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之后电影名称我更倾向于西班牙语Contratiempo的直译“灾祸”,中文版“看不见的客人”和英文版翻译保持一致也是能理解,首先这个名字配合电影海报更能体现出悬疑片的特质,和“消失的爱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把题目带入情节也能为电影开始营造的密室杀人案良好呼应。
电影一开始女律师在电梯里照镜子就为片尾大揭秘做好了铺垫,(此处不得不废话一句镜子元素真是悬疑片利器。
)律师走出电梯站在男主门口敲门,此处男主门口墙上挂的三个门洞的画以及画两边的两扇门预示着接下来环环相套的案情以及罗生门式的悬疑。
接下里会涉及大量剧透..........................................................................................我们从电影结尾入手会比较容易因为相较于很多开放式结局的悬疑片,这一部结尾处男主和助手最后的通话中男主自己说非常相信这个律师的实力并且为了帮自己脱罪所有的事情不得不全盘托出。
由此说明最终版本的故事即是事实真相。
整个电影涉及两场命案,即失踪的男孩案和密室情妇之死案。
带着目的来找男主的假律师一定要男主亲口说出来的话也有两句,即男孩被沉车的地点以及是男主自己亲手杀了情妇。
这里要明白的是情妇因为良心不安已经和受害男孩父母讲出实情所以对于第一个失踪男孩案的真相老夫妇是了然于胸的,只是不知道沉车地点。
第二个案件则是整部电影的切入点,也是罗生门式自述的开始。
电影结尾男主发现假律师在笔记本上的笔记其实是很好的捋清剧情工具,笔记本上自上而下给出的五个词可以看做男主与假律师对谈过程剧情的五个转折,这也和假律师敲门时出现的五个门画面呼应。
这五个词从上而下是“胆小鬼,谋杀犯,正义,骗子,自负。
”
影片全程其实是假律师借由秘密证人即将出庭引导男主说出真相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就按假律师给出的关键词笔记顺着说。
1.胆小鬼男主和假律师一见面给出的第一个故事版本是自己和情妇几个月的奸情被热发现了,勒索10万,男主害怕偷情的事败露毁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于是和情妇前去付钱,在酒店等待交易时收到由情妇手机发来的短信,上面写“我要说出真相,丽晶酒店715房。
”两人感觉落入陷阱想跑时男主被打晕,醒来发现女主已死,警察上门。
男主给出的这个初始故事版本应该也是给检察官的版本,当然也是男主最希望止于此的版本,他希望律师顺着这个故事为他打出偷情被发现胆小给出封口费却被勒索犯莫名套路,勒索犯杀掉情妇的简单牌。
假律师这个已经掌握了真实版故事全貌的人只能心中冷笑然后拿出一张刊载着失踪男孩报道的报纸放到男主眼前,还一边说你这种漏洞百出的证词老娘帮不了你,你这种人老娘见的多了,不信你继续给我编就等着坐牢。
这一举动也让男主不得不把一开始并不想带进来的失踪男孩案牵扯进来。
于是假律师顺利引导男主进入了第二个故事阶段。
2.谋杀犯男主被迫讲了第二个故事版本:三个月前骗家人和公司自己去巴黎出差其实是和情妇在郊区厮混,回程路上意外撞死男孩,在狠辣情妇唆使下将男孩连同男孩的车一起沉入湖底。
回去之后又在蛇蝎情妇策划下处理了车,后来狠毒的情妇还策划诬陷了失踪男孩是盗取银行钱潜逃。
总之全程就是“嘤嘤嘤,我是被迫的,我良心很痛”。
假律师按照男主给出的线索抛出一个吓唬男主的观点:整起事件涉及两个命案,但因为只有一具尸体,所以对于警方来说只有一起,但对于中间去找过男主要说法的失踪男孩父亲来说是两起。
失踪男孩的父母认为害死他们儿子的谋杀犯就是男主和情妇,现在情妇死了,谋杀犯只能是男主了。
男主被这么一诈赶紧说不不不,这事件还有个关键人物就是路上看见我们车祸的路人,一定是路人想敲诈。
假律师想这个人是我给你设定的秘密证人,怎么能就这么被你带了节奏。
于是逻辑清晰的抛出三条不可解释现象,说这三条你解释清楚咱们就按你说这个版本来骗法官。
A.怎么解释手机收到的短信?
B.凶手勒索为什么不拿钱?
C.凶手如何消失。
男主被问傻。
于是假律师开始带节奏,说不然我帮你编个圆满的。
电话是凶手指示情人扔的所以凶手用情人的电话发信息,收到信息两人发现是圈套想跑却一个被打晕一个被打死,凶手是失踪小哥的父亲,所以根本不是为钱。
这样谎可以说的圆满,因为首先失踪小哥的父亲最有杀人动机,杀死两人中的一人再嫁祸另一人对于一个失去孩子的父亲来说是完美结局。
至于如何逃脱,假律师拿出案发现场照片照片引导小哥得出能够制造不在场证据的人只有失踪小哥的父亲,因为失踪小哥的母亲在这家酒店工作,夫妻二人联手上演窗把手戏法轻易逃脱。
拿出这样的假照片引导小哥主要因为假律师明白男主知道老夫妇是出现在案发现场的。
做出这样的引导之后假律师假装接到电话说确定秘密证人就是那个目击车祸现场的路人,逼得小哥只能按照假律师的节奏把凶手设定为失踪小哥的父亲。
由此,假律师已经彻底掌握聊天节奏,并且带着男主进入达到目的的第三阶段。
3.正义为了引导男主说出沉车地点,假律师开始给出甜头,说,按照我们现在这个设定,我可以让你作为整个案情的正义方,不受两个案子的影响,我们可以说车祸当天你在巴黎,所有都是情妇做的,到酒店是因为情妇拜托帮忙,而失踪男孩父亲认为你和情妇一伙。
这样就可以让男主先变成情妇策划下失踪男孩案的受害人,然后再证明杀死情妇的是失踪男孩父亲,你一直都是正义的化身,无罪,完美。
假律师继续引导说要达到这种设定还差一步,就是要把情妇和失踪男孩链接起来的证据,如果情妇有私人物品“意外”落在失踪男孩车里就完美了,所以需要男主标出沉车地点,不然找不到尸体就无法定罪。
男主被假律师这么一套路后还算理智,说你逗我吗?
那个在事故现场见过我的目击证人现在不就在检察官那准备告死我吗?
本来我助手要买通他,是你刚刚跟我说他已经去了检察官那我这么说要怎么翻身。
假律师马上改口,刚才我骗你的,根本没有什么秘密证人,我这么说就是为了让你跟我说实话。
男主也说出我又和你不熟开始当然不会和你说实话,其实我一开始就想编凶手是失踪男孩的爹了,也在现场看到了失踪男孩的妈,现在看你能靠自己推理帮我圆上这个谎,我信你,于是放心标出饿沉车点。
拿到了最想拿的坐标假律师望向窗口,对面楼也有人站在窗口。
没想到男主突然说其实沉车的时候男孩没死。
面对这个意外得到的信息假律师情绪有些激动,但又不能当场开撕,愤怒到只能说我能帮你免除牢狱之灾但改变不了你是人渣的时事。
并且进一步开始套自己需要的另一个信息。
4.骗子假律师抚平一下自己的情绪铿锵的说老娘一生都没输过,堵上尊严这个案子我也不会输。
但是要想赢你不能再继续用这鬼话骗我。
并且轻易推断出整体剧情虽然没有大的出入但人物性格颠倒了,策划一切蛇蝎心肠的根本不是情妇而是男主。
证据a.如果这一切都是情妇策划的男主在沉车前发现男孩没死应该奋力救人而不是继续沉车。
b.检察官那有一份医学鉴定说明自男主“巴黎回来”以后情妇患上重度抑郁。
也因为此情妇受不了自己良心的折磨决定把一切实情告诉失踪男孩的父母。
而且希望用一笔钱补偿失踪男孩的父母。
于是情妇策划了勒索事件,假装被勒索让男主带钱去酒店,因为她深知男主秉性提前在自己手机上编辑了定时短信。
男主来到酒店后情妇说明实情希望和男主一起跟失踪男孩父母摊牌,如情妇所料,男主抓狂,正在争执男主收到定时短信,情妇说这么做就是想逼一下他,因为自己用男主名字定了这房间,现在又有了短信记录男主脱不了身了。
结果男主因为这种设计的把柄一怒之下杀了情妇并且想利用这条短信制造一起密室勒索杀人案。
假律师至此把案件原本的样子全都说了出来,同时只剩下让男主说出自己需要的最后一句话。
5.自负男主开始并不想这么赤裸的承认说如果情妇真的和失踪男孩父母摊牌了为什么不直接报警。
假律师说因为大家都知道你这么自负社会地位这么高可以只手遮天的人一定会为了脱罪不择手段啊。
假律师跟男主说对面住着失踪男孩的父亲,天天监视你,推断失踪男孩父母到达酒店的时候命案已经发生了,所以明白靠情妇自白给男主定罪无望只好天天盯着他,而且男孩父亲找了律师,所以律师知道这么多。
男主说那报纸上失踪男孩妈妈出境赖不掉啊,律师说你再看,那是合成的哦,镜子里怎么没有他妈。
被律师一番无懈可击的推论唬住的男主只得承认确实是自己杀了情妇。
拿到所有证据的假律师在男主和助手打电话的时候以中场休息出去透气为借口抽身。
助手电话可知男主果然不择手段找到了唯一的证人并且用钱封口,正打电话手机突然传来噪音,男主胸前的窃听笔墨水喷一胸。
其实整个剧情走向导演可以做一个开放式结局让大家猜测从而显得更高深莫测导演并没有这样,而是铁板告诉大家刚才说的就是真相了,你们猜的没错,我也没打算让你们瞎猜,律师是假的,好人要赢了。
和开放式结局相对比这种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你知道最后就是会炸。
而如果是开放式结局就好比观众走在不熟悉的雷区,你知道脚底是雷但不知道什么时候炸,对于悬疑片来说这两种类型的结局我都喜欢,炸有炸的爽,不炸有不炸的惊。
ps. 对于老夫妇智商炸天这个说法我不是很赞同,首先电影给出的线索是男孩妈妈演技肯定是在线的毕竟是在剧团混过的,其次不管男主怎么编,情夫已经把真想全部告诉老夫妇了,所以哪里有破绽自然知道,再次儿子失踪这么久作为罪被怀疑的人老夫妇也调查男主很久了,做到滴水不漏也不是不可能。
当一次事件成了几人各执一词的「罗生门」,就是人性有待大考的时刻了。
事实真相在“真相”与“假象”之中徘徊:渣男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精心编织着他的谎言,而缺乏有力的证据致使这个事实真相扑朔迷离,难以水落石出。
人性的自私一点点催生着阴暗面直到吞噬自己。
他道貌岸然的伪装起一个被迫受唆使做了一生中最坏的事的良好商人形象,在这个有不败纪录的律师面前表现的不知所措,坚称自己是无辜的。
我们都有自私的一面,在陈述一个事实的时候,如果这事情没那么光彩,我们的潜意识里会刻意美化它,就如同照镜子,自己眼中的自己比起照片里的就要顺眼很多,那是大脑的条件反射,视网膜成像后所看到的是被美化了的自己。
他一开始用了错误的方式方法去掩盖事实真相,结果事情却像蝴蝶效应一样越演越烈,最后变成了一场谋杀和一场灭口案件。
现在死无对证,全凭他一言之词,但在律师强势的逼问之下,他也慌了阵脚。
这个反转又反转的罗生门,最后终于拼凑起所有的真相。
总体来说这部西班牙悬疑片剧情流畅,张力十足,用套路反套路,最后受害者父母和渣男见招拆招的对决真是痛快。
所以,还是痛快点,撕破脸皮坦诚相见才不会让自己一步步作死。
他摘下伪装的面具后发现律师也撕下了伪装,两栋建筑物遥相对峙让戏剧冲突达到高潮。
没有痛苦,就没有拯救,人啊,不要自以为是以为只有自己最聪明。
人性的阴暗面可以让人淡定面对自己的污点,但事实真相无论如何扭曲都是不会动摇和改变的,他以为自己瞒过了所有人,实际上却输在了自负上。
在黑暗的人性下寻找难以触碰的真相这个主题其实很吸引人,可惜电影如果仔细观察小细节看到后半段基本就可以知道结局了。
同类型的犯罪悬疑题材感觉《控方证人》(1957年版本)要更牛,不到最后一刻你根本不会了解真相。
比利•怀尔德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的,一气呵成将被告的虚伪的嘴脸揭露出来。
当然,这两部电影其实并没可比性,《看不见的客人》预埋的伏笔太多太明显,导致少了很多观悬疑电影的刺激和乐趣。
可能像某些人说的那样,这部电影的在推理和逆转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创新之处,某些关键点我也隐约猜到了,但本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导演是认认真真地在拍一部推理电影,更何况,演员精湛的演技让一些乍看并不怎么罕见的情绪爆发点表现地淋漓尽致呢?
顺便,可能是我某方面的能力存在障碍吧,评论一堆人说第一秒就能看穿的真相我硬是没看出来……期待这位导演的其他作品。
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埃伯特在评论《搏击俱乐部》时提到了一个词:凯撒·索泽综合症(Keyser Soze syndrome)。
这个词指的是喜欢在影片的最后推翻前面所有发生过的事情才会满足的一种症状。
凯撒·索泽是《非常嫌疑犯》里的神秘头目,当故事的最后揭示凯撒·索泽就是那个廋弱的罗杰·金特(凯文·史派西饰)的时候,很多观众都被震撼得五体投地。
然而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反转跟前面发生的故事却一点搭不上边。
《看不见的客人》也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整部电影可以分为两条线来观察,第一条是关于案件的真相:谁撞死了青年丹尼尔,谁杀了女摄影师劳拉。
这是发生在过去的。
第二条则是发生在现在的:主角在出庭前与他的新律师梳理事情的经过。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第一条线发生的事都是经由主角和律师之口以闪回的形式展示出来的。
既然是说出来的,那么这些闪回的片段代表的只是某个人的想法,甚至是谎言,而不是客观事实。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只从第一条线里推理出事情的真相是不可能的。
你能做的只能是等待第二条线里的主角和律师不断地给第一条线补充新的信息,从而才能得知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样的方式为影片开启了无限反转的大门。
第二条线的反转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律师其实是丹尼尔的母亲假扮的。
但是因为第一条线是说出来的,可以隐瞒,歪曲,添油加醋,它可以有无限种可能。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多年前流传于网络的笑话:昨天去买烟,买了包20的,给了老板50,找了我40。
我装做不知道,装兜里就走了。
没走多远老板喊我:你的烟没拿!
我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拿出十块钱给老板:你多找了我十块钱。
老板也留下了感动的泪水:小伙子,把烟拿来,我给你换一包。
抽着老板新换给我的烟,那纯正的味道不禁再次感动了我:老板,把刚才那张50的拿来我给你换一张吧!
老板接过那50的也再次感动:小伙子,把刚才那找你的钱给我,我也给你换了。
接过老板重新找我的钱,我也再次感动,从口袋里拿出一部手机:老板,手机还给你吧。
老板热泪盈眶,颤抖着掏出一个钱包:小伙子,钱包还给你。
此时小伙子再也把持不住了,扑跪在地上抱着老板的大腿哭道:老哥,你去隔壁宾馆304房把你女儿领回家吧!
老板听后一惊,叹了口气,回头朝小店大声喊道:红杏啊,别藏了,出来跟你老公回去吧!
看过这个笑话的都知道这还远远没有结束:我讶异看着从店里走出来的女人,轻轻摇了摇头说:“老哥,这药你拿去用吧。
”接过我递去的青霉素,老板看完说明书惭愧的低下头说:“算了吧,这药我也用不着了,我是hiv病毒携带者,小哥对不住了!。
”我的心瞬间凉到了冰点,而老板的赤诚却又让它从未有过的温暖,我说:“老哥,差点我就干了件终身后悔的事啊!
实不相瞒,那药膏不是青霉素,是敌敌畏啊!
”老板沉思片刻,眼角泪痕尚未风干,他闭着双眼仰天长叹道:“小伙啊,其实我根本没病,你的诚实委实让人感动,我真TM该死啊!
”我喜出望外揉着发酸的鼻尖,道:“老板别这样,我才该死!
其实你闺女没在隔壁,是我骗你的啊!
”老板摆摆手说:“小伙,没事,没事,还有,你仔细看看,这根本不是你老婆,你老婆也不叫红杏啊!
”我恍然大悟,一阵暖流盘绕心间:“哈哈,老哥,其实我那钱包里面也什么都没有,路边刚捡的。
”我把钱包拿出来,在他面前晃了晃,老板道:“小伙,那手机也只是个模型,不信你瞧瞧,”他把手机掏出来,显示器只是一张彩纸贴着。
我们四目相对,被彼此感动的轻声抽泣起来,我带着浓浓的鼻音说:“老哥,其实那后边给你的五十块,也是假的!
”老板微微摇了摇头,一滴晶莹的泪珠滴落在地面:“小伙,找你的零钱其实也...唉,拿过来吧,我再给你换一换。
”我的泪水有如决堤,模糊的视网膜上他微曲着身子在钱箱里朝仔细的翻着,我终于忍不住了,说:“老哥其实我根本不会抽烟!
我来就是想用掉假钱的!
”老哥拍着我肩膀,低声道:“小伙,实不相瞒,其实这个也不是我的小店。
”这则笑话里的反转靠的是什么?
事情的真相是通过老板和小伙的对话产生的,不一定是真正发生过的事。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对假定事实的改写或补充来达到反转的效果。
相声里有个词叫抖包袱,当包袱抖到见底的时候,我们观众看了会明白原来事情是这么回事。
上面的笑话和《看不见的客人》一样,它们不是在给观众抖包袱,而是不停地往观众脸上砸一个个已经见底的新包袱。
整个故事没有一个翻包袱、抖包袱的过程,所有的悬念都没有在前面铺设过,然而却突然被揭开了。
为了达到反转的目的而通过闪回的形式来加入前面故事里没有提到过的新的证据和情节是一种非常偷懒的做法。
在《看不见的客人》中,有一个情节提到虽然艾德里安发现丹尼尔还活着,却依旧把车推入了湖中。
这个反转的加入毫无预兆。
也许观众可以猜出来丹尼尔还活着,但绝对无法通过影片给出的线索推理出来,也无法在前面的故事中找出暗示此事的情节,它是凭空出现的。
咋一看似乎挺惊人,然而却完全经不起推敲。
当然有人会说主角在撒谎,这种事情观众不知道很正常。
按照艾德里安闪回的角度来看,确实没有错。
然而在艾德里安的闪回里却有一段劳拉去修车时丹尼尔父亲看到火机的细节。
这种真实的情节不应该出现在艾德里安的叙述里。
且不论他怎么会拥有劳拉视角,出现这种细节与从艾德里安视角出发的闪回是相违背的。
告诉观众火机的细节,却又不给我们丹尼尔还活着的暗示,这是为什么?
正如我前文所说,闪回代表的是某个人的想法,甚至是谎言,它和客观事实是相矛盾的。
在闪回中掺入客观事实,误导观众,实属偷懒加作弊。
闪回必须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的,它不是倒叙。
在电影里使用倒叙的手法时,过去发生的事情是切切实实地发生过的。
本片的导演加编剧奥里奥尔·保罗却把两者混合在了一起。
同样是使用了闪回的《罗生门》是怎么做的呢?
影片分别从盗贼、武士的妻子、女巫(武士)还有樵夫四个人的角度分别阐述了武士是如何被杀的。
这四段故事不是倒叙,观众是不知道事情的真相。
电影中也没有通过闪回的方式去补充用以反转的关键情节。
武士死了就是死了,他没有突然诈尸然后又被捅死了一次。
凶手也不可能会是樵夫。
如果你想有这些情节,你必须要在现实的时间线里加入暗示。
比如樵夫偷了匕首一事,观众在四个版本的故事里都不会看到的,因为它是客观事实,不应该加入到闪回里。
在现实的时间线里,我们可以观察到樵夫一谈到匕首时态度的转变,暗示着他在匕首一事撒了谎。
而在《看不见的客人》中,丹尼尔未死一事在第二条线里全无暗示,却用了一个不知道时闪回还是倒叙的方式展示给我们。
反转得非常突兀,毫无逻辑。
丹尼尔爸爸看见打火机从而得知艾德里安是同谋的事也不应该出现在闪回中。
类似的情节比比皆是,在此就不一一叙述了。
当影片最后揭晓律师就是丹尼尔的母亲时,对于揭开事情的真相有什么帮助呢?
完全没有。
一开始就让观众知道她就是丹尼尔母亲假扮的,然后专注于揭开第一条线的悬念难道不是更好吗?
这个反转跟第一条线的案件一点搭不上边。
在《非常嫌疑犯》里,观众费尽心思琢磨到底谁是凯撒·索泽时,突然被告知前面九十分钟都是罗杰·金特利用办公室里看到的物品瞎编出来的。
而在《看不见的客人》中,观众想搞清楚是谁杀了丹尼尔和劳拉,却发现原来律师是假的。
如果最后的反转才是重点,那前面费劲心思去展示破案的过程还有意义吗?
悬疑片应该多花心思在铺设和破解悬念上,而不是靠使用反转的噱头来取胜。
大家一直忽略了计时秒表的存在。
剧尾,假古德曼带男主到窗口告诉男主托马斯夫妇的已经跟踪了很久,对男主的日常已了如指掌,从中暗示我们当晚时间几点钟会有真正的古德曼律师来访。
假古德曼在进屋时就按下了秒表,因为提前知道只有一个小时间的谈判,用计时器掌控时间且扩音笔的能耗时间也差不是只能用上1个小时。
剧终时男主在与机场律师通电话时,扩音笔电池耗尽产生的电磁波干扰影响通话,干扰强有脉冲,以至于水笔被脉冲出水染到男主表袋上。
很多笔者认为还有录音笔,其实只有这一只笔,而且这只笔是扩音笔,把音频转送到老头那里,剧尾时老头儿把录音机关掉的场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而假律师在秒表倒计时2分钟前完成最后的证词及丹尼尔藏尸的地点,最后的陈词“人到底是不是你杀的”“是的” 。
最后带着地图借口出门,而男主看时间,最后男主的通话干扰后计时表也计时到时,这个时间就是真正古德曼律师进场的时间。
当然大家一直在说到的,这么重要的案件,这么重要的约谈,为什么会提早一个小时,假律师一进房间时就阐明了原因,控方来了重要的证人,需要提前熟悉案情。
此片堪称完美,推敲严密,看剧者应站在第四方角度去思考问题,男主的口述只能说明事故中出现的时间、人物、事件及地点,而事件中谁是谁非其实都是由男主一方操控,自圆其说。
电影的西班牙语原名为 Contratiempo,除了西班牙文,中文版译为‘看不见的客人’,英文版译为‘The Invisible Guest (看不见的客人)’,德文版译为‘Der unsichtbare Gast (看不见的客人)’。
中英德的版本很有可能是根据英文版翻译过来的,而这个看不见的客人也算是略有深意。
可以理解为Hotel房间715那个客人,脑洞再大点也可以上升理解为别的,这里就不剧透了。
查了一下西班牙语片名 Contratiempo,有意外灾祸,和倒退,逆流,两个释义。
个人更喜欢西班牙语的原名,即投射了车祸和laura的死亡,也投射了贯穿整场的精彩对话是以倒叙的方式层层挖掘的,那个表也是一个提示。
这样一来,西班牙语的标题更加符合电影的内容。
-再说电影的导演,Oriol Paulo,1975年生,巴塞罗那人。
正好是电影大部分情节发生的地点,也算是他的主场。
他不算是一个高产的电影导演,至今只导演了这部戏和女尸谜案两部电影。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部戏,都是由他自编自导的。
2010年的电影茱莉亚的眼睛,是他编剧并上映的第一部电影,但是是和另一个人一起执行编剧的。
2012年的女尸谜案,则是他第一部独立导演的电影,并且也参与了主要的编剧工作。
而2016年他出了两部电影,一部是绑架,这是他独立编剧的电影。
而这一部好评如潮的看不见的客人,则是他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独立的自编自导的电影。
但是他并不是影视界的新人,以前他是写电视剧剧本的,也参与了电视剧的导演。
早在1998年,他就独立自编自导了一部片长45分钟的短片 McGuffin。
之后一直有陆陆续续担任电视剧的导演和编剧,也是功底深厚的。
这一部看不见的客人,至今为止,豆瓣评分8.7,IMDB 评分7.6。
应该说都是给予肯定的,只是这种结构复杂,对白较多的作品,更符合东方的审美标准一些。
西方文化则更偏重superhero类的大场面作品。
希望导演能得知在中国的观众心中,很多人已经把它当做一部神作了,而感到欣慰。
还有电影的构图极为考究,让我观影的同时一度以为这位导演的处女座的。
但是并没有查到他确切的出生月日。
欢迎补充。
Oriol Paulo
正在看不见的客人片场指导的Oriol Paulo最后友情提示,不要看剧透,不要看弹幕。
静静观影,会有惊喜。
两个犯罪地点:1.偏僻小路上的车祸现场2.715房间看了十多分钟,我就照常规电影套路猜测在地点2发生的事件①是男主精神分裂?
②男主妻子索尼娅或是他情人劳拉的丈夫布鲁诺情杀嫁祸?
③或是托马斯为儿复仇策划了这起谋杀又能嫁祸给男主?
很快便证明①②猜测完全扯淡③的可能性极大,那接下来最大的悬疑便应该是托马斯怎么密室逃脱了吧?
接下来,我又发现自己too young to simple.在“律师”出示种种假证据套话的情况下,男主艾德里安以“罗生门”的方式还原了犯罪地点的场景。
“律师”告诉艾德里安可以用托马斯脱罪,艾德里安此时信任了“律师”,把沉车地点勾画了出来,到这里,“律师”的初级目的已经达到了,她想让自己的儿子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墓葬。
但当艾德里安说汽车沉水时丹尼尔还没死时,“律师”情绪有些抑制不住的激动,接着她进行了真实的现场还原,这些场景中的男主终于展现出了与他的总裁身份相匹配的智商。
哦,原来他是那个主导者呀,他身上背负了两条人命!
最后影片随着一个小高潮结束了:真律师来了,假“律师”到了对面大楼在男主面前逐渐卸下自己的伪装变成了那个我们熟悉的温和的学究派的一直以背景墙方式出现的丹尼尔的妈妈。
在影片情节推进过程中男主艾德里安、劳拉、托马斯...呈现给我们的形象都在不断地变化,对于男主形象的变化,“律师”作了很好的归纳:懦夫——凶手——正义——骗子——自大。
劳拉则是:自私强硬——懦弱——正义,而托马斯则是:善良——坚强——狡诈——正义。
这不是一个典型的结局式影片——最后几分钟以情节反转带给观影者以强烈震撼,如“控方证人”等优秀影片。
我认为“看不见的客人”这部影片带给我们的惊喜更多的是在解密过程中,一层又一层的事实叠加出现时。
最后简单粗暴的总结为:好片!
对于一部精彩的悬疑片,请别大喊“你绝对猜不到结局”!
那些大喊“好好看,你绝对猜不到结局的人”毁了这部片,这种片适合毫无防备去看。
这个年代,谁都能用手机拍点东西,但电影不是人人都能拍的,何况这部片在网上直接能看,不花钱,所以要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这部片的细节很棒,这里只略谈撞车部分:老爷子帮忙拖车时透露很多信息,那里很偏僻,很少人,所以女主角碰到老爷子就说得通。
老爷子讲她老婆是戏剧演员,他只是被他老婆影响而已,所以他老婆假扮律师就合理了。
男主角是个商业大亨,经常往机场跑,所以他知道那条小路更近。
最棒的细节——那路人是机场职员,他也常往机场跑,他也知道那条小路近机场。
至于年轻人不系安全带,我觉得是他知道那条小路偏僻少人而戒心低吧,退一步来说,所谓的不系安全带也是男主口中的女主的说辞,说白了就是男主的说辞,可信度值得质疑。
看电影时无比激动,但看完后却感到深深的绝望。
只要“女律师“出一个差错她就输了,只要“女律师”出一个差错男主角就赢了,最终,理想主义式的胜利恰恰反映社会现实的残酷。
艾德历安有一间自己的科技公司,事业蒸蒸日上家有美丽贤惠都妻子和活泼可爱的女儿,可是男人的心是不安分的,或许事事顺心的他想找点刺激,他和一位名叫劳拉的女摄影师长期保持着肉体关系,后面发生的种种事情没有痛苦就没有拯救,有时候人就觉的自己有多聪明,事实却是 聪明反被聪明误。
故事有如一座迷宫一层层深入人性最阴暗的一面,最后呈现出真实的面目,丰富各个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是这部片子最大的看点
《看不见的客人》是一部值得看的悬疑片,我相信看完了以后大多数人都会给周围的人推荐。
但是推荐影片是一门有技术含量的学问——有的推荐是:“卧槽,好看死了!
快去看快去看!!
” 有的推荐是:“这部电影从剧情的推导,细节的设置,分镜的艺术感,到可以清晰地从人物细微的面部表情感受到前后心态变化的鲜明对比,甚至还有丝丝入扣让人跟随剧情越发欲罢不能的BGM……总而言之,都是一部值得力荐的佳片。
” 当然还有的推荐是:“别看剧透!!
别看简介!!!
你绝对猜不到剧情的反转!
”……就我个人而言,我日常给朋友推荐电影都是用第一种模式,因为不论什么类型的好电影,都各有各的好看,通常看完全片给我的观影感受似醍醐灌顶,于是我往往趁这种感觉还没褪去,赶紧微信一下我的好友,“快去看xxxx,真的太他妈好看了!
”第二种的推荐模式适合影评人,因为他们直呼“好看死了!
”会较难体现他们的职业专业性。
但我不喜欢第三种推荐模式,为什么呢,这种模式存在的“因”和“果”我都很不喜欢。
展开讲讲?
就是通常被这样推荐的朋友真的去看这部电影了,他就会下意识地去猜剧情。
若是死活猜不到,心里有种不服气,这种不爽的情绪还会被牵连到这部电影带来的体验上,从而潜意识力给电影减分;要是猜到了,就有一种,什么嘛看到一半就猜到了,这电影不过如此。
以及,通常要开始“猜剧情”的话,还会很“聪明”地排除掉最符合常理的结局线,因为知道会反转,所以怎么离奇就怎么猜——唉,导演编剧在细节上努力铺呈的用来支撑逻辑合理性的内容全被无视,因为这个想要猜结局的观众心里想到就是:结局肯定不是我想到这样,所以我要反着想——(睁着大大的眼睛然后看不见电影的语言。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耐心地看完了一场电影,但却没有机会体会平均水平上的看此片的感受了。
当人们反复被“你肯定猜不到结局”这种推荐语给送到一部部剧情片悬疑片面前,人们的定向思维就逐渐变成——我猜不到结局的悬疑片才是好片。
因果循环,下一次给别人推荐的时候,也会以此衡量标杆来引出他们的推荐语:“xxx,快去看这部电影,你肯定猜不到结局!
去看!
”……老实说,如果导演真的想给你一个看完仿佛被打了一耳光那样的剧情反转,他可以全程所有的结果导线都指向A,然后结果给你一个B,就是这么任性而不讲究逻辑,就是让你猜不到!
可,那样就会被爽到吗?!
我想,剧情好比是一部电影的支架血肉,倘若漏洞百出,即便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也不会有情绪上通透的爽感吧。
再说,真的那么喜欢猜结局,你为什么不去破案呢???
发挥你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去挖掘案件背后的秘密呀!!!
感激发达的B站,普及了电影推广,也让观影的门槛变得如此之低。
(此处【观影门槛】已被网友指出不太妥当之意,我不想改动,但在此声明,本人写这篇【不算影评的评论】真的没有任何优越感,反正你能看懂我想表达的意思就好,谢谢)以下涉及剧透:(仅代表我个人观点,不做电影的整体评价,且仅谈谈我在短评里想塞又塞不下的部分)当看完整部电影之后,能充分理解剧情反转的合理性,因为有细节的交代;但也正是因为细节的交代,让我觉得后劲有些些不足。
具体讲的话就是:很多人觉得本片最大的反转是古德曼女士被受害者母亲假扮了,逆天大反转。
并且之前情人在受害者一家看到的那些照片、俩人爱好戏剧表演以及复仇的动机具备等等都让这个假扮显得合情合理。
这是细节的优点。
另一个优秀的反转是男主才是杀害情人的凶手。
真的心狠手辣的人才会推车入河处理尸体,使用手段嫁祸受害人,买通目击证人,再到杀害情人。
(当时受害人没有完全死透也是一个反转,加深情感深度的同时也更加体现了男主的冷漠,真的只爱自己)所以男主先前对情人的描述和控诉都是假的,而我个人认为,这种人物刻画上的细节烘托出的反转,比古德曼女士的反转更有冲击力。
这种感觉就好比,我已经在男主杀情人的自白那一段得到了高潮,且久久无法退散,结果从“古德曼女士”离开房间,男主发现异常之后,揭晓最最大的反转是“古德曼女士”本身,这一段的高潮,我没能充分体验了。
因为我觉得最爽的部分,是前面那一段罗生门一样的梳理案情和全部推翻重塑的流畅感。
就是这样一种青黄不接的感受。
不过当我还在纳闷是如何处理真的古德曼女士这个情节(此人真的存在与否?
如果不存在怎样打造她的声名?
是否被拘禁被杀?
)之际,真的古德曼女士来了,原来真的有古德曼女士,但是来晚了,晚得太好了,并且这个巧妙的人为“巧合”有让假扮古德曼这个情节变得不是那么用力过猛了。
【对,受害人是帮助情人修车的家庭的小孩,略巧了,但增加冲突感,丰富了剧情推动的线路,无可厚非;但若让真的古德曼女士也成为他们家的亲戚,那体现的就真的是编剧想不出别的路子,强行转折】看完真是一种享受。
题外话讲两句:现在啊好多人写短评意在用精炼的语句抖机灵,比如(摘取部分)“ 大爷大妈智商这么高 家里娃却蠢到开车不系安全带 还tm发短信。
”“ 给高分的各位,是真脸盲?
” “其实四眼阿婆演金牌律师怎么就滴水不漏这个事情本身好像是最大的bug。
”无意去纠正别人,我也不一定对,再讲观影本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但我想我们看电影难道不应该是追求细节的用心,而不是拘泥于整天拿着放大镜找刺然后架起大喇叭努力先他人一步讲出来的龟毛衰样吗?
能把一部85分的电影好好感受出85分的享受,这样舒服顺畅着难道不好吗?
我要是可以写出这样的本子,至少吹嘘5年。
反正我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很爽。
总之——“快去看啊啊啊!
真的很好看呐!!!!
”二次修改补充部分:关于那个门槛,我真的不想辩解什么,觉得被冒犯到的人可以直接讲我(我认为那是我文笔不好,无法表达心中所想,但我坚持维护我的看法,我认为门槛就是存在的)不过若是觉得以下我回复其中一个评论的内容,能“顺便”回答你的想法,那就尽量不要浪费口舌怼我啦,谢谢!
大概我说的门槛就是【人们都在抗议电影院观众太没素质要求大家闭嘴小孩滚出去,但在B站弹幕里:1.这个女的演过xxxx里的xxx 2.前面脸盲 3.凶手是xx 4.不要看剧透!
结尾大反转 5.2017年x月x日 现在x人一起看!
6. xxx我爱你】我不是监管会的,但我希望关闭弹幕这种【自我选择】就是无形的【观影门槛】的体现,自动隔绝这一批与我意见不相同的人。
另外讨厌用弹幕的语气来讨论电影的问题,你和楼上上那位**讲话的腔调,就是我想【讨论电影】时的门槛了,感叹号和嘶吼谁不会,没有要较真,看完我写的内容也至少理解我的点不在于“门槛”,但非要揪着这个词然后跳脚大书特书——那我呢,就觉得我们在某些看法上有代沟,这沟反过来看,就是门槛。
谢谢你认真看完我写的东西。
你可以说关不关弹幕是人家自己的选择,我没什么好多嘴。
是呀,那请你给我一个我可以选择关弹幕的权利,请不要告诉我“结尾有大反转”,因为未知和已知就是一个不可逆的结果。
当然,我讲的也不是【剧透】这个问题。
我认为就是存在【观影门槛】的,但不是说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不配看电影,我认为像电影、音乐、美食这些享受甚至都不需要语言共通,人类都能够有情感理解,专业的影评人有自己的见解,但什么专业培训都没有接受过的人说不定有更真更深的情感共鸣,一千人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非要有门槛的话,我觉得,“哟!!!!
看电影啊,老子也看,欸,这人好看,欸这个是好人坏人啊?
卧槽真好看这女的,我截个图,咔嚓,欸,讲到哪里了,死了?
欸,肯定没这么简单,操,这老太婆是假的!
嗨哟,不过如此嘛!
”的人,真的拜托了leave me alone……(以及别再说我不喜欢我可以不看啊干嘛逼逼,是啊弹幕可以关,但人家在电影院这么说,人家在我耳边这么说,这是我躲不掉的,谢谢,不是辩论比赛,不要再奇袭我了。
还有人说我“哪来的优越感,阅片量多了不起啊”……拜托!
这有什么了不起的,看电影而已啊,你花时间你有眼睛你也可以看,得亏我近几年看了电影都豆瓣标记一下,不然若寥寥“已看”,怕对方又要怼我——“你自己才看过几部,哪来的优越感!
”我只是刚看完电影情绪激动却看见短评里一堆……有感而发写写东西,没想到也有点热度引起讨论上升到热烈的部分。
不是KOL,众口难调,小小人物也在意别人支持or怼我的话语,所以进行二次修改补充内容,遗憾在于完全覆盖了我第一次写的时候那种流畅的观后感分享的心情。
同时,若是看到这里也影响了屏幕前的你单纯想看一篇影评的心情,我也感到很抱歉,真心的。
最后,再一次感谢认真看到结尾的所有人。
必须借用冰山老师的评论:“看不出导演都干了啥”
也不是编剧多有智商 就是单纯欺负脸盲
2015年看的《罪恶之家》,2016年看的《完美陌生人》,2017年看的《看不见的客人》,共通之处就是利用剧作上的巧合和人性的叵测,将一个充满黑色悬疑的精彩故事有条不紊地讲述出来,虽然过程中猜测出女律师古德曼的身份,但劳拉却没像预测那般来个《大卫·戈尔的一生》式自我救赎……人言可畏亦难信?!—— 2017.06.22 上海 和平影都(ATMOS厅):作为一部充满各种细节说辞的犯罪嫌疑片,本片确实编排得相当出色,但为了让故事得以顺利发展,逻辑上难免会有一些不够说服我的小不足,但整体还是编排得相当精彩……然后电影院的放映设备也更能让我注意到制作上的用心,声效够大,座椅都有震动,挺带感……
在观看了诸多翻拍版后再看原版,发现各版本中非常自我膨胀和臆想的悬疑/反转根源都在于此,也只能忽悠毫无看片经验的平庸观众们。
剧情很紧凑能抓人心 也烧脑 最后的反转真的意想不到 超级好看 推荐!
话痨得像看侦探小说,但这种追问这种坦白太不合情理了吧
炫技式的各种反转
#补遗#又是一部我看着前面就能随着不停预测剧情而且准确度还相当高的影片,几乎没什么惊喜可言。故事有些一厢情愿,抛去了一些其他的可能性而让做这事的人一意孤行,变成了作死代入感就弱一些。总体剧作还是有些意思的,小成本特效烂烂的,好几次出戏,演员都很棒,节奏有点慢。
吹上天了就这?三分之一开始就疯狂特写母亲的脸和律师的脸,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出律师是母亲假扮的,那后面还讲个锤子的悬疑呢?
烧脑惊悚都谈不上,反转的基础也不够严谨。男主的事业这条线上本来可以多埋点线索的,体现他爱冒险性格也好,或者就说是靠岳父也好,总之有个合理点的人物动机就行,可惜还是成了一个单薄trick撑一个电影。
最后老奶奶脱下面具的时候,配着那段bgm太震撼了!
剧本太精彩,处处伏笔,层层反转,虚实交错,暗潮涌动。自作聪明的往往一败涂地,不动声色的才能笑到最后。
2.5,不知道惊奇在那里,中间各种反转乍看煞有介事挺唬人,其实就是塞满信息量让你没时间想bug,玩到最后估计编剧也没劲了,让男主角莫名其妙自己破梗。本质上是将探案文本影像化,与“电影”没啥关系
其实这种多重反转的电影很容易bug频出,但是这部完成度太高了,质感和小细节都相当漂亮。导演对后半程的解密把控地相当出色,直接让观感上升了一个level。西班牙的悬疑片总是给人惊喜。(猜到反转并不是多了不起的事,请不要在悬疑片短评区剧透好吗,靴靴。)
3.5。不说结局好不好猜,至少能看出导演除了制造高观赏性之外就没别的野心。会讲故事又没野心就有点可惜和浪费了,但确实很吸得住人。
故事不复杂,胜在叙事手法和节奏把握,美中不足是,律师就不能换个人演么,反正都是戴假面,导致我早就看出那是他妈了毫无悬念
这部片到底怎么封神的……
70分,前3/4篇幅之重,令其成为一个故事演示不算高明,两人文明撕逼互揭底牌也只是利用影像障眼法而已。当然导演用这样方法拍是为孤勇,生死全押在律师上。律师演员及早曝露在于两个角色表演是完全相同的,有好有不好,我认为两方法都可,但更倾向于两个角色应不同表演,毕竟男主也没有那么好骗。
2017.10.26
西班牙人好自大哦…感觉导演还挺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