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抹去的男孩》这又是一部国外独有类型的片子,同性的话题,但关键的是结局,在所有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他时,最终还是忠于内心,当他选择于社会的大多数进行对抗时,那种带给人的感觉还是蛮让人难以描述的。
或许很多人内心都有反抗整个世界的隐性基因,但在成长过程中都被慢慢地消磨光了。
很棒的剧情片,妮可基德曼依然那么迷人。
被抹去的男孩.Boy.Erased.2018.中英字幕.720p.BluRay.x264.AC3.mkv
这个电影的题材非常得好,但是很多地方可以很深入的,拓展一下的。
但是没有展开浪费了这个题材。
剧情不够,深刻音乐过于煽情,很多地方都是靠音乐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演员的演技非常的到位,尤其是年轻的演员能够支撑起整个剧情,然后再优秀的老演员面前没有显得自己的演技很青涩非常优秀。
我希望这部剧情能够在写得好一点,编剧的功力太火候
怎么看这个电影,啊啊啊,我是刚刚登陆的,求告只一下,超级想看怎么办,这个软件我不会用的,各位求求你们说一下 在这里怎么看,可以吗???????
为什么要写一百多字,不想打字,啊啊啊,可是不得不要打字,因为我要像你们求助,啊啊啊!
还要写,求你们说一下,,,,,,, 要死啊,打这么多字,,,,,,我很懒的,所以看在我打了这么多字的可怜养样子上,说一下吧,我好笨,不知道怎么去看,喵呜呜呜,不想打了,还要打吗,,, 。。。。。。。。。
不要啊。。。。。。。。。。。
要打多少。。。。。
看了挺多同志片了,可这部片子还是让我哭了好几次。
看了大家的评论,很多人说剧情过于平淡了。
确实是这样,没有错综复杂的恋情,没有惊世骇俗的纠缠,也没有香艳的场面,只是一个男孩的成长,一个家庭改变的故事。
但确戳中了我的内心,也许是我本人自己的缘故,更能体会其中的一些感情,所以我想谈谈那些让我感动的地方,那些normal people不体会的地方。
同时也记录下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改变吧。
第一个泪点在医生的那段谈话那里。
我的性取向觉醒的比较早,初三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同性恋的身份。
但就像我的性格一样,我对这件事一直处于“慢热”的状态,一开始不上心,甚至觉得可能高中会遇到喜欢的女孩子呢?
于是我产生了跟男主一样的想法,也许我能改变。
高中后,会刻意的去关注这个圈子,碰到关于同性恋的话题会认真去听,慢慢的发现周围的人怀着包容的态度。
我也慢慢意识到性取向并不是什么问题。
后来我也跟几位好友出柜了,大家都很包容,甚至支持。
但是没有人对我说过你很正常。
(PS不是鼓励对同性恋群体说你很正常,这样反而有点奇怪,相反表现的普通正常就是最好的了)于是,当看到片中医生的那段话时,我第一次哭了。
“And I know that everybody would like for me to say otherwise and send you down to the pharmacy for a pill that would magically fix you, but that's not gonna happen. But I'm gonna take your blood, and I know, I know what it's gonna show me. That you are a perfectly normal, very healthy teenage boy”/"我知道所有人都想我得出别的结论,给你开点药就能奇迹般的治好你,但那不可能发生。
我会给你采血,但我知道结果会是怎样。
结果就是,你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健康的小伙子。
”当看到“你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健康的小伙子”时,眼泪就止不住了。
我缺少这种自我认同吗?
我不认为自己正常吗?
都不是。
同性恋是正常的,同性恋不是精神病,这些话在我接触这个圈子后经常就能听到,更何况到现在我都快活成一个老gay了。
但我还是哭了,因为从来没有人对我讲过。
我的第一次出柜也是平平淡淡的,对方在我说完后快速转移了话题,表现的很正常甚至不在意,但这个第一次并没有带给我任何反馈,没有痛痛快快的哭一场后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这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我们在谈论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后来我从他口中得知,他觉得我只是一时的,会变的(微笑。
我可以说我的第一次出柜是失败的,以致于在后面几次出柜后,我会刻意去转移话题,避免他们问我,做gay如何?
所以今天,当我看到医生说这段话时,就好像回到我第一次发现自己喜欢同性时的不安和焦虑,所以我流下眼泪,因为她对我说我完全正常。
完全正常。
我突然发现自己过去这几年,从知道自己时同性恋以后,都在走不正常的路。
在大概三年前,我第一次使用同性交友软件某蓝,但至今我没有约成功一次,最接近的一次我也在最后临阵逃脱。
我实在是不很能接受睡一个陌生人,或者做过于亲密的举动。
但我还是在聊,在约,荷尔蒙作祟?
作祟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就这几年会有约炮的想法呢?
左右手哪里做的不好吗?因为我在潜意识里被灌输了同性恋是需要隐藏的,见不得光的想法,奢求性的话最好通过约,且约在这个圈子里是一种“正常”行为。
于是我也学着去聊,学着去约,可这不是我想要的。
我这辈子喜欢上的两个人,都是相处了一两年才喜欢上的,我是个慢热的人,这么快餐化的性不是我的菜。
因为我没有把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当正常对待啊!
我还是没能正确认识到我就是个正常的,普通的,男生!
我的一些行为,仿佛就是在迎合我同性恋的身份!
很奇怪啊简直!
就在医生说出那段话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我没有把自己看成正常,掉进了隐藏的黑暗中,还安于黑暗啊。
呼,回归正常生活,我就是我,不应该被标签化,也不应该去被标签化。
ps影片结束的传记证实最后戳泪点最后ps:缺npy吗?
:) hhhhhhhh
现实可能比电影更残酷,起码Jared有一个愿意带他逃离的妈妈,起码所谓的矫正中心还能五点放学。
电影看下来还是很平稳流畅的,几个慢镜头颇能调动情绪。
故事聚焦于信仰与性取向之间看似无法弥合的矛盾,以矫正中心、家庭内部以及Jared的回忆三条线交错展开,最后的结果应该可以说是彼此妥协吧。
虽然电影反复提到God、提到信仰,但恐同的根本原因,其实还是社会的偏见以及伦理的束缚吧,作为牧师的父亲,最后那句“我没办法承认我做不了爷爷的事实”,让信仰似乎变成了某个非常好用的借口,也变成了某些人进行自我欺骗的理由。
医生说的一番话其实才是电影的点睛之笔(虽然出现在前半段),“你看似没有选择,记住,你是有选择的。
”但当时的Jared不懂。
后面Jared在矫正中心认识的三个人,其实正好代表了三个选择:试图与现实对抗(胖子)、自欺欺人地绝对服从(多兰饰演的角色)、表面顺从暗地反抗(戳爷饰演的角色)。
最后胖子自杀了,这是其中一个答案。
Jared应该可以说是第四个选择,彻底地绝对地正面反抗,很难说他赢了,但电影中的他也算是取得了一个比较好的结果,获得了母亲的理解,也与自己达成和解,父亲虽没有彻底认同,但毕竟不作阻挠了。
虽然现实不一定如此美好。
电影中Jared多次叹气,真的能感同身受啊,那种心中存了一块大石头、被压得喘不过气的感觉,真的很不开心,非常不开心。
感觉演员在这个细节上表现得很好。
最后,虽然戳爷在电影中的戏份不多,但歌是真好听。
另外电影中的配乐都挺好的。
我都看木了,“矫正”中心那个所谓的“老师”Victor简直就是美版的“杨永信”——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把一个个好好的人折磨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不过是欺世盗名沽名钓誉之辈,荒唐可恶至极!
Cameron真的好可怜😭😭😭哀悼🙏🙏🙏整部影片看得触目惊心,还好导演在最后留下了温情的尾声,Jared对爸爸说的这段话我真的倍受感动:我受够了躲着你不见我受够了相对无言我受够了我是gay 我也是你儿子这两件事永远都不会改变好吧 让我们就直面现实要么就这样算了我们相安无事 但是那也会成为遗憾我是不会改变的 我就是我上帝知道我试了如果你说的都是发自肺腑的话 你真的不想失去我那我道歉 但是 做出改变的只能是你我大学即将毕业,打算经济独立后选择合适时机向父母出柜,这段话简直是模板样的存在。
与其说我们向父母出柜,不如说我们一起帮父母出柜打破陈旧的观念。
在豆瓣的to-watch list中 有一大串LGBT电影 许多也如这部作品 适合在恰当的时机 恰如其分的氛围和心境中观看 才能够更好体会每部作品表达出的这样或那样的悲伤电影叙述始终较为平稳 也自始至终夹杂着低气压一切以Jared的性取向展开 在牧师被请到家中时 Jared是软弱且无奈的 但直到Jared逃离L.A.的那一刻 他依旧是清醒的 L.A.最真实的一面也在此刻完全暴露 发生在Jared身上的一切 包括父母 L.A.以及Henry 都在平静且抑郁的气氛中被一一叙述 但事实上当我们去经历这些时是带有强烈的情感活动的 私以为正是这样仅叙事少抒情的展开方式 使作品本身未表现出过多的情感变化 也让这种悲伤抑郁的情绪在观众心中迟迟难以被抹去Jared是幸运的 和在L.A.的其他人相比 他有一个爱她的母亲 而之所以是母亲 想必也与现实相关 普遍来说 女性对于LGBT群体的接受度高于男性 加之因血缘而产生的爱 母亲最终将Jared从L.A.拯救了出来 片中母亲的形象从贯穿始终的不许Jared将手伸出窗外 therapy间隙的处处关切 以及牧师到家中时的神态等等细节都可见一斑 这是一个与包括我母亲在内的大多数天朝母亲契合度较高的形象 时常因越界让人不快 但依旧无微不至到给人负担 这无疑也是爱的表达 不去深挖这一点 至少在Jared身上 这份情感产生了更多积极影响 给他温暖与关怀 也给他力量更好地活出本我然而现实往往如父亲的态度 亦或更糟这部作品虽然一面叙述现实充满的黑暗 悲伤与无奈 但最后的转折也算是走向he至于过于美好或是悲观还需在现实中于此情境的每个人去探索最后为戳爷和多兰的神仙颜值打call 片尾曲也很有feel
我之前看的同志电影总是会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尽管会哭的稀里哗啦或者开心得不能自已,情绪巨大的波动会让我感觉很快乐。
但是,这部电影平平淡淡的对话,令人抑郁的音乐和色调,还有那个我不能接受的治疗方法,看的太揪心,不愿意面对现实。
中间拉了好几次进度,受不了维克多逼那个胖男孩,受不了杰瑞德被骂,那个治疗中心太可怕。
还好主角的母亲,最后杰瑞德奋起反抗,内心忍不住叫好,可是又为他之后的生活捏把汗……没看这部电影之前,差点以为这个世界大多都善待LGBTQ 了,看了之后,还得好好想想……
我认为看完一部电影之后表达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看法是很重要的 。
导演拍电影显然是想要表达一些他们的看法观念,希望通过电影这种媒介进行文化的传播,去影响更多人。
如果每个人只是娱乐的心态看过笑笑以看热闹的心态认为LGBT事不关己,那么这个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态度永远不会改变。
这个电影让我知道他们确实是"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接纳和包容,要改变的是这个社会。
我的朋友圈里也有前同事是同性恋,我认为这很正常。
如果我的亲人或者朋友是同性恋,我会去接纳他们。
并且我会让他们知道我对同性恋的态度,同性恋是normal,他们不需要对我对任何人隐瞒自己真实的性取向,我会让他们知道我是能够包容他们的。
影片开头是男孩小时候,看起来笑得很开心,很治愈。
但是到正片开始的时候,整个色调就冷了下来,而且特别压抑。
期间在对话中隐约听到了戳爷的歌(戳也在里面演一个配角,但是是一个很重要的配角。
我感觉在里面改造的人所形成的关系,有点类似于part of die Gesellschaft 能有人提示真的很不错了,不然靠自己探索挣扎真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谁还不是该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感觉对其中的大部分人来说,只有屈服,等待出头之日,才有未来。
因为他们没有主角那么好的妈妈。
自杀的那个角色,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那种压抑下,只有死亡才是解脱。
他选择帮助主角离开的时候,可能就已经决定了死亡,不然在那种环境下,主角离开了,他的日子一定会更加绝望的。
去他妈的,看得我又气又痛。
),觉得更心塞了。
最后男主父亲所给予他的尊重,其实就够了。
我觉得每个人对每件事可能是有不同看法的,但是不需要相互说服,只需要做到相互尊重就很好了。
而且会很和谐。
真诚的说明自己的想法也很重要的。
主角邀请父亲参加圣诞节也是全片的一个治愈的点。
这电影对我来说治愈和致郁并存。
一方面对主角的走向感到开心和舒心。
另一方面对于仍不得不接受性向改造的人,感到强烈的惋惜和难过。
电影并没有很强烈的展示出那个年代针对性向改造的可怕的一面,只是重点描绘出来里面在精神层面的suffer,而不太去详细描写他们身体上受到的伤害,比如电椅之类的,都是非常残暴的。
哎,但愿,但愿那样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吧。
看了以后才觉得,有时候我现在能有的一些想法,关于自由关于彩虹,完全是因为我所处的大环境总的来说还是具有很大包容性和自由的。
不然,如果有一些不可抵抗的力量来彻底压抑和制伏我,我也可能会被迫接受一些明明很离谱的东西,并奉为真理。
or带着多重身份生活着。
本来伪装自己就是一件非常耗体力和痛苦的事情。
每次应付外界回来,我都得自己疗愈一段时间才可以恢复。
很难想象在那种情况下过日子。
天呐。
要命。
而且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电影2018年才出。
我以为取向平等已经是一件完成时的故事。
但,可能大方向来说,还是需要更多的努力吧。
我不认为妮可·基德曼适合“母亲”这样的角色——她太美了,哪怕顶着波波头、穿着运动服都掩盖不了她的魅力。当她戳穿“治疗”的真相时,当她撕破伪善者的脸皮时,她就不再是一个人的母亲,而是真正的女神,是千千万万个被迫害者的代言人,是千千万万普通观众的化身——她释放了我们积郁良久的怨气。无论是前阵子的《错误教育》,还是更早的《感化院》,我们都太需要这样一个角色站出来痛骂伪善者。
今年最养眼的同志电影,没有之一!整部电影情绪饱满到位,但绝不滥情;气质悲伤,但又渗透着缕缕温情。让人跟着细致的镜头语言,一同体味男孩面对家庭、青春和成长时的困惑、挣扎和反抗。Lucas Hedges表演掷地有声,好几场戏令人异常动容。
到底哪邊更扭曲呢?
导演太差,令人发指。有一种Lion 2.0的感觉。在一众又庸又俗的可怕表演中我们蜂蜜男孩海蜇丝看起来算得体了。找来一堆大名字和网红却哪个角色也没有挖掘到,玩票吗?角色挖掘不行,感情铺垫也不到位,完全没法共情,充满说教和骗奖时刻的最后一个act更是灾难,没有一个部分是让人看起来舒服、真诚的,唯一有意义的也就是现实教育价值吧。杨永信必败!女配也太好笑了叭,跟Lion一样全程人肉背景最后一场笨拙说教所谓moment,lol. 澳洲学院也就这样审美了。窝胖的下一个电影主角,你在哪...:'(
如果之前我还只是喜欢卢卡斯的话,这次就是彻底沦陷了……他那种淡淡忧伤又清新的气息,以及安静乖巧与内心深处的倔强,然而这些又没影响到他塑造的每一个角色。天,他这种长相应该靠脸吃饭才对,偏是担负起这么多佳作,迟早封王。另外,有妮可为母,罗素克劳为父颜值怎么可能不高呢,阵容太强大豪华!
一拳打在棉花上
编导上真没什么才华,但倘若能给有过、仍然困惑的孩子和家长启示总是好的。选择的段落,和喜欢的男孩片刻温存,母亲的坚定,言语里那个反抗过的男孩的死亡,倒考验平凡间的动容。Lucas Hedges演得好,不用更多波澜便让人看见了他的曲折,而反抗也不施以愤怒,可信有力
当一个电影让我看得在影院泣不成声,要等片尾字幕放完才算勉强平复情绪,我知道我需要为它写些什么。长评见。
对于成年人来讲太多余说教,对于teenager来讲又太死气沉沉。
四平八稳的真人事件改编,视听平庸,文本一般,人物的弧光是完整的,但缺乏有效的挖掘,脸谱化的故事,学院派的白描,平铺直叙的乏味,演员阵容和表演倒是无可挑剔,导演原本想把生猛的思想意识揉捏其中,却因为叙事和结构以及表达的问题,出来的却是克制的情感冲突,包括家庭亲情以及宗教信仰,你很难通过主角的行为感受到情感的实质,也很困惑于这样的影片能否真正带来应有的社会意义,就当下看来充其量是一场科学伦理的擦边探讨,更可笑的是这个性取向矫正机构的负责人,原来本人就是个大深柜,真的好笑又讽刺。★★★
实话实说,看困我了……大侄子表现还是挺不错的,但是整个片子温吞的像白开水,完全没味道。
美利坚杨永信阴霾下的灰暗青春。没有涂脂抹粉的drama感还挺好的。
Lucas is PERFECT. I accept no dissonance. 或许国内翻拍成《被电击的网瘾少年》会更爽,毕竟宗教土壤不够深厚的国情看不懂人家内心的挣扎。但是他哭着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哭着说抱歉,我真的想哭。
从标记了想看到九个月后才等到资源,期待过大了,算是一个美国版与杨永信抗争的真实案例吧,冲突少共鸣少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无法再去更深刻地体会什么了
戳爷的插曲很棒,整体片子质量有点小失望,明明阵容题材都这么棒,拍出来的东西总感觉差了点什么。bgm比较加分,床戏比较加分,妮可基德曼还是稳定发挥的。我兰,我戳,颜是真的没的说
后半段太平淡了,改造所的另外那几个孩子似乎没什么作用,也没交待
包括在矫正项目里的“治疗”都拍的很平,唯二的亮点只能是穿插其中的两段同性经历。lucas倒是演的好,真的是很有潜力。
導演:演員好好搭配一下,同志題材選擇一下,鏡頭克制裝裝逼。咋討好咱們咋來
还是真人故事改编。简单但很饱满,情绪营造也到位。男小伟的颜值都很高。看完更觉得91奥斯卡最佳电影原创歌曲应该是《Revelation》。有一个细节,就是母亲一开始隐藏自己想法的时候是苍老的,没有生机的。在认可儿子的选择,意识到之前错误的选择,而有了个人主见之后,母亲的角色有了光芒,显得年轻起来。We all have own pains,痛苦正在静悄悄的发生。
挺好的,松而不散。治療機構和以父親為代表的信教者,他們的說辭真是自成一體,需要很強大的意志才可以抵擋。好笑的是,他們說「選擇的權力在你」,下一句卻是「你可以選擇不做一個同性戀」。希望每個人都能知道,沒有人可以用信仰的名義去要求你,不管他的表面邏輯多麼通暢。信仰不是用來壓抑人性、製造傷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