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8.0。
性教育对我们来说还是个禁忌的话题,随着80后开始成为父母,希望会越来越好。
有几个母亲可以对自己儿子说出来:“我没生真的胸部给你,暂时用假的顶一下。
”这个话呢?
能做到不反对就已经很值得敬佩了。
LGBT我们是无法共情的,其实人类对所有他人感受都无法动情,抛开自我感动外其实更多的只是动容。
可我们其实不需要共情的,我们只要能接受就好,接受一种客观情况,接受一种相处模式,仅此而已。
影片本身温柔的可怕,隔着屏幕也很难不被那份温柔所动容。
本来可能“不配”活在世上的人,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分幸福,这就够了。
很喜欢这部电影心平气和的“平常化叙述”,细腻温柔又清晰明了;这是对🏳️🌈最真的理解和最大的尊重。
“好难啊!
”凛子一个人躺在两岸长满樱花树的田梗上,阳光轻浅,初春乍暖还寒。
凛子把手张开,阳光像风,渗过还没有糊纸的风筝架子,掉进瞳孔的泉眼里。
那双手,骨架巨硕,指节诘屈。
“好不甘心啊!
”世界上好多事情,无论多么努力,都不一定得到呢。
人生密密缝 (2017)8.52017 / 日本 / 剧情 同性 家庭 / 荻上直子 / 生田斗真 桐谷健太小友抱着妈妈的旧衣服痛哭,那么可爱、懂事的小女孩,却得不到妈妈的爱。
垃圾桶里塞满了便利店包饭的便当纸,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可小友能抓住的,只有手里脏兮兮的小毛巾。
上面有很久很久以前,妈妈身上的乳香。
“你妈妈搞不清楚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有的人就是这样呢。
”小友舅舅宽慰着她,背景一转,那么温和、内敛的男人,也难免在医院暴怒吼叫。
整个社会在背后指指点点,"你看,那个怪人!
"还好舅舅有温暖的肚围保护,外面再怎么风大雨急,也不会着凉。
温柔的凛子在鱼塘前织毛衣,外婆的意识忽明忽暗,“你那双手好大啊!
”。
外婆要过毛衣针,边织边说着丈夫出轨离家后,自己如何满怀怨气编织,小女儿如何厌恶针织品,如何接到丈夫的死亡通知,如何把所有针织品堆满丈夫的棺材随之下葬。
“让这堆怨念永远围绕着他吧”,可怨念何尝不是因为还有爱残留?
“好难啊!
”人生苦,求不得,怨憎会,爱离别。
“好不甘心啊!
”不甘心,小海把药片排成可爱的鱼,一颗一颗吃掉。
不甘心,凛子把烦恼织进108个毛线套里,一把火烧掉。
不甘心,凛子的妈妈在饭桌上刺啦啦地问,“胸部长了吗?
” 好不甘心啊!
可再怎么努力,很多事情都没法改变呀。
出轨的丈夫不会再爱了,离家的儿女不会再回来。
小海的妈妈大概不会变得更宽容,凛子面对的社会很难变得更温柔,凛子妈妈还是要面对给了儿子错误的身体这个事实…… 而小友呢?
小友还是要回到空无一人的家,和心不在焉爱无能的妈妈继续生活。
怨念和爱啊,纠缠不清。
离别总是难免的,情却再怎么也放不下。
“好难啊!
”,左边一针,“不甘心啊!
”,右边一针:“人生”的织物,还是要笑着走下去。
日剧实在太温柔了:世道艰难,坚持下去吧。
人生最大敌人是自己,伤害最多的也是自己,最难的也就是和自己和解。
可能朋友的关怀、亲人的照顾、爱人的拥抱,能够让我们有勇气面对世俗的明枪暗箭,嘲讽冷眼,那唯有对自己的接受,强大才是立与人生的不败之地。
人这一生可能都是通过不断地经历、找寻完善自己,修炼自己,但是一味的沉默忍让真的就能过好这一生嘛?
在我看来,只有刚柔并济才能劳逸结合。
虽然电影题材是关于LGBT性少数群体的,但是导演并没有大张旗鼓地为跨性别者声张平权,而且在各种温柔的背景音乐中缓缓轻柔地展现着伦子的成长和日常。
导演的表现手法和另一位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很相似,特别擅长通过在缓慢节奏中的人物对话来诉说情感和引发观者思考。
而我从此片中每位人物的对话里得到了如下的思考:“我对你的性向表示吃惊,但我也给予尊重。
” ——美贵,小友母亲每年的3月31日是“国际跨性别现身日”,在性少数群体即LGBTQ里是其中T的存在,即transgender,意思为性别认同障碍,和性取向无关。
transgender在人群占比差不多是百分之0.4,恩,这样一经计算,全国差不多有4,200,000跨性别者。
LGB分别代表男同,女同和双性恋。
他们和T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喜欢啥性别的人,而后者是对于“自我”的认同,即自己想成为啥性别的人。
美贵对于弟弟的这一句话其实反映了她对这一知识的盲点,弟弟其实是直男——即性向为女,如果不是对伦子一见钟情,也是会喜欢上其他女人的。
而伦子也并不是什么“怪人”,心之所向而已,就像她自己所说,“老天大人犯了个错误”。
"在我丈夫的棺材里,放满了我这么些年织的东西,他被我的怨念包围着。
"——小百合,美贵母亲小友渴望母亲为她织些东西,但是美贵没有。
美贵母亲在美贵幼年时期倒是编织了很多,三年编织了五大框,但是美贵却是极不乐意去接受这些编织品。
说白了,这些编织品里没有携带一丝母爱,而是母亲对于父亲的抱怨和憎恶。
小友有次问了伦子一个问题,“在无法消化愤怒的时候该如何化解”。
伦子回答道他会表面平静,埋藏负面的情感,然后将负面情绪倾注在编织事物中。
同样是将负面情绪转移到编织事物中,小友姥姥和伦子又有什么不同呢?
姥姥会将这些充满怨念的编织品强行给与自己的女儿,让周围人对其望而却步;而伦子会选择将其火化,让内心恢复平静,然后继续对他人温柔以待。
“普通就是普通,没有异常的意思”——直美,小友同学的母亲当直美看到小友和伦子在一起时,她立马就劝告自己的儿子不要和小友继续玩耍,原因是小友和不“普通”的人在一起。
而此时不明缘由又懵懂纯真的儿子向母亲询问“普通”的定义,母亲的回答让他深陷思考并加深了自己的罪孽感,原因是他自己事实上喜欢上了一个学长,而他也意识到这点有些异常,因为身边的男生喜欢的可都是女生。
但是他还是最后鼓足了勇气决定写信向自己心仪的学长表白,可事与愿违刚写完信就被母亲发现并撕毁。
最要命的是,母亲斥责他为罪孽深重的孩子。
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他决定轻生,毕竟有一个完全不包容自己的母亲活着会极其痛苦。
直美和伦子母亲的鲜明对比使得影片极具张力。
影片对于亲情的爱以及“普通”和包容的探讨也就此展开。
每个人作为单独的个体本身具有独特的属性,有些人很高,有些人不爱吃香菜,有些人则喜欢同性,每个属性都有其“普通”和“不普通”的占比,在大众眼里,占比最大的被冠以“普通”称号,但“不普通”其实也绝非异常,因为本质上也只是和“普通”相比较选了个另外的选项而已。
我觉得不只是亲情,只要是爱,包容和理解永远是最直接和深刻的体现。
而得到包容和理解的人们往往会内心变得柔软又可爱。
片中伦子得到其母亲的包容,长大后温柔待人并收获美满爱情。
小友母亲最后得到小友的包容开始进行自我的反省,开始整理房间。
小海得到小友的包容后,心情变得开朗,得到她赠与的硬币后消除了其轻生的念头。
“就如同我手的大小无法改变,有的事我无论怎么努力,靠我自己的力量怎么也做不到”——伦子伦子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给心爱的恋人生孩子,但幸运的是,小友的舅舅牧并不介意,因为他爱伦子爱他的全部。
人生其实布满遗憾,有些是自己没有努力,而有些则是尽了自己所有努力仍然没有达成。
然而无论怎样,人生总归还要继续。
是选择原地踏步,消极怠工还是隐忍遗憾带来的悲伤负重前行都取决于自己。
伦子在片中发现了小友的悲伤情绪,于是通过纸杯做的听筒诉说自己的遗憾打开小友的心扉,这一段既温柔又夹杂着悲伤。
而大众看到伦子这样的“异类”,往往会像小友母亲和其同学母亲那样觉得他们异常,却不会对他们内心的伤痛感同身受。
若真能换位思考,理解伦子和牧先生的选择,即使伦子的遗憾依然在,但她的内心必定是更加喜悦和开朗。
看这片子的时候,我居然想起了《二十二》。
主题、基调、拍摄手法什么的,当然完全不一样。
只是,都太日常了。
所涉及的题材,“变性人”、“慰安妇”,仅仅几个字,就足够无论是擅长讲故事、还是习惯听故事的人好一通脑补,似乎人人都能写出来一个剧本。
总共八个人,我看的那场《二十二》,影厅的灯都亮了起来,影院的小哥都推门走了进来,这总共的八个人还是等着滚动字幕把所有参与人员、合作团队都一一答谢完,片尾的音乐终于自己停下来,才起身离场。
一起看的朋友说,结尾的音乐一起来,她就控制不住了。
即使保留现在的叙事结构和方式不变,但凡多插入几段音乐,情绪大概也完全“控制不住”了。
太日常,以至于几乎已经要摸清情绪涌动的脉搏,一凝神,它又消解在琐碎当中了。
就像那些不论是尴尬还是客套还是真诚地问候“最近怎么样”,在被问到的一瞬间,觉得一长串的话已经快要堵住了嗓子,但只是略加思索,想挑几个句子先讲,却发现捞上来的根本不是什么乍一看的精兵强将,只是稀稀拉拉、断断续续的几个词,寡淡得都不知道该如何串联成句,最后只憋出来一句“还行吧”——那以一长串话的样子、虚张声势堵住嗓子的日常,一下子现了原形,七零八碎地掉了一地。
日常不是没有情绪,只是琐碎得让人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最后就变成了一句淡淡的“还行吧”。
《人生密密缝》也是。
伦子是在政男的话中首先出场的,不知道该如何和外甥女友子说起的政男,只能说伦子有些不同;而伦子的正式出场,是带着一个已经“改造完毕”的身体,作为政男的同居女友,温和地在玄关迎接政男和友子;第二天,伦子给友子做了可爱的便当,镜头还让我们看到了伦子的工作,在老年疗养院里当护工。
多么自然而然,看上去伦子也只是变了个性而已。
当然有矛盾冲突。
比方说伦子中学时期为自己身体是个男孩子而苦恼,政男聊起自己和伦子的故事时,提到当知道伦子过去是个男孩子时也有过挣扎,友子妈妈和友子同学妈妈对伦子各自不同的偏见,但所有的讲述都是克制的,即使是同学妈妈都叫来了儿童福利机构的人前来检查这个临时家庭,也没有发生福利机构的人强制带走友子、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这样的事。
他们只是例行公事地敲门、进门,对友子进行了例行问话,发现没有问题,又看了一眼这个有些不同的家庭,然后这段讲述就结束了——但来自外部世界的疏离是清晰的,就像在路上碰到一个觉得奇怪的人,我不会冲上去质问你为什么这么奇怪,我只会默默看他一眼,心里略过“这人有点奇怪”的想法,继续走自己的路,或许哪天聊天时,拿来当作谈资说一说,仅此而已。
没多少“奇怪”的人能够“荣幸”获得他人的“敌意”,敌意是非日常的、短暂的,因此也有始有终,但这种疏离是日常的,因而也就漫长、无边无际,甚至会变成漠不关心。
看着伦子这么自然而然地作为一个女性活着,恋爱、工作、生活,我反而忍不住去想,她是经历了多少多少日常的疏离,才能这么自然而然地活着。
如果到处都是“调动情绪的音乐”,或者是激烈的冲突,我大约会觉得变性人是个重要的社会议题,而不大会看到一个、一个的变性人——日常让我有了更清晰的触感,毕竟寡淡而平静的表面下,那些情绪毫不间歇的涌动,我是清楚的,虽然那些情绪的起因各不相同。
我大概知道,你那么平静地说出来“还行吧”,要经历多少琐碎而磨人的日常。
爱只是爱而已,无论表现形式。
舅舅说他和心爱的人住在一起,可这个人有点特别。
而这个特别的人却第一次让女孩感受到了母爱。
做可爱的便当,温柔的声音说着你回来了,轻轻柔柔地给自己梳好看的小辫子,难受时会给自己一个拥抱。
而这一切,明明应该是母亲给予的。
因为收到过,才终于知道什么叫“母爱”。
而对伦子来说,原本这只是一个寄宿一段时间的陌生小女孩而已。
可慢慢地,这个小可爱走到了内心深处。
不舍得放手,想要永远在一起,可自己终究不是她的母亲。
伦子是幸运的,有一个如此深爱她的妈妈。
完全接受了她作为女孩的心情,给她买合适的内衣,甚至亲手做合适的内衬。
对陌生女孩“凶狠”地说,如果欺负我女儿,我会教训你的。
可能正因为如此,伦子也一定一定会是个好妈妈。
因为她被如此爱过,她也找到了另一个如此爱她的男人。
是啊,爱上时就爱上了,根本都还来不及考虑伦子的独特之处,就已经陷入了情网。
好喜欢这个标题,人生密密缝。
把一切生而为人的烦恼都默默缝起来,在心中擦干眼泪,就又能微笑面对了。
生田斗真在我印象里是一个热血笨蛋,本来他的形象也蛮符合的,轮廓清晰健壮体格,确实演一些混道上的黑帮或者警察更适合。
鼹鼠之歌但他挑了个超极女(名词作形容词)的角色,可能出于挑战?
或者因为有趣?
哇,即使我看完这部电影,仍然会觉得有些违和。
即使这是生田斗真自述的“人生中最辛苦的角色”,他也为此付出很多努力。
以下是剧透。
这部电影掰开看实际有三条叙事线,女主伦子的经历(青春期性别认同障碍,在妈妈的帮助下找到人生方向,手术成为身体上的女性);11岁的友子因为不负责任离家私奔的母亲而投奔舅舅牧男(伦子男友),这条线是我最喜欢的也是主线,友子因为缺失母亲的爱和关注,在伦子身上却得到了,女性特有的那种细腻的爱,等于是在伦子身上找到了母爱,因此渐渐认同了她,为此和朋友的妈妈差点打起来(因为朋友的妈妈认为伦子是个怪人,让她不要来往)。
穿插这两条线的重要道具有两个,都是性征,JJ和欧派,分别象征男性和女性,伦子为了彻底摆脱曾经的男性身份,制作了108个毛线织成的JJ(其中有部分,认同了她支持她的友子和男友牧男做的)。
欧派呢,就是友子作为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小姑娘所向往的女性魅力(会观察妈妈的内衣,会盯伦子的乳沟),正是对性好奇的年纪,遇上了伦子,伦子像妈妈一样,准她摸,准她靠,突然这个性征就变得更像是回归母亲怀抱的,一种母亲的象征,最后分别的礼物也是一对毛线织的欧派。
虽然在如今这个不能把欧派性化,否则就是男凝的一个社会下,能大胆把以上两个性征具像化实在是太胆大,但我仍然认为这两点就是本片的精髓,友子的态度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最后一条线,是友子的朋友,一个小男生,可能也有对性的迷茫,他似乎是喜欢男生,但他不懂为什么只有自己这么奇怪,不喜欢运动,反而喜欢乐器并且喜欢男生,而他的妈妈刚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日式有钱人家的家长(要求孩子做到和大家一样的普通,并且擅长高雅的艺术),小孩在目睹了躺在垃圾桶里的被撕掉的自己写给暗恋对象的情书,选择自杀,虽然被救回来了,但是没有后续再讲,这条线有点遗憾。
剧情讲完了,评价一下演技,日本子役真的太强了。
也许友子这个角色更有发挥的空间,我甚至觉得在这部剧里,饰演友子的小妹妹比斗真还要好(虽然我知道他尽力了)。
评价一下比较缺憾的地方,镜头语言不太好,中庸吧,比较少有怼脸的镜头给演员发挥。
还有就是斗真和男友的扮演者那是一丁点cp感都没有,主要的违和感就是来源于此,牧男就像是个穿针引线的剧情导览一样,他对于喜欢的“女生”竟然曾经是男生这段经历只是自述而已,我觉得戏份有点缺失。
总之,是一个不错的电影,但不值得熬夜看的那种。
——喜欢的理由:日式温情治愈。
超爱结尾的礼物还有烧掉108个🐔🐔的仪式。
——挑刺原因:过于温柔美好以至于容易让人忽略性少数群体的现实困境。
be like 虽然收到很多恶意但是我们心中有爱所以我们无所畏惧。
道理是这个道理,要记住的是完美的性少数群体值得被爱,不完美的也值得被接受和被爱啊。
——吐槽原因:伦子性别认知是女性,“顺理成章”在工作和生活中扮演了照料者的角色。
影片以友子为视角,所以从观众的角度看,友子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外界对伦子的恶意。
而相反的,作为争议中心的伦子疗愈了友子。
不满意的地方还是对伦子形象的塑造,像一个过分完美的符号,她完美她被爱她被伤害她编织大家维护她,她想过什么?
她正在想什么?
人生犹如一场修行,不同人修得不同结果在我看来,电影《人生密密缝》(彼らが本気で編むときは、2017)有两条线。
一条是作为变性人的伦子如何与他人相处,并最终赢得其男友的外甥女小友理解与尊重的明线;另一条是围绕明线自始至终都在表达着某个主题,它给我的感觉就是:“人生密密缝”犹如一场修行,不同的人会修出不同的结果。
下文主要是针对这条暗线来稍作解读。
修行其实是人生忍受痛苦的过程,故“修行”一词外尚有“苦修”一说。
本片主人公伦子本是男儿身,但其心理完全是女性的,可想而知,这样的人要想正常适应社会,她得忍受多少痛苦。
那么,她是如何面对这些痛苦的呢?
她向小友这样说的:“不论发生了什么,不管别人怎么说你,你都不能那么做,不要做声,咬咬牙,忍一忍,静静等待怒气散去……我呀,一直以来,不管是悔恨至极,还是痛不欲生,都会选择无视……然后一针一针地编织,就这样,不知不觉中,我的心情就平静了。
”显见,伦子是通过她特有的修行方式化解她的痛苦和烦恼。
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作如此修行,都愿意忍受那种更多是由他人伤害所造成的痛苦,并将之消弭于无形。
所以,片中安排了另一位修行者,即伦子男友牧男的母亲。
牧男的父亲是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男人,一直出轨于其他女人,这给牧男母亲造成巨大伤害和痛苦。
作为一种对抗和自我保护,这位母亲同样也是拿起了织针,只不过,她利用这种方式摆脱痛苦的同时却将怨念也编织进了编织物中,以至于她丈夫至死都未逃脱她的怨念的缠绕。
然而,这位母亲修行的结果又怎样呢,即便都老年痴呆了,她仍能对自己所种就的苦果津津乐道,这就怨不得她实质上一辈子都是个孤苦伶仃的可怜人了:即便她对子女关怀备至,但女儿不愿穿戴她的编织物,儿子也总想着如何才能离开她。
更痛心的是,爱可以通过血缘传递(注意到那首儿歌了吗?
),恨亦能如此。
所以我们看到了她怨念所造成的恶果:她女儿早早养成了一种叛逆的性格。
没有享受过父母爱的人,我们哪能指望她去爱自己的女儿呢!
于是小友悲剧就来了。
如果这种怨恨的链条不被阻断,小友便可能成为她母亲第二。
两相对照,我们就能发现,伦子与牧男的母亲,孰是孰非了。
即便我们不想随意褒贬剧中人,在此我们说伦子是个聪明人,这种价值判断似乎并不为过。
当然,我主要是想说,伦子之所以聪明,是因为她本性善良,并以此因种植出良善之果:她不仅化解了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她也阻却了怨恨的链条,帮助小友获取爱并传递之。
伦子的善良,影片是作了充分铺陈的。
不是因为了解伦子的善良,她的母亲为何像黑社会一样正告小友不要干伤害伦子之事;不是因为善良,伦子如何能让牧男对她一见钟情;同样是因为善良,她可以漠视鱼池边禁止喂食的告示而陪伴病人池边喂食;同样是因为善良,她不得不在情与理间作妥协:当同样是“不要喂食鲤鱼”的牌子上增添了“绝对”两字后,她只得让那位老人喂完鱼食后再来接他回去。
所以这位老人握着她的手时便说这是“心灵美丽人之手”。
如此铺陈后,她妥善化解了痛苦和烦恼,我们也就不觉得突兀了。
此外,她能如此化解自己的痛苦,当然她就能化解别人的痛苦。
她向小友传递着爱,小友也将爱传给自己的母亲,她母亲又将这份爱回馈给了她自己的母亲——小友的外婆。
唉,这位老婆婆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啊,让她儿子遇见了伦子,让她女儿养了一个聪明的外孙女,她还能在爱的氛围中得享天年。
(文/石板栽花 2017年9月7日星期四)Ps.感谢猪猪日剧字幕组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记得曾经有一位法师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一生的时光都是在编织着故事,人生本就是一个故事与另一个故事的串织,而要想过得快乐和幸福,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敞开自己的心房,给予别人无私的温暖,学会用温暖的丝线来编织人生的故事,那么每个故事都会温馨而美丽,而故事的主角——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中都添加了各种不同的思绪与感悟,而这些思绪与感悟就好像是一条条丝线,最终都会被编织成我们生命中的独特姿态。
今天要给大家谈论到这样一部电影——《人生密密缝》,走进电影中的人物内心,感受着他们心中编织的“千千结”吧!
《人生密密缝》这部电影是由荻上直子导演的,属于在日本公映的有关家庭方面题材的电影。
它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有温度的故事。
小学生友子本来一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但是她的母亲却没能给她应得到的母爱。
阴暗、杂乱的房间、外卖的冰冷饭团、冷漠的相对是这个小女孩对母亲和家庭的全部记忆。
在呈现出家里面的环境以及小女孩的孤独无助时,电影中运用了杂乱环境以及友子独自睡觉的画面叠加来冲击观众的视觉,继而积累观众的情绪,而昏暗的冷色光线也被用来表现友子的孤单和爱的缺失。
当母亲再一次为了和男人私奔而不见踪迹后,友子被自己的舅舅牧男暂时接到家中照顾,在舅舅家,友子遇到了他的恋人——伦子,伦子是变性人,虽然这一点使他看起来很特殊,但她真的是柔情似水。
友子一开始并没有对伦子敞开心扉,而是不太想与之正面接触。
大概是社会的固有认知中对伦子的性别和身份的困惑,也可能是她已经很久都没有体会过家的温暖,友子对伦子总是保持着疏离的态度,因为这样的家庭构造在外人看来是“变态的”、“不正常的”,友子一开始也不知道如何相处才好。
尤其是这样的一幕出现:学生们在黑板上写下“死gay、变态、人妖”,更加使友子不愿意变成“另类”的人,而她又是那么的需要有人走进她的内心去爱她、倾听她。
我们可以看到友子平时都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这种画面的呈现是要向观众展现友子的脆弱、不信任和极度缺乏的安全感。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发现伦子对她非常有耐心,而且也非常细心关注她的一举一动和心理变化。
她会像母亲一样询问自己想要吃什么?
最近有什么烦恼?
并愿意给予她真正的关心,晚上在友子做噩梦的时候,伦子都会轻轻抱过她,安慰她。
我们可以看到,伦子的出现使整个电影的色彩基调变得更暖了,这种暖色,像柔和的光一样也照射进了友子的内心,而随着光线越来越柔和,越来越明亮,友子和伦子也越来越亲近了,就像一对真正的母女,一种家庭的温馨感油然而生,她们在生活当中嬉戏打闹,其乐融融。
伦子喜欢做好吃的食物,温温柔柔说话,从来不生气,即使心里很难过的时候,也只是一遍一遍编织着毛线,并且她也教给友子如何织毛线,而她们在编织的过程中,也将自己的烦恼捋顺,用自己的耐心与巧手,将烦恼重组,把其编织成人生中的一段小插曲。
在整部电影中,伦子都是在织毛线的过程当中,那么她想编织的是什么呢?
正如她自己所说:就像这双大手,有些事情无论我多努力,都无法得到改变,我怀不了牧生的孩子。
伦子有一个理解她的好妈妈,她保护了“女儿”心中最柔软的地方,默默的支持着她,伦子也有一个贴心的男朋友,处处为她着想,可是即使如此,在社会中还是充斥着各种恶意,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像妈妈和男朋友一样理解伦子,比如阿凯的妈妈就是非常排斥伦子的“不正常”,但是她却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其实也在偷偷的喜欢着男生,阿凯也根本不敢和妈妈吐露心声,因为他知道妈妈是不会支持他的。
和阿凯相比,不得不说伦子还是幸运和幸福的,他清楚的认知了自己,她知道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永远是个女孩,她大方坦然的接受最真实的自己,无论完美与否,无论在他人眼中如何,对最爱的人泰然处之,自己就是自己,伦子也总是把最美好的姿态留给最爱的人,把自己所烦恼的姿态一针一线的编织起来,使得内心平静。
毛线大部分都被赋予女性专用品的称号,而毛线一直在电影中出现,除了代表主人公们都在各自编织着各自的烦恼和人生,还代表着女性特有的柔软、平和、温馨,她是一个充满爱的女性的象征。
无论是温暖的妈妈送给少年伦子胸衣,“抱歉,没有给你生一个胸部,妈妈给妳织一个毛线的吧。
”,还是成年后的伦子教给友子把烦恼编织起来的方法,我们都可以看到母性的本质,是她们在编织毛线的时候注入并传递下去的爱。
我们看到画面中的人物都构成了一种和谐的“象”,而这种像让我们想到了一个字,“家”。
在朝夕相处中,三个人过上了如同一家人般的幸福生活,可是这样的生活后来被母亲的突然出现打破了。
母亲想要带走友子,而伦子和牧生想要领养友子,三个人发生了冲突,最后在母亲说出那句你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母亲时,友子爆发了,她用力的打着母亲,质问她为什么不可以做到友子的陪伴和照顾,母亲呆住了,虽然友子最后还是答应和妈妈一起走了,但是她还是想好好的和友子道别。
画面在呈现这一部分时也非常有层次感,让几个人之间的冲突一览无余。
第二天友子回到了自己的家里,我们可以看到屋子变得整洁了,应该是妈妈有收拾过,这也代表着一个新的、好的开始,友子和妈妈之间的相处也以一个新的姿态开启了。
这里与先前杂乱无章的画面形成了对比,用整洁的房间的画面叠加来表现这或许真的是一个新的开始。
虽然新生活开始了,但是那份伦子给予她的真情一直有伴随着友子。
最后友子打开伦子送给她的礼物,是一对毛线编织成的乳房,友子轻轻的用手触摸它,我猜她触摸的不仅仅是伦子母爱的温度还有伦子通过针织乳房传递给她的另外一种人生姿态。
整部电影的基调是温情的,温柔又克制,它揭示了我们与家庭的冲突、对家庭的渴望和对家人的依恋,也解析了我们对于人生的困惑,给人温暖又引人深思,我们每个人都在用针线编织着我们各自的人生姿态,这些姿态有守护、隐瞒、化解等等,正是因为不同的姿态,生命才因此成长、变得完整,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人生。
男扮女如此迷人,也是一绝。妈妈对变性的男孩真是好,都像黑道了。#20250315
真喜欢这片子。女导演把清新的画面,大胆新奇的镜头语言和对变性话题的探讨非常自然的柔和在了一起。樱花下两辆自行车、一到室内就几乎固定的机位让我想到小津。生田斗真和小女孩都演的很好。结尾稍微有点拖沓,瑕不掩瑜。
主题不错,但是太沉闷
3.5 题材加分,实际上这部片探讨的还有亲密关系的疼痛、如何正确教育引导小盆友等话题,凛子没有走上绝路成为善良温柔的人与其母迥异于“正常”母亲的教育方式分不开,影片也有小缺憾,做一手好菜家里收拾井井有条等依然有强加的“正常”女性义务判断,重点难道不应该是认识自己管理自己为自己而活吗?
讲真 toma的颜都救不了这部片子
很细碎,这个题材用日本的角度来看,外在冲突少,内在的冲突可一点不弱
我知道它想表达什么,能理解,甚至可以说理性支持,但对着未成年小女孩反复讨论鸡鸡,是不是还是有点怪。然后凛子妈妈这个角色,有人说“生活中总有这么一根筋、大条的人”,扯淡吧,让你遇到不知道跳脚成什么样。915
剧本不错虽然没什么新意,男主的演技实在太差,可能日本人的演技都有点这种类型,反正我不太喜欢。对人性和家庭等主题的挖掘比较浅显,其他方面,构图,摄影,音乐,氛围,色彩的布局也没什么可说道的地方,不知道为什么这么高分,有种被骗的感觉。
荻上直子一直拍得很一般 但很会挑题材肯定有观众羡慕找到凛子这样女朋友 更值得被羡慕的是凛子找到这样的男朋友
日本人对电影是不是有种误解,动作越慢冲突越少越文艺?两倍速播放都嫌慢
7分,荻上直子的温馨美好与治愈,连美食也是一如既往的诱人。其实关注的还是这些不同的人,如何面对自己的不同,以及家人、朋友如何帮他们适应。有些细节会有小感动。另外,也顺便聊了两代关系的话题
很正确,很治愈。真该给发明啤酒的人诺贝尔奖呐!
对于这种题材,我们的关注点除却电影本身的质量,更多的源于我们的无知,即我们对LGBT人群的了解极度匮乏,无知使我们盲从,甚至于偏见、排挤。当有那么一天,社会完美兼容了他们的存在,这类电影也将不复存在——他们像我们一样生活。将不再需要有人高举彩虹旗呐喊着、追求着平平凡凡的人生。
好感分,不能再多了。立意可以,剧情太硬,台词太干。演员真诚,但少灵气。
10分的題材,被拍成只剩下6分,雖然表演上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最主要的問題在於劇本和導演,形而上取代了對角色內心的挖掘,整部影片變成了一鍋營養過剩的雞湯,只有世界觀而沒有方法論,對不起哦,即便我營養不良我也反雞湯。#SIFF2017#
一直挺期待这片的 然而看完并没有太多感动。。
男主(女主)有点儿厉害。
我茄真的太美了……QUQ看完之后印象最深的就是108个含税丁丁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呵呵,我管你什么性别什么性取向,电影不好看就是不好看。
打开一部不知道名字的电影,沉浸入夜色里。这部电影中的女性意味尤其耐人寻味。小友三代,伦子和母亲,以及同学母亲……性格各异,但在爱中成长的人,爱的情绪将延续~这是电影最温柔的地方。同时,电影中的“生殖”意象深刻,108根祭品,临别的乳房,是作者对性的困惑,也是实体化的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