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的第二季仍然保持了第一季的风格——短小精悍的3集片,紧凑而充满意外的剧情,黑色的讽刺仍然直指现代人的消费主义与科技依赖。
这样的剧集仍然值得5星推荐,但是相比看完第一季之后那种“给我十个星星也不够用”的感觉,显然还是差了一些。
至于预告片里反复回响的"Share more. Play more. Connect more. Find more. Experence more...."其实大部分都没表现出来。
虽然也有少部分沾边的,却都是浅尝辄止。
既然各个方面都已经有人给过了好评,多说无益,那我就来挑挑刺好了。
=====================================================Be Right Back这一集的结构很奇怪。
根据开头的一堆铺垫,你猜到后面会出现虚拟人,果然他出现了。
渐渐地你也猜到大概会出现机器人,果然他也出现了。
你很自然地觉得他们不可能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果然矛盾也产生了。
接下来你觉得导演会就“机器人永远不能代替人”这一古老的论点说些新的想法。
结果居然就结束了。
……回过头来看整个故事,我相信“一个人在社交网络上展示出的人格”是前半部分剧情的核心。
男主角生前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虚拟社交上,而他死后,虚拟人、机器人都基于他的网络身份而产生。
影片中也有机器人自嘲“我比他帅多了因为大家都把最好的照片放网上”这样的小幽默。
有这么多铺垫在前,而且按照这个系列一贯的对科技依赖症的讽喻,“社交网络人格”才应该是重点吧?
但是没有,接下来的剧情仿佛完全被“机器人”这个设定绑架了。
“机器人”和“社交网络人格”是两个不同的设定,在片中前者基于后者而存在,但后者的内涵其实远比前者丰富——人的自我伪装、碎片化的人格、社交网络与现实世界的互补与冲突……话题这么多,可是偏偏就写了机器人。
女主角要求机器人跳崖的那一段台词,大概表达了这个片子的终极思考——“你不是他,你没有过去,你只是表现出他未经思考做的一些事……”大俗套。
如果说前半部的细节、伏笔以及氛围给人一种神作的苗头,后半部就直接给拉回到了一部普通科幻小说的水平。
White Bear我从一开始就被“手机拍照”这一景象绕了进去。
在预告片里,面对风暴时人们纷纷举起手机的片段还历历在目,我以为剧情会围绕这一点展开。
但是真相揭晓后,才知道这些人原来是在执行“正义审判”。
那为什么要拍照?
编剧说,因为女主角的犯罪过程是“用手机录下了虐童片段”。
……好吧,原来科技只是一个以眼还眼的幌子。
重点不是“手机”,而是“围观”。
于是一个很震撼的结局挽救了整个故事——观看轮回式的受罪,人们乐此不疲。
眼看着罪恶一次次上演,却认为自己在执行正义。
但这剧情似乎缺点什么?
我记得麦基在《故事》里面讲,人性总是在两难选择中体现的。
给你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看你放弃哪个,选择哪个,只有这样才能揭示出你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但是坑爹的是,White Bear的女主角就像一只兔子一样,除了不停地跑路求生之外,对别人言听计从,完全没有自己的意志。
当主持人宣布她的罪孽时,她除了哭,没有说过哪怕一句话。
至于其他人,更是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执行每一步计划,一切只是周而复始的工作和消遣而已。
于是这部片子不存在选择,它的大半部分用来描述“戏”中的追杀过程,却压根不塑造人物。
它展示出一幅“消费痛苦”的图景,很震撼,但难说深刻,因为这样的“人性体现”并非建立在成熟的剧情架构上而是建立在对人性阴暗面的简单揣测和讨巧的悬念设置上,一切都太想当然了。
The Waldo Moment非常接地气的一集,除了结局略显平淡之外,没什么好黑的。
不过有一点感想:今天有太多人在网络上用Waldo式的小聪明来嘲讽政府,这种行为暂时情有可原,因为我们没有一个能让我们像Waldo那样和政府官员面对面辩论的平台;但如果有一天这个平台被建立起来了,习惯了在“认真你就输了”的掩护下安全地进行吐槽事业的我们,能保证“好好说话”么?
抵触政治,也是一种政治立场,而它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强大。
=====================================================总之,这一季仍然很值得一看但水准有所下降,有很大的野心,却又常常虎头蛇尾。
所以如果还有下一季,请不要死守在憋屈的40分钟里了……
《马上回来》一边是死宅、木讷又不会体贴人但活生生的男友,另一边是他的网络言论、照片、视频和一只自慰器的组合,如果在二者之间选一个陪伴在身边,你会选哪一个?
把部分内容做适当改变,也可以问一问各位男性同样的问题。
也许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后者毕竟不是一个真正的伴侣。
但是如果将后者整合为外形保持男友的最好状态、说话具有他的风格却又总是试图取悦你、绝对不会对你发脾气的“人”时,你的选择会不会发生改变呢?
剧中女主失去了男友,又怀上了他的遗腹子,为了填补感情上的空虚,找来这样一个“人”来代替他。
一开始颇为称心,即使男友在世,她会选择哪一个也在未定之数。
不过后来她渐渐发现,这个“人”终究不是他,也无法取代他。
一个真正的人,尽管有性格特质,有行事风格,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他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我们无法预料。
就像女主并不知道当她发飙甚至打男友时,他会不会打她,而一味的听话和顺从并不能使她消气,反而让她大发雷霆。
这种复杂性和难以预料性正是人性的魅力所在,是程序无法模拟的。
况且,人都有将自己好的一面展示出来的倾向,特别是在facebook、twitter之类的社交圈子里,所以基于这些信息所建立的只是这个人的一个方面,或许还不是真正的一面,而只是他希望自己拥有的一面。
这样一来,这个“人”与真实的他的距离就变得更加遥远。
最终,女主心软,选择留下了这个“人”,让他给女儿作伴。
只是不知这样一个“父亲”对小女孩来说是一缕阳光还是一片阴影。
《白熊》正义是人类社会一直在追求的东西。
人们希望政府公正公平地主持正义,希望有蝙蝠侠那样的超级英雄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但正义究竟是什么,又往往说不清楚。
通过这一集,《黑镜子》编剧和导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所谓正义不过是一场游戏。
一个女人跟男友一起绑架杀害了一个小女孩,被抓获后男友畏罪自杀,她便成为人们的惩罚对象。
惩罚的方式是让丧失记忆的她置身一个如同末世的虚拟世界。
在那里,大多数人变成了麻木不仁的旁观者,不管见到什么事情,只会用手机拍摄而不加干涉,还有少数人因为没了约束,开始以杀人为乐。
女人在一个未变得麻木也未变得残忍的女孩的带领下,去试图摧毁改变了世界的发射源来拯救世界。
她们受到追杀者的袭击,女人在被逼无奈之下夺下枪向追杀者开火,结果枪里射出的是彩带。
于是人们欢呼,女人终于露出了残忍的本性。
人们向女人展示她的罪行,让她承受人们的辱骂和唾弃,然后再一次将她投入新一轮游戏。
女人的记忆被清除,第二天醒来重新一片空白地面对那个恐怖的世界。
几个工作人员再次粉墨登场,各司其职,新来的游客扮演围观群众,不过他们的拍摄行为却是真实的。
从女人在虚拟世界中的表现来看,她并不是一个本性残忍的人,而即便她是,将她扔到这样一个世界里供人围观,这本身也是一个更大的残忍。
把虚拟世界的游戏换成现实世界中的公开审判或者处以极刑,将她的痛苦供人观赏玩味的性质并没有什么差别。
人们高喊杀死一个罪犯,表面上是为了维护正义,实质上不过是满足自己内心的残忍。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正义就是用一群人的残忍惩罚一个人的残忍。
《沃尔多时间》杰米负责为一个叫沃尔多的卡通蓝熊配声音配动作。
恰逢地区选举,沃尔多因为调侃一个出了丑闻的竞选者而走红,并一步步走向政途,还在制片人的策划下参加了竞选。
杰米本是个羞涩内向的大男孩,却不得不被裹挟着走进他不感兴趣的政治圈。
与他两情相悦的女人因为身为另一阵营的竞选者而被迫疏远他,这令他愤怒和悲伤。
灰心丧气的他企图让沃尔多退出竞选,可立刻被踢出局。
他只是沃尔多背后的一个无名小卒,不被需要了就被抛弃,落得流落街头的下场,而沃尔多已是名满世界的政治明星了。
你可以对政治不感兴趣,却无法躲开它。
杰米控制的沃尔多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只是摆出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调侃政客,讽刺他们的虚伪,把他们的观点引向下三路,而这恰好迎合了年轻民众对于政治和政客的态度,于是受到追捧,成为偶像,发飙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
而迎合一些人,说出他们的心声,表明他们的态度,这恰恰就是政治。
不论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一旦受到公众的关注,你就会成为政治的一部分。
而置身政治最大的问题是没法做回真正的自己,杰米不愿如此,所以他只能睡在远离政治的角落。
即便是那样的角落,依然树着宣传沃尔多的大屏幕。
前些日子看到一则消息称经专家分析不久的将来,艺术型人才将比技术型人才更具社会价值,理由是未来世界诸多工作将被计算机、人工智能取代,而艺术与创造是始终是计算机难以模拟的。
那么趋势就真将如此?
再回到黑镜上来,黑镜本身是很具Geek精神的一部剧,撇开剧情不谈其中一些预言式的科技概念就很酷,例如第一季中视网膜操作的记忆、第二季中的“复活死者”服务。
(我甚至可以告诉你类似后者这样的服务已经有相关组织正在开发中。
详见http://www.ifanr.com/news/252335)当然这种酷又因剧情需要难逃一种冷冰冰的沉重感,以一种戏剧的方式刺探人的内心汲以警醒。
更绝的是其堪称现象级编剧水准,提出的问题也恰恰是长久以来人们都在矛盾辩证中求索的——科技与人性的关系。
换而言之,黑镜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我们每天都要面对。
只是我们在疏于思考之间,已将生活全全拱手任由其占领了。
故事1:马上回来 Be Right Back大致就是讲一个爱玩手机沉迷社交网络的男子因科技而死,又因科技“复生”。
最讽刺的是最终模拟出来的生化男朋友似乎比生前的男友更有趣也更关心女主的生活一些。
即便如此,那种生硬的完美反而难以让人接受。
其实这故事背景中的现象我们生活中还少见么?
同学、朋友聚会相互间都不怎么说话,却各自拿着手机玩。
吃个饭拉个屎,屁大点鸡毛蒜皮的事都要拍照上传微博。
我相信社交网络的初衷无非是给人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让人们有更多的空间去展示自我、认识他人。
然而发展至今却愈发背道而驰,越来越多的人回到现实却并不善沟通,也不如网上有存在感。
如果说网络是科技赋予现代人的一种超能力,对于一个原本平庸禁锢于一个固定时空的普通人而言你是否具备控制这种力量的能力呢?
故事2:白熊 White Bear在影评中看到有人如此评价:“概括言之,影片开始像《穆赫兰道》,而后像《迷雾》,稍后成了《电锯惊魂》,接着恍然大悟原来是《楚门的世界》,而末尾,则是《恐怖游轮》。
然而短短的42分钟,浓缩了这么多的精彩而又令人毛骨悚然,神剧这一称号,绝对是当之无愧。
”我认为这个概括还是相当到位的,在故事上这一集做到了高浓缩(当然营养含量也绝不低)。
这是个残酷的故事,更残酷的是围观的故事不仅发生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每天都在生活中上演。
围观者、沉默的大多数这些字眼我们并不陌生。
可怕的不是那些罪犯,而是举着正义旗帜的施暴者;最可怕的也不是那些伪正义者,而是漠视的围观者。
故事3:沃尔多一刻 The Waldo Moment任何人物在离开舆论位置之后,都不再会有什么话语权。
政客也好,卡通人物也罢,后者更像一个温柔而不太伤人的隐喻,本质而言都是暗流中被操纵的一颗棋子。
当Waldo的扮演者以为自己具备了一定话语权走出大篷车呼吁民众选举意见之时,却被人痛扁一番。
离开Waldo这个角色,他什么都不是;离开那个位置,他也什么都不是。
科技与人性像一对亦正亦邪、相互博弈、制约却又永远难以征服彼此的孪生子。
我们不能创造了他们之后,就此不闻不问。
在思考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期待下一季黑镜。
网上有人吐槽黑镜制作周期太过慢长,几乎平均一年才写一个故事,可有些故事我们有的人一辈子也想不出。
故事准备好了,科技也准备好了,问题是你准备好了吗?
接着说第二季,用黑暗的色调揭露着社会现实,第二季相比第一季的话,更加揭露的是人性的黑暗这点。
第二季依然有个特别亮眼的故事,白熊,这个故事我记得太清楚了,看的我不知道可以说什么,看完觉得谁都不可信,每个人都是黑暗的。
女主角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在一间陌生的房间并且失去了记忆,然后她跑到街道上求救,发现每个人都拿着手机拍自己,根本不理会自己的求救,并且,成为了一个面具人的追杀对象,不得已,她只能跑,路上遇到了“好人”,带着她逃亡,渐渐地发现了“好人”也想杀自己,也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好人,女主角快崩溃了,这到底怎么了?!
最后,当她被绑着坐在舞台中央的时候,一切终于明朗了,自己杀了人正在被审判,而拿着手机的人们是游客,这是游客们的一个旅游项目,审判自己!
游客们可以通过给钱达成此次审判。
当夜幕降临,游客们结束了自己的旅程,女主却并不能结束,审判会一直一直下去,因为晚上,主办方将会把女主继续放在同一个位置,并用电击让她失忆,永远重复着逃亡审判,这是对她的惩罚。
这故事看的真的有点沉重,杀人犯法应该由法庭审判,那些说着审判罪犯的人正做着和女主一样的犯罪事实,罪人是不可以审判罪人的!
然而,并没有人觉得不妥,主办方游客们都觉得理所当然,他们觉得自己是正义的一方,这就很可悲了,沉重的不是做了错事不能改,而是永远也没有机会改。
1.--So any decision that has to be made,any policy,we just put it online.Let the people vote,thumbs up,thumbs down.The majority wins.That's a democracy.--So's YouTube,and I don't know if you've seen it,but the most popular video,is a dog farting the theme tune to Happy Days.--Well,today it's Waldo.--No.It's still the dog.这是黑镜E03The Waldo Moment里我印象最深的对话。
人人都有一颗八卦的心,人人都有低俗需求。
比起真正推动社会的议题,人们更愿意关注的是八卦、丑闻(尤其是性)等等。
而后者,也正是网络上最热门的话题。
即使是严肃的话题,流传最广的版本,也往往是调侃嘲讽的段子。
Waldo大受欢迎,并不是他有多犀利深刻的见解,而是他能用幽默的大粗话去攻击社会上的得势群体(片中即政客),正是他的粗俗和攻击性迎合了观众。
我想,这也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部分。
再有逻辑的辩论,也不如一句羊驼来得痛快。
反思生活观察社会的帖子,远不如毁三观的我和弟弟滚床单了热门。
并不是说这些都不好,只是说,这就是网络时代的特质,娱乐、轻松,再加一点讽刺攻击。
这里有海量资讯,有一切刺激多巴胺元素,有一定的言论自由,有部分真相,但是在这里追求民主追求深度,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2.Waldo大呼“Don't vote for me!”,却在人群的笑声中被殴打,Waldo的扮演者被迅速替换。
是愚蠢的大多数吗?
不,只是不愿思考、自由却不独立的大多数。
人既有“低俗”的需求,也会自控和反思。
前者给人欲望和生命力,后者让人区别于动物。
有的人“低俗”久了,麻木地只会大笑和大骂。
有的人喜欢“低俗”,但也从不放弃思考的机会,关注社会并努力让它变好一点点。
剧中貌似无立场的Waldo最后被操纵,被打造成“the perfect assassin”、“a global political-entertainment product”,既能无形地灌输观点,又能大赚一笔。
再客观、再中立的媒体,也无法避免其固有立场(Waldo抵触政治,也是政治立场)。
新闻资讯从题材内容的选择,到字数篇幅时间的裁定,都是一次次主观的判断。
你能看到的,是筛选过的信息,是真实的一部分。
在发表意见前,问问自己,究竟是你的观点,还是哪里读到的观点?
是不是你已经习惯于在有自己的想法前,先看看别人的想法?
要知道,比起自己写评论,简单地转发推荐和最右是最轻松的做法。
不要急着肯定,急着否定,急着判断,急着站到某个阵营,不盲目相信权威,不依赖大多数的判断,多听多看多想。
比起自由,有时候独立更重要,就像胡适曾经说过的“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
”
看到网上有关本集的一些争论集中于是不是该对犯下丧尽天良的罪行的犯人施用如此残忍的罪行,我想这便偏离了本集的主旨。
如何惩罚犯人,是法学该探讨的问题,并不是本集的中心。
何况,这部剧一直都是寓言,寓言都是为了讲述很简单的道理,所以不要把它复杂化。
当然说它剧情离奇就更免了,《伊索寓言》里动物会说话也很离奇。
注意本集结尾时,主持人对来到公园的观众们的约法三章的最后一条:Enjoy yourself。
这才是本集的主旨。
大家到来,并不是为了“正义”,只是打着正义的幌子满足自己的伸张正义欲、窥探欲、幸灾乐祸心理,以及身临其境体验紧张刺激事件的愿望。
这些都是人类的正常心理,是人心善恶两面的其中一面。
有些看似不好的欲望,像窥探欲,其实并不能把它简单地归为好或不好,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进化的产物。
希区柯克在《后窗》中将人的这种窥探欲发挥到极致,男主角甚至就因为自己的窥探欲而发现了一起发生在小区里的谋杀。
但是在《白熊》中,人们的这些欲望已经受到“正义”的助长而变得变态且有害。
就像一句有名的话说的:人们并不是邪恶,而是把邪恶错当为自己追求的幸福与美好。
人们认为自己在伸张正义,并为此乐此不疲。
是啊,多好啊,我只需拍下那个惊恐的女孩,我就为这个世界的正义的实现贡献了一份力,并且这活动还很刺激(要演戏,可近距离接触杀人犯),多么有诱惑力的活动!
一旦有人做出了不可饶恕的事情(范跑跑、药家鑫、李天一、长春偷车案),一些人立刻在网上对之口诛笔伐,形成舆论——不求真相,只求过瘾。
这是本集在讽刺的。
真的英雄并非说得多好听或是痛打落水狗,而是能解决问题——劳心者让悲剧不再重演,劳力者干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如果都不行,就安静下来,从中吸取和自己有关的教训。
打着正义的幌子“enjoy yourself”,与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无耻小人行径无异。
本来,对这个寓言的讨论可以结束了,本来没那么多道理,再多说也是废话。
不过还是想插一个问题:假如真的是为了惩罚这个犯人,这种方式对吗?
这里的“对”,指的是于法、于理、于情。
我倾向于认为,不对。
现在有一种想法似乎认为,对于重罪犯人,就当千刀万剐方才解恨。
但法律存在不是为了给人解恨。
否则,小偷们大概就都被砍头了。
你说我高高兴兴踹了几百块钱可能要跟妹子出去结果就没了,该是有多恨人?
对犯人的惩罚,一是该使其改过,二是该警示后人。
使其改过自不必说,“白熊正义公园”完全没有做到这一点。
第二点,可以说说。
秦朝酷法并不能阻止铺天盖地的起义者,新西兰监狱弄成度假村似乎也没有使其成为犯罪天堂。
这是什么原因?
还记得《陈涉世家》中怎么说?
“等死,死国可乎?
”左右都是一死,干脆反他娘的!
这就是重法的悲哀。
如果在现代社会这样弄,小小的打架斗殴,为了不进监狱,可能演变为杀人灭口。
这是警示后人吗?
而一个没有狱警大骂、狱友相轧的宽松环境,不仅有助于犯人改过自新,也会使得犯人不至于为了掩饰小罪犯下大罪。
当然凡事都有度,法不能太重,但也不能太轻导致人们轻视法律。
如何衡量度,各国政府都有自己的一把尺,至于是否合法合理合情,我这外行人就不能妄议了。
因为脾气好,所以从中学开始做各种人的垃圾桶,也听过了各种故事。
其中也了解到的一点就是:每一个自以为独特的人,其实也都有着和其他人大抵相同的成长轨迹,会在和其他人相似的节点上面临其他人也都面对的问题,再由与其他人大差不大的过往经历中产生出雷同的思维方式,因此而选择了和其他人类似的处理方式,也获得大部分人最终得到的结果。
然后,就像卷积一样,为下一次的周而复始埋下又一块砖头。
so u're not different,at all“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后工业时代里无数个典型的错误之一。
有些人知道事情不是这样,但是他们宁愿这么去想,有些人则当真会误把这句话当做不需质疑的公理。
可是了解多了便自然会发现,人是会自组织的、有行为模式可循的。
而见识过各种模式后,就可以为人们贴上标签、打上条码,甚至拟出公式。
说到底,每个人都可以化简为多维的向量。
或者洋气一点的说法叫matrix这个理论也许二十年前就有。
可是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有人感到不适?
Ash在生前不算是个完美的男友,沉迷于网络,不能帮忙做家务,床上交流似乎也有点技术障碍。
如果不是因为Ash的骤然离世,两人生活下去,也就是简单纯净的匹夫匹妇的感情。
但是Ash死得那么突然,而Martha又发现自己怀孕了,与人工智能的每一次对话都放大了她的哀思和怀念。
在孤独的孕期里她对Ash的替声的依赖到了成瘾的地步。
声音进一步实体化,展现了Ash最有精神的样子,又乖又甜,床技逆天,但是Martha对他的期待也提高了。
她希望这个机器人会像Ash一样和她吵架,违背她的主张---她期待更深层的互动,而非不经思索的反应。
各个地方细小的不同一直在提醒她Ash已死,面前的是倒影是涟漪。
最后在悬崖边,Martha一度想毁掉机器人。
然后她就果断戒了这个瘾,把这个人工智能放进阁楼。
只是每周末带着女儿和它见一次面。
这个故事是对今后科技走向的预言吗?
从剧中人物使用的物品来看,相信设定是离现在不远的将来。
我却愿意把它看作是女主人公从addicted 到get clean的励志故事。
PS, 人工Ash被扔进阁楼好多年,转身的一刹那,突然让我想起守候两千年的百夫长Rory...对,就是那么一种凄凉。
前半很像一个蹩脚的恐怖剧,后来发现真的是一个蹩脚的恐怖剧场。
前半很像对冷漠的人群进行着无声的道德谴责,带着点点围观而不行动的疑惑。
后来发现,真的是冷漠的人群,真的需要道德谴责。
我们该如何表示正义?
又该怎样审判罪恶?
是动机本身比较重要,还是行动的样式更重要?
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如果剧目演到女主被推上车,饱受西红柿和窗玻璃的袭击,甚至包括被电击那一部分,我仍旧可以慢慢地接受一点。
她本身是罪恶的,在这一点上来看,受到如今这样的折磨并不是太难以接受的事情,更何况她所造的罪恶,是面对一个几岁的,可爱的小孩子,扼杀了她的生命,相比于直接动刀的心理变态者来说,她这种旁观者拥有更为难以理解的心理和不可饶恕的恐怖。
但显然事情不是这么简单。
因为导演将一切变成了一种循环,从早上女主在脑子混乱中不知道自己是谁醒来,到人群看着她被追杀而只是拍照,再到有一人搭救,逃亡,去到所谓的白熊发射站,直到被审判,被带回电椅处。
这一切都是一个轮回,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这一切的日子将被重复或者主动重复。
女主糟糕的,不可忍受和不知所谓的一天,将重新开始。
于是审判的味道开始变质。
看客从正义的变成非正义,从看得过去变成恐怖的,同样有着难以理解的心理的人,他们站在正义的高端义正言辞的叫喊着什么,再将曾经犯过错的女主一脚一脚踩在脚底,直至电椅的深渊,再至每天重复这样的折磨。
纵然正义,纵然审判,纵然需要罪有应得。
难道,就可以这样么?
曾经与室友讨论个人慈善中,是否选择慈善对象以及对慈善的对象是否有着某种好的预期。
我很自然地想到应该给有着潜力的人机会,并希望他能够在帮助下达到某种成就,譬如书读得好,或者成为有用的人。
然而室友的一句话惊醒了我,这就属于道德绑架。
我想了想,正是如此。
你拥有做慈善的能力和地位,就可以站在这个位置上对他人作出要求,甚至掌控他人人生的进度么?
并不如此。
然而我编造了一个理由,他凭什么被慈善,难道不是因为他比别人更有潜力成为有用的人做理由么?
可是编造的这个理由连我自己都不相信。
原来被救助的理由有且只有一条,且永远如此。
那就是,他有被救助的需要。
这才是最纯粹的慈善,所出发的理由。
回归到影片。
需要给罪恶的女主进行审判,同样也需要对她进行某些改造。
但审判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以恶制恶的行为。
于是这种行为才很需要限度和控制力。
所以我们才对死刑是否废除讨论许久(我个人没有定见)。
但我可以看到的是,这些组织者和看客所做的这一切,势必比女主原本所做的一切更为让人不寒而栗。
其中所饱含的扭曲心态和疯狂心理,让人无可奈何地陷入阴暗。
于是他们站在道德高位上。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编剧的“围观”这个角度选的极好。
在网络高速发展和人本主义畅行的今天,围观,是每个人突出个性和表达自己的必由之路。
正是由于这种张扬个性的渠道存在,每个人都拥有了一个舞台。
这个舞台或大或小,或强或弱,但各种舞台汇集,它们总能找到自己的同伴们并拥有一个剑锋指向同一个方向的团体。
这种团体看起来极为可怕。
于是当我们正确围观时,会促成贪官下马,会阻止黑幕停下。
可是当我们错误围观时,同样会导致好人被冤,百口莫辩。
于是每个围观的人,他们看起来手执权柄,身带喉舌。
那么站在道德高处并手执权柄,做出超越罪恶行为去审判罪恶,自然也再没有人会指责他们。
于是审判的最终目的没有达到,达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杀人目的,和一个简单的复仇目的。
最终恶的坏处没有被彰显,善的能量同样未被释放。
只有折磨恶人的变态方法在人性的天空闪耀,上面简单地写着:恶有恶报。
于是我想起曾经看过,并一直记在心里的一句话:你的存在也是一种责任,一种不能以无知无能为借口的责任。
简要说一下我理解到的每一集中要表达的含义。
S02E01刚开始,觉得女主很可怜,但是看到后面,却觉得有些可恨。
开始看到“人偶”的时候,看得出来女主是很好奇很喜欢的,并且把失去爱人的痛苦几乎都忘掉了。
但后来发现他不会生气不会发怒不会害怕一点也不像爱人的时候,却想要毁掉他,然而悲剧的是,她竟然没有勇气毁掉他。
最后她要上那个阁楼,竟然需要莫大的勇气。
本来是用来忘记痛苦的东西,最后却变成了她不得不面对的“痛苦”。
没有人是可以用任何东西代替的,不想面对的痛苦最终会变为更为痛苦的东西跟随你。
我认为编剧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前面看到的评论中,有人提到此片其实是对科技的抨击。
抨击科学抛弃了道德观的底线。
我十分同意。
这个“科学”其实也只是为了赚钱。
“人偶”最后没有帮助女主,反而徒增了她的痛苦。
S02E02这应该是几集中,看的最伤心最痛心的一个。
不仅仅是痛心于女主的命运,更痛心于那些打着正义旗号却做着拿人痛苦当开心的勾当。
也许有人要说了,觉得这是她该得的,因为她犯了罪。
无数的群众唾弃她,厌恶她,表演者们说着“这都是为了正义”的话。
但是,当人们在女主体验的无数次痛苦中寻求快乐之时,人们就已经“成为了”女主。
这又让我想起了一部美国电影《守法公民》,这两部作品在这一点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实在无法想象,为何大家都能够以娱乐的态度去看着别人惊慌失措,痛苦无助的样子。
女孩在林中被杀,而表演的场地竟然设在了那个林中。
用这些表演,来博得观众们的笑声。
这无疑是对女孩生命的一种亵渎!
“正义”不一定是在大义凌然中出现,但绝不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表现。
女主罪致死,但用她来娱乐自己的大众,也没有什么区别。
S02E03看影评时,有人说这是抨击英国政治的片子。
我想说,我看到的含义其实与政治毫无关系。
一个卡通人物,何以能够去竞选总统,还票数第二?
这都是大众的功劳啊。
只要博得大众的喜欢,你就有立场去说话。
“小熊”无数次地误导了人们,让大家认为他“无立场”就是代表了群众的意图。
其实,这也是对人们心中“娱乐性”的一个放大表现。
“娱乐心态”超过了政治的严肃性,让人们乐在其中,还管他什么选总统,只要让大家开心了大家就选你。
好在最后男主反思后,辞去了这份工作。
但是高潮正好在这里:第二个配音的说谁打男主,就给他500元,结果还真有人跑上去打他。
在我看来,这群人已经丧失了理智,小熊给他们带来了欢乐,也麻痹了他们的思想。
我以为,全剧就这样结束了。
结果编剧安排的十分巧妙,在最后男主看的大屏幕上,“小熊”已经流行到了世界各地,作为一种文化传入了其他国家。
男主看着大屏幕又打又骂,却被巡逻的人给电击了。
看到这里,我突然觉得,人们自以为很聪明,却被“小熊”这个虚拟的人物给“奴役”了思想。
最后看着大屏幕上“小熊”旁边的那几个单词,实在是觉得好笑。
真的是一部黑色幽默啊。
给个差评,第二季的剧情让我觉得恶心
第一集借用AI梗只能说很拙劣了。后面2集稍好一些,也没有什么实质声音。娱乐效果也一般,跟深邃更无关。
依然是旧点子拼贴,但处理得明显不及前作巧致.EP1温吞而EP2的诠释彻底是廉价了(近似主题,写实的S1EP1不就比它森冷/复杂得多么),唯EP3水深足够.调子告别了上一季的强侵蚀力而一致走向沉闷,不过EP1剪辑造出的无声胜有声的留白还是让我印象深刻.本季多少有些聚焦新媒体的意思,若有后续,还望能换个关注点…
第一集看得我O_o。第二集看得我T_T。第三集看得我(=_=)a?
一季不如一季,一集不如一集。
除了第一集觉得meh,后面都很不错呀。第二集讨论区最可怕,法盲和支持同态复仇拥护者揭示了不少国人离文明和开化还有万里之遥。第三集则创意十足,十分有现实意义。
严重不喜欢第三集,总觉得这个片子有点为了奇葩而奇葩,有点做作了
第3集没看懂第2二集不错看~沒有第一季震撼呢...
没第一季好看
宇宙腹黑剧集之最。
每个故事都是浮光掠影的一个概念,即没有深度也不丰满
第二集最高 第三集最现实
S02E01:⭐⭐S02E02:⭐S02E03:⭐
第二季第二集实在太折磨我了 这是谁想出来的阴暗故事
不能说不好,只是整体有天使跌落凡间之感,最喜欢第三集,前两集太命题作文说教色彩太浓,尤其第二集的老梗,且不说布努埃尔四十年前在《资产阶级审慎魅力》就做到完美了,就说近处好莱坞的类似创意也足够多了。
太直白了
没有第一季好看了,尤其是第三集。。。
编剧中二了
没有第一季的惊喜···
第一集模拟电话刚打通的时候我就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