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里的May时候不断地想起我的天秤座女同学,一样的天秤座式调情。
她们的调情总是非常的自然,像是蜗牛一般,沿路留下记号,让你慢慢追随。
风情但不让人觉得轻浮。
你觉得你们在”约会“,对她而言只是个”聚会“。
你觉得她在对你表示好感,对她来说这只是她亲切友好的个性。
你试探性的开轻浮的玩笑,她坦然的指责但绝不一本正经。
从后面轻拍你,你给自行车打气的时候的给你扇风。
(哦,多么可爱的一个小淘气!
)聊天的时候偶尔气氛冷下来,她会马上笑来缓解你的尴尬。
你沮丧了,她会安慰你,跟你说好听的话。
没信心的时候,她会称赞你,鼓励你。
(啊,她真是个体贴善良,善解人意的姑娘!
)一切都非常顺利,你觉得时候差不多了,于是某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你甜蜜的回忆你们的****(牵手/抱/吻,反正就是共同的亲密记忆),她却说,没有啊,我怎么不记得,你乱讲……并且伴随着迷人的微笑,撒娇的口吻,流转的秋波。
(嗯,没关系啦,女孩子都会有点不好意思的。
),于是你就这暧昧的氛围里迷失了。
她依旧什么都不承认,但依然和你”聚会“。
她总给人留下美妙的遐想,当你忍受不了暧昧的煎熬而跟她摊牌,她很可能会一脸无辜的吃惊状,我当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没想那么多。
如果我让你误会,那很对不起。
虽然让你误会了,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朋友,好吗?
(再一次迷人微笑)这么一个”纯真又大方“的朋友,你又怎么舍得跟她绝交呢?
是吧?
=====================================================话说高圆圆本身就是天秤座,而且是毫无疑问的美女。
说实话,其实挺羡慕天秤座美女的,欲拒还迎,风情纯情之间永远把握的那么合适,态度那么自然。
她的主动是明朗活泼,她的被动是清纯矜持。
所以才让人欲罢不能,沉迷不已。
她做什么都是那么迷人脱俗。
你永远没办法恨她,讨厌她,永远没办法把恶毒的字眼加在她身上,只是怪自己太多情,会错意。
只能遗憾。
====================================================原作者不得已的备注:本文版权属本人个人所有。
那些摘章抄句放到自己博客帖子里的各位,请尊重原作者。
1.故事讲得好烂;2.有一些镜头很不错,色彩也好好看,有几个镜头过曝(比如在机场喝咖灰,男主的衣服忒明显),韩国人就喜欢过曝。
总之拍得不像脏乱差的中国成都【修改:脏乱差的中国某街头?
】,莫非是杜甫草堂赞助的宣传片?
;3.高圆圆不是以演女大学生见长么?
女大学生英语就那么烂?
太给我们女大学生丢人了嘿
一直觉得韩国电影都有洁癖,画面绝对不允许有一点瑕疵,哪怕战争片黑帮片也照样拍出浪漫唯美来的一个韩国导演,他的每一部影片都以唯美的影像风格著称。
但他的影片也决不仅仅是看上去漂亮而以,作为一个亚洲的文艺片导演,他继承了婉约、细腻、内敛的东方美学,无论对情感的把握还是对生命的思考,他都试图在波澜不惊的情节中寻找细微的表达。
伤感是许秦豪影片的另一个特质,他的影片始终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哀惋的情绪,他习惯将一个个哀伤的故事放在特定的季节里,而这些爱情的期限往往跟季节的更迭一样短暂,季节的变更和雨、雪等极富感染力的物象,使他的影片具有一种独特的生命质感。
导演也希望以此来表达对人生中必将逝去之物的伤感态度,比如生命、比如感情。
纯粹冲着《成都,我爱你》的标题看这片子,高圆圆的英语听得瘆人。
从头到尾的成都看得很过瘾:1、双流机场2、肥肠粉3、锦里4、杜甫草堂,卖纪念品处果然都是外国人的生意5、小酒馆旧址,第一次去小酒馆看演出时就跑错去了旧馆6、郫县!
这个不得不提...7、宽窄巷子,老头老太太跳舞8、二环立交桥9、熊猫基地都是一些基本场景,游客必到之处。
片子拍得平稳略冗长,成都基本只是贡献了场景,味很淡。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相信很多人在小时候都背过这首诗,后四句会背的人不多,但前四句绝对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我小时候读这首诗只是觉得字都不太难,读起来还挺押韵,不知不觉的就背了下来,很少去想其表达的意境到底是什么样的。
前几天,看过许秦豪导演的最新作品《好雨时节》,并和许秦豪本人以及其他观众讨论过后,感想颇深。
不由自主的联想起这首诗,虽然它是在描绘一幅春夜雨景,表现作者喜悦的心情,但用来形容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的感觉,很贴切!
《好雨时节》,也是一个春季多雨的早上,男主角郑宇成到成都出差兼旅游,踏入这个被雨水洗刷得什么都很清亮的世界里,从小就喜欢杜甫,怀有诗人梦想的郑宇成偶遇自己的大学同学,曾经互有好感但又不好意思告诉对方的高圆圆。
一幅“美景”+“美人”的画面勾起了郑宇成大学时候的美好时光,他决定重拾这段感情。
在一起聊天、一起吃饭、一起跳舞,一起回忆,一起重温那段美好过后,两人之间误会渐渐的解开了,爱情的种子开始萌芽。
但是高圆圆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个阴霾始终提醒着她不能接受郑宇成的爱....经过内心的挣扎与阴霾谜底的揭晓,在影片的最后,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给了男女主人公,也是给我们观众一个美好的希望 ——画面在“雨中,高圆圆推着郑宇成从韩国寄来的自行车,两人重逢”戛然而止。
没有壮观的大场面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好雨时节》的着力点在于通过各种细节,表现两人感情的微妙变化,轻轻的,淡淡的,就像那首诗里说的一样,润物细无声。
看这样的电影可以使浮躁的心平静下来,也只有这样,观众才能听到男女主人公用心弦波动演奏的爱情乐章,细细听来,很美。
大部分的中国影迷了解许秦豪大概是通过那部《八月照相馆》,以及以后的《春逝》、《外出》、《幸福》。
他的作品风格细腻,节奏舒缓,多用长镜头,配乐直指人物内心波澜,善于抓住人物的细微变化来表现内心的情感,被誉为“散文电影”。
这次的《好雨时节》虽然继承了以上所说的很多特点,但是刚刚结婚生子的许秦豪,内心还是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也就导致了其电影风格与原来相比稍有改变。
比如这次的《好雨时节》中,加入了喜剧性人物,这是他在前四部长片中没有过的;还有这次的剪辑,相对来说节奏比较快。
这样的改变到底好还是不好,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判断,我在这里不好以偏概全,看完电影后的您,自己体会吧。
下面我说说我个人比较确认的东西:关于演员的表演。
这部电影很多时候男女主人公都是在用英语对话,刚开始听一个中国人和一个韩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讲英语,说真的还有点不适应,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电影所营造的爱情气氛在色彩饱满的背景下逐渐浓郁起来,慢慢的你已经不会特别在意两个主人公到底是在说什么语言沟通,心灵的直接沟通早已消除了语言障碍。
无论是听他们说英语还是在说中文,都很自然,都很舒服。
关于剧本创作。
作为一个主题先行,一个关于5·12大地震的电影,导演许秦豪(也是这部电影的编剧)没有像他以前电影那样把爱情作为一个很纯粹的命题去讨论,而是加入了灾难背景,硬性的加入了一些条条框框,限制了编剧的自由发挥,但这样的设定不一定就是坏事,就像中国古代的律诗一样,待着脚铐跳舞,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给我的感觉是,镣铐没有成为他的限制,而是被他巧妙的转化为叙事工具,水到渠成。
关于成都。
看完电影后,一些本人来自成都的观众觉得电影里描绘的,和自己认识的成都差别非常大,简直就是另外的一个城市。
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导演拍摄非本国题材电影无法躲避的一个问题,或者对于那个城市的观众来说是一个电影硬伤。
很遗憾,对于一个生活环境与电影故事发生环境差别非常大的导演来说,要做大家都满意,太难了。
总结一下,虽然这部电影照比以前许秦豪的作品风格稍有变化,但是一个人要想变得不像自己真的很难,所以这部电影仍然深深的打着许秦豪的烙印,需要看电影的你细细品味,慢慢体会。
这部电影的上映日期是10年01月20号,前有《阿凡达》的炮火余威,后有《孔子》的围追堵截,这个时间点,一部需要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的文艺小品上映,真的生死未卜,但还是祝福《好雨时节》好运吧。
碧绿的竹林,不期而至的春雨,《好雨时节》里的成都,被韩国导演许秦豪拍得很干净。
这是中国拍摄的集锦电影《成都,我爱你》的上集,现在还没有正式上映,正在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提前点映,每周末有两场。
而《成都,我爱你》的下集则是由陈果与崔健分别拍摄了自己的一段。
原本的计划是三部合一,拍出类似《巴黎,我爱你》与《纽约,我爱你》的效果,但其中有着时空的变换,陈果拍摄的是1976年的成都,许秦豪拍摄的是现在的成都,而崔健拍摄的则是将来的成都,实在无法融合成一部片子,于是有了现在的安排。
而这段爱情小品,在地震的背景下,讲出来就有了一些异样的感觉。
许秦豪的成都 让许秦豪来拍成都,实在很为难他。
“他在大街上就吓坏了,到处都是开得很快的汽车、不按规矩过马路的行人。
”在编剧王红帆的印象里,剧本初创时候,许秦豪对成都有些恐惧。
“后来他进了杜甫草堂,就找到了灵感。
他自己就是个诗人,对杜甫有独特的感情,他立刻就决定大部分的情节都要在这里进行。
”于是就有了在杜甫草堂做研究论文,顺便当英文讲解员的海归吴月(高圆圆),也有了本来要做个诗人,结果变成了韩国重型机械企业中层的朴东河(郑宇成)。
朴东河到中国出差的第一天,出于对诗歌的热爱,第一站就去了杜甫草堂,然后就撞见了吴月。
他们曾经一起在美国留学,彼此之间有些若有若无的情愫。
整部电影的90分钟,大部分都在竹林幽幽的杜甫草堂里进行。
一开始朴东河进入成都的经验,大概就是许秦豪自己的感觉,司机在马路上把车开得天马行空、惊心动魄。
接待他的成都分公司韩国同事直接给他叫了一碗肥肠粉,吃得他叫苦不迭。
这个同事的扮演者,熟悉韩国电影的人都会觉得眼熟,乃是金牌配角金尚浩。
他的演出可谓十分敬业,中文讲出来像模像样,很好地担任了一个“电灯泡”加“热心大叔”加“地陪”的角色。
如果没有这个角色,恐怕这部几乎“情节冲突非常少”的电影,会沉闷许多。
朴东河在成都很多时候好似比尔·默里在《迷失东京》里一般,不同的是高圆圆不是斯嘉丽·乔汉森,而是一个心中有隐痛、背后有故事的本地女孩。
锦里、春熙路、茶馆、大熊猫繁育基地……这些地方几乎是成都旅行指南里最基本的构成部分。
但是拍摄这些经常会落入费力不讨好、两头不靠的困境。
成都特有的生活气息,和有画面洁癖的许秦豪,尤其有些不搭。
街边的夜火锅,大概是第一次被拍得堪称“唯美”,而成都中老年人热爱的“坝坝舞”,也就是露天舞会,采用的怀旧音乐又很难和“唯美”产生联系,只好一场雨浇走了事。
熟悉成都的人,可能会觉得这部电影里的成都,不是自己“爱”的那个成都,连背街的小巷本来应该是脏乱之地,都被许秦豪的镜头过滤出了暖意融融的美好感觉。
而不熟悉成都的人,面对那些生活气息浓郁的场景,又会觉得这人间烟火气,简直不像许秦豪作品,不够“唯美”。
看不见的地震 “开始谈这个项目的时候,地震还没有发生,后来地震了,说成都就不可能绕开地震。
”但是王红帆选择了将地震做淡化的处理。
电影里的故事被设定发生在地震一周年前夕,影片开始没多久,金尚浩饰演的角色带着朴东河去了一个工地,拆除的是地震时受损的房屋,人们来祭拜逝者时送上的花还在。
“比你想象的还要凄惨吧?
”金尚浩的一问,和广播里“纪念地震1周年”的节目,让地震成为了一个隐隐的背景。
“因为关于地震,很直观的纪录片什么的都有了,所以我们就虚化了背景,更关注中国人在灾难之后的状态。
”这样的留白,让这个故事一下有了支撑的骨架,也让里面的悲伤不显得咄咄逼人,更加个人化。
心理学专业硕士出身的王红帆很有耐心地讲述了这个久别重逢的故事。
“自行车”和“肥肠粉”都变成寄托了很多感情的东西,这些包袱都一直稳妥地揣好,渐渐地才抖出来。
尤其是自行车的桥段,承担了很多的故事,朴东河在美国教吴月骑车,而这段记忆在吴月经历地震之后变成了创伤记忆,连带骑车的技能一起被删除,因为在地震当时她正在骑车。
到最后,朴东河从韩国寄来一辆自行车,吴月也能在草堂春日阳光里自如骑行,于是自行车合格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我们想表现人们如何走出一段伤痛的感情。
”王红帆这样说道。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安排有些刻意,或者矫情,不过全片看来,其实还算不错。
这些比较“恋物”的细节其实是很好莱坞化的操作手法,在韩国电影里也时常出现,但在中国电影当中,仍然不算被运用得非常好的手段。
选择女演员花了很长的时间,最后“只有高圆圆比较符合导演想要的忧郁气质”,为了追求完美的画面,“导演后期一帧一帧地修片,把女演员的脸修得更无懈可击”。
而考究的构图和美丽的颜色,的确为影片加分许多,时常感觉有些曝光过度的光线,很具日韩电影的风范,也把成都的烟火气弱化了很多。
郑宇成和高圆圆在许秦豪的镜头下都十分养眼,一部爱情片没有太跌宕的情节,也没有太复杂的故事结构,光靠演员的演出就能撑住,也颇为不易了。
尤其郑宇成的诗人角色,背景比高圆圆更为模糊,但他演绎得深情款款,能让人们产生很强的带入感。
许秦豪安排给高圆圆的很多镜头,都拍出了她最美的一面,有些瞬间简直好似9年前在《春逝》里美不胜收的李英爱再次归来。
之前看了预告片,就很期待这部片子。
许导演的片子,看过八月照相馆、春逝、外出,很喜欢片子淡淡、自然的味道。
清新唯美的画面,细腻自然的表达,无论外形和气质都出众养眼的搭档演绎,让人心底不由产生“细物润无声”的感受。
本片中韩合作,加上本土拍摄,休闲的成都风情,暧昧的同学情谊,帅哥美女两人心怀彼此的游走在成都大街小巷,表面闲散温吞,内心爱慕涌涌。
成都真是座滋生爱情的城市,茶馆、火锅排挡、街边舞蹈、竹林,处处都透着这座城市的生活气息,爱也是这样慢慢重燃在两人心头,弥漫在两人的情绪中。
本来一直想等到1月20日的正式上映,结果还是忍不住在网上先看了,真不负我的强烈期待,非常好看,还推荐给朋友一起看,也交口称赞,两人演的很好,气场很对呀,让人忍不住也想谈一场这样的恋爱,至今许导电影中最配的一对,本来是冲着帅哥去看电影的,结果发现高圆圆不错呀,外形气质演技都不差呀,对她的记忆只停留在周芷若,电视台实在放太多遍了。
不过,如果你不喜欢细腻、清淡的电影,可能就没法喜欢,之前有个朋友就死活不喜欢春逝,说恩索太飘忽了,怎么样怎么样,看电影还是别做道德卫士,其实生活中啥人都有呀,也没那么纯洁。
还是想等下月上映后,再去电影院看一遍,好看哦。
■入评理由:中韩合作的爱情甜品,丝丝入微却少了点成都的市井气息。
■片名:《好雨时节》 ■导演:许秦豪 ■演员:高圆圆、郑雨盛 ■上映日期:2009年1月8日(中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爱情的感觉变化就跟季节更迭一样,这一回许秦豪的爱情依然不完美。
拍了十年爱情片的许秦豪,一直没有走出心灵的迷区。
他总在重复悲剧,即便等来了释然和点滴微笑,但也是笑中带泪的那种。
就跟以前说过的,《八月照相馆》的韩石圭有绝症,《春逝》的李英爱有伤痛,《外出》的两位是不伦,《幸福》的主角索性是病人,谈一场恋爱,许秦豪就让主人公生一场大病,好比《情书》里的女藤井树,有着看似治不好的重症感冒。
因而许秦豪的爱情故事少有完美,总有一方负心薄情另一方又大惑不解。
《好雨时节》亦不例外,一对留学时认识的老同学,再次邂逅时,女方有难言之隐。
她避谈过去的一些美好记忆,这是何故?
后来,许秦豪直接把她送进了医院,为的还是说明爱情落下的重病不好医治,很难痊愈。
《好雨时节》里的成都是潮湿的,几场春雨应了季节,带来湿漉漉的感觉,有如催发情欲一般,就连人物开口说话都会有时滞效应。
这种黏稠感好似男主角的不舍,他居然重遇旧日美好,宁可选择推迟当天班机。
它也包含了女主角的迷恋,过去总归是美好的,雨季来临也意味着旧情重燃。
电影要寻找的感觉其实就在杜甫的古诗里,说的是雨、讲的是从夜到锦官城的环境,可无一处不是在说诗人的欢喜心情。
这自然万物,总能用以去化解留在内心深处的爱情伤痕。
回看许秦豪前作,找到这样的共同点并不会太难。
影片原是《成都,我爱你》的三段之一,这些以城市为题的致意系列,无论原创还是山寨,大多采用了异国人的眼光。
所以《好雨时节》的韩国男子会意外降临到这座城市,而不是杜甫草堂里的讲解员盼到了情郎。
电影第一视点来自男方,他的语言障碍,一路上拥堵的交通,饮食的不习惯,躲在酒店里无聊寂寞打发时间,这些都是外来人物的最好写照。
这部电影把成都过分美化了,即便对于没去过的人来说,它都干净得太不像样了。
从空旷广场到路边小店,路人彬彬有礼,没有了耳边嘈杂的川音和市井气息的热量。
这简直是天造地设的场景,适合给男女双方用来谈情说爱的。
然而这段昔日情愫静如止水,导演依然怕影片太过平淡乏味,就加了一个韩国中年谢顶男进来搅局,制造一些笑料反差。
可即便如此,《好雨时节》还是太过于恬静了,冗长拖沓。
影片空有杜甫草堂这样的人文景点,许秦豪恨不得再现当年竹林戏的柔情,可惜只能徒劳的复制。
《好雨时节》的致命缺陷在于两个主人公没有过去,他们的过去只有照片,现实中有所关联的人物更是少之又少,多半是服务型的角色。
于是乎,突如其来的爱情让人难以入戏,这种重逢虽有普遍代表性,可发展下来也不是这样客气的,没有丝毫惊喜。
再有高圆圆拿捏女主角内心始终有所欠缺,更不提她那口英文发音。
至于讨好中国人的天灾节点,未免处理得过于草率了。
从重庆到成都,这两座城市经《疯狂的石头》到《二十四城记》等多部影片的表现,借由银幕制造出独特的巴蜀文化,然而里头好坏参半。
《好雨时节》加了韩国人进来,可这辣白菜跟四川人的麻辣终究不是一个味儿。
太多的想当然,太多的甜言蜜语,反倒容易产生虚情假意镜花水月的幻觉。
我在观看过程中不止一次想起了城市宣传片,多了精心设计,少了自然美感。
两个异乡人在成都进退两难(高圆圆明显不是川妹子),那城市背景说到底还不是一个花架子,爱的是成都?
其实是人。
巴尔扎克说:坦白的爱情自有它的预感,知道爱能生爱。
这《好雨时节》就是想由简单的爱而生出另一种爱,完成从男主角到女主角身上的情感转化,再有体现出对那场灾难的大爱。
有一点是不会错的,不管是爱情来了还是人来了,来了,就真的不想离开。
【北京青年报】
如果苏官渡旁那时不曾烟雨纷纷,兴许眉目只是刚巧传神。
碗肌骨清醇,习习清风生,就像两片误会缘分的树叶,婉转的认真。
一杯吻喉润,经年破孤闷,一杯搜枯肠只剩稚言难忍。
新露旧红尘,只记还有人要等,平生平凡事都在杯中浮沉,梦回难挑灯,回廊处草木深,独行远眺跳不出轮回转生,苦口嘉言真,蝴蝶飞海重生,洗净世界只留下杯上指纹,霎那便当成永恒。
2007年的年末,再一次被朋友相约一起去天府广场过圣诞,却被我第四次拒绝了。
天府广场在成都市中心,离我们学校太远了,活动结束一定没有车回去,所以,算了吧,将来有时间再去。
如果在我弥留之际要评出我这辈子最后悔的事,那这件事一定榜上有名。
在天府广场过圣诞是件真正令人快乐的事,所有的人,认识的不认识的,戴着各式各样的帽子拿着充气玩具相互打闹,排山倒海人潮汹涌。
在成都的前两年是在双流县城度过的,那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小县城,全部走下来也不过半个小时,但是超市公园学校一应俱全,连高等法院都有,我还记得我每次走过那个法院的门口都会说,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还有最有名的双流兔头——现在想想,我在那里那么久,居然一次也没尝过。
前半辈子最后悔的事都发生在成都了。
后来学校就搬了,搬到了新都,旁边就是大熊猫研究基地,也是在2007年,和寝室的几个家伙一起去了一次。
所幸,我没错过这个。
还去了杜甫草堂,和所有到杜甫草堂的人一样摸了摸杜甫先生的手,纤细手指和突起的关节在游客们反复的摩擦中泛着铜光。
还有武侯祠,锦里和文殊院。
后来,我又去过很多养着锦鲤的景区,都比锦里漂亮而庞大,但又怎么能比得上锦里呢?
锦里的酒吧,小吃,戏台,都是那样的美不胜收而又温婉恬静,如同这个城市一般,精彩自信,谦虚包容——连绵不绝的流淌着文化却又不慌张不刻薄的体谅着人们的脚步。
在这里你可以慢一点再慢一点,就如同我在文殊院见到的那位行脚僧一样。
不远万里从缅甸一路风尘仆仆,禅杖和袈裟都落满了灰,但依然笑盈盈的对着前来问询的香客答疑解惑。
他告诉我,他是徒步走来的,不过也没什么辛苦,没有什么要紧的事,走走停停,不用那么急。
再后来,我去了九寨沟,回来的路上经过了都江堰。
512时看新闻说,都江堰破坏的很严重,绵延几千年的水利工程因为这场灾难损失惨重。
那个时候,亲戚朋友都说,太好了,幸亏毕业了,幸亏回家了,要是这会在成都,那就着大急了。
这就是我和成都的缘分,美好的都看到了,灾劫躲过去了。
在512一周年的时候,很多纪念活动应运而生,无非就是治疗创伤温暖心灵之类的。
其实,都江堰沿河的大排档早在灾后重建之初就重新开始了歌舞升平觥筹交错——四川人比我们谁都活得明白。
在成都的四年,这个城市教会了我很多事,只是那个时候想不通,现在慢慢开窍了。
一直想着要再去成都,但却总是与她擦肩而过。
其实这样也好,如果太着急只是匆匆而过,这个城市不会爱你。
成都,我的时光机。
成都,我爱你!
成都旅游宣传片啊。。
因为是在成都拍的加颗星,,,
这是什么烂片!!!一星给把欲擒故纵演的淋漓尽致的高圆圆,一星给性感的男主!!!
高圆圆真美···可是真烂
那种拍摄效果,有种民国时的感觉。
小抄了一把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看点是高圆圆,在她最好看的年龄段却一个好电影没有,遗憾
俊男美女
很闷很美,(高圆圆英语说好点的话可以加分)。。。
本来想给3颗星的,看到后半段,才知道不仅仅是爱情故事,如此细腻的导演,如此温暖的治愈……爱可以抚平伤痛,新的生活
很喜欢许秦豪的风格,即使本片的感觉有点不伦不类(都是大叔大婶级的人物了好不好)。还有就是成都在镜头里还是好美,两个人的英文真的好差,不看本片真不知道台词的重要性啊。
影片拍摄唯美、纯朴,最重要的是它反映的是成都。
俊男美女,成都是个好地方,剧情很烂,音乐不错
不中不韩不英
尽管俗烂的剧情,但是因为熟悉的城市和熟悉的故事背景,还是差点看哭了,原来自己终究是一个泪点相当低的人。许秦豪的风格,画面中大段的留白,定格的特写...一贯的路线。还是值得一看。剧情相当简单,但是许秦豪还是给观众留下了很大想象空间。以上。
生活的插曲?不如不见
不知所谓
也许不值4星,但是我喜欢....清新、干净、唯美的影像风格。(但是高圆圆这英语实在是.....不知道换成母语后会不会好些)
我想成都了
我看的版本是不是有问题,感觉最后都没有结尾。故事实在太烂了,两个没有过去的人突兀的重逢相爱,太莫名其妙了。我可以容忍你不交代前史,但你至少得把前史通过种种细节暗示出来吧,不然只能是让观众一头雾水。画面、运镜、服装无一不许秦豪,但这真的太没新意了。高圆圆的英语啊,让我出戏得可以。
绿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