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中一直纠结7还是8,7略屈8差点意思,为了人性的光辉主观给抬到8。
南斯拉夫的科学家研究核反应受辐射,法国医生替他们治疗,法国民众冒着生命危险捐献骨髓,最终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例异体骨髓移植手术。
明白之前看的人为什么说非常规整,完成度很高的影片,尤其是对比北影节其他新片,节奏、剪辑、配乐都不错,虽无惊喜,但年轻人搜索电台,和护士一起唱歌,输血时献血者和病人的谈笑,第一位顶着巨大风险捐献骨髓的老伯终于醒来,都是动人的。
主创其实已经在规避意识形态,算是淡淡带过,而把重点放在人的感情上。
有两处算是相呼应的情节让我觉得略刻意,一个是主角在手术前向马泰医生坦诚实验的目的,并表示自己已然成功就差临门一脚,而医生最终还是完成了手术;二是最后主角在医生面前烧掉了记录的笔记本。
似乎主角最后的决定也一定程度上受了医生决定的影响,感觉在特意增加戏剧冲突,以显示人物的内心斗争。
但我觉得大可不必,既然已经没有做特别天马行空的改编,也不必这么掰开揉碎地表白。
医生和情报人员沟通过,已经猜到实验目的,他决定手术已经证明了他的选择;而如果主角在手术前欲言又止,最终在医生面前烧掉笔记本,大家心照不宣,是不是更好呢?
当然只是个人浅谈。
基于真实事件,只要中心别跑偏,手法别太烂,总会赋予影片强大的力量。
毕竟超越了生死、国家、政治、战争,人性的光辉(虽然这词有点用烂了)永远那么动人,有人嫌这种感情太理想化或者过于标准,但我的心永远会为了熠熠生辉的人性之光变得柔软,并重拾对世界的温柔。
请问南斯拉夫被炸成了几个国家,本来没注意,看到制片塞尔维亚 斯洛文尼亚 ,黑山 ,北马其顿。
请问南斯拉夫被炸成了几个国家 。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这个制作班底和演员应该很多人融入了自己的国家和名族感情吧,毕竟过去了还没多少年,这些中年人都是有真实的情感带入的吧。
我这里指的是感情上的,并不是指的蘑菇蛋,是指的鹰酱的炸弹。
镍能增强弹药效果这我还真不知道。
严肃向的观影是可以看这个电影的,看剧情电影的也可以看的,只喜欢爆米花的可以直接不用看了。
和奥本海默电影比,怎么说呢,这不是同一个风格,也不见得是同一个价值观角度的作品, 不过我并不清楚这段蘑菇蛋历史,无法对历史和电影做出很严肃的评价 ,我主要觉得吧这个班底这些演员应该都是前南斯拉夫本国人吧,虽然被炸成了这么多国家,很多细节,我觉得他们不是单纯的在演戏,应该他们就带入了被鹰酱轰炸时候的感情 。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
听导演说这部电影准备了六年,期间为了艺术的存粹性,他没有看过其他相关类型的电影。
导演说因为很多原因他选择了这个主题,首先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它讲述了法国的医生和南斯拉夫的科学家他们之间发生的非常动人的故事,他希望更多人的知道这个故事。
其次看到这个电影里出现了原子弹的配方,也就是电影的名字《绝密配方》,希望观众在看完这部影片后自己的生活能找到一个最美好的配方。
再有关于原子弹的研发,有支持的,有不支持的,从那个时候到现在一直都有这样的争议存在,这个也是这部影片讨论的主题。
我看完觉得非常好看,内容超级丰富,影片涉及冷战,南斯拉夫核实验,第一次人类骨髓移植和人性的选择。
互动环节很是精彩,导演德拉甘·比耶洛格利奇和主演拉迪沃耶·布克维奇还原了影片中一小段塞尔维亚歌曲,导演还给我们详细介绍了一下影片中的历史背景,主办方还准备了几样中国特色物品让导演和男主猜,男主猜中了算盘和蚊香,导演猜中了拔罐器(塞尔维亚那边也有中医拔罐),“蟹八件”都没猜到,确实有点难了。
#M观影团天坛奖特别观影# #北京国际电影节#
感谢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差点儿错过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
影片根据冷战期间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改编而来,述说了在核战背景下的人性博弈,故事主线明确,蒙太奇的剪辑手法配上光影和音乐,给人的整体感官非常舒适。
尤其是暖色的光,本该是温暖的,却透露着阴暗和压抑。
几次歌曲的出现都恰到好处的烘托着氛围。
影片开始,演职人员的姓名就以化学公式的形式呈现,很有意思。
对于不那么了解历史的我来说,能以这样一种方式了解一个七十多年前真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
钦佩于科研人员对科学的追求(核研究和第一次人类骨髓移植,真的很了不起),感动于哪些勇敢站出来的志愿者们,通往成功的路上或有牺牲,但人们不会忘记,人性的力量直直的打在心上,是一场对自我、对他人的救赎。
故事里几位主人公深深打动了我,眼神的情绪表达很到位,将专注、心疼、挣扎、坚定等等展现的淋漓尽致,充满了爱与生命力。
科研人员对研究的狂热,年轻人的活泼性格(2个小帅哥真的太逗了),小家庭的美好生活……教授*2、修车老板(胆小又勇敢)、维修工人(后面他的经历很好的解释了他的眼神、状态、心理)、家庭主妇(每次出现氛围都轻松了)、助理医生……
(不能剧透太多)两次热泪盈眶,几个画面印象深刻:献血时大家唱起了歌儿。
压抑、紧张的氛围第一次有了大的起伏,那么的欢乐、美好,让人觉得一切都往好的地方发展了。
一边翻着字典一边用不那么熟悉的语言表达。
两枚硬币静静的躺在托盘里。
老教授边翻页眼神逐渐认真,转身、站起。
收音机终于搜索到了熟悉的电台,几个年轻人展现出了磅礴的生命力。
警报器……链式反应(Chain Reaction),广义指事件结果包含有事件发生条件的反应。
狭义指核物理中,核反应产物之一又引起同类核反应继续发生、并逐代延续进行下去的过程。
“我们的相遇不是偶然”,世界也存在另一种可能!
一部期待已久的新片,终于来了。
该片虽然冷门,但口碑却没话说。
前不久的北影节上,它获得了全场最高场刊评分。
国内目前看的人还比较少,但在豆瓣上也有8.0的评分。
上线流媒体的当天,小妹第一时间刷完。
心情有些百感交集。
你问为什么?
那,直接开盘——《绝密配方》Чувари формуле
有不少人拿它和《奥本海默》做对比。
的确,两部电影有相似的地方。
都以原子弹研制为背景,且都改编自真人真事。
但比起《奥本海默》,《绝密配方》的基调更加严肃、冷峻,耐人寻味。
你会在影片里真切地感受到人性的挣扎与彷徨。
1958年,法国巴黎。
一家医院接收了四名由政府官员送来的“特殊”病人。
单纯观察外表,这三男一女并没什么特别之处,最多看着有些疲惫。
可等到他们换了病服,正式入了院。
负责他们的医生马特才知道,这些人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核辐射。
每个人具体什么情况,还需要抽骨髓才能得到精准的判断。
经过多次穿刺检查,马特发现,他们四人体内的辐射量极高,已经到达了与死神赛跑的地步。
如此糟糕的状况,让马特起了疑心,几个人到底是什么来头?
又经历了什么?
在他的再三追问下,政府官员告知了他真相。
原来,这四个人是南斯拉夫的科学家。
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核武器。
谁曾想到,一次实验出现了意外,使得几个人都遭遇了核辐射。
得知真相后,马特的心情变得尤为复杂。
一方面,四人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必须尽快接受骨髓移植治疗。
但在当时,还没有成功的人体骨髓移植先例,虽说马特一直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但仍停留在小白鼠试验阶段,并且从来没有成功过。
另一方面,马特是一名坚定的反战人士。
面对研究核武器的四人,他的内心十分排斥。
可作为医生,救人却是他的天职,他无法违背自己的良心。
他陷进了矛盾、挣扎、无力却不愿妥协的道德焦虑之中……
老实讲,在那个年代,在冷战背景之下,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的对立,早已不是新鲜的题材。
但,本片说的不仅仅是对立,准确地说,是不拘泥于对立和是非,而是将道德困境下的人性挣扎不断放大,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人物的血肉。
像是四位科学家,也在南斯拉夫经历过战乱及厮杀。
科学家里的带头人波波维奇教授,他的父亲就在炸弹中丧生。
所以,波波维奇同样不喜欢战争。
可在当时,为了掌握对未来世界的话语权,很多国家都在研究核武器。
波波维奇的老师还建造了实验室,使得南斯拉夫成为全球拥有核弹实验室的五个国家之一。
研究原子弹本不是波波维奇的本意,可在命运的驱使下,他还是成为了实验室里的一员。
他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次实验事故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为当权者不断施压,他又急于求成,便铤而走险,关掉了总是打断他们实验进度的报警器。
不曾想,这一举动让大家全都受到了核辐射。
波波维奇其实和马特一样,内心一直十分矛盾。
他不想成为国家的战争机器,但也不能背叛国家。
摇摆不定之间,也将实验室的其他人推进了深渊。
或许是拥有相同的心境,让本属于不同阵营的两人渐渐敞开了心扉。
在波波维奇难以忍受病痛,想要放弃治疗时,马特用自己的方式劝导波波维奇——虽然你们的实验失败了,但却缔造了另一种链式反应,让我在即将放弃研究的时候,找到了继续下去的理由。
马特的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波波维奇,也让彼此之间有了惺惺相惜之意。
而在医院里,和波波维奇一起被送来的三位助手也早已和医护人员打成一片。
虽然语言不同,也能一起听着音乐,欢快地携手共舞。
前来献血的志愿者们也一样,她们一边输血一边乐观地交流。
在这里,没有正邪斗争,也没有政治上的对立。
有的只是相互救赎的温情。
还有影片的最后,马特决定为波波维奇和另外两名助手做骨髓移植手术。
在手术前,波波维奇冒着泄露国家机密的风险,将自己研究核武器的笔记交给了马特。
在手术后,马特又原样归还了笔记,并没有向别人透露分毫。
也正是这种信任,直击波波维奇的灵魂。
在离开巴黎之前,波波维奇当着马特的面烧毁了笔记本。
这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战争里,从来没有输赢,只有摧毁。
人类最重要的武器不是原子弹,而是和平与爱。
就像海报中所展现的那样——在“核”的撞击下,黑球和爱心不断被撞开,两股力量互相对峙,循环往复不知何时能停歇。
但也是在“核”的驱使下,让来自不同阵营的几人与爱为邻,建立起不一样的友情。
这也是本片相较于同题材最为不一样的地方。
在那个世界都被撕裂的年代,它没有将重心放在对核武器的焦虑和恐慌上。
而是对准了时代洪流下的一群小人物——他们政治立场不同,却跨越时代背景,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羁绊”。
它让我们看到了,在人性的禁忌中,往往也能酿造出人性的光辉。
跟《奥本海默》相比,这部《绝密配方》拥有更迷人的特质。
它不断地提醒着我们——不同的选择会造就不同的链式反应。
而人性中的善与恶,美好与残酷,永远不是一分为二,而是复杂且矛盾地缠绕在一起。
当我们恐慌核武器所带来的链式反应可能会毁天灭地时,影片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链式反应的存在。
人性的善意与良知,同样会缔造出无穷无尽的力量。
而这种力量会带领我们冲破黑暗的桎梏,走向光明。
这家医院发生的事情,将被历史铭记,作为一种独特的团结行为。
“我一直站在人道和科学这一边。
”“因为我知道这最终目的是什么。
”“记住!
人生总有选择的时刻。
”“有人说,我们的国家有五个季节,春夏秋冬,和轰炸季。
”“他们为生存而战,而你,你却已经放弃了希望,是吗?
”“因为我知道没有希望,你也知道的。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每个事件都引发下一个,每个人都要辨认出真相,我们的相遇不是偶然的。
“供体必须清楚他们面临的风险,不能施加压力,不能强行说服他们”“你在贝尔格莱德骗了我们,现在又在这里骗我们,你从没有告诉我们,我们有生命危险,你从没有告诉我们实验的目的,你是个坏人,教授。
”“我在外籍军团服役了十年,见过太多死亡……年轻人就这样消失了,他们没有机会,你有!
人只要还有希望,就要继续战斗。
”你说的对,链式反应确实存在。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导致我们存在的一系列事件,而存在并不仅仅是某个特定的时间点,这是一个过程。
一个人会帮助另一个人,就是这样,不是出于利益或是背后的意图,就那么简单,就像喝一杯酒一样。
一个人会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甚至自己的生命,只为了让另一个人继续活下去。
我们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有人在我们之前,给予我们力量和爱,而我们也会把这份力量和爱传递下去,知道我们碰触到上帝的面孔,并成为不朽。
也许这就是一切的意义。
在我们消失之前,传递生命,添加一条新的链条,这样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链式反应。
1958年,正值冷战,前南政府也在秘密进行核试验,在上层的高压下,实验主要负责人采取了最不负责任的实验方法,导致了核泄漏,致使6名实验参与者遭受了高辐射。
·但贝尔格莱德没有医治辐射病的能力,上司也因为担心秘密泄露准备听之任之,实验负责人以“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说服了上司,6名濒死的受害者才终于获准被送到法国医治。
·彼时,法国医学教授马特一直致力于骨髓移植的医学效用研究,他认为这将是这几名受害者唯一的希望,但难点在于,捐献者的寻找。
·无论是从政治立场还是道义上,法国人都没有义务和责任救助这几个前南人,但——虽然这个说法在今日被“鸡汤”效应污名化了——单纯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同情与爱,促使几个法国人勇敢地配合了这个史无前例的手术,拯救了5个人的生命(其中一个由于受辐射量过大,无力回天),而马特医生开创的骨髓移植在今日已是治疗白血病的常规治疗手段。
·虽然作为电影,它只能说是中规中矩,但事件本身的意义的确是更为深刻的。
在世界上发生的所有核泄漏事件中,前南的这起不起眼到你都搜不到详细资料,然而其中蕴含的人类基本情感却意义非凡。
如果如爱因斯坦对奥本海默所言,链式反应已经被启动了,那么马特医生和法国人救助南斯拉夫人的事迹就是用相反的链式反应去回应前一个链式反应,就像电影海报表达的那样,也正因如此,人类才不是无可救药。
·想起《宪问》中那个对话或曰:以德报怨如何?
子曰: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绝密配方》 四星 五十年代冷战时期,南斯拉夫秘密进行的核试验泄露导致四名研究者被核辐射,生命危在旦夕。
同时,法国一直致力于采用骨髓移植的方法治疗核辐射的马特医生,在小白鼠身上的实验却屡次失败。
于是,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的人的命运宿命般的交织在一起,一场于死神的搏斗就此开始…… 电影的转场设计十分巧妙,两条时间线穿插进行,让整个事件慢慢露出水面。
悬疑气氛的营造,痛苦场面的展现,都相当克制,却依然能让人不寒而栗。
绝望面前大家难得的轻松、欢乐,温暖,融洽的场面令人动容不已。
印象深刻的还有配乐,很好听,有一种独特的味道。
总之,影片有一种独特的节奏和气质,不夸张,不做作,淡定,从容,波澜不惊下的暗潮涌动,一点一点击中内心。
世界是存在链式反应的啊,不是核反应堆,是这个神秘而庞大的世界本身。
我们不知道“我们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有人在我们之前给予力量和爱”,一如那些捐献骨髓的志愿者们,实在是太勇敢了!
第一次看塞尔维亚的电影,居然拍的这么好。
忽然感觉,人的认知真的是有边界,仿佛电影只有中国、美国,日韩,英法会拍似的,仿佛电影就是那几种样子,实在太狭隘了。
不过,如果当初南斯拉夫的核武器计划成功了,南斯拉夫是不是就不会解体了呢?
哎,世界啊!
永远存在于悖论中。
首先尊嘟非常感谢不散观影团给我此次🆓观影的机会🥰 自从看了这部片子的预告就非常期待~果不其然在大荧幕上看到后让我有极大的感触🥹 片头用方程式介绍演员和角色特别有意思!
看完电影我最记忆深刻的其实是《生与死》🥲 就像片子里所传达的“链式反应”——世上的一切都是息息相关/相呼应的根本没办法完全割开🥸 角色的种种矛盾和遭受的苦痛都让我非常心疼💔最后想说的是这部电影相当成熟和震撼!
体验感算得上绝佳了🫂 也十分庆幸同样在场的观众都很有观影“意识”和素质🥳 映后拥有了导演和男主的亲签开心鼠惹✌️ 主创们都很可爱且非常帅气😆#北京国际电影节
电影还不错,不过没有预期那么好,有点类似以前看过的美国电影《神迹》。
电影内容主要是兰斯拉夫的科学家团队研发原子弹时遭遇核辐射,法国医生救治他们的过程。
最后电影上了个价值,就是链式反应,会因为一个恨意产生一系列链式反应,也同样会因为一个善意产生一系列链式反应,在被救治的过程中,很多人义务献血,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义乌献骨髓,感动了这批为科学成果而疯狂的科学家,最终在已研发成功的情况下,科学家们还是终止了该实验。
电影人物塑造和环境氛围塑造感觉还是有点弱,电影争分夺秒的紧张感也不够,对病人痛苦的刻画有点太多,群众的善意有些莫名。
偷天换日造核弹,简单粗暴靠蛮干,突发事故遭辐射,人间有爱共患难
很好看,4个女角色3个贡献,充分利用
也就南斯拉夫解体了这故事能被拍成这样,法国人特有的浪漫主义人文关怀滤镜肉眼可见,都难以想象历史当事人的遭遇。真实的链式反应也许更加复杂、随机、残酷。
虽然我不理解有些人怎么会为此痛哭 但整部电影基于真实事件拍摄 无论是否浪漫化 它都具备了优秀电影的特质 不同种族的人类情谊是完全可以超越政治桎梏的
前南各国合作拍片。片头演员名字加数理符号,有点意思。两个男主有种Sheldon加瓜秃对戏的感觉。阿尔及利亚女像歌迪亚。有没注意医院的名字是纪念居里夫妇命名的?导演太喜欢蒙太奇手法切换时间线。还有点三体加奥本海默的意思。维修工是契诃夫的枪,最终用来做药渣的。读出点塞尔维亚讨好西方的意思。
作为第一例骨髓移植成功的医学案例,诺贝尔奖选择无视,这才是最讽刺的地方。ps:《奥本海默》在这部电影面前黯然失色
一路没有惊喜,一直到他对医生承认,他在做原子弹,还成功了,活下来的话他会回去完成计划。你可能会奇怪他怎么能突然诚实,但换到他的视角,就会发现没有人愿意死得毫无意义,无人知晓,他是必然要告诉别人的……情理之中。实在是。就是这结局的表现方式,当谁信吗……减一颗星。
第一次看塞尔维亚的电影,居然拍的这么好。忽然感觉,人的认知真的是有边界,仿佛电影只有中国、美国,日韩会拍……实在太狭隘了。转场设计的很巧妙,两条时间线穿插进行,让整个事件慢慢露出水面。印象深刻的还有配乐,很好听,有一种独特的味道。世界是存在链式反应的啊,我们之所以活着,是因为有人在我们之前给予力量和爱,一如那些志愿者们,实在是太勇敢了。 不过,如果当初南斯拉夫的核武器计划成功了,南斯拉夫是不是就不会解体了呢?哎,世界啊!永远存在于悖论中。
有点无聊
又是人性的光辉系列,意识形态下的救助,南斯拉夫核背景
看完后,我更感慨的是,南斯拉夫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看诺兰的核武,相信世界诡谲又阴郁;看这个核武,相信世界还有温柔善良。于是,平衡了。另说:管理世界的人群,不能坏也不能蠢。如果遇见既坏还蠢,世界就糟糕了。
一个感天动地故事被奇怪的转场和奇怪的叙述方式讲得支离破碎
不行,工整到无聊,片名翻译也有问题,应该翻译成“原子弹配方守护者”实际上更像是白血病骨髓移植传记片。主演从达尔瓦种草,片中一直有阿斯伯格的症状,映后交流问导演是否有这样设计,得到否定的答案,那我认为表演都不合格了。另一个男主好帅,也来交流了,但这个角色无聊到都没人想问他问题。一个配型失败被禁止继续了,然后背着一下整仨还都成功了???配型这么容易都不是最大槽点了
5星致敬人类友谊与世界和平,南斯拉夫曾经无限接近生产出原子弹我信,毕竟南斯拉夫最发达的时候已经是世界第七大工业国,汽车与航天业在世界上都排得上号。失败跟急功近利的领导有关,也跟影片中表现出来的人性关怀有关。人类需要竞争、屠杀、劫掠。但也需要友谊、帮助、关爱。影片巧妙的将所有爱恨情仇的纠葛用科学链式反应来表达,既放大了情感表述又行云流水,让观众看得懂看的入戏,是一部不错的历史剧情影片。
有些地方不太明白,但后面挺感动的。
影片尤其突出的是蒙太奇的使用和丝滑的转场镜头。从办公室的爱到手术台,从审问到回忆中的事故现场,从走出实验室到推进手术室等等,这些来回来去的转换让整个故事多了强对比下的情绪起伏,也让观众更容易看到这场事故带来的后果有多么的惊人。
真好看啊,很古典的那种好看(但看到抽骨髓的时候真的快吓死了,以及男主有点像黄磊哈哈哈哈哈
片头的「真实事件」声明恰如心虚的欲盖弥彰,将已然被肢解得支离破碎的巴尔干之虎描绘得如同纳粹集中营,以反衬法兰西医生民众的大爱、人性、无私,这般春秋手法着实可笑。
四平八稳的,但比《奥本海默》还是强多了