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商的人往往能比智商一般及以下的人从身边同样的事物中感受得更多,我们称之为敏感。
金基德是个敏感的人,他想将自己的敏感,告诉尽可能多的人,他投身进了电影,的确电影能将他的敏感告知尽可能多的人。
他就像一个感性的教授,想将他的思考告知他人,于是成了叫金基德的导演,金基德这名字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标签。
天马行空基于他的聪慧、敏感与思考。
我猜,他甚至想拍一部涉猎人类学的电影,于是本片产生了。
看电影英文名吧,人,空间,时间和人。
这就是他想说的关注人性的探讨三因素。
首先他想说的,是人具有神性和动物性,集两者于一身,既矛盾,又统一于人类的身体里。
然后,他想说人类在神性和动物性在极端空间之间的碰撞,以及时间上的世代轮回往复。
①人与人之间能互相作用,能改变人的人性,行事。
能产生社会,政治,战争,性(爱情,强奸,繁衍,乱伦)。
②人与空间之间,空间其实也能影响人性,领地意识,国家,特别是极端的空间,比如军舰这样的密闭空间,都能触发人性的变化。
③时间作为总结,在时间长河面前,人类的战争,善恶,性交,繁衍,一整段暴戾的过程,其实都微不足道,时间像冷漠的观察者一样,一切在时间面前,都微不足道。
哪怕是整个星球,在宇宙的时间长河里,实在是沧海一粟,那些当时为之痛不欲生,义愤填膺,为非作歹,狗苟蝇营,勾心斗角,幸福珍视的时刻,在不同跨度大段的时间面前,才能突显什么才是重要,或者告诉你,其实都微不足道。
毕竟人类拥有的只有“当下”而不同时间跨度的“当下”,重要的事物又随着时间变得完全不一样,甚至全都变得微不足道。
这个世界有没有神,有没有造物主,其实谁也不知道,但是大自然是有伦理底线的,参见“疯牛病”朊病毒”,同类相食,必将灭绝。
金基德应该思考过,怎样用一部电影的体量讲述人类学,时间,空间,战争,政治,情爱,他给出的答案是一艘悬浮于天上的军舰,一个极端的密闭空间。
的确,这个答案很合适,很贴题。
金基德做不了爱因斯坦,他可能永远做不了伟大的理论物理学者,但是他真的像一个极度敏感极度感性,从感性角度钻牛角尖的教授。
后遗症就是思考太多的人,往往不容易快乐,不注意自身健康。
他的确是为了电影艺术而有牺牲精神的人。
纪念已故的大导演金基德。
金基德的电影从来都渗透一股歇斯底里的绝望,无限放大人性的阴暗面,这次放飞得更彻底,符号影像描述人类文明的退化史,人类穿上代表文明的衣服只是为了掩盖原始的兽性,底子里全是动物属性,除了代表上帝视角的老头以及被主选定的女主除外。
通过对其电影的解读,便不难理解围绕金基德周围的那些丑闻,他本就扭曲的人性,不健全的心智,分裂的人格,加上无处安放的阴郁,只能在电影里得到释放,有了身份和地位后,所谓的潜规则也就理所当然。
金基德绝对是位电影大师,但他的才华和品行恰好成反比,所谓德才兼备完全就是一种奢侈。
因此他的电影便创造了一个没有道德和法律约束的世界,这里只有暴力和性,全是最原始的欲望,世界可以残酷,人性可以丑陋,但不能完全没有希望,可金基德偏偏不给你任何希望,连苟延残喘都是无限♾️的痛苦轮回。
本片的演员阵容足够强大,安圣基、张根硕、刘承范、李成宰、小田切让、藤井美菜,每个人都具备单兵作战的能力,金基德的艺术养分还是很多演员所向往的,只是他的电影语言很容易让人忽略演员的表演,关注点都在他的诉求表达。
一场新冠让本片成了金基德的遗作,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看到明媚的阳光,感知温情,充满希望。
金基德在问答环节说,这部片子表现了“自然观察人类”(nature observing the humankind)。
我愚钝的脑子想了蛮久,才大概猜明白影片如何展现了这点。
只要把片中不说话的老爷子当作自然的化身即可。
第一章“人类”展现了人类世界的全貌,充斥着不平等,暴力,强权,丑陋不堪。
自然静静不说话,只是把一切都看在眼里。
以女主男朋友的死为引,拉开第二章“空间”。
经过一晚的混乱,清晨从一片沉寂中醒来,所有人都发现海不见了,乘坐的军舰在天上飞。
舰还是原来的舰,片中人却处于完全不同的空间。
食物的稀缺,引起更大的骚乱。
这里的军舰象征的是地球,军舰所在的空无一物的空间,相当于地球所在的空旷的宇宙(全片最后甚至拉了一个地球的远景让观众意识到这点)。
军舰上紧缺的食物,相当于地球上有限的资源。
地球是一艘军舰,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武装的,是暴力的;人类仅仅是在一艘军舰上残杀,为了这么点食物,是不是特别可悲?
老爷子从头至尾只做一件事——扫土做土养食物,完全不管外面如何打打杀杀。
这么看来,老爷子主动干预人类的行为,拦下怀孕的女主自杀,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为什么他独独在乎一个有身孕的女人呢?
因为自地球诞生的46亿年以来,自然只在乎一件事——繁衍,从而继续生存下去。
这是编进地球上所有生物基因里的东西。
自然吞噬了丑陋腐朽的人类的残骸,用它们做土壤;自然不在乎它们是谁,自然只要活下去。
而第三章“时间”结束后,这些种子都长出了新芽,船上也仅剩下女主(记不得三四章的分割点了,如有错误,麻烦评论指出,谢谢)。
时间只要足够长,人类迟早都会自己把自己干掉。
自然最终像耶稣般将自己献身,一是此时繁衍的任务已交由女主完成,二也可看成是自然在赎人类的罪过。
进入第四章“人类”后,船上绿植成荫,女主身穿白裙与纯洁的小男孩在甲板上玩耍,看上去同当年一样美丽动人。
为什么独独是女主活下来呢?
船上那么多男男女女,造人的机会那么多,自然都未曾搭救一个。
因为这艘船上,只有女主,像她的裙子般纯净无暇,象征着人类的美德;即便最后她也在剁人骨吃人肉,但自始至终,她未曾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她只是在守护繁衍的终极使命。
然而,这么美好的姑娘生下来的孩子什么样呢?
当她身着灰衣的儿子第一次摸到枪时,就注定成为一个不伦的恶棍。
这像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宿命,人类的丑陋是客观的,是轮回的,是不因空间和时间改变的。
自然用绿色包裹了这颗星球,他仍在看着,静静不说话。
我十分认同胤祥老师所说的“金基德的新作不仅野心极大地写了韩国和人类的历史,而且再次如「圣殇」般拔高到了宗教的高度。
”这片子视角如此宏大,为什么我还只给了三颗星呢?
第一是,我不喜欢扁平的人物设计;第二是,暴力和性是电影中最夺人眼球的东西,因而在使用时是不是也需要更细致一点。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中的暴力是非常有想象力的。
但是,我不喜欢这些暴力元素被混乱粗糙地塞在了中间两章里;第三,我最无法容忍的是人物很多行为是没有逻辑的。
我后来仔细想了想,可能在自然眼中,人类就是如此的混乱,没有逻辑,肤浅单一,还有疯狂的吧。
不止在自然眼中,即便人类眼中的人类,也是如此。
从这个角度看,电影二三章的暴力与性,真是太有力量了。
问答环节有一位观众问,为什么不能拍一个拥有good ending的影片(具体阐释为有“教育意义”的大团圆结尾)?
现场观众立刻响起嘘声。
金基德说,“我不认为电影需要有所谓的教育意义(此时观众区响起了掌声),我觉得电影需要去抛出疑问。
因为如果一部电影结尾很快乐,让你在感情上感到舒适,这个世界就不会改变了(掌声再度响起)。
我的23部电影作品的结尾几乎都是相似的——这个世界没有希望(掌声三度响起)。
这就是我电影的结局了。
”电影上映后,作品就不属于导演而属于全体观众了。
商业片的目标是让你感到舒服,从而拿到更高的票房;文艺片会有其他“审美”上的追求。
导演表达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痛苦的是预算是有限的),观众打分也是自由的。
片子怎么样,还请各位看后自行评判吧。
看韩国电影总希望会有点意料之外的收获,不过现在看来,剧情才是韩剧的亮点,剧情带着情绪才能有表现的张力。
除此之外,就像隔空发骚,在我看来情绪是俊朗外表里带出的荷尔蒙,这种模糊不清的表达,没法弥补视觉冲击伴随而来新的理解。
金基德处于对欲望的思考,妄图赋予老人一个清醒的身份,证明年龄与经历能穿透所有身份,包括政治家的残忍与明智,小人物的自以为是,普通人物的高尚正直,甚至想用奉献来说明欲望是值得献祭的。
可生存并不是最终出口,欲望才是。
如果从后往前看,我宁愿认为,对于偷吃禁果故事改编,是神来之笔的灵感。
循着欲望的线,看到了为了公平,为了性,为了钱,为了秩序,为了生存,为了站在高处鸟瞰。
灵感过后,也是漫长的等待,一根烟接另一根,一个人死了在死另一个人,做一次爱又在做一次做爱,似乎能感觉到时间空间人间都在人这个坐标系下凝滞,只有简单的重复,原始的欲望带来无意义的重复。
“自然观察人类”美学,血液四溢流淌,武力和权利来回更迭,分秒间智商错位,或许这才是人生常态,你能看到的几乎都只是过程,没有结果只是因为你也在观察而已。
先知金 你难不成去过上海 做过核酸 拼过团购 知道还有中间商赚差价?
还有很多还有?
上海居家隔离的同胞们 别觉得无聊 看看电影 看这个也不错 要不在家蹲着干什么呀 也可以练练演讲呀 比如说终有一天出门没准哪个记者扛着摄像机采访你 那时候拜年的话 符合什么流 符合什么观的话 献礼什么大的话 必须溜溜的 还可以学着剧中混混团一样 练练劈斧子砍刀子呀 没准哪天居家社区领导们给大家开荤发个活的鸡鸭鱼鸟什么的 你也得会杀了它吧 总之的总之
这就是艺术片吗?
简直像达芬奇的随笔画,果然艺术家拉泡屎都是香的。
当年的《空房间》《坏男孩》认识了这位天才导演,如今这拍的什么呀。。
只要表达内涵,这日韩语BUG都视而不见,情节粗制滥造都无所谓了吗?
靠着认可导演和女主的颜值看完了全片,可垃圾就是垃圾,语言设定就算了,全船人的逻辑都不通,这船还没飞起呢就开始人间炼狱了。
船飞起来后黑老大居然还在听从政客,把枪都给他了,why?
食物偷吃也就算了,如此光明正大,众人面对5-6个人居然不反抗,就因为一把枪,把群众也表现的太愚昧了。
船员拿到一箱手雷居然还在忍,不知道在等什么。。
等到政客开始屠杀了才反抗,扔那颗手雷也真是笑话😂所有人都无视老头存在,他进出自由,各种工具都有,还有船舱那可怜的日照,又不通风,真的能种活植物吗?
另外,在求生环境下,水才是主要的,我不明白他们水哪来的。
当然这是部伪科幻,主要表现人性,科幻不求合理但逻辑要合理啊,光表现人性其他都乱七八糟我等凡人很难代入。
结尾看出,导演是相信人性本恶的,而我相信人性本无。
船上只有母子,孩子是你带的,即便他有冲动,他连JB怎么用都不知道好吗,所以别扯淡了!
电影从头到尾都存在着逻辑混乱,寓意点强行堆砌的片段,就像人们对待一坨屎,一般人看到了就信这是排泄物了,一般导演会给你拍一个人正在上厕所,好的导演会拍洗手间的排风扇在转动,而本片导演则是让人吃屎来达到目的……我甚至觉得该片导演不是想揭露人性的丑恶,也不想展现过去现在与未来见的关系,我觉得他特么真的就只想拍一部三级片过过瘾
人类阴暗面的集中展示,在各种欲望面前,人性中本恶的一面充分显现出来,让人们开始审视自己,如果我们遭遇了这一切,我们又会何去何从……一开始是人们对权力的渴望,有权势的人可以住豪华房间,有美食,有人保护,有人开道,什么都先人一等。
有了不公平,就会有人抗争,就会有人说不,但是掌权者会依靠暴力让所有人闭嘴。
船到了天空后,食物又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那么就有了对食物的争夺,当然强权者、强悍者掌控了食物,所有的弱者只能听候掌握食物者的发落,为了食物可以不要秩序、道德,甚至脸面、尊严。
争夺中,渐渐的权势失去了市场,强者(拥有暴力武器和人力)成为了最后拥有食物的人。
食物被毁后,就开始人吃人,人类彻底走进了蛮荒。
一切归零,从新开始。
那位老人应该是智者,或者是上帝,也有可能是上次回归的幸存者,他深谋远虑,为所有的一切做着准备,但是他发现一切还是不可控得向着固定的地方行进,他失望地离开了。
不能吃鸡,要等待鸡蛋,也许就是渴望着新生,渴望着一切从新开始,可惜等来的一切,只是暂时的美好,因为当食物不再是生存下去的唯一需求时,人又不可避免的滋生出很多的罪,比如淫欲,比如暴力……所以一切就是一个循环,人类永远也走不出这个循环,所以只能成为平凡的人而已……甲板上老人走出的“∞”也许就是导演想要告诉人们的循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宿命吧!
女主很美,让人们产生了“欲”,也是他繁衍了人类,所以“欲”也得以继续传承……
看金基德的《人间、空间、时间和人》已经有一段日子了,总想写下点什么,却又不知从何写起。
这是一部看起来蕴藏着极大的意义于内的电影,但事后反思,又有一种浅显感,浅显到像是把所有的内容都一股脑儿已然呈现在画面中了一般。
这种矛盾会大大削弱了动笔的欲望。
这是金基德后期的作品,说后期是因为谁也没想到次年上映的《溶解》竟成为了他的遗作。
相比于金基德大部分的作品风格来说,《人间、空间、时间和人》是有些喧闹的,这位从来都在自己的电影将台词吝惜得有些苛刻的导演,这部电影里的对话是大大超支了。
然而,这又是一部颇具金基德风格的电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露骨到几近于变态的画风,加上带着浓重的宗教色彩的寓言,都是金基德的味道没错了。
刻意抹去的人名,男人和女人、丈夫和妻子、主人和过客,人物只是影像化了的身份符号,何况毫无意义的路人甲。
在《人间、空间、时间与人》里,人名同样只是口中偶尔零星的点缀,角色本身则更让人印象深刻。
管理者、权贵、打手、骗子、妓女、平民,一群人被放置于一艘破旧的军舰之上,开启着一场不知从何而起的旅行。
茫茫大海,天然地构筑起了一道与文明社会隔绝的屏障,而这个鱼龙混杂的各种角色,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又自然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社会群体。
这像极了一场没有感情的科学实验,导演将一群玩偶般的生物,丢到一个船型容器之中,然后带着观众,用冷漠俯视的上帝视角,观赏着容器里的玩偶各行其道。
于是,我们看到,权贵与管理者高高在上锦衣玉食,而其他人则残羹冷盘食之无味;我们看到,妓女用身体换取钱财,淫乱之声不绝于耳;我们看到,无助的平民被骗子骗去了所有钱财,还被施以拳脚而无力反抗;我们还看到,打手攀附权贵肆意横行,轮番奸污清白少女,即便杀戮也是轻描淡写。
腐败、贪婪、堕落、凶残,大社会里的恶被压缩在在这艘小小的舰艇之上,白日里的祥和在夜幕的笼罩下暗潮涌动,在一套所谓的秩序规则保护下,包裹着鲜血淋漓的人间惨剧。
只是这样的人间真实却不是故事的终点,当人类被置于隔绝的空间之中,当稀缺的食物成为了生命最大的威胁,所有的人间规则便霎然成为了空谈。
打手换上了军装,手持武器的权贵撕下礼仪的面具,牢牢把持着有限的资源。
直到一切耗尽,人类退化成了野兽,眼见着文明沦陷为地狱般的修罗场。
显而易见的是,这部电影中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现实隐喻。
金基德作为韩国的先锋导演,更不惮于去表达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堪,只是在他过于极端眼光的审视下,镜头下所传输的价值观,多少会给观众带来不适感。
但也许正是这样的不适感,才是他可以用来唤起共鸣的诱引器。
然而,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各种负能量的视觉冲击之下,这却并不是一部像《莫比乌斯》或是《圣殇》那样暗无天日的黑色电影。
金基德还是习惯性地将他的故事回归到了宗教的主题上去寻找救赎的出口,舰艇上那位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台词的老人,始终用旁观者的心态默默地收集泥土、播种培育。
他像是来自大自然的使者,漠视着这座修罗场里的种种罪恶,用最大的守护来维持生命的繁衍。
这是自然的使命,人间的荣辱与争夺终究都只是昙花一现,放诸于时间的长河之内,唯有生息繁衍才是得以传承的不灭。
无论是权贵、打手,还是骗子、平民,到头来都只是一抔黄土,种子在尸体上发芽生长、繁荣茂盛,在浩劫的洗礼下,成为了最终舰艇上最后的胜者。
这是人类争斗后的终章,也是地球的发展史,老人用自己的鲜血在船板上走出的,正是这无限繁衍生命的最终奥义。
在众生平等、割肉喂鹰的佛教视角的孵化下,基督教的伊甸园得以重建,浩劫后的诺亚方舟依旧悬在无根的空间之中拼凑出地球上的一块绿洲,夏娃遵从自然的规则将儿子抚养成人,让生物生生不息。
只是当饱餐后的男孩小心翼翼地掀开了母亲的裙角,让故事里的阳光瞬间又陷入了黑暗。
这是金基德的成功,却也又是他的失败。
在这个无边无际的天马行空的故事下,他始终都在揭露在阐述,用一种粗糙的暴力来获取眼球的关注,他的影片里包含了太多的内容,但在这杂乱无章的概念描述中,却始终缺乏价值的提升。
这正是这部《人间、空间、时间和人》所带给我们胸有千言却无法抒发于外的憋趣感,这也是这部电影包罗万象的电影终究无法成为一部优秀影片的最大的绊脚石。
逝者已逝,金基德这位备受争议的韩国影坛奇才,其所创造的电影风格毁誉参半的自成一派,也许已然是对他的电影作品最大的褒扬。
不太能打分…精细琢磨的地方看起来还是很惊艳,把神话从符号具现化到真实世界的时候,亚当的“纯洁”来源于自身的幼稚和罪恶的庇护;上帝的悲悯更多是针对人类这一个物种,而非某个具体的个人(像卢梭那种感觉?
);而夏娃是除了美丽一无所有的工具,陷入无穷无尽被剥削境地的可怜人。
立意是很精巧大胆的,掀开宗教这一维持人类社会道德最古老的方式,揭穿宗教理想化符号背后人性的复杂,这其实还挺痛点的。
但是剧本其实可以再好好磨磨(我觉得),因为在一些细节处理得很粗糙很臆想,才会被大家说疯了。
魔幻现实主义很难逃脱这一点,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让人出戏失去了跟现实互文的震撼。
上帝的角色感觉不应该设计成先知,最好也是个临场应变的普通人。
另外最根本是真到了人吃人的境地,大家也不会上来就自相残杀。
虽然你唾弃道德的外衣,但人真的就不会把它完全丢掉。
当年理查德帕克的案子,那三个船员也是“抽签”来决定谁去死——虽然结果来看显然不是抽签决定的。
但不论如何,真到了那个境地,显然会出现看起来更“合理”的处理方式。
比如某个罪恶的人成为众矢之的被分食,比如某个人犯了巨大的错误被杀死,比如意外死亡的尸体如何处理。
我觉得这个电影最后要达到的目的是说服观众,一步步打破观众的心里底线,做出让观众认为合理的决定,才能达到效果。
观众是不可能代入一个打砸抢的小混混的,更容易代入被小混混欺扰的普通人。
上来直接大乱斗逃杀只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最后的结局镜头表现力太弱了。
至少要在一个瞬间让观众代入儿子视角吧,光掀开纯洁的裙子显然不够。
总而言之还是有点用力过猛,这个题材真的不太好写。
可惜这是金基德遗作,感觉以后也不太能见到有人再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了。
人间是强权统治,空间是军事争夺,时间是二者的轮回!
电影若都不能放飞想象 那还有什么意义
依然金基德,老而弥坚!我们觉得接受不了,是因我们还在人性的极限之内。
金基德倒数第二部遗作。从个人观感而言,本片很显然是猎奇性大于艺术性,因为从片名到内容,导演要表达的东西都过于直白了,虽然夹杂了政治、宗教、奇幻等哲思元素,可这些又很容易被血腥、裸露、强奸等猎奇内容给中和。直白点来说,就是猎奇的种种变态内容,并没有完全为影片主旨去服务,似乎很多都是为了提供视觉奇观而刻意为之。当然,金基德导演已经辞世,也大概知道他生前的一些个人行为,所以我不知道这部电影最终呈现出来的东西,究竟是他只能表达成这样无法再拔高了,还是他就想随心所欲的拍成这样......
其实片子大概值五星吧,完全不计较手法光照美感只用电影来做出真实感,看完令人灰心,看完《脑髓地狱》之后对人死去的世界觉得心灰意冷,而这一部则令你对现在的世界与整个人类感到死心,人只不过是动物而已啊,要什么思维与高尚,一般的俗套剧情是人类进化史,而金基德的伟大之处是,他拍出了人类的退化史。别说那些剧情搏人眼球,其实都是剧情需要。在这样可怕的电影里,居然也能发现美,亚当夏娃靠着睡着了,有一刻很美,人身上长出植物,莫名觉得很浪漫,最后神用血踩出的莫比乌斯环,为电影打上了金基德的烙印。
金基德,挺有意思。(但不是故事有意思或者延伸出的隐喻,因为都不新鲜,但说是什么讨论人类或者宇宙,力度未免太轻,令我感兴趣的可能是金基德本身的想法。)
电影里呈现的越是道德沦丧、泯灭人性、丧尽天良,现场的观众笑声越是一波大过一波。那这是电影的问题,还是观众的问题?
概念比春夏秋冬更高一点 但呈现效果并不够好 而且水是哪来的啊?
血腥暴力色情不错
隐喻性与指示性太强加之格局过大以至于全程无法真正触碰到金基德过往那种浑然天成的小视点中的人性起伏,虽说本身金基德的残酷味道依旧很锋利却又总觉得这次并没有全情投入在过往的那种暴力感官的愉悦中,或许是单纯不喜欢这类隐喻体,整体还是失望大于期望。
这部电影跟金基德在他的巅峰时期创作的那些作品有某些相种之处,都是在一个封闭空间里探讨人的本性欲望和道德人伦之间的冲突。跟之前那些作品不同的是,它已经上升到了政治隐喻甚至人类起源的层面,可是稚嫩的情节编排和粗糙的场面调度又明显支撑不了导演这么大的野心。电影的种种矛盾之处,或许反应了导演的精神状态,以及他最终戛然而止的命运。
炸裂🤯人性可怕
安圣基的角色应该让金基德自己来演,冷冷看着我们人类。
金基德真的疯了
直白透顶,莫名其妙。
纯正的H漫。低成本的执行,但执行得还算有声有色。虽然粗暴,但忠于自己这个年龄段所看到的:这个年龄的人看到的这个世界确实就是这样的,但目前这个世界还是属于未来才会成为这个样子的b站年轻人的。
第一次看金基德,确实黄暴。我想说两只母鸡怎么生蛋?
216
金基德这次开启了上帝视角:人性之恶、欲望之恶已无法救赎,人类文明吃枣药丸。在人类的尸体上重建大自然的桥段真心让人惊悚。藤井美菜盛世美颜+1星。
何止是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