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是一部纪录片的上半部分,有些时候不需要苦涩的脸也能传达出苦难的重量,苦难在每一个破旧的房屋角落,在时时熄灭的灯泡里,在煎糊的土豆块里,在赤脚的泥巴路上。
但是这些画面里,有一个聪明生动的姑娘,怀抱火苗的热量,还有她爱斗嘴的哥哥,温柔聪慧的母亲和睿智的父亲。
这些不会让苦难褪色,而是让苦难更像心上的烙印。
不过这部让我想起一些我早就忘记的回忆,在我上小学之前有一段时间,经常会有穿制服的人造访我们家,拦住我妈和我,带去办公室问话。
我们需要经常搬家,不能买好玩的东西。
我的儿童自行车,他们来我家的时候需要假装是隔壁邻居的。
晚上如果想看电视,需要去邻居家看,但是我不喜欢和陌生人待在一起,他们虽然很热情,我还是经常看一眼就回来了。
喜欢画东西但是没有书桌。
上小学以后不用再搬家,但是有好几次会半夜惊醒,以为有坏人来抓我们。
可能这些事情如果非要经历,还是在什么都不懂的时候经历比较好,不知道自己在经历什么,反而能懵懂地挺过去。
影片改编自英国广受欢迎的作家和插画家朱迪斯·克尔的文学作品《希特勒偷走了粉红兔》,该半自传性文学作品源于作者幼年和家人逃离德国的真实经历,后被广泛阅读并用于学校教导“成为难民的感受”。
正因影片源于作者自童年起的真实经历,所以影片的呈现不浮夸不造作,聚焦的都是亲眼所见之物和亲身经历之事。
它不一味追求用极具视觉刺激的战争场面博人眼球,也不一味提高立意让观众面对战争痛定思痛,而是让观众透过一位犹太女孩的眼睛,去看见人性的温暖,让观众感受到有爱的家庭永远是一个人避风的港湾。
影片中的粉兔子,已经不仅仅是安娜在流亡路上屡屡牵挂的玩具,更象征着那消亡的安稳童年、逝去的和平生活、回不去的故土家乡。
尽管童年的生活充满窘迫、逃亡的路上充满告别,但影片苦而不悲、哀而不伤,全家生活艰难但能看到希望,身处动荡但终究没有离散。
正如许多观众所说,《谁偷了我的粉兔子》是经典教科书般的童年回忆录、是二战影片不同视角的温暖补充、是带有特殊性但让人共情的群体回忆、是“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电影版温情释义……
《谁偷了我的粉兔子》,一部以1993年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统为背景,由朱迪斯·克尔创作的同名儿童小说改编而来的影片。
影片以犹太小孩安娜的视角隐晦地描述了犹太人在希特勒当选后流离失所,被迫艰难生活。
易得,不易守 犹太儿童安娜便与她的哥哥麦克斯一同参与扮装聚会。
不爱热闹的安娜躲于一个桌下,抱着粉兔子,装成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
可——突然闯入,扮作戴着希特勒徽章的德国军官的一群人打算抢夺安娜的粉兔子。
这让心系家人的哥哥麦克斯不由得护住妹妹,与之对抗。
安娜紧紧抱住自己的粉兔子。
因为粉兔子不仅仅是安娜的玩偶,还是爱她的人对她的情感寄托,还是犹太人即将被全面控制的自由言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希特勒的权力日益膨胀,犹太人的生活变得越发艰难。
曾经看似坚固的防线逐渐崩溃,曾经温馨的家庭被拆散,往不同的路走去;曾经的自由言论被禁锢,往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奔跑。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谁偷了我的粉兔子》不仅是一部关于一个女孩和她的粉兔子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一个民族在困境中坚守信仰、追求自由的史诗。
剧情所处的世代很凄惨,但亚瑟一家很乐观,从德国-瑞士-法国-伦敦,从小资家庭-难民,他们选择接受,面对现实积极乐观,虽有争吵,但依旧乐观的生活在一起。
剧情跌宕起伏,印象很深的是朱利斯叔叔的死,使整部剧一层灰色;贫穷引起的争吵,看着令人心疼。
安娜是个非常懂事的女孩,懂事到令人心疼,年纪虽小,却笔哥哥成熟很多,从买铅笔、捡硬币……她很单纯,很可爱。
结局还是很不错,亚瑟的剧本卖出去了,一家人搬到了伦敦,打趣要吃伦敦的老芝士。
最令我没想到的是这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最后出来:安娜(名字忘记了)的成功,她真的成了名人,果然名人都拥有坎坷的童年。
(ps:谁的童年不坎坷呢?
人生正由坎坷组成)
元首偷了粉红兔子 是二战题材,甚至比 乔乔兔 还温和。
温和而不柔弱,没有死人,没有暴力,但里面的人却刚强到掺杂了犹太民族的私货都不忍撇嘴的程度。
至少在中国,二战题材是很多人初次接触影视作品的背景,世界范围内,二战题材电影也数不胜数。
但看多看腻了不讲,离的远了,更多是看稀奇,想更多的共情,可能有点难。
元首偷了粉红兔子 里只讲二战背景下柏林的犹太裔剧评人一家在欧洲各种搬迁,没人追杀,只是为了工作生活。
这就很贴合观众了。
就看这家人的优雅一点点褪去,唱歌剧的母亲在巴黎不仅学着做饭,还得为孩子讨衣服穿。
奢侈品,就真是奢侈品了。
当然,故事核可以换任何背景,不一定是二战。
但 元首偷走了粉红兔子 好看的真不是背景,而是能共情的故事核。
理论上都是聪明人,都是诸葛亮,那应该可以建立最强大的帝国呢,所向披靡!
但为啥从古至今,犹太人却被到处打,从未建立过一个超级帝国???
就算是现在的以色列,也是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帮忙撑腰建的。
如此聪明的种族,为啥总是流离失所呢??
(题外话: 电影小姑娘是真可爱!
)理论上都是聪明人,都是诸葛亮,那应该可以建立最强大的帝国呢,所向披靡!
但为啥从古至今,犹太人却被到处打,从未建立过一个超级帝国???
就算是现在的以色列,也是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帮忙撑腰建的。
如此聪明的种族,为啥总是流离失所呢??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1933年1月,德国柏林。
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大资产阶级和民族沙文主义的支持下,上台执政。
人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拉开序幕。
5月10日,成千上万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从柏林的大街小巷奔向贝贝尔广场,如涓涓细流,汇成滔天巨浪。
而广场上,更多的群众在等待着他们,等待着一场火刑。
在国歌声中,未来的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亲自指挥学生把广场上两万多册书籍付之一炬。
“受刑者”中有卡尔·马克思这种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作家的作品,这也就算了。
可没想到爱因斯坦这种科学家的科学著作也遭了殃。
它们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出现在纳粹公布的“焚毁书单”上。
火把点燃柴堆,宣告1933“柏林焚书运动”正式开始,也预告着接踵而至的暴行:国会大厦纵火案,取缔进步党派团体,全面查禁一切进步报刊,残酷镇压革命群众,犹太人灭种计划……
今天我要讲的,就是以希特勒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为背景,讲述纳粹批评家举家逃亡经历的电影:元首偷走了粉兔子
看到片名和海报,想必大家都想到了去年“寡姐”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乔乔兔》。
“元首”这位鬼畜区过气明星,好像和兔子杠上了。
故事开始于1933年1月的德国柏林,希特勒当选总理的前几天,当选总统建立纳粹德国的半年前。
阴霾渐渐笼罩德国。
我们的主角安娜生活在一个德国中产家庭,她的父亲亚瑟是一名犹太裔评论家。
因在报刊上对希特勒毫不留情的批判,被纳粹视为眼中钉。
看似安定平静的家,其实早已在无孔不入的纳粹粉丝盯梢之下。
好在有朋友通风报信,亚瑟决定在政坛大选结果公布前逃往境外。
妻子则带着女儿安娜和儿子麦克斯随后也悄然离开柏林,投奔身在瑞士的父亲,只留下女佣看家。
但除了两个孩子外,他们都知道这一别就是永别。
果不其然,随着希特勒成功当选总理,针对社会各界的清缴行动紧锣密鼓地展开,柏林的家不复存在。
安娜一家人自此开始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难民”生活:在离开德国的列车上遭到层层排查,险些被列车上的宪兵撞破身份;
在瑞士乡村和父亲亚瑟重逢,享受了最后一段平静时光;
转移到法国巴黎,独栋别墅成了昏暗的出租屋,家庭琐事都得亲力亲为。
坚硬的法棍和烧焦的土豆是餐桌上的常客,就连吃块蛋糕都成了奢求。
屋漏偏逢南村群童卷我屋上三重茅,当局不接受亚瑟“过于犀利”的批评文章。
被纳粹取消国籍的他,也只能靠给报社写专栏换取微薄的薪水。
安娜兄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甚至沦落到去许愿池里捞硬币来补贴家用。
拖欠房租,躲避房东,每晚在父亲困于梦魇的呻吟声中辗转难眠……为了求生,一家人最终定居英国伦敦,却和自由与思想无关——只因为伦敦有人肯买亚瑟创作的剧本。
流亡生活中,安娜和麦克斯不得不努力适应不同的环境,学习不同国家的语言,被迫在漂泊的生活里习惯道别。
安娜无法忘记陪伴自己童年的那只粉色玩具兔,可惜它早就被落在了柏林的家里,逐渐被纳粹的黑暗包围。
好在直到最后,一家人都整整齐齐。
正如父亲亚瑟所说的:生活的不确定性,正是我们希望的来源。
亚瑟和妻子之间的甜蜜也令人动容。
即便流亡海外,已经付不起房租,亚瑟也要从12法郎的微薄收入里,抠出一部分为妻子买蛋糕。
他为妻子准备的圣诞礼物,是一副布料缝制的钢琴键。
身为音乐家的妻子,为了他放弃了梦想,颠沛流离中甚至连钢琴的琴键都摸不到。
亚瑟一家人的态度,始终吻合本片的主旨:无论何时都不要忘了快乐。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并没有直接刻画战争的残酷,也没有直面犹太人遭受的迫害,主角一家过的比大部分难民滋润多了。
尽管影片详述了他们流亡生活中的种种不易,但是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这家人是多么幸运。
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种族清洗,这场浩劫中有将近600万犹太人失去性命。
《辛德勒的名单》,观众从德国商人辛德勒的视角,目睹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钢琴家》,观众跟随波兰钢琴师史标曼的脚步,经历了家国沦陷之痛,遭受种种羞辱和折磨;
《美丽人生》,犹太青年圭多用一场精心设计的“游戏”,从纳粹的阴霾中保护孩子的童年……
以反犹主义暴行为背景的影片比比皆是,它们从不同视角,还原了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这部《元首偷走了粉兔子》站在一个德国中产阶级家庭的角度,以孩子天真的视角,补齐了纳粹德国“反犹主义”的最后一块拼图。
其实用儿童视角讲述“纳粹反犹”事件的电影不在少数。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穿纹条睡衣的男孩》、还有去年斩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乔乔兔》。
同样是改编自原著小说,《乔乔兔》的小主人公乔乔,在母亲和犹太女孩的影响下,从狂热的纳粹支持者,一步步放下偏见,在街头共舞中完成蜕变。
用孩子的视角重新解读了在战争和霸权影响下,人们意识形态的病态。
也重申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观点:所有的偏见都源于无知。
所以《乔乔兔》与其说在谈论“反犹主义”,不如说它在探讨如何消解偏见和仇恨。
无论是时而如慈父、时而如朋友的希特勒,还是用肚子里飞满蝴蝶来形容爱意,《乔乔兔》充满了10岁孩子对于世界的绚烂想象。
而《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同样改编自同名自传小说,作者本人就是安娜的原型。
片中所有人物都真实存在,整个流亡过程也是由作者的亲身经历改编。
所以《元首偷走了粉兔子》更贴近真实。
《元首偷走了粉兔子》并没有刻意设计矛盾对立,也没有太多惊心动魄的桥段。
中产家庭知识分子家庭殷实,加上儿童视角,又大大弱化了战争残酷的一面。
无论是影片中,还是现实原型,安娜一家人都没有直面过战争,只是因为战争蔓延而被迫流离失所。
诸如“希特勒当选总统”、“纳粹抄家”、“纳粹出1000马克悬赏亚瑟”等残酷信息,都是通过对话和新闻报道等间接的方式呈现。
我们能看到的,是体现在住宿条件、日常餐食等生活细枝末节的变化。
散发着臭鞋底气味的奶酪、石头一样坚硬的法棍、父亲每晚痛苦的呻吟……
最终,导演用一只银怀表,引爆了积淀一个多小时的情绪。
怀表的主人原本是安娜的叔叔,他原本也和亚瑟一样是一名知识分子。
却选择留在德国,最终遭到纳粹政府的迫害,选择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叔叔总是用银怀表逗安娜开心,告诉安娜,只要向着银怀表吹气,就能实现愿望。
借此向安娜传递积极乐观的心态。
可最终叔叔选择了绝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托付朋友将怀表带给安娜,也将乐观留给了侄女。
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随着表盖打开,几年间的颠沛流离,种种委屈和心酸涌上鼻尖,坐在屏幕前跟随安娜一同旅行的观众,在此刻感同身受。
如果把这段旅程,放在犹太家庭身上,则天然带着一股岁月磨砺的忧愁。
“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在一个地方落地生根,但会在很多不同地方有归属感。
”父亲亚瑟这句话说出了所有流亡犹太人的心声。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难怪这段不同寻常的旅程写成小说,能被翻译成20种语言,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片中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桥段。
安娜一家暂居巴黎期间,在出租屋的楼道里谈论起两个孩子优异的成绩。
这时邻居大妈路过,一家人礼貌性的打了声招呼。
没想到大妈恶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她说:“你们犹太人,就非得事事都争第一吗?
”
她是当时大部分欧洲人的缩影。
“反犹主义”不止存在于纳粹德国,往前能一直倒到中世纪。
因为信奉《塔木德》的犹太人,不愿在信仰和生活的任何方面融入欧洲社会。
“犹太人不相信耶稣是救世主”。
神学上的分歧,让基督徒对犹太人的感情从排斥上升到憎恶。
偏偏犹太人又酷爱经商,做生意头脑活,基督教禁止的放贷食息活动,犹太人做得风生水起。
*犹太人杀婴取血的油画至今悬挂在波兰桑多梅日大教堂 犹太人在长期的贸易中积累了大量财产,摇身一变成了欧洲的债主。
偏偏这群“异教徒债主”们智商奇高,干啥啥都行,以纳粹为主的反犹主义者只能陷入无能狂怒。
时至今日,我们中国人也被广泛的称作东方的犹太人。
毕竟咱们海外同胞和刻板印象中的犹太人有部分相似的特点——智慧勤奋,行事不受基督教规束。
正如《乔乔兔》想要传达的观点,偏见和歧视源于无知,时至今日,人类早就不该靠树立敌人来界定自我。
站在《元首偷走了粉兔子》的角度,即使生活对你重拳出击,心中也该有一盏微光,温暖但有力量。
愿人人心中怀揣美好,愿一切苦难都不被忘记,愿世界永保和平。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助理:大力
要是条姐说,金鸡奖能跟奥斯卡来一波正面刚,你信不?
反正我是信了。
在近期金鸡奖国际影展最受厦门观众喜爱外国影片评选单元中,新千年的“秀兰·邓波儿”诞生。
年仅11岁的小演员丽娃·克里马洛夫斯基,凭借电影《元首偷走了粉兔子》成为最受厦门观众喜爱的外国女主角。
为什么说这片子能跟奥斯卡大战三百回合?
瞧瞧片名和故事简介:兔子;小女孩;跟随父亲;二战时期的德国……是不是很像那部反映德国二战时期,一名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小男生的故事?
显然,《元首偷走了粉兔子》难免被影迷拿来与今年年初提名六项奥斯卡大奖的《乔乔的异想世界》(又译《乔乔兔》)做一番比较。
一反常态,一些影迷对于《元首偷走了粉兔子》评价更高。
只看过《乔乔的异想世界》的观众,可能觉得这评论跟闹着玩儿似的。
而两部作品都看过的网友,或许能够get到前者的精髓所在。
影片的时代背景,是1933年的德国。
纳粹上台后,对于政治、经济,乃至文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
就拿“柏林焚书”事件来说,五千名深受“日耳曼民族最优秀、雅利安人种最优越”思想影响的学生,将那些宣扬犹太精神,与德国民族性背道而驰,甚至是非德语的文学作品,统统焚烧。
对于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和平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那时的纳粹德国统统摒弃,集权专制的阴云笼罩柏林。
电影《元首偷走了粉兔子》便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展开它跌宕而隽永的画轴。
小女孩安娜的父亲,是一位著名评论人士。
都说文化这碗饭不好吃,公开站队声讨元首的他,使其与妻子、两个孩子被迫离开柏林的家。
就连邻居家的长舌妇,也各种挖苦看热闹,弄得跟邻里联防的监督员似的。
毕竟是逃难,一家人来不及北顾仓皇,只求远离迫害。
可毕竟是孩子,当父母愁苦于下一站的落脚点、拮据的生活时,被要求少带行李的小女儿安娜只纠结一点:到底是带玩具狗上路,还是让粉兔子陪在身边?
她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从柏林到瑞士,再到巴黎兜兜转转的颠沛之旅。
她还是保留着小女孩的那份活泼与天真。
临别之际,还不忘与多年居所里的物件道别:
接下来的时间,一家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在瑞士乡下,田园风光阻挡不了柏林的黑手。
父亲被告知,他的头颅已被悬赏,赏金高达1000马克。
知识分子的清高与骨气搬到巴黎后,尖酸刻薄的女房东,房租差一天,就雪姨附体狂敲门。
原本父亲在巴黎有一份工作,结果还是丢了,房租付不起,吃个饭都得一分一分的抠。
但影片没有过度渲染流亡途中一家人的焦灼与无奈,而是以安娜童趣天真的视角贯穿始终。
买笔时,为了省钱,兄妹俩挑的尽是短笔头。
但故事在这段聚焦的不是生活艰苦,而是兄妹俩对法语的不熟悉,把商铺男老板称为“madame”(法语词,意为“夫人”)。
瑞士乡村一段,同班男生下了课,追着安娜丢碎石子。
搞种族歧视?
不!
在当地,男生以丢石子的方式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意。
安娜教男生翻跟头,换来的是眼含秋波的他真心实意的爱。
我们既看不到生活的惨痛对孩童心志的消磨,也看不到大人们“累累若丧家之狗”的颓丧之态。
流亡法国期间,父亲吃个薯条都要再三考虑。
可尽管如此,父亲还是给母亲买了块小蛋糕。
隔着橱窗的母亲虽摇着头,但也笑得合不拢嘴。
夜晚带着大儿子出门散步,深知食不果腹的父亲,给儿子点了份街头蜗牛尝尝鲜。
生活虽苦,好在我们懂得苦中作乐。
除了个体的喜怒哀乐,关于当时大环境的残酷,也不是完全失真的。
教父朱利叶斯去瑞士探望父亲时,讲了旧相识惨遭迫害的事。
只是对压迫氛围的呈现,还是经由安娜的烂漫童言,表现出浪漫化的伤感。
比如在处理教父朱利叶斯之死时,影片通过道具怀表,间接展现这种悲情。
教父总让安娜冲着怀表吹气,并告诉她:
但由于此时小兔子玩偶被收走了,安娜不再相信光明、希望、美好。
没有冲着怀表吹气的安娜,当第二次再见到怀表时,教父已经被迫害致死。
临死前,教父托人将怀表交给安娜。
吹一口气,虽说物是人非,但对于善的信念,又一次在安娜心中升腾。
这段设计极易令人联想到《乔乔的异想世界》中,“寡姐”斯嘉丽·约翰逊所饰演的母亲的那双鞋。
被绞死时,镜头给到的仅仅是母亲的一双鞋,无限悲凉便漫溢而出。
从影像和叙述视角来看,《元首偷走了粉兔子》既有写实性,又不乏小女孩安娜的私密性。
但它更多是去戏剧性的生活写照,没有太多刻意的设计,一切都是女孩对生活的直观感受。
而这恰恰与《乔乔的异想世界》不同。
如果说《元首偷走了粉兔子》是去戏剧冲突的絮语散文诗,那《乔乔的异想世界》则是颇具设计感的现代舞台剧。
在对于集体战争与个体生活关系的诠释上,《乔乔的异想世界》算是篇末世童话。
首先是童话的超现实部分,片中体现为外在影像与内在寓意间既唯美又残酷的表征。
影片有大量中远景对称构图,静态环境下动态化的人,以及人物的正面摄影。
加之黄绿蓝色调搭配出的影像风格,有点韦斯·安德森的基调。
虽说乔乔仍旧拥有孩童的天真,但这种天真包含着无原则的恐怖感。
比如作为一个三观还不够健全的少年,很容易被别人领着走。
于是,对于犹太人的偏见与歧视,以及他与犹太姑娘间施暴者与被囚禁者之间的关系,都是童话不该承受的残酷。
而少年乔乔对犹太小姑娘的情感,也是本片对孩童情爱最真实的描绘。
两人一开始是囚禁状态,尽管这个状态是符合孩童特性的。
母亲被绞死,乔乔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犹太女孩又将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现实中。
两个孤独的人,渐渐走到一起。
试图施暴者与囚徒产生情愫,光这一点,就足以构成对现实的梦幻慰藉。
这也让童话增添了一丝漫画性,用于讽刺成人世界的荒唐。
比如拿干果做战略防御计划的标志。
再比如小胖子揭露战争所宣扬的矛盾观念:一会说是要保证血统纯正,可所谓的盟友都是些外族人。
其次是人物角色,略带有超现实色彩的性格特征,甚至不合历史逻辑。
母亲跟乔乔在餐桌上相互争辩。
乔乔指责母亲站在同盟国那边,而不是站在德国一方。
结果老娘来了句:局势变了,苏联马上就要攻克柏林啦!
这就跟首长对着士兵说“八年抗战终于打响了”是一个道理。
角色过于乐观的心态,导致他们失去了对历史经验的客观审视。
元首的形象是乔乔脑海中浮现出的幻影。
那这幻影的特性,与不同时期的乔乔之间有着怎样的互动?
或者说,不同时期的乔乔所想象出的元首,有什么不同?
这一点,影片没有呈现,仅仅给了一个客观唯心的造型,前后性格没有任何变化,想象和现实间少了区别。
《乔乔的异想世界》是儿童的视角,但讲的全是成人的事,以讽刺为主。
它不像《元首偷走了粉兔子》那般,极具生活的况味。
故事中的安娜时而快乐时而伤感,唯一不变的是天真。
安娜家的钢琴、书籍、玩具,全部被没收、焚毁了。
对此,父亲的反映是一番激昂的嘲讽,而安娜则闷闷不乐,正如片名所透露出的孩童般的抱怨语气:自己的玩具被“偷”走,像是同年级男生欺负捉弄了安娜一样。
法国房东对他们一家是刁难的,可孩子看到的还是这里的温馨。
离别时,安娜仍像在柏林那般,来了一番告别。
对于成人世界的勾心斗角,她只是赌气;残酷的行为下,满是周遭温暖的印记。
这便是从孩童口中说出的,关于历史大潮下对于私人生活的感动。
这是生活的写实,而不是影像的写实。
阿多诺曾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
”文学界的犹太裔作者,也经常用流放感来概括自己的余生。
但无家可归的忧郁与毕生的颠簸只是大人的想法,并不一定就是孩童在战争中的所思所想。
在他们稚嫩的小眼睛里,没有什么比心爱的玩具再也回不来更难受的了。
我们这些旁观者喜欢将之解读成战争对人性的毁灭,对童年的掠夺,对精神的摧残。
可在孩子看来,它不过是人生中的一段并不怎么愉快的记忆。
对于战争的控诉多种多样。
还记得《美丽人生》里父亲给孩子撒的谎吗?
与其说那是对战争的控诉,不如说那是旧时代的人,对新时代人完整内心的塑造与守护。
就让伤痛留给过去和未来吧,至于现在所需的,是诗意的童真。
以艺术的温度和经历者的主观视角,而不是用锋利的影像和旁观者的客观视角,去审视那段残酷的日子。
让诗歌再次飞扬于硝烟之上,这才是《元首偷走了粉兔子》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电影《谁偷了我的粉兔子》内地定档12月16日!
影片由奥斯卡金像奖导演卡洛琳·林克执导,改编自英国知名作家朱迪斯·克尔的同名作,讲述了九岁的安娜在战争时期跟随家人踏上流亡之路,尽管生活颠沛流离,但一家人因爱相依终未离散的治愈故事。
独特儿童视角窥见残酷战争的温暖一隅电影《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的故事背景在二战时期,但与多数战争题材的影片有明显不同之处。
影片没有单纯聚焦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挣扎、暗与恶的残酷,也少用扑面而来的惨烈画面来表现战争对世界的摧残,而是从女孩安娜的儿童视角切入,让纯真点亮黑暗,用回忆式写实手法让观众从细微处感受残酷战争的温暖一隅。
当犹太人成为纳粹必须粉碎的眼中钉时,安娜和哥哥以及父母一家人踏上了逃亡之路。
有生离,有死别,有心灰意冷,有黯然神伤,但更多的是全家共同奔赴未知下一程的力量、是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要最大程度保住对生活之热情的决心、是每一个人都把彼此紧紧放在心里的爱。
而那只遗落在故乡柏林家中的玩具粉兔子,也成为了安娜永远的牵挂。
奥斯卡导演遇见经典之作用爱拨开漫漫硝烟《谁偷了我的粉兔子》导演是卡洛琳·林克,她曾凭借作品《何处是我家》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还曾同时拿下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和最佳编剧奖。
“编”“导”才能俱佳的她,在电影《谁偷了我的粉兔子》中也同时担任导演和编剧,而且还多了一位得力搭档——朱迪斯·克尔。
影片根据英国广受欢迎的作家和插画家之一朱迪斯·克尔的同名作品改编,她的作品被翻译成25种语言,总销量超过1000 万册。
2012年,89岁的她还因在儿童文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英国皇室授予了大英帝国官佐勋章。
以这样的创作班底为基础,影片在“童真与严肃”的尺度上把握得恰到好处。
希特勒在排除异己,他们在长夜中寻找光明。
尽管兵荒马乱,但影片还是在这段跌跌撞撞的背井离乡路上,通过无钱交租时丈夫给妻子的小蛋糕、食不果腹时父亲给儿子的烤蜗牛、病卧在床时女儿对父亲的贴心安慰、入不敷出时儿女下许愿池去捞硬币等点点滴滴刻画着一家人之间爱的模样,通过诸多细节释放着寒夜中的温暖、长夜中的微光。
奥斯卡金像奖导演的最新力作《谁偷了我的粉兔子》由卡洛琳·林克执导,金鸡国际影展最受厦门观众喜爱的外国女主角丽娃·克里马洛夫斯基以及实力派演员奥利弗·马苏奇、卡拉·朱里等共同出演。
影片由德国夏屋电影制作公司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口,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长影集团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译制,通过全国艺术电影联盟专线发行,将于2022年12月16日在全国正式上映。
从德国到瑞士,从瑞士再到法国巴黎,小姑娘跟随着爸爸妈妈不断的漂泊琉璃,在最后还是要跟随着爸爸妈妈去英国。
但是不管在哪里,只要一家人能够聚在一起都是家。
犹太人学神的优秀特质深深的碾压了我,那种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精神,让人敬佩。
孩子们在颠沛流离中也不断的成长。
从一开始的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语言。
再到最后的,不管什么陌生的环境都一样抱有开朗的性格。
也许这就是成长吧。
配乐和摄影很好
时代背景下的痛苦,因为一家子的紧密连接而不至于太过于悲痛,淡淡的忧伤也有温馨,角度挺好的。就是感觉电影的节奏把握有点问题啊,一些桥段比较俗套,结局挺喜欢,一直在路上但仍有希望。#上海百丽宫影城
较为单一化的故事,人物均扁平,高知父亲,钢琴家母亲,生活水准不断降低但家人之间永远充满爱(矛盾都是暂时的)。最亮点的片段是父亲不肯拉下脸面去拜访曾经批评过的剧作家,是母亲在此刻出面,为了孩子特地上门,终于让孩子们获得衣食,并触摸到想念已久的钢琴,而高知父亲为此大发雷霆,并认为圣诞节送妻子一块练琴布就是很用心(很值得夸赞)的礼物……对永远以自己的“理想”为中心,并为之冠以“正确”及“正义”的男知识分子感到无语,相比之下,那些为了家人卑微苟活、不得已做出一定妥协的人们更能唤起人的共情。(把自己当成神的人往往跟希特勒也没差了
两星半。影片选择了更为商业化的拍摄角度,流水线式地展现被纳粹迫害的犹太社会主义艺术家家庭。辗转的历程,本可以和这个属性颇为特殊的家庭产生更多戏剧碰撞,但这一家的命运好似真空了起来,与动荡的外界完全隔离了开来。想要反应的犹太人、社会主义者、艺术家的遭遇与最终的影像表达产生脱节,情感变得非常工业化的冰冷。
苦难与沉重中,又带着那么一丝丝暖意,是努力要更好地活下去。
爸爸虽然极度性感,但是个真正的面瘫哎。而且,is anybody thinking what i am thinking,就是说,privilege啥的
同样的题材 同样的视角 看看人家乔乔兔 再看看这个……
有一点不适感来源于女主如此优越的家庭背景——以至于对她需要在玩具中做二选一、所谓“难民”的情节感到了某种“何不食肉糜”的不耐烦…尽管知道对她来说很真实,但其他犹太孩子要面临的是真实残酷的生与死欸他们甚至没有任何抉择🧎♀️ 20240422 CS- LDN 空中电影马拉松
知识分子的平淡逃难
与绝大部分和犹太人相关的二战电影比要温和得多,基调明亮轻快,角度比较新,纳粹成了背景,中产阶级落难后如何适应贫穷才是故事主体。最后前往英国逃难,不得不感慨他们确实比留在欧洲的犹太人幸运太多……
角度很另类啊,故事也有点意思。
个人认为,这部比起同题材的JOJO要好很多,没有过多的煽情,没有明星加持的表演都是非常到位,而且最重要的是德语环境下变得更加真实,尤其是还是根据真实事件和人物经历改编的故事,在很多的转折上不缺乏逻辑,拍得挺不错的。
3.5/A journry started with hate, but ended up with love and adventures. 好几个点都好好哭哦,儿童视角真的好好哭,尤其是和Hempins告别的时候,她不知道很多人再见就是永别了,成人有成人的责任和是非,而对她,如何理解突如其来的变故,作为一个天生的犹太人被驱赶,她只是惦记那只被遗落在家的粉色兔子。
3.5 节奏四平八稳,角度并不新颖的儿童电影 逃亡的颠沛流离里飞升出温馨而积极的气球
3.8/5.0。一个纳粹焚书背景下关于犹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流亡故事。反纳粹的电影很多,但这一部挺特别,没有给到预设的观感。悲剧被儿童视角蒙上了一层薄纱,成为了叙事的背景,确实淡化了一些苦痛,但是也给了观众喘息的机会。PS:1.能共情到这种感受,小孩子的世界,就是隐约会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长大之后再回顾的时候,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2.喜欢孩子和所有物件、街道、好朋友、灾难画告别的段落。她最后终于接纳了告别是人生的一部分。
我想问问,犹太人过圣诞节吗
向怀表吹气便能实现心愿,把日历划掉就能回到故乡。我品尝不同地方的奶酪,习得不同地方的语言。作为难民总要学会离别,为了成为名人,这也是我不幸童年的一部分。从许愿池捡来的硬币也能换来灯泡,从口袋里硬凑的零钱也能换来蛋糕,我画下的都是沉船或雪崩,心里却燃烧着微小而温暖的光,从未被吹熄。
老套的二战题材隐喻桥段
能在32年就离开德国,爸爸也真是决断
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