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谁,创作的灵感大多来自与工作无关的地方。
别以为总会拍到有用的东西,生活中充满了很多无用的东西,这样才有喘息的机会。
01.孩子的世界,很多不讲逻辑性,而是充满了创造力。
天赋会在日复一日的创作中消磨殆尽。
天才也要不断吸收才能不断输出。
忠于内心才能持续性创作。
做一个不放弃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是拍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不二法门。
自我思考,宫老过于追求细节,应该尝试一些更加质朴的画风。
高光和阴影都不加,返璞归真的快乐胜过一切华而不实的东西。
简单而扣人心弦在于真实,第一反应很重要。
完成电影《崖上的波妞》中的定稿画,宫老脸上的喜悦溢于言表。
领导父母都不是我们的人生导师,任何人都不是,只有自己领悟的东西才是牢牢窝在手里的。
关键时刻,这些东西能救命。
当然,不能指望它一定会变现。
灵感来自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听歌、洗澡、散步都可以。
真正的独处,为内心带来片刻的宁静。
能力强的人一般脾气不会太好,总要在人流中坚持自我。
面对世界满脸笑容,面对自己真诚创作。
创作越投入越暴躁,总是对自己要求太高,画不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02.电影的奴隶,不是我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电影有自己的规律。
每个线条也有自己的位置,画对了位置就能出现想要的情感。
这是一种真实的力度,能够打到观众心里。
来替各位家长操心一问:宫老如何发现自己拥有画画的天赋?
宫老说的是他小时候自卑,长大后就想成为有用之人,给人带来快乐。
小时候看漫画寻找到了慰藉,画了大量的时间画画,大学毕业后顺理成章地从事了和画画有关的职业。
工作时期,能力和想象力超出同龄人,异于常人的天赋很快显现。
重点是,这里的大量时间约等于十年以上。
03.该快的地方快,吸引人的地方会慢下来,这就是把握节奏。
竭尽努力之后失败,这就是人生意义,毕竟死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
制作动画的时候不想原因,情感大过于理性选择。
不一定活得成功伟大,但是要活得充实。
人才不会遁入虚无的世界出不来。
回看以前的画作,不太敢相信是自己的创作。
创作的时候,总是对自己充满批判,老是觉得不够好。
总觉得不够好是为了追求进步,优秀的人就会越来越优秀。
过了很久再回过头来看,是用另一种视角审视自己的作品。
才发现,原来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
这个才是不敢相信的意外之喜。
这部纪录片专门花了一集多的时间在谈论宫老和儿子的相处模式,宫老和大多数传统的父亲一样,父子俩相处也会不自在,互不干涉创作。
大概有人会说不近人情,不过独立且自由,冷静且克制才是相处的长久之道。
PS:日本的树叶真的好绿,难怪宫崎骏电影里的夏天都是绿树成荫的样子。
宫崎骏将-部相机固定安装在车的前座.上,驾车出行时,便任由相机拍摄下玻璃之外的世界。
每-天的日常所见,平凡世界的一-切景象,在宫崎骏眼中,都是宝贵的灵感来源。
宫崎骏从小体弱多病,-直是同龄人里最瘦弱的那一个。
而6岁时母亲病逝,使宫崎骏在幼年就经历了重大的生离死别。
早熟早慧的宫崎骏,在成长过程中常常独自陷入对于生死的思索。
在一次次痛苦的自我怀疑、自我价值否定之后,他重拾起生的希望和力量。
在《悬崖上的金鱼姬》里,晚年的宫崎骏对童年时自己的疑问做出了回答。
他设计了宗介和波妞的一段对话:有些孩子认为,我们不应该被生下来,其实这是不对的,每个人到世上来都有自己的意义,而这也是波妞会存在的意义。
在制作《起风了》的时候,天灾降临,“东日本大地震”夺去了一万多人的生命。
宫崎骏暂停手中的工作,去到灾区慰问当地灾民。
废墟中的孩子们握着宫崎骏的手,-边流着泪一边笑着,对宫崎骏说“一直以来,谢谢您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感动”“想要为这个混乱的时代做些什么”,是宫崎骏一直以来的使命。
这次地震使宫崎骏的心灵又- -次大受震动,他回忆起自己童年曾经历的战争创伤:家园被夷为平地,生命如同草芥。
在《起风了》里,宫崎骏细致地刻画了战争给人民带来苦难的景象。
正因经历过痛苦,所以宫崎骏格外珍视活着所感受到的一-切美好,努力地把自己看到的世界化为.笔尖的灵感,为观众们呈现出最纯真的幸福。
“希望人们快乐”也成了宫崎骏最大的创作动力。
十年一梦“我脾气不好,可这就是我。
”
好麻烦,但是如果有人说“不做不就行了”,我会让他闭嘴,生活中重要的事情大多都很麻烦,当你不烦的时候,又想找些事做
死也要完成分镜,没有办法,死之前要完成分镜,无论如何要做完电影《起风了》,看他们怎么过日子,自己的人生过的有多充实?
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全力地过充实画稿不行就扔我会四处走走散心寻找灵感《起风了》一个长达4秒的镜头花了团队1年03个月的时间,“群众也参与了社会建设,要花心思画他们”老爷子夸“做得好”眼里有泪花,“虽然真的很短”“值得的,超越了那几秒”
从《波妞》开始,老爷子就一直在说“我的时间不多了”我以为《起风了》是结束,没想到还有《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虽然没有在预计时间完成,但是愿意一直等下去,不论是否会完成《起风了》那个年代每个人都要全力以赴才能生存,“他们不会这样拿包包袱,一定是紧紧抓牢的”战争是时代的产物,当时所有人都很被动,他们别无选择,我们现在也没有,他们历尽艰辛,依然很实在的继续生活的精神面貌。
风起了,我们必须努力活下去。
一个动作会改变别人对他的印象。
你不该再让他说话,而是让你的电影去说话,该纪录的是被隐藏着的绝望深渊。
时隔多年地震了,有余震的危险决定要不要停,“为眼前的乱世制作怎样的电影”人们怎样在这股强风中生存,这电影一定要回应现今时代的变迁前去现场踩点/海边/国外/地震区,还签名了老爷子说是退休了,但是再给美术馆工作,私下里也一直给书画绘本,日常生活,画漫画,总是从哪里就翻出一本画满写满的笔记本,他说“这不是工作,是兴趣”铃木敏夫对波妞的评价是觉得没什么特别的,我们制作过类似的电影了(龙猫),想看有趣的东西,他毕竟是个厉害的人物,不是吗?
不想他失去光芒个人工作室和吉卜力工作室的距离步行3分钟,不需要朝九晚五,但是从9-8到11-8了,这样的爷爷指的敬佩,工作室会一起停下工作去看日落,小柜子里放着糖和小点心,准点会提醒大家起来做操不管是谁的错,总之是要让人解决不管你愿不愿意,作品都能反映出创作者的思想,要认真对待全世界的孩子都会喜欢老爷子的动画,无脸男在哪里都很受欢迎有灵感了要马上运用我们要做不放弃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把自己逼到流鼻血的决心,一定要奋斗到底,才能生存下去,这是唯一的出路老爷子家境好,却为自己在战争时期得到的特权感到不公,因为妈妈患病在床不能拥抱自己,所以渴望得到爱,没有得到过拥抱,却把这种温暖通过电影给了全世界的孩子猫猫巴士是充满想象力的,我就想不出来,固定思维看老爷子的动画以前,我一直觉的动画是小朋友看的(幼稚园那种),看了之后,原来大人也可以这些对白对5岁的小孩子而言毫无意义不忍心把羊放在仓库里,就放回了自己家,还每天给他们晒太阳再拍一部龙猫不好吗?
有什么值得拍的,我们已经创造了龙猫,想看点不一样的父与子;说出来也是一件好事,父亲对儿子不明示,这条路一定很难走,在外人骂他之前,我先骂,这是最好的保护,对他说“放马过来,就这么多”,儿子以父亲为榜样,不想借助父亲的力量又想证明给父亲看,不求助但是很尊敬“你叫他先不要去死”当大家对未来都没有希望,要做什么电影我只是制作自己想制作的电影时隔多年,《起风了》期间又地震了,能否制作对震后观众有意义的电影,能在这艰难的时期成为广大市民的支援
我花了人民币一百二十元大洋买下了联合文学2021年的宫崎骏特刊--《宫崎骏的真实》。
打开一看,才发现,上当了,这本专辑里真正有价值的是那篇《宫崎骏的真实》,而这篇文章最主要的是把《宫崎骏:十载同行》这部纪录片里的内容,做了一定程度得披露,摘抄了许多很励志的宫崎骏金句,这瞬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感谢互联网---想看还真就看到了。
昨天晚上花了两个小时,看了两集,非常生气---所以,这篇评论就是一个认为被骗的内容消费者的投诉。
其实,我一开始对纪录片里是用英文得说明非常不解。
后面,更不解的是,85岁的宫崎骏老爷爷居然说出了一些奇怪的励志话语:这些语句,既像日本人说得话,更像Steve Jobs说得话;再后来我看到铃木敏夫对着镜头解释这部纪录片的起源时 ,我才恍然大悟,这其实是一部给宫崎骏造神用的宣传片,主要目标观众是西方观众和粉丝。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电影导演除了拍片子,那种为了宣传电影而做的拍片纪录片开始流行起来了。
具有商业敏感性的铃木敏夫一定是感受到了这股潮流,所以,才亲自导演了这样一部伪纪录片。
说它是“伪”,基于以下三个方面:1.整个纪录片的故事线是精心设计得,主要体现了大家都可以理解的天才的焦虑和为难之处,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天才还是可以克服得--所以,这才是天才啊。
2.不断出现的金句警句,已经有小朋友总结出十大宫崎骏金句了,网络上大家可以看;这些话语,在价值观层面,还是非常贴合现在观众想要听见的内容---很像事先准备好的台词;什么“拍电影就是要有改变世界的决心”啊,“我就是电影的奴隶”啊.......--这太像写下日记的蒋介石,知道观众会记录下那些话语而精心准备得了。
3.演员宫崎骏VS真实宫崎骏,纪录片中有好几处宫崎骏揉眼睛的镜头,因为之前内容的烘托,体现出宫崎骏对母亲的思念---这其实并不合理啊,就算当年宫崎骏母亲去世,他都没有当众哭泣过,怎么会反而在暮年制作动画电影的时候脆弱起来呢?
而且,根据宫崎骏自己的描述,对他有巨大影响得,不仅仅是他的母亲,更有万籁鸣兄弟拍得《白蛇传》里白蛇娘子和他自己的太太这些受中国动画影响而走上动画之路的内容在他早年的报道里曾经频频出现,但是在这部纪录片里却没有。
显然,在这样一部讨好西方观众的,给宫崎骏造神的纪录片里,不能有中国的出现。
所以,这里面的宫崎骏不是真实的宫崎骏,更多是被拱上神坛的演员宫崎骏。
为啥是两颗星呢?
多的一颗星,是这部假惺惺的纪录片里,还是不经意地留下了宫崎骏制作动画的秘密,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
有些表达,还是看出了宫崎骏与其他动画大师不一样的创作理念,这倒是他一以贯之的内容:1.他不是从写故事开始准备拍动画电影,而是从一个个画面开始的;他的动画电影本质往往就是一幅画,他的画面不是为故事服务得,而是反过来,是故事在发掘画面的可能性。
让观众眼睛看见的,永远比情节更饱满。
2.他认为创造性的画面比逻辑性的故事情节更重要,这解释了他所创造的动画电影里有些无法说明的神秘感,与理性思维的逻辑无关,与感性的画面感动相通;3.情节可以没有逻辑,动作却要真实;4.想象力,想象力,想象力;当然,没有人真的能够了解真实的宫崎骏是怎么样得,每个观众其实也都是从自己的视角去理解,既然宫崎骏说得,作品是自己真实面目的体现,那么关注他的作品本身,享受电影,会不会比这样矫饰的伪记录片要好得多呢?
我依然是宫崎骏的粉丝,吉卜力的粉丝,我依然会去买正价的吉卜力周边,但是我不喜欢忽悠我的伪纪录片。
是为记。
五一期间这部纪录片在B站上免费了(薅到羊毛),讲述了宫崎骏老爷子最近两部动画长片《悬崖上的金鱼公主》《起风了》的制作过程。
纪录片的叙事比较随性,不那么结构化,我还是根据我的理解扒了扒一部日本纯手绘动画的制作过程1 设计概念图(大概就要花费几个月)故事:想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发生的空间、时间是什么?
故事的面貌是什么样的,是虚构的、是写实的、是注重细节的、是朴实的?人物:主人公是谁?
主人公不同角度、行动下的样子是什么?
有几个人物?
人物的关系是什么?
场景:出场的画面是什么?
最能反映这部电影的画面是什么?
最有冲击力/最能调动观众情绪的画面是什么?
【主要创作者】导演【定稿权】导演、2-3位工作室核心成员(导演的好友)提供建议2 画分镜(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有时候几天才能画好一两页)分镜是用来详细描述情节推进的,提供给画手制作画面;有的分镜是先有音乐(久石让为电影写好的歌)再有画面,也就是听着久石让的配乐创造故事和台词。
【主要创作者】导演【定稿权】导演3 根据分镜逐帧制作画面(时间和2画分镜并行)宫崎骏对每一个画师的画面逐一反馈,亲自修改,细节狂魔。
【主要创作者】100名画手(画)+导演(改)【定稿权】导演4 每周例行成片会一周大概能做好5秒视频(然而《起风了》一个难度非常大的4秒画面改了一年半)【主要参与者】每一位制作成员5 完片宣发(已经是2-4years later...)看完决定要重新看一遍《悬崖上的金鱼公主》啦。
第一集是2006年开始拍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完成后两年——这大概就是在《不了神话》拍摄时计划的那部长篇吧。
创作《悬崖上的金鱼姬》时,他说“天赋会在日复一日的作业中消耗殆尽 灵感才是最重要的”评价儿子处女作《地海战记》时,他说“你得有用电影改变世界的决心 哪怕什么都没有改变”回忆年轻时的坎坷,“我不想就这样结束 我想做动画 但我不认为自己有机会 我知道我可能不会有机会 ”,然后有了《风之谷》的原作漫画、43岁时动画上映儿子在制作《来自红花坂》(虞美人盛开的山坡)时遇到了核泄漏引起的一系列困难,他说“他必须身先士卒 拼尽全力 他应该抱着愿意为之献出生命的决心 无论如何他一定要完成 为了自己他必须这样做 因为他选择了这条路”,其实就是他自己吧老爷子的口头禅是“麻烦死了”,但是“如果你问我‘为什么不放弃呢’ 我会直接说‘闭嘴’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很麻烦的 如果人生中的麻烦消失了 你反而还想去把它们找回来”
大师的记录。
片子拍了宫崎骏的四年,创作金玉姬 金鱼姬上映 和儿子一起创作电影和起风了的创作。
片子中展现了老头个人私密的一面,脾气不太好,爱叼烟抽烟(半永久)(儿子同款),对创作的完美主义,对工作的执着和严苛,以及工作麻了的真实情形。
老头儿是一个好温暖又充满了童心和好奇的人。
开头中他说我并不是一个成熟的人。
不然怎么能创作出那么奇幻的世界呢。
之前其实没太看过他的电影,只看过千与千寻,但他的作品实在太大名鼎鼎了,都有耳闻。
纪录片让我第一次深入了解到了动画的创作幕后,竟然都是纯手工绘制,很佩服。
金玉姬好可爱哦。
他说她是给人们带来希望的,告诉觉得自己不应该出生的小孩不是这样的,好温暖啊。
第一集小女孩说,谢谢爷爷拍哈尔的移动城堡。
他说,不客气。
他好慈祥啊哈哈哈哈面对女孩儿的时候,逗小女孩儿摸自己的胡子。
但他面对自己的儿子就不是这样了。
对儿子很严格,父子间的相处别别扭扭。
可能是因为是儿子吧。
儿子在父亲的阴影下长大,却和父亲陌生,了解父亲都是通过看他的电影。
宫崎骏确实是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他缺席了亲子教育。
影片提到儿子在高中的时候想从事电影创作,但他不告诉他父亲哈哈哈哈哈好微妙的一个点,能懂。
有儿子的镜头全程都能感受到儿子的压抑,和父亲的活泼开朗完全不同,眼睛红的,面部表情严肃,整个人是内敛克制的。
所以他的动画风格相对阴郁也能理解,没准这就是他的风格呢,他整个人的性格确实是更内敛一些。
可能也是因为压力大,感觉整个人都是绷着的。
哎,当宫崎骏的儿子确实不容易,尤其父亲还给了他很大压力。
宫崎骏如果换一种方式和儿子沟通会好很多。
很多父子的奇奇怪怪别扭的点,两个人都很傲娇的片段也很有趣,更有意思的是他俩说话经常需要传话人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最后儿子的电影成功了之后宫崎骏让摄影师传话,“告诉他 放马过来给我点压力”,儿子回复说“那他可别死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中二对话绝了。
不过影片中几乎没有提到他的妻子和儿子的妈妈的角色,不知道因为什么,丝毫未提。
最后一部是起风了。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很经典的一句话,这时候宫崎骏花白的头发已至全白,身体也不甚佳,但他依然坚持创作,“我拼了老命也要完成分镜,这是必须的”。
创作过程,麻烦,痛苦,纠结。
重要的事情都是这样的。
谢谢宫崎骏“简单易懂的电影很无趣的,想要有逻辑的故事线,就要牺牲创造性,我想打破常规。
孩子们能看懂,他们不讲逻辑。
”“我们要做不放弃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多如牛毛,这种人最糟糕了,我不希望我们的团队变成那样。
”“你得有用电影改变世界的决心,哪怕什么都没有改变,这才是身为电影制作者的意义”“有些小孩觉得自己不应该出生,波妞告诉他们不是这样的,这是什么她来到这里的理由。
她是个有爱心 会照顾人的孩子”“我跟你说,这真的是麻烦到极点,但如果你问我,为什么不放弃呢,我会直接说,闭嘴。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很麻烦的,如果人生中的麻烦消失了,你反而还想去把它们找回来”
「風立ちぬ、いざ生きめやも。
」曾经是随波逐流被动努力的青年的我的自我激励。
深夜看完十年一梦全四集尤其第四集的时候,五味杂陈。
自然是看过《起风了》,虽然像大部分我看过的电影一样忘记了绝大多数内容,但是讲飞机师和爱人的故事还是有印象的。
从未深入了解过崛越二郎这个二战战斗机设计师,没想过这是个真实历史人物背景下的动画片。
在众人担忧被误解为美化战争时,宫崎骏老爷子说要表达“那个时代的人没有选择,他只想设计飞机,不想参与战争。
”诚然战争对于战争发动国的平民而言也是残酷的,《萤火虫之墓》也是讲这个。
但是作为战争受害一方,我们有先天的立场,情感上不允许自己惺惺相惜。
这股别扭难受劲儿,让人陷入了一阵迷茫——事前的选择和事后的是非判罚,洪流之中的人们究竟要如何抉择。
这两天,一些组织强制收缴钥匙入户消杀的事甚嚣尘上,作为普通居民又是DY志愿者,有概率面临着成为执行者拥护方或者被执行者本人的撕裂局面,当然也有可能像之前每一天一样幸运逃过劫难平安健康。
但,局面来临时,明知违背内心时,怎么做?
我真的给不出自己一个无害的答案…正因为这样一种经历,面对宫崎骏的这种想法,更难顺理成章地接受。
又何况,谁也无法全面了解别人真实想法,尤其是陌生人。
崛越知道他设计的飞机是用来侵略的吗?
他知道。
他是个单纯的技术痴吗?
我们不知道。
技术痴就可以作为贪婪侵略刽子手的借口吗?
不能!
时代洪流里,他也许不可以选择不做,就如我无力解答该如何面对可能出现的局面而只能祈祷局面不出现。
但是《起风了》其实可以选择不讲他的故事。
以上是我对这部纪录片讲《起风了》创作过程时了解到的新的知识对过往对这部电影的印象的冲击所带来的别扭感受。
回到纪录片本身。
宫崎骏的作品深受喜欢毋庸置疑。
守着匠心日复一日研磨技术打磨作品的一些日本各个领域的大师——例如宫崎骏老爷子——让人敬佩之余想要跟从学习。
日常工作中是倾心投入专注的,遇到大事件时是有魄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灾难面前是大格局想为人们传达力量的…无疑,纪录片的主人公是引人注目的。
但纪录片本身呢?
我没看过这么草率的纪录片。
倒叙、插叙全用了,没有时间字幕、没有采访人物人名背景字幕,四集看下来内容来回跳跃,稍微一晃神就搞不清眼下的画面是在时间线的哪一点、眼前被采访者姓什名谁干什么的。
本身对于宫崎骏这样里程碑级的大师的传记体纪录片,介绍事业人生性格在我看来就足够了,讲人物关系家庭矛盾本来就有点缺乏边界感了,结果跟儿子的事又插又倒分散了至少两集。
拍摄像是后台采访花絮一般,剪辑仿佛随意洗牌拼接,逻辑质感还不如网红拍的vlog…看得人又晕又直摇头。
看完只能说又种草了高畑勋,另外怀着复杂的心情打算再看一遍《起风了》。
这就是我深夜写了四十分钟的感想。
BTW,《萤火虫之墓》也是高畑勋的作品。
总之,向大师们精益求精、创新求变、体贴受众感受、而又日复一日踏实精研的精神学习。
宫崎骏:十载同行 (2019)9.42019 / 日本 / 纪录片 / Kaku Arakawa / 宫崎骏 铃木敏夫
“我是电影的奴隶。
”“以真心赋予作品,不参杂任何矫揉造作。
”“我想迷失在自己的思想里,但这并不被大众所接受,因此我堆砌笑脸。
”“我希望人们快乐,这是我的原动力,因为如果我能让大家快乐,那我的存在就有价值,我需要能感觉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人一定要活的充实,用他们全部的力量,在他们的时代里,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把人生过的充实,这是我们能做的全部。
”
宫崎骏,是享誉世界的日本著名动画导演,他创作的《千与千寻》、《风之谷》、《天空之城》等多部影片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巨大影响力。
2014年11月8日,宫崎骏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是继黑泽明于1990年荣膺该奖项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日本导演。
日本NHK电视台从2006年开始,历经十年跟踪拍摄记录宫崎骏及其领导的吉卜力动画团队,镜头记录下独家、真实的宫崎骏导演幕后生活,制作出4集纪录片《宫崎骏:十载同行》。
该片记录了宫崎骏制作《悬崖上的金鱼姬》、《起风了》等作品幕后的艰难创作过程:时而受阻的创作灵感,时而跌入低潮的抑郁情绪,时而遭遇身体机能退化产生的体力不支,再加上完美主义者对工作的过分严苛要求,宫崎骏在不断超越自己的艺术之路上举步维艰。
然而,这部纪录片最让我深受感动的部分,是宫崎骏与儿子宫崎吾朗之间如父如师如友如敌的关系。
宫崎骏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儿子宫崎吾郎出生时,他还是一位尚未成名的年轻漫画师。
他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教吾郎画画,对动画的热爱和对工作近乎狂热的投入,感染了小吾郎,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长大后,也要成为父亲一样优秀的动画师。
可是倔强的吾郎有着超强的自尊心,他不愿意站在成功父亲的阴影之中,以父之名地去做事,他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作。
但是,作为宫崎骏的儿子,如果想成为一位优秀的动画导演,就必须承受巨大的压力:人们只会看见宫崎骏的儿子,却看不见一位名叫宫崎吾朗的动画导演。
吾郎在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三楼有自己的动画团队,他作为导演,承担着完成一部能够公映的影片的重任。
然而,宫崎骏却始终担心儿子做不好,时不时就上去查看吾郎的工作成果,每次都是否定否定再否定,这严重损伤了儿子的自尊心,父子之间的关系一度降至冰点,互相拒绝沟通,吾郎甚至搬离了父亲的地盘。
在参与吾郎首部电影试映会时,作为父亲的宫崎骏出席看片会,结果不到一小时就离开现场,全程不发一言。
作为老练的动画导演,宫崎骏知道以儿子目前的水准,他的作品将无法与观众见面。
宫崎骏想帮助儿子,而受伤的吾郎无法放下自己的骄傲接受父亲的指导,他们的沟通每次都不欢而散。
宫崎骏烦恼不已,他心疼吾郎的努力,又为他不得要领、缺乏灵魂的创作感到羞愧。
宫崎骏在回忆中想起:从前他因为想让年幼的儿子快乐而走上了动画导演之路,今天他所取得的成就也有儿子的一份功劳。
现在儿子遇到了困难,作为父亲,他必须坚定地支持他。
宫崎骏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拜托一直很欣赏吾郎的老朋友铃木敏夫,也是吉卜力工作室的社长、与他合作十几年的老搭档,去劝导吾郎,让他暂时放一个长假寻找灵感。
当吾郎放假回来后,收到了一幅父亲亲自绘制的原画。
宫崎骏试图用这幅画,告诉儿子”什么是生命力”以及“如何赋予角色生命力”。
这次父亲没有当面严厉地传教授道,而是用了这样一种迂回又温和的方式。
吾郎看着这幅充满生命力的画,突然解开了困扰自己多年的心结。
他突然明白为什么父亲可以获得这么大的成就,那是因为”他只有在动画中,才找到生命的意义,他将所有的心血,都赋予了动画中的每一个角色、每一处场景、每一个动作,每一根线条。
”
这幅画在安静地叩问吾郎:你真的下定决心要做吗?
“如果决心要做,就要用生命去做。
”吾郎谅解了父亲对他的严苛,放下了自己的骄傲和自尊心,坚定地投入到工作中。
而他的态度改变,的确让他创作的角色起死回生,从毫无生气的阴郁与呆滞,转变为富有生机的明朗与积极。
得知儿子的巨大改变,宫崎骏很欣慰,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那么轻易认怂。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东京也受到灾难波及,吉卜力工作室决定暂停工作躲避余震。
宫崎骏听闻这个消息大发雷霆,他坚持反对停工,希望大家克服困难,坚持按照原计划工作,使得儿子的导演作品能够如期上映。
他认为,作为一个创作者的坚定是:”这是他的选择,无论有多少困难,也必须坚持下去。
“在发布会上,吾郎第一次与父亲达成了一致的意见:继续工作。
吾郎的电影如期上映了。
完全不同于父亲作品的画风,带着更多青春的气息,让宫崎骏在观看的过程中悄然落泪。
宫崎吾郎的电影大受好评。
内心满意却表面倔强的宫崎骏,依然不肯松口夸赞儿子,让别人传话给吾郎:告诉他,”放马过来,给我点压力。
“一生骄傲、不肯服老的父亲,向儿子发起了挑战,他知道儿子需要这种形式的激励,才可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吾郎也毫不示弱,在得知父亲下的战书后,也以同样的方式,对身体逐渐衰退的父亲用了激将法:告诉他,”哦,是吗?
可别死了啊!
“
吾郎深知此时父亲面对的最大敌人,是不多的时间和衰败的身体,他想激励好斗的父亲找回年轻时的劲头,激发出身体最大的潜能,去完成他的下一个电影项目:《起风了》。
父与子之间的关系,永远是一个难解之题。
爱与恨,永远微妙地纠缠其中,变化莫测。
然而,宫崎骏与宫崎吾郎这对父子兵之间的相爱相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智慧教育”模板。
--影识集:一切只关于电影All We Need is Movie!
微信公众号:yingshiji-movie
“我要把真情实感画出来,我要相信我自己。”
我们要做不放弃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一个4秒的镜头可以用1.5年的时间来制作,突然让我觉得我们这个世界是可以慢下来的……不断揣摩心理来用恰当的表情或行为来表现人物真的是太厉害了……这么用心的做动画,不认真看都觉得对不起制作它们的人……宫崎骏实在太可爱了,一件围裙哈哈穿了多少年啊,我也想要一个
大师、大师儿子、大师和儿子的伯乐,以及大师工作室,的故事。第一、二集记录了波妞的诞生,第三集记录了虞美人的故事,第四集记录了起风了的前后。喜欢挠头的,固执的,脾气不太好的老爷子真的很可爱。真的是非常感谢,非常感谢给了我们这么美丽的这么美好的作品。很感动,是时候再次重温这些电影了。『Double.1Aug.2022』@bilibili
一共四集,讲了波妞的诞生、与儿子吾朗的慢慢打开心扉的相处、吾朗再次担导演理解了父亲当动画师的坚定决心,宫崎骏导演完《起风了》退休。通过很多的细节认识到宫崎骏的性格,吉卜力工作室真的是我梦中的工作场所,很感谢他们为我们创了一场又一场的美梦,对比新海诚,宫崎骏真的是在不断突破自我与想象力的极限。
时间有些乱,最好的部分是让痞子配音时候的笑
作为纪录片真的不太行,高分都是给宫爷爷的吧
找庵野秀明配音真是笑死我了
持之以恒。
做他的孩子压力太大了,还不如一直做建筑师、景观设计师。他应该是会死在工作台上的那种大师。
“能够带给人快乐是我存在的意义,我想要做个有价值的人。”
请允许我改写波拉尼奥的一句诗:最终动画导演像孩子和动画导演的孩子。宫崎骏就像孩子一样创作,宫崎吾朗则还是个因父亲缺席而未能长大的孩子,或许制片人铃木敏夫才是这对父子的家长,又或许《宫崎骏:十载同行》最大的贡献,是通过导演和摄影师荒川格的镜头,让这对父子进行了一次坦诚的对话。“你得有用电影改变世界的決心,哪怕什么都没有改变。这才是身为电影制作者的意义。”
我何其荣幸 因一个人的热爱 因一个人竭尽全力充实地过着人生 而获得那么多那么多来自动画的温暖与抚慰谢谢你创作了这些 谢谢你过好了自己的人生 ——宫老的作品之所以完全是人类真善美的概括 大概是因为他本身如此的真善美
创作不易。
影20379:想象力是奇幻动画片的根基,情感丰富画作细节是大师的自我要求,年老依旧在突破自己,努力在消除没有灵感的烦恼,镜头较多的还是挠头,吸烟,亲自画分镜,愤怒弃稿,修改等。对母亲的思念融入作品中,对儿子作品的否定与背后支持与鞭策直至后来的一致战线终于缓解了冷淡与孤傲。
人是好的,拼贴素材是真没意思,有本事再拍一个啊,太浅了太浅了。
不仅是宫崎骏本人老人家依然梦想不改日夜伏案,沉浸思考追求完美激励多灾国民的爷青回和一丢丢童心流露令人动容,本片导演拍摄者也十分勇敢坚持取得被摄者信任且无论如何一直记录,贯穿波妞、红花坂上的海、起风了的制作幕后,大师童年,父子矛盾情深,动画内外多圈层都是匠人匠心啊!
6/10。大量偷拍的虚焦、取景器低于一般视角,以及摄影师被宫老拒于门外而采用的长焦拉近镜头,捕捉到相当多的日常细节(雪铁龙2CV强势出镜)去探究宫崎动画背后隐藏的动力:思考的焦躁、绝不向时间和质量妥协的理念、创造小孩子喜欢的动画这一初衷,前两集单纯讲灵感、童年和妈妈等等,内容较普通,后两集把议题扩大到东日本大地震之后动漫行业也面临灾后振兴的问题,就比较吸引人,宫老到达会议时说服众人在间断供电的条件下继续工作的个人权威,也向观众传递了日本民族迎难而上的精神。当宫老走在灾区伤痕累累的土地上,找到了[起风了]主人公在动乱时代下坚持自我的动力,而主人公和菜穗子在火车站的庞杂人群中急切地互相寻找、菜穗子扑向主人公怀抱的场景,从画面表现力那真切感受到了文字无法传达的思念情感。遗憾宫老的匠心是平成一代逐渐丧失的。
真实的宫崎骏工作样子,严谨苛刻,富有想象的创造力。人生就是就是麻烦的。好作品是精雕细琢的。
“小孩子看得懂,他们没有逻辑。”“谢谢你画了《哈尔》”“能带给人快乐是我存在的意义”“人一定要拼尽全力,活得充实,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他们自己的时代里,尽可能活得充实,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几度泪目,不管吉卜力后期的作品是否好看,宫崎骏和吉卜力工作人员的工匠精神令人动容,老爷子的笑容值得永久保护和珍藏,一想到他年事已高,有生之年将目送他离去,心口就觉得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