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没计划写什么的,我看完电影扫了一眼评论区和讨论区,就觉得大部分观众都没法去体谅这种先天的病,他们只会站在高不可及的地方去批判——仿佛所有病人都应该自行了断。
但是,这几天又看到了代孕的讨论逐渐变成了攻击gay,又看到了一篇公众号在写警察钓鱼恋童癖,我就在想错误的发泄,难道就只有我们少数群体应该被批判吗?
电影里,主角经常去看一匹狼,它被锁在笼子里。
前两次,他盯着那匹狼看,狼也并不在意。
后来,他去看的时候,狼刚好被喂食了。
电影给狼进食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它吃完之后,它开始对着主角吼叫。
最后一次,主角看到在荒野中游荡的狼,这是他们距离最远的一次,也是中间没有任何格挡的一次,这一次,作者给这次对视一个特写。
我认为,狼象征的是他的欲望,当欲望被隔离,两者显得相安无事,但自己却总想去直视欲望;当笼子里的欲望被喂食,它就会想要更多;当你能够坦然面对欲望时,两者已经能心平气和了。
不可否认,在任何地方,恋童都不算一种可以说出口的欲望,它需要被囚禁在笼子里。
但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你总得面对它,这时就得看你的”笼子“是否坚固了。
满足自身的需求是每个人都想要的,我不相信存在没有欲望的圣人。
如果你是那个恋童癖患者,你能够去克制那种百抓挠心的痛苦吗?
也许你可以,但更多的人是需要性的,他应该就像主角那样对着自己拍摄的照片打飞机。
他没有去看那些违法的儿童性视频,更不会去成为犯罪分子,他们心里有底线。
他们知道他的本性,却不会去拥抱欲望。
所有批判者都是认为恋童癖者的”欲望“是无法自控的,即使是在药物的帮助下。
他们看到了那些阴暗面,就觉得所有的人都是不堪的。
就像代孕问题,他们只看到了女性可能会被当做工具去盈利,被利用,却没想到这件事情的产生原本都不是为了盈利。
他们觉得gay本质上都还保有强烈的生殖欲和男子主义。
唉……警察钓鱼那件事情,是正确解决的方法之一。
它扯出了部分的犯罪阴暗,可是还远远不够。
我们没能更好地教导孩子去认识这个社会,却责怪那群原本就无辜的人。
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绝望的主妇》,里面有一个游泳教练,他友好地对待所有的邻居,学生,但由于他从性的角度去看他学生的照片,就被所有人孤立,甚至影响了他的家人。
他做错了什么?
直视自己吗?
他错的是自己无法改变的东西。
周围人显然是被偏见和恐惧占据了头脑。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它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你不该反对那些不合常理的”欲望“的人。
诚然,它有对有错,但有没有去满足,是如何满足的,才是我们要关注的。
电影最后,主角床头放了一把药片,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朋友,唯一喜欢他的孩子,他却由于世俗压力不敢继续接触。
他是绝望的,没有人可以拯救他。
但是,他没有斗争过吗?
他有伤害任何人吗?
天生的印记,却像天生的罪孽,可灼烧之火,却是从周围而来。
也许我“圣母”,也许我“三观不正”,但我们最求的世界,难道不是一个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可以令自己快乐的世界吗?
“你肯定不能杀人或强奸少女,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你暂且还无法领会到'许可'与'禁忌’的真谛。
你仅仅感悟到了真理的冰山一角。
其他的部分也迟早会出现,这一点你一定要相信!比如现在,近一年以来,你的内心中燃起了一种欲望,它比其他任何欲望都来得更为强烈,它被视作'禁忌’。
相反,希腊及许多其他民族却把这种欲望归为神性,举办盛大的节日来崇敬它。
‘禁忌’绝不是永恒的,它可以发生变化。
而现如今,只要在神父面前举行过婚礼仪式,任何一个男人都可以和一个女人同床共枕。
即便在今天,在其他一些民族中的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寻到属于自己的‘许可’和‘禁忌’。
一个人不会因为做了禁忌之事就变成了坏蛋,反之亦是如此。
——其实这不过是个事关懒情与否的问题!一个懒得进行思考和自我评判的人会服从世俗的禁忌。
他们活得毫不费力。
另一些人则在内心中有着自己的清规戒律。
绅士的日常举止,对他们可能是禁忌;被人唾弃的行为,他们反面觉得合理正常。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准则。
”——《德米安》
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部关于恋童癖的电影,但从没想到竟然能让自己在看完后第二天任然想写一篇白话文来慢慢让自己释怀。
一直以来我所能了解到的恋童癖“事件”都是通过各种媒体或报道,自然既然报道了出来那无非就是引起社会人士对犯罪者的辱骂和唾弃,自己看到了也会心里暗骂一声“社会怎么会有这样的败类”之类的话,于是整个事件到这也就戛然而止。
但在这部电影后,我再回想起这些事件,似乎我看到了埋在海平面下的冰山,而露出来的犯罪者不过只是一角。
电影中的主角马库斯为人友善,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上更是首屈一指,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将主角指向为一个光鲜亮丽的人设,但唯独一点不是,他是一个拥有恋童癖倾向的人,他就是埋在海平面下的冰山的一部分。
好在他还没有成为露出来的一角,只是通过拍摄小男孩的裸露照片来慰藉自己。
或许我不理解但是我大概能想到有恋童癖倾向的人会控制不住自己吧,不然马库斯也不会跟踪在公交车上遇到的一个男孩,并且要不是男孩的朋友突然出现或许马库斯就克制不住自己了。
在电影中我们不止一次看到马库斯就快浮上来,只是他运气很好,每次都有另外的人在场,像极了另一个理智的自己总在危急时刻能及时敲响不要继续的警钟。
马库斯于亚瑟在隔壁新搬来一对母子后,不知对马库斯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
一方面他尝试穿最好看的衣服和多次练习见面时的打招呼,一方面又需要他克制对亚瑟的爱意。
当亚瑟在他怀里睡着时,马库斯那只隔空触摸的手看得我心酸;浴缸中亚瑟那句“我也爱你,从这里,到天花板”是最温暖的回应,在那一刻我真的就觉得他们或许是真心相爱的吧;在公园中马库斯和亚瑟最后一次见面道别时,没有哪个称谓能比“小王子”更能表现他心中的爱意与不舍。
马库斯于医生电影中医生的出场时间并不长,马库斯向体检医生说出自己的恋童癖倾向,希望得到医生帮助,但却得到医生一句离开我的办公室。
在极短的时间内却给出了多么简短的回答,简直像极了曾经听到恋童癖“事件”之后你我的反应马库斯于杰西卡杰西卡在电影中除了扮演亚瑟的母亲这一角色外还多了一个小身份那就是自以为是马库斯的爱人,其实从电影中两场床戏不难看出马库斯对女人根本没有兴趣,第一场马库斯几乎零动作,第二场甚至需要看到亚瑟照片才能被“诱惑”。
在发现马库斯是恋童癖时,杰西卡很直接的用言语表明态度“我不想再见到你了”。
你看,那些口口声声说爱你的人其实爱的并不是全部的你马库斯于姐姐马库斯的姐姐在通过杰西卡所告知情况后来到医院“探望”自杀未遂的马库斯,实则是告知马库斯别和他们家人再联系了。
连自己最亲的父母和姐姐最后都抛弃了马库斯。
马库斯于心理医师或许除了亚瑟外,只有心理医师是理解并且愿意帮助马库斯的人。
因为只有心理医师才真正的了解人有恋童癖的倾向不是人的错。
马库斯于狼导演将马库斯恋童癖的倾向用一匹狼来做比喻,起初狼在笼子里安分守己并不具有威胁性,但随着马库斯和亚瑟的接触变多就像那头吃过肉的狼一样,会逐渐露出凶恶的面目,直到一发不可收拾时,狼会出笼。
你对他做了什么?
电影中有两个人问了马库斯这样的问题,马库斯的回答是没有。
而在屏幕外的我也真的很想问你对马库斯做了什么?
马库斯没有罪,我们能对“马库斯”做什么?
电影的最后,从不穿亮色的马库斯穿上了白色衬衫,阳光撒进从不见光的房间,而在床头柜的药则代表了那匹狼最后的结局。
该庆幸不是半夜看完,这种电影后劲太大,晚上气氛太沉,看完容易一晚上都走不出来。
我有多久,没看过这种冬天凌冽苍白,冷调的北欧电影,还是我最爱的德国,和马克思雷迈特。
这个演员,真的是宝藏。
我感恩我能发现这部电影,瞬间把我拉回大学时候,痴迷疯狂看电影的那种感觉了。
整部电影看的我心一直在抖,安静的叙事风格,平淡直白的讲了一个无人问津,极其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性少数群体。
这个电影主题真的太刁钻了,刁钻到这么让我现在打字都在手抖的电影我无法在朋友圈分享。
一个从来没有伤害过任何人的恋童癖,在跟自己无边无尽的欲望做抗争。
因为恋童癖是一种性取向,跟同性恋异性恋一样。
无法选择,无法改变。
无法解决任何生理需求,不能做爱,因为这就是犯罪。
心理需求的爱也无法得到任何回应,因为这也是犯罪。
生活单调,独自一人,无人理解。
更无法找人倾诉,社会也没有给这种性少数群体一个帮助。
整个观影过程都坐立难安,感觉有人掐着我的脖子。
生怕他迈出那一步,提心吊胆的看着他打量那些经过他身边的男孩。
在他遇到自己爱的男孩时,又充满悲痛的怜悯他,思考在几乎没有配乐,安静的叙事中被无限放大的情感和欲望。
真的太让人焦虑和痛苦,我觉得我的心被堵上了。
这种人生没有前进的路,也没有后退的路。
只有死,才能让自己解脱。
太压抑了,看完以后感觉呼吸带着心脏在疼。
绝望的现实,无能为力的现实。
“ 爱所做的事,超越了善与恶。
”他最终没有伤害任何人,所以他只能伤害自己。
我知道许多人和我一样,带着不适看完全片,对随时可能逾越的道德边界保持极度警惕。
这部电影可谓是真正走在道德的边界,时刻可能坠入无底的峡谷。
观影的时候我一直克制自己陷入恼怒而做出批判,而是尝试思考几个问题:我们要如何看待恋童癖?
我们能够和他们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和解”吗?
在试图对这些问题给出我的看法之前我需要先区分两个概念:恋童癖和性侵儿童。
在我看来,前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个人特质,不论是先天决定还是后天养成,在一定程度上不被个人意志所决定,用康德的话说,是仅存于本体界的先验感受,是人心智的幻想,客观上不存在。
而后者则是不可辩驳的罪恶,不可接受且必须约束。
前者是模棱两可的道德问题,而后者则是不可触碰的法律问题。
界定好这两个概念后,我想我们才能更好的讨论以上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要如何看待恋童癖?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尝试用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进行套用。
第一种认可其存在并承认其爱的权利,并报以尊重的态度;第二种是将他们从这个世界上抹杀;第三种则是认为他们有病,需要被治疗,以回归“正常”。
第一种态度看似可行,只要他不逾越性侵的法律界限,但其实有着巨大的问题。
例如,即使他不进行性侵,那其余爱的行为是可接受的吗?
拍照用以自慰是可接受的吗?
如果不行,那无性导向的爱又是可接受的吗?
这个群体催生的背后巨大的产业链的隐患又要如何解决?
可以看到,这个态度的背后有着大量的道德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
第二种极不人道,不予讨论。
第三种态度,是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最优解。
但我们都清楚,我们对这一群体的了解少之又少,何谈治疗。
因此,要以此态度对待这个群体,首先需要对他们心理和生理上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才谈治疗。
当然,这一过程将会漫长且不一定有结果,但是人道主义立场上最佳解决办法。
( 这里需要澄清一下,同性恋不可与此相提并论,同性恋是完全可以世俗接受方式存在的,并且至今为止也已在多个地区实现,其所需的只是改变观念,不涉及法律底线等问题,因此不存在同性恋需要矫正治疗)第二个问题:我们能够和他们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和解”吗?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和解”不是认可他们可以与儿童产生性行为,而是在其不逾越法律界限和道德边界的情况下,接受其个体存在于社会。
像电影里心理咨询所建议的:剥夺他们爱与性的权利,以此认可他们的存在,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干涉与打压。
我认为这种和解是可以达成的,但这后面涉及到许多预防性的问题,例如,要如何保证他们不会与儿童产生性行为?
如何保证性驱动背后的产业不会暗地滋生?
这些都是棘手的问题,但我认为,或许是除了将其赶尽杀绝外最好的出路。
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以同情的视角讲述恋童癖故事的电影,或许它的出现,能为这个生活在漆黑之中的群体打开一扇大门,让我们能走进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
通过表现一个同性恋童者与社会的隔阂;他的难以自制的偷窥、偷拍、跟踪行径;他的排练以“正常男人”的模式与人交往的心酸,真实地映射出社会中边缘性向者的窘境:就像自己把自己锁在房间内,只敢透过玻璃窗去偷窥一种理想生活的可能性,而道德上的鞭笞和社会性的嫌恶更是加深了这种恐惧。
对于这样自省隐忍的这类人,社会有给他们生活的空间跟余地吗?
他们错了吗?
可是他们能怎么才能得到帮助呢?
”不过话说回来,回归这部电影,对结局我挺悲观的。
笼中的狼回归丛林荒野,发出野性的长啸,是否意味着,送上门来的小男孩使得男主心中的欲望终于突破了他的自制。
男主西装革履,家中窗明几净,洗净双手,似乎将要进行一场现代祭祀。
PTSD,林奕含小说的内容在我脑海里重播,同情与隐忧,两种情绪打架。
他尝试过,他失败了,这样又怎么算呢?
标题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个总体性评价。
一直以来,我看待恋童癖,都是很负面的,无法理解这类人的癖好是一方面,觉得这类人都是坏人是另一方面。
这部电影算是矫正了我对这类群体的看法。
电影中的心理医生认为“恋童癖作为一种性取向,和homosexual、heterosexual一样,不是一种疾病,更无法被治愈。
”我倒觉得这句话说错了,虽然是一种性取向,但却无法像其他性取向的那些人一样,自由地爱自己想爱的人,尽情地和自己爱的那个人做想做的事,因为一旦他们这样做了,不仅会遭到社会的抵制,更有可能接受法律的制裁,所以他们只能压抑,就像剧中的主人公一样。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性属于生理需要,是最低层次需求。
除了无性恋者,估计大部分人们很难想象,甚至是接受,一辈子过着禁欲的生活。
对于这类群体而言,他们不得不去过着这样的生活,即便是masturbate,在他们、世人眼里,都是罪恶的。
看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同情,同情这类群体的命运。
homosexual合法化的法案有朝一日会在全世界通过,但是永远不会有一条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可以和成年人在一起,或者sex。
这类群体该何去何从?
我也不知道……可能大多数不愿意伤害别人的人,最后的结局都会和这部电影中主人公最后的结局一样吧。
人们呼吁重视、保护这类群体,但具体该怎么做呢?
他们可以和未成年人sex?
还是可以和未成年人谈一场柏拉图的恋爱?
社会的舆论到时候又会如何呢?
全片切题地大量采用观察偷窥的视角与构图,色调清冷克制。
一匹被自己关进牢笼里的狼。
脑海中持续不断的轰鸣声。
一生不能有性,不会有爱。
男人和小孩,一个是父亲形象的投射,一个是情爱形象的投射。
日复一日地试图压抑自己的本性,头痛欲裂,恰如其分。
让人联想起法斯宾德的《羞耻》。
一个人变成他内心不想成为的人,那是一种极度的压抑与痛苦,愧疚与耻辱。
我们可以靠各种手段改变我们的外表,但我们的灵魂呢?
是靠什么在支撑呢?
就算你诚实地面对了自己,可接下来呢?
大概每个人都有一个心魔吧。
最后也都在欲望的熊熊烈火中燃成灰烬。
结尾男主释放了内心的那匹狼,看似留了一个可预测的结局,实则一切都未可知。
到底是如影片明示的结束生命,似乎是最简单的面对方式,还是继续压抑地活着,终其一生与心中的魔鬼抗争,又或是彻底释放,走向另一个极端?
影片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换做是你,又会如何抉择?
首先,同情所有的病患,不分恋童癖还是抑郁症,因为这些都是伴随一生的病,能治病的只有不断的控制自己的欲望,且是病患能够安稳一生的唯一选择。
与LGBT甚至是会遭受更多人白眼的跨性者不同,那些是成年人的选择,无论这个成年人选择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爱什么样的人,这都是成年人可以选择的范畴。
而恋童癖导致的性行为则更多的是充分利用了孩子不健全的社会、生理、心理的认知而进行的一方侵犯另一方的过程,与其说是像禽兽“鲍毓明”那样的相互选择的脱辞,不如说是一种犯罪的掩饰。
其次,犯罪是滋生在最阴暗的角落的,犯罪心理学的基础也是各种社会不公或者是社会无法关注到的诱因,因此像中国这样经常粉饰太平的环境下,可能会出一个又一个的鲍毓明与王振华,这只是台面上的人,因为他们是上市公司的高管,因为现在的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可是台面下的呢?
青少年为了换取金钱而误导性选择的青少年犯罪呢?
没有通过网络爆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三四五线城市的王振华呢?
就没有了吗?
不可能的。
因此与其藏着掖着,更应当从社会广泛层面让大家了解有这个癖好,有这种病,得这种病的人还不少,要治疗,如何治疗等等一系列的,如果没有公开,谁又能阻止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灯下黑呢?
学会控制自己,才能不被各种欲望奴隶,不被各种欲望奴隶,才能知道何时动何时止,这是人类和动物的本能区别,如果说因为不会控制自己而放纵,那吃人、杀人是不是也是可以放纵的呢?
也许只是更多的公开审判与治疗让不同的心理问题呈现在阳光之下,而人类最难控制的性欲却永远是不可说道的那一点羞耻吧。
当然,《自控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有的,但是却应该是所有人都这会追求和掌握的一个技能,也许00后又要说我在说教了,但是并不是刻意的说教,真心的,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力,可能后浪也终究只是快速消逝于洋充中的漩涡。
最后的最后,电影拍的很克制,聚集到小孩子身上的光总是让人感觉到那么的邪恶和孤独,真的很赞!
只是这个颜色又是啥颜色?
求专业人士指点。
撰文/空山《女性瘾者》里,女主角说过一句台词:“应该给所有没侵犯过孩子的恋童癖都发一枚奖章。
” 当时作为一个20岁出头的女性,我朴素的三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但不用半分钟,就能明白其中的逻辑,恋童癖≠性侵儿童的罪犯。
假如一个恋童者,能够克制欲望,一生从未伤害过任何儿童,那好像确实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不过我倒不敢随便跟人讨论这个见解,以免被扣上“支持恋童癖”的大帽子。
但最近一部名叫《头痛欲裂》的德国电影,创造了可以严肃讨论的契机。
资源流出不久,已经登上豆瓣热门,评分7.2。
如果不看正片内容,仅看豆瓣评论区,你可能会觉得网友都是变态,自己所在的并非人间。
但导演确实创造了一个令人同情的、“完美的”恋童癖马库斯,由《超感猎杀》男星马克思·雷迈特饰演。
马库斯,26岁,独居,家里整洁干净,饮食习惯良好,坚持健身和拳击运动。
年纪轻轻已经当上了建筑师,公司的年长者都要向他请教。
但他却是一个可怕的恋童癖。
他推掉女同事的邀请说去见朋友,推掉朋友的邀请说去见女友,实际上是回家看儿童节目、拍照、抚慰自己。
每次这样的事情发生,他都痛苦地用头撞墙,鄙视自己,但下一次还会继续。
公交车上出现了两个小男孩,他把头转过去,又不受控制地转回来,目不转睛地盯着男孩。
他甚至对自己的侄子产生了反应。
他拍的儿童照片堆满了几抽屉。
他恶心自己。
无论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无论喜欢变性人,还是喜欢毛绒玩具,都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达成欲望。
但恋童癖不行。
偏偏这时候隔壁搬来了一对母子,单亲妈妈杰西卡带着可爱的儿子亚瑟。
因为马库斯帮过一次小忙,杰西卡毫无防备地请他去家里吃饭。
马库斯像去见约会对象一样紧张,换了很多套衣服,练习了很多次如何打招呼。
不是为杰西卡,而是为小男孩亚瑟。
为了能常常见到亚瑟,他甚至和杰西卡发生了关系。
万幸的是,他从来没有侵犯过亚瑟。
剧情继续发展,马库斯肮脏的秘密最终被杰西卡发现。
他选择自杀,一次死不了,就死两次。
导演在此给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除了自杀和成为伤害儿童的恶魔,恋童癖还有别的出路吗?
《默沙东诊疗手册》把恋童癖称为“性欲倒错”的一种形式,称之为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命名为“恋童障碍”。
但疾病的成因,至今也没有广泛认可的结论。
学术界曾经过做过数次研究,但甚至经常发生互相推翻结论的情况。
治疗方面也困难重重,目前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恋童”可以被治愈,至多可以降低患者的欲望。
在朴素的正义感中,让所有的恋童癖去死、去化学阉割物理阉割,并不能解决问题。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谁是恋童癖,他们不会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声明自己的身份。
发现他们的唯一机会,可能是在一桩或者多桩儿童性侵案发生之后。
心理咨询师于玲娜在《恋童癖到底怎么治?》一文中,提到——全职从业(心理咨询师)近七年间,我没有接触过一个恋童癖个案,也从来没在国内的教科书或同行的案例报告中听说过一个恋童癖个案。
原因至少有二:恋童癖的一方,会害怕因为求助治疗而遭到鄙视或道德审判(在国外还包括司法审判);治疗师的一方,往往很难成功治疗一个让自己讨厌的来访者,恋童行为天然会引发多数非恋童者的厌恶,对治疗师而言,去共情一个恋童者的内心世界,有极大的技术难度。
这在电影里也有所体现,马库斯体检的时候,终于对医生说了自己是恋童癖,请求医生帮忙。
但那位医生听完立刻站了起来,背过身,请他出去。
医生恶心他,不想给他提供任何帮助。
他在网上找到同类倾诉痛苦,但那些人早就沉沦欲望,甚至开始犯罪。
他终于找到愿意帮助他的心理医生,但医生告诉他这种病终身伴随、不可治愈,他一生都要活在欲而不得中,他永远不可能在合法的情况下跟欲望对象结合。
他的家人在他自杀未遂后,与他断绝来往。
他的姐姐即便知道自己的孩子从未受过伤害,也无法继续接受弟弟。
恋童癖的身份一旦曝光,无论是否伤害过儿童,这个人都将迎来社会性死亡。
某一天,生无可恋的马库斯又遇到了小男孩亚瑟,亚瑟并不知道马库斯的秘密,他高兴地邀请马库斯在周六中午一起玩,并承诺不会告诉妈妈。
这里面有多重悲剧性。
最可怕的是不在场的妈妈杰西卡。
她在刚刚认识马库斯时,就让小亚瑟和马库斯在夜晚单独相处数个小时。
在侵犯险些发生后、在得知马库斯秘密后,她既没有告诉儿子真相,也没有给他进行有效的性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
每个母亲都痛恨恋童癖,却并不告诉自己的孩子该如何去分辨恋童癖。
每个母亲都对儿童性犯罪深恶痛绝,却耻于告诉孩子,什么是性犯罪。
她应该万分庆幸,马库斯仍然是个人类,而不是禽兽。
但避免悲剧,不可能依靠一个恋童癖强大的道德自律。
在电影里,马库斯实实在在地尾随过一个小男孩,穿过繁华的街道,慢慢走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如果不是其他人突然走过来,他很可能会犯下罪行。
他在心理医生面前崩溃,说:“我恐怕在某个时候会伤害一个男孩,我已经快到那种地步了。
”
翻看豆瓣的评论区和讨论区,许多网友为此困惑,思考解决办法,如何让恋童癖不再恋童?
如何让恋童癖不伤害别人又能免于痛苦?
社会应该如何应对恋童癖?
当豆瓣网友开始同情某些恋童癖,当有一部电影愿意尽量严肃地讨论这个议题,那么证明更科学、更理性的思潮开始发挥作用。
我们所要做的,大概是推动社会快速进步,让所有孩子能够接受科学的性教育,减少一切性暴力发生的可能性。
让所有的具有恋童倾向的人在犯罪之前接受帮助,而不是任其在阴暗的角落里滋生邪恶。
或许有一天,恋童者会坦诚地说出自己的困扰,积极接受科学的、专业的帮助,那我们的世界能够变得更好。
*文中图片除特别标注均源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第一导演公众号(ID:diyidy)致力于影视娱乐行业人物深度采访报道,从创作的角度探寻导演、演员、制片人的艺术表达,为读者提供有深度、有温度的艺术参考。
欢迎关注!
习惯隔一阵子就去把豆瓣电影头版的热门电影海报一张张点开,看看电影类型和大概剧情。
当我看到这张海报底下的简介里写着“恋童癖”的时候,我需要再确认一下这是不是一个德国版的类似于《熔炉》的故事。
然后简介里的下一句是“他尽力抑制自己隐秘的欲望,直到……”。
所以乍一看还有点悬疑的剧情在里面。
吸引我最终去看这部电影的,并不是我想象中的悬疑,而是“恋童癖”这个词。
最近,我几乎是以从2到5的一个上升程度来审视我所感兴趣的观点(如果10分表示最优的批判思维,那么以前只有不到2分审视的态度)。
这些观点可能是新闻里的内容,可能是朋友的谈资,也有可能是自己偶然产生的一点想法。
以往来说,我可能对真假与否不太所谓,几乎是以漠然的态度处事。
现在我也并没有多么的激进,但是我可能会从反面来想想我感兴趣的这件事情。
我记得曾经一个同学和我聊过“恋童癖”这个话题。
当时我们的想法都是“不明白”,对于这种癖好倾向完全匪夷所思。
现在我再想想,我当时的想法也许并没有问题,我现在也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倾向?
能稍微解惑的是,我可以把这看作和同性恋,异性恋一样,是一种性的倾向。
但是这样又会有一个问题——人们都可以接受同性恋了,为什么认为“恋童”却如此被厌恶痛绝。
我又去维基百科查了一下,“恋童癖”的定义是一种精神疾病,这在电影里也有提到。
它大多在青春期形成,不能治愈,会伴随一生。
但是包括美国心理学会在内的众多机构近些年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消除长久以来社会对同性恋及双性恋倾向的精神病污名化。
”此外,“恋童癖”和“儿童性侵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显而易见的是,后者的大都成因是前者。
所以“恋童癖”不能和同性恋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被人看待,最主要是因为前者造成的受害者是儿童。
不是每个孩子都有主观意识来认清楚别人的举动是否侵犯自己。
法律保护的是孩子。
但反过来呢,这些有“恋童癖”的人怎么办?
他们的发泄窗口在哪里?
自慰?
化学阉割?
自绝?
影片中马库斯的心理医生对他说:“这是你的责任。
你要远离那些孩子。
”如果光靠责任就能解决一个人的倾向问题,那这个社会应该永远也不会出现同性恋了,毕竟历史并不像今天这样。
是我们把这种倾向的折磨程度想得太简单?
还是因为这个问题本来就无解?
这种状态就好像影片中反复出现在笼子中的狼。
虽然我在看片的过程中,一直反感导演用这种隐喻的手段反复呈现着主角的心态。
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隐喻是到位的。
心中的狂热和对爆发的欲望被紧锁着,偶尔的一块生肉能解馋,却不是捕猎的本质。
笼中的狼,被压抑了它的本性。
可以把这种隐喻说得更宽泛一点,但到这里就够。
一如我们在梦里被束缚住手脚不能动弹,明知是梦,为了证明是梦,而要奋力地挪动自己的身躯。
那样的纠结和痛楚可能仅仅只有几分钟,最长也不过一夜的睡眠。
然后你惊醒了,为自己完好无损的身躯感到欣慰,再次无恙入眠。
但是如果告诉你,这种挪动自己身体的行为是犯法的,是受到世人鄙夷的,你只要一惊醒,就会失去一个孩子的灵魂,这个时候,还敢动吗?
而且这样的纠结和痛楚,不是一夜,而是往后余生的每一天。
这样就必须一辈子生活在“梦”里。
我们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恋童癖”的痛苦。
如果接受这是一种正常的性倾向,有违我们对未成年的保护原则。
化学阉割或完全靠自我约束,亦不尽完美。
也许以后会有更好的答案。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今天要提出问题!
而不只是鄙夷和不解。
我想把这个电影分享给我身边喜欢看电影的所有人。
我们需要去关注,去关注症状本身,而不是人。
我们需要一点推动,去推动探索,而不是置若罔闻。
即使这并不像一份保险,为了防止自己以后出现保单中的类似情况。
也不像新冠病毒,人人都有感染的可能。
电影最后还能听到呼吸声。
淦,看完简直动摇三观,感觉男主没有错,可是又的确不对,烦死了烦死了_(:з」∠)_
马克思•雷迈特的个人秀。无法客观的题材,导演的视点却如此冷静自持,应该成为相关医学生、心理学生甚至法学生的课堂观影,并进行广泛讨论。在不产生实际犯罪行为的前提下,从天赋人权的角度,如果恋童癖是明确天生的中性倾向,社会该如何接纳这样的人?在没有治愈手段的情况下,自我消失或者滑向深渊是必选项吗?
这里可以把恋童癖换作任何一种异于常人的癖好,虽然大力着墨在主角不断拉扯的煎熬内心,共情有,但整个电影真的就,很一般啊。
痛苦只能暂时终止,注定永远饥渴永远无法满足。结局狼出了笼子,自杀或者释放天性,只有两个选择。恋童到底是迷恋儿童身体还是也会爱上儿童?大人的精神能和儿童同步?所谓有人性的恋童癖者,能分清是性欲还是爱情么?老哥确实演出了压抑感,但总感觉还差点味道,到底不是真恋童。儿童身体细节捕捉很到位,略感不适。恋童绝对是错误是犯罪,但压抑欲望不去伤害小孩的人,也希望有人可以帮帮他们。
恋童
自我克制的过程永远只有压抑
剧情比较空洞,只是幸好马库斯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必须警惕文艺作品的巧言令色,不知道剧中的心理治疗师的话是否具有权威性?他把恋童称为一种性取向,仿佛只是社会对它施加了过重的压抑,这番话我认为是在美化恋童,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把恋童看做是精神病去警惕,而不应把它看做类似LGBTQ的性取向。
不太能认同电影里医生说的恋童癖和同性恋一样是种性倾向,就算是帅男主演这个角色还是觉得恋童的人恶心。还有感到很疑惑的一点是,难道喜欢的小孩成年了就不喜欢了吗...?
性本不是占据全部人生的。普通性压抑者哪怕至死处男,也是不同于剧中主人公的,他的需求没有出口,并且他明知没有出口,所以脑中的恶魔声音越来越大。
有被难受到。真的很担心出事。确实很能共情。传递的情感太复杂了。结局得很突然,可惜对恋童癖这个事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最后还是隔靴搔痒啊。
看一半,只有一个感想,max riemelt,你可多演点正常人吧!性转版洛丽塔,只是遇到有道德底线的男主。虽然不能母职惩罚,但还是想说,女主也是心真大,人就帮你搬过箱子,一共见过两次面,你就敢让一个男的照顾你亲儿子?!你孩子爹就是个不负责任的酒鬼人渣,当爹都不能让他尽父亲的责任,你就应该对男的看清楚了!幻梦亲昵小男孩,拍得挺美的,虽然也挺惊悚的!很难相信男的靠被女的睡和紫薇,疏解自己的病态欲望!看男的对做爱挺看重的,我在想是不是阉了,就会平静很多了,所以为啥不阉了自己呢!小男孩把你当父亲当朋友,男主却想睡他,禽兽啊!
电影是这样演,现实中的恋童癖会像男主一样克制吗?恋童癖一生黑,不能给他们洗白。
以暴露为分界线,前半部分每一次即将付诸的行动都被他人的目光打断,后段凝视的目光则来自墙壁上与视线齐平的十字架,于是它变得无处不在。但整个论述实在是饶了太多道,《女性瘾者》里一场戏就讲明白了。
電影完全是德國的做派,冷峻簡潔。儘管是用著包容的態度來講述一個接近自制的戀童癖患者,(最可貴的正是電影把這樣的患者當作人來看待和討論),但太真實的外界反應,不禁令人感歎這是一條無助,甚至絕望的道路。無法得到諒解,無法得到救贖,也根本沒有出路。
好无解的人生啊,没想到这么惨。医生告诉他这种病终身伴随、不可治愈,他一生都要活在欲而不得中,他永远不可能在合法的情况下跟欲望对象结合。
最終還是放出了自己內心的野獸 人性才沒有戰勝獸慾 除了選擇死掉還能怎樣
没有我想象的好看!
这部电影至少更正了一种刻板印象,恋童癖者并不一定都会对儿童实施性犯罪,更不一定是毫无同理心的冷血变态。事实上,这个男主角具有非常明确的道德意识,所以才会每时每刻都被自己的负罪感所折磨。关于性的知识,即使你这辈子只有一种倾向,甚至只跟一个人做爱,也是要不断去学习的,因为你可能会通过这件事认识和理解其他人。别太自大了,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批判别人很容易,但只能暴露你自己的无知。
恋童倾向不是犯人 是病人影片没有让你姑息或者同情恋童癖实施者只是提到了另一种现实而已帮助远好于站在道德制高点俯视众生男主自杀是必然的我觉得那个狼就像他的本我他一直努力的压抑它试图驯服他但在亚瑟像亦父亦友一样喜欢上了他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力感姐姐不仅不帮扶还选择了决裂那匹狼真的关也关不住了我说实话有点质疑那位心理医生认知行为疗法加药物确实是基石远离刺激源 寻找行为监督者都很经典但强行灌输你改变不了自己会伴随终身的思想真的会把他往死里逼高道德的人利他性自杀会更多他一直都是有自杀自虐倾向的可能很困难但帮助他得到家人的帮扶会更好一点吧割裂了最后的纽带自杀可能真的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