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光鲜亮丽幸福美满的家庭,彼此却各怀心事,美丽贤惠的家庭主妇Kathy的丈夫Frank爱上了男人,对着她声泪俱下地说:我从不知道爱情的滋味,在遇到他之前。
她只能无声的妥协,与丈夫平静的离婚。
她还能怎么样呢?
面对那么痛苦的丈夫,她又如何忍心再继续欺骗自己。
她又何尝不在受着面对爱人无法言说的苦,在当时那样闭塞带有浓重种族歧视的大环境下,她钟情于绅士的黑人园丁Raymond,却无法和他在一起,最后却还是没有登上和他一同南下的火车,末了,两人相望,唯有沉默挥手,因为有过深情,便已足矣。
原标题:Look Twice at the Present: Discussing Douglas Sirk with Todd HaynesAt a Douglas Sirk retrospective, the director of "Far from Heaven" talks about the films and influence of Hollywood's great melodramatist.【本文首发于《虹膜》公众号】作者:Keva York译者:覃天校对:易二三来源:MUBI(2022年10月10日)「制片厂喜欢《深锁春光一院愁》(译者注:All That Heaven Allows,英文片名直译为『天堂所允许的一切』)这个片名,」道格拉斯·瑟克在谈到他于1955年为环球公司拍摄的、由简·怀曼和罗克·赫德森主演的第二部「明星风采片」时如此说道——在《天老地荒不了情》(1954)获得了可观的票房收益后,瑟克得到了拍摄此片的机会。
「制片厂认为这意味着你可以拥有想要的一切,但在我看来恰恰相反,上天是吝啬的。
」讽刺贯穿于瑟克的作品,然而他在好莱坞拍摄的那些作品中的讽刺感却常常被人忽视,观众反而被特艺七彩技术赋予的色泽、女性哭泣的肥皂剧叙事所吸引。
直到60年代末,在这位德国移民导演放弃了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前往瑞士卢加诺十年后,他作品中的残酷性才开始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托德·海因斯毫不吝啬地通过自己的作品《远离天堂》(Far from Heaven,2002)向瑟克致敬,这部影片翻拍自《深锁春光一院愁》——其风格和视觉元素则来自《苦雨恋春风》(1956)、《春风秋雨》(1959)以及法斯宾德的《恐惧吞噬灵魂》(1974)。
影片开场镜头展示了一种局限的景致——艾森豪威尔时代的新英格兰式的画面。
托德·海因斯不愿暗示观众,朱利安·摩尔饰演的打扮得体的白人家庭主妇凯茜会和她的黑人园丁雷蒙德(丹尼斯·海斯伯特饰)是否会走到一起。
至少在凯茜生活的小镇上,种族和阶级的鸿沟最终使他们不能相爱。
但是,《远离天堂》可被视为海因斯的突破之作,这是他的第四部长片,他不仅通过它对瑟克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致敬,还证明了自己是「新酷儿电影」导演中长于拍类型片的佼佼者。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过去,这使得它和《深锁春光一院愁》以及《恐惧吞噬灵魂》都显得有些不同。
我们能轻易地想到,从影片中故事发生的年代——上世纪50年代到2003年的美国社会取得的种种进步,也能理解为何海因斯会为这个故事设置一个压抑的结局。
观众或许能从这样的设置中找到一丝慰藉,但这也取决于他们对「天堂」的设想。
2002年8月,《远离天堂》在洛迦诺电影节上进行了放映,首映场爆满。
而在2022年的洛迦诺电影节上,策展人罗伯托·图里格利亚托和伯纳德·艾森斯基兹特意将《远离天堂》作为瑟克回顾展的重要影片展映,并且悉心为观众准备了导赏手册。
除了1951年瑟克与环球影业合作的《与父亲共度周末》之外,回顾展几乎展映了这位导演生平的所有作品。
瑟克回顾展作为电影节重要的组成部分,似乎旨在展示制片厂时代古典而熠熠生辉的影像遗产。
「纯粹是肾上腺素的快感。
」海因斯谈到在大银幕上观看瑟克电影的机会时说。
图里格利亚托告诉我,他第一次接触到这位导演的作品,是他十几岁时在电视上看的意大利语配音的黑白版本的《春风秋雨》。
(事实上,他说,直到90年代,这部影片仍然是意大利电视上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
)海因斯最初则是在大学里,看到了16毫米胶片版本的瑟克的作品。
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进步,但仍然不是能与瑟克作品中的情感世界和美感相匹配的最佳媒介形式。
「在大银幕上观看这些影片让我感到震撼,因为每一帧都是如此的生动。
」海因斯补充道。
在电影节期间,我有幸和海因斯进行了一次访谈,其中着重谈到了他和瑟克作品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名导演,他在《远离天堂》中继承了瑟克的社会批判视角。
海因斯在《超级巨星卡朋特》(1988)、《天鹅绒金矿》(1998)和《卡罗尔》(2015)中也展现了这一点:社会的压力才是影片中最大的道德前提。
海因斯谈到了瑟克对自己的影响,洋娃娃的意义,消费主义潮流的消极影响以及他对手持摄影的负面看法。
问:道格拉斯·瑟克是一位在你的电影作品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导演。
他的影响在《远离天堂》中最为明显。
从广义上来说,这是一部家庭情节剧,具体来说则是对《深锁春光一院愁》的改编,以及对法斯宾德的《恐惧吞噬灵魂》的致敬。
这两位导演——法斯宾德和瑟克——彼此之间以及与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很好奇哪位导演首先影响了你的创作?
托德·海因斯:对于我来说,这都要得益于我在大学时的观影经历。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原因——由于70年代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和法斯宾德的重新评价,瑟克再一次回到了观众的视野中。
我在1980年读大学时,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关注瑟克、家庭情节剧、夏布洛尔的著述是多么丰富。
那个时候我还在布朗大学攻读符号学方向——那会儿还没有院系的概念,但这毕竟是一门前沿的学科。
之后,各大院校都开始建立并发展文化研究学科,并在文科类大学中普及,但布朗大学却没有顺应这一趋势。
我最先在学校接触到了法斯宾德和瑟克的电影,而法斯宾德在82年突然去世了,我当时看了他的遗作《雾港水手》,所以可以说两位导演同时给予了我重要的影响。
问:在《远离天堂》中,朱丽安·摩尔装扮的像是一个精致的洋娃娃,她生活在类似于玩偶屋的环境中。
你的早期短片《超级巨星卡朋特》中的主角也是一个玩偶。
我认为这种「模拟表演」的方式带有瑟克的印记,因为它展现了对「生活的模仿」(imitation of life)。
托德·海因斯:这一点显然触及了许多我探索过的主题,我并不总是有意识地使用它们——构建身份、了解文化规范、以及如何努力遵守或抵制它们的方式。
这些都是我从游戏中学到的——孩子们玩娃娃,把自己置身于故事的情景中。
玩洋娃娃的有趣之处在于,你真的在讲一个小故事,而且通常是家庭故事,这就是情节剧的内容。
我们通常是通过电影中完美、幸福的家庭场景来认识和了解家庭情节剧,以及家庭生活的。
这其中有一种强烈的消费主义倾向。
问:这正是美泰公司(芭比娃娃的版权拥有者及生产者)对你发火的根本原因——你颠覆了这个形象。
托德·海因斯:美泰公司制造了很多微型的配套装饰品——你可以把它们放在娃娃的房子里。
同样地,瑟克情节剧中这些女性的周围充斥着奢华、消费主义的生活,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一遍遍在告诉人们应该如何享乐。
我们都知道,这一问题带来的无疑是令人空虚和绝望的答案——直到今天,这样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
我们很容易对过去产生优越感,但如果多回望现实两次,你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问:瑟克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拍摄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但他的影片的结尾通常都很突然——被揭示和加深的冲突在结尾处常常戛然而止。
然而,《远离天堂》的结尾并没有交代凯茜和雷蒙德之间的爱情之后的走向。
你为何选择了这样一种暧昧的结局,不像往常那样使用「扭转乾坤」(译者注:deus ex machina,直译为「机器之神」,这个比喻起源于古希腊戏剧。
当主人公面临绝境时,一个装扮成神的演员会在最后一刻突然降临来拯救他们。
后被广泛用来代指突然解决故事问题的叙事手法)的叙事模式?
托德·海因斯:我不记得我为自己的任何一部作品设置了某种虚假的大团圆结局。
之所以给《远离天堂》这样一个结尾,是因为我本能地希望观众哭出来,感受到一种绝望和释放,那是一种对不可调和的冲突,直观的释放。
然而瑟克在许多(不是全部)作品中使用的外部干预因素是如此的复杂且有趣。
这让我有些紧张,因为瑟克和法斯宾德的作品中这样的设置并不能满足观众,这会给人一种轻描淡写,就将已展现的冲突解决的感觉,会让人对叙事机制产生不信任感。
问:「扭转乾坤」也是许多影片推动叙事的惯常做法。
托德·海因斯:正因如此,即使在《远离天堂》令人难以置信的宣泄性结局中,也再次出现了一个迷人的转折。
问:在《安然无恙》(1995)中也有一个曲折的结尾,而那是你和朱利安·摩尔的首次合作。
乔纳森·罗森鲍姆认为它是《远离天堂》的姊妹片,我倒觉得它像是暗黑版的《远离天堂》——不能简单说是恐怖片,至少也是有恐怖元素的作品。
你在《毒药》(1991)中尝试了将恐怖作为一种寓言的手法。
我想知道这是否也是你拍《安然无恙》的初衷,以及你如何看待它和《远离天堂》的关系?
托德·海因斯:我在拍《安然无恙》的时候并没有把它设计成一部恐怖片。
我会有一点这样的感受,但更多我是从女主人公的想法中发展出了整个故事——她被自己的家里的一切以及中产阶级的文化吞噬了。
这显然是受瑟克和家庭情节剧的影响,片中的人物完全没有能力处理自己所面临的事情。
我对《安然无恙》中的卡罗尔和《远离天堂》中的凯茜这两个角色非常感兴趣——但不同的是,我在拍《远离天堂》的时候,更多是想找寻家庭情节剧的源头和传统。
因此整个拍摄就成为了一次学习,每次重看瑟克的作品,都是一次新的学习经历——许多和我有过交流的导演对瑟克的作品也有同感。
瑟克作为一名较晚才被重新发掘的作者导演,你会一遍遍被他电影所折服。
所以,《远离天堂》是一部真诚向瑟克致敬,向他那些独特的、展现美国生活和女性主题作品致敬,向受制于环境的自由灵魂致敬的电影。
我还记得导演韦斯·克雷文称《安然无恙》是「1995年最恐怖的一部电影。
」我听到后想「这真的太酷了!
」我对电视中经常播放的那些「疾病类影片」非常感兴趣,具体来说,这些影片中的人物通过认同自身的病症,从而重塑自己的样貌,并且接受自己在新语境中的种种条款。
当时的康复行业总体上提供了这样一个例子:人们对一种语言俯首称臣,并将其与一种代理感混为一谈,而实际上它是对一系列关于自我的术语的服从。
这真的让我感兴趣。
因此,《安然无恙》整个后半部分反映了这种形式上的要求:一旦角色被充分压抑到她的新身份中,你就会觉得叙事提供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问:我们一直在谈论你制作的一些非常风格化的电影,但你最近的几部电影所聚焦的话题较为具体,例如2021年的纪录片《地下丝绒》。
另外,《卡罗尔》和《远离天堂》的背景都是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前者的视觉风格参考了当时的一些摄影作品,而后者则具有50年代老电影的质感。
你曾说,想在虚构中寻找真实,你觉得你是否在寻找新的展现真实的模式?
托德·海因斯:没有。
我想说的是,我仍然把「真实性」视为一个目标或方法,我总是喜欢把它看作是一种结构,一种语言——我们为我们认为的「真实性」创造线索。
最平庸的例子是,现在几乎所有的电影,在数字电影中,许多场景都是手持拍摄完成的,摄影机的移动都没有什么规律可言,然后再把这些素材剪辑到一起。
手持摄影曾经是真实的代名词,但现在不再是了,它变成了《法律与秩序》中随处可见的技巧,变得像......问:约翰·卡萨维茨的作品?
托德·海因斯:是的,手持摄影和数码摄影机的轻便性和移动性有关,在这个意义上,你不会认为摄影机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你不再会认为它占据了一个空间或一个视点。
问:我觉得你谈的这一点和赛博格理论有关。
托德·海因斯:是的,所以在我看来,手持摄影恰恰削弱了视点的力量。
这也是我对像《卡罗尔》这样的爱情故事感兴趣的原因。
我总是被那些历史上展现个人视点的爱情片所打动——这和瑟克的作品很不一样——影片通常以更为弱势的主人公作为主观视点,而占据权力的人却是欲望的对象。
在《卡罗尔》中,这种关系随着剧情的展开发生了变化。
你首先看到的是特芮丝的视点,而卡罗尔是欲望的对象,她是这段关系的掌控者,显得更沉稳、冷静,但这种关系最终反转了。
我从《相见恨晚》中得到了灵感——在片头和片尾展现同一个场景,我想这会产生不一样的意义,因为一旦视角发生了转变,她们在这段关系中的位置也会随之而变。
问:你提到你不断在瑟克作品中发现新的东西,和你交谈的其他电影人也会有这种感觉。
当我与伯纳德和罗伯托谈到瑟克回顾展时,罗伯托意识到,尽管瑟克在过去几十年中被忽视,但他一直是一个「导演中的导演」。
托德·海因斯:我想我可以将很多导演都归为「导演中的导演」。
但对我来说,像希区柯克和瑟克这样导演的显著特点是,他们一直想展现主人公身上的脆弱感和牵连感。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那是一种对事件的颠覆性关系;而在瑟克的作品中,那是一种无力感——一种被社会遏制和击溃的感觉。
但两位导演都以各种形式受罪的负面案例作为自己的「招牌」,大量观众可消费的内容都和这两种受虐倾向有关。
众所周知,希区柯克创造了悬疑惊悚片,你会好奇与片中人物走向自己命运的过程。
而家庭情节剧更多面向的是女性观众,它讲述的不是女性突破自身的局限、压迫的故事,而是她们屈从于家庭规范和压力,最后变得愈加渺小却维持尊严的故事,但不要忘了,影片开始时,她们却是被动的一方。
瑟克和希区柯克都是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导演,但他们都没有得到当时应有的严肃的批评和关注。
但哪怕是因为他们在商业上的成功,我也觉得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他们都明白电影必须回本,作为导演,他们必须履行与观众以及电影公司签订的「契约」和合同。
他们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并且以最不可能、最为独特的方式做到了这一点,而没有创造出普通观众所期待的——关于我们是多么稳定、强大和不可侵犯的平庸故事。
来源:https://mubi.com/notebook/posts/look-twice-at-the-present-discussing-douglas-sirk-with-todd-haynes
第一千片 选择了我喜爱的Moore的提名电影 这个导演似乎很喜欢拍四五十年代的禁忌关系 可能放在十五年后这部电影会因为女权弱化 抹黑LGBT被批得体无完肤 因为性别和种族造成了情感隔阂 无论是先天&后天 在剔除周围人的眼光后 都显得很自然 似乎导演并不想讨论责任而是只想表现男女在恋爱关系中不同的处理方式 想到导演的最新作「CAROL」里两位女性最终选择自己所爱 不知道是不是多年以后导演给这部电影的一个补偿 Moore全片穿遍了美丽硕大的蓬蓬裙 亮亮的高跟鞋 难得尝试的金色大卷发真的非常漂亮 印象里她很少有这样的贵妇角色 少有的几场爆发戏也演得如舞台剧一般夸张 和我看她演的很多中产女性并不一样 轻声细语 温柔体贴 又因为家中的不体面而时刻提心吊胆走在钢索上的表演实在让人同情 没拿影后真的挺可惜的
感触最深的是,仅仅几十年的差别,社会的文明程度就有了很大提高。
对于种族歧视和同性恋的不公平待遇现在看来是如此落后甚至残酷。
这也都是无数人好像凯丝一点点努力的结果。
现在的社会仍然存在各种不公平,可能多少年以后回看也像今天看这部电影的感受,希望自己也能对于社会的不公在能力范围之内做点积极的事。
片子的色彩,服装,道具,布景堪称一流。
背景音乐细腻精致、优美动听,好像是拨动心弦。
故事也是娓娓道来。
朱丽安摩尔的演绎含蓄、细腻、隐忍,角色温柔又勇敢,善良又果断有执行力,富有魅力。
只是作为戏剧,情节设计的张力欠缺,不够抓人。
美国人真是很擅长批判自己。
千疮百孔的资产阶级。
完美的夫妇,完美的生活。
然后被赤裸裸的打碎。
今天所仰仗的一切都成了明日的噩梦。
而我所看重的,家庭,丈夫,孩子,房子,朋友,阶层,归属感,认同感,不是成了泡影,就是成了羁绊。
那美好的纯洁的爱情,被我揉碎了甩在地上,再用华丽而虚伪的告别啐它一脸。
曾经大概是有那么一瞬间的闪光,我们都看到过。
在你捡到我的丝巾,在你看到我偷偷的哭,在你带我去你常去的餐厅,还有最后一刻你紧紧地抓住我。
而我的丈夫,他阴冷而自私,但他起码还有勇气追求他想要的生活。
而我爱的那个人,他被社会排斥贬低,但他却能离开这儿去他想去的地方。
只有我留在这里。
留在这个社会为我这样的女人量身打造的笼子里。
美国大选之前,郎咸平说,希拉里不会胜,奥巴马汇当选。
因为美国社会对妇女的歧视要大于对黑人的歧视。
从来没有时代,而只有时代里的人。
丈夫出轨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丈夫出了柜。。
但还有更可怕的就是心理医生对同性恋的医治(例如电击疗法)以及白人对黑人各种人格上的践踏与侮辱(最近看《拥抱战败》这本书,越来越能感觉到美国真是全世界最流氓的国家,没有之一。
)。。
福柯在他的《疯癫与文明》中写到人类对于疯子的行为以及态度的变迁,就像同性恋一样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被认为有精神病,用各种残忍的手段,更惊悚的是我泱泱大中国在2003年才将同性恋从精神病中移除。
马克斯韦伯认为我们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二元分裂的世界,对价值问题我们只有主观意见,我们随意去摆布一类人群,隔离他们。
也许有一天我们某一个人就被归为了某一类然后就像我们去对待疯子与同性恋那样,谁能说得准呢?
所以还是善待每一个人吧。
就像仁波切说的那样:爱就是感同身受。
英俊的丈夫,俏丽的妻子,可爱的孩子,过着惹人羡慕堪称完美的标准中产生活,恪守着家庭礼仪,夫妻俩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几乎样样都看似那么幸福,那么让人艳羡。
可是,掩藏在这之下的却是忙碌无聊的社交繁节以及煎熬的相守和隐忍。
丈夫是同性恋,妻子也爱上了黑人,因为种族问题引来了各种流言蜚语,夫妻俩试图维持原来看似天堂般的生活。
但是,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心已不在一起,心不再为对方而牵扯,继续下去只是一种折磨。
我想这也是电影起名far from heaven的原因吧。
就电影里的爱情来说,爱情是那样难得,那样不能随心所欲,爱上一个不能在一起的人,爱上一个在一起不被所有人祝福的人,想要幸福还是很难的。
就像女主角所说的那样,“爱情告诉我们要抛弃我们的生活和规划,所有就是为了短暂地与维纳斯女神接触。
所以我们经常为那种爱情而感到沮丧。
世界似乎过于脆弱而无法承担它。
并且有了任何其他的,生活依旧很圆满,或许过于脆弱的只是我们自己。
”是要继续维持表面的幸福还是远离虚假的浮华,直面自己的内心,哪怕同时需要面对的还有一个惨淡的世界,这就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了。
然而做这种选择颇为不易,大多数人估计都是二者皆抛,选择了一条临界路,即既不要表面的也不敢去面对,而是将自己一个人锁起来,关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电影的末尾女主角与黑人园丁含痛分别,估计也是走的这条路子吧。
这或许是最容易做出的选择,但却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
买下这张碟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影片名字:far from heaven.人在僵持状态,随意看完这部电影。
风景如画。
四五十年代的美国生活。
同性恋和有色人种。
卡芙,亮丽的家庭主妇,众人青睐。
细碎生活,相夫教子,好友和睦相处。
却不知,丈夫是同性恋者。
在当作病态去治疗之后变得烦躁不已,最后,在遇到喜欢的人之后完全崩溃,选择离开。
卡芙在脆弱时候,与园丁雷蒙有一段清澈明朗的邂逅。
秋色无边。
那枝梅枝在暮色中显得夺目。
雷蒙离开。
卡芙在车站哀然望着火车去向。
未来生活应该是怎样?
并不在状态。
觉得这样刻画历史中的社会生活过于表面和平板。
虽然对话,场景有反原那个时代的设计,但是,人性刻画力度太浅。
两个孤独的人相遇,一个因为丈夫同性恋,朋友不理解他,另外一个因为种族歧视带来的不堪,虽然两个人一开始都在和舆论作斗争,但始终被现实所屈服,女主面对丈夫提出的离婚,都能果断地解决,但不愿割舍对黑人的感情,最后女主提出要和黑人一起离开,但即使到了另外一个地方,依然会有种族歧视,仍然改不了的。
今天第一次看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设想下当时黑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所面临着各种压力,让人觉得怜惜!
在这部影片中,妻子是更加理性,忠诚,善良的一方。
她善待黑人,陪伴丈夫,照顾家庭。
丈夫一线主讲同性恋,妻子一线主讲种族歧视。
这两点在当时都是尖锐的、难以开解的问题,但现在看来一切都会好转的。
远离天堂,在1957年的人看来这对夫妇一个选择同性一个选择黑人都是是远离天堂,走向地狱的行为,但在2018年的我看来,与其被困在一个模范夫妇的牢笼里枯朽,不如遵从欲望,虽然之后的路依旧是艰苦的,或者说是更加艰苦的,但至少尝试过,否则两人只会在牢笼里后悔一辈子,然后把最后的一点情谊磨尽。
拍得很像黄金年代的好莱坞。结合最近的心情,有以下几个体会:孩子是中年婚姻最棘手的拖油瓶,非绝对认同传统婚姻的男女就不要选择生孩子;任何形式施加的一点点不自由都是令人痛苦 需要摘除的;外表的隔膜 社会压力,即使内心有共鸣也不过是小小的一个偶然。我支持个人追求绝对的情感自由,换位思考却仍是不容克服的漫长之路。
画面很好看,但是故事呈现地好无聊 全程3倍速看完的
Melodrama典范之作,海因斯完美再现了50年代电影的一切元素【台词,置景,打光,梳妆,配乐】,唯一保持其先锋特性的只有同性恋和种族歧视这两大当时依然禁忌当下开放瑟克当时所不敢触及的主题自然揉进一派五十年代美国郊区中产阶级的生活景象中。摩尔把外表光鲜内在枯萎的主妇演得华光熠熠,层次分明
托德·海因斯对道格拉斯·塞克的经典之作《深锁春光一院愁》的当代改写。对50,60年代美国保守中产阶级家庭和环境的呈现极富原作的神韵,让人叹为观止。更加入了同性恋和种族元素在其中,消解了原作中的阶级和年龄差异,更加符合这个时代观众的意识和审美趣味。结尾也打破了瑟克所编织的好莱坞式的梦幻结局,改写成了一个开放的未知结局。
家庭伦理剧
模仿是为了挑衅-01/25/15 at MoMI
At the train station, how I wished it was not "thank you", but "I love you".
置景和美术设计在还原五十年代的生活,镜头和打光都在还原五六十年代melodrama的质感,有几处居民冷眼暗斥和预示人物即将出格的地方甚至是老派悬疑片的效果。保守排外与歧视异类套上传统的遮羞布并自称体面,而本质是传统边缘人的夫妻俩背着这样沉重的偶像包袱互相迫害再互相受害,直到孩子都能打酱油了才终于支持不了这虚假的繁荣,现在我看来倒会觉得家庭以这样的方式分崩离析,对孩子来说是创伤,却也是一种幸运。丈夫这个角色挺惊艳的,园丁的设置反而过于理想化——行为绅士礼貌又会赏画评析,感觉那时候就算有这样的黑人也不会是园丁吧
A. 时代进步解放电影创作活力的明证。片名、设定、美术、摄影技法皆承袭《深锁春光一院愁》,但海因斯的“复古”,是用五十年代精致矫饰的拍法,去复原五十年代被精心掩饰的背面。塞克黄蓝两色之外的绿,正对应被黄金时代好莱坞视而不见的群体。从技术到表演到戏剧性的拿捏,一切恰到好处的背后,均是对传统情节剧的质感提升与现实主义超越。
8.1/10 影片处处复古还原,Julianne Moore的表演却一点不夸张。真的好爱50,60年代中产阶级女人的着装啊!
这秋天的色调。普鲁斯特写的追忆关于同性恋和犹太人;这片子中50年代的美国则是关于同性恋和黑人。只有花儿不带任何偏见,为所有人盛放。
热衷围观中产阶级的光影生活,《远离天堂》也不例外。起初的光鲜靓丽,中途的屋顶坍塌,末尾的凄凉重生,生活循环往复。深锁一院愁,此刻换秋霜,可暖光冷调下,华袍里有虱,恐惧依旧吞噬灵魂。从瑟克到法斯宾德再到海因斯,日子老是被蒙上黑布,留下禁忌的圆圈,在原地暗自打转。
有点致敬深锁春光一院愁的意思吧。色彩很温暖饱满,也是五十年代的感觉。
shame on todd haynes
【豆瓣电影日历2021.05.06】“爱情告诉我们要抛弃生活和规则,一切只为了短暂地与维纳斯女神相触。”
2024-74里面的配乐好听,摩尔漂亮,但是剧情我觉得有点平。
弱势群体之痛
故事只够2颗星阿,远不如廊桥遗梦.. 第三颗星给美丽无比的衣服阿、 不过任何华丽外壳下必然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吧
这位导演应该去拍《斯通纳》。
模范夫妻的苦恼日子,万能而虚幻的五十年代。明信片式的小镇风光、舒适典雅的家居设计,审慎温良的人际关系,美国式的庸常真是让人腻味。复古怀旧的音乐加上乱入的表现主义用光及构图,古怪的同性恋丈夫及简单幼稚的种族歧视,神神叨叨的妻子及其闺蜜,这是什么狗血的剧情…就差最后跳上车跟他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