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gin Again》告诉我了三个道理:音乐能给人巨大的力量,多想遇上音乐知音,在街上分享我最爱的歌曲,伴着音乐翩翩起舞,在自己的境界里醉梦生花。
遇上伯乐定是人生的转折。
男友的不加赏识与飘飘欲仙让格雷塔痛苦抱憾,而丹的挖掘让格雷塔这颗金子发了光,他们一拍即合,是陌路上的知音。
丹让格雷塔走出了失恋背叛的阴霾,格雷塔助丹缓和家人关系圆满家庭。
知音是互助的、共赢的。
音乐乃至别的事情都需要创新才能开辟出一条新径走向成功。
丹施展他的才华组建小乐队将格雷塔的街头音乐风发挥得淋漓尽致,露天录音制作音乐这一点子令我赞不绝口,如果这一部分拍多点我会给五星的。
当格雷塔前男友唱出《Lost Stars》想挽回时,情绪高涨,一种物是人非的失意涌向我,这是爱情的悲伤。
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 (2013)8.62013 / 美国 / 喜剧 爱情 音乐 / 约翰·卡尼 / 凯拉·奈特莉 马克·鲁法洛
或许他在寻找灵魂的路上,而我重新开始。
2016年6月14日,距离第一次看《Begin Again》时隔将近两年,然而心情落得十分复杂,看着的都是物是人非的画面。
剧里响起的每一段熟悉的旋律都能勾勒出那年夏天的白云,澄澈的蓝天,铺满阳光的RER站台,还有微风拂来的触觉。
隐约记得是在站台上等去往小巴黎的列车,《New York Melody》的宣传海报就搁在身前,我拉过他指向海报说:“想看这部,我们一起去看吧。
”那年夏天,2014年,法国,巴黎。
和他一起看的第一部电影是《美国队长2》,那时还是无话不谈的朋友,《蜘蛛侠》是第二部,没多久走在一起了。
之后碰上UGC办理电影卡有优惠,一起填了表,交了RIB,拍了大头照,两人各自办了一张,每个月付20欧电影随便看,于是接下来大多的娱乐时间里都伴有UGC的身影。
办好卡后看的第一部电影是《Lucy》,可是我已记不起《New York Melody》是我们一起看的第几部电影了。
对的,《Begin Again》在法国上映时叫《New York Melody》。
Keira Knightly,她小清新的声线模糊了我的记忆,在我印象里应该是Elizabeth Swann的模样,也已经忘记了Elisabeth Bennet的存在,或许是搭上黑珍珠号,穿过富丽堂皇的达西庄园,我跟着她从巴黎去到了纽约。
在纽约,她叫Greta,而心爱的人叫Dave。
印象最深刻的是Greta 流着泪转身默默离开,留下DAVE和他的舞台,还有他热情的粉丝们,而Dave也同样流着泪看向她消失的角落。
在剧的最后,我跟着Greta和Dave一起哭了,就在Greta转身走的那一刻,即便她心里还活着Dave,却明白了他所追求的,明白了她所追求的,如同两条无限延伸的直线偶然交汇于一点便又各自重新出发。
后来他在iTunes买了电影原声,我听了一个夏天,无限循环。
每每听到专辑里的歌时,那年夏天的场景如同切换幻灯片,一幕幕在脑海里播映,门前的樱桃树,车站前的停车场,缓缓进站的列车,和煦的阳光,湛蓝的天空,娇艳的花朵,陪在我身边的他……我想起厨房的那一幕,Dave从洛杉矶带回来一首新作的歌曲,Greta听着听着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歌词里分明记载着一个不是自己的人,啪地甩了Dave一耳光。
当时他坐在我左手边,没反应过来靠过来问我为什么不欢而散了,我说Dave有新欢了。
Dave有新欢了,放弃了Greta。
我看着厨房的那一幕,Dave从洛杉矶带回来一首新作的歌曲,Greta听着听着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歌词里分明记载着一个不是自己的人,错愕吧,紧张吧,生气吧,啪地甩了Dave一耳光,而我分明听到有什么碎了一地。
可他并没有再靠过来了。
在厨房里的那一幕,Dave从洛杉矶带回来一首新作的歌曲,歌词是这样的:I don’t know if I’m fool’s getting this all wrongThat’s the dream too simple, perfect girl the perfect songAll I know is I can keep on wearing Lister’s guyWhen you’re the only one that seeds what’s read in my eyesYeah take me to another space, and timeYeah take me to a higher placeSo I’m bout to get out of other ways, I don’t mindYou’re all I know that everything’s nothing to find I have you我想起了厨房里的那一幕,那一幕还有那一幕。
Greta失去留在纽约的意义,而我在若大的巴黎里迷失了方向。
曾经Dave站在Greta的右侧,他站在我的左侧,Greta为了Dave来到纽约,我为了他留在巴黎。
那一刻,我和Greta一样都想逃离这个物是人非的地方。
最终,是他离开了巴黎,去到另一个向往已久的城市继续深造,我慢慢地缓过神来在原地继续跌跌撞撞了一些日子后也离开了这个在我人生里无法黯去的城市。
虽然我没能像Greta那样发光发热,可我想或许他在寻找灵魂的路上,那我还是要不停地在挫败里重新开始。
But are we all lost stars, trying to light up the dark.
这种类型的音乐电影约翰•卡尼在2006年就拍过,名字叫《Once》,在豆瓣电影排名中,排在250名的第174位。
且不探讨说这个成绩好不好,能够上榜我以为已经是很值得褒奖的了。
如果你对音乐类电影的印象停留在《歌舞青春》系列,什么讲话讲到一半就开始唱歌,这种令看惯常规电影的普通人有些“无语”的硬梗完全没有在这两部电影中出现。
Keira Knightley和Mark Ruffalo是这部电影第一吸引眼球的地方,两位绝好的演员对戏,会是令观众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Keira Knightley几乎是素颜出镜的,简单随性舒适洒脱,活生生的文艺女青年一枚。
而Mark Ruffalo爆炸头不修边幅宿醉的邋遢音乐人造型也反映了他落魄的现状和音乐人特质的结合。
既然是音乐电影,那音乐的好坏就是决胜电影好坏的灵魂。
不得不说这部里面的原声都是值得一听再听收藏的好歌,尤其是请来了Adam Levine,他唱的《Lost Stars》首尾呼应,成为了这部剧的中心歌曲,引导了他和Keira Knightley之间的感情纠葛。
一开始两个默默无闻心灵相伴的音乐伴侣,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共同携手追求走过了五年的历程,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奋斗在音乐的路程中,女方以为彼此是精神和灵魂的双重伴侣,直到男方才华优先被发现后一炮而红,整个人的风格逐渐变化后引发了两个人之间情感的变味。
这首歌曲是他们处于最平凡底层时候女方送的圣诞节礼物,弹着吉他娓娓道来的小清新大深情,带着属于他们彼此的心有灵犀和恋人间的缱绻,每一句都是爱恋。
可是随着男方知名度提升后经历了劈腿,留大胡子,恋人分手,再次相遇收录这首歌时,整个曲调已经变成了格格不入的摇滚风。
男方的理由是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
当原本只属于两个人之间的秘密暗语变成了通俗大众的机械口水曲后,音乐本身的意义也就丧失了,一切只是为了市场运作和功名利禄。
女方最后还是去了男方演唱会的现场,听他用她编的曲唱这首歌,喃喃细语诉说衷肠,熟悉的感觉仿佛又重新回来,只是现在的他是站在台上的巨星,而她则是台下众多粉丝中随时会被埋没的一个。
从台上到台下的距离,竟然是再也无法抵达的彼岸。
后来女方提前离场,男方在台上流下了眼泪。
这种无奈和心酸,就是我们所说的过去。
所以这首歌中有一句歌词“Turn the page maybe we’ll find a brand new ending.”它和最后女主骑着单车在风中行驶的场景完全符合。
只有坚定地放下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然后头也不回地向前奔跑才会从内心的低谷中完全释放出来。
很多人说可惜了Keira Knightley和Mark Ruffalo最终没有在一起,其实我一开始就觉得他们不会在一起,因为他们的感情浓度还没有达到恋人在一起的那种契合度,他们有音乐的默契,有彼此对彼此的欣赏,但是,仅此而已了。
我对你心有好感,但是,我还没有决定用生命来承受爱你的重量。
喜欢和爱之间,年轻的时候觉得可以划等号,或者轻轻一跃牵起你的手就可以陪你闯天涯,无论发生困难都不会阻挠相爱的彼此;可是等上了一些年纪,有了一定的阅历,经历了一些人和事后,你就知道这完全是两码事。
有时候你对一个人有好感,但只是这样而已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你们相会,互相问好,度过愉快的时间,合作了一些事情,然后给彼此一个拥抱,说着珍重的话就告别重新上路,这一别也许就是永远,最后只存在彼此的记忆里回想。
所以我特别推荐去看一下《Once》,看完它后就可以完全明白为何这部电影是这样的结局安排。
这两部电影从本质上说的都是一样的道理,只是前一部更能让人引起共鸣。
有些相遇是你意料之外的,你在遇到这个人的时候甚至都没有想过以后会有怎么样的联结,正如Keira Knightley和Mark Ruffalo的偶遇。
一个发现相爱五年的男友劈腿,一个刚被制作公司认为才华丧尽解聘的失落音乐人,谁又能料到会有后来一拍即合的On the street album。
后来他们彼此的相视一笑充满了理解的含义,我懂你,你也懂我,有些话就不说出来了。
他们一人一个耳机在路上听音乐的场景,听着听着去club热舞的瞬间,她为他解决和女儿之间的纠纷,他成就她的音乐梦想才华,这些的这些,就是最好最饱满的情感表达。
但是听音乐的场景复刻的是18年前和他妻子相爱的曾经,而她心里放不下的前男友也不是简单用新感情就能被救赎的。
所以导演安排了彼此的会心,然后分别。
让男主角重新回归家庭,和妻子和好,做一个好父亲,成全一个家庭。
所以让女主角彻底放下,轻装上阵,通过制作专辑的过程了解了自己,然后重新向前出发去面对未知的未来。
这样的安排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全?
就如《Once》的结尾,女主弹着男主送的钢琴,瞭望向窗外的男主正在闯荡的广阔音乐世界,身边是自己的丈夫和女儿和现世的安稳和平淡。
我们有一瞬间发现了彼此的感应,具备了相爱的冲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踌躇着都不敢再往前一步,最终还是向左走向右走。
爱情不是义无反顾地背弃全世界,爱情是即使我们注定要错过,我也会尽全力让回忆变得完美,让我们的相遇变成独一无二。
今天推荐一部电影《Begin Again》。
(《歌曲改变人生》这译名。。。
可以认真点吗。。。
)万圣节那天晚上看的。
白天和老师同学去了趟海边小镇,走了走,然后吃了顿BBQ(准确的说是做),作为考试前最后的放松。
回城后略疲劳,便也拒绝了同学的Halloween Party的邀约(我还真是不平易近人。。。
)。
晚上吃了顿并不痛快的火锅,回家,看了这部电影。
本来因为没去party后悔,错过了久违的夜生活,错过了满城的僵尸鬼怪,错过了放松跳舞放声大笑的机会。
然而看完这部片之后觉得内心满满,错过多少也不遗憾了。
那是一种让人热泪盈眶的感觉,有音乐的力量,更多的是梦想的共鸣。
故事发生在梦想之都——纽约。
毫无悬念的,几乎大多数和梦想有关的电影,都是在纽约,从Alicia,从Miley,从Taylor的歌里,你对这所城市的向往都在不断被强化。
曼哈顿,第五大道,中央公园,自由女神,烂熟于心。
Francis Ha在这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Andy在历经穿Prada的恶魔的洗练后毅然决定退出并继续追寻她的记者梦,Will和Grace共处一室各自追寻着自己的幸福,十年老友六人行在根据地Central Perk的喜怒哀乐,Julie和Julia两人梦想穿越时空的相遇,Kelly的欲望城市,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死以及美国梦的破灭,Amanda的复仇,全部都在这里。
然后这一次,是Dan和Gretta,两个在生活中近乎绝望的,几乎要放弃梦想的两个人相遇了。
这部片的不俗之处在于,在每一个剧情的拐点,你近乎乞求剧情不要往俗套的方向发展,它神奇般的都避开了,保留了对于梦想、友情、爱情的纯净。
故事总是有编织和美化的成分,然而背景放在了纽约,一切都那么自然了。
连可恶的小朋友们,都被音乐吸引而成为了美妙的和声。
整部影片浑然一体,没有一丝多余拖沓,也没有任何的缺失疑点。
最重要的是这部片的音乐,我觉得就算为了那几首歌,剧情就算再一塌糊涂也完全值得一看。
说来也好笑,前几天听Taylor的歌《Welcome to New York》,晚上做梦便神游去了一遭,连自由女神像都勾画出来了,还脑补了不少魔幻和童话的元素,醒来觉得自己特别牛掰。
我想,纽约可能还是我藏的深深的梦想里的一个注脚吧。
如果什么事情让你热泪盈眶的想要到达,不用犹豫了,这就是梦想。
(切勿代入汪峰的语气。。。
)P.S.谁说Keira Knightley唱功烂的?
我保证不打你。。。
说她平胸我就没意见了。。。
他们在小巷里、天台上、地铁站、在露天广场甚至是湖中的小舟上,一群不认识的人,因为音乐而聚在一起,就像三毛在《去年的冬天》描写的那样,“我坐在这个小联合国内,觉得很有趣,他们又回到自己专心的事上去,没有交谈。
有人看书,有人在画画,有人在做手工,有些人什么都不做躺着听音乐。
………正如我所料,他们没有一个人问我——'你是谁啊?
''你做什么事情的啊?
''你从哪里来的啊?
''你几岁啊?
'等等无聊的问题。
” 没有人会为暧昧不清的情愫开口,那些令我们相互吸引的因素最终会成为我们分开的理由。
音乐结束时,我们就要说再见。
影片一开场,你已置身于纽约的一间小酒吧中,毫无铺垫。
这里有喁喁的低语、酒杯交错的脆响、昏暗又温和的灯光,当然,还有音乐:简单纯净的人声,清新流畅的吉他,仅此而已。
但当这一切汇集在一起,当伤感、甜蜜、温柔的歌声被唱响,当爱情、梦想、孤独化成配着音乐的词句,当你看着大银幕上的这部电影《再次出发》,你会觉得:再失意的人生也都应该并已经得到了祝福。
看惯了3D的恐龙从侏罗纪跳到现在的乐园中撒欢奔跑,看惯了超级英雄互拼超能力对抗邪恶,看惯了飞车、爆炸、香艳美女、迪拜美景以及衣冠楚楚的男女用非人的语言谈论着毒品、金钱、军火、托拉斯公司的股票,反而你会觉得《再次出发》才真是应了IMAX那句宣传词:不是看电影,而是走进电影。
没错,《再次出发》几乎就是导演约翰·卡尼前一部佳作《曾经》的加强版。
它和《曾经》一样也是一部成本不高的独立电影。
但你会发现,这样的电影在大银幕上看居然能获得比商业大片更美妙的观影体验:完全浸润、融入到电影之中,让那些街景、角色、音乐如同环绕在你身边——这是可以让我们以心和旋律来跟随的一段人生,尽管毫无惊险刺激的高潮场面,却让你全情投入,与主人公呼吸与共,随着影片中的旋律在脑海中轻声哼唱,时而微笑,时而叹息。
约翰·卡尼拍过三部很出色的电影:《叛逆边缘》、《曾经》和《再次出发》,里面都有极其好听的音乐,都在讲述一种随心随性的生活态度。
《叛逆边缘》就是一首另类摇滚,就像其OST里用到的碎瓜乐队的调调,讲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纠结、绝望;《曾经》是爱尔兰民谣风,有些不羁,更多是现代都市中的孤独、寻找、伤痛以及爱的错失;到了《再次出发》,场景搬到纽约,影片更像一首流行民谣,甚至还混杂着爵士、摇滚、嘻哈、放克等各种味道,像一盘Mix的磁带,所有歌的共同点就是清新、温暖、动人,略显甜腻但绝无刻奇(Kitsch)。
和《曾经》一样,《再次出发》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不过是个失落颓唐的音乐制作人重新找到自己的缪斯,两人共同制作新专辑,用音乐疗伤,最终成功的故事。
影片以音乐代替情节作为线索推动故事发展,用音乐带出的情绪引导观众,每首歌都精巧地与情节发展、角色心态融合在一起。
情节叙事上的极简化并没有使影片显得空洞乏味,你很容易投入故事,随着细腻的感觉流动向前,不会有“电影就是个大MV”的想法。
比如影片一开头就很大胆地在长时间叙事后忽然闪回,接着又是一次闪回,从三个角度将男女主角在酒吧中以歌相遇,从心出发的情节交待得清楚透彻。
既然不同于一般商业片,《再次出发》看的就不是场面和高潮情节,而是音乐带来的感受——通过一些非常精妙的段落传达出来:在酒吧中,丹听着格蕾塔的吉他伴奏清唱,想象出各种配器加入,让音乐以一种立体化、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有趣有料;格蕾塔听了几句男友戴夫的新歌,看着他的眼睛,没有一句话,忽然扇了他一记耳光,问他歌是写给谁的?
真是所谓音乐传情,心都在里面,藏也藏不住;凑起来的乐队在小巷、屋顶录音,伴着周围的城市杂音,甚至怒吼、警笛声,愈发显得怡然自得,让你觉得这些曲调都是从内心流淌出来的;还有结尾时,格蕾塔看着台上的前男友以她建议的方式唱着主题曲“迷失的群星”(Lost Stars),她却没有应邀上台,只在出口处站着看着,然后悄然离去……《再次出发》中一切都像片中的歌曲,清清的、淡淡的、柔柔的,些许浓烈的东西都在音乐底下,需要像品酒一样自己咂摸。
好比男女主人公的感情,让你说不清是爱情?
是友情?
是相互欣赏?
相互吸引?
相互同情?
两人兜兜转转,共谱心曲,却绝不谈情,一次回到屋中似乎会发生什么,却被小胖子撞破机会;两人如《罗马假日》中的派克和赫本一样牵手逛街,听着各自手机中的歌单,望着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群,却没有在音乐与夜色中亲吻……结尾时,录完专辑的两人将要分别,格蕾塔定定地看着丹,感觉像持续了十几秒钟,最后只是淡然走开。
就像主题曲“迷失的群星”歌词中写的“我们是否都是迷失的群星?
依旧试图把黑暗照亮?
”每个都市里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孤独、迷茫、无力,想找到温暖、找到依靠,最关键的:找到生活的目标和动力。
那么抬起头来,看看都市里的星光,听听美妙的音乐,你会觉得,再失意的人生也都应该并已经得到了祝福。
一个中年危机的落魄酒鬼loser音乐制作人,总会标配一套破碎的家庭一个毒舌的前妻加一个叛逆的女儿;一个失意的羞涩歌者,总会因为soulmate的劈腿而瞬间down到人生的谷底;在离开这个心碎城市的前夜,在电影的前十分钟,他们注定会相遇,有分歧有波折有疯狂有劫难有温情有暧昧之后,书写出一段传奇……我看过数不清的这样的好莱坞类型片,汗牛充栋,出现在体育或音乐题材的影片中,关于,爱情,理想,励志,和成长。
够了,我深刻的怀疑好莱坞编剧们,真的已经开始用软件创作剧本了。
若非这个世界上胸最小的性感女人,和其间一两首还算不错的民谣,大多数人会和我一样,差点儿在15分钟关机退出,骂娘,然后删除。
然后,是的,你不得不承认,还看得下去,看得完,甚至还有惊喜,甚至不至于很快淡忘,更不会喋喋不休的骂上一天。
于是,我们不得不钦佩,好莱坞强大而精良的制作工业体系,就有这种本事,把一坨狗屎镀上一层金属的光辉,就像那个费列罗巧克力广告上那样,塞进精选的榛子,从流水线上跳出来,裹上一层糖浆,撒上一层金粉,加上一条俏皮的粉色小纸条,魔幻的包装纸,码进精美的小盒,满满的爱意……然后温情脉脉的送到你的手上,包邮哦亲。
并且,不出意外的话,我们还是会吃了它,像上次收到的那盒一样。
这就是好莱坞,这就是类型片。
洗洗睡。
喜欢Dan在泳池拽Dretta裤腿失败时说她是英国人,她很骄傲。
喜欢Dan跟Dretta分享音乐时说音乐能让乏味的环境变得很美。
喜欢Dan跟Dretta谈论猫那一段,很可爱。
嘻哈黑人歌手懂知遇之恩,泳池里他的话印象深刻:I pay,for him。
Dave,他刮了胡子站在台上深情演绎她版本的迷失的星星,她站在一侧动容的笑。
那一刻他几乎唤回了她的心,仿佛一切回到从前。
下一刻他唱起流行轻佻的调子,迷醉于台下欢呼的人群和台上明亮的闪光灯,再没侧目一眼。
她流下一行泪,变了的就是变了,一如海边长椅处他不会把CD扔入海,很多时候你其实没有你自以为的那么情深,而她突然明白了回到过去是一种妄图。
她骑在单车上释然的笑。
喜欢她的笑,笑的棱角分明。
这世界那么大,遇到懂得的同类,相拥吧。
午夜散场,看到壮观的云。
Angelika并不是客观的分数,仔细一想故事也只是老调重弹。
但旧瓶装新酒,还是纽约这一杯,不得不柔软起来。
原声没有Once来的喜欢,有点甜腻虚浮,但想想却和纽约搭配的刚刚好。
没有北欧的冷峻,又有那么一点孤独,没有伦敦的傲娇,又有那么一点倔强。
但这里的孤独倔强都是恰到好处。
来去匆匆的New Yorker并不为谁停留,理想主义和独立精神就是最好的陪伴。
RU刚刚做过展览的Abrons Arts Center,gallery外的台阶变成了片中的学校;Washington Sq Park的白门下,十几分钟前走过时,买的街头音乐家CD还在脚边的纸袋里;晚归时分,午夜空荡荡的车厢,带着耳机看Homeless睡在不远的地方;Union Sq的单车少年,横冲直撞;Central Park的长椅,Lower East Side的少年和窄巷,Brooklyn Bridge望去,叫人错觉一切梦想都触手可及的壮阔天际线...就是这些,都在心上笃笃敲着。
【Like a fucking mind reader】虽然是鸡汤了一些的调子,但人人都喜欢鸡汤,偶尔来一点,暖心暖身。
想见的人就去见,该走的时候就要走。
没有地方比这里,更适合Begin Again。
「曾經,我是業界的龍頭,可是過去七年,我沒有簽過任何一位歌手,就在今天稍早,我丟掉了我的工作,被多年拍擋辭退。
我的妻子和別的男人搞在一起,把我趕離家中,住在一間狗窩不如的狹小房間,我完全不知道,穿着火辣性感的女兒,竟然要看心理治療師,並且毫不客氣地尊稱我是失敗者。
今晚,我在地鐵站,喝了點酒,腳步虛浮地望着列車來來往往,準備把生命結束掉。
然後,我聽到了你的歌,配樂和旋律頓時在腦海浮現⋯⋯」美國近年流行的題材,大致相似:感情失落、工作失意、家庭失落、兒女叛逆⋯⋯《自由》、Silver Linings Playbook,也是同樣的內容,而在最後必然是大團圓結局。
一切從音樂再開始的故事、鏡頭、對白,並沒有比別的戲更突出,也沒有哪個鏡頭能比美Silver Linings Playbook的過肩鏡頭。
演員表演充其量也只能以「自然」稱之,但看過之後,反而較之緒劇,更加溫暖。
劇情雖然俗套,卻因為音樂出色,編排得宜,大城小景配以女主角清新的歌聲,一絲絲地,把都巿人的失落和幻滅的沮喪,以實現夢想的方式重新拼湊。
劇裡最令人發噱的巧思,莫過於「室外錄音」,筆者不懂音樂,未知是否可行,但此一異想天開的安排,令不少著名電影的場景,在戲中重現,達到互文效果。
帝國大廈天台父女合奏錄音那一幕,容易勾起《西雅圖夜未眠》等著名電影的回憶,後者是浪漫相遇,前者卻是歡愉躍動,截然不同的風格,再加上一個在天台怒吼的男人,始令筆者發現,原來帝國大廈也不算很高⋯⋯一套講音樂的電影,配樂和劇情配合得天衣無縫,似乎是必然的事,但能否討好觀眾,產生共鳴,又是另一回事。
有那麼幾首歌,例如Tell Me If You Wanna Go Home / 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單獨聽,Keira的唱腔太過少女,少了點失意後的風霜,然而配合影像,竟又覺得恰如其份,襯托她鬆散悠閒的衣著,更添說服力──不過她的行李才那麼幾件,又何來變出如此多件衣服?
英倫女孩的百寶袋真不可思議。
故事最後理所當然的大團圓結局,以Mark Ruffalo破壞業界規則,再次被開除作結。
後來的事,觀眾已不得而知,Keira就此和男友和好如初?
或是夢成歸國,統統都不重要。
導演只讓我們知道了一件事,溫馨的小事──當人生掉入谷底,只要還懷抱勇氣,夢想終究會開花。
當夢想被大城巿殘酷又無情地撕碎,你還能撿起來,重新拼貼那散落滿地的碎片嗎?
丹第一次在小酒吧看到格雷塔演奏的那一幕;户外录音,音乐与纽约城;lost stars;
cheap and shallow.
难听难看
凯拉·奈特莉真好看。每一个沉沦的人苏醒之时都会给人惊喜,问题时,两个伤心人的相互慰藉就真的会不伤心了吗?面对另一个同样糟糕的人,你是不是就能忘掉此刻自我的糟糕,而去拯救他?
爵士 / 诗一样的电影
冲着Mark_Ruffalo来的...........
后来我发现我会被什么样的电影打动呢。就是那种,正在经历,却还没看透的主题。那种童年主题,青春期主题,初入社会等等的主题都让我感觉一眼看上去就那回事,没意思了。而且我真的不喜欢凯特,她演什么都是这个英伦腔得样子,没有感情的亚子。
不如叫《平胸改变人生》,整体清新可爱,好听自然!重点是KK在里面一点都不招人烦,几套衣服真是好看.....
我之所以爱音乐,是因为它让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充满了意义。生活里的很多细节,因为有了音乐而变成闪亮的珍珠。我之所以爱梦想,是因为它是生命之光。
2.6 事實就是跟音樂一樣,即使電影本身很難看,稍微潤飾一下就顯得好像還可以。但⋯編曲甚麼的真的好惡俗。交換歌單連接線是全片最好看的一段了。
真的,太一般了。所有的歌都那样不对胃口。
歌很好,足够了。金牛万达9号厅。
凯拉奈特莉一唱起歌就变成了外国杨幂
果然出自《once》的导演。什么爱啊梦想啊太清新了我受不了,一张变形金刚的脸配上甜美小女生的声音,那种反差我也受不了。反正文艺狗肯定喜欢,快去看。
其实,挺俗的,男女主角最后如果打个啵,我也给个还行;女主角只有一个表情好看,表演好奇怪
城市和音乐真的是一拍即合的恋人,听着音乐走路都有风。治愈系电影,放空心情后奈特莉的血盆大口都不那么讨厌了。 PS一定要给译名“歌曲改变人生”点赞,6个字完全提炼出了电影本身。
不忘初心,做自己的梦想之事
只想买ost不想再看电影一眼系列
只喜欢他们录音的部分 好几个地方看到泪目 然后lost stars好听的 KK唱歌不好听 结局和我想象中的发展好不一样
出色的导演,出色的演员,出色的小故事和好音乐,带给人难以言喻的美妙感受。比上一部ONCE的水准高出了太多,在看的过程中几乎注意不到编导个人意志的导向和技术的痕迹,整部电影就好像一个旁若无人的俏皮口哨,心无旁骛又乐在其中,反倒成为了生活的上好腔调,强烈推荐。PS:女主的气质真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