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神父的孩子,寄养在别人的家里. 他从小就喜欢涂口红,穿裙子,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女孩.他少年时代开始写一些大逆不道的文字,请求校长让自己去上纺织课.他带着自己的记忆离开爱尔兰去伦敦,他在看见大笨钟的那一刹那满脸动容.他不再是那些悲伤的绝望的角色,他活了下来,只为了自己简单的感情和梦想.他睡在伦敦的街头,他在公园里做小丑,他在街上找客人,他穿着DIOR的高筒袜去跳舞,他找到一个爱他的男人然后离他而去,他平生第一次见自己的母亲然后晕倒,他称他的父亲FATHER,他和一个新生命一起选择重新生活.他的笑容留在的我脑海里,也许是太久没有看到过这样一个充满力量和温情的角色.这部电影并没有<一年零十三个月>来的深刻,却让我想起了<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那个同样乐天的变性人,也想起来肥皂里那个绝望到本已经死去的男人,最终获得批示可以变性并且得到了一份爱情的男人.其实他们不过是有个像小女孩一样的小小梦想,很干净.和他们的经历比起来,他们的精神来的更纯粹,更真实,也更淡然.与<一年零十三个月>中的艾文比较,Patric来得更天真,也更幸运.他在找寻母亲的途中不经意的完成了一个梦.母亲依然思念他,父亲依然惦怀他,朋友依然爱他,更给他一个新的生命从新活一次.让我记住了他的美丽,他的花语.
基莲就是角色雕刻大师。
这部片给我的第一个惊喜,是性别认同不被设置为是个体面对的第一性问题,而且电影毫不掩饰地承认,这种认同永远无法自洽,永远存在裂隙。
主角一直在完成、或者说去接近他为自己编织的一个叙事,即他的形象和性符号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女性。
他也近乎做到了。
即便如此,在面对一个男人充满爱意的告白——他所渴求的爱情,灵魂的真实时——他暂停了自己的角色扮演,表明(也是在故事中唯一一次表明)自己是男性。
他所面对的真实,以及他承认的真实,是他把自己认同为女性,并要为了这个自我认同拼尽全力去表演,去承受不同叙事之间的摩擦为其精神和肉体带来的痛苦这个事实。
这奠定了其性格的基调——戏谑。
这是电影给我带来的第二个惊喜。
不同于许多影片主角发臭发烂的犬儒主义,基莲的角色用他独有的将一切外部世界的话语性化的反讽,来重述满目疮痍的生活。
政治与战争被他柔腻的腔调解构为充满暧昧与性挑逗的喜剧,作为国家暴力机器的警察及其所象征的阳刚而暴力的男人们最终不得不以一种苦主的尴尬姿态,陪他扮演女性爱欲幻想中的好人角色,比性别叙事宏大得多的民族国家叙事,其所包含的剧烈冲突居然在这个诙谐的转变中被吊诡地化解了。
最深刻的片段还是他在寒冷的夜里,一次次拎着沉重的枪支,将它们丢进湖里。
那一刻他在用男性的身体和女性的意识来弥合爱尔兰独立战争给平凡的人的生活带来的撕裂。
电影也借此传达出“跨性别者具有和平的力量”这一观念。
惊喜之余也有一些不满的。
用小叙事解构大叙事是白左电影惯用的廉价手法,故事中的主角面临的是双重困境:战争的困境和生存的困境。
主角通过性化叙事油滑地避开了政治运动对个人生活的颠覆,与此同时,他不得不面对一个人在大都会生存的问题。
显然他选择的方式是颇具争议的,因为他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要被归因于他把性别认同置于个体生存之上,最根本的吃饭问题,反倒是性别扮演无法解决的了。
我个人认为更有趣的处理方式是,他能够在某种意义上走向对自己生理性别的折返,为生存而重新运用自己身上的男性力量。
但这似乎更偏向于生存主义,或者说阶级理论了,这显然不是故事的作者想要表达的。
我爱夸夸其谈,这是我唯一知道的。
——奥斯卡·王尔德爱尔兰的神奇之处不得一言蔽之。
那块温润如玉的翠绿大地上,洋溢着天籁的音乐、烈焰般的威士忌、狂躁易怒的血液、慵懒的情绪、啤酒绿色的眼睛,以及世界都为之倾倒的,像风一样清新的文学和比日光还古老的神话。
自然,也能催生像帕特里克这样变态又撩人的小混球,把整个世界耍得团团转。
帕特里克绝对是一道诡谲的风景。
这个古怪的小男人不能仅仅被简易地定义成“异装癖”,而是完完全全的,骨子里都被脂粉和香水给浸得酥软了的小女人。
打小起就有根深蒂固的伪娘意识,知道偷穿姐姐的衣服和养母的高跟鞋,抹上口红,扭捏腰肢。
“跟我说,‘我不是女孩’!
”被吓坏的养母恨声命令道。
“我不是女孩!
”(笑)这一幕,倒有些形似《霸王别姬》里一出“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
不同的是,前者是义无反顾全身心地向着“女娇娥”的路子奔跑,而后者却是在百般逼迫下委曲求全,最终闹得人戏不分。
片子前三分之二的片段都叫我笑趴了,尤其是“Kitten save the world”那一章,可能是仅花9块9买来的却命名为“香奈儿”的香水武器大作战。
斯里安·墨菲的肢体动作跟那双媚眼真是绝了,就连喷香水的动作都跟音乐节拍丝丝密合。
这段虚妄的想象片段结束之后,看到被他胡搅蛮缠,囧成一团的警官们,何其可乐也欤~小混蛋永远都是社会的敌人。
这个僵硬的世界奉行的是严肃、严肃、严肃,而帕特里克却难以抑制疯狂。
尼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愚蠢男人的世界,唯帕特里克一只伪娘亭亭玉立的世界。
或是愤怒或是臣服,男人们永远是被耍的对象,受诱于他蛊惑人心的蓝眼睛和别样的风情。
在伦敦和爱尔兰的舞台上,他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演员,挑逗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用戏谑来抗争命运的不公。
诚如巴赞所言,导演才是一部电影价值的源泉。
那么尼尔·乔丹无疑将自己对这个社会的不认同集中影射在帕特里克身上。
游离于这个社会之外的孤独感,以及醉心于自己小世界的满足,身为一个导演,何尝不是如此感受。
这部电影有两个尤其重要的角色,着墨不多却分量十足。
他们就是帕特里克的父母。
“母亲”是这部电影里一个虚幻的存在。
Phantom Lady ,字面上本身就证明了她的不真实。
撇去帕特里克自恋妄想症下浮现在作文里的形象,对帕特里克来说,现实中的“母亲”是一片空白却又无处不在。
尼尔也在反复向观众强调这个女人的形象:金色的发髻,细巧的腰肢,电车上缓缓移动的身影,甚至安排那两只八卦的小鸟重复两次她酷似米基·盖纳的样貌,只为增强这个女人的真实性。
尽管遥不可及,她仍清晰地存在于帕特里克的假想之中,但对于我们观众而言,那张脸仍旧充满了谜题。
尼尔也在拼命藏匿,仅让我们通过米基·盖纳的海报,认识她的人的口述,电车上远去的背影,以及帕特里克的易装模仿来认知。
直至最终,那个背影从楼梯上走下,越过她肩膀的空间,我们看到又惊又喜的帕特里克晕厥的一幕。
帕特里克一直说,他的母亲被伦敦吞噬了。
但他自幼的理解是如人口述中那样,他的母亲消失在伦敦茫茫的人海之中,等着他来拯救。
而亲眼目睹母亲的生活后,这句话又多了另一层涵义:伦敦成了母亲的家,她嫁了人,有了孩子,再也不能跟他回去了。
母亲成了他人的母亲,她眼前的帕特里克也不是那个爱尔兰边境小镇上的弃婴帕特里克。
也许相同的名字可以看成那个女人对昨日的纪念和忏悔,也许还存有着爱,但是对帕特里克来说,这种虚无飘渺的东西什么也不是。
“寻母”是这部电影的一条主线。
它的结束伴随着难以言状的伤感,使一向坚强犯贱耍宝的帕特里克也禁不住泪眼婆娑。
这段征程结束,一切都回到起点。
一切的努力仿佛只为证明这样一个女人的存在。
值与不值,不是我们这些观众能够评论的了的。
相比“母亲”这条曲线,我更欣赏尼尔对“父亲”的处理。
“父亲”与“母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他在地理距离上触手可及,形貌真实可信,唯一令人心寒的是他的介于自己的身份而矢口否认。
因此,“父亲”对帕特里克来说既是一种渴望又是一种轻蔑。
从他游戏般地将父母苟合的行径堂而皇之搬上课堂作文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男人的形象在他心里不过是种下流可笑的存在。
但是,这个从小缺乏关爱,在养母跟姐姐淫威下扭着屁股成长起来的小混蛋,对生父无疑还隐含着一种亲近的期待。
他们关系的一步步改善,尼尔用了四组场景来缓和升华。
第一次会面,帕特里克诅咒他的母亲,第二次对身世的质疑使神父惊恐万状夺门而出。
这短暂的前两次都隔着“诉罪”的小窗子,他们的心理距离无疑如同上帝和凡人一般遥远。
第三次会面就相当精彩的了,也是我觉得影片最动人的几处之一。
此时两人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
在夜总会这样发酵羞耻和暧昧的场所,隔着一面玻璃墙,神父在后面的小隔间里絮叨着自己的故事以及长期潜伏在心底的对儿子的爱。
尼尔给了他的嘴巴和话筒好几个大特写。
他的脸隐没在黑暗之中,酒红色的灯光映照出他喋喋不休的唇,一段难以启齿的过往于此昭然。
这里的红色灯光不全为烘托出夜总会的氛围,还映衬着神父的罪与罚,是他此刻倾吐肺腑之言的情感影射。
而玻璃的另一边,明亮又炫目,坐在花团锦簇的秋千上的帕特里克一身骚情。
秋千一摆一荡,仿佛是他抛来抛去媚到眉梢的眼皮子。
随着神父的诉说,我们看到秋千渐渐止了,震惊之余的伤感从帕特里克硕大无朋的浅蓝色眼睛中蔓延开来。
真实的爱意展现在失爱的卖笑场所,这是何等的讽刺。
他长此追寻的两个梦想——母亲的身影和父亲的爱,就这样突如其来地出现。
尼尔在一明一暗两个房间中给我们制造了温意的冷酷,色彩强烈的反差对比更显出了如梦一样的虚妄和不现实感,使之惊恐的不仅仅只是影像中的角色。
最后一个场景在神父的家门口。
“该怎么称呼你?
”“父亲。
”虽然在英文中,“父亲”与“神父”是同一个单词。
但实质上这里起到的作用无疑是对帕特里克得到生父认同的暗示。
两个身影之间已了无身份和伦理的障碍,父子彼此凝视,仿佛方才相识。
四周空气显得沉默却不再冷酷。
“冥王星上的早餐”,这个诗意的片名取自1969年的一首同名歌曲。
歌词表达的“即使不离开你在现实中所处的位置,想象依然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挣脱身体的束缚而遨游宇宙,到冥王星吃早餐。
”这正是帕特里克内心所追寻的自由,也是尼尔·乔丹的希望。
整部片子的首尾是相互呼应的两个环,中间一大段的倒叙,琐碎松散却不失神。
值得一提的是起到衔接作用的那两只奇妙的八卦小鸟儿,轻轻巧巧地穿梭在空中,仿佛是被无形的手控制的两枚金针,给整部电影的镜头穿针引线。
这是只属于尼尔·乔丹的一件奇装异服,但人人爱穿。
其实有很多机会早就可以看这个电影,还是一贯固执地认为一个色彩浓艳的异装癖的故事不会有太大价值。
如此不顾旁人目光自由自在的极乐活法现实中大概是没有的。
Patrick眼神里透露着一点可怜相但又无比坚定的单纯(不得不提强人Cillian Murphy的表演,在我的印象中他从来是“眼窝深邃的阴郁小生”),俗人难以理解。
一个早已不想做男人却尚未脱离真身的人,比真正的男人还要勇敢伟大。
70年代的爱尔兰是有过阴影的,Patrick的出生和成长本是寻常意义上的悲剧。
在一个自视为小妞的年轻人的荒诞传奇和无数华丽乐章的衬饰下,尼尔 乔丹便把这一切政战纷乱和尘世悲哀,用两个小时的色彩铺陈染了个遍。
于是更想看看在[哭泣的游戏]和[屠夫男孩]里里面,这个“爱尔兰杂种”如何鼓动观众。
若是结合[阿甘正传]作一联想,似乎也不为过。
同样是“时代大背景下的非典型人生”,母亲的角色似乎也同样关键。
而我选择[普鲁托的早餐]。
“如果把ta生下来,ta也会像我一样,一团糟。
”在查理决定堕胎的时候,Kitten这么说道,他想起了自己不被期待的降生,被父母抛弃的童年,如今流落红灯区不堪的一生。
一个不被期待的生命,降生于世的那一刻起,仿佛就注定了为爱流离失所的命运。
但是查理听到之后马上就离开了诊所,她对Kitten说,“但是我爱你。
”在这里我爆哭了一通。
在这之前,Kitten从来不知道他是被爱着的吧?
冥王星早餐也可以说是Kitten的寻爱之旅,作为跨性别者的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着周遭社会的歧视,什么是爱呢?
如果我是他,我想我也不会明白。
每遇到一个被他吸引的男人,他都会问“如果你回到家,看见我躺在那里,你会送我去医院吗?
”每一个男人都会回答,“会的,当然。
”也当然,他知道这些都是骗人的。
他追逐着“Phantom Lady”的影子在伦敦游荡,他在找寻那个真心爱他的人——妈妈。
他睡过游乐园,差点被杀,被魔术师当做标靶,被警察局关押,满身伤痕的他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一只可怜的湿漉漉的小猫。
他要去哪里呢?
妈妈在哪里呢?
直到查理把他从那里揪出来,告诉他自己怀孕的事情,告诉他,其实他是被爱着的。
从这里开始,Kitten开始找到了那个东西,那个叫爱的东西。
在他工作的红灯区sq表演场所里,他的神父父亲终于在告解室小窗般的单面镜后面向他阐明了一切,告诉他,其实他的父亲一直在爱着他。
也在这里,他终于知道妈妈在哪里。
他精致地装扮好自己,扮成一个电信调查员走进妈妈现在的家,遇到了那个和自己同名的弟弟,他已经知道了他想知道的一切。
他也是被妈妈爱着的。
那个被抛弃的小孩,如今又开始获得了一切,他和查理一起带着新降生的宝宝开启了人生的新旅途。
Kitten寻找妈妈的这段旅程就像是一个答案,它在回答着什么问题,像是一个为什么我们会存在于此的问题。
我们一开始是一颗受精卵,为什么受精卵会形成?
我们是真爱的产物还是淫欲的产物?
我们为什么会被生下来?
我们是父母期待的降生还是迫于无奈?
确实,这些问题无聊至极,但是只有在问过之后,我们才确定了自己此刻的存在。
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决定我们之后的人生存在何种意义,但是确定了我们的存在。
生命的问题,回到生命的产生之处,爱的问题,回到爱的产生之处。
Cillian Murphy,你吸引我看了多少部我以为我绝对不会看的类型片啊!
Patrick你这个死妹妹,谁不希望有你这样的闺蜜呢!!
本片找资源请务必慎重,一定要高清画质,随时准备好暂停和截图和摘抄,非常好莱坞的文艺片,非常诗人的好莱坞片,导演和墨菲天作之合,天才鬼才,你们太合适了!
他被催眠后,抱起所有被魔术师乘坐是妈妈的人和物品;他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对他好的人,并付出真心;他请求留在监狱为了能有点归宿感;看到自己的妈妈他激动得晕倒了;离开妈妈家的时候他流泪但告诉自己同母异父的弟弟是角膜炎所致;飘渺无根的孤独感围绕整个人生,但却依然坚强地活着;所有萍水相逢的人给予的爱都有限;人人匆匆地过活,如果童年时没有被爱过,长大之后难以健康生活了。
都是一辈子,但就是有这样的人活得仿佛生来比我们更自由,我说的是人的区别。
Kitten,这个来自Irish的变性人生来没爹没娘,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而给后妈丢尽了脸,但却从不避讳自己,永远对任何人袒露胸怀,也永远不掩饰自己的情绪。
18岁不到,她就开始了自己的旅程去寻找自己的母亲,毫无线索,无依无靠,但什么都没有让她沮丧起来,在英格兰、爱尔兰、苏格兰动荡的70年代,Kitten辗转周折,因为她的无所顾虑,走到哪说哪的性格,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但最终找到了妈妈,虽然只是一个根本不认识自己的妈妈。
影片整体的风格也映衬着Kitten的无畏和“放荡”,游走于现实和Kitten的幻想之间,也不时的提醒我们在这种梦幻般的故事里,恐怖袭击、种族分裂战争无时无刻的不在调紧人们本已紧张惶恐的情绪,出生入死不断的发生在身边,就连Kitten也不是那么幸运,但她永远可以往前看,就连在警局中被审讯都把自己脑袋里的故事当作线索讲给警察听。
顺便说一句,最后她父亲给她的表白像极了《德州,巴黎》里的场景。
http://tygoonray.blogbus.com/index.html
这部电影让我看清了国产电影和欧美电影相比一个最无力反驳的差距,演员水准实在差的太多了。
全片最顶的部分毋庸置疑就是主演Cillian Murphy的表演,本片中的形象和他以往饰演的角色形象天差地别,他的角色一般都是冷酷严肃阴暗的气质,而这部演了个活零活现的阳光穆棱。
演得简直天衣无缝,根本找不到破绽,这种级别的表演我印象中国内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只有周星驰,各种与角色完美契合的微表情,自然而然的肢体语言,完全是把握了角色的灵魂,你考虑到周星驰从来没有在角色扮演上有这种程度的跨越,国内真就找不出什么人在演技上能和Murphy匹敌。
演什么都完美,这部我看得投入之时甚至一度怀疑了一下Thomas Shelby是不是他演得。
电影拍得很清晰,一个关于寻找归属感和身份认知的故事,节奏挺快,结构上像诗歌一样被分成了一段一段的,很好地辅助了叙事进程。
刚刚看的时候确实不喜欢男主角的娘娘腔和那些开放的细节.但是看完后很感动,这个善良和相信美好的"LADY".一直没有忘记要追寻他的母亲,并一直相信着身边的那些人,天真地问,你会给我带糖果吗,如果你回来发现我躺在地板上,会带我去医院吗?...那些男人都会回答会,而他也那样子就相信了.也许不是相信,只是无所谓答案吧.委婉地拒绝身边想要改变他的人..离奇的人生/安好.
让杰瑞德.莱托来饰演主角更为妥当,本片男主一看就是三十多岁的哪里饰演得了中学生和年轻人,而且其表演看得我想吐!我认识的Gay小受都没有这么娘的,整个像个软骨蛇,长得也不够中性。
对于一次草草了事没太看懂的电影,这就是我的亲身评价,更重要的时候,找个时间和对的情绪,再看一遍
life is hard,but (S)he just smiles at it!!
这个男的还真是很女人啊。
When you love someone, don&#39;t think twice.
这部电影是我觉得最美好最纯真的电影。是阿莫多瓦的浪女基卡+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脸谱化,这也许是刻意追求的喜剧效果,但略显匠气;“异装癖”这么大的矛盾冲突居然被写成了流水账。
If I need a lover, I&#39;ll find a phantom lady like you.
既可以看作是个体的自我认同也可以看作是对于爱尔兰历史和命运的隐喻。Father一词的双关,开局与结尾新生命降生的暗合,寻母之旅所暗含的对于源起的象征,圣诞夜的大火,神父与女佣的媾和,总之,这是一部充满了隐喻和指涉的电影。或许,性别的错置与最终认可暗示了爱尔兰历史身份的处境和变迁。
Slightly overrated
3.5。London the biggest city in the world swallowed her up. 虽然光鲜亮丽却没有拍出Patrick内心的苦衷,还是流于表面多些。过于期待所以打分苛刻一点吧。
To find the phantom lady, to find your true love, even though the big city can swallow you up easily, even though you are a boy who should&#39;ve been a girl. The most moving film I&#39;ve ever seen.
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我的观影感受,似乎我了解了,似乎我还不够明白。在我眼中,他美丽,善良,真实。在别人眼中,他神经质,变态。如此的他,我喜欢,为了一切莫名的事情义无返顾,遇到过误解灾难生活窘迫,但是他的内心依然坚强无比和圣洁。对!应该用圣洁来形容他。这便是超现实主义吧?世间哪有这样的奇女子。无论贫穷富贵,依然高傲。这是一部独特而震撼的电影!
Neil Jordan 的大回锅,共和军、性别倒错、恋母情节,当然还有连姆·尼森
没什么意思,感觉就是套用了历史背景的无病呻吟,走人生成长路线很容易拿高分是吧?剧情和导演其他片子有重叠的地方,譬如女装,譬如爱尔兰暴乱。。。
太反胃了,发条橙的那种反胃..
ost好听 终于熟悉了爱尔兰音
你拥有这世上最美丽的眼睛和最纯真的心,我爱你,你这没人要的家伙。
卷毛基莲~~ (¯﹃¯)j居然是和蝙蝠侠崛起还有红眼是同一时期的。。好嫩,真美丽啊,然后就过上了百合的生活了么。想怎么活就怎么活吧!b7gtxlgc @
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