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主题和内容都“不好看”的电影,非常沉重。
少女洛荷养尊处优地生活在二战时期的法西斯军官家庭,二战结束后,将随之被处决的命运让其被迫艰难险阻地成长。
同样题材,和法国电影《Le silence de la mer》十分相似,精湛的画面和配乐。
除了战争可能“惊悚”外,电影里每一个镜头都唯美精致。
少女洛荷一出镜,就是在光圈氤氲的湖面里,洁白的手臂穿过柔软的睡衣。
由于主题的沉重性,所有画面以冷色调压抑着温柔以对。
即便是故事本身,洛荷为第一主角的视角,也是让电影里敌我对立不明。
相比较说较明显深恶痛绝的暴力场面其他战争片,凯特.修特兰以女性立场的讲述方式文艺化了战争。
犹太男孩托马斯的出现,是洛荷成长的转折点,看似只是逃亡之路上的救世主,却温柔一笔地解构了法西斯独裁统治下禁锢的思想和人生。
爱情,少年之爱,朦胧而敌对,却始终以温柔的压抑,像那些电影中唯美的画面一样,拖起了整部电影的主题。
当电影结局洛荷奋力踩碎瓷鹿时,电影里所有对立和成长便完成,悄无声息的温柔以对。
一个少女的名字撑起这部沉重的电影,美且沉重。
似乎每一个角度都是一幅肃穆的图片,记录了那2战过后我们所不了解的生活,似乎每一个姿势都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而定格在了时间的锦布上。
当战争过后,我们看到了犹太人的伤痛,同时也看到德国人的悲哀,战争时期的狂热一扫而光,剩下的只是精力耗尽后的颓乏。
一个德国高级党卫军军官的孩子们逃亡的过程,失败者没有尊严,而在生存面前,尊严同样不堪一击。
Lore的父母都是德国法西斯战争的参与者和信奉者,他们对德国法西斯和元首有着坚定的信仰,这份信仰,在国家崩溃时让他们选择了殉道,剩下的,就是他们的孩子如何自救,远离破败的家园,这是一次对故土的逃离,也是一次对自己的逃离,信仰的崩溃,灵魂的创伤,让Lore的人生再无宁静,这段经历对她来说,肉体也许存活,但是心灵已经死亡。
战败者没有尊严,就像是犹太人曾经被如何践踏,战败的德国同样受到了严惩,同盟国对轴心国的瓜分让德国四分五裂,同盟国对战俘的惩处让德国受到制裁,一个少女带着自己的弟妹,艰难的寻找着一条自保之路,国破家亡的背景之下,人都是飘零的落叶。
Lore受到父母的影响,更主要的应该是母亲的影响,她聪明、自负,对德国党卫军憧憬,她所认识的世界是光荣的德意志世界,但是现实的失败冲击着她,她不知道杀戮,她的性格自负而傲慢,这样的她,在面对父母离去的生活时,显得愚蠢而固执,她试图坚持她固有的信仰,但是信仰和国家一样已经摇摇欲坠,最后不复存在,她随父母躲到乡间,父母的依次离去让他们无依无靠,作为长姐,她只能担负起照顾弟妹走上寻找外婆的路,那条路的尽头就是生活的希望。
但是一路艰辛,经历了饥饿、审查、死亡,茫然无措的她们遇到了青年托马斯,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可以知道一点,他不是个坏人,如果没有他,Lore她们不仅无法到达外婆家同样活不下去,这个青年,让Lore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改变,从一开始的敌视,到后来的认可和信赖,这一切都来自于他们一起经历过的苦难。
Lore的天真和幼稚让她无力面对着破碎的人生,所以托马斯出现了,他的出现拯救了他,他弥补了她所缺少的那部分性格,但是他们之间没有说过爱,甚至连一丝丝温情的注视也没有,只有从最初的敌视,到最后的悲伤,托马斯喜欢洛荷,但是他也尊重洛荷,他是否是犹太人,他到底是谁,其实这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和洛荷一样,都是失去亲人,没有家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去提起,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正存在的,不是吗?
最后到达了外婆家,但是每个人都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在那漫长而艰险的旅途中,每个人都已经被改变了,来到了憧憬的家园,却失去了当时憧憬的心,成长就是失去,残忍而冷酷,让人无法回头。
当洛荷不顾外婆喝令把牛奶洒在桌子上用手抓着喝的时候,她想到了谁?
她失去了弟弟,失去了从来没有开始过的恋人,她的内心已经不是纳粹的了,她对于自己过往的怀疑,对现在生活的冷漠,她的身上,背负了一些永远都无法消失的负担,她守护了她的亲人,灵魂却不在是那个单纯的孩子,她已经破碎了。
眼泪总是在不经意之间留下,然后慢慢的干涸,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也许我说不出来这部电影给我的改变,就像我说不出来我在这部电影中的眼泪,但是它们流淌过,即使消失了,也只是沉入皮肤下面的意识河流之中。
我们知道犹太人的苦难,也了解德国人的苦难,有些罪过不能被宽恕,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个社会不是光明与黑暗之分,人性中有善恶,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
苦难可以拯救人,只是我们未必都会从中学会微笑。
生命中的人来来往往,他们都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带来我们的一部分灵魂,又带走我们一部分灵魂,经历过地域天堂就不再是天堂。
无论是德国人还是犹太人都是人,他们生活在一个国家里,却不了解彼此的生活,这才是一切苦难的源头。
这是一部很美的电影,似乎用美来形容这么沉重的主题不太恰当,但是每一个画面,都有一种美的影响在里面。
虽然剧情经不起推敲,稍嫌刻意(尤其是末尾砸玩具情节),但是整个故事说得惊心动魄又富有格调。
风格化的摄影和配乐,使得影片有了惊悚片的气质。
女主演Saskia Rosendahl有Michelle Williams的感觉:坚毅的眼神,沉静的力量。
男主角有Ewan McGregor的感觉,外加一点点Tobey Maguire的长相。
Baby小Peter真是最佳配角啊,哭的时机恰到好处,哭相犹见犹怜。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一部Gripping的电影了,能把沉重的题材表现得那么举重若轻,相当有水平。
8.5 out of 10
《少女洛荷》是一个发生于二战结束时的故事,这就是为什么它从始至终笼罩在一种阴郁的情绪之中。
在这种时间设定的基础上,导演凯特·休特兰以一个新鲜的角度切入二战,关注纳粹军官的女儿在父母被捕后价值观的重建和情感的养成,在少女洛荷姐弟几人食不果腹而又危机四伏的寻亲路上,战后德国破败的景观、残殒的信心以及堕落的道德被一一呈现,甚而从纳粹母亲一辈威严的训斥中你还能归结出一点点纳粹之所以会产生的因由。
围绕她所选取的巧妙角度和意图触碰的丰富主题,凯特·休特兰利用特写和音乐尽可能地把悲伤、愤怒、厌恶和恐怖放大。
片头梦呓般的数数声(在电影中段我们才知道这个声音来自无关紧要的跳绳动作)预示了这种不恰当放大在影片中的泛滥,肉体局部细节、粘稠液体、肮脏的手、病变等画面大胆又不厌其烦地出现在银幕上,音乐和慢动作的运用也难脱不加节制之嫌。
在这诸多因素渲染和造就的末世情绪之中,主人公的自哀自怜和对苦难的变态沉溺逐渐显示出来。
为了理解二战,我们有必要以纳粹的视角思考问题,凯特·休特兰拍摄本片的初衷和本片的独特之处想来亦在于此。
然而,她却像是忍不住显露自己对纳粹的批判态度。
这样的矛盾导致的结果是,我们很难建立起对洛荷的同情,洛荷、她的父母、她的祖母,甚至洛荷前去乞食的老太婆,在导演的视角之下仍然显得像是怪物,比如他们对犹太人发自内心的厌恶、比如对偶像的崇拜、比如让人不舒服的性爱场景和畸形的性爱交易观。
为了影片的走向不背离自己的初衷,导演不得不将情感强加到我们身上,细节、音乐和慢动作便成了她急功近利的手段。
洛荷的母亲是本片中最冷血的一位角色,当她对丈夫说出“你是一个懦夫”,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莎翁笔下唆使丈夫反叛、最后服毒身亡的麦克白夫人。
从她不满的面孔和焦躁的言语中,从她最后献身信仰的行为中,我们看不出丝毫对子女的爱意。
处于叛逆期的青春少女洛荷,有意而又无意地继承了母亲身上的种种特点:自视甚高、歧视犹太人、对人缺乏信任、不顾及他人感受,以及一副仿佛全世界都亏欠自己的表情,甚至包括她要求托马斯抚摸自己,也似乎是出于对母亲的模仿,性爱在她那里,不会有比交易更高的意义,她生来便是为了忍辱负重。
正是爱情拯救了洛荷,也拯救了这部电影,使它即便有上述缺点,仍然不失为一部美丽的影片。
是托马斯向她证明,这个世界上并不全是私心与恶意;是托马斯的谋杀,让她认识到纳粹的罪孽;托马斯钱包中的照片,让她知道了犹太人也是从小长大。
总而言之,是托马斯让人类的正面情感在这位少女的心中复活。
在影片快结尾处,洛荷坐在田野上翻阅那些照片,眼泪不期而下,她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也给了观众唯一一次可以毫无顾忌地投射情感的机会。
在这之后,她摔碎了所有的瓷鹿,仿佛是要跟纳粹的罪孽告别,然而,她可能永远也走不出内心的阴霾。
看过《Lore》之后,感觉最让人扼腕叹息的要数Lore和Thomas戛然而止的爱情了。
这个没有结局的结局,让我禁不住去想,Thomas究竟是什么人,后来会和Lore重新在一起吗?
带着对电影中某些情节的疑惑,又去看了Rachel Seiffert的小说《the dark room》。
结果,小说和电影除了有相似场景之外,几乎是两个故事。
小说里的Thomas真的是犹太人,而电影里的Thomas,有理由去怀疑,他不是犹太人。
电影里的Thomas,根据先前看过的其他二战小说电影里描述的形形色色的人,很可能是前纳粹、集中营看守,乔装成犹太人逃离了追捕。
何以见得?
先说说哪些事情不能证明Thomas是犹太人。
首先,证件不能说明Thomas是犹太人。
因为结尾处,Thomas的犹太身份证明来自于其他死去的犹太人。
然后是,纹身,Thomas手臂上的编号刺青不是只有犹太人才可以有的。
在一部犹太人写的小说《纳粹与理发师》中有一段情节,主人公SS军官穿越森林回到柏林第一件事就是在手腕上纹上编号,乔装成犹太人。
所以,纹身不是犹太人专属,可以伪造。
但是Thomas必然曾经在集中营呆过,看守或者被囚禁。
当时德国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不知道集中营是什么样子的,但是Thomas有犹太人的全部证件,在《辛德勒名单》里详细介绍了这些东西会在集中营里如何被分拣,所以,能持有这些东西人要么是德军及其狗腿子要么在集中营被解放之后在里面逛了一圈(小说里的Thomas就是这样);Thomas“像”犹太人,有刺青,知道树林里的小孩说的是波兰语,说明他对集中营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在苏占区让他们藏着不要被人看到,说明他知道苏军的作风(狼一般的毛子见到妇女就XX,详见《柏林的女人》和波兰电影《罗莎》)。
再说说为什么怀疑Thomas曾是德军。
小说里的Thomas在Lore面前比较畏缩,不敢直视她的眼睛,怯于袒露自己的身份,怕Lore知道而离开他。
但是电影里的Thomas坏坏的,第一次开口交谈就企图霸王硬上弓;一向直勾勾地看Lore毫无羞涩或者怯懦自卑;偷偷接触Lore的手或者脚,后来直接躺在她身边;Lore骂他犹太人时只是坏坏地一歪头开始摸Lore裸露的脚踝;对杀戮和死亡司空见惯,出手狠辣毫不犹豫,看到Guenther死了毫不犹豫地脱下那孩子的鞋逃离;爱烟嗜酒,杀了船夫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喝他的酒,G死后他也在那喝酒,这么年轻就这么嗜酒,当时的犹太青年多半没有这种机会,反倒是集中营里腐败的德军极有可能(看《辛德勒名单》就会见识到);最重要的是,证件一丢,在盟军面前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立马溜走,真是犹太人的话解释一下、费点周折,不需要与Lore分别,这么做很可能是因为被通缉。
另一方面,Thomas说自己战时没有去打仗,而是在偷窃,被关在监狱,很可能是在暗示自己被分到集中营、剥削犹太人财产以及剥夺生命;他丰富的野外生存知识和能力很可能来自于训练和经历(比如乔装成平民从波兰穿越森林跋涉回德国)。
那为什么Thomas不告诉Lore自己不是犹太人,而是和她老爸一道儿的?
首先,他是战犯、对自己的身份讳莫如深,不然即使Lore不说出来,她的弟弟妹妹没准儿会说漏嘴,而且可能会引来Lore的鄙视,即不能确信他们会继续保密并且继续与他为伍。
其次,经历这么多,他根本不认同纳粹对犹太人的宣传和做法,并且对他们感到愧疚,所以在爱人面前自己充当犹太人、对她好、用行动感化她、破除之前纳粹给她的洗脑。
所以,Thomas不介意Lore“知道”他是犹太人,而且每次Lore鄙视他是犹太人时他都一脸不屑,小样儿懂个啥啊。
看完后回旋在脑海里的只有忧伤的小提琴曲,压抑沉重的气氛贯穿了整部电影。
我喜欢轻松美好的电影,本是打算用来消遣午后时间的,结果整个下午这部阴暗的电影让我更加不消化了。
看到一半时电影基调依旧是沉闷的,我便期冀有美满的结局,还好最终姐弟几人顺利到达了墙上有风车的祖母家。
看完后百度才知道这部电影获得不少奖项,只是实在不怎么合我的胃口。
逃难主题,德国纳粹,洛荷父亲是希特勒党的军官,希特勒兵败后匆忙清理门户、焚烧机密文档。
稚子何辜呢,上一辈人犯的错误、做的不当选择、站错了阵营押错了宝,下一辈人的命运也只能因之扭转。
父母之间的不和谐、躁动与情欲气息,年幼的洛荷透过缝感受到了。
她虽小却相当敏感,自己领悟到许多外人所未直言的事理。
厚着脸皮、讨价还价地去要吃的、撒谎、杀人、色诱......做下一个个艰难的抉择。
在我看来,带着双胞胎弟弟、一个妹妹、尚在襁褓中的弟弟一大伙人一起逃亡再危险不过,如此大的群体目标,最后仅失去了其中一个弟弟已是万幸。
最无辜的是一路帮助她们的假犹太人托马斯。
也可以说是唯一的男主角,初次出现时整洁的脸庞让我对这个人物有了好感,他的眼里没有恶意。
尾随着洛荷一行人,挺身而出相助。
而我时时担忧洛荷会不会被某一位兵士强暴失身,所幸最后她完好无缺。
血腥、肮脏被放大,人本性里的贪婪一览无遗,唯利是图,谁会对非亲非故之人在这人人自危的时刻里白白伸出援手呢?
洛荷身为长姐,肩负着母亲的遗命,艰难地去找寻祖母的庇护。
最后当她见到祖母呵斥弟弟糟糕的餐桌礼仪时,她表现得比弟弟更加恶劣引来祖母的责骂。
她固然是知礼的,所以才会在弟弟偷东西被抓了个现行时暴怒得将他关进箱子,说这不是德国孩子的行径。
过去这一路,自小养尊处优的他们何曾顾得了那么多所谓的礼仪,生死关头只有活命、吃饱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长时间才得以洗一次澡,澡堂里挤满了男女老少,满身白花花肥肉的妇人。
从小住在华丽的大房子里,衣着高雅整洁,到逃亡,滴着黑水的衣服,让两个弟弟脱衣服抖索着唱歌的老太太,眼里充满着质疑、转瞬可决定一个人生死命运的士兵。
金钱如此重要,有钱能使鬼推磨;武力如此重要,一枪可自卫也可就此了结去一个人的生命。
影片里对于血腥镜头长时间的凝固,仿佛是为了展现出生存之艰辛。
一次次看到尸体,洛荷和弟妹都没有尖叫,只是将震惊与恐惧吞进了肚子里,一个人咽下。
途中他们几个都没有嫌弃过食物的难吃、环境的恶劣肮脏,也懂得姐姐的不容易。
小孩子是善良坦率的,甘特对大哥哥托马斯有着崇拜与喜爱,以至于因他丧了命。
还有携带婴儿可以搭乘火车的规定在令我不解的时候也使我感到善意。
影片里不曾说出口的话太多了。
男女主角第一次相见之时,洛荷就应该将“你想干什么”问出口。
电影遗留了许多让观影者自己去发现,这也正是作为动态影像的电影的独特之处——由你自己来体会其中的意味和氛围。
音乐插曲、环境色调、语言表情这些都是组成含意深厚的背景的要素。
一路上洛荷脸色凝重,只有在唱歌以博取那胖大猥琐的船夫欢心之时才露出了笑脸,可惜船夫不领情。
每当她以为就要舍身取义救弟妹之时,都能成功避过。
引诱托马斯留下帮助她们,引诱船夫却被嫌太臭了,那时她双眼一动不动地看着托马斯,眼里包含的都是最后最卑微的求助,不希望自己就这样失身。
欲望果真是不可缺的,哪怕是在最后的关头,只要有男女便能有最原始的欲望。
爱情也是电影必备元素,弟弟在火车上拿走了托马斯的证件,他后来下了火车吗?
他会死吗?
洛荷以后有机会再与他相遇吗?
影片没有告诉我们,也因此留下谜团和想象的空间。
少女洛荷长大了,只是代价太过沉重。
也许从此她的梦里离不开对她合谋杀了的船夫的阴影、没有替弟弟收尸的自责还有对以生命为代价护送他们一路的托马斯的挂念。
洛荷是倔强的、要强的、自尊的少女。
二战片多揭露法西斯之丑陋、反思侵略战争之罪恶,然而此片从战败国的百姓入手,写战争对一个纯情少女的心灵的戕害,视角颇为独特。
少女洛荷的父母亡命出逃,留下五个孩子。
作为长姊的洛荷,无奈之下,只能挈幼将雏,踏上漫漫的逃难之路。
战争是一所学校,能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成熟。
逃难之路,于是也成为少女的成长之路,而电影人物一路所经历的饥饿劳顿、累累屈辱、血腥杀戮、亲人死亡乃至男女情愫,也都化作了少女成长的催熟剂。
剧末的数个镜头最为动人:洛荷起床穿衣,镜头摇过少女的秀腿,只见青斑累累、伤痕道道——这是以肉体的伤痕象征少女心灵的创伤(这画面和电影开始少女沐浴一幕相互对照);女佣教姊妹习舞,洛荷无意于此,抑郁难解,独自走向屋外——这表明经历过惨烈的苦难,少女从此将与欢乐无缘;弟弟在餐桌上抢食而遭到外婆的斥责,洛荷不顾长辈阻止亦抓起食物大口嚼食——这举动是多日屈辱、痛苦、压抑、悲伤的宣泄。
数个画面均无对白,然无声场面所蕴含的意义振聋发聩。
最撼动人心的是洛荷用脚毁坏瓷器小鹿的场面,磁片洒落一地,那个一路携带的心爱的小卧鹿最终也被踩成碎片。
这是向纯真少女时代的诀别的仪式,也是人生不堪承受的悲剧的写照。
这是只有用电影镜头才能诉说的意义。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青春少女是真善美的象征。
《少女洛荷》展示了这个“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撕碎的过程,唱出了一曲人生的悲剧之歌。
其实,每一个人从少年走向成熟,都要经历一个过程,遭遇某些困境,丢失生命中一些最为珍贵的东西。
《少女洛荷》只是借助二战题材,用更为集中、精粹、强烈的浓墨重彩,刻画出一个人成长的必然之路、悲剧之路。
《少女洛荷》倒挂在低压的树杈上向少女展露精壮身材的青年,轻轻地将水面拂向水中的少女,少女面上丝毫不显,依旧保持她的冷漠孤傲。
但最终爱情还是改变了她。
这是作为纳粹青年军的洛荷和幸存的犹太人的爱情。
整部电影大片大片的美感画面和定格让爱情和痛苦交杂在一起。
最后洛荷的信仰伴随china doll碎裂,她对于纳粹的崇拜也就此崩塌,再也回不去从前了。
(芷宁写于2013年6月7日)当反思战争的电影作品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开始厌弃那些用所谓追思的方式来表达虚妄的感同身受,澳大利亚导演凯特·绍特兰执导的影片《少女洛荷(Lore)》将故事背景置于二战结束时的德国,整体风格却给人新鲜感。
绍特兰以女导演特有的梳理情感的细腻手法,将情绪特写与情境意会,应运得丰沛舒适,结合凄迷寂寥的画面,动人心扉的配乐,把握良好的表演,呈现出了一部充盈着特别气息流的好看电影。
影片改编自澳洲女作家瑞秋·塞弗特的作品《暗房》,或许有小说作为依托,影片的剧本容易来得扎实丰沛,令全片看来颇耐人寻味,在整体通畅连贯的态势下,调度的张弛有度和情绪的蓄积爆发,也一路推进而来。
影片虽然有将情绪放大的趋势,但选用的切入点恰好,很好地规避了可能的诟病。
不得不说,导演的特写镜头虽然够多够细腻,具有足够的渲染和烘托的效果,但不显矫饰拖拉,而那些仿佛在诉说着未卜命运的空镜,虽也出现频密,却不显空泛,好似每一组画面都饱含着情绪,不论凄清冷寂的,还是触目惊心的,从而增加了影片的艺术印象分。
影片截取的视角特殊,以纳粹军官女儿的视界来表现一段虚无价值体系彻底崩坏后的苦难历程,逢此劫时,洛荷的年纪正处于青春期,她有着花季少女特有的敏感和执拗,且深受激进母亲的影响,帝国毁灭,元首自杀后,在父母继续为“捍卫理想”相继外出的情况下,身为长女的洛荷必须带着弟弟妹妹们(其中一个还是个襁褓中婴孩),穿越巴伐利亚黑森林,去汉堡投奔外婆。
这个过程听上去像是公路片的既定模式,可事实上,它远比一般的公路片来得细腻委婉,影片的人设和剧设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和冲突性,在很多情况下,也具有看似稀松平常实则强烈尖锐的对立性。
帝国覆灭后,道德的沦丧一发不可收拾,旅途变得险象环生困难重重,而彼时的德国实际上已被不同的战胜国管控着,分为不同区域,美国、英国、前苏等实际控制区的行事作风也大相径庭,于是,在特殊背景下,人的生存变得极具挑战性,仿佛每一刻每一秒无不与危难擦肩而过。
影片对白不多,但所需的都有,颇有恰到好处之感。
不多的台词让演员的表演有了一定的挑战性。
饰演洛荷的不满二十岁的莎斯齐娅·罗森达尔,将角色的遭遇和情感的流变以平静而有力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在旷野的各种不凡经历,因她敏感而细微的拿捏,令观众感知到了洛荷最纤细的感受,前途未卜,旅途多难,她时而恐慌时而踌躇时而绝望时而无奈,于是,在胶片流转间,一个少女的成长之旅便稳稳地立在观众的心理层面上,实属可贵。
因洛荷这个角色,罗森达尔入围了柏林电影节的“闪亮新星”计划,评审团给她的评语是:“莎斯齐娅能够完全融入角色,并且不依靠台词,就能展现各种深沉的感情。
她有着真正的表演的天赋,并且在《洛荷》中留下了了不起的处女秀,完美地展现了从一名少女到一个女人的转变。
”如此具有天赋的表演,让人们难免期待她的下一次表现。
米卡·赛德尔饰演的在逃难途中偶遇的男孩,和罗森达尔的表演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戏剧张力和化学反应,让两人塑造的人物在悄悄的角力间,令观众将其心性一览无余。
几番接触和暗自较量后,不论思维上,还是肢体上,为了达到共生的目的,他们结成了不算牢靠的“同盟”。
这一切,彷如帕蒂·史密斯所言的:“我明白,在这一小段时空里,我们交付了彼此的孤独,又用信任填补了它。
”同时,这个所谓“犹太男孩”的出现,是令洛荷认识到事情真相的关键,再此之前的逃亡之旅中,即便潜意识里有了模糊的认知,但长久以来被单向强势洗脑的洛荷却在抵触,在这场苦难的旅途之后,洛荷虽没有生理意义上的破处,心理上却已饱经风霜,她终于变成了一个成人,不再是以前那个单向思维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了。
而火车上突如其来阴差阳错的分离,则像一首哀婉的歌,仿佛在说一个事实——有些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只是为了给你上一课,帮你一把。
流离失所,忍饥挨饿,直面死亡的恐惧和亲人的消亡,此番经历让洛荷措手不及,又不得不适应,于是,台译片名《纯真消逝的年代》似乎有那么点切近影片所流露出来的气息。
片尾,回到安逸环境里的洛荷,面对外婆对她如往日的礼仪要求,洛荷感到愤懑,她将卧室里的小瓷鹿统统砸碎的场景,仿佛在宣告着覆水难收的事实,经过这场战争,任何人都再也回不去过往了。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87462550_d.html
很惨。
导演很会利用镜头来讲故事,这很有意思。
(这就是文艺片的魅力吧,我比较喜欢这些很隐晦的东西)还有结尾处有呼应开头。
比如当他们来到祖母家后洗澡,那个男孩把头埋进水里,在开头处他有问到把头埋进水里会淹死吗。
这次逃难对他们的影响都很大……还有那只陶瓷鹿,刚到祖母家洛儿很高兴地把它摆在陶瓷鹿堆里,她肯定是很庆幸自己活下来了,有种找到归宿的感觉。
当后来她感觉好像一切都变了,当她妹妹拉她一切跳舞的时候,她又说自己做不到,后来又被陶瓷鹿毁了,她可能已经死在这次逃难中了吧,她也许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幸存下来。
到后来他拿着托马斯的证件,才发现自己的信仰是完全错误的,在一开始洛儿发现弟弟偷东西,说德国孩子不该偷东西,她那时候还是觉得自己的种族(希特勒种族,没有这个种族,但是不知道怎么说)是很高尚,国家的战争是很伟大的,到最后她把牛奶打翻,喝桌子上的牛奶(是一个呼应),有种装什么装,我们就是这么肮脏的感觉。
但是,还是有缺点。
女主人设有点崩啊。
只能说我有点摸不清她的脑回路吧。
总是要害死托马斯的感觉,代入一下托马斯,我真的要一巴掌扇死女主,真的良心被狗吃…总是帮女主,女主反而不领情,到最后还得被女主弟害得下火车,证件被拿了,估计活不了多久吧。
还有我不明白为什么洛儿发现托马斯来了,马上脱衣服和那个老男人那个,看见托马斯捡起地上的石头她也没反应,到最后老男人被砸死了,她才怪托马斯,我要是托马斯,我石头应该砸你头上!
但是除去这个,男女主的张力还是满满的。
一直找美国爱情片来消遣一下,发现都一般啊,好无趣,没想到在这部不是爱情片的片子还能get到男女主,满足了我的需求,就给五星吧。
另类的视角看二战尾声。青春年华的她,人生观被改变,家庭的负担如此突然。少女纯真的褪去好残酷。朦胧中察觉这个世界的真相,比继续生存更加困难。不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震撼,但通过描绘少女细节的镜头反映成长,同样引人深思。
看的时候就感觉这是个女导演拍的吧,还真是。用小女孩视角和经历来反思政治,果然是好用的方法。导演喜欢使用偏蓝的色调,还有各种事物的细节特写,再加上大量的空镜,营造出纯正的小清新风格。
德国战败,那些和洛荷一样被纳粹信仰浇灌的青年们陷入了困境。除了为衣食果腹而忧,出行生命受威胁,女性更容易被侵害。纳粹精神在崩塌,却没有可支撑的信仰。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质疑的愤怒之后是什么?镜头很女导演物质,敏感而感性,就像女主角始终处在战战兢兢的状态里。
坚强的少女。。。
成长的痛苦
女主被洗腦洗得好徹底,沒有自主思考能力加上最後那一系列舉動,要是當時戰爭沒完,絕壁是個女納粹分子啊。。ps,男主gg帥~
3.5
一个不一样的角度看待战争。Thomas的离开那段安排超精彩,看lore的眼神很到位。不过点题不够,爆发的点一片,不集中。摄影美绝!
小清新
Lore亲手踩碎了自己的小鹿玩具,告别了少年时代,也告别了家庭长期灌输的意识形态。
http://www.bttiantang.com/subject/18117.html
純 真 早 已 枯 毀
故事视角不错。就是不吸引我。
看的让我胃难受
★★★☆ 德國有兩個題材是影壇瑰寶,一是二戰,一是兩德,影片以二戰中德國少女的逃亡之路為切入點已經拿到了基本分,一個又一個苦難疊加在曾經養尊處優的肩膀上,沒來得及適應就必須面對成長之痛,結尾更像是另一個開始。我不喜歡影片過多使用手持攝影機,微晃的鏡頭降低了我的入戲感。
个人的成长和帝国的毁灭,以小人物的视角洞悉世界的历史变迁。剧本扎实不刻意不做作,平缓的叙事冷静的情感烘托出其实非常炽热浓烈的少女身心成长之旅。轻微的晃动和频繁的特写和空镜为故事的艺术价值大大加分。而对人物的塑造更是在不动声色间展现得一览无余。#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4.1 结尾是神来之笔 洛荷从少女装束梳成与omi一样的发式 穿上黑色连衣裙 解密托马斯与父母的隐约时空照应 踏碎小鹿 也正式预示着旅途结束 心灵成熟的同时全片隐含的创口被正式撕开 而饭桌上粗鲁的举动除去对纳粹洗脑的逆反 对逃亡旅途的二度重现外 亦暗含了开场时父亲的粗蛮 母亲的随便以及弟弟偷牛奶时的饥渴 从而对孩子们的法西斯洗脑究竟从何而来这个论题再次提出疑问 其中类似的场景还有湖中洗澡/抢孩子 洛荷的裙子和摸腿的动作 洛荷摸到不同东西时的心理表意 而除去青少年的战争创伤外 少女洛荷所展露的亦是德国女性身上的坚韧 沉默和母性
原本以为是个Gudrun式的故事,结果大失所望。把主角一家替换成犹太人也完全成立,是嫌二战小孩逃亡的故事还不够多吗?太肤浅了
一切都是谎言
比Somersault主流了但依然有同样漂亮的摄影 配乐很强大 故事的视角很不一样 好的电影就是让人在放映结束之后能带走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