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都不是昆汀的狂热粉,但我尊敬他的几乎所有作品。
昆汀在我眼里就像是现代版本的戈达尔,我可能不喜欢他的作品,但我不能不尊重他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尝试。
而这次《八恶人》的上映,70mm巡回演出的噱头可以说吊足了影迷的胃口。
要知道在数码拍摄占领了市场的今天,真正使用70mm胶片的电影已经几乎没有了。
而回想起久远的年代,《阿拉伯的劳伦斯》可以说是这其中最知名的代表了。
如果你在电脑屏幕面前看《阿拉伯的劳伦斯》,你真的是在侮辱这部经典的电影。
你可以在电脑屏幕前观看影片来体验他的故事,但作为影迷,在生命结束前你必须想方设法找到在电影院看70mm版本的办法。
在观看《八恶人》的时候,我思绪里总是把昆汀跟保罗•托马斯•安德森(PTA)的对比。
这两位在我看来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导演总是有一种亦敌亦友的感觉。
说敌可能有点过,但昆汀在评价PTA的传世之作《血色将至》时说道他们总想超越对方的作品。
巧合的是,上一部使用70mm胶片又备受关注的电影正是PTA的《大师》,而PTA则把70mm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美轮美奂的画面让人窒息。
但在观看完《八恶人》之后,我不得不认为更好的对比应该是上一年PTA的另一部作品《性本恶》,因为这两部电影都可以被视为导演的放纵之作。
《性本恶》中最为人诟病的当属原著中复杂得无法理解的故事,但PTA并没有尝试去排斥它,而是选择了接受它,然后进入放纵模式。
他直接放弃了尝试让更多人能理解这个故事,反而选择了在电影中放入尽量多他自己的烙印,包括那些让人回味无穷的长镜头,华美的服装设计,对70年代洛杉矶的准确描述,偶尔出现但让人惊喜的意外血腥。
这些都是PTA电影中不可或缺而又精彩无比的元素,但它们大量的出现以及无法理解的故事使得观众相当排斥这种略显导演自我放纵的《性本恶》。
到了《八恶人》,昆汀的放纵可以说是写满了整个作品。
不得不说,由于使用了70mm胶片的拍摄,电影开端的旅途雪景显得无与伦比的漂亮。
画面里每一朵云彩都有它们不一样的颜色,而在广袤无垠的雪山中出现的马车则在硕大的屏幕面前显得引人入胜。
是的,电影在木屋前马车上的片段充分利用了70mm的优势把雪山的美景完美展现在观众面前,而这些罕有的画面确实满足了入场观众对巡演版本的等待。
前半段另一个让人惊喜的则是大师恩尼奥•莫里科内的配乐。
极尽的西部风格完美地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
诡异,恐怖,阴魂不散,这些都成功地为电影接下来的悬疑部分做足了准备。
同样出彩的还有中场休息前的那些昆汀签名式的对白,冗长但有趣,让人心神不灵却又渴望知道接下来角色们要说什么。
在我看来,电影在中场休息前是昆汀近年来最好的作品,也为后半段做足了的铺垫。
这归根到底可能与我排斥昆汀式的血腥画面有关。
我并不排斥血腥画面,甚至能接受《落水狗》中那些极度残忍的画面。
昆汀式的血腥总是具有它独特的风格,残忍但诙谐。
好的血腥在他的电影中总能极大地推进剧情的发展,或者鲜明地刻画出故事里的人物。
比如《落水狗》中定义昆汀一生风格的割耳朵名场面,观众甚至都不需要看到是怎么发生的,仅仅凭借剃刀的出现和凄惨的叫声便能感受到画面的血腥,而打趣的配乐更是把那个场面的讽刺性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再例如《低俗小说》中车里的误杀,突如其来的极端血腥在黑色幽默的同时推进了剧情的发展。
但昆汀的电影也有不少似乎仅仅是他沉醉于纯粹极端暴力的片段,包括各种爆头喷血画面。
这些画面总能博得观众一笑,尤其是当观众们大多都是昆汀影迷的时候。
但是有必要给观众这些画面吗?
昆汀似乎从来不去问这个问题。
这些血腥可以仅仅是为了展示他自己的风格,例如《杀死比尔》中的大屠杀,而我对这些纯粹风格上的展示没有任何的意见。
《八恶人》的上半场之所以如此的有效,大概是因为完全违背了所有昆汀式的血腥。
所有的不安与紧张气氛仅仅依靠绝妙的剧本以及离奇古怪却又十分精妙的对白维持着,让观众始终在高压状态下。
下一幕会发生什么事,后面出来这个是谁,他为什么注意看地面上的豆豆糖,这些有意义的问题连环出现在观众脑力。
而这个绝妙的上半场则由一个意料之中却又略显突兀的回忆以及枪杀中结束,极具讽刺意味。
昆汀总是大胆地用不同的方法讲述他想说的故事。
《低俗小说》里的环形叙述在后面的电影里不断出现,而在《无耻混蛋》中则索性把历史直接改变,为的就是更好地把故事呈现给观众。
而这次的《八恶人》,则是一个中场休息带来的基调大改变。
下半场伊始,整个电影的基调立刻发生了180度的改变。
平实的前半段之后电影立刻引入了昆汀自己的旁述,之前事件的倒序,完全意想不到的血腥片段连续出现。
它的对白依然充斥着昆汀的风格,而各种血浆迸发则让在场的影迷们笑声不断。
为了达到黑色幽默的效果,甚至连昆汀常客塞姆尔•杰克逊的下体都被残忍爆掉了……这当然有反衬上半场末端的意思,但当太多的残暴出现在画面上,我作为观众不得不问一句,有没有这个必要?
为什么要这样?
这些都仅仅是为了血腥而血腥吗?
这难道不是导演仅仅为了追求自我享受的放纵吗?
哦对了还有,电影里百分之八十都不是室外的风景镜头,所以真的有必要使用70mm来拍摄吗?
为什么标题里面要有八啊?
但可能观看昆汀的电影就不能问太多的问题吧,因为他的电影总是蕴含着无限的意外,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已经接受了不去追问这些意外究竟是不是有意义的。
当《八恶人》落下帷幕的时候,我突然间意识到我不喜欢电影的原因不是因为昆汀讲述这个故事的方式,而是因为故事本身缺陷。
因为比起其他7部他的电影,我刚看完的故事并没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没有一个接一个地铺垫起该有的情节。
它有的是一系列的场景,而这些场景竟然是如此的反复而罗嗦。
它们竟然只是一连串的说说说说说说然后杀,再次说说说说说说然后杀,以此类推。
这跟《无耻混蛋》大相径庭,因为《无耻混蛋》在极为有限的场景中不断地在说和杀中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不过我却并不讨厌《八恶人》,毕竟在相隔几十年后,昆汀对电影的热爱终于再次把巡演模式再次呈现在影迷们面前。
那些久远时代才有的电影序曲,那些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的中场休息,甚至是放映室因为从来没经历过使用70mm胶片投影仪而带来的技术困难,这些都是当今影迷难得享受的亲身体验。
而正是这种罕有的体验使得《八恶人》的存在变得特殊。
我可能不喜欢它,但我必须得尊重它。
我在第一次观看PTA的《性本恶》后非常失望,但意外的却是第二次观看时由于有点醉意而没有集中在那些无法理解的情节上使得我能更好地享受充斥着整个电影的其他美妙元素。
或许当我第二次观看《八恶人》的时候,当我停止问为什么的时候,当我纯粹地接受昆汀呈现在我面前的这场盛宴的时候,我才能更好地享受它。
《八恶人》的风格依然有浓重的西部风,当然也少不了昆汀式的暴力美学,在经过第一章《通往红岩镇的最后一站》和第二章的《》(PS:不好意思,我忘了)之后,紧接着便是第三章《卡妮的驿站》,到这里本片就正式从这9位人物的背景关系上展开了故事,接下来的几章除了《多摩格的秘密》和《来到驿站的四个过客》这两章节其余都是按照时间推进进行叙事,随着人物的一个个死去,谜底渐渐浮出水面(这里我就不剧透了),到了最后只剩逃犯黛西·多摩格(詹妮弗·杰森·李饰)、克里斯·马尼克斯治安官(沃特·戈金斯饰)以及马奎斯·沃伦少校(萨缪尔·杰克逊饰)(PS:这里称他为上校是我个人对这个角色的尊敬亦是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少校),全片让我最为触动的谈话地方就从这里开始了,是的,就是治安官和上校商讨决定如何处死逃犯黛西·多摩格这段台词,基于对赏金猎人约翰·鲁斯(库尔特·拉塞尔饰)的尊敬和感怀(PS:此人绰号“绞刑人”),对于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只能是依据绰号“绞刑人”中的“绞刑”来处决了,看到这里我对这部电影真的是肃然起敬,昆汀此时已经把杀戮转变成了情感的升华,之后整部电影随着治安官读着林肯总统写给奎斯·沃伦少校的信而渐渐归于平静,两人相继而逝...(PS:忘了说钱老板了,出场不多却相当抢戏,当然由于他是个滥杀无辜的坏人,死的比较惨,被爆头!
)好了,再夸一句,影片真的很棒!
考虑到这部电影的内容和画面肯定是无缘内地了...所以去电影院支持正版基本是不可能了,最后请瓣友原谅我看了网上流传的版本影评结束!
昆汀身穿黑色的牛仔服入场,痞气十足,全场起立鼓掌,足足四五分钟。
然后昆汀说:“Now let’s welcome my luxurious cast!”然后依次入场的是Samuel Jackson, Kurt Russell, Bruce Dern, Tim Roth (我男神), Walt Goggins, Zoe Bell, Michael Madsen等等。
然后观众就疯了,大家瞬间觉得200刀值回票价。
之前一直传言昆汀因为剧本泄露,一怒之下决定不拍了。
老子纠结最豪华的演员阵容你们给你们听。
只读一次,不录像不录音,然后剧本出版。
但是昆汀出场的时候一点也没有赌气的感觉,像是凯旋的英雄一样接受欢呼,特别屌爆。
这次的Live Read一直的卖点是:“This is a one-time-only occasion. It is a premiere event that will not be recorded or live-streamed.” 不过今天昆汀说:“今天读的是第一稿,我还会写第二稿,甚至第三稿。
而第一稿分为五章,其中第五章再也不会出现,你们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听到第五章的人。
”所以这么说,这部电影还是有可能拍的,之前的《无耻混蛋》和《被解放的姜戈》的剧本都曾经在开机之前泄露,也都拍了。
之前一直说这是一个西部片,但是听完之后觉得这和传统的西部电影一点都不一样。
(我们印象中的西部电影是:风沙中,两个面无表情的牛仔在村头马路当中相对而站,村民们躲在屋里趴着门缝看,一个牛仔对另一个牛仔说:“This town is too small for both of us”,然后两人同时把枪,手快的把手慢的打死,全剧终)The Hateful Eight只是一个具有西部元素的故事。
这是一部极好的本子,和昆汀之前的作品相比,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简单很多,但是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拍案叫绝。
个人感觉昆汀的创作已经到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当然,仍然延续了昆汀作品鲜明的风格,昆汀迷看了定会莞尔。
之前和昆汀一起工作过的朋友跟我说:“我们都知道昆汀爱电影,但是你还是会被他对于电影的热情所惊讶和感染。
”今天的Live Read他领读场景段落,把那些描述性的语言读的极其精彩和生动,听他朗读甚至比看他的电影和他的表演还过瘾。
在朗读的时候,感觉昆汀整个人都在燃烧。
这个演员阵容也真不是白请的,Samuel Jackson几乎一个人就撑起了一台戏。
演员们之前排练了三天,所以今晚大家不是在朗读,更多是在表演,而且非常投入,不是传统意义上一排人正襟危坐的朗读会,完全是一部舞台剧。
虽然昆汀在读自己的段落的时候像是一个老顽童,但是演员们只要读错了一句话,他就马上打断,让所有人重读。
第二章结束后昆汀对于演员们频繁读错忍无可忍,当众对演员们说:“Please commit to the script, no more co-writing!”全场大笑。
一方面觉得昆汀对于自己的作品看的很神圣,容不得丝毫的马虎,另一方面觉得他对演员的掌控力很强,非常有话语权。
所以结束后有人发Twitter说,这完全是在看昆汀现场导演这部电影。
剧本泄露之后,很多人觉得这个本子更适合排成一个舞台剧而不是电影。
今天听完之后也有同感。
(再次)完全不遵循好莱坞三段式的结构,而是分为了五章("Last Stage to Red Rock," "Son of A Gun," "Minnie's," 'The Four Pasggengers" 和 "Black night, White Hell."),舞台感特别强。
只有两个场景,全是室内封闭环境。
人物关系鲜明。
情节和人物性格全部由对话推动。
对话极其精彩。
反而觉得,Live Read是这个剧本最合适的艺术表达形式。
个人觉得,即使这个剧本最后排成了电影,可能都没有这个朗读会精彩。
每一个人物都被深契于剧情之中,影片对于群像精湛的把控使电影人物赋予了呼之欲出的实态,而于此中昆汀·塔伦蒂诺的暴力美学和分段叙事手法,娴熟的掌控中更完成了自我突破,在那血腥暴力下绽开的是一朵自由与平等的惊艳之花。
三个小时五个章节一章比一章昆汀塔伦蒂诺,到最后直接让70毫米胶片充斥满血腥的味道,都说相由心生看他的脸就想问这位天才内心有多黑暗,果然全部死光光,好棒啰。
影片林肯的信是一个重要的线索,也是导演表达价值观的窗口,星条旗精神表露无遗。
《八恶人》:展现了国家的“恶”表面上看,《八恶人》(The Hateful Eight 2015)是在展现八大恶人各自心中的仇恨,但事实上仇恨背后似乎都能找到国家的根源。
本片编导的主要目的应当是展现当年美国国家的“恶”,否则,影片不会在展现“人性恶”之后以“白色地狱”来作结尾,因为“白色地狱”无疑是白人世界的象征,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应是这个国家对黑人曾犯下的罪过。
下面我们不妨结合影片中的人物对话来对国家“恶”问题稍作解释。
赏金猎人与司法制度。
猎人是猎杀动物的,但赏金猎人却是猎杀人的。
为了弥补司法力量的不足,美国当年就是利用这种赏金猎人制度来追捕凶犯。
虽然成为赏金猎人也需要官方文书,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猎人借机寻仇,滥杀无辜,但对犯人“不论死活”的追捕要求,无疑是不合理的,因为这等于是授权一个人不经正当法律程序即可对另一个人执行死刑,而且一旦错杀了,也很难追究猎人的刑事责任。
然而,国家仅仅为了保证它想要的司法正义,就将个人人权弃之不顾;只考虑目的正当,就不顾手段不合理,这显然是一种国家的“恶”。
当然,或许为了防止错杀,也有猎人将活口带回法庭,即使我们可从本片中看到的赏金猎人约翰•鲁斯并非基于这种目的,但影片明显有暗示,这似乎是值得鼓励的行为。
比如那个自称是奥斯瓦尔多•莫布雷的帮派成员就阐述了“边缘化正义”( frontier justice)问题,他认为这种通过受害人家属解决犯人实现正义的方式容易被认为是一种 “暴力行为”,显然,他是模仿绞刑人站在法庭立场上说话,而法庭当然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判决来伸张正义了。
所以,当捉拿活口的行为被鼓励,法治社会现在普遍禁用的酷刑——绞刑便是一种“恶”,而这种“鼓励”同样激发人的内心的恶念,它让有着绞刑人称号的鲁斯愿意每次看着犯人被绞死才离开,同时,绞刑公开处决犯人的场面虽造成一定程度的法律威慑,但因此造成人心的恐怖和冷漠,正是国家“恶”所带来的后果。
女人和法律伦理。
黛西•多摩格是八恶人中唯一的女性,身负命案当判绞刑。
绞死这个女人当然是国家实现正义的一种方式。
同样还是那个莫布雷,他阐述了国家要实现的这种“正义”的核心正是“冷漠”(dispassion);同时他还阐述了国家实现这种正义的方式并不因受刑人的性别差异而会有不同。
这就涉及到一个法律伦理问题:人的恻隐之心能否成为区别适用处刑方式的合理理由?
不仅同为赏金猎人的大恶人马奎斯•沃伦少校,就是那个被影片明示为“狗杂种”的红岩镇新任治安官克里斯•马尼克斯也都认为用绞刑处死一个女人有点不合理。
而仍站在法庭立场说话的莫布雷为此辩护说,除非你“发明了女人没法用的枪,否则能绞死男人也就得绞死女人。
”显然,这也在暗示国家的某种“恶”,因为这种“恶”甚至让大恶人都感觉不适时,它仍能像机器般在运转。
既然这样,命案在身的多摩格又有什么理由放下她手中枪停止杀戮呢?
三大恶人与南北战争。
治安官克里斯•马尼克斯上了赏金猎人的马车后跟车上三位恶人有一场较长时间的对话,这场对话的核心是探讨美国南北战争。
克里斯指责沃伦逃出韦伦贝克战俘营后,顺手放火烧死了47名新兵,而沃伦将此罪责推给了“战争”; 当沃伦指责克里斯父亲率领的“马尼克斯掠夺军团”大式洗劫黑人城镇时,克里斯却回应“只有黑人害怕的时候,白人才会安全”;沃伦认为,南方佬发动战争是为了奴役黑人,所以他认为自己参加战争的原因就是要杀掉南方佬,为此他可以不择手段来达到目的。
且不谈他们对战争的目的和手段是否符合伦理,单就他们对话,尤其是代表黑人利益的沃伦和代表白人利益的克里斯之间的对话,就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充满着仇恨,这种仇恨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美国黑人并未得到和白人同等的公民权,而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仍在国家。
将军、沃伦与南北妥协。
那位自称是莫布雷的人曾在桑福德•斯密瑟将军与沃伦之间剑拔弩张之际,说了这样一句话“美国人不习惯让无条件投降这种小事阻碍一场完美的战争。
”也就是说,美国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允许南方军队有条件地投降。
显然,这是一种妥协,而这种妥协早在美国制定宪法时就已经存在了。
美国宪法通过时,南方几个州以延续蓄奴制度为条件加入联邦的;显然,这一妥协为南北战争埋下了祸根。
继而,虽然有了解放黑奴宣言,联邦军队也赢得了战争,但黑人仍未享有完全的公民权,起到上世纪60年代。
莫布雷所说的完美战争当然还有牺牲黑人权利为代价。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内战后白人和黑人仍有那么大仇恨的原因所在了。
可见,无论沃伦与治安官的对白,还是与将军的对话,他们之间充满仇恨的根本原因还是人性。
本来黑人在美国就是奴隶,突然变得跟奴隶主白人一样的待遇,白人那种对黑人一贯的嫌恶心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过来的;当国家为这种心理给予制度上的纵容时,说它为“黑白”之间仇恨负责当不为过。
斯密瑟将军即使在困境中,仍不忘歧视黑人,这给他带来毁灭。
沃伦仇恨斯密瑟并非当日被歧视所致,还有巴吞鲁日战役中,将军不人道地处决了他曾俘获的一队北方黑人士兵,显然,沃伦更多地是基于种族仇恨而开枪的。
多摩格帮派与美国法治。
法治国家一般是允许帮派存在的,这是公民自由的体现。
多摩格帮派仅剩四位来解救帮派成员,显然,这表示这个墨西哥帮派在美国几无立足之地了。
这有没有可能成为他们干坏事的理由?
应当有吧,因为沃伦就透露过他们帮派成员每人至少1万美元的赏金。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帮派成员如此作恶应有国家法治不健全的原因在里面吧。
当然,这绝不是为暴力寻找籍口。
黑人与白色地狱。
本片显然是将白人世界比作黑人的地狱。
不仅治安官、鲁斯、将军、帮派成员甚至成为俘虏的黛西对沃伦的嫌恶态度都是非常明显的。
而作为美国轻骑兵一员,法院雇员,应当还是有点社会地位的,但他身边还得藏着一封他自己伪造的林肯总统的信,他之所这样做,是因为这封信在关键时候能起到解除白人武装的作用,而当他说“黑人唯一安全的时候,就是白人没有武器的时候”这句话时,我们分明能够体会“白色地狱”是何含义。
(文/石板栽花 2015年12月28日星期一)PS.感谢奇遇字幕组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看到好多人都在讨论这个问题,各家论说众说纷纭,有说约翰不是恶人的,有说将军不是恶人的,有说克里斯新警长不是恶人的,当然O.B不是恶人是大家的共识。
大家普遍认为5个匪帮都是恶人,再加上约翰,沃伦上校,克里斯警长,老将军四个人中的三个人。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八恶人其实指的是电影海报上画的八个人呢🤔🤔🤔?
严重剧透我一直自诩为昆汀死粉,是因为第一次看到《低俗小说》时完全被震惊了。
我从未想过电影还可以这样拍,把剧本解构拆分后赋予故事新的生命,昆汀应该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但他让我明白了电影不止于视觉上的乐趣,从此以后,看电影对我来说就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了。
我非常欣赏昆汀从影前的经历,他在一个录像带出租店打工,因为工作便利阅片无数,众所周知昆汀经常会借鉴其他电影的桥段,当然用他自己的话就是直接抄,他是一个真正的影迷,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观众想要什么,他的脑子总会里蹦出某天深夜从录像带中看到的桥段,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一点是很可怕的。
在看完《被解放的姜戈》后,我觉得昆汀实在太适合西部片,当得知他的下一个作品还是西部片时,自然非常期待。
而《八恶人》和《被解救的姜戈》的感觉却完全不同,后者昆汀风格很浓,但仍未脱离传统西部片的感觉。
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八恶人》带给我的感受也许更像他本人出演的《杀出个黎明》,是昆汀借西部片外壳而进行的只属于他血腥杀戮的狂欢派对。
看过《杀出个黎明》的人应该对电影前半段是犯罪片,后半段画风一转变成妖魔横飞的b级片所带来的这种荒诞感映像深刻,《八恶人》虽不至于有如此重大的反转,但前后不同的感觉仍然比较明显。
此片的话剧感是非常浓重的,演员的表演念白,场景的设置,当然还有昆汀喜爱的章节形式都可以体现。
影片的主要场景是一个被暴风雪包围的木屋这一经典的封闭空间设定,让人很容易联想到阿加莎的推理小说(而且片中的确有推理部分)。
虽然片名叫《八恶人》,但屋内共有九个角色,分别为:绰号“绞刑人”的赏金猎人和他的女犯人,曾身为北方军上校的黑人赏金猎人,新官上任路上的警长,前面四人的车夫,去为自己失踪儿子做墓碑的南方军老将军,代理看店的墨西哥人,负责执行绞刑的刽子手和孤身一人旅行的牛仔。
电影前半部分的人物矛盾是非常复杂的,这些矛盾几乎存在于杂货店内的每个人之间,这让电影的气氛一直是非常紧张,但这时人物的角色关系是相互克制的。
如“绞刑人”、刽子手、警长、女犯人在身份上相互关联;“绞刑人”觉得屋内有前来营救女囚犯的内应,他信任黑人上校和车夫,怀疑牛仔与刽子手;黑人上校则在怀疑墨西哥人的身份;从种族上来说黑人上校与将军和警长之间相互敌对;政治上来说的话,“绞刑人”与黑人上校是北方支持者,警长与将军是南方支持者,黑人上校甚至还与将军在战场上对峙过,而如果他想杀掉将军的话,这又会牵扯到司法问题,刽子手与警长不会坐视不理。
如此一来他们九人便无法随意打破这众多矛盾所形成的微妙平稳,甚至做好了在暴雪中被困两三天的准备。
而昆汀会让这尴尬的气氛一直持续下去吗?
当然不会。
黑人上校首先做出了行动,他用了我能想象到的最恶毒的方法,或许也是影史中空前绝后的方式,刺激将军拿起了手枪,以自卫的方式射杀了他。
这时旁白声(听起来应该是昆汀本人,有种在看导演评论音轨版的感觉)响起,告诉我们,在众人的注意力被刚才的骚动吸引的时候,其中一人在咖啡中下毒。
这时电影的气氛瞬间紧绷,不知谁会去喝咖啡,他会不会死。
就在这样的猜测中,“绞刑人”与车夫喝下咖啡暴死。
这样之前所建立起的平衡关系因为毒杀瞬间被打破,黑人上校作为唯一持枪角色迅速掌控了局面,他唯一信任的人是警长,因为后者在喝下咖啡前逃过一劫。
不过黑人上校首先开始探究的是他一直在怀疑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墨西哥人是否杀掉了这个杂货店的主人。
经过推理之后,发现他果然与屋主的失踪有关,于是黑人上校干净利落的干掉了墨西哥人,打爆他的脑袋。
当他回过头来准备着手寻找下毒凶手时,镜头下移,随着地板下某人一句:“跟你的蛋蛋说再见吧。
”昆汀又一次打爆了人家的蛋蛋,并且让电影在下半部分走向了另一种发展。
电影接下来交代了其实原本在屋内的刽子手,牛仔,警长,墨西哥等人都是跟着女囚犯的哥哥来解救她的同伙,其哥哥是一个团伙成员赏金均超过一万元的帮派首领,他们杀掉了除了路过的将军外杂货店内的其他人,留下一名老人增加可信度。
在准备妥当后,他们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女囚犯的哥哥则藏在了地下室内,之后打爆了黑人上校的蛋蛋。
这时,电影之前所营造的人物关系与矛盾全盘推翻,变成了警长、黑人上校与剩余帮派成员双方之间的博弈。
因此我产生一种当年看 《杀出个黎明的》的感觉,同样是影片前半部分所塑造的矛盾关系被全部推翻,后半部分开始大杀特杀。
此时他们二人虽有武器,但身负重伤,他们先把藏在地下室内的哥哥叫出来,就在兄妹二人深情对望之际一枪打爆了哥哥的脑袋,脑浆喷了妹妹一脸。
昆汀从来不给小矫情们一点机会,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暂停笑了好久,干得太棒。
后半部分人物的矛盾关系变得简单,于是昆汀在剧情发展上选择了不断出现意外状况的方式。
首先女囚犯和其余帮派成员企图离间他们二人,以己方死去和将死的成员赏金为诱饵,剩余在镇上埋伏的成员为威胁,诱使警长杀掉黑人上校。
但不等他们说完,黑人上校便射杀了刽子手,接着又在牛仔拔出藏在桌下的手枪开枪前干掉了他,就在上校想继续干掉女囚犯时,手枪却没子弹了。
这时只有警长手里有枪,女囚犯试图继续说服警长,却被出乎意料的拒绝了。
基于前半部分他们二人种族,政治等各方面的矛盾,这个结果就连黑人上校也很惊讶,他之前打算抢先杀死对方应该也是对此有所担心。
可就在他以为可以松一口气时,警长居然又因为失血过多晕倒了,他因为蛋蛋被打爆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只能眼看着女囚犯挣脱锁链去拿枪,而就在女囚犯拿到枪的一刻,她被清醒过来的警长一枪击倒。
最后,在黑人上校的建议下(这一段昆汀用了将近景远景的人物分别被清晰对焦的镜头同时拼接在一个画面里的方式,使画面内没有主次之分,在昆汀的多部电影里均有出现),警长第一次也是左后一次履行他的职责,判处女囚犯绞刑,完成了“绞刑人”所坚持的关于“司法正义”的信念。
最终,奄奄一息的两人在等死的时候,警长提出想看看之前被他亲自拆穿的黑人上校所持有的那封来自林肯的信。
看完之后他如先前“绞刑人”一样感叹信的结尾非常感人,就如同之前他们二人看起来是最不可能和解的组合最终却相互依偎一起等死一样显得有些讽刺。
本片虽保持了昆汀一贯的章节形式,但是在剪辑顺序上并没有大做文章,只是简单地使用了插入倒叙的手法,将电影分为两个部分。
剧情上仍然是以昆汀试的话唠推进,电影开始时黑人警长和车夫的对话一下就可以将观众拉进昆汀的节奏中。
昆汀电影中的人物经常会开始自顾自的谈论起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或者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不过我想只有昆汀才能将这些对白写的如此吸引人吧。
再看片中的角色基本都是昆汀电影中的老面孔,每个人从口音到表演都发挥的都很稳定,稍稍用力的表演感觉更加强了电影话剧感。
不过片中迈克尔马德森德存在感始终很低,当然这也与他电影中的角色(所扮演的角色)有关,但当他伴着温情的音乐去追杀逃走的店员时,好像让我又看到了当年一边跳舞一边割去警察耳朵的金先生,电影中互相对峙怀疑内鬼的情形也让我想起了《落水狗》,不同的是《落水狗》中仍有粉先生一人生还,而《八恶人》中出现的角色,全都死了。
昆汀算是比较低产的导演,虽然他的个人风格非常浓重,不过仍然可以看出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改变。
现在的他并不用依靠非线性叙事来炫技,而是仅仅是依靠相对复杂的人物的性格,矛盾和对话就能给我们展现一段精彩的故事。
能看着他在每一部电影中的不断进化的过程真是件非常幸运的事,唯一遗憾的就是昆汀为了《八恶人》在电影院放映时增添仪式感做出了诸多努力,可我们却无缘在电影院中感受。
期待以后还有更多机会,像当年《被解放的姜戈》被引进一样,能在电影院内看到昆汀的更多作品吧。
昆汀是个电影的玩家,是个以讲故事为灵魂的艺术家,我想昆汀做电影的思路也许是这样的:先冒出个有趣的想法,逐渐扩展为一个有趣的故事,接着进行精巧的人物设计和场幕分解,然后是细到发丝的拍摄,最后剪辑制作完毕,呈现给观众——“今天,我们来讲一个故事……”。
至于本片《八恶人》,我猜昆汀最初的想法是:第八部电影了,就拍八个混蛋在一间屋子里共度一晚吧,哈哈,一定是个有趣的故事。
这一想可不得了,思绪收不住了,这八个混蛋一定是互不信任的,那他们怎么会愿意共处一室呢?
嗯屋外正肆虐着更可怕的暴风雪,他们被困住了,唔怀俄明的冰天雪地之中一间小店,这会是故事发生的完美地点。
不知道是不是《龙门客栈》给了昆汀如此的想法,但无论如何,故事的场景诞生了。
那么,故事是什么样的呢?
赏金猎人John Ruth带着他的猎物Daisy Domergue去领赏,而绞刑官Oswaldo Mobray,牛仔Joe Gage,墨西哥人Bob,还有隐藏人物Jody设了个局来解救Daisy。
另外三个人物则是意外地闯入了这个故事,John Ruth在路上偶遇的赏金猎人Marquis Warren,新治安官Chris Mannix,还有埋伏者们留下的老将军Sanford Smithers,他们三位在南北战争的大背景下又有着自己独立的关系:一位是北军的黑人少校,一位是南军的叛徒,一位是南军的老将军,这仨硬是给塞到了一间屋子里,立竿见影地带来了紧张的气氛和夸张的戏剧效果。
但是这条战争大背景下的支线关系并没有提供多少故事,倒是提供了不少絮叨的对白,在这些昆汀式的絮叨中,每个人物的背景、性格、内心活动都在观众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昆汀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但老实说这次实在有失水准,当然,是以他以往的水准来看。
作为昆汀屡试不爽的惯用招数,故事被章节化成了六场戏,实际上只有两个场景,前两章是在马车上,后四章是在小店里,其中第五章是以插叙的方式介绍了四位埋伏者的来龙去脉。
非常遗憾的是,故事的叙述节奏并不太好,全片的实际高潮部分出现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这样显得后两章有些冗长乏味,三个最强高潮点分别是“Marquis少校对决老将军”、“John Ruth暴毙”和“Marquis少校查凶手”,可惜只有第一个点非常出彩,Samuel L. Jackson的精湛表演让人仿佛又看到了《低俗小说》中的Jules,但John Ruth被毒杀这个点由于被昆汀自己剧透从而变成了观众都在陪着Daisy等他吐血身亡,颇有出戏感,戏剧性大减,此处应该有更高明的处理方式,而层层推理下毒凶手的Marquis少校简直成了福尔摩斯,所思所猜简直精准无比,对白也用得有种论文般的严谨但乏味的感觉,而最终让他确定Bob有问题的理由竟然是因为Bob是个墨西哥人,他还没进屋就知道了,这使得逻辑上有些奇怪。
隐藏人物Jody的突然出现是个非常棒的亮点,一点铺垫都没有,正当观众以为睿智而沉着的Marquis少校掌控了一切的时候,猛地来了个大反转,但是在第六章接着叙述后,又发现形势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Jody还没完全爬出来就被爆了,于是接下来的故事就好像球场上的垃圾时间一样,虽然尽力在制造最后的悬念,但已经乏善可陈,甚至最后还让Chris Mannix突然晕倒,唉,差点笑出声来……另外,昆汀居然用自己旁白的方式来过渡剧情,实在是败笔。
虽然在故事的讲述上有些欠缺,但本片的人物描述真是细致入微,人物的每个动作、眼神、表情都相当讲究,尤其是一些小动作,从观众的角度看感觉是镜头偶然捕捉到的细节,却直接将人物性格如烙印般打入观众的脑海中,这样的例子在片中不胜枚举。
以片中最惊艳的Daisy Domergue为例,作为唯一的“女恶人”,Daisy充满着不可捉摸的魅力,她看起来粗鄙不堪,龇着牙、舔着血、擤鼻涕、吐口水,还带着沙哑如女巫般的嗓音,她不断地被揍却忍不住一再地嘲笑John Ruth,她伸着舌头接雪花的样子透着单纯美好,她时不时调皮装害羞或者自嘲的神态又着实可爱,她一曲吉他弹唱澳洲民谣Jim Jones at Botany Bay让凶神恶煞的John Ruth也渐渐入神,而在凶相毕露之后她满脸血污的样子又犹如地狱里的恶魔,Jennifer Jason Leigh展现了精湛的演技。
另外,昆汀是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他的故事也从不缺乏令人忍俊不禁的桥段,本片中最典型的就是那扇需要钉两块木板的破门,Marquis少校进来时还问Bob是哪个傻逼弄坏了门,Bob一时慌得语塞,在第五章的插叙中我们知道,哈哈,就是这个傻逼弄坏的。
从镜头语言上来说,本片在狭小空间内创造出了丰富的视角和构图,真是令人惊叹,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远景和近景的协调,每个镜头中处在远景处的人物并不是死板的,哪怕只是个模糊的影子也是有动作、有故事的,比如Daisy被John Ruth倒了一脸菜汤后,远景中的Joe Gage立即警觉起身,然后又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走过来盛了碗炖菜,还帮O.B.也盛了一碗,又比如Daisy唱歌的时候,一直处在远景中的John Ruth等O.B.回来一起倒了毒咖啡喝,焦距一直随着Daisy的视线在远近间切换,一曲唱毕,某人已死。
不得不提的一点是,虽然昆汀向来是毫不吝啬血浆的,但本片的血腥镜头确实有些过了,过分真实的爆头场面还是比较反胃的,而Daisy简直就是洗了个血浆澡,但是大部分的血腥镜头其实并未有足够的情绪烘托,仅仅是感官上的刺激就没太大意思了。
最后说说那封林肯的信,它就好像希区柯克的MacGuffin一样,从一开始就制造了悬念,但其实根本就是假的,直到影片结束这封信才露出真容。
在这部冷得让人缩脖子的影片中,这封信是唯一的温暖,这些恶人们杀人如切菜一般,但这封信却触动了他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听着Chris Mannix用低沉的嗓音读着这封信,的确很感人。
Ole Mary Todd's calling, 看来我该睡觉去了,就写到这吧。
其实不算影评---严重剧透--搬运一些自己觉得有趣的东西------不是所有人都能回家-《八恶人》在内战结束后的历史背景下,埋葬的不仅是士兵的尸体,还有美国最后骑士精神(牛仔精神)晓说中提过:牛仔就是美国的骑士”绞刑人”约翰典型的代表,一个精致的赏金猎人(尽管他粗暴多虑,终究是配得上精致的)坚持将自己的所有的“顾客”包括黛西,交给真正的绞刑人处决这就是影片浪漫的开始当问到他为什么不将犯人杀死,让事情变得简单时用约翰的话说:我并不想欺瞒绞刑人,毕竟他们也要为生。
没人说过,这是份简单的差事---关于正义的定义1947说给黛西的这段博弈非常赞:当一切的程序都合法进行,你最终被定罪绞刑这便是文明社会中所谓的伸张正义。
然而你的受害者家属或爱人破门而入,将你拖入雪地中绞杀,这便是边缘化的正义,那么它的好处是,非常的干脆然而它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暴行所以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那即是在于绞刑人了,对我来说你是谁做过什么,并不重要,我亦不会从绞刑犯人中得到任何满足,继续去下一的地方处决我不认识的人,这只是我的工作所以绞刑人是冷漠的而这份冷漠,正是正义最核心的本质。
--关于伤痕--南北战争的伤痕或许不仅仅是失去亲人的伤痛,在马车上治安官对约翰的那句:I was ur brother.恰好表达了内战结束后南北人与人间不可触碰的隔阂与孩子般不知所错的纠结,终究是同胞,缺为彼此留下了些无法抹去的伤痕,而在这混沌却分明的时代中昆丁将第三个元素增添进来---黑人---他们是忍受最多痛苦的人群局长所扮演的角色便是如此为越狱不稀烧死自己的同胞一封来自亚伯拉罕林肯的信一段亦真亦假又沉重的故事一段蓄意不轨的枪杀老将军黑人在这段进程中最希望满满最终又破灭--结尾很感人---局长和治安官最终还是将黛西绞死了,因着约翰生前的要求八个人中,没有好人,却也没有坏人,他们一同沉睡在米妮和甜爹戴夫的小店中与之进入梦乡的还有那些浪漫的牛仔精神---不是所有人都能回家--非常喜欢片尾曲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by Roy Orbison(就是唱O Pretty Woman的家伙)曲调轻松,鼓点就像士兵正行军通往战场,激昂澎湃,却也向死。
歌词很美苦恼找不到翻译自行解决了也是求包涵咯不是所有人都能回家请仔细聆听试着去体会你或许是名士兵、女士、孩子或路人但是他们不会太多的人能够归来是的,他们不会所有人都能回家对,不会太多或许二十人中只有一半但,不会太多在黯淡阴郁的日子里这首民谣将被传唱那些期盼的人呐伴随自豪而哽咽因为那些孩子正行军赴往死地如今荣耀已远去烈士被遗忘但是他们不会太多的人能够归来是的,他们不会所有人都能回家或许二十个中只有五个透过这迷雾,端详这位死者的脸庞他或许是某人的兄弟在你杀死另一个之前请倾听我所说的他们不会太多的人能够归来对他们不会所有人都能回家即使,只有一个没能回家他也曾是某位母亲的孩子但是他们不会太多的人能够归来是的,他们不会所有人都能回家噢,不是所有人,都能凯旋。
(后边有些懒了,,,,)-原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Listen all you people Try and understand You may be a soldier Woman child or man But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No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Oh there won't be many Maybe ten out of twenty But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Now the old folks will remember On that dark and dismal day How their hearts were choked with pride As their children marched away Now the glory is all gone They are left alone And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No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Oh there won't be many Maybe five out of twenty But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Look real closely at the soldier Coming at you through the haze He may be the younger brother who ran away And before you kill another Listen to what I say Oh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Oh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Oh there won't be many There may not be any But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If they all came back but one He was still some mother's son And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Oh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Oh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Oh there won't be many coming home 总之是年末收官必备啦。
局长开头说过“给亡命之徒留活口,就等于直觉坟墓”昆丁说:为何不让坟墓浪漫而温暖?
终于看完了,能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拍的这么拖沓估计也就只有昆汀了,全片压缩成一个半小时还勉强能看,喜欢昆汀的人估计都是从小看港片成大并且现在还喜欢杜琪锋、吴宇森,总而言之就是4个字:没见过世面。
昆汀的电影如何?
九十年代香港枪战片的水平。
昆汀会装逼,电影里大量装逼桥段,再配以听起来很酷实则废话的台词,给人很文艺的赶脚。
杜琪峰也是这样,代表作:枪火、放逐,把经常在警匪片里出现的几个熟面孔集中起来,摆一些拔枪怒立的造型,立刻就获得了你国二十岁以下小镇青年和铅笔社经济学家的好评。
记得曾经打开《落水狗》看了5分钟,实在看不下去。
怎么会有这么喜欢装B的导演和电影?
昆汀负有鬼才之名,自称从小看香港电影录像长大,但他的电影真的就只有八九十年代香港录象片的水平。
单调的镜头,大量絮絮叨叨的台词,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节奏,真是够了。
其装逼程度估计除了肚脐风找不到第二个人。
剧情节奏太慢了又冗长。还8.6分?不是记录片却比记录片还无聊,一犯罪片里带什么政治隐喻?你为什么不干脆拍部历史片呢?装什么内涵呢?国外的片子在豆瓣是坨屎都有人捧,更过分的是不喜欢这部电影就会被某些昆汀粉说没文化?装什么高深?合着我花钱买电影票去看电影,我花完钱还不能说我买的东西不好是吧?这种群体真令人作呕。
2018.11.18 专门找了个下午,真的是足足的两个多小时,仿佛又看了次《落水狗》《姜戈》《无耻混蛋》甚至还有《杀死比尔》的桥段和场景。昆汀真是厉害,能把这么无聊的一部片子,还敢拍这么长,真是厉害的。好几个场景的画面和配乐都好赞,然后真的是所以人都话痨到爆啊,biubiubiu~。7/10
这片子太昆汀了,玩儿形式,大量喷涌的血浆,无止境的台词,无数Mother F**ker。当然台词虽然絮叨,倒是带出了很多可以延伸的背景故事,也是靠台词,完成整个故事的推进。这种剧本,舞台剧完全可以搞定,嚷嚷了半天的70mm胶片,在这种片子里会有多少用武之地么……
入戏慢,但是越到后面越有味道,昆汀还真是拍了一部美国西部版的《龙门客栈》,而也不枉他做了这么久港片粉丝。只可惜,本片依旧是昆汀作品中后段班的选手,简单的故事撑不起章节式的结构,而且几场对峙戏份的张力远远比不了《无耻混蛋》和《被解放的姜戈》,除了剧作扎实真的亮点不多。
美国的《新龙门客栈》,一如既往昆丁式的血浆横飞
昆汀是个实在人,做电影就老老实实做电影
舞台剧形式调度,分章节,插叙,暴力美学,话唠和突然死亡,虽不是最好的昆汀,但也足够精彩。作为西部片比[姜戈]剧情更出人意料,密闭空间中的猜忌与厮杀让人念及[落水狗](环绕镜头也是),可惜不若[杀死比尔]爽快,不如[低俗小说]对结构、剪辑和戏谑玩得溜,也没有[无耻混蛋]的疯癫史诗感。(8.5/10)
看过最无聊的昆汀,话唠得不行,口音也是听得超烦,砍一个小时应该会好很多
3.5 在昆丁的强项上,剧本却差了口气,把戏玩儿不够妙,台词是好笑却也太啰嗦,政治问题被嚼来嚼去没了味道也拔高过了头。这次拿70毫米来说事,倒成了最大的彩头,画面细节质感真真是丰富至极,雪景和爆头交相辉映,让人大饱眼福。中场休息前还要让你硬一下,昆丁对同志真是太友好了。
敘事重複如此多回擺明是不信賴觀眾嘛!再扣一星。昆汀這次精華仍在針鋒相對的談判語境,情節本身庸庸且不合理(友四敵一,直接斃了獵人不就得了?),分明只有六種罪過,連八惡之惡都湊不齊。至於雪山小屋的人際關係隱喻美國多少,就如70mm這噱頭一樣,只是致敬而非格局。
恶心版的龙门客栈
林肯的信=这是我的党费
什么傻B电影恶心人
看的三小时版,实在太磨叽了。密室嘴炮电影,后半段好看了不少,摄影很精致,总体一般吧。
扯淡
对章节体的电影总是特别有好感,大概还是小说脑
我感觉这个电影配不上8.6的高分,把他当作悬疑片的话会很失望,尽管暴风雪山庄模式营造的不错,但是讲故事的手法不算高明,也不突出,节奏烘托慢
一如既往的讨厌昆汀
前面還是稍微有點冗長了,鋪墊太久了點,這些西部人物的性格都過於假設和俗套,太輕,不厚實,昆汀老矣?以為昆汀要放棄自己,下半截會好看得多,暴風雪還是暴風血。三星半。
对于不了解美国历史的人来讲,看这种电影真的很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