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之前的评论,很多人从历史观与以及所谓爱国出发,我倒是觉着能体现出人文关怀才是最好的。
简单粗暴的手法有时候更让人从多个方面检讨战争的所带来的影响。
有不解的地方就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变化看的有些许的糊涂。
这部影片在迅雷“正在下载”列表中很久了,某日,我下载完成,当看了十几分钟后,我在想,这电影是哪个国家拍的?。。。
疑惑中,当看到一半时,我在想,这电影究竟是哪个国家拍的?。。。
惊愕中,当我全部看完后,我在想,这电影没几个国家敢这样拍。。。
鄙视中!
在起初我的怀疑清单中,敢胡编乱造这样故事的电影,有这样几个国家:1、科索沃共和国。
科索沃独立后连名字大家都没记准,还能拍电影?
PASS!
2、黑山共和国。
不可能,黑山大部分是塞族人,PASS!3、塞尔维亚共和国。
更不可能,PASS!
4、波斯尼亚。
有可能,不过一个屁大的国家敢拍这个,除非他们想再次回到战争时期。
PASS!5、克罗地亚。
有可能,但不是,克罗地亚不可能闲着没事跟塞尔维亚找茬,PASS!
那只有一个国家,北约国家或美国,考虑到欧盟及欧洲的自尊心,显然这不是他们自己人干的事!
只有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美国八一电影制片厂!!!
美国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期以来为地缘政治谋利益,为傀儡政权谋发展,任何历史和真相在他们眼里都不如一堆狗SHI用途广泛。
于是,就有了这几年的《五日战争》等多部优秀战争动画片!
美国八一电影制片厂,通过虚拟的故事情节,颠覆了历史真相,颠倒了黑白真理,把宗教矛盾的历史纠葛一夜之间归结到了塞族帐下。
勤劳、善良、朴实的塞族,一夜之间成了只会狗刨式强奸妇女的日本鬼子,变成了希特勒般的纳粹机器,成为了杀人如麻的残暴凶徒。
美国八一电影制片厂,通过此片,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及世界上任何不遵循美国民主价值观的国家,未来的某天,我们也会成为他国电影里描述的残暴、残忍的塞族政权一样,我们的后代未来会用这样的电影来羞辱我们!
最后说一句,向波黑战争以及99年南联盟战争中牺牲的无辜英灵表示哀悼,向击落F117的伟大民族以及无辜被袭击大使馆的国家表示敬意!
看了《血与蜜之地》的预告片,我只能说我被深深震撼了,片子的音乐,故事,人物的演技都是顶级棒的,无线期待!
这部片子赶快上映啦。。。
(芷宁写于2012年4月1日)在得知安吉丽娜·朱莉将自己的长片处女作定为战争片时,就感到不妙,战争片是不好把握的影片类型,没有一定的智识积淀和掌控功力是很难将其呈现得让大部分观众“心悦诚服”的,有时候,连最起码的看上去顺眼都很难做到,这次朱莉真的给自己挑了个硬骨头。
虽然敢于挑战有难度的敏感战争题材影片的精神可嘉,但不可否认的是,朱莉的首部剧情长片《血与蜜之地(In the Land of Blood and Honey)》拍得较为稚嫩,剧情冗长,节奏拖沓,叙事手法单调,情节推进缺乏流畅感,人物塑造单薄扁平,感情表现突兀刻意,缺失了必要的循序渐进和起承转合,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朱莉触及上世纪90年代初波黑战争所持的立场有失公允客观,这点从片中塞族高官军二代和穆族平民文艺女这样的人物设定上,就可见一斑。
虽说,“战争首先牺牲的是真相”(by海勒姆·约翰逊),再者,“随机真相和必要真相构成了生活”(by莱布尼兹),但相对客观理性的解读应该是受欢迎的。
当然,波斯尼亚女导演亚斯米拉·兹巴尼克执导的影片《格巴维察》可以从一方的视角入手,因为她所触及的是本民族的伤痛,但倘若作为所谓的“第三方”也单向再现,还有点缺乏平视的嫌疑,则容易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虽然这个“第三方”不可避免地带着西方的视角和理念。
据说,朱莉的创作初衷是再现被战争改变了的人性和人生。
于是,她花了127分钟呈现了片中人被战争改变了的人生,可对战争中人性的异变却表现得不足,似乎从一开始,她剧本中的塞族就是强势而残酷的。
但除却这些问题之外,值得肯定的是,朱莉凭借这段在波黑战争中本不可能发生的“罗密欧朱丽叶式”的爱情故事,表达出了人类情感在战争面前的脆弱和虚无,再浓烈的感情在战争这个庞大的怪兽面前都是柔弱无助到不堪一击的,枪炮和玫瑰,本就是两种氛围下的产物,如果放在一处,要么光彩耀眼,要么灰飞烟灭。
许是叙事结构不够均衡之故,片中诸多需要表现内心世界的戏都被处理成缺省状态,其中很多场戏又缺乏必要的交代和连贯性,显得用错了方向又使错了力,这直接导致最后的“爱情不敌战争”的悲情戏份显得疲软而无力,达不到应有的观影效果。
不过可以看出,朱莉的此次出手准备地很认真,最起码态度是诚恳的,她甚至为影片拍摄了两个语言版本,英语版和波斯尼亚语版。
似乎对于这部立意片面缺乏章法又火候不够的影片,观众过于苛求的原因是基于一定的观影期望值,而且金球奖的提名又拔高了这个期待值。
客观地说,作为导演处女作,朱莉应该算是及格了,至少影片拍得很有耐心,不少场面很有力度,情感方面也有尚可的表达,如姐姐莱拉抱着死去婴儿的尸体仰头悲恸的戏份,竟给人一种“天问”之感。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4316690_d.html
朱莉那种人是爱国的?
她是甘愿顶着小三的名号的人,她可以跟老爹决裂的人,需要向谁谄媚?
她需要吗?
朱莉反复强调这部剧只是一个背景为战争的爱情故事。
爱情故事。
不是指责塞族人过失,只是男主角的身份是塞族人,以此为线。
剧中也通过将军之口指出是穆斯林先挑起战争,也说穆斯林是先杀害他的母亲兄长血洗村庄的恶人,说了克林顿说美国对别国的干预只是为了挽回自己在本土的地位,在片尾字幕上谴责了国际组织干预的不果断。
还要怎样?恐怕说有失偏颇的人,和说她谄媚的人,只是想借此炫耀卖弄自己对历史的熟悉。
屠杀婴儿虐奸妇女赤裸裸怎么了,你接受不了,它们真实残忍的发生过,存在历史之中,有人经受了。
你却不愿看不愿相信只能接受迂回的表达?
这片子和爱国没丝毫关系。
最后历史是谁来维和就是谁。
怎么不想想她花了多少时间来做的,去当地生活了多久,稿子改了多少回,制作了多少版本给幸存的遇难者,问了多少赛尔维亚和波斯尼亚的记者。
第一部片能做成这样,算是不错的。
不是为了美国,不是为了穆斯林,只是为了人们少受战争伤害。
她客观的讲着故事,谴责了所有人,也替所有人都说着自己的苦衷,既然你们这么敏感,那么很多大片里华裔都扮着奇怪的角色,你们也愤怒吧。
但这代表的是当时当地人的普遍心态,很让人难受但是客观。
不是刻意的,是自然流露的。
中情局的婊子?
她要是做特工,整天满世界贫困乱的地方跑,死的机会太多了。
她努力的,是让人们反战而已。
战争给双方带来的痛苦和反思。
拍这样的电影的人内心是痛苦的,她得克制着努力表现的客观平淡。
但是毫无疑问,朱莉站在女性视角,她着重着性暴力,爱情的艰难,艺术的毁灭。
老女人脱光。
婴儿被杀,每个人自己也会有孩子,自己的身边也有孩子,为什么可以不加考虑就把孩子从楼上丢下来?
我想不到。
或许人的阴暗面如果不加约束会越扩越大,不带人性的享受放纵肆意的快感。
每个人都给自己做坏事找个听上去并不坏的理由,那个因为老婆怀孕很快有小孩满脸娇羞幸福的大兵说,我们是为了他们才这样做的,为了将来小孩不用打仗。
看看,自己不是坏,无奈自己其实是为了别人。
说朱莉不懂做饭,火候很慢?
节奏缓慢,阐释了一个人在战争中的变化。
起初的无奈不解,立场为难但坚定,到不相信动摇,到习惯杀人,到最终愤怒的杀死自己最爱的女人。
只是一个爱情故事。
为了他去杀掉手下,去抵抗父亲,拿回她姐姐的画,在自己随时丧命时打电话给厨师,给女人自己还活着的暗号。
他是个真心爱着女人的男人,他是塞族千万不愿战争的男人中一个,他也是屠杀穆斯林的纵容手下的魔鬼,他是一颗棋子。
他再多压力也还是爱着她,但最后发现她背叛了他,一切都没有了,他觉得一切毫无意义。
他杀了她。
只是电影没解释他为什么没自杀。
电影是细致的。
真正惊恐时,都是无声处理。
说着妈妈是塞族人自己却是穆斯林的大兵,想念食物的画面。
那个平时冷血提到母亲被杀的落寞神情的塞族将军。
和平年代的甜蜜约会中突然掉落的炮弹。。
人道主义的红十字会的车被袭。
被抓的年轻女人为了活命主动配合抢答自己会缝纫做饭,居民面无表情的跨着邻居崩裂的脑浆去签字,承诺永久离开自己的房子。
问每一个被抓的人,战前你是做什么工作的,画画,面包店的伙计。。
这不是记录片,朱莉在仔细的讲一个爱情故事 ,她的态度是谨慎的尊重历史的。
这确实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爱情电影,如安吉丽娜朱莉所说。
只是导演选择把这段爱情放在了波黑战争的大背景里,电影比较真实的反映了波黑战争的惨烈,大批穆斯林被屠杀!
但作为爱情电影来说,战争爆发之前的美好表现的太过苍白,一带而过。
以至于观众整片都挣扎在战争的残酷里,没有对比。
而末尾描写男主人公挣扎于亲情、爱情、背叛……又不够深刻。
唉!
失败。
全片总结起来,男主人公不够正义,对于自己屠杀穆斯林罪恶感不强,女主人公不够爱男主人公,对于出卖自己的男人也无所谓,整个叙事比较苍白!
这种类型的电影推荐看《音乐之声》——真正的不折不扣的好片!
另外,《深入敌后》描写的也是这场波黑战争,推荐观看!
我应该还没有见过波斯尼亚或者阿尔巴尼亚女人,但我的军中好友R是塞尔维亚人,他长得也很像男主角。
看完后去wiki查了一下,果然男女主角就分别来自塞族和波族。
而在剧本之外,幸运的是,他们都并没有真的经历战争。
整个故事除了叹气,也只有叹气。
悲剧是把美好的事情砸碎给人看,可美好的事物本不应被破坏,就像萨拉热窝的罗密欧和朱丽叶本该仍在人世,而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反对战争。
那场内战的影响也是深远的,2017年时已经距内战1/4世纪,那年当一个阿尔巴尼亚人送给我他的国旗章时,三年多来关系始终紧密友好的R依然立刻就与我短暂地翻脸。
这使我回想起R在军中几乎从不和克罗地亚人S交谈,而我和日本人M却是好友。
可是,一场内战又哪里真的说得清是非对错呢?
西方人的印象里只有无辜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凶狠的塞尔维亚人,但作为中国人,我们也习惯于另一个版本的故事,而R也告诉过我另一个版本,或许稍微公正点说,每一方都对另一方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破坏,区别可能只是力量强的一方做的坏事更多而已。
随着穆斯林在这几年的坏名声,另一个版本也越发........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的战争,也没有坏的和平。
而带着对人性怜悯的个体的人,如果无法为和平作出贡献,至少应该力所能及地避免卷入战争,不为任何势力添加燃料。
PS,结尾的蓝盔士兵穿着法军F2防弹衣,也带着法国国旗章,但.....KFOR时期的法军应该是用另外型号的枪支和装甲车的。
IMDB评分 3.9/10 (21,967 votes)幕后制作 好莱坞著名女星安吉丽娜·朱莉自编自导的首部剧情片,曾经多次前往萨拉热窝难民营访谈的朱莉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构思了这个故事,她表示“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而并非政治宣言。
”影片投入仅为1500万美元,对于安吉丽娜·朱莉的名头来说绝对是一部低成本制作。
朱莉本人并没有出演影片,“我希望越多当地民众参与拍摄越好,这样我就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这部影片并非是朱莉首次尝试电影幕后工作,她曾发起过一部名为《天涯共此时》的纪录片,捕捉了2005年1月11日地球上很多地方同一时刻下的场景。
亲善大使的战争体验 好莱坞的热门人物,原先的打星索女,现在是一堆孩子的母亲和布拉德·皮特的伴侣,安吉丽娜·朱莉总是那种夺人眼球的超级巨星。
但是自从安吉丽娜·朱莉成为了联合国的亲善大使,走访了很多难民营、见到了很多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之后,她的生活和心态发生了变化。
在这些年的走访过程中,她听说了和见到了很多发生在战争中的故事,见到了被战争改变的人性和人生。
沉静下来之后,她决定要梳理出来一个战争中的爱情故事,并将其拍摄成一部电影。
安吉丽娜·朱莉说:“我走访了很多地方,看到了很多战争留下来的创伤。
这些人和事给了我极大的震动。
我看到了人性和人生的转折和改变,看到了战争在这些普通人身上留下的深刻的印记。
然后我开始设想人物和情节,想从中找到一些可以谈论、涉及以及阐述的内容。
我每天都会沉浸在这样或者是那样的悲剧中,所以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很沮丧。
皮特曾经一度认为我是不是快要疯掉了。
他告诉我,我的这种经历,是一个导演最可宝贵的财富。
为了拍这部电影,我询问了我的父亲、我的孩子们以及皮特,他们都很支持我,并且给了我很多的意见。
我觉得时机成熟了,便开拍了这部电影。
如果他们当中有一个人不同意,我还是不会开拍的。
在工作中我碰到了很多戴尔维亚和波斯尼亚的记者,没有他们的报道和讲述,这部电影不可能这么充实。
” 乌托邦的爱情 在这部电影里,朱莉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女子和一个塞尔维亚男子因为战争而不得不改变立场并分道扬镳的故事。
朱莉说:“这其实就是一个不可能的爱情,我想通过这段爱情来表达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变。
无论你们是情人、是兄弟、是夫妻还是父子,当战争和命运来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只是身外之物,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这样的关系其实极为脆弱,不堪一击。
当然,我也不想去宣传什么政治性的内容,因为战争本来就是不应该存在的人类行为。
我只想呼唤起一种理性,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 在这部影片里,朱莉不仅仅做了导演,她更是影片的编剧,而且影片的故事更是来自于她对战争感同身受的理解。
站在作者论的角度上,这简直是一部作者电影。
谈及创作剧本,朱莉表示,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她说:“写剧本是最艰难的一件事,因为在剧本中你需要完全地暴露自己。
做演员的时候,我们活在角色的面?具之下。
如果电影效果不佳,我们还可以责备导演,而导演还可以去批评剪辑师。
可是做编剧,这却是一件单干性的活儿,你一个人坐在家里写东西,写的是好是坏,是有趣还是无聊,都要你一个人承担责任,没有谁能为你承担下来这个责任。
做了编剧和导演之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表演、越来越不喜欢做演员,或者说,我没以前那么喜欢做演员了。
可能,真正去拍摄一部电影,才能把我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吧。
” 语言和演员 这部由安吉丽娜·朱莉执导的战争片,算得上是一部热门电影了,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朱莉没有用自己和皮特在好莱坞里的人缘和关系找来一堆明星主演,而是远赴波黑战争的发生地周围,找来了很多南斯拉夫、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的演员来出演。
更为蹊跷的是,朱莉还为影片拍摄了两个语言的版本:英文版本和波斯尼亚语版本。
谈及这些,朱莉说:“选择正确的演员对一部电影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我找来了很多当地的,经历过战争洗礼的演员来出演这部电影,自然会展示出比好莱坞演员更为丰富和真实的内容。
他们明白战争是怎么一回事,更明白在战争中如何保全自己。
所以,他们的表演给影片带来了很多真实的质感。
至于语言问题,我感觉很很复杂。
因为波斯尼亚语是他们的母语,用母语演戏和用英语表演自然是不一样的。
母语能让演员和观众更好得入戏。
而英文的版本,则是为了影片在美国上映而特别制作的,毕竟很多人还是喜欢在银幕上听到英语。
” 谈及这群演员的表演,朱莉说:“他们都是很杰出的演员,明白该如何在银幕上展出一个处在战争中的人应该有的模样,他们的很多特殊时刻的表演很令我惊艳。
片子中有一些杀戮和性的镜头,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真实的生活就是如此。
”花絮·影片故事发生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它们属于巴尔干地区(Balkans),在土耳其语中,“Bal”意为“蜜”而“Kan”意为“血”,这也是影片片名的由来。
·本片是安吉丽娜·朱莉的长片处女作。
而在本片拍摄期间,朱莉就透漏她接下来会指导一部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的影片。
·影片2010年在匈牙利和波斯尼亚拍摄。
·影片在拍摄期间,关于影片的剧情的传闻满天飞。
有一个版本讲的是朱莉的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波斯尼亚女人爱上了一个塞尔维亚强?奸犯的故事。
这个传闻使剧组遭到了当地女权组织的反对,而且影片在波斯尼亚的拍摄执照也被吊销了。
后来,朱莉带着剧本找到了波斯尼亚的文化部部长,在看了剧本之后,波斯尼亚当局很快又为影片重新颁发了一份拍摄许可。
·马瑞佳·卡兰(Marija Karan)、布兰科·托莫维克(Branko Tomovic)和布兰卡·卡迪克(Branka Katic)都曾经是影片主演的候选人。
又一个露奶的漂亮女人,露得自然且深刻,正如这电影对战争的描述的。
想想身边所发生的,我们与这漂亮女人又能有多大区别呢!
还他妈想个毛呀,洗干净下半身,让XX来得更猛烈些吧!
电影同许多战争类型片一样,选取战争加爱情的文艺范式,具有史诗剧情片的吸引力。
但不同的是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她故事的独特之处在于巧妙选择了女性的视角。
女性与战争,这也是男性导演通常热衷的题材,但在男性导演的眼中,战争中女性角色往往起陪衬作用,用女性群体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来批判战争的残酷性;也有把女性群体当作男性救赎女性以施展英雄本色,从而塑造男性形象的人格魅力;还有把女性角色当做胡椒面调和单调的血腥场面来取悦于观众的眼球。
朱莉的故事中女性的确是战争的受害者,但却有自己对战争的真切体验和感知,有自己对战争的认知与判断,女性角色扮演的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讲述者,将女性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去诠释故事。
影片中原本可以成为爱人的两个人,被两个阵营用炸弹分开,一个是拿枪的军官,一个是手无寸铁被颐指气使毫无自由可言的囚犯。
原来男欢女爱的平等地位注定成为不平等的交易,他爱她,允诺的只是她的身体,而她对他,更多的是想要获得自由。
最后,他终于发现她出卖了他,一怒之下打爆了她的头,这个他最爱的女人,他亲手消灭了自己最爱的东西。
战争让两个可以白头偕老的有情人反目为仇,不是来自于他们之间的矛盾,而是民族利益导致的分化;战争又让两个人重逢在敌我对决的特殊语境下,物是人非,爱恨情仇;还是战争让女主角死在自己所爱人的枪口下,这个凄美浪漫的爱情故事以莎士比亚戏剧式的毁灭方式而告终,经典地演绎了战争的反人类性,同时也深刻诠释出影片的主题意义。
让我了解了波黑战争,战争让人疯狂
悲剧主题,总体有点感人但显得创意不足和冗长;希望茱莉姐再接再厉!
真心不如《十三钗》,Angelina Jolie自编自导,感觉用力过猛,而且全片都是英语啊,怎么能选送外语片?以小见大想描述波黑战争,通过爱情衬托战争的无奈和人性的泯灭,可是故事苍白无力,人物性格单薄,感情的铺垫也太弱,尤其是女主和几人商量的间谍戏,总觉得是过家家。两星吧。
真的只是还行,不是断网没别的看的话,够呛能看完。
导演的政治倾向跟她老公真一致
我以为会有朱莉我才去看的!!坑爹呢!!!!!!!但是没错我就是朱莉脑残粉 所以我依然给5星
战争戏难拍,种族屠杀更难拍,而穿插其中用来展现战争残酷的爱情戏又拍不好
波黑战争中的烽火虐恋。不过,所有的爱、猜疑、背叛都通过肢体动作展现,后面的情感要靠悟。安吉丽娜·朱莉自编自导没有演,情节缓慢,观赏性一般。
宗教冲突带来的血的教训应该被人类永远铭记。
喜欢战争加爱情的电影。紧张流畅。女演员很耐看。
不错的片子,看的时候不知道导演是谁呢...
女主是个画家,电影的色调也如油画一般。饱和度很高的色彩中透露出来的却是清冷的感觉,契合着悲伤的主题。
虽然angelina jolie是女神,但是她自编自导的片子令人失望,节奏有些拖沓,爱情故事不饱满,战争题材立场偏颇。基于历史事实上的虚构故事如果处理得不妥当挺让人抓狂的。
水准一般,好多镜头太啰嗦了,好演员未必是好导演。
真心不错 请不要带有色眼镜看新进女明星导演
好吧,下面我要说的跟本片无关,查查历史,才发现天朝人民才是被屠杀人数最多的种族,都进了吉尼斯世界记录了,多少人仰慕的铁木真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屠夫!
女导演的处女作
茱莉导演的片子。让法国人来拍该是多磨有味道啊。
安吉丽娜朱莉导演处女作,还行
铁托之后的南斯拉夫怎么了?塞尔维亚、波希米亚,种族仇恨何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