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自由作家

Freedom Writers,街头日记

主演:希拉里·斯万克,帕特里克·德姆西,斯科特·格伦,艾美达·斯丹顿,埃普利·L·埃尔南德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自由作家》剧照

自由作家 剧照 NO.1自由作家 剧照 NO.2自由作家 剧照 NO.3自由作家 剧照 NO.4自由作家 剧照 NO.5自由作家 剧照 NO.6自由作家 剧照 NO.13自由作家 剧照 NO.14自由作家 剧照 NO.15自由作家 剧照 NO.16自由作家 剧照 NO.17自由作家 剧照 NO.18自由作家 剧照 NO.19自由作家 剧照 NO.20

《自由作家》剧情介绍

自由作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爱林(希拉里·斯万克 Hilary Swank饰)从事的第一份教育工作,就是在威尔逊学校一个糟糕透顶的班级里担任老师。这里有着给老师们带来噩梦的学生:他们虚度光阴,消磨时辰,把学校当成18岁之前的游乐场;更混乱的是,学生们来自社会里的不同种族和各类底层阶级,分帮结派互相斗殴。 爱林想方设法让仇恨远离孩子们的心,消解他们之间的敌意,可是,作为一名白人老师,孩子们对她树起了重重心墙,爱林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碰壁。 孩子们跌入深渊的心灵是否无药可救,他们的未来能否在爱林的循循教导下重现曙光,爱林的肩上承着千斤重担,她只有一本或者可以感化孩子的《安妮日记》,以及一颗热忱真诚的心,带领迷失的孩子找到明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笑闹无底洞喔!耶路撒冷沧月绘鲜味人生天使降临到我身边:珍贵的朋友神烦警探第五季锅盖头3:绝地反击天地英雄枪口恋上女镖师妖精的尾巴最终季长安秘闻咖啡风暴阿基拉和拼字大赛把种子埋进土里超级礼物三个女孩黑暗城市:清扫魔空战英豪纪律如铁,柔情似水罪恶黑名单第八季神秘法医第三季哥谭骑士圣诞树3狄仁杰之幽冥道不负青春不负卿调查者:仅供执勤革命机Valvrave

《自由作家》长篇影评

 1 ) Fight For Freedom

每个人看电影的角度不同,感受也不同。

究竟学习是为了追寻什么?

究竟努力是为了追寻什么?

我也曾经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但可惜的是我找到的答案不能支撑我前进。

就像电影里面那样,当我们身边萦绕着战争、种族歧视、身边的人无故被枪杀,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又何在,又有什么意义值得我们去追寻。

生活有时真实的让你连‘残酷’都顿觉无力。

当女主说到‘你们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学会尊重别人。

’立刻遭到别人的反驳,我们都不知道你的身份,怎么知道你不是骗子啊。

还有就是战争早在我们出生前就已存在,我们都不知道战争的意义是哪里。

生活也就这样,当你还懵懵懂懂的时候,你就被迫着接受这一切。

世上并没有那么多幸运儿,能一帆风顺的走来。

所以,我们并非不是不想爱,只是没人教会我们爱。

电影里面女主的老公和那老女人更像我们的理智面。

他们让我知道虽然找到了自己的兴趣、自己喜欢的工作,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而这些困难又真实的存在,就像里面一样每一次的振聋发聩的质问,都像自己对自己的怀疑一样。

那希望在哪里?

希望就在于哪怕是无尽黑夜,彼此也能相互撑扶下去,为彼此点亮心中的灯。

 2 ) 种族歧视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种族歧视离我们真的很远吗?

不远,因为种族歧视的根源就在于人们的偏见。

偏见是什么?

偏见其实就是我们的大脑在偷懒,对某个群体总结出固定的看法和评价,并给他们贴上标签。

这样我们就可以不假思索的对群体中的个人做出判断,仇富心理、地域歧视、强者有罪弱者有理等等,我们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非理性言论。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的分类方式可以降低我们试错成本。

但偏见源于经验,它能帮助我们快速决策,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尽量减少偏见呢?

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偏见,到一个人对一个群体的偏见,再到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偏见,它的发展会呈现出不可控制的态势。

因为如同乌合之众里写道的,人一旦到了群体中智商就会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对于那些狂热的褒奖和狂热的贬低,都容易产生纳粹。

当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偏见,变成了固化思维,甚至形成了狂热的信仰,那么,离种族大屠杀只差一个煽动者。

人性的可怕就在于此,偏见能够合理化一切不合理的行为,我们离纳粹其实并不遥远。

曾经我以为,偏见源于狭隘和无知,但它还有更可怕的一层意义,偏见很可能代表着我们正在丧失客观思考的能力。

偏见是人性里自带的东西,它没办法完全消除,但我们却有办法选择放下。

说服你的大脑不要偷懒,学会用你的大脑对这世界形成深度思考的习惯,而不是用耳朵和眼睛。

 3 ) 如果小王子也有个工作!?

“真正美好的东西是用心才能看到的。

”用心去感受到的一份美好,一份源于内心深处的爱。

一份当我们还足够纯真时刻骨铭心的情意。

今天看完了《自由作家》,女猪脚爱林是个怀揣着梦想的女教师。

小的时候父亲对他讲述过了民权运动,她满怀激情的想去学法律。

但是她想到当自己站在法庭里为他们辩护的时候,很多都已经太晚了,真正的战场应该是在学校才对。

因为这个被当地教师憎恶的合并教学,她选择了这个学校,来到这里激动地讲述着这一切,却还不知道她面对的将会是什么情境,眼前的人们会怎样的把她当做一个小丑。

这个世界上总有太多的人会以为自己是多么的重要,就如同《小王子》中那个点灯人一样,终日忙碌着忙碌着,却从未来得及用心去感受过这个世界。

直到最后也许才会发现,这个世界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离开而有丝毫的改变。

真的如小说写的那样,我们太多人的一生总是在慵慵碌碌的活着,没有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呢?

《小王子》的作者安东尼经历了传奇的一生,没落的法国贵族的出生,经历二战,毅然加入战斗,亡国,重建,然后在一次飞行任务中如同小王子一样永远的消失。

他去了哪里?

是否去到了那个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爱的世界?

爱林到学校,发现她所面临的是一堆绝对问题的学生,不同种族的混杂,延续多年的各族仇恨。

“如果我能活到18岁,那么对我而言每天都是毕业的日子,如果明天我死了,我会为自己不是个懦夫而感到骄傲,我会因为我曾为我们的族群赢得过尊严而感到荣誉。

”课堂上,她的学生这样向她怒吼着:“你不是我们,你不懂我们所经历过的苦难,也别做出一副你假装很懂的样子,别以为你是老师我们就会尊重你了,那是扯淡。

”这就是爱林满怀期待迎来的学生们,而你也许不会猜到,她为他们付出了多少,哪怕是因此而和自己最爱的人离婚。

自然,电影虽然是由真实事迹改编,可电影里面这样的桥段多少煽情煽得有点肉麻有点老套,但不可否认这样的真实事迹很多。

我会是那样的一个工作狂吗?

这个很难说,也许我不会有那样的毅力,但我却有着和女猪脚同样的情怀所在,当那一切成为我的工作摆在我的面前,有什么能让我将那一切仅仅看做是一份工作而搪塞视之呢?

有什么能告诉我那一切其实根本就没有我想的那么重要呢?

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能够做到。

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爱林你意识倒了这一切吗?

电影的最后你失去了爱人,赢得了孩子们的心,也许也赢得了他们的一个美好未来。

但如若在最开始的时候,给予了你丈夫和孩子们之间二选一的选择,你会怎么做?

你又能否听到那个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声音,它能否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好?

安东尼生在浪漫的法国,为了内心的那份纯爱,法国人从来不会吝啬自己的激情。

没有你,良晨美景更于何人说!?

……《天使艾美丽》(法国)《自由作家》中,电影所宣扬的意识形态也不是完全没有给政府提倡议做宣传的嫌疑。

那么,什么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能够用心感受到的美好生活呢?

是那份让我们不再孤独的爱,还是那些让我们不可割舍的责任?

《小王子》的地位当然是不可撼动的,但小王子是不需要工作的,他可以很穿越的到处旅游,不用为生计而发愁,因为那些是只有大人才会操心的琐事,而小王子寻找的是爱。

书中那个日复一日的点灯人,是否应该像小王子一样的抛开自己的工作,去寻找那份不再让自己孤独的爱呢?

爱林是不是应该舍弃孩子们去挽救自己的爱呢?

对于参加过二战的安东尼而言,这似乎是个伪命题。

简单的生活与简单的爱,并不代表平庸与乏味。

同样对于一份看似乏味的工作而言,也可以做到有情有义。

“我最后才认识到我应该做我喜欢做的事”。

在丈夫即将离开的时候,女猪脚流着泪向丈夫这样说道:“当在帮助那些孩子的时候,我对他们的生命很有意义。

我生命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有意义。

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多久来感受这样的感觉?

”“那我对你有什么用”?

丈夫冷冷的回答道。

是的,丈夫会觉得,相比之下,爱林认为和自己在一起是件没有意义的事。

一件没有意义的事。

是否这真的是一个二选一的单项选择题,A or B!

“如果让你从孩子和我之间做一个选择...”丈夫真的这样问了出来。

“如果你爱我,你怎么会问我这样的问题”?

“我不是你其中的一个孩子,我也没有太多的潜能,如果你想待在家里的话你就不会花那么多的时间待在教室了。

“电影从头到尾的细节,早已埋下了伏笔,爱林的丈夫在婚前想过要做一名建筑师,但日益激烈的生活奔波早已让他对现在的生活安于现状了,曾经当爱林的父亲反对爱林的做法的时候,他为爱林打气加油,而现在,站在爱林对立面的那个人,成为了他自己。

电影的最后,爱林的父亲激动的对着女儿说道:“我羡慕你,甚至是崇拜你所做的一切,有多少父亲会对自己说这样的话,而且说得如此的认真”?

这似乎成为了一个纠葛不清的家庭问题。

“不是这样的,我爱你”。

“你所爱的只是你想象的那个我而已”。

“但那是一个伟大的构想啊”!

一段值得回味的台词,你所爱的只是你想象的那个我而已,是否我们每个人爱一个人的时候,真正爱的都不是那个人本身,而只是那个人身旁的那个自己而已,正如张爱玲曾说过的那样:流泪,不是因为失去了你,而是因为失去了那个熟悉的自己。

对自己的丈夫,爱林是否真的是这样,对自己的学生,爱林是否依然是这样?

而我们每一个人当自己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是否都是这样。

那么,狐狸所交给小王子的那份用心才能体会的爱是什么呢?

那份让狐狸每当仰望星空就能想起小王子,每当看到麦子就能想起他金黄色的头发的爱到底是什么呢?

“你们很美,但你们是空虚的。

”小王子仍然在对她们说,“没有人能为你们去死。

当然罗,我的那朵玫瑰花,一个普通的过路人以为她和你们一样。

可是,她单独一朵就比你们全体更重要。

因为她是我浇灌的,因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 因为她是我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她身上的毛虫(除了留下两三只为了变蝴蝶而外)是我除灭的,因为我倾听过她的怨艾和自诩,甚至有时我聆听着她的沉默,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曾经,小王子对着那些不属于他的玫瑰花这样说道。

那么对爱林而言,到底谁才是她的玫瑰花呢?

是学生们,还是她的丈夫?

也许对每个人而言,都是自私的。

太多的感伤让我们迷茫,徘徊在这个世界踟蹰不前,不知道什么样的自己才是真实的。

太多的伤害让我们变得自私起来,但是,也因此,我无法对别人所受过的伤害而冷眼旁观。

不管对谁而言,谁是谁的玫瑰,谁会想起谁,其实这些都不重要。

我无法忘记那漫长的日日夜夜中,一个孩子渴望得到帮助的感受。

无法忘记一个深爱着他人却被伤害过的感受。

无法忘记这一切曾血淋淋发生过的事实。

而我所能做的,仅仅是尽我所能的让这一切,尽量的不要再发生而已。

这就是我内心深处的玫瑰。

……………………………………………………………………………………………………………………思绪有点乱…………………………………………………………………未完待续……………

 4 ) 《自由作家》:改变的滋味和力量

(芷宁写于2007年6月6日)单看2007年美片《自由作家》的海报就明了两届奥斯卡影后希拉里·斯旺克是该片绝对的主演,可是看后没觉得,不可否认,她饰演的女教师艾恩·格鲁维尔一角是全片的核心,只是在综合考量、相形之下,有一点失色罢了。

一直不太喜欢貌似“男人婆”的希拉里·斯旺克,近来,“MAN”够了的她在忙于转型,如在影片《黑色大丽花》里的“荡妇造型”,今年,她以奉献型老师艾恩“春风化雨”般的形象示人,虽然有所突破,但是分寸的拿捏尚欠火候,一些戏份被处理地程式化、单一化、脸谱化,缺乏足够的心理再现和层次感,严苛地说(谁要她是影后呢),整体感觉似乎还没有部分配角令人印象深刻。

片中很多学生都由非专业人士出演,较之他们既本色又出彩的演出,斯旺克难免显得缺乏亮点,她似乎只会露出欣慰的笑容(算是招牌大嘴笑吧)。

另外,她也没有曾在《绝望主妇》里演过讨厌鬼哈柏太太的艾美达·斯丹顿(她还在《哈里波特与凤凰令》中饰演黑魔法防御老师)有戏,片中艾美达·斯丹顿出演了艾恩的主任上司,一个有着30年教龄和惯性思维的老派教师代表……或许,这些都是本人对斯旺克的苛求吧,坦白说,有些戏份她还是表现不错的,如让学生们做“线上”游戏时,由她惊讶而哀伤的神情所表现出来的领悟和潜台词、再如和父亲(斯科特·格雷尼饰演)之间心灵兼亲情的沟通等等。

《自由作家》又名《街头作家》,也普遍被认为是《黑板丛林》的21世纪版本,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或许正是因为其真实性,才产生了一种撼动而深刻的力量。

当然,该片的部分情节有煽情之嫌,好在不多,何况因诸多因素,中国观众承受煽情的能力已然很强了。

在黑人青年罗德尼·金事件之后,出生于富人阶层、非常理想主义、初来乍到的女教师艾恩到加州长滩威尔士中学一个族裔混杂的班级任教,起初学生们对她或视为无物,或讥笑嘲弄,经过几番探究,艾恩逐渐意识到种族歧视、贫穷无助和被漠视放逐对这些孩子所造成的心理阴影和影响,通过艰难而花样百出的沟通和教学,孩子们渐渐由一群沮丧的青少年成长为具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而女教师艾恩也由一个菜鸟级教师蜕变为一个能治愈心灵的真正的灵魂工程师。

可以说,《自由作家》相当尖锐地反应了部分美国底层社会现状,详述了被贫困不公、种族暴力、家庭分裂、帮派斗争充溢着生活的底层青少年的教育和生存问题。

这次,《廊桥遗梦》的编剧理查德·拉格拉文尼斯不再唯美造梦,而是导出了一部真实而悲痛的人间剧。

在片中,当艾恩终于用特殊方式(让学生们写自己的故事)使学生们述说出自己的成长经历、被忽视的情感和被蔑视的自尊时,影片开始进入到高潮阶段……艾恩截获了一幅于教室内传看的种族讽刺画后,开始意识到问题所在,她问学生们是否知道种族大屠杀,只有一个白人学生(亨特·帕里饰演)举了手,而当她问谁遭遇过枪击事件时,除了那个白人学生,其他非裔亚裔拉丁裔的学生全都举手……片中还有个剧情十分重要,艾恩在教室里拉了一条红线,依次要求有帮派背景的、进过监狱的、有一个或多个朋友被枪杀的学生站到线上,于是观众看到这些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站了过去,特别是当他们在线上默念着死去朋友的名字时,他们内心的坚冰开始融化了……艾恩也彻底明白了——凶杀暴力、种族歧视乃至仇视是学生们愤怒和叛逆之源。

艾恩买了日记本发给学生,鼓励他们写自己的“安妮日记”,并自筹资金带他们离开长滩旅行,参观了纪念犹太人大屠杀的博物馆,邀请大屠杀幸存者和学生们聊天,自费买有意义的书送给学生……孩子们在日记中逐步披露了看似玩世不恭、满嘴脏话的他们那恐惧孤独和伤痕累累的一面,在用笔倾诉、打开心扉的同时,压在他们心头的阴云开始变轻、退散。

也有特别难搞的学生,如爱娃(阿普丽·李·赫南德兹饰演),她也是该片的重要线索,这位混帮派的拉丁裔女孩幼年时目睹了父亲被冤入狱,而她新近又成了一场枪击案的正面目击者,她的同学、一位柬埔寨难民(加林·尼甘饰演)恰巧也在现场。

爱娃为了救助她狱里的老爸,必须得作伪证……然而,艾恩的影响令她陷入了两难境地,终于,爱娃经受住了道德和良知的考验,在法庭上说了真话,即使她为此换来了一顿帮派打手的暴揍和老爸的不理睬,但她拥有艾恩的理解和支持,并且获得了柬埔寨同学的尊重和友谊。

艾恩·格鲁维尔于1994年秋接触了这帮迷茫的孩子,在现实中,孩子们于1997年组织了一场名为“灵魂的回声”的筹款音乐会,用筹得款项作为旅费参观了华盛顿,并把自己的日记带给教育部长。

后来,他们还曾到纽约、德国、波兰、荷兰以及萨拉热窝旅行,去亲历那些老师送给他们的书上所提到过的生活。

2002年,艾恩·格鲁维尔和这些已长大了的“自由作家”们一起建立了“艾恩·格鲁维尔教育项目”(EGEP),专门帮助全美那些与他们有着相似经历的青少年们。

影片中的艾恩总提到“改变”一词,如“改变的滋味”,那些尝试了改变滋味的学生们,由此获得新生的力量,并且从此踏上了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顺便说一句,片中凡是涉及艾恩和她丈夫(帕特里克·迪普赛饰演)的戏都很无聊,那个因累积了太多不满要离开艾恩的男人显得十分别扭,虽然有关他们关系变化的戏份不算少,可依然不够顺畅,缺乏言简意赅的魄力。

(http://nicolew.blog.hexun.com/9865175_d.html)

 5 ) 仍然戴珍珠项链,仍然教奥德赛

头儿说最好别戴珍珠项链,但仍然戴

头儿说《奥德赛》太难,从大纲里去掉

仍然教

Still wearing pearlsStill Homer想起最近听的Still有个性的新老师,而且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爱学生,而不是根据肤色和生活背景直接去judge他们,很喜欢

仍然戴珍珠项链,仍然教奥德赛仍然戴珍珠项链,仍然教奥德赛仍然戴珍珠项链,仍然教奥德赛(凑140)

 6 ) 好老师能激发学生最好的一面

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年轻老师艾琳来到一所公立学校教书,她发现她的班级里全是被其他老师放弃的问题少年,他们对学习没有丝毫热情。

艾琳受到挑战后,决定改变现状,她为每一位学生都买了一本《安妮·弗兰克日记》,希望他们同样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想法和经历。

在不断的沟通和分享之后,孩子们的想法和视野渐渐开阔,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未来的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他们完全可以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在艾琳老师看来,自己只是做了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的事情而已:教师这个行业已经成为整个国家最受人尊敬的一份职业,不仅在美国,全世界都是如此,有的时候,孩子们未来的命运就掌握在你的手中…影片中的Freedom Writers 计划至今仍在美国延续,并成立了基金会用来指导教师通过多样化的管道及教学方式去启发孩子们。

 7 ) 对不同人群的不同教育方法

影片中白人老师在不断寻找教育混迹帮派觉得学习无用的学生的合适方法,唤起他们自己想要学习的欲望。

在想,如果这个故事搬到了东亚,一个几乎家家户户,不管社会地位如何,都十分重视后代教育的地方,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唤醒学生?

真的有办法吗?

影片中黑人孩子们最大的问题,就是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没有前景,生命不得到尊重,朋友亲人的死亡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因此就自甘漂泊。

虽然混迹帮派,但是这是和“自己人”一起,哪怕死去也是值得尊重的。

他们说,没有黑人可以通过出了说唱、打篮球之外的方式获得成功。

学习读书,绝对不是一条可行的路。

他们对待白人老师的态度有两种。

当女主角呼吁大家要学会尊重时,一个男孩子说:我难道仅仅因为你的老师身份就应该尊重你吗?

我不认识你,你是个好人吗,你难道不在撒谎吗?

女孩子说:我恨白人,白人都喜欢被尊重的感觉。

你的肤色决定了社会应该给予你的尊重。

而当你是个黑人,就意味着你不值得被这个社会尊重。

老师的努力在开始时,只是走进他们的生命,鼓励他们交流诉说,自己做个倾听者。

很期待她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们从打开心扉,一直到找到一个合法安全,值得尊重的生活之道。

 8 ) 不是每个人,都配做老师

豆瓣日历推荐了这部电影。

在看电影之前,朋友圈里、同学群里刷屏一样感谢教师的短语,提醒我今天是中国的教师节。

我原本想表达一些想法,但是家里网络抽筋,那条广播没发出去。

不如这会儿一并谈谈。

对于不断强调对于教师或医生,或某些特殊职业,抱歉暂时没想到,这些群体的尊重,我总觉得有点奇怪。

我们不是被教导的是,尊重每一个人,每一种职业吗?

为什么单单对于他们另眼相看?

每个人都要需要一技傍身,以在社会上谋生。

任何一个职业,只要付出了劳动都应该被尊重。

也许有人在选择从事教育或医学之前,有过圣洁的念头比如教书育人或救死扶伤,但是在漫长的生活里,其实都是在恪守自己的职业操守。

遵守职业道德,这听起来很平凡,但对所有人来说都不那么容易。

这就足够令人动容,足够换来尊重了。

其他多余的“尊重”,会让人对这个职业产生误解,也会让表达“尊重”的人,看起来动机没有那么单纯。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

体现了受教者的谦卑。

但是做教师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教师这样的职业,特殊之处在于人与人的交流。

电影里有一句:我不会因为你是老师而尊重你,我又不认识你!

谁知道你是谁啊?

说不定你是个骗子!

做教师是一种冒险,因为人与人产生的羁绊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法预测也不能量化的东西,它会给自己和周遭都带来深刻的影响。

这种一对一的感激也好,爱也好,尊重也好,是真实的。

尊重也是相互的。

如果双方都在等待对方先做出姿态,那么先“低头”的那一方一定更爱。

古老师愿意通过自己打工的方式集资,为学生购买适合他们的书,而学生立刻注意到书是全新的并且不再是低龄版,这就是关于尊重的正反馈。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复杂经历。

青少年的内心究竟怎么想,真的很少有人会去在意,更何况是充满问题的学生。

他们因为社会的不公而以自己的方式挣扎求生。

在古老师出现之前,他们并不清楚,也不在意什么是“对的”,他们更在意的是毫无道理的支持和帮助。

帮派成了一个提供这样扭曲而复杂感情的场所。

所以如果你想告诉一个人,什么是对的,那么你应该先听听他的“对”是怎样的。

在不了解之前,再善意的话,都像一种高高在上的指责。

时间和耐心建立起的羁绊,才能给人安全感。

古老师的珍珠项链曾经吸引了教导主任和高三教师的目光。

我个人的理解是这串珍珠价格不菲,体现了古老师生长在一个家境良好的家庭,很可能从未经历过太糟糕的事,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长了一张“没被欺负过的脸”。

这样的一个人,出现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学校一个糟糕的班,不是来混的就是圣母心泛滥,她一定很快就会明白什么是现实。

然而,古老师就像这串珍珠,干净优雅,不耀眼但是柔光如水。

也许确实与家境良好有关,这样的人反而更容易保持天真和善良,有很强烈的信念感和责任感。

也可能无关,是后天教育结果。

可能因为她没被歧视,所以发自内心的相信着平等,而不是像另一个老师所说,只是因为教育部规定才不许说某些话。

不能从内心接受种族平等,是无法彻底贯彻的。

而教师,更是忌讳戴着有色眼镜。

她的纯净,是一种幸运,并且这种幸运因为她的选择而惠及她人。

某种意义上来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应该有着更大的社会责任感。

当随着升年级,203班面临更换教师时,古老师的“天真”让她发出这样的疑问:“你们怎么能教他们……你们甚至都不喜欢他们。

”对面的老师一脸难以理解:“喜不喜欢跟教书有什么关系?

”古老师并不是认为自己有何过人之处,而是她明白这群特例,这群曾经被放弃的学生,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她所做的努力,不是为了将水准以下的学生拔高到统一标准再把他们塞进体制,这些人不该被那样对待。

每个学生都值得教师专注的目光彻底的打量,只是鲜有教师这个有精力。

紧接着,教导主任的神情,很难看出她是出于担忧学生,倒好像尽是妒忌,妒忌古老师不知哪儿来的莫大的勇气、因家世的优渥自然生出的高贵和天真。

她愤怒地强调着:“学校有很多比你更优秀的老师。

如果他们(问题学生)真的有进步,他们就应付得来。

其他老师也能让他们获益良多。

我当老师超过30年了,学生都跟我保持联络,他们也都喜欢我。

你不知道我为了教育付出的心血,难道我教不好你的学生?

他们如果换了班主任后失败,那是因为他们还不够好。

而这,是因为你从始至终都是错的!

”主任有自己的立场,但是她曾经是将水平线上的学生教导毕业,而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却忘记了她的工作是教育每个人。

有问题的学生,如果成长为健康的青年,就能让人看到教育的力量。

而如果好学生成为了好青年,那么教育的意义又何在呢?

在这群特殊案例面前,建立羁绊是个长久而复杂的过程,如果真的为了学生的成长,就不该轻易抢走尚未成熟的果实。

最后想提古老师的丈夫。

一开始他玩笑道,自己的岳父总觉得自己配不上妻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这位岳父早就看出他们并不合适。

古老师是个有信念有希望的人,而她的丈夫心中却有太多的不可能。

不可能存在的种族平等,不可能被教育成功的问题少年,不可能成为建筑师的四十岁的自己……婚姻,真的是太难的事了。

收起那种怀揣觊觎得到某些“好处”的心情,坦然的面对每个职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我想这就是这个故事所告诉我的话。

 9 ) 八年

2007年11月22日,我应该在北京吧,看了这个电影,忘记了和谁一起,可能只是自己一个人。

八年过去了,在奥斯汀的五月,又一次看出了眼泪,所以记录一下下。

FREEDOM WRITERS QUESTIONSViewed on May 2, 2015featuring Hillary Swank1. How do I help people see the greatness in themselves?2. how do I deal with the unpredictabliities in my life?3. Who is there for me when i need support?4. How have I found the courage to move forward in my life?5. How have I dealt with the hardest times in my life?6. How do I hold myself back because of the traumas in my past?7. In what situations am I willing to let myself need another person?

 10 ) 观后感

即使是老师,能做的事情大多只能是微不足道的,或许我们根本没办法拯救所有学生,没办法没勇气没能力像主人公一样为了学生做那么多。

但是我们一生,能影响多少人就影响多少人,即使只影响一个人,也好过不影响。

有时候,启蒙学生会导致学生思维无法自洽,使得学生与所处环境产生疏离,反而起到反效果。

不是所有对恶劣环境的反抗都会成功,但一定要尝试。

中国也有种族歧视地域歧视。

虽然我们是多民族国家,但我们的人种界限文化界限没有特别清晰,这是我们没有美国种族歧视那么严重的原因之一。

美国各种族之间的矛盾成因非常复杂,他们移民美国的时间、登陆地点、从事的工作、年龄结构都对种族矛盾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比如人们认为黑人犯罪率高是因为这些人素质低,黑色皮肤性状是劣等基因,其实调查发现同年龄段的各色人种犯罪率都差不多,只是黑人年龄结构偏年轻,年轻人又因为年少气盛等原因是犯罪的主力部队,这才导致黑人的犯罪率偏高。

这些矛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变迁经济条件改变,各种族有些早已摆脱了旧的歧视标签迎来了新的标签,比如犹太人刚来美国的时候普遍智力测试得分较低,而今早已超过全美的平均水平。

进一步了解美国的种族问题,可以参考罗永浩推荐并参与引进的一本书《美国种族简史》。

美国种族简史8.2[美]托马斯·索威尔(Thomas Sowell) / 2015 / 中信出版社 种族之间的歧视完全没有必要,我们都是人,有着大致相等的思维水平,每个种族迁移到美国前和迁移到美国后的生活环境都直接导致了他们的生活习惯,这和人本身的优劣没有关系。

即使人天生分三六九等,这也没什么可骄傲可自卑的,这和个人的努力没有任何关系,只是碰巧生到了某个种族成为了某个种族的一员,运气的事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当我遇到那些拿他们没有办法的孩子,总是开玩笑,假装无奈地说:“没办法,看着他们在学校不惹事就好了,爱学不学吧…”我从来没把这种话当过真,每个孩子都要从学校学到点什么,不然为什么法律规定而且他们或者他们的家长也愿意到学校或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呢?

每个孩子都要也一定会学点东西的,要么考大学,要么有获取内心安宁的基本能力,成绩一般的怎么了,不是所有人都要去搞科研啊。

反言之,成绩再好,去搞科研在人类知识边界上开疆拓土的人能有多少?

成绩一般没关系,学做人,做一个善良能共情有感情有情趣的好人就足以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他们会带给身边的人快乐安宁和尊重,整个社会的人口素质不就上去了一点点么?

这些点点荧光,就是人类获得幸福的希望(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

不是所有人生来一定要成为伟人的,给大树养分和适宜的生长环境,也给小草生长养分和适宜的生长环境,大树和小草都要活的有尊严,都要有追求各自幸福的基本能力。

暗自承诺,以后我的学生,我一个都不放弃,所有学生必须在各自的提升空间里学点什么、做点什么。

即使我精力有限,即使我没有主人公那样的付出和勇气,力所能及地,不辜负每一个望向我的眼睛!

《自由作家》短评

真实改编并不完全决定着电影的真实,电影的镜头太过干净,似乎所有底层的悲凉都与我们无关,在嘻哈音乐和游戏中,每一个人的立体被淹没,女主似乎成了傻白甜,斗争的残酷、生活的无奈不是用嘴说说抱怨两句就能表现的。

9分钟前
  • 5:55
  • 还行

可能我不太能体会南美裔非裔亚裔混居的冲突,两星给我喜欢的斯旺克影后,但其实她不适合演这类角色

11分钟前
  • 乞力马扎罗歇尔
  • 较差

看片名的时候以为是关于某作家或者至少是媒体从业者的故事,看到开头的时候又以为这是一部普通的校园故事。。。但是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我多次被那一双双早熟却又纯洁的眼睛所打动,也多次因Miss格的“鞠躬尽瘁”而感触。每个人都有能力让自己好好活着,都有能力告诉世界我们曾经存在过。

15分钟前
  • 喵~嗷
  • 力荐

用犹太人受迫害去教育黑人??黑人导演们同意吗?这是什么圣母白人思想…十八年之后再回看,这场教育成功了吗,移民社区更融入了吗…

17分钟前
  • DG
  • 很差

不喜欢,感觉拍得太刻意了,一切都流于表面,少有让人能扎进去体验和感受的部分,而且整片的风格也太积极太正能量了,给人传递一种很刻板的“只要有勇气用心做人生就会改变”的单薄信念。对,单薄就是我对这部片子最强烈的感觉。最后半小时拖着看的,味同嚼蜡。

22分钟前
  • 土拨鼠jerry
  • 较差

cliche cliche in real life~three stars for the hot chick tho.

27分钟前
  • Han
  • 还行

最后还是挺感动的 但是整体不喜欢 太自恋了

29分钟前
  • 一顆車厘子
  • 较差

在彻底对立中塑造人物善恶典型,简化现实,缺乏真实感和说服力。一个自以为是的老师,和一个碰巧成功的故事。passion is not everything!

33分钟前
  • 一小截
  • 很差

非常理想化的情节,既然是真實故事,那就是個美好的真實故事。

34分钟前
  • 杉小爱|好姑娘,咱们走起来
  • 推荐

老套的剧情了,不看都知道要说什么

35分钟前
  • 还行

我知道这是真实事件改编,可是…白人诱奸一个班的学生你怎么不去改编?选择这样的题材进行改编本身就带着“白人拯救少数族裔”的种族优越感。不要总拿“真实事件改编”作为噱头,选择性失眠也是真实,但它是精心筛选和编排过的虚伪。好莱坞的创作者们最好不要在写一些白人为了反思而反思,为自己种族的行为消解情绪自我安慰的作品了!

37分钟前
  • 霍儿登达
  • 较差

不错 很真实感人

40分钟前
  • 米。
  • 推荐

理想国的理想主义

43分钟前
  • 有的没的
  • 较差

女主演不喜欢很恶心的电影善于表达而不是擅于说话

45分钟前
  • Makepeace
  • 很差

我带过这样的学生,现实是,分分钟想死…生活满是沮丧,何来那么多励志…

47分钟前
  • 月亮
  • 还行

不知道有多少部分是真实的 但总归是一个非常旧俗和理想化的故事。此外 像女主这样没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人也是可悲的。

51分钟前
  • Seuysiro
  • 较差

种族歧视的问题聚焦在孩子身上,帮派斗争放到了校园中。宝藏老师拯救失足学生们的故事。豆瓣的分虚高的有点多,同为教育题材比《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还是差挺多。一方面在于处理隔阂的方式过于"华而不实",另一方面值得深挖的东西又太点到为止。好在真人改编拉回来一点,我相信真实的故事一定远比电影动人。

54分钟前
  • 少年赵里昂
  • 还行

Emmmm…… just_ fuck this shit.

59分钟前
  • 碧嗅
  • 很差

孩子们转变的稍嫌快~

60分钟前
  • 保卫祖国
  • 推荐

大演员 小题材

1小时前
  • 不如的我的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