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模仿了皮毛,失去了灵魂。
如果不先看日版的电影,你根本就看不懂韩版的在表达什么。
日版的是在制作每道菜品过程中,体现小森的人民如此热爱生活,认真的生活,日子过得充实,韩版的是在家长里短中,顺便做了个菜。
治愈系电影是观影过程中得到心灵的慰藉,而不是一块口香糖,嚼完吐了就完。
日版的电影中,母亲遗弃了自己的女儿,到了影片结束也不知所踪,这同时也是日本的社会现象。
而韩版的电影不但拍成了青春爱情片,结尾母亲又回归,变成大圆满结局。
剧情比日版合理紧凑,摄影也更讲究,整体更像一部电影,但是也因此没有了日版的留白美和想象空间,显得略微平庸。
日版和原作气质更接近,其实原作和日版电影都是有一些压抑的,并不是像表面看起来那样的小清新。
我刚好很早以前,大概2000年吧,关注过这个作者,记得他当时很年轻就获得了一个什么新人奖,但是作品销量却非常的不好,最后只能带着一只捡的猫离开东京跑到乡下过了好几年隐居生活,一边种地、做饭,一边画一些比较随意的漫画,「小森林」应该就是那段时间画的。
虽然主角是一名女孩,但原作漫画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那段时间的日常生活记录,看过一个采访他说过非常喜欢乡村生活和做饭,以及非常真心的讨厌大都市生活,所以小森林漫画气质有一点像「瓦尔登湖」。
这种气质在日版电影里也有所体现,但是韩版这块就几乎没有,韩版的女主回乡的动机显得很任性,少了些日版女主那种内向敏感的苦闷,看起来稍微有点「作」,作为观众,也就不那么能够被打动。
一言蔽之:区别就是那眉宇间的一点点小敏感。
韩版
日版
原版
2014年,森淳一导演根据五十岚大介漫画改编的电影《小森林:春夏秋冬》静悄悄的上映,缓慢的节奏,清新的留白,没有人物冲突的剧情,让这拥有四季章节的大电影竟然成为当年的现象级影片,效果为之惊艳。
在《小森林》系列大获成功后,邻国韩国最前抢注改编权,要把这部用美食展现人文情怀的电影本土化,来一出《小森林:舌尖上的韩国》。
其实,不管是哪个国家改编《小森林》都无可厚非,因为谁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美食与风光;如果功力可以,甚至可以超过原版《小森林》!
原版《小森林》,是我至今为止一直在循环播放的下饭电影,通过女主市子所展现的吃相,满足了每个观众的“口舌之欲”,让现实生活中的泡面也会变得格外美味。
市子做的食物够多元,够自然,够丰富,荤素得当,营养均衡,食材贴近现实,让观者能够更直观的去想象。
值得一提的是,桥本爱饰演的市子,在吃时,基本看不出表演痕迹,她很认真的咀嚼每一口美味,细细品尝,从鸭肉刺身到野蒜意大利面,从咖喱鸡肉饭到双色蛋糕,从自制果酱到刚采摘的番茄,市子在劳作之后大口大口的补充营养,感觉是对食物最好的尊重,微妙的好味道会给她带来一丝淡淡的微笑,吃出的幸福感由内而外,观者也能够看出来她真的在吃。
而同样是吃,韩国版《小森林》我感受不到食物与人之间的联结,从《小姐》中走出来的金泰梨,虽然长相精致清新,但灵气有余文气不足,她身上的都市纤细软妹气息过于强烈,矫情多于感受,并没有桥本爱那种乡村女孩的结实感,在吃相上更是灾难,和食物有强烈的距离感,毫无食欲的表演堪比赵文瑄版的《孤独的美食家》,完全看不出来她很饿,完全看不出来她爱吃,完全看不出来她喜欢做美食。
原版《小森林》是以美食贯穿影片的电影,也通过美食,市子开始理解母亲做料理的苦心,不辞而别的用意,市子也在一道道菜当中成长起来,更加独立,也更加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
韩版《小森林》里主线也没有变,食物看似五花八门,可万变不离其中的大白菜和万物皆可天妇罗,各种白菜做的料理,炸大白菜叶子,大白菜熬面片汤,白菜做的顶级炒年糕,炸花天妇罗,鲜花意大利面……哦,整部电影调料与食材搭配的极为怪诞,还素的不行,要我一度认为导演是不是一位素食主义者,专业主攻大白菜百搭学?
韩国小森林的“美食”看的我胃酸发作韩版《小森林》用再微距的镜头,再饱和的调色,也拍不出来食物的美感,也成功让我在观影过程中胃酸发作,是真的胃酸发作了……看着满屏幕的大白菜,让我想起童年遭遇全球经济危机,那些年被天天吃大白菜炖土豆支配的恐惧。
原版《小森林》最让人回味的角色就是市子的母亲福子,高大美丽拥有异域气息,她就像一个身世成谜的女侠,一个人在偏僻的小森林自给自足,独自抚养着女儿市子;福子从来没抱怨过生活,没提过市子的生父是谁,没有因为孤身一人而自怨自艾,她的朋友是外国人,通过各种旁人的人物侧写,又可以看出她博学却不张扬;在对市子半开玩笑的成长教育中,能展现出她的幽默与睿智,她总是默默的用巧手制作出堪比饭店的美味,花样百出,创意与好味道并存;在市子眼中,母亲也很“小气”,从不随便把美食的秘密透露给自己,连土豆面包这种难掌控的料理,都让市子自己去猜,去尝试,用实际行动影响着市子,让她能够独立坚强;福子也始终与女儿保持着一种微妙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让她未来的出走更像情理之中,并不不显意外。
韩版《小森林》文素丽饰演的市子母亲,气质很好,但是过于有慈母气息,这种气息使观者感受到她对女儿极度依赖,对女儿的温柔关爱,让日后的不辞而别显得极为突兀;台词中说教成分过多,为什么强调让女儿扎根乡村的理论也显得生硬刻意。
原版《小森林》中的市子不矫情,干农活的时候像模像样,像番茄的苗一样野蛮生长;市子也很倔强,倔强到她不愿意输给任何男人,所以导演专门减弱了其中的爱情场景,让前男友的戏份一带而过,决绝的不再为自恋的超市小哥做便当,就算佑太与市子有暧昧情愫,也被拍的恍恍惚惚,点到为止。
电影最后,市子再次离开小森,奔赴城市,找到了真爱,镜头也没有给这位准老公正面特写,而是继续呈现市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可见创作者的角度非常超前,非常尊重女性角色。
韩版《小森林》加强的偶像剧节奏,让整部电影就像偏离轨道的卫星,主题越飞越远;女主惠源的整个乡野生活,都是头号忠犬载河陪伴左右,还有忠犬的备胎恩淑+一只001真狗……三人一狗在小村里,一年四季打情骂俏,塑料姐妹互相猜忌,三个人都不像干过农活,却都要表现出自己多熟悉作物;在看到如浪般的短评:柳俊烈欧巴饰演的载河好帅,好酷等等等,实在让人无法理解,对不起,我没看过《请回答1988》,我实在get不到柳俊烈的“帅”,在《小森林》中,他的颜过于印象派。
不过就算说了这么多,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人就喜欢韩国版的感性化,看不惯原版的故事留白,都无可厚非。
不管翻拍有多少瑕疵,韩国版的也不是全都一无是处,比如慧媛的姑妈就是满分,从妆容到姿态,都能一下看出这是一辈子扎根乡村的人,还有神来之笔田园犬五狗,让女主一人生活的夜晚不再战战兢兢;这些都是超越原版的细节,不过导演在创作过程中,明显想把《小森林》弄成快销品,加入了更让人接受的人物设定与情节,不过这样的情节,只会让故事成为一个支离破碎的生活片段,而不是值得回味的心路历程;没有体现出《小森林》本该有的敬畏自然,尊重食物的风骨。
日版没有看!
不喜欢日餐,不喜欢米饭是冷的,不喜欢鱼肉是冷的,看似摆盘清新,实则腥冷。
没有温度。
韩版第一餐很将就。
生活就是这样啊,你不知道米缸里还有没有剩米,你不知道园子里的菜是否新鲜能吃,但要活着啊,日子已经很悲催了耶,要吃饱才能思考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啊!
过日子天天大鱼大肉食材丰富的大富之家不少,但大多数家庭是每天算计该买什么菜,要考虑孩子的营养,老人的健康,丈夫的口味,自己的厨艺等等,最主要的是口袋里的钱究竟能买些什么。
自己拥有菜园和院子是当今社会无比奢侈的事情了。
除非你生活在农村乡下,或是有那样的一个环境你可以继承,我想我们大多人都是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格子里吧。
偶尔花盆里长出颗野草也得拔掉,没那么多空间和营养供它生存。
女主不是如同向日葵般无比灿烂的女孩,也不是如同仙人掌般坚韧的生命体。
她也是脆弱无比,自尊心超强,活得悲催又无奈。
谁又不是呢。
受了伤,回家乡,自我治愈一下,很对呀。
就算鸵鸟了又怎样。
不然还能怎样。
老天会派天使来吗?
两个自小认识的小伙伴应该出现的,人在迷茫的时候需要旁观者点醒一下。
女主不是逃避,是回家乡充电的,是回来吃饱的。
她需要借着什么喘口气的。
这世界除了家除了父母除了食物除了睡觉没什么能给我们休整的机会了。
我喜欢那道面片汤。
朴实的面片汤,有温度,能吃饱,够了。
冬天需要温度。
身心都需要。
其实,我对女主家的炉子发挥了无限想象力,好希望她能烤一次地瓜。
冬天,用那个温暖的小炉子烤几个地瓜,无论自己吃还是小伙伴们围坐一起啃地瓜,那个感觉应该不错吧。
那道辣炒年糕让我很有挑战欲望!
吃完肯定巨刺激巨爽!
哪天真的要和闺蜜挑战一下!
制作过程不难,但我脑袋里的执念就是想与闺蜜一起吃,不知道是不是被剧情影响太深,管他呢,到时候一定要实行一下!
佩服女主母亲的勇敢与洒脱。
看似不负责任的离开,实则她尽力了。
一个人将女儿带大的她承受了多少别人怎么能体会。
女儿成年了,要上大学了。
我想作为母亲她真的想喘口气了。
该给予女儿的教育该给予女儿的温暖该给予女儿的食物该给予女儿的人生道理,她都尽力了。
女主在家乡独自生活了一年。
一年真的够久了。
逃避或是充电都够用了。
蓄的力足够再回那个冰冷的钢筋水泥世界厮杀了。
羡慕她,有这样一个地方作为逃跑后的避难所。
我真的有被治愈到。
看的时候可不是带着什么对比态度,我只想看一部电影。
一部韩国的叫小森林的电影。
不是看过日本原版,带着复杂对比态度来批判一部电影的。
我有自私的喜好。
不喜欢规矩死板的日餐,喜欢有温度且朴实正常的人间食物。
这是一部你觉得烦了,觉得老板该去死,觉得男朋友该被雷劈,觉得导师是王八蛋,觉得同事是人渣时可以用电脑放着随意看看的电影,不用太较真,毕竟我们还得生存活着,但向往美好没错,想当鸵鸟也没错,怎么舒服怎么来吧。
小森林 (2018)7.52018 / 韩国 / 剧情 / 林顺礼 / 金泰梨 柳俊烈
哈哈哈,真的被女主做的饭吸引到,好想去尝试,女主和朋友相处的很愉快,虽然很久没见,但依然是记忆里的样子,妈妈好温柔,很治愈,全程想截图。
电影穿插这女主小时和妈妈生活的回忆,在一次次的经历中,女主最终将那封扔掉的信捡回,这一次,她明白了母亲,当时自己以为的借口真的是妈妈一直以来的说不出口,妈妈对女儿尽到了责任,最终也勇敢的去追寻自我,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简单,但很温暖。
韩版《小森林》的吃食吐槽起来根本无从下口,就跟它电影里看上去的口味一样无从下口。
但是把韩版《小森林》,翻拍成韩剧版《小森林》,就展现出你韩导演的局限性了。
有男朋友,要分不分玩躲猫猫的主角惠媛;暗恋惠媛,但是有个会来事儿的前女友的发小载夏;和惠媛是好姐妹,暗恋载夏,同时明示惠媛不能跟她抢的淑银……好好的《小森林》,活生生拍成了三角恋的干饭日常。
就差再安排那个戏份稍多的邮差大哥暗恋淑银,一整个闭环了。
韩剧女主可不能只有复杂的爱情宇宙,还得拥有复杂的家庭成分。
既然女主敏感内敛,那就配一个潇洒飒爽的妈。
虽然母亲这个角色是照搬日版《小森林》,但在日版里,对母亲的情愫是柿子敏感的内心世界的写照,本质上还是用来烘托主角的。
但是在韩版里,母亲几乎成了惠媛回家的主要动力,对于母亲的思恋和依赖过强,缺少了主角本身的人物独立性。
复杂的感情关系,不完美的原生家庭,韩剧的两大元素《小森林》都占齐了,你想想,是不是随便拎一个韩剧出来,都能找到和它相似的人物设定?
比如《继承者》,比如《鬼怪新娘》。
老实说没有拍成一部爱情片,已经是导演的极限克制了。
可以说导演是在落入俗套的边缘疯狂试探。
所以,韩版《小森林》是拍不出日版那种四季三餐,一茶一饭思人生的小清新感的。
也不太可能爆出日版《小森林》那样“稻子会听着人的脚步声长大”的这样的治愈金句。
更不会像日版一样还有第二部了。
因为第一部导演把人物之间的暗情导火线铺垫在那里了,第二部你点不点都不是。
点了,俗气爱情片;不点,再搞一次吊人胃口不上菜?
你没法拍。
再说了,韩版要再拍,也没别的吃的可以拍了。
豆瓣日历绝了啊在狗焕劈腿韩素汐新闻闹得沸沸扬扬的这几天日历封面上写着最好的下酒菜是凉飕飕的风和陪你喝酒的人封面图片是狗焕查理茶器修剪枝叶(虽然不知道过段时间怎么反转)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可能几年前还会去和父母较劲,直到经过一些人和事之后才发现他们的教育是这样深入人心。
我很庆幸我有很爱我的父母。
🌳以前一直在纠结的问题,到后面居然出乎意料地找到了答案。
以前一直想做但没有做的事情,在未来的某一刻你也一定会去做。
🌳我震惊于父母给我的担心和爱。
我和父母说,很多事情都不需要去担心和忧虑,那是几年后的事情。
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我一直在相信着相信我的你。
谁能解开心里的结,我想只有深处于心结内的人才可以。
去治愈,去怀旧,悲伤的时候用力哭,开心的时候用力笑。
今天看小红书上好多推荐《小森林》看了一下,感受原汁原味的生活、食物特别的治愈。
一度以为这个是美食节目,但是看完之后让我对食物更加感兴趣。
那些味增还有调味汁还有酱好神奇。
可以直接拌菜啊,下饭呀,而且很健康。
还有那些植物的生长过程,土豆呀,小胡萝卜,洋葱呀,红豆呀。
之前从来没有了解过。
还有那些云淡风轻的旁白:-水稻会听着脚步声长大。
-红豆施肥过多的话,会叶子长得过大,种子反而不长。
-任何事情都讲究个时机,就像瓜果蔬菜也是一样重,或早或晚都会被小鸟或者虫子吃掉。
所以不能早不能晚,要等待最佳时机。
-一年四季往复轮回,看起来人是在原地转圈,其实是往上或往下,或者说是螺旋 。
不明白为什么他喜欢裕太,但是又没有跟与他在一起,也不明白他她母亲为什么明明也是一个好厨娘却要不辞而别。
柿子的那种倔强坚毅的眼神,对美食的执着,会让我想起杨柠。
好吧,非跟日版比的话,那么韩版《小森林》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首先,日版背景是现今社会中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原著也是归田园居类似的境界。
当然,有女主亲情、感情、友情的情节掺杂其中,最后还是对亲人的宽容理解结局。
但是,情节在这个片子里其实并非主要的,让这部电影引人注意的是对于田间劳动及美食制作的呈现。
在日版中,这些展现得淋漓尽致,女主做的一份份美食真的叫人垂涎三尺,恨不能伸手到屏幕取来食之。
包括制作美食的过程也完美如画,尽显劳动之美。
在这里,劳动真像艺术。
可惜,在韩版里实在看不出来。
可能是食材以及饮食方面的不同,女主津津有味品尝的烧白菜,还有做的菜饼,完全让人没有丝毫食欲。
当然,唯一例外的是,结局部分晒的柿饼还是叫人挺想吃一口的。
至于女主在田间劳动的情节,还是不要评价了,日版是展现劳动,韩版是推动情节,重点都不同,效果自然不可比较。
其次,日版是分夏秋、冬春两部分来拍,时间跨度长,每一份食物从播种到做成食品比较完整,你看完才能明白一份食物摆上桌来,到底它经历了哪些程序,有多少辛苦。
而韩版的就比较简略,一笔带过。
日版很少叙述人物之间的互动,大部分是人与自然及食物制作工序。
韩版在故事情节上描述很多,劳动、食物制作为辅。
再有,从人物表现来看,韩版女主似乎更有都市味,实在不像是真的回归自然的那种状态,而日版女主恬淡得多,与环境更能融为一体,真正是符合这部电影主题的。
想来,其实《小森林》本就是想反映当代社会压力下,人对于自然的一种向往,亲情是隐藏在其中的一条暗线。
日版相对来说调子比较忧伤,看完了还是能感觉到这份感情。
韩版显得更像是把亲情放在明面来描述。
故而,这两部电影虽然是相同题材和情节,但是我觉得呈现方式完全不一样。
在意境上,还是日版要高得多了。
7.5
被日本那一版本比下去了。
人终究需要亲情友情吗
完全没有日式温柔和细腻 剧情大于美食制作 颜值撑起来 三星
妈妈的角色非常有文学意义啊,门罗式逃离。至于电影只想说所谓越是新鲜的菜,越是不想吃二回。
没有日本那个好看哎,我拖着看的。可能韩国的东西看着不太好吃的关系吧。然后干货蛮少蛮多情节,这种元气电影不需要那么多台词了。摄影也不够美美。
就翻拍来说,无疑算成功了,加重了寻找生活中的感情线,但韩国料理要是摊开来说,就没什么食欲了,就治愈心灵,还是日式小森林更温柔,无论去往何方,一日三餐是生活给我们托的底。
原来这才是幸福应该有的样子,即使某一天遇到那个对的人,也发现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万物皆有定时
如果你们还记得13年微博上热议的《舌尖上的“辣白菜”》,就明白主创能用韩国“美食”组成一部一百分钟的电影有多么不容易了。这么接地气的“美食”还要被吐槽没食欲,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原版中的女主满足了我们对于隐世的一切幻想吗?可那种既优雅又闲适的生活只有唯美电影中才有吧。
韩国版一部电影就覆盖了四季,同时有更明确的主线,所以食品方面就弱化了很多。幸好避免了刻板印象化的韩国食品,竟然没有做泡菜。但反过来想想如果真的做了泡菜,我可能又要在短评里写“韩国版果然做泡菜”了吧。加入狗简直是在作弊。
整版都没有吃过肉哈?金泰莉很韩国,就像桥本爱很日本。每个国家的小森林都是不一样的,韩国人更尊崇朴素,日本人更倾向物竞天择。
正焕还真是有乡土气息,但是正峰应该更适合里面的角色
美食哲学·电影
合格的三角恋
感情戏篇幅太多了会让人觉得做作,丧失了「认真生活」的细腻感跟高级,这么落后的农村为什么会有这么高档的厨具还有家具?看日本版就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女主晚上还怕动物叫 女主劈个柴劈中了一副开心的样 女主一点都不像山里长大的人 像一惊一乍的游客 萝莉女主演技做作 妈妈这么和蔼可亲一家其乐融融说走就走莫名其妙 唯一的优点只有风景好
音乐6 画面7 导演7 故事8 表演8 印象8 平均7.5/10 清新、感动、治愈,触点很多,给予我人生的答案。
讲真,韩国料理并没有让人胃口大开。和日版也就是原版比,治愈效果明显降低。而且把母亲的戏份和特点削弱太多。夹杂了太多的感情戏码,尤其是女主和闺蜜以及男主,男主还有前女友……不乱吗?
韩版的故事性更强了,但是对于农作烹饪的成分我觉得是少了,因为花了更多的笔墨在亲情友情爱情的描绘上。选了在立夏这一天看,是想收获多一点对于生活的感激,对即将全面到来的夏日的欣喜,但结果是,我更想翻出日版来好好看一看。沙拉说,烹饪的过程漫长但解压,我想真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