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书贼》是我第一部先看原著后看电影的作品,而电影改编的效果却不太理想。
电影节奏感觉平淡无奇,整部下来感觉就像是沉重的儿童教育片,不能给人留下多么深刻的震撼。
但当我第一遍看完书的时候,整个人真的被虐成狗,班里还在上晚自习,我竭力不哭出声音来,眼泪却啪嗒啪嗒止不住地往下落。
当死神一个一个地将角色带走时,爸爸的银色双眸,妈妈的呼噜,鲁迪说“亲一个,小母猪”时的傻笑,以往的幕幕情境仿佛就出现在眼前,让我感觉好像真的在跟自己深爱之人告别一样,《偷书贼》无疑是一部杰作。
首先,原著最大的特色就是其细腻而温情的笔触,一个涂鸦般的插画,一个引人发笑的心理描写,一条看似没意义的词语解释,让人在琐碎中找到真实感与亲切感,因而再看电影时就感觉在看故事大纲。
另外,原著在世事无常命运多舛这点上设计十分巧妙,令人回味,例如鲁迪为躲避战争拒绝去军校,但这却注定了他英年早逝的命运,而被迫去参军的鲁迪爸爸却成为全家唯一的幸存者;因为一个年轻人的嫉妒与赌气,汉斯被挤到了卡车上最危险的座位上,他们却因此交换命运年轻士兵迎来死亡,而汉斯得以返乡。
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关于汉斯参军的经历,电影中卖个萌,花花没用完的经费就过去了,而真正描写战争残酷描写战场中人性的内容,什么都没有。
然后再说人物,电影中与我想象偏差最大的角色就是鲁迪。
演员选的这个黄头发小正太看起来比莉塞尔还小,感觉去演个宫廷剧里的贵族小少爷都不违和。
而鲁迪,这个把自己涂成黑炭想要赢得全世界的狂小子,这个无数次为他的“小母猪”挺身而出的熊孩子,这个会沿路给犹太人送面包、会为即将殉职的飞行员送来最后一点慰籍的男孩,身上总散发着敢作敢当的勇气,就像书中写的那一头“烛光般的金发”,鲁迪瘦削的胸膛中也跳跃着一颗年轻而热烈的心。
因此,只有对鲁迪的角色刻画的更加到位,这段young love才不会显得突兀,那个迟到的初吻才会青涩而刻骨铭心。
再说说马克思,在电影中,我感觉他就是一个地下室里养的暖男,小哥是挺帅的但就是一点不像被迫害的的样子。
而真正的马克思,是个犹太拳击手。
在潮湿阴暗的地下室里,他每天都要与小胡子元首搏斗几回合,不论被击倒多少回,不论迎来怎样的奚落,他总会一次又一次从血泊中站起来,即使地面上几乎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即使他已手无缚鸡之力,但他在这精神较量中总能取胜。
这里不得不说,全书中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马克思送给莉塞尔的两本“书”《监视者》和《颉取文字的人》,当我看到电影将其改成空白的本子时,我真的有点被气成煞笔…因为这两本马克思亲手绘成的简陋的小书,却无比真挚地道出了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来自这个小姑娘的友情有多么珍贵,文字的力量有多么强大,对阳光对自由的渴望又有多么真切等等。
原著里还有太多情节太多镜头我想在荧幕上看到了,每段故事都是那么温情而无可奈何,每个人物都是那么渺小而有张力,发生在偷书贼身边的故事即使整个时代的缩影,又是永恒的爱的话题,既出人意料猝不及防,又早已注定命运不可避免。
我知道几十分钟无法完全演绎这部几百页的作品,但我知道若只是看了电影我肯定不会有看原著的打算的。
战争,无疑是残酷的。
但身处战争边缘的孩子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呢?
影片为大家描述了二战德国一小镇上各类人们的平凡生活。
从外表泼辣、内心爱憎分明的母亲;到仁慈、坚韧的父亲;再到欢快、爽朗的小男孩。
每个角色都是性格分明,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还是我们的女主角小女孩:明亮的大眼睛,勇敢、果断,极富正义感,对知识孜孜不倦的渴望,这些都让人分外喜爱,真的是非常公主范儿。
印象最深台词:Your Majesty.
看过原著两遍一直觉得这本书画面感很强所以会一边看书一边脑补画面觉得像看了一场很长的电影于是一直很期待它出电影版但今天看了以后觉得忽略某些细节差评!
例如为什么莉赛尔会和马克惺惺相惜呢?
因为他们都会在晚上做噩梦两人一起在文字的力量下互相扶持还有可爱的鲁迪一开始有点粗俗的鲁迪在犹太人游行时给一个老人递面包而给暴打其实鲁迪会做出这个感人举动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书本喂养了莉赛尔的灵魂莉赛尔也影响了鲁迪莉赛尔喂养了鲁迪的灵魂而且作者也说了写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他妈妈告诉了他一个犹太人游行时看到的情节就是鲁迪给犹太老人递面包的事居然没有这情节另外里面妹纸和少年们的衣着这么学院风这么漂亮看得我都一直在狂长草这外套不错呀这裙子不错呀等等实在不太符合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然后犹太人游行时个个穿得那个整齐简直一点都看不出给虐待了书中可是说他们步履蹒跚而且德军为了虐待他们才故意游行去集中营的
上周看的电影,现在才来放影评,实在是不应该啊。
Anyway,看的电影仍然是IMDB top1000 补全计划里面的,一部貌似是欧洲拍的战争片“偷书贼”。
与通常认为的战争片视角不同,这部片子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身份着手,通过平常百姓的生活变迁来看待战争的丑恶的,所以其实偏向于剧情片,只不过主旨是战争而已。
片中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第三人称叙述者,竟然是死神,算是小小的创新了一把吧。
故事从小女孩的弟弟患病死去,而自己则被收养开始。
根据略微陈旧的套路,坐落在这条叫“天堂”的小街上的新家有和蔼宽容的继父,和凶巴巴的继母;有学校里欺负新人的同学,也有热心帮助自己,顺利成为青梅竹马的小伙伴;为了凸显战争的主题,还加入了一个继父恩人的儿子,作为被德国纳粹迫害的,亲切的大哥哥的角色。
片中的叙事并不讨巧,风格略显平淡。
人物的英文显得有些生硬而不熟练,难免让人觉得他们是在勉强的演戏,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疏远感觉,我想,如果换成熟练的德文配音,会好很多。
对应叙事风格,片中人物的表情在大多数时间也并不夸张,平淡的如一碗纯净的白开水。
这样的处理当然相对接近于现实,但却要求剧情上有更多的悬念或者起伏来让观众耐心的看下去。
剧情中的转折数量是足够多的,但可能因为内容有些过于繁杂,转折之处大多直接呈现,在平淡的叙事风格映衬下,不能让人产生足够的共鸣。
印象深刻之处可能算是继父在车中被地雷炸中的桥段,缺乏深入刻画,回来之后仅以一句台词带过,显得苍白无力。
悬念桥段也有,最出色的算是地下室检查的桥段,但总体来说算是中规中矩,并不令人印象深刻。
再说人物冲突和转变——本片中的人物冲突并不算很多,一开始继母扮演了恶人的角色,但很快就转变了,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一家人都是齐心协力,共度难关的。
在这个过程中,继母的转变显得有些突然,不能令人信服。
最后说片名:“偷书贼”。
其实书跟女主的关系表现得还是很明显的。
女主在葬礼上捡到了她人生的第一本书,在继父的激励下开始阅读并对读书产生兴趣;在焚书过程中,女主认识到了纳粹的丑恶;在镇长的图书室中,她认识了善良的镇长夫人;在大哥哥病重的日子里,“偷”来的书成为了她的精神支柱,也成为了支撑大哥哥坚持下去的良方,等等等等。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片中的书籍没有得到很深刻的呈现,如果能够对应着剧情的发展,展现书中的名句的话,效果相信会相得益彰。
最后总结一下吧。
“偷书贼”这部电影,用一种平淡的叙述方式,向观众呈现了另一个角度的战争的丑恶。
剧情丰富,而张力不足,但片子中的精致画面,也足以让人度过美好的两个小时,给7分。
只是看了之后一点零碎的记录 看了电影 更想看书了 看了一些影评 能让我这个layman理解电影更多一点 没有特别悲情 没有特别恢宏的场面 更没有刺激眼球的内容 悲伤都在隐忍中散发出来 没有撕心裂肺 却更让内心无比沉重 战争太可怕 生在和平年代 感受不到那种恐怖 那个时代 “占领了莫斯科我们不就赢了吗” i hate hitler 汉斯和小女孩之间的默契 rosa的彪悍和内心的善良 rudy金黄的头发 纯真的笑容和默默的守护 镇长夫人 难忘的圣诞节 读书给max带来的无形中的鼓励 防空洞里小女孩的故事 书能给人带来什么呢 live wisely?
人性?
还是?
我不知道具体的答案 但是书是不是能让我们不再孤单在人生绝望的时候里面小女孩曾经问 自己的母亲是不是不够爱她 max说没有哪一个母亲会放弃自己的孩子 死神旁白的设计感觉比赤裸裸的血腥更带来一种宁静 整部片子都比较安静 但是很喜欢这种感觉 电影真是美好的事物 相信世间有真情好好努力搬砖 早点毕业life makes no promises.
三星半(回来重标了三星😑)如果题名是主题的话,那这剧情和故事讲得就比较失败了,本该成为主线的偷书完全成了鸡肋并且没有展开,导致结尾被镇长夫妻收养显得很突兀。
可能是限于篇幅,或剧情多线并进导致导演有点收不住。
再diss下德国人读英文,原来英语那么伟大🙄,这方面我还是站母语党的。
大家都在赞williams的配乐,叫我这个半夜偷偷躲着父母看六频道的(我还是个)孩子情何以堪😂多着墨于与邻居竹马的懵懂感情生活以及救助犹太人两线,所以平心而论,这两块故事讲得还是挺不错的。
评价里有说忠于原著、有说背离原书文字的礼物之主旨,因未拜读过原著,颇感迷惑。
看了一篇原著党的影评,对电影的印象更不好了。
PS: 文本编辑和评论阅读页面的复制,体验真差🙁
《偷书贼》 一部很完整的 关于死亡 关于战争 关于阅读给人带来的灵光 关于善 爱 人性 家人与温情的电影。
其中有一些片段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我就想到什么写什么了,先后顺序无重要性程度之分。
第一,刚才想到辩论场上的语言运用问题,电影里麦斯让妮素不要用大家都用的词去形容天空,而是用你自己的语言,如果你的眼睛会说话,它会怎么形容这片天空。
这让我想到辩论场上,是否赋有个人独特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反倒是个人魅力和语言魅力的双重体现呢?
虽然不同辩位有不同任务,像二辩专门就是一个反驳位,理应做的就是以最精炼清晰的语言去反驳对面,主体差异性似乎并不需要怎么体现,但这是对语言表达价值的一种抹消,是可惜的。
所以这一点也许在以后的辩论表达中能给我一点点启发。
对了,也许修辞的运用就是为了避免千篇一律,表达独特的理解与感受,所以也才是文学的一部分价值,本身就意味着是与众不同的,是各人有各人的答案的,是展现人类感性的多样的,是与效率相抗的。
第二,电影的场景构建让我有了一种沉浸在有爱的家庭氛围中的充足安全感,家庭的“安全感”这东西,在我看来几乎胜于一切,因为每个人是孤独的个体,作为孩子能够没有理由地享受到无条件地爱和照顾,那简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种感受了。
而爸爸、妈妈、妮素、麦斯的互相扶持和爱,让我有一种我也想要这样去给予别人,也想要得到来自他人的如此这般的“家庭”的爱的渴望。
让我进一步感受到了家庭和爱的温暖和力量。
第三,本部影片从开头就是以死神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的,似乎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点,从开头就已注定,影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在奔赴死亡。
而麦斯在影片开始,从对犹太人的抓捕中逃过一劫的时候,还有黄毛邻家男孩鲁迪被征召去精英训练营时,他们都表示“想活”,“想活到成人”“想拥有更多生命的机会”,这似乎告诉我生命是真的宝贵,有太多美好可以去发掘探索,应该珍惜。
1939年的德国,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
6岁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中。
在冷清的葬礼后,莉赛尔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
这将是14本给她带来无限安慰的书之一。
她是个孤苦的孩子,父亲被打上了共产主义者的烙印,被纳粹带走了;母亲随后也失踪了。
在弹奏手风琴的养父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
尽管生活艰苦,她却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以抗拒的东西——书。
她忍不住开始偷书。
莉赛尔,这个被死神称为“偷书贼”的可怜女孩,在战乱的德国努力地生存着,并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
Memory is the scribe of soul. (Aristotle)Memory is an incredible thing, the 'scribe of the soul', according to Aristotle, documenting the past and maybe even adding a dash of artistic licence.In my religion, we are taught that every living thing, every leaf, every bird is only alive because it contains the secret word for life. That’s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us and a lump of clay. A word. Words are life, Liesell.The only thing worse than a boy you hate is a boy you like, right.
读完整本书再欣赏电影有些失望。
电影改编了许多细节,尤其在防空洞中,Liesel用文字的力量使大家忘却恐惧。
而小说中Hans并没有携带他的手风琴,因为他知道只要再看到手风琴,他就是活着的…很多细节看似不重要,却是小说的主旨和精神所在。
小镇被毁后,Liesel也是最后才找到Hans,对她影响最深的那个人的离开是最重的打击。
单从电影本身和选角来看,还是很不错的。
只是小说自身真的是更为精彩😁
外国文学一直觉得有文化差异无法理解,但是电影就方便很多,所有人物都很赞,死神视角也很赞,最后那个头发永远柠檬般鲜黄的男孩哭点崩,那句刚出口就消失的love,活下来真是沉重的幸福与时显的痛苦~~
祖宗,您快把原著给毁了……不过演员们都很棒………………
好書、名導、優質演員,結果生出一部這樣的作品...叫人如何接受!!!
德国故事说英语很出戏,电影也难看
3.5
当时对书的感觉就是,开篇新颖但烂尾了。电影缺失在小演员找的不对,太嫩
小说一直很想看,所以还算了解。原著应该有在说关于二战反思的,但是电影的某些地方改编删减,把很多东西都有些扭曲,华丽丽的带上了另一条路子。
除了配乐,再无亮点。
莉赛尔,这个被死神称为“偷书贼”的可怜女孩,在战乱的德国努力地生存着,并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
太!闷!了!本来以为“偷书”这个点会用情节去体现重要性,结果也就是为了展示女主爱看书而已,而且2个小时看完并没有发现女主有什么闪光点,所以最后那段旁白实在莫名其妙。前面100分钟看得昏昏欲睡,高潮意料之外也意料之中,战争永远是和平最大的敌人。Geoffrey Rush和Emily Watson加一星
为毛要炸死,就为了显得导演很公平很有道德制高点吗?好好的一部反思片给拍成了鸡汤片,渣渣
受不了莫名其妙的旁白
唐家屯的导演,确实拍的很文艺,乏味可陈,有些浪费时间的感觉。
故事取材不錯,但在整體上還是有些無力,歷史題材的影片在配樂上總是會給創作者留有很大的餘地,本片亦是如此。中國電影在戰爭歷史類型上也可以借鑒和學習此類影片。
剧情有点混乱
比朗读者差多了,没有找到任何泪点,拖沓冗长
怎么说呢,跟我看过的几部类似题材比,这真是用力过猛,又想反衬刀子嘴豆腐心的妈妈;又想说读书给人以希望;又想说战争灾难面前的大悲。最后,轻飘飘来句旁白——一直存在的略显多余的旁白——她一生如此。没觉得有多痛有多苦,自然不能领会书的重要性,对人的指引。
每一个小人物都实实在在地活在这个温暖人心的故事里,为动荡的时代抹上一笔隽永的温柔。「I must say it!..」「Don't say anything!」「I love....」「Rudy?! Rudy! Get up and kiss me!」..
感觉淡淡的。没有跌宕起伏,从头到尾,都淡淡的。
最近看过的最烂的片了…没见过这么前言不搭后语的电影,莫名其妙的犹太线,莫名其妙的书籍拯救灵魂意淫,莫名其妙的上帝视角,以及莫名其妙全片洒的狗血和导演自以为文艺(但相反)且有深度(但相反)的情节……除了穿得好看以外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