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国产电影市场上的公路片类型很火。
《后会无期》、《新花路放》、《无人区》都被冠上公路片的名号。
但直到这次看到《失孤》,我才觉得,这是真正有中国味的公路片,它讲了中国的故事:它说的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东西,它讲出了中国人的面对苦难的方式。
中国人最看重的东西是家,可以说没有之一。
安土重迁,家国天下,家文化根植于中国长久的历史,家也是中国社会的根基。
在《失孤》中,出发上路的原由不再是《后会无期》、《心花路放》中城市青年无根的迷茫,也不是《无人区》那种亡命之徒的亡命之旅。
出发,是为了家,雷泽宽(刘德华)十五年来从没放弃过寻找被拐卖的儿子——他要给自己的家找一个说法。
在公路片的发源地,美国,亡命之徒、罪犯、社会边缘人是众多经典公路片的主角:《邦尼和克莱德》、《末路狂花》、《天生杀人狂》……《无人区》有点走这个路子,拍出了公路片的黑色、荒诞,展现了旅途的奇异、乖张。
而以《德州,巴黎》为代表的公路片是另一种类型,其主人公和社会,和家人,和任何他者之间都有不可消解的疏离感,他注定孤身一人。
而《失孤》对准的,却是最平凡的普通中国人,是平凡的父亲,平凡的丈夫,平凡的农民。
他老实巴交,要求不多,文化也不高;他没有那么多不知何来的迷茫及与社会的疏离。
丢儿子前,他想的是多挣钱,让家人过更好的生活;丢了儿子后,他想的是找回儿子。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提华仔的表演。
向来以帅气著名的刘德华,在这部片子里真变成了一个失去儿子的中国普通农民。
银幕上的华仔面色黝黑,穿着进城农民标志性的夹克,就那么蹲在地上吃东西,不需要说话,眼里也都是故事:不平、困惑、挫折、执着、失望、希望……百感交集。
他不会打字,为了和网上一起找孩子的人互通消息,用手指一个一个字母的在键盘上戳。
他那巴望的眼神,他生气担心时的嚷嚷。
我从他身上看到了我父亲,我爷爷,我老家,看到了土地。
我看到一个最中庸,平凡的中国男人:他结婚了,有了儿子,他把家的责任看得比天都重,他怕每次一个人回去时,对上妻子失望的眼睛。
路途上与曾帅(井柏然)的相遇,让这个多年“无子”的父亲,暂时扮演起了父亲的角色。
他们成了一个临时的家庭组合。
该片的导演兼编剧,曾写过《半路夫妻》等作品的彭三源很好地用细节和人物间微妙的互动展示了路途上这种家的感觉。
她以往的作品便以家庭剧见长。
于是,在《失孤》里,你很少看到以往中国公路片中那些层出不穷的奇遇、巧合和误会。
这使电影不那么跌宕了,但也使它更真实了;使你能在看片的时候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家人。
老雷和曾帅间,有一个最令我动心的情景,再普通不过了,可能每个人和父母在一起时都经历过,但拍出来却别有韵味。
还是不说了,大家自己去看。
《失孤》令人惊喜的地方还在于,它试图讲述普通中国人面对苦难的方式。
在告别找到了生父母的曾帅后,老雷独自骑车回乡,路遇一众行脚和尚。
晚上露营时,老雷忍不住问了师父好几个问题,这是他寻子多年心中的疑问,他最怕的,和他最盼的。
这有点像“青年问大师”的形式,但我相信你看的时候绝对笑不出来,而是震撼,是深思,是无可奈何后,又再次上路。
至于师父具体对老雷说了什么,我也“大发慈悲”地不剧透了,做人还是要多行善业,嗯。
影片的结尾,老雷还是没找到儿子,他骑着曾帅给他的摩托车,奔驰在绵延至远方的公路。
这有点像罗曼·罗兰那句让文艺青年们爱不释手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
但这又很不同,老雷这个角色不是英雄,对他来说,对芸芸众生来说,在认清真相后,“爱”很难,更多的是“承受”,是继续熬下去。
是看开的同时又坚持,哪怕这种坚持卑微而徒劳。
这其实是一种很“中国”的对抗苦难和不幸的态度。
中国人的方式不是靠虔诚的宗教信仰,因而这个国度少见绝对的牺牲和绝对的抗争。
宗教,本质上是很个人的东西,它最后一定指向灵魂的神秘地带,有你无法与任何人分享的部分。
中国人对待苦难的方式,是于尘世中努力的同时,向宗教或文化寻求慰藉和帮助,但最后,还是要到尘世中努力。
家,便是我们尘世中最深的羁绊。
从电影手法上来说,《失孤》很克制,它避开了很多可以煽情的地方。
即使在高潮处——一路和老雷一起寻亲的曾帅终于和父母相认——导演仍很克制地没有给老雷特写。
此时,他站在曾帅的身后,融入了众人。
老雷和曾帅分别的场景也被跳过了。
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两人,想想他们离别的时刻该有多少戏?
导演就是不让你看。
但我必须承认,看《失孤》的时候,实在忍不住哭了好几次。
必须再赞一次刘德华的精湛演技。
他就那样静静地,也能触到我。
他真的演出了那种失孤后的眼神。
他让我忍不住想,如果命运残酷一点,我爸妈可能也会拥有一双同样的眼睛。
不过,那是题外话了。
至于此片承载的“人口拐卖”这个重要社会议题,则需要单写一篇文章才能说清楚。
作为社会问题时,“问大师”是没用的,我们需要的是解决方案。
走出电影院后,我马上给爸妈打了电话。
《失孤》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让你有回家的冲动。
第一次在豆瓣上为了一部电影写影评,或者更多的是为了刘德华写影评吧。
喜欢刘德华很多很多年,从小学三年级算起的话,至今也有十二、三年了。
这次也是为了他去刷了失孤——这部我本以为会很催泪的影片。
影片情节不再赘述,前两天看完《亲爱的》就在跟室友讨论拐卖小孩事件频发的原因。
室友认为这类事件的发生就是因为父母没有负责任、没有看好孩子。
并举例说,她舅舅家的孩子家里有三个保姆跟着,这怎么可能丢呢?
我坚持认为,不能全怪父母,这种事情防不胜防,父母为了生计奔波一转头孩子就不见了,这能赖父母吗?
讨论到后来,两个人都有点不欢而散。
却没想到今天在影院中得到了这个问题的解答。
看到井宝饰演的曾帅向华仔扮演的雷泽宽抱怨,为什么父母不看好自己的孩子时,华仔带着一点忧伤的口气说:没有父母不想看好孩子。
是啊,哪个父母不想看好孩子呢?
但每个人的生活境遇不同,每天都有太多人为了活下去疲于奔命。
孩子被拐卖固然离不开父母的疏忽,但如果可以的话,哪个父母不想守在自己孩子身边一分一秒都不离开呢?
可即便如此,孩子走失、被拐这样的事情还是防不胜防。
我想失孤出现的原因,更多的还是市场需求的存在和人贩子见缝插针的本事吧记得《亲爱的》中有一个场景,赵薇饰演的李红琴在车上看到田鹏时,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抱住他却遭到愤怒群众的殴打。
此前,失孤父母们在街上搞活动,口号是“杜绝拐卖儿童,没有买就没有卖”《失孤》并不是一部催泪大片,甚至你能在影院中频频听到笑声,无论和华仔和井宝为抵饭钱洗碗被调戏还是他俩的各种互动,都让这部本该充满泪点的影片充满了温馨甚至欢快的氛围。
然而,当你细细想起每个人物的经历时,都会发现有着无限的心酸。
雷泽宽:骑摩托寻子15年仍未放弃,怕回家让家人失望而不敢回家;曾帅:凭着记忆里的铁索桥和母亲的长辫子想找回亲身父母,因为没有户口而没有资格考试,不能坐火车也不能坐飞机,见亲生父母前还在为到底要不要取养父家的姐姐而焦虑;片头丢失孩子的漂亮妈妈:当警察劝她回家、警方已经立案侦查了时,愤怒地跳起来说:“我孩子都丢了回什么家!
”,最后伤心绝望跳湖自杀,生死不知; 甚至曾帅的亲身父母:父亲在接通电话的那一刻迟疑着不敢开口说话,见面的第一句就说,这些年你过得好吗,你妈每次梦见你都说你饿了,我们都以为你死了。
细想每个人的故事都会觉得很虐心,如果他们的经历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又当作何打算。
平心而论,剧中还是有不少bug的:修车的井宝衣服太整洁;没有饭钱洗碗抵债的二人组,却在火车站时出现曾帅拿出几张百元大钞让雷泽宽自己坐火车回去的情节;跳湖的年轻妈妈生死不明,大学生报警找到的那个孩子也不知下落如何...尽管如此,片中大片大片的沿途美景还是让我心向往之。
此外,井柏然颜值爆表,刘德华有点怂又有点委屈的样子始终萌萌哒。
就像很多网友说的那样,一个寻子多年的父亲和一个寻亲多年的儿子的相遇,本来可以讲出一个更好的故事,结果却差强人意。
对于两鬓染上了风霜还坚持在路上的雷泽宽来说,他的行为也许可以用华仔在花絮采访中的话来解释:当我们做一件事情,有目的的,叫做坚持;没有目的的,叫做信念。
最后,还是想重申本文的标题:没有父母不想看好孩子,没有买就没有卖。
希望有一天,拐卖儿童的事件不再发生(会吗?
)
这部电影看完,其实就是这么一个事实显现了出来。
其实这部片子里面,华仔的港普口音不是问题(我从来都没在星际穿越的影评中看到,全家只有马修有一口纯正的德州口音然后会让人感觉到出戏。
),井柏然演技的青涩不是问题,多了一条莫名的妈妈在街头等被拐骗的女儿回来然后跳河也不是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片子中公安系统力量的缺失。
全片四处有出现警察的地方,两处是交警,还有两处是通过志愿者的报警才能出现。
但这却恰恰说明了,我国的公安系统在这件事情上,远远没有做到尽力这两个字。
你看片中的曾帅,他已经长大了,想要去寻找亲生父母了。
但他唯一的方式,居然是通过什么小时候回忆的铁索桥和竹林在全国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找过去。
我们国家,现在居然还没有建立起被拐卖儿童和妇女的基因库。
只要把去报警的亲属进行采血和基因分析,然后输入到数据库里面。
只要有类似曾帅这种长大的想要去找寻自己亲生父母的拐卖儿童,只要去下派出所,抽下血验下DNA就能在数据库里面查找了。
同样的事情,米国早在上世纪就开始了。
你要是觉得这事很耗钱什么之类的,那我告诉你吧,只要你在街头斗殴被派出所抓去。
派出所一律会抽你的血进行DNA登记的,而且这个数据库是全国的公安系统通查的。
所以,至今没有建立起被拐卖的基因库,原因实在是想不到。
还是就是片子中雷泽宽在福建泉州有了线索去和一个被拐卖的孩子接触时,连个警察的影子都没有出现,而且找寻儿子的畏畏缩缩,买了拐卖孩子的反而咄咄逼人,这还真是中国特色。
再说一句,片子中那个胖胖的志愿者跟雷泽宽说,这个村里有好多孩子都是买来的,每每看到这里,我总要想,这个村子是没有人去管的吗?
好多个,不是一个两个,那么我们的警察同志去哪里了?
有人说这是电影,是虚构的,可真的是虚构的吗?
真的在现实中没有发生?
呵呵。
-浅析《失孤》以及延伸的思考打拐,是近年来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
从《亲爱的》连贯的泪点爆发,再到《盲山》令人绝望的窒息。
由于近几年内地电影观众素质的提升,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对于社会题材的关注与讨论的现象。
许多观众对于《失孤》的期待是煽情,戳中泪点。
但是,好故事不一定就能讲得好,拍的好。
爱与救赎,是世界电影的永恒主题。
本片围绕雷泽宽愧于心中的爱与一个父亲灵魂的救赎。
电影前段,可以看得出导演为此电影构建出一个宏大框架,吸引观众,令人欣喜。
但是随着一些拼贴式的片段,前言不搭后语式的剪辑,还有网络志愿者发帖留言的片段有了新闻片的的感觉。
在电影中段的时候电影主线开始摇摆不定了,遇见曾帅,导演的意图可能是想展现雷泽宽积压多年的父爱弥补在曾帅身上,但是有点戏过了。
与曾帅的遭遇,不是展现父亲情感的时机,而是延伸主题的大好时机,可中间几场亲情戏有笑点。
例如雷泽宽与曾帅一起洗车,两人互相泼水,一起嬉笑,多么欢乐的父子亲情时光。
但这个电影的名字不叫《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不需要这么多互动游戏。
几场亲情戏有跳脱,显得剧情比较拖沓。
不得不怀疑导演有增加电影时常的嫌疑。
可能导演最后意识到要回归主题这个事了,就加了一段曾帅与小时候梦乡告别的片段,情怀有了,主题回归了,但是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这段略显多余了,黑白彩色对比,年少与成年的对望,梦乡的陨落,这些物像并不足以让没学过电影专业的观众明白导演思想。
可以回想去年的电影《激战》,这部电影充满了男性荷尔蒙,但是片方为了吸引女性观众,加了几场略有基情意味的戏,对于剧情和主题,实在显得画蛇添脚。
刘德华的演技,是撑起整部电影的关键,他卖力的演出,应该是可以有机会拿得影帝。
但是电影能否入围最佳,要看运气了吧。
以前看过《半路夫妻》《我是你兄弟》等彭三源女士的编剧佳作。
但是转为导演,就要用导演的思维来执导影片了。
彭三源的文学素养很高,国内有文学素养的导演并不多,能把文学素养与导演能力结合好的导演,就更少了。
题外话,华谊兄弟把《失孤》放在三月,就知道,这部电影并不是用来拿票房,而是意在赢口碑,挣人气。
对于快餐化的内地电影市场,圈钱的电影似乎很买账。
但是前年的《白日焰火》的投资,发行模式完全走的另外的路线,也引起了内地电影大佬们对于小众片,文艺片的关注。
也许,不久后,华谊会把投资道路延伸扩宽。
《失孤》和《亲爱的》是不同路子的电影,刘德华演技没的说,渔船那段演的真是叫人无奈;这电影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要看好孩子,还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周围这些暂时丢失孩子的人们,他们也就在指望着这个“万一”凭着记忆的蛛丝马迹去寻找,其实是一件艰难而痛苦的事情,对曾帅而言同样如此,其一,对全国那么多的铁索桥中,要找到童年记忆中的那座,无异于大海捞针,其二,时过境迁之后,如果物是人非怎么办?
所以,在这个地方,有着导演深深的隐喻,曾帅曾经把全国的铁索桥图片的汇集起来,一张张的寻找自己记忆中的那一座,当然,这些铁索桥,这些铁链,还有记忆中母亲的大辫子,都是他与过往的回忆的联系。
在最终寻找到自己的故乡,寻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的那一刻,其实铁索桥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砖石结构的桥,竹林已经不复存在了,早已经在修桥的时候被砍伐殆尽,而记忆中母亲的长辫子也已经不复存在了,真实生活中的母亲,已经成为一个短发微胖的中年妇女……
为了小井和刘德华去看的失孤,本来对这种题材不是很有兴趣的,只打算支持下偶像的偶像的票房的,刚开始进去还在玩手机,不过后来这部电影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喜欢小井和刘德华之间那种玩笑,小默契的动作,让整个电影看起来不会那么沉重,不会那么无聊。
不过感觉情节不是太饱满,那种失孤的情绪渲染不够。
小井气质太时尚了,修摩托车有点出戏,虽然他穿的衣服确实是从修摩托车工身上扒下来的。
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这是我看了那么多部电影,头一次全体观众等片尾放完了才起身起开的。
至少证明,电影要表达的东西关总还是接收到了。
电影《失孤》,在豆瓣上的评分才6.8分。
说实话我觉得井柏然确实演的不咋地,不过其他都不错啊,尤其刘德华的演技杠杠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部电影不是很煽情,所以评分比较低呢。
这部电影我是跟我娃一起看的,因为这两天在跟她讲安全问题,不要一个人乱跑,就找了补被拐的片子给她看[捂脸R]。
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是我,我会不会坚持找15年?
从宗教层面看,一直找,这其实是一种执念啊,执念应该是放下的啊。
孩子走了就是缘分灭了,他或者去了其他的缘分了。
不找?
有点冷漠,有点不甘吧?
而且在找孩子的过程中,丢孩子的家长必定会接触到玄学。
人在绝望无助时,必定会像神秘力量求助。
和尚回答的挺好,不找,就缘灭,但是这里缘灭并不是什么坏事。
我们来轮回本来就是来了缘的。
找,就缘起,那就多行善业,必有助缘。
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另外,我觉得刘德华扮演的角色不仅有点执着,还有点自私。
他这样一直在路上寻找,好像自己心里能够好受点,但是他也说了,家里的老母亲和他妻子都过得很小心,很痛苦,活受罪。
他在外面这样其实也是一种逃避吧,对她们来讲也是有点自私的。
人还是要活在当下吧,把当下的人也要照顾好,抚慰好。
毕竟人活于世,并不是单一角色。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了,缘灭。
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
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业,缘聚自会相见。
一一「失孤」。
最喜欢的是影片中此场景(雷泽宽骑摩托被货车撞,只听其响)下一个镜头: 修车行昏黄灯下,一少年(省略掉路过看到寻人旗救他回来)低眉修对方的车,手上动作娴熟,专心致志,一大叔苏醒后不顾脸上的血痕,缝补破了的寻人旗,两人俱无言,却流淌着脉脉温情。
整部片子没有多少波澜壮阔,宕荡起伏,却少了浮夸,多了沉静。
于青山绿水间,一路前行中,对两人之间互相影响、治愈和改变的诠释,举重若轻一一他寻子的执着化解他对父母的埋怨,他对过往的释然消除他对灾祸的不解。
师父,你可否告诉我,我孩子是生是死?你看这万物,在这土地上生生死死,父母与孩子一场,也是缘。
我说:相聚是缘,相离也是缘。
有人说,缘起缘灭,万般不由人,然而,也有人说,相信则缘起,相惜则缘深,相怨则缘浅,相离则缘灭。
不刻意地表达,往往浸润人心。
心静的人,是能拍出清心之作的。
看之前,很多人会想到《亲爱的》,同样的打拐题材,本以为会有不少的泪点,看完才发现,全片几乎没有泪点,倒是有不少的笑点。
影片以温情和坚持来打动人,并没有刻意采用悲情来创造泪点。
《失孤》拍得很唯美,很精准,很细腻,也很大气,没有刻意的苦情催泪,却有一种真实的悲怆溢满银幕,没有故作的艰深或宏大,却有一番对尘世的唏嘘。
当雷泽宽说出“我只有在路上时,才不会觉得对不起我儿子”时,突然便觉得很感动,却又充满着心酸和无奈。
是啊,一个孩子的失去,往往意味着整个家庭的破碎,意味着所有人的食不甘味,夜不成寐,意味着所有家庭成员的生活成了一种受罪。
雷泽宽的摩托车轮,最终在绿色的大地上一往无前,就像生命的河流奔腾不息,寻子海报迎风招展,就像京剧中名将背后的靠旗,象征着不肯妥协的信念。
那一刻,所有对寻找还是放弃的执念、悔恨、焦急、绝望,都随风散去,如诗般从容。
坚持寻找,便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结果是喜还是悲,一切都不必再执着于结果,他的生活便是坚持下去,一路前行并满心期待缘分的出现。
雷泽宽在寻子路上受过饿,挨过打,上过当,打过工,借过钱,却始终没有过放弃,也许是冥冥中的亲情在召唤。
只有在路上,他也许才觉得是一个父亲的自我救赎。
影片充满着对现实的思考,曾帅在找到亲生父母后,困惑于如何面对,养父和姐姐的情义让他纠结于心,与此对照的是他对生父生母的生疏。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血脉深情,骨肉相连,这是我们的基本情感逻辑。
可是当孩子丢失,亲人离散之后,该如何面对?
是像雷泽宽一样苦苦寻觅,还是顺其自然?
这是没有对错的选择题。
对于那些无法从内心深处原谅自己弄丢了孩子的父母来说,也许这没有尽头的千山万水,才是一种靠岸吧。
当打拐从近年成为热词时,很多人才开始关注这一社会问题。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矛盾凸显的就是当下人们的性格命运。
如果是说艺术来自于生活,那么生活就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素材的鲜活。
电影运用光影,向人们传诉这一问题,无非是想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且不论这部电影如何,就以他当初的出发点,也是善意的一种人世间反射。
刘德华以他一以贯之的勤奋和努力,用心的诠释着一个寻子父亲的落魄角色。
这是最普通的中国农民在失去自己儿子后最真实的情感表达。
光一看剧照,那神似农民的着装和表情,像极了,也浑然天成了农民最本真的一面。
这是本色吗?
也许是吧,主演刘德华本来就出生于香港农村,长时间深耕于中国内地,对内地的社会也有自己的了解。
所以演起来也肯贴切,更因为他已荣升爸爸角色,更能体会那一份父子之情吧。
或许十年之前,刘德华演起来并不会如现在这么好。
导演编剧出生,很好的把控了电影的情节张力和戏剧冲突,李屏宾的摄影风格很好的契合了影片的基调。
穿插几个新生代演员,整体格局不失活力。
看好!
希望电影错过了2014的上映,在2015获得一个社会的关注,并再次唤醒社会对打拐这一事件的普遍关注!
动作极其慢,不知所云,10分钟后弃.#20150516
7.1分,最近因为电影原型找到儿子了,这电影又火了,其实我认为电影是15年拍摄的,孩子21年才找到,我并不觉得电影对寻亲过程起到了什么至关重要的作用。况且孩子找到也与电影质量无关,因为孩子找到了就给电影刷五星是不对的。不过坦白说,倘若不是《亲爱的》珠玉在前,这电影还不至于上不了7分。
足够心酸
2021.7.13,本片的结局是,找到孩子了。
恭喜电影主人公原型,终于找到他失散多年的儿子。总算弥补了当初我看这部电影的遗憾~
演员的演技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剧情实在是太糟糕,不知道是不是剪辑的问题?
缘起缘灭,缘聚缘散。
失真。
这个电影好长,终于迎来了结局,华仔牛逼!!!
还是很感人的,喜欢最后一段话,缘聚缘散,缘起缘灭,一切终有定数。
不为电影,就为原型24年的坚持贺,也恭喜原型找到自己的儿子
未曾煽情,尽展温情,沉重的主题没有压抑到影片,但也没有升华出影片。
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了,缘灭。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
确实不怎么样,但是找到了,我一直在腾讯视频里面发弹幕,告诉大家找到了
叙事平淡乏味拖沓,配乐居然有点惊喜,那个母亲的设定很突兀。
这种题材拍的跟MTV一样有意思嘛?
刘德华扮相精湛,那坨小鲜肉演的是个什么鬼
这叫演技,别搞笑了好嘛
每个人看电影的收获都不一样,我对于亲情特别看中,如果亲爱的让我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那么失孤让我感受到了沉重的父爱。作为一部电影它或许不那么完美,但是它给予我的感动,完全值得五星
刘德华演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