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抽空把今年情人节档期的三部爱情电影看了个遍——《将爱情进行到底》、《我知女人心》和《我们约会吧》。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主题,作为艺术分支之一的电影肯定也不会放过这个主题,并且将这个主题深化、扩展,同时还延伸出了专门关注与爱情的档期——情人节档期。
定电影院的团体票时都会注明——情人节、圣诞节以及首映礼除外。
爱情这个主题之于电影,跟爱情之于文学来比,其程度之深,有过之而无不及。
《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在内地的宣传攻势很强,北京台、东方台都给他们做了特别节目,播出前《杨澜访谈录》播出的李亚鹏和王菲的节目就要这名字。
三部片子它最火,票房最好。
年前重庆逛的时候,偶然看见电影院外的《将爱》广告,我才知道这部电影。
第二天清晨,T在房间放那首《因为爱情》,听到歌曲的时候就把我打动了,直接产生了想去看的冲动。
陈奕迅和王菲对《将爱》主题曲的完美演绎对电影的推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后来跟Z说这首歌很好听,才知道,《将爱》这部12年前就存在的电影对于80年代的青春爱情启蒙影响。
很多人现在对那部电视剧还有一种怀旧情绪。
当然,张一白文艺调对于青春爱情的重新描写也蛮期待的。
而,演员对于我的吸引力不大,仅限于徐静蕾。
《将爱》这部电影的三个故事,讲述了爱情的三种结尾。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被第一个故事打动得最深。
杨峥和文慧遇到的这种情景,是任何对于爱情产生寄托心理的人都可能遇到的。
对于爱情不稳定性的恐慌,从而让我们选择给对方一种爱情坚定程度的测试。
第二个故事挺幽默的。
第三个故事出现了何洁,发生地也放在了法国,出现了第三者,对爱情的坚守与背叛同时出现。
看过《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都会了解到这种叙事。
《我知女人心》巩俐和刘德华一起出演。
对于刘德华,我一直持冷淡的态度,我比较喜欢巩俐。
故事发生在北京某广告公司的创意部,创意总监因为可以听到内人的心声剽窃到执行创意总监的创意而和她产生了好感。
这个故事蛮狗血的。
估计是广告公司的内部构成比较简单,同时职业看起来比较光鲜,所以很多电视剧和电影都会集中拍这个行业的故事,如芒果台的《丑女无敌》等。
我觉得他们这样的表现把广告公司说得也太简单了,职业说得更加光鲜了。
创意总监女儿都找男朋友了还风流成性,办公室有两女的专门给扇风。
不要太夸张……美奥的创意总监李仪龙,首先就让我想到了奥美广告,有那么一点点山寨的感觉。
当然咯,这么传递广告公司,也可以让我们这些学广告的人YY一下以后充满情趣的广告公司工作经历。
PETER和李仪龙聊天,开始是为了私事,后来竟然就是公事了。
这个转变让我有那么一点小囧。
因为寂寞空虚无聊而在网上寻找对象,结果成为了猎头公司为其他公司寻找人才。
整个故事总体上还是蛮平淡的,准备走的,回来了,满足了留下的人的牵挂的心。
不过,看两个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在荧幕上用年轻人的方式谈情说爱,心里有那么点不适应,别扭有点讲不出。
《我们约会吧》这应该是玩票性质的电影。
不用粗制滥造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它,也不能用什么更高级的词汇了。
和《将爱》一样,在电影里穿插了生活中的人讲述自己的故事的镜头。
《将爱》是在很有情调的环境下来拍摄的,背景简单,而《我们约会吧》就像新闻随机采访一样,大街上拦到一个人愿意接受录像,然后对着镜头大喊“亲爱的,我爱你”,不用剪辑直接放到电影里面。
我不是装逼文艺范,但是说老实话,这样的镜头确确实实拉低了整个电影的档次。
从正常的平均水平电影下滑到有山寨色彩的玩票性质电影。
看惯了芒果台电视剧的人大概就能想象出电影的故事情节以及其演员的水平。
芒果台以及其相关的制作机构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好用的那么几个坚挺地用,不遗余力地用新人。
而电影中出现丹尼斯·吴和吴辰君之后我就有一种错觉,我是在看《不小心爱上你》。
更有,在盛蓉姐要找的陆氏集团总裁出现在道歉的荧屏上时,那一刹那,那一瞬间,我震惊了,我以为她想请“艳照门”之后的陈冠希上《我们约会吧》。
陆总的道歉词跟陈的差不多,而他们的长相又有那么几分相似。
故事中,还有选秀之类的内容,感觉就像是为他们自己拍的一样。
从冯氏贺岁剧开始植入式广告在中国的电影中呈现着浩浩汤汤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除了古装戏,现代戏基本上都充满了广告。
本人不排斥电影中的广告,我觉得如果植入得好,是可以提高审美情趣的。
我觉得很多广告片很好看,我经常没事做的时候拿出来反复地看。
但是电影不能拍成广告片吧,或者不能拍得比广告还差吧?
看广告片时不要钱的,而看电影是要付钱的啊。
当然,电影植入式广告的最高境界就是广告片里植入故事情节。
可是,这三部电影的广告……《将爱》的第三章场景在法国,而杨峥、文慧和楚楚三人在波尔多游玩的时候喝的水是“西藏冰泉5100 ”,镜头直勾勾地盯着文慧在法国家里书桌上中文包装的999.这让我说些什么好呢?
在中国喝法国产的依云水不稀奇,但是在法国喝中国产的在国内品牌影响度都不高的5100就比较不可思议了。
《我知女人心》基本上是拉了巩俐以及刘德华所代言的所有品牌。
开得车一律是讴歌,广告公司的也给讴歌做品牌。
更有意思的是乐途。
以前还不知道乐途的广告语,现在连广告语也知道了。
洋河蓝色经典嘛,男人情怀这些都红果果地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啊。
更绝的是被咬了一口的LOGO无所不在。
看片尾的时候没有出现苹果公司有赞助啊,怎么就平白无故的出现这么多次呢?
可能是我看错了吧。
前不久刚看过一个统计,苹果公司的商标已经超过其他商标成为电影露脸率最高的商标,综合超过33%。
那个《我们约会吧》的广告就更不用说了,和姐姐谈煮饭,干嘛要说“有了美的智能电饭锅,想吃什么我都煮给你”,雷倒终生?
EMOI店子偷偷地约会。
陆总驾着万科的帆船在海上驰骋。
我不知道万科是怎么想的,陆式集团的建筑可是出了问题的啊,然后他驾驶万科的帆船,是不是在暗示我万科的建筑也有这样的问题?
至于民生银行,更是多次反复以远景特写等不同的手法,出现其外部装饰,内部结构以及其VIP卡……可能是银行钱多吧,广告砸得多。
广告多,投资成本也就收回来了。
所以,它也就不在乎票房的问题,以400多万的票房排三部影片第三。
该说的说完了。
给一部都市轻喜剧高分,确实有些连自己都不可理解,但是细细品味这部片子,给个满堂彩也绝对是当之无愧。
影片中从一开始都围绕着都市的元素,广告,帅男,美女,office恋情,夜店,猎头等等。
影片的故事也很简单孙子刚这一“孙子”从一开始就是广告创意,后被李俊龙顶替,一个机缘巧合使他获得了超能力可以像“孙子”一样神机妙算读懂女人心。。。
影片从开始到结尾幽默元素还是不错的,什么日本店里吃羊肉泡馍,刘德华,陈志鹏大秀身材穿女装,但植入广告的生硬是这部戏的一大败笔,座驾讴歌,电子产品苹果、以及首饰,乐途就不用说了,甚至到连苹果产品的型号都要用台词说出来“爸,你是不是又动我的T。。
了”,朝外SOHO,尚都国际近远景不断,每个转换镜头都会有,人手一杯立顿,天啊真是名副其实的:“广告公司”。
可就是这样大的败笔也不能阻碍这部影片最深感受的亮点。
场景中孙子刚去问他的父亲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天之内,他的父亲又一个人见人烦的倔老头摇身变成了人见人爱的热点甚至周围的舍友会参加由父亲组织的合唱团,要知道他们之前可是最反感这个,父亲的一句话告诉了答案:你只要坦诚去面对,去对待那自然你就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任何人都想去读懂你周围人的心,朋友的心,爱人的心,这也就是读心术长久不衰的缘由,可是真正的读心术其实很简单,就是坦诚。
故事一般,剧情拖沓,广告奇多,典型的爆米花电影。
看点就是巩俐了,越老越有风韵了,全片至少十几套时装,魅力派头十足,摄影又好,还是比较养眼的。
另外,镜头不多的属于客串的胡静、安雅和胡凯莉也气场十足,的确比那些年轻演员更能压得住场子。
比较而言,刘德华就明显的老了,一笑就满脸的褶子啊,不知女观众们会不会伤心?
这个贺岁档前半程是葛优的,后半程是刘德华的。
算起来已是知天命之年,但刘德华依旧不想走出自己偶像明星的光环,所以觉得他很累。
我也揣摩不出他接戏的标准是什么,反正是天上一脚地上一脚的,似乎是逮到什么演什么。
不过没有人会否认他在华语影坛的分量,以至于当他和巩俐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时,倒也没有让人产生失衡的感觉,毕竟巩俐已经被国际化了,尽管她的英语还带着丝丝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山东大煎饼味儿,但却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被好莱坞所认可的东方面孔。
这里我觉得压力最大的是导演陈大明,这个从河南的豫剧学校里走出来的土生土长的中国导演,让他驾驭两个这样量级的明星,恐怕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好在《我知女人心》是一部翻拍片,而且还是高度尊重原作的翻拍片,片中主要的情节桥段和人物设置是全盘复制自梅尔吉布森10年前的作品《男人百分百》的,有了这个大家一起照猫画虎的前提,应该省却了不少创作上的分歧和争论。
其实10年后再看这个伪读心术故事,我依旧觉得很有趣,比现在市场上充斥着的自说自话的都市爱情喜剧要靠谱得多,再加上刘德华、巩俐这样的豪华阵容,影片的起点和品质都有了基本的保证,影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这个典型的好莱坞故事模式接地气的问题,于是便有了影片中的袁立和王德顺。
袁立扮演的自作多情的售货员,美丽时尚的外表和河南方言的内心独白形成了十分戏谑的反差效果,王德顺扮演的老爸虽然钟情于《重归苏莲托》,但其心理和举止也还十分中国化的,另外李成儒扮演的公司老板,浮夸势利,刻画得也还算入骨,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物形象。
在这些人物的烘托下,刘德华的角色倒也显得扎实自然,问题出在巩俐身上。
回顾一下,其实巩俐在中国电影中所扮演的有现实存在感的角色很少,无非就是《秋菊打官司》和《漂亮妈妈》,《周渔的火车》中虽然也是现代人物,但也显得很飘渺,她更擅长塑造与观众有距离感的人物。
在《我知女人心》中,一直到最后我觉得她也没有和人物彻底融合,她外表的强势和内心的柔软并没有产生能够打动我的碰撞,另外一个外国人(新加坡人)演一个离我很遥远让我很垂涎的人物(主要因为她一个大白领可以如此轻松地在北京买一套单身豪宅),这种距离感让我很难克服。
另外对原版电影的克隆应该再做些取舍,诸如易装这样的噱头在这个文化环境下未必讨好。
算起来刘德华和巩俐的年龄加起来快100岁了,所以这注定不是一个小清新的爱情故事,当然也不是黄昏恋的故事,而是熟男熟女的暧昧情挑,遗憾的是口味稍轻了点,同是职场男女的搭配,豪斯和卡迪都上床了,杜拉拉也搞出一夜情了,《我知女人心》则太浅尝辄止了,毕竟是成年人的感情角逐,仅停留在意淫阶段显得太望梅止渴了。
其实我觉得这版故事如果翻拍得再颠覆一点,姿态再放低一点,比如搞个中国乡村版或城市平民版的《我知女人心》,是否会赢得更多的观众认同呢?
毕竟一年下来,看各种红男绿女在各种SOHO和各种village中穿梭,真有点视觉疲劳了,别总跟我玩苏格兰情调了,咱还是直接苏格兰调情吧!
不是陈大明没有水平,《我为谁狂》和《鸡犬不宁》足以证明他还挺靠谱,问题在于找两个重量级的中老年人(刘天王的褶子虽比不上梁朝伟的多,即使再虚伪地假笑,事实已经不年轻了)来演这个题材的电影纯是为了圈钱吗?
片中里尽是时尚的东西,中老年人在里面很别扭,就像《非诚勿扰》就是让葛优、舒淇这两个中老年人在那唧唧歪歪就是不上床办正事一样别扭(但也有人买账,没办法,《非》的票房足以说明问题》),所以电影印象不会好到哪去。
看的时候就在想:剧本真厉害,现在才知道是翻拍,一些想不通的地方也就有解释了,怪不得整部电影如此乏味,原来是导演掌握不了本土观众的情绪。
这部电影最大问题就是难以入戏,男女主角缺乏cp感,可能是导演镜头表现力,也可能是因为角色限制,又或者在于演员特质不容。
他们之间的爱情戏,让我想起《唐伯虎点秋香》,互动尴尬,一边看一边惊叹:剧组真牛,这么两个人给请到一块!
巩俐的气场太强了,爱情电影本就是展示不理智、盲目的一面。
巩俐出场时像如普拉达的女王,工作狂、精英人设,这样的人你说她向往爱情真的很难让人理解。
哪怕是安排了网恋铺垫,但认同度还是很低。
剧本结构完整,主角的家庭阴影、三代矛盾,最后的大团圆,走出自我,十分典型的商业片。
特效也不错,过了这么多年小鱼的特效还是挺逼真。
但是,剧情太平了,虽然很合理不假,但是两个小时的戏份太多了,孙子刚和袁莉的分手、父女的和解,都缺乏冲突性。
带着这种情绪,最后的反传统结局也就无所谓了。
ps:王德顺老爷子原来这么早就涉足娱乐圈了
女装这一段,真的瞬间回到港片黄金时代的记忆结尾收回超能力的戏份太过巧合、随便
曾几何时,年少青春的我在看悲催的苦情剧时感叹怎么男主角那么笨,连对方想什么都不知道;谈过恋爱后才发现,原来女人是如此的不可琢磨,怪不得有首歌叫“女孩的心思你莫猜”。
于是乎常常幻想自己可以猜透女孩子在想什么就好了,投其所好岂不快哉快哉。
但是当陈大明同学用华仔和俐姐以这样一种方式向我展现出“我知女人心”后的状态时,我才发现这其实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电影翻拍好莱坞的《偷听女人心》,梅尔吉布森主演的,还好我没看过,保持了这样的新鲜感。
华仔饰演一位在广告公司干的如火如荼的创意总监孙子刚,本以为自己会升职却遭遇外来的“程咬金”李仪龙。
插一句,好久没看过巩俐演电影了,发觉这种经过时间沉淀的女人真的好像酒一样越老越有味道。
孙子刚一家三代关系不融洽,自己因为母亲一直对父亲耿耿于怀,对女儿漠不关心使得青春期的她经常对他不屑一顾。
对于他不少女人表面极为尊重背地恨得咬牙切齿。
然而一次意外让孙子刚获得特异功能后能够听到女人的心声,本来他以为可以凭借这个法宝从此纵横情场大杀四方所向披靡,但是他却错了。
猛然间发现那么多道貌岸然的面孔,但是他也会慢慢调整,把这种困扰转换成对自己有利的优势,包括窃取李仪龙的创意,但是经过接触后他发现李仪龙是很善良并且很符合自己,经过一番斗争后他决定坦白挽留,当然就是欢喜大结局。
对于华仔,我还是喜欢无间道系列时候的他,那个时候的他演的角色更适合一些。
倒不是说华仔不适合演这种商业片,只是像《未来警察》《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都是噱头十足,但内涵不够。
希望他可以再接本子的时候接一些很有剧情感觉的。
回到电影本身,其实它诉说了一个美好的童话。
在遇到人际交往的难题特别是对于对方真实想法的揣测无从下手时,有时候真希望自己有特异功能,猜透对方。
在恋爱的时候尤为重要,自己就干过很多蠢事,以为对方会很喜欢的却不喜欢,认定她会厌烦的东西却喜爱的不得了。
大学的恋爱经历虽然填补了自己空白的爱情史,却也给自己更多的迷茫。
其实有时候糊里糊涂不是也挺好,朦胧一点,不必太较真,给自己和对方都留下一点幻想和空间,不也很好。
所以,女孩女人的心思都莫猜。
我知女人心,一个美丽的童话。
拷贝类型:普通数字个人评分:80+分推荐程度:四星(五星满)这个意思就是:这是一次成功的致敬,在这个新春佳节都应该去看看。
值得推荐的内容:与梅尔、海伦的《WWW》对照观看更有乐趣;华仔的骚情舞蹈;次高音老爸。
短评:影片在结构上几乎完全复刻了那部经典的《WWW》,但编剧并没有简单地抄袭,而是对整个故事进行了本土化处理,这样看上去就顺服多了。
而且一些桥段由于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也就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来,效果上加分不少。
缺点是导演过分谨慎了,掌控上有点紧,放不开,总是点到为止,不够畅快。
而且在后半段过分迁就广告商了,挺好的植入愈发烂俗。
有个养老院的镜头虚焦的背景上有个水杯,我也有一个。
请大家注意这些笑点:华仔发骚的独舞、《冰雨》、水族缸里的鱼、摄影家陈老师、电梯中的抢眼群众演员、扣泥漆瓦寿司店段落分析一下植入广告(这现在成了国产电影的必备项目了):洋河蓝色经典的植入前两次太绝了,这要好好学习,最后一次有些过分。
建外SOHO、PICC、三里屯等应该算不上植入但很明显。
乐途这牌子很亮么?
反正我不买。
立顿、金至尊的植入合理却明显。
没有恶劣如非2般的植入部分。
说点遗憾,巩俐阿姨太老了,而且太壮了,不如找一个小巧干练的女强人好些。
烂片,绝对的烂片冗长拖沓,看了开头10分钟我就忍受不下去了这个导演到底是干嘛的?
是不是拍100集蓝猫淘气三千问出身的?
浪费这些钱这些人这些胶片干嘛啊,捐点钱给希望工程给自己积点德吧你不是干这行的料,早点转行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吧,积点德吧,拜托你了
2025年1月26日,晚上,闲得点开这个电影。
豆瓣记录我2011年在这部电影上映不久,就看了。
并“一星给巩俐,一星给金桐西路”2011年,我还在世贸天阶的时尚集团打工。
彼时彼刻,北京朝阳东三环这一带,金桐西路,光华路,大望路;从建外soho,国贸,世贸天阶,朝外soho,尚都soho,到三里屯太古里,极尽繁华,是大都市的闪亮切面。
而2024年最心疼的新闻是世贸天阶的“全北京向上看”大屏幕灭了。
这片儿的商场餐厅都关门了。。
我2013年进入广告公司,做互联网广告。
这之前的两三年,互联网公司借由移动端智能手机的兴起,逐渐成为涨势最猛的行业。
网民数量的激增,改变着广告行业的格局。
同时,也改变着广告行业的精气神。
传统广告公司即将迎来一个逐步瓦解重生的序幕。
“广告热店”兴起,其实就是一种新型的业态逐步成型。
2013年的广告人,是不会想到,未来专门做微博红人的公司,可以跟4a在一张桌子上进行竞标比稿的吧。
2024年年尾,karma广告的老板拍了一条自我解嘲的广告片,在里面点名了全国知名的广告公司,代表北京被提及的,明显已经脱离第一梯队。
而电影里,巩俐被那个peter挖去上海,还是一种“下嫁”的即视感。
2011年,文化领域的公司鳞次栉比,最厉害的文化创意公司肯定也必须在北京。
正如,2024年,蓝标决定把总部搬到上海。
是不是也意味着一些时代的小休止符。
2011年的电影里,巩俐已经是欧莱雅集团的代言人了。
但是那时候的欧莱雅还不是机场免税店里的凑单礼盒。
我那几年春节回家,买一盒欧莱雅护肤套装给妈妈,是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事儿。
而2024年,静安女子监狱频频传来裁员,reorg的新闻。
国际彩妆护肤巨头们的生意越来越难做。
让李佳琦恶名昭彰的那个国货品牌,在经历了负面阵痛,也在2024年拿出了不错的业绩表现。
更遑论其他国货品牌。
更神奇的是,这部电影里的人们,都还是前置摄像头一样的容貌展现。
感觉他们还没有集体参与亚洲邪术。
刘德华2024年还在开演唱会,六旬老翁独占鳌头,脸上的状态竟然比十三年前的电影里还要饱满一些,像是用了拍照软件里的“轮廓平整”。
更别说,胡静,美是美的,可和在人民的名义里和检察长谈恋爱的状态相比,脸明明已经开始嘬腮了。
袁立老师美得令人快乐。
饱满的脸颊,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像是那个时代欣欣向荣的气象。
就算腰身不够瘦消(当然真人肯定是瘦极了,镜头里的她还有一些婴儿肥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错觉),也浑身散发着灵气。
大概理解了她后面的种种,不能接受美人迟暮,是因为曾经美得凶残。
这部电影里,竟然还有朱珠!
要不是她的酒窝,光看她的小龅牙我时完全不敢相认的。
这怎么能是后来被评为亚洲第一美的朱珠,怎么能是那个摇曳生姿的律所秘书,怎么能是现在这样端庄大气自信性感的朱珠。
就算是有一些不完美,但刘德华身边的每个带着彩色眼影的姑娘都是美的。
和现在电影里逐帧精修又倍显疲态的精气神完全不一样。
2011年的电影里,出现了导管式棉条。
不论是不是我的记忆偏差,我确信,那个年代,还是护舒宝和ABC的天下。
谁能想到,十几年后,会引发一场卫生巾卫生情况的大讨伐。
那个年代要尊重女性以及女性用品的思路,在今天仍旧是需要被讨论的。
同时,电影里呈现出一种放在现在都不过时的生活方式。
蓝牙音箱,丝绸床上四件套,固定档期的保洁阿姨,女高管下班后的美容院。。。。
差不多的是。。。
那时候的迪厅也已经有说唱了。
哈哈。
这部电影当年就被指责翻拍得很差劲。
刘德华和巩俐的化学反应基本上为零。
不论这俩人单独看有多美好。
不过至少,作为一个城市电影。
它记录了那个节点的生活风貌。
是记忆里的“风华正茂”。
满目的广告酒啊,车啊。刘德华一个劲耍帅,而巩俐扮花痴,完全么有职场精英的感觉,怎么看怎么像老小开泡老女人。戏不够还给刘凑了个老爸和女儿,除了添添乱,也没有对剧情贡献一分。怪不得两大牌出手,还不如武林外传好口碑好票房。这拍的什么乱七八糟的。
巩俐实在是太漂亮
和亲爱的一起看的第一部电影。 巩俐眼神迷人,可惜导演掌控力太差,叙事前言不搭后语……
在一堆春節檔的喜劇裏,它算扎眼了。當然前提是你要忘記它是拙劣的翻拍。
无聊看看蛮好的
挺洋气
巩俐加一星
巩俐的胳膊太给力了。
看巩俐和刘德华出现在一部电影里面,好神奇。。。。我喜欢巩俐在里面的衣服,而已~
我了个擦!这是神马JB玩意儿啊?!华仔和巩大妈现在就这水平噢!
笑着看完 不用介意
还是一句话,一边吃饭一边看,还算不赖。要我坐电影院看,估计肯定要开骂。
广告不少..
不伦不类。山寨+好莱坞 混搭。看不下去。
休闲看 其实很不错的
不知道片房收回来没。
巩俐实在美呆了。
借用别人的:苹果、H&M、乐途、金至尊、SOHO、five plus、立顿、香奈尔、迪奥合拍超长广告片~看完好几个同行都想知道这制片啊导演啊谁啊~这么牛~能找刘德华跟巩俐来拍广告??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一家人去看电影,只能买到这个电影的票了,还坐在第二排,什么镜头都像仰拍,压抑啊……没创意的剧情+一堆广告,好在有几个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