空公司当实习生。
(我怎么用了‘又’这个字?
)俄罗斯人那种冷幽默与低调自嘲另我不禁莞尔。
综上所述,其实在我看来,好的灾难片只要具备这些要素,其实它就不可能难看到哪里去,最起码对得起观众掏的那张电影票。
但遗憾的是,中国所拍的灾难片,有些甚至连故事还都讲不好,所剩不多故事还有完整性能看上一看的也是借用了真实历史事件,这本无可厚非,因为灾难片本来有一种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所改编再加工搬上大屏幕的,但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劲儿让你觉得它们还差了那么一丝味道。
说到这里不由的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的“大气层消失”,此片当时被归类为儿童科教影片,但其实恰恰其中有着现今中国灾难片所没有的那种劲儿,也有可能童年时的自己口味单纯,不像现在这么浓重?
但不得不说,还是怀念那个时候的一些中国电影(比如动画)Ps:此片为翻拍,当年的“机组乘务员”播放时我太小,几乎什么都不记得,唯一留有至深印象的是一个人被包成了粽子一样走在过道上,他要到飞机外面进行维修,周围的人看他的眼神既有好奇又有感激,还夹杂着一丝恐惧。
而新的电影里,这个人消失了,被替换成了那一双双高举的手......文/ 2016 07 31
开头不够刺激,后面还可以,但是我觉得可以拍的更好的,比较适合有文化层次的人看,一般观众可能觉得整体娱乐效果不够大片的感觉。
相比老版,改了人物,但灾难和自救情节完全复制,依旧紧张到爆,制作全面升级,全片无死角的好看,战斗民族当自强啊!
中规中矩的带主角光环的片子
前半段肥皂电视剧水平啊。。。太拖了。。
特意选的英语场以为只是院线对一切外语的统称,没想到真的是英配(英音算是个安慰吧)……好不容易入戏以后意识到跟老版差别还是很大的,先入为主的眼镜儿就默默摘了,后三分之一就算柯南化也是好看到泪奔……回来对比了完整版,被删的都是多少能反映社会不公的,可惜实习生跟父亲的戏招谁惹谁了……
估计我就俄罗斯才能拍成这样而不觉得突兀了,毕竟俄航是出了名的开挂。以至于机长评价实习机长的首航说是“把人当成货物拉”,竟然有点不太适应。
冗长且庸常,套路轮番上。如果前一个小时可以精简成十分钟,后边的槽点没那么多,应该能成一部很不错的灾难片。
知道为啥老毛子要叫战斗民族了吧,执行力无上限。ps: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全片最吸引人的角色是男乘务员吗?
7.7_火海凌云 Экипаж Flight Crew (2016)~俄罗斯
虽然80年代苏联大国崛起多年其覆灭也早有预兆,但当时那部好莱坞画风的苏联灾难片还是令人耳目一新的,30多年过去了现在这部融汇了各种滥情、特效的翻拍片只剩下各种槽点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国家有罪,艺术未必能幸免。
前半段职场励志,后半段生死时速,相当紧张刺激,特效很用心,说教也有一点,但紧张起来真是什么都忘了,全程攥着拳头。
翻拍我小时候的记忆,空中接力那一幕真的太有想象力了。
铺垫长了点。无限制造惊险,担忧化险为夷。
极少看俄罗斯电影,人名太长听着就头疼。这片子我是从他们上跑出来上飞机开始看的,全部高能!!!尤其是中间换乘那段。前面有人评,战斗民族的路人死法都是简单粗暴型的,完全同意。前面几趟没事,最后一篮突然破了,一下子掉下去好几个人,就没有了,人就没了。最后跟机长一块儿走的那位,也是突然就掉下去了。感觉特别突然而真实,死亡本来就没有特写,就是这么突然。很不错的片子。
但凡配几颗花生米也不至于敢这样编,几个弱智主角人设更是扣分
前段部分挺难熬,有种苏联影片咋咋唬唬的赶脚。后面的灾难片倒是把握的不错,秀恩爱真是死得快啊!
比起老版,灾难升级了,但升过头。
俄国灾难大片,特效很牛,吹牛的牛。哪个倒霉地方把飞机场修建在活跃的火山上,真是找死。救生法则,最后走的人肯定会倒霉。
最明显的缺陷仍在于前半部分的铺垫拉得太长,昏昏欲睡之时才终于迎来小高潮,好在男女主的颜都属于比较正的那种,一脸正气的机长也是老面孔了,和美国式空难片不同,本片的亮点不在于特效,而在于导演对灾难片段采取的一种艺术夸张式的处理,由此,后半部分的各种开挂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战斗民族的日常
只有柯南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