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昶同志1986年入行以来,担任广东电视台系列喜剧《万花筒》主要演员;曾出演广东电视台电视连续剧《乱世香港》、《情满荆途》、《情满珠江》、《宝贝老公娇娇妻》中的主要角色;2000年—2006年饰演广东电视台千集系列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主要角色“二哥——康祈宗”。
在《外来媳妇本地郎》中,郭昶扮演的“二哥”康祈宗是《外来媳妇本地郎》最搞笑的角色,虽然剧中的康祈宗市侩狡猾,追名逐利,郭昶本人则称自己对名利看得不重,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演员,拍戏空闲时,喜欢独处,潜心研究角色。
为了拍《外》剧,郭昶累出了胃癌。
《外来媳妇本地郎》剧组的其他成员透露,虽然是病魔缠身,但郭昶都没有让自己休息下来,坚持带病演绎好观众心中所喜爱的“二哥”角色。
郭昶在二十年的演艺生涯中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业内的肯定,为广东电视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外来媳妇本地郎》创下中国电视剧的神话,被喻为广式幽默喜剧最牛的系列短剧,自2000年边拍边播至今已五年,今年元宵节当天更冲破1000集大关,收视创下“五连冠”。
这部国内最长的室内情景喜剧,可谓“五载耕耘创奇迹,一千硕果娱大众”。
随着《外》剧的走红,剧中康家大小,尤其是“光宗耀祖”四兄弟以及他们的外来媳妇,也成为广东平民百姓家喻户晓的喜剧人物。
自从他们搬出了西关大屋之后,剧情比起以前一落千丈了,且不说阿宗死了以后一大堆人弃剧。
然而我每次回家都会看,算是带着感情滤镜在看吧。
现在的剧情偏向年轻人了,看了几天都没有出现过康伯康婶,不知道是不是回乡下了。
coco和天庥还有列家村的列有银开了一家咖啡厅叫“朋友圈”,对了coco和列有银在拍拖。
事实上从小我就特别看好coco觉得她漂亮一定会红的,然而编剧居然让她和列有银(那么丑)拍拖,瞎了一样。
阿祖和戴安娜离婚了,儿子好像给戴安娜了。
从他们结婚开始就料到是这种结果了,没意思。
贵元和阿美开了个小型超市,生了个女儿。
他们的戏份也越来越多,一会讲一下贵元女儿,一会讲一下他的爸妈,一会讲一下他的干爹(黄俊英演的富穿龙),再讲一下他老婆和朱莉娅(阿耀的上司)的闺蜜情,反正戏挺多。
同时间,冼师奶和翠红生了个儿子,翠红卖彩票,冼师奶开发廊。
反正现在也不说翠红土,不说冼师奶娘了,所以他们的戏份也不多。
牛哥和唐小姐结婚了,喜洋洋公司好像快倒闭了吧,我也不清楚。
香兰和阿光很久没出现了,也就那样吧,主要是天佑长大要高考了吧。
阿耀一家的话,也一样,枝子长大胖了好多,不好看了。
二嫂开了家旅馆,讲的都是她和住客之间的故事。
就那样吧,现在不再是讲康家的故事了,那份温情不再。
看吧
康伯康婶已经年过80,剧本安排二老回顺德老家同表哥炳养鸡养鸭,同乡里钓鱼泡茶养老颐养天年。
阿光年过60,香兰也差不多50岁了,两人开了快递店。
儿子天佑演员张纹博因为学业原因离开剧组。
阿宗阿婵,剧中透露康伯康婶一早知道他十几年前去非洲创业就因故离世,为了瞒着二嫂婵姐接受不到挚爱离世受打击,和庥仔健康长大,才骗他们说一直在世。
中间曾经尝试换过一个演员周晓滨饰演二佬,编剧居然说二佬整容拉皮,但是形似神不似,观众不接受,演员也不习惯,于是没几集就打发走了,还安排了阿宗跟阿婵离婚的情节,彻底断了婵姐念想。
之后的细节记不清了,总之剧组终于承认郭昶剧中的二佬离世了。
阿婵的经历比较坎坷,当时适逢广州旧城改造时期,编剧为了电视台要求配合宣传,将大屋棚拆除,全家暂住列氏家族所在的城中村。
而汝好餐厅也因为种种原因关门,之后阿婵摆摊烧烤档帮补家用。
后来旧城改造结束,与全家人商讨,把大屋改造开家庭旅馆,阿婵成了大股东。
实际上也是康伯康婶还有一家人已经把她当成了大女儿,放心将房产交她打理。
三叔阿耀,三嫂阿菲也选择像第一个三嫂幸子刘涛一样,选择北上发展舞台剧演员事业,而枝子应该也是因为学业离开剧组,也许读完大学回来客串。
阿耀也不太出现剧组了。
目前剧中定位是副处长?
赵处长也于2013年离世,剧中设定退休养老了。
四叔阿祖,接盘喜洋洋影视公司,阿奇走人,由美成了单亲妈妈,偶尔回来带女儿看看亲戚。
来了几个新人打杂。
华女跟老作在一起了,老作现在是被谢主任招聘,成了居委会的宣传干部,合同工。
唐小姐和牛哥竟然在一起了,牛哥退休,偶尔两人回来看剧组,唐小姐由事业女强人变成家庭太太,监督牛哥饮食防三高,偶尔也指点婵姐旅馆经营事宜。
西关大屋拆迁,旧城改造成了上面说的家庭旅馆。
经营者主要是二嫂,旁边有士多店,是贵元和阿美开的,两人育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还有一家餐厅,是汝好餐厅大厨李彩娇开的,同女儿们还有儿子经营。
(五个化骨龙终于长大成人,不过还是有点傻傻的。
)大娇嫁给了旅馆的一个婚姻中介。
COCO,同一个叫列有银的城中村富二代交往。
两人同居,家中有一个企业家列叔叔,同祝师奶和通叔一起玩。
列叔叔还有一个黄昏恋恋人。
祝师奶,此前同通叔有段暧昧。
但是未挑开,现在养育广州上学的一个孙儿小笼包。
女儿婉玲在上海一家外企打拼。
康天庥,结婚,妻子说要去美国攻读MBA暂时离开,目前他同COCO伴侣三人经营一家叫朋友圈的咖啡厅。
冼剪崔,还是开发廊,已经有儿有女。
翠红帮忙打杂。
儿子同贵元女儿还有小笼包一起玩。
关叔,头还是那么秃,八姑,还在昌盛街生活。
这部剧基本上完全可以当成一代本土广州人和新广州人的年代记,偶尔看看也很有感触。
特别真实。
它的生存,不是市场运作的结果,而是在广东电视台这种体制下勉强凑数的劣作。
既然拍不出好片了,所以就聊胜于无吧!
这部剧播了二十年春节没啥节目看从头看,发现这个家庭真是最丑家庭典范——除了康婶、香兰、阿光,其他成年人都唯利是图有点事互相猜忌,康伯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心口不一。
孩子从来都没有隐私、没有个人空间、没有信任——全家没有人相信天庥陪两个美国女孩旅游,只是朋友游玩而不乱搞男女关系。
天庥已经成年开店了,他妈还会坐到他床边用臭袜子使劲喊他起床,房门不让锁。
老实人夫妻生的孩子被设定为傻子——没有判断力、谁骗都信。
家里人会互相猜忌、窝里勾心斗角,出了家门战斗力渣——家里最聪明那个都可以被同事欺负成狗。
老四要离婚全家猜忌、掺和、蛮加干涉。
那条街的人只会三八别人家里事,有事怕帮忙,为了点蝇头小利无情无耻无理取闹。
王菲撒谎成性、懒惰、野蛮。
Coco只会咆哮,比王菲更会撒谎、更唯利是图、更见利忘义[抠鼻]老三的女儿很会耍心机
重温番薯昌包二奶那一集还是觉得很搞笑,康老二有个兄弟阿昌,有一天发现兄弟出轨,为了捂住秘密塞了几千块给老二,保守秘密,但是兄弟的钱不是白拿的呀,偷偷拍了老二和自己二奶的亲密照片,然后给自己老婆看,你看吧,出轨的不是我,是他,没想到人家姐妹团结,阿昌老婆转头就把照片给了康老二的老婆,老二老婆马上离家出走,带孩子回娘家,老二回家被家法一顿打,那么大的人被打屁股这段看一次笑一次,主要还是演员演的非常好,诙谐幽默,又不会太夸张。
回头看这个剧发现这一集剧本写在了十年前,不禁感慨,十年前的作品是可以写出来女人发现自己的姐妹老婆出轨,自己站出来说话的,捉奸环节重点也在出轨方,他们知道一段关系里出了问题不是第三者,在那个人上,他们也知道女人和女人之间可以互助,男人和男人之间可以背刺,尽管末尾的结论环节依然是站在男性角度劝男人不要出轨,利大于弊,但总体已经算进步了,十年后我们失去了不只是康老二。
执行层面更倾向于保住婚姻的存续而不是保住双方感情,勉强把烂掉的锅盖黏在一起,人和人在利益矛盾上更大了,但是普通人可以得到的利益——也可以说生存空间却更少了,任何力量都无法再阻止某种风气的蔓延,婚姻的忠诚互爱变得值得称赞,它本来只是一条最基本的底线。
传统家庭结构解体的坏处是人情淡薄,逐渐的亲缘关系之间也不在来往,人觉得孤独,但是维持传统家庭的弊端就是个人空间被无限缩小,因为你希望与他人建立密切联系的代价就一定是失去一定的自主空间和自由,得到与失去是相对的。
【外郎】有一集提到老康被作家抓着聊天,把自己家里的八卦聊出来了,觉得大儿子愚钝,二儿子又黑又抽,儿媳未婚先孕不懂体面,怀疑三儿子性无能,至今没有孩子,觉得四儿子的文凭是买回来的。
老康拿着孩子们的隐私和短板当成他和外人沟通的八卦,丝毫不觉得羞耻,他也不会体谅孩子们的感受,孩子为了不想让他知道,故意撒谎自己做生意亏本,不想和老爹说真事的情况,结果老康什么都不说,偷偷把儿子账本拿走了,自己回家算账,发现赚了几万块,被发现了就会说我是你爹,你从小到大有什么我没有看过呢?
最后几个小辈想了个损招,让死儿子假装自己是跨性别者,要变成女人,老康突然发现有一些家丑原来也是不可以说的,有一个这样的儿子会损害自己面子的,于是闭嘴。
说【外郎】的故事保守是因为它总是在说家庭,或者说家族的事情,它依然是父系的,儿媳们嫁进来了就几乎是属于夫家的,她们失去了大半和亲人的联系,在自己家里面反而像客人了,大家长制贯穿始终,但是说开放也是开放,因为编剧永远毫无遮掩让观众看到这样一个狭隘的家庭空间【不是物理层面,是精神层面】,个人自由被侵占的阵痛,等于拿自由换取了可以一起汲取生存的情感或者物质养料,要爸爸妈妈做饭喂养自己,要他们料理,这种链接就好像婴儿依赖妈妈的母乳一样,不仅仅是孩子无法戒断,妈妈也不能,于是彼此撕扯,痛并快乐着。
他们永远失去了长大的能力,也体会不到自由,就算偶然挣扎出来,很快就会发现外界不是母亲肚子的羊水,不是父母的老宅一日三顿有吃有喝,然后就又回去了,回到一个彼此都安心的状态,我分不清那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我能感觉到愉悦还有阵痛。
我觉得迷茫。
《外来媳妇本地郎》毕竟是一部喜剧题材的小品电视剧,为了放大喜剧效果,人物特点被夸张地进行了丑化放大。
二是对上一代老一代的传统家庭进行了比较细粒度的还原,引人深思。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多数剧中角色都有表演“抠门”、“吝啬”的戏份,后面就不再敖述了。
八姑:非常成功的一个形象。
戴着一副厚重老年眼镜,眼神恍惚,“糊涂的”眼神演得太绝了。
一演的是糊涂愚昧,导演组经常把“传流言是非,听风是雨”的任务交给这个角色来完成,推进和放大剧情。
二演的是贪小便宜,对于占便宜的事情“闻风而来”,赶到“案发现场”。
三演的是围观群众、吃瓜群众。
对于别人的“丑事现场”、“糗事现场”进行观众补刀和观众丑化处理。
祝师奶:基本戏份同上八姑的,另外还有更加多的戏份。
一是再加演尖酸刻薄的形象。
二是加演为爱“挑事”、“生事端”,比八姑角色对生活和事件更有自己主观的看法和态度(虽然这些看法通常是庸俗而错误的),这样能够挑拨起一集内容所需要的题材。
显然角色戏份和饰演难度要比八姑的扮演者要更重。
但是八姑演得实在是太深刻了,还是力压祝师奶一头。
表哥炳夫妇:虽然首先对角色的人物“出身背景”的还原度不高,有点穿帮了,这点算是小小的瑕疵。
在整部剧中主要负责演“大男子主义家庭和其中的夫妻矛盾”。
影射效果很强烈。
在影响中,国内很少有电视剧能够这么细粒度地还原传统家庭中的“大男子主义”。
角色表哥炳常常令人咬牙切齿。
表哥炳“大男子主义”、“愚昧”、“无能”、“好吃懒做”,深入人心,引发思考。
挑毛病的是,表哥炳演得实在是有点浮夸不自然。
表哥炳夫妇在现实教育意义上,这两角色还是力压祝师奶一头。
“表哥炳嫂”娥姐,其角色全名很少在剧中被叫到,康家都是以“嫂”称之。
可见也是剧中定位为妇附属于夫。
剧组有意抬高“表哥炳嫂”的人物形象,也算是为了满足“政治正确”了,这样一来本身炳嫂娥姐的角色表达的确有点难处理,剧中强硬地“政治正确”在这个处理结果上有点令观众尴尬,角色有点不真实了。
贵元和阿美夫妇。
“为了赚钱肯吃苦”,这点不算是丑化的形象特征啦。
贵元夫妇角色总是想出一些不利于目标达成的烂点子,剧组强行加戏。
妻子阿美是一个女性角色,负责饰演“蠢钝憨憨”、“粗鲁莽撞”的“大番薯”形象——这点非常难得。
因为政治正确这点的阿美表演收敛了很多。
毕竟没必要再刻意中伤普罗大众女性的形象。
二是阿美“任劳任怨,夫唱妇随”,这点反映的是传统女性的形象,有没能褒能贬的地方,只是和现代新一代的女性在家庭的角色地位反映出明显的不同。
是比较客观地反映新旧时代家庭观念、男女地位的变化的。
通叔:专门负责演的是“斗气”、“攀比”、“顽固”的老者角色。
就是一个“挑事”没事找事的角色、表面上看自尊心强。
这个年龄的演员比较稀有,而且从演艺退役的居多,所以很多对于老者的还原和反映——重任都压到这个角色身上。
作家陈想妹:“作家”这个角色的职业,在传统社会中的确在人群中占的比例不高,所以笔者没有感受过现实中的这种人物,笔者不好评价。
后面的剧情中,作家陈想妹职业转型作为居委会的干事,也是为了拓宽这个角色单位的戏份和表演效果吧。
2000年开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这么经典,台词也一流,心目中广东地区(除去香港TVB)最经典、最伟大的电视剧。
总第1集 烦恼的生日:讲老一辈广东人对外地媳妇的不待见。
总第2集 撞板媒人:讽刺了婚宴介绍所的“相亲托”现象。
总第3集 拉郎配:忘记了。
总第4集 婚姻合同:借婚姻合同讨论男女平等的议题,刘涛是进步女性的代表。
总第5集 老大当婚:老实憨厚的康祈光娶了河南赴广东打工妹子香兰。
我比较感慨的是同是一个爹妈生的,为什么阿光和阿祖的风格大相径庭。
阿光和阿祖的对比也反映了老一辈婚恋观已不适应现在这个变化风云涌动的新时代,男性和女性的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急剧变化。
总第6集 争房喜剧:西关大屋,一户一居。
还是搬出去住好!
总第7集 婚礼进行曲:祈耀和幸子结婚,帅哥美女配。
不得不说20年前的幸子在这部剧的穿衣确实挺不错,当年的时尚放到现在依然适用。
总第8集 上海亲戚:地域黑进行到底,讽刺上海人精打细算,结尾有反转。
总第9集 粤菜培训班:表面上介绍了外来媳妇融入本地文化(饮食),实则讽刺了老一辈广东人疯狂迷信“药食同源”,这吃不得、那吃不得,这个热气、那个中毒的说法。
可悲的是,20年后还是如此,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
总第10集 老婆是人家的好:妙禅吃醋离家出走,第二次把老公作没了,临街感慨,预想自己离婚后落魄的窘况,符合潮汕地区的传统女性视角。
总第11集 被俘有线网:一家人抢电视看。
总第12集 中奖如中招:讽刺当时社会的中奖诈骗骗局,也讽刺了“ 黄皮树了哥 —— 唔熟唔食”的自己坑自己现象。
20年过去,骗术有的是不断升级,却永远无法停止。
总第13集 闯荡广州(上)总第14集 闯荡广州(中)总第15集 闯荡广州(下)这三集讲的是河南妹子来广州闯荡的故事,非常感人,也非常值得钦佩,很多人靠着这样一股劲挣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看着女主人公身上永远乐观、永远不服输的劲,我想到我妈妈,也是这样赚来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赵露思的抑郁症事情围观有超过半个月了,整个舆论风向基本在同情和讨厌炒作当中,说真的我没看懂整个事情,因为我对娱乐圈的操作认知只到了一个非常浅显的程度,我的底线也不允许我攻击一个也许在生病的女性,因为我无法判断她是否撒谎,也无法判断她是否属于炒作消费患者,因为提及不代表消费,一个人怎样去描述和他人怎样理解是两件事。
不过说起来抑郁症,我想起来很久之前看的白领综合征一集,说的是康家的四儿子得了中度抑郁症,因为生活压抑得不到释放,最后压抑到某种程度爆发了,吃饭的时候就故意挑刺,要求打架,最后在医院检查是得到了中度抑郁症,被公司和家庭善待,因为日子很舒服,干脆装病下去,很多人说是当时的编剧在追求热点,关注剧情,但这和扎根生活有半毛钱关系吗?
编剧甚至无法分清中度抑郁和抑郁症的区别,抑郁症约等于重度抑郁,也就是生活方面已经出现了问题而且无法通过自我调整恢复正常,而中度抑郁是预备的状态。
如果赵露思说自己生病了,不能行动,而且晒出了她的看病证据,而且他没有打算任何引导心疼或者同情她,而且她确实还在恢复的阶段,她也严格意义不属于抑郁症,只是出现了短暂的行为障碍,只是因为观众对抑郁症的误解,啊,就是这样的啦,果然是想多了,想开了吃点药就会好起来,错的赵露思吗?
如果是,那么这个十年前在人们完全没认识好抑郁症,就在没有任何调查基础的时候写下这一集的编剧,是不是应该接受一轮网络问候?
因为它承担了宣传的责任,它不单纯的是娱乐的,它告诉了别人,抑郁症是随便可以好起来的,抑郁症患者都是偷懒耍滑啊,错的是抗拒承认人拥有最细微的自我感受的毫无共情能力的部分观众,还是为了热度没有底线宣传和带关键词的媒体和创作,还是本人呢?
我是真的不懂,所以一直没有骂。
我们对“消费抑郁症”呢定义在哪里?
三千多集~~
现在很多电视剧和外来比起来真的垃圾到不知道怎么比较。现在是动辄富豪或者是富裕阶级的人物形象才能在电视剧里出现,外来的人物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会计较生活成本(一家人电费开支等等),会关注身体健康(全家军训等),关注社会热点(申奥等),还会面临失业、创业、守业等问题,而不是现在的电视剧,爱情,爱情,爱情,城市里光鲜亮丽的都市生活。也许是世界变了样吧!这么多年市场经济发展下来,大家都逐渐变成了“经济人”,没有钱,谈什么亲情,爱情,友情。
年少回忆。
算了童年回忆了,小时候看的时候是真的挺好看,现在的剧情都变成什么了,太和谐了反而失去了广东味,更别提年轻演员演技真的不咋地😥😥
生仔未必就系福要草心抱要分屋老屋飞来啲外来雁鸡同鸭眼睩睩眼睩睩噢噢噢噢噢
我都唔len明哩D荼毒心灵、又长又臭嘅烂剧有乜好睇。
我想知道现在的外来媳妇本地郎想宣扬一些什么观点?N角恋?假结婚?离婚?为报恩跟不爱的人结婚?这是什么三观?当初那个针砭时弊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唠叨家长里短的情景剧还在吗?编剧江郎才尽往狗血路上一路狂奔停不下来了。赶紧停播吧,不要再消费往日的口碑了,不要浪费这些好演员了。2021年补充:不仅剧本差,演员也变差了,根本没背好台词没融入角色,就是在那里念台词,中间不断卡壳,用 额 额 额 那个呢~~硬拖下去。整个剧组都在敷衍观众。
每个广东人都看过吧
前期还蛮搞笑的,经典到底是经典
以前的好看,现在的不好看。
自从二哥死了之后我就再也没有什么心情去看了。
看了前五十集吧
看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粤语电视剧,相当于粤语教学了虽然没学到什么,有点可惜拆了胡幸子这对。
还是有原版二哥在的比较好看
...眼碌碌...
这只靓女是谁呢?咁靓嘅
以前每次中午放学都要看几集,不看完了都舍不得出门···
又长又臭,作为广东人,表示,真系垃圾
这剧讲诉的就是广东珠三角小市民的市井生活,鸡零狗碎小哀小乐,康祈宗是这剧的精髓,他走了之后已经不好看了,现在吃饭时偶尔还会打开看看,因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的家庭生活是我年少时期一直所冀望的,既然无法拥有能看看对岸美景也好,看这部剧我的笑点经常变得很低。
说不出,反正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