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剧情,景色绝对可以给满分。
带着女儿去看,她竟然对我说:妈妈我怎么想哭呢?
我心里一笑,小朋友和妈妈的感受一样。
是的,美丽的景色可以让纯净的心灵感动。
这还是小朋友第一次被电影感动,之前看其它片子,别的小朋友哭的稀里哗啦,她却没反应。
还暗暗担心她是不是被教育的太大条了,感情不够细腻。
看来多虑了,只是被促动的点不同而已。
很多年前读《北方的空地》,就很遗憾书里照片太少,这个片子满满的满足了我,真的美到眼睛怀孕。
原来在那片空地里也有一个中国自己的天空之镜,依稀记得第一次见它的照片,是在一个荷兰沙发客的硬盘里,好震撼好美……在心里暗暗决定,今生一定要去一次。
现在看来,目标近了很多,羌唐美的更窒息。
很感谢巴特当年带我们进可可西里,看着很多似曾相识的画面,眼睛里有液体在晃动,即是对美景,也是对逝去青春的怀念……那种几个月起,漂泊自由的旅行,也许再也不会有了。
记得是25岁去的西藏,当时对大自然还不太有敬畏之心,只觉得很美很震撼,路上还收获了一枚不出意外一生的挚交好友,后来也有一起旅行,今年更是共同喜得贵子。
2012年末日说前夕,在纽约经历美国数年来第二大飓风sandy,纽约州是重灾区,接近零度的气温,800万户居民断水断电,上万人失去家园在救灾点生活,机场地铁公共交通全部瘫痪,华尔街都被淹了。
我一个人在家,家里没有储备食物和水,就按计划吃点过期的干面包,一条面包吃了七天.. 纽约的冬天很长,每天晚上就点着蜡烛饿着肚子盼着电来,后来陆续恢复供电,有电的人家就会从家里接出很多根接线板到街边供大家使用,可加油站还是一直没油,每天每家都大几十辆车排队,跑都跑不了。
那是第一次不是在灾难片里看灾难,就切实的发生在眼前,每天都在饿与渴,害怕失去光亮和更害怕失去与外界的联系中度过,可美国人面对灾难的乐观精神真是让人很温暖,公寓楼上邻居还在家开party在楼梯贴告示说带薪休假邀请大家过万圣节,街上互不认识的人们也都主动互相帮助。
今天看了<七十七天>,让我想到当时那一段,对自然心生敬畏,感受更加强烈了。
这是部有美景有音乐有情怀有正能量的好片,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会更感同身受,它让我真正看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坦然,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命运的不妥协。
好电影难得,可惜没有好排片,我总是想为这些电影呼吁票房,可艺术本就不应该与数据挂钩不是么,真正的艺术家在意的应该永远只是自己的作品不是其他。
电影让我想三十五岁再去一次西藏,带上小孩,那时他四岁,跟乐嘉带女儿穿越沙漠76公里一样大,男主角穿越的理由是“人生能有多少天,是按自己的想法活着?” 鼓起勇气做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自己,这样才不会三十岁就死了,八十岁才埋吧。
感谢杨柳松写<北方的空地>, 感谢赵汉唐三进三出羌塘自编自导还主演,感谢江一燕零片酬出演,给了我这么美好的晚上! 良心推荐!
这是一部户外探险类的片子,最好的部分是风光绝美,最差的部分是户外生存,最无聊的部分是两人的心灵鸡汤。
风光:雪山,神湖,沙漠,盐湖,草原,戈壁,风化地貌,各种大广角,航拍,全景展示绝美风光。
户外生存:对于一个极为资深的户外运动者,做了两年的精心准备,却在片中一点都看不出来;除了挖坑冷凝水和口含夹子放黏连两个小技巧外,似乎看不出来他做过哪些精心的准备了。
至少要有体能,心理,突发事件的相关准备吧,遇到沙尘不知道靠墙挖防沙坑,遇到狼就是各种慌张,遇到缺水,缺粮,洪水都没有有说服力的办法,导致户外生存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最后65天左右就彻底断粮了,到第77天这十几天靠什么活下来的,每天还负重徒步那么消耗体能,片子完全没有展示,你要是把小狼宰了我都觉得更靠谱些。
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户外探险苦呀,各种危险我这资深驴都应付不了,你们就别玩了。
所以影片表现出男主的行动更像一个在家下班后想了俩礼拜要去横穿,一冲动就来了的小伙子,而不是一个精心准备了两年的资深户外探险者。
这是最不真实的部分。
至于心灵鸡汤部分:人人都有烦恼,欲望,迷茫,讲出来了,发泄一下就得了,明天还得继续好好活着呢,多说无益。
我是很偏爱旅游、探险这类题材的,纯欣赏电影的角度看此片只能打三颗星。
强行植入身残志坚的女性故事,是为了升华影片想传达的对待生命的态度和追求自由的精神,矫情的过于直白了,扣掉一星。
作为很早期就知道杨柳松事迹和看过第一版《北方空地》书的户外旅行爱好者,确实很佩服这些探险家,旅行家,我理解的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挑战的动力并不是文青式的矫情,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类极限的无限超越带来的动力吧。
无人区绝美的自然风景和残酷的自然环境,探险者如何克服自己在身体和心理的极限中所经历的所有细节都是值得好好刻画的。
电影团队全部在高海拔取景,从资金和人力,精力投入都值得点赞。
风景绝美,自然风貌很真实和震撼。
还有欠缺的就是探险者的精神状态的刻画太流于表面,设计上纯粹为了和轮椅女生呼应。
还不如作者书里面在穿越时记录的流水账日记来的动人。
这里又要扣一星。
想了想为了鼓励这类影片,至少拍摄态度还是兢兢业业的,能看到诚意,还是四星吧。
为了那些风景大片,我应该还会再去刷几遍,以后会截很多图保存。
还有那本书《北方的空地》推荐你们看看。
(以下摘自百度,安利一下我非常敬仰的作者和人物原型。
) 杨柳松,作家,旅行家,探险家,是首个完整探索世界第二大洞穴系统的中国人,还数次穿越艰险的大羌塘无人区,雨季穿越世界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杨柳松著有两本关于户外旅行的图书,一本雅鲁藏布大峡谷穿越纪实《结,起点亦是终点》成为大峡谷探险旅行的经典指南。
一本关于大羌塘无人区穿越的《北方的空地》,使中国的户外探险活动跻身世界顶尖行列,其低调毫无功利的旅行态度以及面对未知的决绝意志感染了无数的当代中国人。
正如杨柳松所说,这是一个没有探险的时代,但不能没有探索,对自然,对自我。
首先,咱们不谈命运,不谈远方只谈电影,谈疑惑,谈杨柳松对于向往自由,向往青藏的人来说,也许这是一部难得的电影但对于不太了解户外探险的好奇宝宝来说,也许这是一部充满疑惑的电影杨柳松是谁?
羌塘在哪里?
他最后活着出来了吗?
为什么狼群听到口哨声就驱散了?
为什么男主自行车后面会带把雨伞?
男主水源急缺时,为什么要在嘴里塞一个金属夹子?
野外求生时,尿液真的能补充水分吗?
......你是否和我一样,带着一堆疑团走出了影院经过几天的资料查阅疑团慢慢变得清晰起来疑惑1为什么狼群听到口哨声就驱散了?
其实就是一个口哨形象点叫它防狼哨狼群听到哨音后以为有救援人员赶来就先驱散了虽然并不是神奇装备但哨子对于在户外行走的人来讲也是必带物品之一他的作用不仅是驱赶狼群那么简单当你遇到危险,吹响哨子时哨声可以帮助对方确定你的距离和放向高级一点还可以传递暗号疑惑2为什么男主自行车后面会带把雨伞?
在原著《北方的空地》中杨柳松称它为“伞帆”由他自己亲手制作并为它设计了转向系统和自动开关伞装置,意图借用羌塘的风能提高骑行速度不过很可惜的是它仅使用了几小时便彻底毁了但是它却化解了杨柳松身体与荒原的生疏感让他可以更好的控制自行车也算是伞帆牺牲得很有价值了疑惑3当男主没有了水源他把一个金属夹子塞到嘴里刺激干裂的口腔?
人在极度干渴时,口腔会黏在一起,喉咙合拢会导致无法吞唾液,无法进食,无法说话等到了最后口腔张不开,导致死亡所以男主用了一个长尾夹塞在嘴里既是物理隔绝也是刺激唾液分泌避免睡着了,失去自我控制疑惑4野外求生时,尿液真的能补充水分吗?
答案是:不能电影里面男主喝自己的尿液,以求补充水分但喝尿如此销魂的事情真的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啊请务必记住,尿液里除了水,还有溶解盐、矿物质和从肝脏排出的微量毒素身体脱水程度越高,排出尿液里这些污染物的浓度就越高。
如果你处在极度缺水状态时,污染物浓度只会更高,喝了反而会加速脱水仅针对自己对电影的疑惑整理此文关于电影更多的东西,希望你走进电影院真切感受
上映时看了一遍,不明觉厉,在西藏待过几年后再看,明白了,其实这个影片也不需要那么矫情。
没去过的人看西藏,那是雄伟壮丽,心驰神往,有一种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奔跑征服每一个石头和土地的地方。
可以为了心里的信仰,也可以就是想一步步丈量西藏的土地,往危险的方面说,甚至是想要体验濒临死亡时感悟出的哲理,或者说对世间事再无希望而去必死的决心做这件事从而激发对生的渴望。
但你不能说是为了“自由”!
甚至说这个“自由”太模糊了,因为你不能因为经历了一件事就感觉自由了。
独穿任何一个危险的地方都是值得敬佩的勇气,但要把目的搞清楚,你要确定你需要得到什么。
对西藏好奇,对一切事好奇,所以去接触,但对危险的事好奇,你要做好必死的决心去接触。
不能因为好奇危化品的味道而不顾生命的去接触危化品,那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和对生命本身不尊重。
在西藏高寒无人区,一个小小的轻症感冒,如果没有及时的医疗救治就很容易失去生命,因为无人区就是荒无人烟,开车很久都找不到居住区,更不用说医疗条件好的医院。
这种不负责任的传播不正确的价值观,究竟为何?
西藏虽美,但她有时也像剧毒致命的玫瑰,令人心驰神往却又不可染指亵渎。
刚刚看完《七十七天》,这是近几个月看的第三部关于西藏的片子,前两部是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信仰的神山冈仁波齐在三部片子中都有所提及,这么近那么远,眼睛所及之处,景色惊艳的一刹那,信仰却相距甚远,江一燕在重返冈仁波齐的时候,人到了,可精神远没有追随灵魂,男主的动机,除了和众多吃瓜群众一样,逃离身不由己的社会,做一次自己,再也没有看到其他的东西,所谓的“自由”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一定要到“西藏”才能找寻?
不禁疑惑,又不禁被其吸引,“西藏”确实是个有魔障的地方。
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站在旁观着的角度,感触于信仰者的虔诚与执着;随后的《皮绳上的魂》魔幻与现实的重叠交错,就连同为藏族人的小说作者,也迷失在自己构造的人物世界中,信仰与宿命纠葛;想想去过离西藏最近的地方应该是“色达”了,2015年,毕业季,给自己的一次精神洗礼,就像所有想去又迟迟不敢出发的人一样,以为去过西藏就能找到自己,哈哈,但结果呢,就像七十七天里的男主,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释怀了自己的冒险壮行的执念,选择回到城市踏实生活,你与西藏(自由)的距离,不是信仰,而是路途上经历的种种,你经历过泥石流/爆胎/塌方/从凌晨出发行驶到凌晨结束么/在与死亡擦肩而过,与危险近在咫尺,你能感受到呼吸急促,随后一切的平淡你都会心怀感恩
推荐这部横穿无人区的探险片的评论里,有一个人写着,“这部片子又不知道要鼓励多少不知深浅的驴友……我不会去看……”影片里,独行的探险者被落单的牦牛吓到腿软;被虎视眈眈的的狼群尾随,被俯冲的大鹰所觊觎……沙尘暴铺天盖地地向他袭来,他弱小无助地缩在地上,末了,摸摸自己一脸泥沙的脸,满眼恐惧;融解的雪山化成汹涌的洪水,他推着全部的家当逆流走去,一步都走不动,最后跌倒在泛黄的洪水里,溺水溺到差点死去;就这样九死一生地活了过来,突然的龙卷风卷走了他全部的行李,他也被卷到天上去,那一刻,大风快要把他的意志全部撕裂~最后,他在埋了他半边身子的黄沙里翻身醒来,一瘸一拐漫无目的的走着,浑身落败的模样都像是在无声地控诉,“老子不就是像横穿一下羌塘,怎么就那么难?
妈的不去了,命比较重要。
”但是,影片里的旁白是这样说的,“现下,只能北上取道昆仑山,明白自己不能成功横穿羌塘以后,我反而释然了。
回去后,我要好好生活,每一天。
”他为了这个目标,做了整整两年的准备,依然失败。
要我说,能活下来就真心不错了。
期间历经的狼狈、恐惧、无助、挫败、困顿、绝望不计其数。
没有淡水,他为了活命逼自己喝尿;因为太饿,他不受控制地吃下了所剩不多的口粮,一边吃一边抽自己的耳光;太过疲惫,他一头栽进全是沙砾的矮涯,当即昏死了过去。
就这样也还没死,也不知道是谁给他续的命。
但,蓝天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因为在岗齐波仁拍摄星空,从一个矮坡摔下来导致高位瘫痪。
有一场戏张力十足,是蓝天的哭戏。
她在摔倒的轮椅下掩面哭诉,“我每天必须要喝很多很多水,避免感染;我每天也必须洗澡,因为我大小便失禁;我现在连做一位正常女人的资格都没有,我就想谈个恋爱,怎么就那么难啊……”然后是嘤嘤的哭泣,风吹得她发丝乱串,她继续断断续续地诉说着,“我现在还要乐观地每天给别人演讲,鼓励其他人。
有时候连我自己都信了……我真的活得好累……”他沉默着,一句安慰的话也讲不出来,只轻轻地抱了抱蓝天。
前路险恶,事关生死。
你还是要去吗?
最后,他还是去了。
在意志力快要泯灭的寒夜里,他瘫倒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上,任凭夜风肆意,狼群逼近,不做丝毫抵抗。
在意识深处,出现蓝天的脸,蓝天说,(说了撒,我忘了[捂脸])临走前,蓝天把自己的相机交给他,“这是我的眼睛,你要到达的地方我去不了,记得多拍些,记得一定要回拉萨。
”蓝天曾是个和他一般登高望远的探险者。
在非洲大草原里,她肆意的笑着,无所畏惧的模样美得不像话。
可如今她只能圈在臀下的轮椅上孤独的活着。
当蓝天看到珠穆朗玛的雪山时,她不可抑止地流泪,然后又是一阵风铃般的笑声,“快,快给我拍照。
”值得吗?
白荒荒的雪山,寸土不生的大地,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让他们以身涉险?
好好活着不好吗?
是娱乐节目不够好看?
还是没有恋爱可谈?
为什么一定要作死呢?
蓝天回忆自己摔下后的那一刻,居然是意犹未尽的笑意,“那是,我见过最美的星空。
”在探险者横穿无人区遭受到一而再再而三的困境后,他依然坚定地驶向前方,茶湖的纯净与天空同色,宛若天空之城。
他在夕阳的余晖下,搭建帐篷,心里默默想着,“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想要的。
”什么是虔诚?
是转山转水拜佛像吗?
什么是纯净?
一定要去纳木措的湖水旁洗涤心灵吗?
你有没有一件特别特别想要做的事情,哪怕你可能万劫不复,就此没命?
如果,你有,那么为此赴汤蹈火,便是虔诚。
如果,你没有,那么好好活着,即是虔诚。
前几天,在一位朋友的提及后,看了《七十七天》这个片。
2017年的片,票房1个亿。
堪称文艺片里的成功作品。
老实说,看得有点膈应。
后在豆瓣的提示下,又找来看了《荒野生存》,2007年的美国片。
这个片我以前看过一次。
这次重看。
这才发现,《七十七天》从结构处理手法上,与《荒野生存》完全一致。
如果说前者是对后者的模仿,应该不冤枉。
但深度完全不一样。
观影体验也大不相同。
横穿西藏羌塘无人区,是《七十七天》的卖点。
我承认,有一个地方,美炸了。
就是水天相接的某处。
虽然片中江一燕饰演的残疾女人说:“不要给我喂鸡汤。
”但不幸,《七十七天》依然是一碗鸡汤,并且带着馊味,消费着中国大众的“西藏”情结。
江一燕的表演有点恶心到我了。
把一个花样作死的女人“美颜”成一个执著追求生活梦想的女子。
不知道原型的故事是怎样的,此片为什么不用原型人物直接上场演出,要用这么一个打文艺情怀牌的女星?
当然,我这样问也显出傻。
要不然怎么有好收成?
(至少按传统商业片思维来论。
其实,素人的真挚演出越来越成为电影的卖点,而不是千年不变的明星牌。
)尤其受不了的是江一燕角色在片中的自述,当自己为了拍照而从悬崖上跌落时,仰面下坠的瞬间她看到了“最美的星空”。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原型人物的真实瞬间,还是为了煽情而添加的“动人细节”。
这个细节非常恶俗。
哪怕把情节调整为:在看到最美的星空时,入了迷,不慎跌落,也要好一些。
男主角也基本上没啥演技。
好在生活中他是一位资深的户外极限运动爱好者。
这也是他自任导演一手促成拍摄的片。
他手中积攒的大量素材也用上了。
据说有西藏情结的陈坤想演这个角色,结果还是自任导演的这哥们自己来演了。
可以想象得到,陈坤来演,票房会更高,可能会翻番,不过,终究也强不到哪里。
因为确实没啥真东西,就是消费了一把“题材”而已。
难道想搞明白怎么活着非得跑羌塘无人区去体验把生死穿越?
本片的表演如果说是弱项,最弱的,还是文本本身,弱爆了。
立意低下。
迎合流俗。
一碗臭鸡汤。
相比之下,看2007年《荒野生存》,不仅是更强烈的视听震撼——镜头、剪辑和音效均是一流,提供沉浸感,相比之下,《七十七天》的音效很弱,尤其江一燕说对白时,明明在开阔空间,声音却是闷闷的(就像在是厕所里拿着手机对着嘴巴录的)。
这个片还是台湾几位大佬操刀把握技术细节的——摄影李屏宾,音效杜笃之,剪辑廖庆松,都是台湾侯大师的御用班底、黄金团队。
却搞出这么个二三流的影音效果来。
确实有点尬。
《荒野生存》的技术没得说——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影片最后十几分钟,那位青年临死前的一系列镜头、剪辑、音效,从前面还有些过于平整的工业化运作痕迹,一下子升级为“幽灵影像”的感觉。
可谓炸裂。
(全片音乐也配得非常融入情境。
)而文本才是《荒野生存》可称作一部好电影的基础。
一个少年,叛逆于家庭,与整个僵死的社会格格不入,大学毕业之后选择了流浪生活,最终流浪于无人的荒野,乃至死在那里。
一方面,这个少年对家庭、对社会、对整个生存状态的不满,透着哲学反思的高度。
包括这个少年与人交流、表达内心想法时,动不动就引用哲学家的著作中的经典语句。
少年提出了问题,这问题是非常真实的。
而少年用自己的行动,乃至以生命代价,去回答这个问题,试图找到契合自己灵魂的生活方式。
在此过程中,他结识了不同的人,感受到许多种人生里的快慰与不幸,并亲身经历了自己想要的荒野生存体验,最终在孤独的生活里得出一个感悟:还是要与人分享生活,缺乏分享的生活没有幸福可言。
你可以将少年的临终前人生感悟理解为一句鸡汤。
这没问题。
或者他的某种妥协。
经历了人生种种处境的艰难后,开始不那么“尖锐”了,开始心态变得更平和了。
但无论如何,这位少年用自己的叛逆行为来对抗他所讨厌的生活与社会——在他获得新的平和、丧失尖锐之前。
而当他产生新的、与原先持有的尖锐观点相背离的感悟时,他已经无法回头了。
自然阻止了他向人类的回归。
或者说他运气不那么好。
想要回归人类时,遇到了雨季的障碍。
而继续孤身一人在荒野时,他不得不觅食求存,最终误食有毒的植物,终致命丧荒野。
无论是他的出走,还是他的回心转意,都是一场悲剧。
他出走之际,他所唾弃的家庭,是他悲剧的承受者,当他无力返回、命丧荒野时,则是他个人与家庭的双重悲剧。
家庭永远失去了他,而他,也失去了拥抱新生活的机会。
电影用两条或三条叙事线,展示了这位少年的冒险之旅与内心之旅。
他因何成为如今的他,这其中他个人的性格原因,家庭悲剧的因素,均交待清晰。
而家庭悲剧——往往又是社会悲剧、生活普遍悲剧的一个缩影。
所以,少年乍看是反对家庭,反对被资本主义牢牢把控的社会格局现状,实际上,他反对的是命运,是“他之所在”的所有因素,是他无法摆脱的牢笼。
而他抱着少年的血气方刚和理想主义倾向,聆听大哲对生命本质的阐述,并试图在自己的人生中身体力行,找到新的“光辉图景”。
最终,大自然没有给他带来这种光辉图景。
他在大自然中体验过短暂的自由感觉。
毕竟那里山青水秀,动物们自由奔跑,没有人设的牢笼限制他的感受。
但是,他虽然生活在大自然中,却也不得不用资本主义制造的枪去猎杀动物,以获得食物,栖身于一辆被抛弃于荒野的工业产物——旧汽车里,来躲避风雨和寒冷。
他缺乏足够的荒野生存经验,成功地杀死了一头壮实的鹿,却不懂如何贮存鹿肉乃至肉坏掉生蛆,他在饥饿之际草草地拿着一本植物图谱去按图索骥寻找可食用之物,结果还是误食了有毒的东西,最终送了命。
他逃离的不仅仅是家庭和社会,他逃离的还有自己。
一路之上,他遇到了各种人,对他想要去阿拉斯加的想法给予了形形色色的情感反应与意见反馈。
可以说,导演的心思也体现在这些反应里。
这是一个悲剧。
然而,它只是一个无知莽撞少年花样作死的悲剧吗?
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个英雄。
一个敢于直面人生中的问题并勇于探寻答案的英雄。
他的死,也是死于命运的无情。
死于自然的残酷。
当然,也死于他的选择。
他的选择本身,就是冒险的。
但这样的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导致的结果,被一部电影平摊到我们面前,带来我们的,是许多思考的素材,因此,不应该仅仅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他花样作死。
相比之下,《七十七天》远没有这样的厚重。
因为《七十七天》的影像所依托的文本,幼稚得可笑,只是肤浅地迎着“西藏热”“诗与远方”热。
好像勇敢地出走一回就能够找到或体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七十七天》里一大段情节是男主角与两匹跟随他的狼的周旋,貌似于杰克·伦敦描写荒野的小说。
但看这部电影,你绝对不会感觉到自己进入了杰克·伦敦那壮美而又残酷的世界。
你只感觉到导演为了所谓的看点和戏剧感,不断地把经念歪了。
任何一部成功的影像作品(无论是偏商业还是偏艺术表达),都需要有一个强大而严谨的内核 ,这就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
当导演对此思考不深,就会矫情地加入一些看似戏剧性的桥段,或是多制造些美好的画面。
然而,灵魂缺失的苍白,是什么技术手段也掩饰不住的。
一些涂抹过度的行为,只会让作品看起来更恶心、更矫情。
虽然不知道什么原因请到几位大师帮助把关技术,虽然也小火了一把获得了一个不错的收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十七天》这种东西就是个速朽的垃圾,而《荒野生存》这样的影像,会在时光里,保持着它的闪光。
听旅行圈的朋友安利的这部剧,以为是一部文艺片,其实是一部哲学片,探讨了人生,自由,死亡…… 为了理想而去追求有错吗?
没有的……但是在实现的路上却摔成了瘫痪,一个如花的女孩……就这样被迫艰难的生活。
带着她的诗和远方~为什么要骑自行车穿越?
我一直很不理解,我们人类就是因为善于利用工具才不断超越自己的。
为什么不开车,带上足够的干粮去探险?
我想他只是想证明自己的强大……每个人都会去挑战自己,都希望自己能够战胜困难,但是不要与大自然抗争!
在大自然面前个人相当的渺小!
第七十七天,我想他是没有再醒过来,他梦见了他的小狼,他们共同走出沙漠,让我想起了“小王子”,他的作者也是经历飞机失事,在沙漠中孤独的走着,也出现过幻觉。。。
在影片中,几次出现动物,牦牛,熊都没有伤他,而熊好像还救了他,说明了动物是对人怀有善意的,动物不都是会伤人的……至于反面角色狼,也只是因为他的狡诈。
其实对付狼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使用火,他们就会逃走……狼图腾里面讲过的,我很纳闷男主不知道吗?
最喜欢的还是江一燕,有了她给故事增色不少,她们在一起的相处,美的如画一样!
女人是给这个世界增色,没有女人,男人的努力,男人的气概毫无用处!
男主真的不应该去征服什么“羗塘”,守着女主过一辈子多好!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