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魷魚和鯨》這部發人深思的郁悶小獨立,對Baumbach同學的后續之作還是有些期待的。
看過此片后我沮喪地發現Baumbach還在拿病態家庭說事并變本加厲。
是的,這是一個關于病態家庭以及組成它的怪異成員的故事。
主角Margot乖僻、自卑、偽善、缺乏安全感,對兒子的態度時好時壞,無法處理好人際關系。
作為反擊姐姐Pauline不得不時常同她針鋒相對。
姐姐的未婚夫Malcolm是個徹頭徹尾的loser,大廢人一個。
搞音樂畫畫寫作,卻從來沒有成事。
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終日空談。
不禁疑惑,到底這個家庭出了什么問題?
為什么所有成年人都表現得不像成年人?
粗魯詭異的鄰居又是怎么回事?
這么多怪人聚在一起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遺憾的是影片未能給出我想要的答案,看得人一肚子悶火。
后院的老樹最終還是被砍倒了,砸壞了婚禮用的小棚。
婚禮未能如期舉行。
Margot和姐姐的關系依舊如故。
至少在《魷魚和鯨》片末我們還看到了一絲希望。
而Margot和她的家庭大約就要這么繼續抽搐下去了。
妮可大姐在片中表現平平,不出彩。
又一個神經質角色(題外話是Fur我也不喜歡。
)。
作為一個對口音格外挑剔的觀眾,我聽出了甚多大姐的澳音。
您可以稍微敬業一點在做作的同時改進一下發音。
最后,這么一片兒還是要加上字幕看。
至少能分心,不必插著耳機傻瞪著屏幕只為了看懂一幫瘋子的瞎折騰。
《婚礼上的玛戈特》不同于《鱿鱼和鲸》,虽然两者都是赤裸裸的展示家庭中存在的问题,真实、犀利,少有根源、没有解决。
后者更多是围绕各个人物展开关系,每个人都是真实可信的,甚至可以说是可怜而“可爱”的,而《婚礼上的玛戈特》把主要的矛盾都集中到具有破坏性人格的主角玛戈特身上,然后以其为中心,辐射出各个人物,剧情充满着冲突与荒诞。
再次洗尽铅华的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极好的塑造了这个人物,与詹妮弗·杰森·李 Jennifer Jason Leigh的对手戏更是绝妙异常,与一般两个女人激情四射不一样,两人完全不同调的性格对话形成美妙的协奏。
比较喜欢的影片,算去年被遗忘的佳片之一。
个人觉得不比《鱿鱼和鲸》差,只是《鱿鱼和鲸》在色调、摄影更显精致,而此片从外景、布景、色调、服装都和其中的人物一样灰色而无望。
2008-03-02
诺亚·鲍姆巴赫非常关注普通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感情和所产生的矛盾,研究和探讨家庭关系中那些复杂纠结的感情,以及为何最亲近的人会产生疏离的原因。
他用自己的方式去阐述着自己的观点,他擅长从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身上挖掘更多的故事,从不同的家庭关系中挖掘出具有塑造性的关系和人物,并且让一个开始疏离冷漠的家庭通过一系列其实并不温情的事件而最终走到一起,体会到家庭的重要性,感受亲情浓于血的力量,任何时候,无论我们身处何地,身份如何,我们终究要回到家庭中,在家庭和亲人那里寻求到最终的保护和温暖。
——有志女青年如果看过《鱿鱼与鲸》,对那部电影精彩独特的家庭关系的描绘深有感触的话,那么你一定不会对诺亚·鲍姆巴赫这个名字陌生。
《鱿鱼与鲸》讲述了一个正在四分五裂的家庭内部中最隐秘也最悲伤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而诺亚·鲍姆巴赫也凭借这部自编自导的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这样的荣誉和肯定,让诺亚·鲍姆巴赫此后的电影创作生涯,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婚礼上的玛戈》依旧是一部讲述家庭关系的电影,诚然,我想太多人对这部电影的关注或许还是因为妮克·基得曼的出演。
而如果你关注的是诺亚·鲍姆巴赫,那么你将从这部家庭电影中看到更多的东西,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大牌和明星的身上。
如果你看过《鱿鱼与鲸》那么,你将会从这部新作中,看到诺亚逐渐形成的个人风格。
他的电影有明显的法国新浪潮电影的风格,他创作的家庭故事,并不只是传统的家庭电影,不是类型的家庭喜剧、轻喜剧,或是家庭悲剧。
你甚至很难去定义到底属于何种风格,所以说,他的电影风格也就体现出了法国新浪潮电影的某些特质,首先最大的特点就是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在众多的家庭电影中,可以说,诺亚的家庭电影是最具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也就是说几乎找不到和他相像的创作风格。
其次,在他的电影中,通常把悲剧与喜剧跳跃地掺杂柔和在一起,并且不是一定意义上的悲喜剧,看他的电影,即使心头沉重压抑却也无法悲伤流泪,即使觉得好笑幽默也不是那种开口大笑的幽默。
最后,我们从《婚礼的玛戈》这部新作中,在摄影方面,看到了更为明显的现实主义风格,这一点是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的一个主要特点,在本片中,几乎都实用自然光和微弱的光线,而拍摄的随意性也使得演员表演真实随意,因此使得本片形成一种强烈的纪实风格。
《婚礼上的玛戈》从尼克·基得曼饰演的母亲和其儿子参加久未联系的姐姐波林的婚礼开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一开始看到的是家庭关系中最普遍的母子关系。
尼克饰演的女作家玛戈,是一个充满智慧,却患有强迫症,为人既真诚又倔强的中年女人。
虽然已身为人母人妻,却非常的孩子气。
充分体现在她与儿子的关系中。
想和现任丈夫离婚,却迟迟做不出决定,怀疑自己也怀疑别人,做任何事情决定都无法马上决定优柔寡断,有卓越的洞察力和直觉判断力,而这一点也就让玛戈把人和事物想的过于复杂。
但是,同时她又装作自己是坚强独立的女性。
反倒是她正处于青春期的儿子,对待母亲和父亲婚姻的危机上,显得顺其自然,甚至会去安慰焦躁的母亲。
玛戈这个人物,是整个故事的中心,她就像一个定时炸弹,随时会引爆,而在引爆之前,所有人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
在母子关系中,她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却也是一个焦躁不安自我怀疑的小女人。
和儿子并不存在太多的代沟,但是,她的多嘴多舌和多管闲事冲动的性格,也让她的儿子感到非常厌烦。
随即,玛戈到母亲家,见到姐姐波林,她要开始马上学会适应回到这个她曾经长大成人的环境中。
于是,另一段家庭关系展开,姐妹关系,而这一关系也是影片重点表现的关系。
在这个大家庭中,三个姐妹一个母亲,出现在故事中,是玛格和姐姐波林。
她们把彼此看作最亲密的伙伴,却极少联系,如果不是因为波林的婚礼,玛戈几乎不会去见她。
她们对彼此的印象以及生活记忆都停留在了年少时期,孩童时的陪伴以及青春期的叛逆和对互相的不理解上,造成了这两个姐妹,几乎才一见面,说的每一句话中就暗藏着攻击。
而玛戈对波林未婚夫的厌恶,也导致了她们两人关系的紧张化,玛戈不理解为什么波林会要嫁给一个无业在家的所谓的艺术家,而且这个男人肥胖留着小胡子邋遢丝毫没有任何魅力,他时不时地会对玛戈发起言语上的攻击,这让玛戈更加不喜欢这个男人。
而波林,对于妹妹的不理解不支持,感到非常的伤心,这两个姐妹从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多矛盾。
却依然无法掩盖的事实是,她们是姐妹,并且是亲姐妹。
然后,我们在本片中看多了更多其他的家庭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邻里之间的关系,未婚夫妇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关系在诺亚的故事中,都矛盾重重,并且不容易解决,也不用去解决。
矛盾的存在,在任何一个家庭中都存在,而正是因为有矛盾争吵的存在,才体现出了亲情的价值和重要性。
诺亚,正是让各种各样的矛盾,把疏离的家庭关系拉回到曾经的温暖熟悉中。
有一点是,我们的家人,永远都会是宽恕我们的人,这正式诺亚的电影要体现的。
文/有志女青年 转载注明
这部电影把我们所有人的变态都放大了,更冲突了。
从妮可帅儿子在火车上尖叫开始,就知道这部电影一定特压抑。
自慰,偷情,离婚了,情人却不要自己了,要结婚了,发现老公和未成年少女有一腿,性骚扰,自闭症,强迫症,游泳池底的死耗子,小孩把从手上抠下来的皮放在桌子上当做纪念.......好恶心,但是就是我们自己。
随便买的一张碟因为比较喜欢妮可可是我现在发现她演的片子全都神经兮兮的看完这个碟我第一件事就是跑上来看评论,然后发现大家都好像很懂样子反正我没看懂其实这个电影不算boring,因为吸引我看下去的原因就是我想知道答案结果令我气愤的是没有答案我不理解电影的意图,如果有人能帮我回答更好有一家变态的邻居怎么了,想说明什么?
反应邻里矛盾这个解释是在是比较傻妮可最后为什么跑上车,还非要脱了衣服把包扔下?
可能是我不够文艺吧,不够理解这部电影想干嘛
大概知道这是部女性电影,所以就去看了。
和立博一起,电影院还是没什么人话说以前从不觉得Nicole漂亮,好多女生都不上相,当然也不否认有的人不如照片好看,但是她老了,演一个看不出年龄的孩子的妈妈,一个神经质的女作家,一个不懂得表达自己也看不清自己感情的女人很喜欢女二,果然她得了女配的好多提名,我觉得女人都是这样的,不想让别人来告诉自己该怎么做,却不自知的去寻找出口和解释,树下那段逼问实在很像偷心里面某段情节,但是你知道了又能怎么样,珍惜现在不好么Jack Black这样颠覆自己形象,其实是在利用自己形象的表演,实在让我有些不能忍受,双子以貌取人的毛病永远不会改变哈,这个人性格上有缺陷,但是谁又没有呢我们走过的每一段路,最终陪在身边的只有家人,就像片中Nicole的丈夫,有一种大S所说的爱情升华为亲情的意味,走投无路之时我们回去投靠。
本来嘛,爱情和亲情之间就没有所谓的界限,就像上土壤物理课老师说的,gravitational water和capillary water之间没有界限,但是我们还是认为划分了它们,可是他们彼此粘连,纠缠不清和所有文艺片一样,结束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的相视,然后同时问,完了?
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电影中各成员的性格,只是还是看不明白电影所要表达的东西,不明白其中的内涵,太琐碎了,最后尼可追上了儿子的汽车,这又要说明什么呢,觉得乱乱的
Noah Baumbach保持着他一贯的对于中产阶级婚姻家庭生活自省和批判的文艺气息,对于新浪潮的致敬和使用自然光、手提摄影机营造所那份怀旧的质感,继2005年的《The Squid And The Whale》(http://www.douban.com/review/1341167/)之后,《Margot At The Wedding》像是《乌贼与鲸》主旨的延续,也许它们更像是三部曲中的两部,《婚礼上的玛戈》秉承了《乌贼与鲸》将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的生活通过大量的对白、感情的冲突明确又含蓄的展现在粗糙的影像里面。
无论是对于Nicole Kidman还是Jennifer Jason Leigh来说,这都是一次艰辛的表演,她们需要展现一对互相伤害却又互相依存着的姐妹之间复杂的纠葛。
Margot是个不讨人喜欢的姐姐,尖刻敏感的小说家,打着文艺分子常用的孤独、难沟通甚至精神障碍的招牌,用刻薄的言语、不合理的示爱和强烈的控制欲伤害着最亲近的人,或者是给自己的出轨找一个合理的借口。
她使得妹妹、母亲都疏离她,丈夫与她离婚,儿子Claude别扭的易情绪波动的性格,我觉得她最令人难以忍受的一点,正是利用妹妹的感情经历作为小说的素材,尽管这一点作为艺术工作者来说是完全能够理解的。
而妹妹Pauline是个一直生活在姐姐阴影下,她憎恶姐姐给她带来的这一切压力和伤害,可是另一方面她又嫉妒和敬仰着姐姐,她的美貌她的才华她的文艺身份,她极力摆脱着姐姐给她带来的阴影而找了一个完全不符合姐姐心理标准的丈夫,可是却在婚礼前夕邀请到Margot的来访时候,再次陷入在强大压力下自我否定的崩溃。
这对姊妹花扭曲的性格也造成了身边一干人的古怪,她们的丈夫、孩子、朋友,甚至连邻居都是一个阴森怪异的存在。
当然还有那颗古怪的树,一开始也许它是他们在用力维系的家庭,外表看上去光鲜茂盛,实际却已腐烂变质,他们对它有过美好的记忆,Margot在汗水涔涔的爬上树之后,有那么一刻是快乐的,可是却卡在那里上不去也下不来。
他们想让婚礼在树下举行,他们想尽办法维持那棵树,但是高潮在他们自己动手锯断那棵树的时候攀上顶峰,它摇摇晃晃的倒下砸毁了整个婚礼,是这个血缘关系的连根拔起,还是彼此真实面对的契机,全在我们生活中每一个细小的选择。
虽然大量的接近崩溃边缘的对白充斥了整部电影,有时候都能让我笑出来,在Margot腿脚灵便得爬上大树却又下不来(听说Nicole姐为此专门修炼了爬树,囧),Malcolm被Dick追着暴打没胆量却还想还击,Margot问儿子会和一个认识只有一年的人结婚么结果自己的婚姻还是一个失败的典范,等等。
尽管在笑过之后嘴里会感觉到一丝酸涩,但也让电影显得不是那么的晦涩乏味。
电影还值得称道一点的是它带来了很多悬念和疑问,比如姐妹俩父亲的行径,Pauline的第一次婚姻,或者是让Margot失控的那段修理工往事,在你不断指望解答的时候,电影却在Margot再次改变主意和儿子一起了之后戛然而止,回味无穷,影像是从真实生活里抠出来的几天,没有开始没有结局,纵使那些疑问纠结着你,让你在电影结束之后,仍旧需要花上很长时间来理清它的脉络,可是就是因为它的不落窠臼让你让面对整个故事的时候,能够深刻感受到其中的批判和反思,甚至让你更加发自内心的深思彼此爱着的人之间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
其实一开始是冲着妮可去的,因为海报上那顶漂亮的帽子映衬了妮可精致的脸庞着实吸引了我的眼球。
一口气看完了整部影片后有种说不出的感情。
玛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她们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什么亲姐妹之间会彼此不信任?
因为家里只有我一个孩子,所以我非常不能理解于是有点失落。
也许这正是导演加编剧Noah Baumbach所要给我们揭示的家庭矛盾吧。
姐妹间的语言是如此的犀利加尖刻,看后让人很感伤。
毕竟在我看来亲情是如此的重要,血缘关系是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
为什么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妹会有那么多的隔阂?
以至于玛戈和宝林这两姐妹之间有意的寒暄都变得那么做作,同时彼此都言不由衷,这其实是满可悲的事情。
影片中Jack Black的表演相当到位,他的诙谐幽默把那么一个懦弱的角色发挥的淋漓尽致。
Peter Travers对本片做了精辟的评论“The laughs come fast and furious and they're sharp enough to draw blood.”本片并非娱乐片,所以只有当你想看点东西,同时不是很累时选择它较合适。
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是一个阴冷的下午,影像变黑,随着字幕响起了迷人的独立音乐,当然,作为独立电影怎能缺了独立音乐的和声呢,直到三首动听的歌曲完结,我依然感觉意犹未尽。
主演是妮可,在商业大片中沉沦了数年不见起色之后,她俯身拍了这部独立片,算是慰藉也算是念旧,毕竟让妮可变得出名以及获得奥斯卡的分别便是两部独立电影,《小岛惊魂》和《时时刻刻》。
不论她在其中演技如何(总不至失望)她的亮相就已经是我观影的最大原因了。
片中她常头戴一顶桃红色渔夫帽,正是海报上那一顶,象征着闯入妹妹家庭和生活的一抹亮色,也象征她在片中外遇情节的闯入,尽管这样的闯入并不总是使人愉快,然而最后的结果便是这样一种闯入恰恰带给所有人救赎,有所善终。
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正式由于妮可的加入,使是这部电影的拍摄与发行得到另一种救赎?
希望也能够得到善终。
戏中的妮可饰演一个刻薄,犀利,敏感,神经质,人际关系一塌糊涂的女作家(所有我爱的元素~),类似《时时刻刻》里的弗吉尼亚,只是更加生活化而富有真实感,不知道是妮可的策略还是发行商的策略。
角色在片中总是说错话,有意或无意地,后果便是造成先死后生的效果,先爆破然后萌芽初成,生活也是这般需要点破的,或许有挥散迷雾的作用,这也是我所信仰的生活哲学。
说回电影本身,全片满布灰色调,海边的木屋,近似荒废的院子,那是她们父母留下的老屋,一如所有角色的衣着风格,简言之就是一种辄待上色的环境,而到后半部分,妹妹准备婚礼时建起的宝蓝色帐篷才使人精神一振,虽然它在其后大树砍伐事件中被压垮,但那何尝不是另一种重建呢。
桃红色帽子与宝蓝色帐篷就好似天使的一瞥。
亲情与婚姻也许是主题,而里面的爱情总有瑕疵,比如妹妹婚礼的暂时性毁灭,当她知道自己的丈夫的一些龌龊事之后,然而丈夫的真诚与坦白也得到原谅和挽救,这时,爱情便完成了过渡,介于亲情与欲望之间,也许是事实真相。
而在亲情的角度看,亲人间的误解往往更甚于爱人和朋友间,过于亲近而至于难以开口,所以需要一种爆破,直言不讳的爆破。
片子的灰色调同时也拉近了观众,更接近生活本身,更加低调并且充满了距离与温情的博弈。
抛弃华服与彩妆的贵妇妮可展现出来的真诚尤为令人着迷,正如电影本身的真诚。
结尾部分妮可冷静地将儿子送上开往其父身边的长途车,儿子恋恋的不舍没能让她回头,而当车子开出之后,妮可突然转身扔下提包和披着的衣服,大叫着“wait wait!!
”奔向开动的客车,最终气喘吁吁地坐回儿子身边,抱怨道,你知道这并不算近,真是跑得我上气不接下气。
充满暖意的歌曲想起,我不禁微笑了。
希望总会有,救赎与博弈总会有,而生活总被证明是美好的,眼泪又算什么,误会又算什么。
妮可太美了,跑的包都不要了
几百年前看的
其实每个现代人的家庭关系都是一团糟的~.......看完全部觉得挺闷的~女人内心的刻画极其真实..CLAUDE的确很帅气~另外 觉得要是谁和JACK BLACK那样的胖子结婚会是件特别恼人的事情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但还是要去做。
IMDb的分类竟然是Comedy……
享受把自己把他人逼入绝境的变态心理。。。
生活总把人搞得措手不及,真实的做自己该有多挣扎和扭曲啊啊。在崩溃的时候就是想去抓住你爱的那个人,然后用力地去拥抱。
太沉闷了
妮可近年来选的比较好的电影,Noah的发挥不太好的电影
果然是票房毒药。。。。
豆瓣把这片子分到喜剧这一行为真的很喜剧。
妮可又一次接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歇斯底里的神经质女人角色,家庭问题类的电影总是看点很多。节奏也很好,良作。
“我在电影院留下了一块皮,这样它就可以永远留在那里看电影了。” 也许我们就是那张皮,被遗留在生活中,日复一日看着相同或不同的戏份重复上演。有时,我们能等到一出好戏,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则不得不面对一部又一部烂电影。(尤其是生在中国,碰到烂片的比例肯定会更多。
惊呼 是看过的baumbach里最喜欢的一部 35mm@metrograph
太爱妮可了!
边缘性人格妮可演得不错,怎样都美。melcome好眼熟~觉得小说会更好看。
这种剧本非找妮可演不可,剧情由神经质的人格牵动。其角色非常类似《欲望号街车》中的白兰芝,挑剔,理想主义,虚荣脆弱。看到导演是处女座,整一个过虑性格的作者化作品。记得以前在HBO上播放的时候,怎么看都觉得毫无意义,现在看居然非常喜欢。好期待导演新作《弗朗西斯·哈》!
琐碎且负面的神经质情绪贯穿全局,中心思想是什么..爱吗
對話中其實很有趣
名字很好听 有妮可 片子没太大亮点 就这么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